Ⅰ 中國核電發展前景
目前我國核電行業處於快速發展階段,根據《能源發展戰略行動計劃(2014-2020年)》提出的,到2020年實現中國核電裝機容量0.88億千瓦。目前,我國核電裝機容量與此戰略目標還存在較大的差距,在2019年過去的12個月中,人們重新認識到核電在緩解氣候變化中可以發揮的作用,以及對小型替代反應堆的開發越來越重視。預計之後我國核電行業將進一步加快發展的步伐。
02、電源工程建設投資規模逐年遞減
2013-2018年,我國核電的電源工程投資完成額整體呈下降的趨勢。2018年,全國核電基本建設投資規模達437億元,同比下降3.74%。據最新統計,2019年1-11月,中國核電電源工程投資為265億元,較2018年同期下降了29.80%。
03、核電裝機容量逐年遞增
2013-2018年我國核電裝機容量逐年遞增,2018年為4466萬千瓦時,相較2017年同比增長24.70%。根據中電聯最新統計數據,2019年1-11月,中國核電裝機容量為4874萬千瓦,相較2018年同期增長了16.70%。
Ⅱ 中國的核電事業最近幾年發展狀況如何
核電站在中國的興起與發展
現代電力工業的發展狀況是一個國家是否發達的重要標志之一,而核電技術的發展程度則在一定意義上反映了該國高新技術水平的高低。
核電站就是用反應堆將核燃料裂變產生的能量轉變為電能的發電廠。核電站由核島(主要包括反應堆、蒸汽發生器)、常規島(主要包括汽輪機、發電機)和配套設施組成。核電站與一般電廠的區別主要在於核島部分。
核電之所以能成為重要的能源支柱之一,是由它的安全性、運行穩定、壽期長和對環境的影響小等優點所決定的。大部分核電發達國家的核能發電比常規能源發電更為經濟。核電在我國也具有較強的潛在經濟競爭力,目前它的經濟性已可以與引進的脫硫煤電廠相比較。
據科學家分析,我國煤電燃料鏈溫室氣體的排放系數約為1302.3等效CO2克/千瓦時,水電燃料鏈為107.6等效CO2克/千瓦時。核電站自身不排放溫室氣體,考慮到它在建造和運行中所用的材料,其燃料鏈溫室氣體的排放系數約為13.7等效CO2克/千瓦時。可見,核電站向環境釋放的溫室氣體,只是同等規模煤電廠的百分之一。
各種能源向環境釋放的放射性物質也相差很大。科學家調查證實,從對公眾和工作人員產生的輻射照射看,煤電燃料鏈分別是核電燃料鏈的50倍和10倍。
我國在1971年建成第一艘核潛艇以後,立即轉入了對核電站的研究和設計。經過幾十年的努力,我國迄今已經建成核電機組8套,還有3套正在建設之中,到2005年將全部建成,屆時我國的核電裝機容量將達到870萬千瓦。從我國的第一套核電機組———秦山30萬千瓦核電機組並網發電以來,到目前為止,我國核發電總量已超過為1500億千瓦時。
秦山核電站是我國大陸第一座核電站。它是我國自行設計建造的30萬千瓦原型壓水堆核電站,於1985年開工建設,1991年12月15日首次並網發電,1994年投入商業運行,已有十多年安全運行的良好業績,被譽為「國之光榮」。
我國自行設計、建造的秦山二期核電站,裝有兩台60萬千瓦壓水堆核電機組,於1996年6月2日開工建設。1號機組於2002年2月6日實現首次並網,2002年4月15日提前47天投入商業運行。它的建成為我國核電自主化事業的進一步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秦山三期核電站是中國和加拿大合作建造的我國第一座重水堆核電站,裝有兩台72.8萬千瓦核電機組。它於1998年6月8日開工建設。1號機組於2002年11月19日實現首次並網,2002年12月31日提前43天投入商業運行。2號機組也於今年6月12日提前91天並網發電。
田灣核電站是從俄羅斯引進的2×100萬千瓦壓水堆核電站,位於江蘇連雲港市。核電站採用了全數字化儀控系統和雙層安全殼,進一步提高了安全性能。它於1999年10月20日開工建設,兩套機組預計分別在2004年和2005年投入商業運行。
位於我國廣東省深圳的大亞灣核電站,是我國引進國外資金、設備和技術的第一座大型商用核電站,也是我國改革開放以來最大的中外合資項目。它裝有兩台單機容量為98.4萬千瓦的壓水堆核電機組。兩套機組分別在1994年2月和5月投入商業運行,每年的發電量超過100億千瓦時。20年合營期內上網電量的70%送往香港。自1994年投產以來到2003年5月,已向廣東和香港兩個電網輸送1173億千瓦時電量,其中向香港輸送785億千瓦時的電量。「九五」期間投資規模最大的能源項目之一———位於深圳的嶺澳核電站,裝有兩台單機容量為99萬千瓦的壓水堆核電機組,分別提前48天、66天投入商業運行。該電站於2003年1月全面建成投入商業運行。1號機組第一個燃料循環就創造了連續安全運行332天的優異成績。
我國向巴基斯坦出口了一座核電站,功率為30萬千瓦,於2000年6月投入運行,目前運行情況良好。
2000年10月,黨的十五屆五中全會第一次在黨的文獻中提出適度發展核電的方針。由於我國國民經濟發展的需要和核電的巨大優越性,國家有關部門規劃到2020年將建成核電總裝機容量3200萬千瓦,從而使我國核電的裝機容量佔全國電力總裝機容量的比例由2000年的1%上升到4%左右。「十五」期間,我國將啟動百萬千瓦級壓水堆核電站國產化依託項目。目前,正在浙江、廣東、山東等地進行核電建設的前期准備工作。
今後核電還要向更高層次的快中子增殖堆、高溫氣冷堆和聚變堆邁進。核電的發展必將為中國人民作出新的、更大的貢獻。
Ⅲ 中國的核能利用狀況
核能利用的不多,我國只有四座核電站,秦山、大亞灣、嶺澳、田灣核電站。目前還有幾座在建的核電站。
Ⅳ 中國核電發展現狀
經過起步和小批量兩個階段的建設,目前形成了浙江秦山、廣東大亞灣和江蘇田灣三個核電基地。截至到2004年9月,我國共有9台核電機組投入運行,裝機容量達到700萬千瓦。2003年底,我國核電裝機容量和核發電總量,分別占我國電力總裝機容量和發電量的1.7%和2.3%。在浙江、廣東兩省,2003年核發電量均超過本省總發電量的13%,核電成為當地電力供應的重要支柱。到2005年在建機組全部投產後,我國核電將有11台機組、900萬千瓦,屆時佔全國發電裝機總容量的2%左右。
秦山一期核電站已經安全運行13年,在2003年結束的第七個燃料循環中創造了連續安全運行443天的國內核電站最好成績,2003年世界核電運營者協會(WANO)九項性能指標中,秦山核電站有六項指標達到中值水平,其中三項指標達到世界先進水平。秦山二期國產化核電站全面建成投產,實現了我國自主建設商用核電站的重大跨越,比投資1330美元/千瓦,國產化率55%,經受住了初步運行考驗,表現出了優良的性能,實現了較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秦山三期重水堆核電站提前建成投產,實現了核電工程管理與國際接軌,創造了國際同類型核電站的多項紀錄。
廣東大亞灣核電站投運10年來,保持安全穩定運行,部分運行指標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取得了較好的經濟效益。廣東嶺澳核電站也已經全面建成投產並取得良好的運行業績。江蘇田灣核電站1號機組正在調試過程中。此外,我國出口巴基斯坦的恰希瑪核電站2000年6月並網發電,2003年負荷因子達到85%。
2004年7月21日,國務院批准建設廣東嶺澳核電站二期工程、浙江三門核電站一期工程。會議要求各有關方面要努力落實國務院領導"不走錯一步"的要求,統一組織,統一領導,確保核電自主化開發建設目標的實現,努力形成自主設計、設備製造和建設中國品牌核電站的能力。
總之,中國核電在技術研發、工程設計、設備製造、工程建設、項目管理、營運管理等方面,具備了相當的基礎和實力,為加快發展積累了經驗、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加快核電發展的時機已經成熟,條件基本具備。
Ⅳ 中國核電怎麼樣
中國火電為主 水電為輔 新能源剛起步。。
核能在中國的和平開發算雖然很早就有了
但是每年發電量真是一點都不成氣候 現在中國准備擴建 增加幾個核電站
不過還是小巫不成氣候。。
中國的現狀看來 這種能源結構肯定還要持續很久。
不過新生事物畢竟有其可觀的前景
Ⅵ 中國核建的負面研報中國核建最新現狀中國核建牛叉評分
經過"碳中和、碳達峰"目標的提出,非碳能源就受到了大家的喜愛。大家都知道,非碳能源涵蓋了核能、風能、太陽能、水能、地熱能等等,當中,核能的能量非常充足,一般來說是用不完的,很多股民都是很看好的。
中國核建的核心業務是"核電"工程建設,與此同時是我國核電工程建設領域的主力軍,大多數小夥伴都好奇中國核建到底是不是優秀的股票,投資會不會虧。下面來和大家一起了解下中國核建。
在深入了解中國核建股票前,可以了解下這份核建行業龍頭股名單,點擊鏈接即可進入傳送門:寶藏資料:核建行業龍頭股一覽表
一、從公司角度來看
中國核建的發展歷史悠久,它被認為是全球僅存的連續30餘年不間斷從事核電建造的領先企業,代表著我國的核電工程建造企業。如今,在我國核電裝機容量、在建規模躍居世界前列的影響下,中國的核電現在已經成長為了國內外享有盛譽的核電工程建設企業了。
大致聊了聊中國核建,接下來我們來說說中國核建有哪些亮點,看看有沒有投資機會。
1、中國核建業績平穩增長
2021年上半年,中國核建實現營業收入425.44億元,同比增長29.11%,同時,公司實現歸母凈利潤 5.57 億元,同比增長 33%,扣非凈利潤5.2億元,同比增長32.15%。
由數據可知,在目前上來看,我們中國核建業績一直是呈現著穩中有升的狀態。
2、新簽合同增長比例高
2021年上半年,中國核建新簽合同額達到634億元,同比增長24%。截至 7 月,公司新簽合同 728.32 億元,同比增長 20.6%。
由簽訂的合同可以窺見,中國核建未來的發展是會很好的。
由於篇幅有所限制,更多和中國核建的深度報告和風險提示有著密切關聯的信息,我撰寫成了這篇研報,感興趣的小夥伴可以戳開下方鏈接瀏覽哦:【深度研報】中國核建點評,建議收藏!
介紹完了公司,我們再來看看中國核建所處的行業,是否值得投資。
二、從行業角度來看
1、核電建設市場廣闊,行業集中度高
世界能源消費總量中有4.42%來自於核能,發電量達到總發電量的10.2%;目前世界有13個國家的核電發電總量比重在20%以上,很多歐洲國家對於核能發電高度依賴。
"十四五"及中長期,核能在我國清潔能源低碳系統中的定位會越來越清晰,核電建設有望按照每年 6-8 台持續穩步推進,核電建設的市場佔有率會日益提升。
2、城市更新市場空間巨大
中國核建的業務除了包括核電建設外,還關聯到工業與民用工程建設。那麼這方面表現怎麼樣呢?我是極其看好的,因為在"房住不炒"的政策開始推行以後,未來的城市更新更加會重視"存量房改造",增量模式反而不會採用。細數細分市場,對軌道交通、地下空間、生態環保、電信設施等領域是很有利的,公路、鐵路的建設需求也會一直在高位。
三、總結
總的來說,我認為中國核建身為行業的領頭羊,有望在"碳中和"的前提下,獲得更為良好的發展前景。
但文章一般都是推遲於時間發布的,要是想深入了解中國核建未來行情,不要錯過下面的鏈接,將會有專門的投顧為你診斷股市,看下恆順醋業現在行情是否到買入或賣出的好時機:【免費】測一測中國核建是高估還是低估?
應答時間:2021-12-03,最新業務變化以文中鏈接內展示的數據為准,請點擊查看
Ⅶ 那位行家說說我國當今核能的利用現狀
今核時代——世界核能發展和中國核能利用狀況
一、 世界核能發展的動向
已經過去的二十世紀是一個科技成果豐碩的世紀,其偉大科技成果之一,是人們打開了核能利用的大門。1905年,愛因斯坦在其著名的相對論中列出了質量和能量相互轉換的公式:
能量=(質量)×(光速)2
這一公式表明,少量的質量能轉換為十分巨大的能量,揭示了核能來源的物理規律。
1938年,科學家們發現了鈾-235的裂變現象:鈾原子核裂變的同時,釋放出巨大的能量,這個能量來源於原子核內核子的結合能,它恰好相等於核裂變時的質量虧損。這一發現,使核能的利用走向現實。
核能的和平利用始於上世紀五十年代初期。1951年美國利用一座軍用反應堆的余熱試驗發電,電功率200kW。1954年,蘇聯建成世界上第一座核電站,電功率5000kW。之後,英國和法國相繼建成一批軍民兩用的氣冷堆核電站。1957年,美國建成了電功率9萬kW的世界上第一座壓水堆核電站。那時,各有核國家在抓緊核武器競賽的同時也競相建造核電站。至七十年代進入了發展核電站的高潮,那時核電站增長的速度遠高於火電和水電。雖然自上世紀八十年代以來核電發展建設的速度相對緩慢下來了,但由於核電站有著不可取代的優越性,法國、日本、韓國等仍堅持了以發展核電為主的方針,並取得了卓越的成效。我國發展核電的決心也堅定不移,自行設計建造成功的秦山核電站於1991年並網發電,進口的大亞灣核電站也於1993年並網發電。「九五」期間已開工建設的八套核電機組中,有二套已於今年投產發電。
近十多年來,以美國為首的工業發達國家對核電的前景又進行了認真的研究。美國電力研究院根據其研究成果於九十年代發表了《先進輕水反應堆用戶要求文件》,認為根據核電已有的經驗和技術水平,是能設計出新一代核電機組,使其安全性和經濟性都顯著提高,是能取得廣大公眾和用戶的充分信任的。之後,歐洲各國電力界也相繼提出了《歐洲用戶對輕水堆核電站的要求》文件,表達了與美國相同和相似的看法。去年(2001年)4月,美國總統布希在其《能源政策報告》中再次表明了美國政府支持發展核電的決心和信心,指出:發展核電是美國能源政策的重要組成部分。2001年10月在里約日內盧召開的世界能源大會再次肯定了發展核電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核電已開始在國際上復甦。
二、 核能在能源中的地位
能源是人類社會的生命線,一個國家開發和利用能源的水平,標志著這個國家的生產力水平、文化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
在十九世紀產業革命之前,人類消耗能源的增長,相當緩慢。產業革命以來,由於經濟的發展,能源耗量也迅速增長。近一百年來,世界能耗增長了二十倍。在上世紀五十年代,世界能源年耗量相當於26億噸標准煤,至八十年代初已超過年耗量100億噸標准煤。2000年世界能源的年耗量已超過180億噸標准煤。但是,迄今為止,世界耗能的85%均來自燃燒煤、石油、天然氣等有機燃料。大量燃燒有機燃料所產生的二氧化硫、二氧化碳、氧化亞氮和煙灰等物質,給人們帶來深感憂慮的環境影響問題。而且,這些有機物質消耗量的巨大增長,使它們在地球上的儲量日益面臨枯竭。人類已經面臨選擇後續替代能源的問題。
自然界中,除有機燃料外,核能、水力、風力、太陽能、地熱、潮汐能也都是可資利用的能源。水力是無污染的能源,應充分開發使用,但水力資源終究有限,且受地理條件限制。水力發電量又隨季節變化很大,故光*水力滿足不了日益增長的能源要求。太陽能、潮汐能、風力、地熱等受多種條件限制,只能在一定條件下有限開發,很難大量使用。多種預測資料表明,即使做較樂觀的估計,上述這幾種能源中每種在能源總耗量中的比例,都很難超過1%。現在,技術上已較成熟,且能大規模開發使用的,唯有核能。目前,世界上正在運行發電的核電機組已有438座,總電功率為三億五千多萬千瓦,核電佔世界總發電量的17%,法國核電佔全國總電量的比例已達76%。故從人類對能源要求的前景來看,發展核能將是必由之路。這是因為核能有其無法取代的優點。
三、 核能的優點
(一) 核能是地球上儲量最豐富的能源,又是高度濃集的能源。一噸金屬鈾裂變所產生的能量,相當於270萬噸標准煤。按照地球上有機燃料的儲量和人類耗能的情況來估算,地球上煤的儲量大概再過200多年即將耗盡,石油則只夠用約40年。人類已經面臨如何選擇後續能源的問題。地球上已探明的核裂變燃料,即鈾礦和釷礦資源,按其所含能量計算,相當於有機燃料的20倍,只要及時開發利用,即有能力替代和後續有機燃料。更進一步說,地球上還存在大量的聚變核燃料氘,能通過聚變反應產生核能。一噸氘聚變產生的能量相當於1129萬噸標准煤。氘即重水中的「重氫」,自然界中無論海水或江、湖水都有七千分之一的重水含量,故地球上存在約40萬億噸氘。所以聚變反應堆成功以後,能源真可謂取之不盡,用之不竭,人類將不再為能源問題所困擾了。
(二) 核電是清潔的能源,有利於保護環境。目前世界上大量燃燒有機燃料的後果是相當嚴重的。燃燒後排出大量的二氧化硫、二氧化碳、氧化亞氮等氣體,不僅直接危害人體健康和農作物生長,還導致酸雨和大氣層的「溫室效應」,破壞生態平衡。比較起來,核電站就沒有這些危害。核電站嚴格按照國際上公認的安全規范和衛生規范設計,對放射性三廢,原則上是回收處理儲存,不往環境排放。排往環境的只是處理回收後殘余的一點尾水尾氣,數量甚微。故核電被譽為「清潔的能源」。
(三) 核電在經濟上也有優勢。發電廠每度電的成本是由建造折舊費、燃料費和運行費這三部分組成,主要是建造折舊費和燃料費。核電廠由於特別考究安全和質量,建造費比火電廠高,一般要高出30%~50%,但燃料費則比火電廠低很多,火電廠燃料費約占發電成本的50%~60%,而核電廠的燃料費則只佔20%~30%,總的看起來,一般來說核電廠發電成本與燃煤電廠成本相當,而在需要遠距離運煤的地方,則要低15%~30%。我國台灣省核電廠成本僅是那裡燒石油電廠成本的二分之一。
(四) 核電廠燃料的運輸量只及相同容量煤電廠煤炭運輸量的十萬分之一。以田灣核電廠為例,它兩套機組的總容量為200萬千瓦,每年只需核燃料48噸。如果是相同容量的燒煤電廠,每年就需燒煤600萬噸。「北煤南運」一直是我國交通運輸的沉重負擔。可見從緩解交通運輸的壓力來看,發展核電也很有必要。
(五) 以核燃料代替煤和石油,有利於資源的合理利用。煤和石油都是化學工業和紡織工業的寶貴原料,能以它們製造出多種產品。它們在地球上的蘊藏量是很有限的;作為原料,它們要比作為燃料的價值高得多。所以,從合理利用資源的角度來說,也應逐步以核燃料代替有機燃料。總之,核能的優點終將為人們所確認。它的利用是解決能源問題的必由之路。
四、 我國核電發展的情況
我國是重視核能發電的。早在1955年中央制定原子能發展計劃12年大綱中就提出:「用原子能發電是動力發展的新紀元,是有遠大前途的。……在有條件下應用原子能發電,組成綜合動力系統」。1974年周恩來總理批准了30 萬千瓦壓水堆核電站方案,作為科技開發項目,列入了國家計劃。這就是秦山核電站的由來。這座我國第一座自行設計自主建設的核電站經過成功的研究、設計和建造後,於1991年12月15日並網發電,結束了我國大陸無核電的歷史。從法國成套進口的廣東大亞灣兩台90萬千瓦的核電機組,也分別於1993年和1994年並網發電。這兩個核電站為我國核電發展創造了良好的基礎。
在黨中央和國務院的重視和關懷下,九五期間我國已開工建設的核電機組有八套,其中:
1. 自行設計建造的秦山二期,有二套60萬千瓦級壓水堆核電機組,已於1996 年6月正式開工,其第一套機組已於2002年2月並網發電,5月達到滿功率運行。
2. 廣東嶺澳核電站,與法國合作建設二台90萬千瓦級壓水堆核電機組,已於1997年5月正式開工建設,其第一套機組已於2002年5月投入商業運行。
3. 秦山三期核電站,與加拿大合作建設二台重水堆70萬千瓦級機組,已於1998年6月開工建設,預計其第一套機組將於2002年11月並網發電。
4.江蘇連雲港田灣核電站,與俄羅斯合作建設二套100 萬千瓦級壓水堆核電機組,已於1999年10月開工建設,預計其第一套機組將於2004年建成發電。
這八套機組全部建成後,連同現已建成發電的三套機組一起,將使我國核電裝機容量達到約900萬千瓦,約佔全國總發電能力的3%。
黨中央在「十五」規劃中已確定了要「適度發展核電」的方針,目前國家各有關部門正在研究制定具體發展方案,並研究解決大型(單機功率100萬千瓦以上)核電站的國產化問題,即實現:「自主設計,國產設備,自行建造,自主運行管理」,為今後更大的發展創造條件。
此外,我國援助巴基斯坦建設的30萬千瓦壓水堆核電站,在秦山經驗和科技儲備的基礎上設計建造,已於2000年建成發電。這是我國第一座出口的核電站。
五、 核能利用的發展前景
核能的利用將是人類解決能源問題的必由之路。它在能源生產中所佔分量必將逐步加大。然而,核能的開發利用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長期過程,一般說來應按其科技難度的不同,分為三步發展:即熱中子反應堆、快中子增殖堆和可控聚變堆三步。
第一步是熱中子反應堆的應用。這是指堆芯內有慢化劑,將快中子慢化為熱中子工作的反應堆。目前世界上絕大多數核電站裝備的都是熱中子反應堆。
熱中子堆的主要缺點是它的核燃料利用率很低。在開采、精煉出來的鈾中,只有約1%能在熱中子堆中裂變產生核能,99%都將作為貧鈾(其中含鈾-235約僅0.2%,其餘99%以上都是鈾-238)積壓下來,要等待快中子增殖堆方能大量利用。
第二步是快中子增殖堆的應用。快堆最大的優點是它能充分利用核燃料。在快堆里,不易裂變的鈾-238能在吸收中子後轉變為易裂變的鈈-239。也就是說,快堆在消耗裂變燃料以產生核能的同時,還能生成相當於消耗量1.2~1.6倍的裂變燃料。這樣,就可以把熱中子堆所積壓的鈾-238在快堆中充分利用。五十年代以來,美、英、法、蘇等國都集中相當力量研究建造快堆。至八十年代陸續建成了幾座快堆核電站,基本上證實了鈉冷池式快堆在工業技術上的可行性。然而,通過這些快堆的研製,專家們也認識到,快堆在工藝技術上的難度,如防止鈉積渣和鈉水反應等問題,都比當初想像要復雜得多。 由於要對付這些難題,使得快堆的工藝系統相當復雜,投資甚大,發電成本甚高,因此就沖擊了它在燃料上的優越性。如何促使快堆技術成熟,工藝簡化,從而使經濟性提高,是反應堆專家們在快堆上的主攻任務。估計要到2030年後,快堆才有可能取得對熱堆的優勢,從而逐漸取代熱堆,成為二十一世紀核能利用的主力堆型。
第三步是可控熱核聚變堆。聚變堆成功後,水中的氘足以滿足人類幾十億年對能源的需求。然而,實現持續的可控聚變,難度非常大。主要問題是怎樣把溫度高達幾千萬度以上的等離子體約束在一起,使其起聚變反應。
各國已建造多種類型的試驗裝置 200多台,向上述多種途徑聚變點火目標探索前進,已露出勝利的曙光。預計到2050年前後能實現原型示範的可控聚變堆,發展到經濟實用的階段還有一段艱辛的道路,但它的前景是光明的。
當前,我國已投入運行和正在建設的核電站,主要採用壓水堆,也有兩套重水堆,它們都是熱中子反應堆。預計到二十一世紀前50年,熱中子反應堆仍將繼續建造,並在安全、功能和經濟效率上進行改進,著重研製具有「固有安全性」和「非能動安全系統」,能抗禦嚴重事故,無需廠外應急的反應堆,並將核電機組壽命由目前的40年延長到60年。核電機組單機功率可以是30萬千瓦、60萬千瓦和100萬千瓦乃至100萬以上千瓦,以發展100萬和100萬以上千瓦的機組為主,實現國產化。
快堆的優點也為我國領導人和專家所共識。為了給核電的第二步發展創造條件,「863」高科技規劃決定,把研究、設計、建造一座熱功率6.5萬千瓦、電功率2.5萬千瓦的快堆試驗性電站作為重點高科技項目列入,現已開工建設。
與此同時,863規劃還決定設計、建造一座熱功率為一萬千瓦的高溫氣冷堆。這是一種先進的熱中子堆型,其冷卻堆芯的氦氣溫度可達800~1000℃,除了能高效發電外,還可用於煉鋼、煤的氣化、氫氣生產等;但其技術難度也高,一系列高溫工藝和氦密封技術有待克服。
可控熱核聚變堆的研究,已在核工業西南物理研究院和中國科學院合肥物理研究所同時進行了多年,已取得研製成功「環流一號」、「環流二號」和「HT-7」三座托卡馬克裝置等令人矚目的成果,並正在擴大國際合作,以期能與國際上的研究接軌,同步進行。
總之,我國核能開發利用的前景是光明的,但這終究是一個長期的大系統工程,既要解決為國民經濟服務的大量工程技術問題,又要為下一步發展進行系統的預先研究和基礎研究,牽涉到的學科範圍也十分廣泛。因此,必須遠近結合,高瞻遠矚,全面考慮,統籌安排,認真落實。我們相信,在國家的統一規劃和扶植下,在人民群眾的積極支持下,我國核能的開發利用,必將結出豐碩成果。
Ⅷ 為什麼中國核電站安全性世界一流
為什麼中國核電站安全性世界一流
【解疑釋惑話核電】
近日,日本福島第一核電站2號機組反應堆安全殼內的超高量輻射,再次引發公眾對核電站安全性的關注。
我國在運行的核電機組有二十多台,它們是否安全?我國第三代核電技術有哪些安全特性?記者就此采訪了我國核電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葉奇蓁,揭秘我國核電站的安全現狀。
記者:日本福島核電站事故發生的原因是什麼?中國是否有採用福島核電技術的核電站?
葉奇蓁:日本福島核電站的反應堆採用沸水堆,是20世紀70年代建的,它的技術水平相對較低。福島核電站事故發生的原因是落後技術的核電機組嚴重超期服役。不同於福島核電站,我國在運行的核電站,除了選址對地質條件嚴格把關以外,核反應堆以壓水堆為主,與日本福島發生核事故的沸水堆有很大區別。
從第一座核電站——秦山核電站開始,我國始終堅持以最高的國際安全標准來設計、建造、運行核電站,中國核電站的發展特點之一是有後發優勢。我們現在建成和運行的核電站多採用二代改進技術,例如,在秦山核電站里有消氫系統,這一系統能將氫跟氧復合,在達到爆炸濃度之前就能消除隱患,不會出現5年前福島核事故時氫爆的情況。
我國核電設備製造水平相比三四十年前有質的變化。現在核電設備的國產化率達到了85%~90%,大設備、關鍵設備都在國內製造,比如壓力容器、蒸汽發生器、汽輪發電機等,我們堅持用國際最高標准來製造和檢驗,所以中國的核電設備相當可靠。
現在,我國還自主開發了「華龍一號」三代核電技術,安全性能提高了一個量級。可以說,中國核電站的安全性是世界一流的,我對此非常有信心。
記者:中國的核電站從二代核電到三代核電,有哪些改變?
葉奇蓁:眾所周知,日本福島核事故給全世界的核電建設敲響了警鍾,各國紛紛對核電安全提出了更高要求,新建核電廠的核安全標准更加嚴格,第三代核電成為當今世界核電發展的主流技術。我國自主創新研發的第三代先進壓水堆核電機型「華龍一號」也不例外,不僅消化吸收國際三代核電技術先進理念,還充分汲取日本福島核事故經驗反饋,採用國際最高安全標准研發設計。
核電技術從二代到三代,改變最大的一個指標就是安全目標提高了一個量級,也就是說發生堆芯熔化,發生大型事故、影響環境事故的概率要低一個量級。
記者:安全性是我國「華龍一號」三代核電技術的基石,我國第三代核電具體有哪些安全措施?
葉奇蓁:「華龍一號」最大的特點就是其安全和性能指標達到國際三代核電技術的先進水平。具體說來,「華龍一號」反應堆採用了177堆芯,不僅可使發電功率得到提升,也降低了堆芯線功率密度,提高了安全性;還採用能動加非能動兩種形式的安全系統。一旦出現事故,很快就能切斷電源。
此外,「華龍一號」設計了雙層安全殼,內層安全殼內徑46.8米,新增的外層安全殼內徑為53.0米,與之前的核電堆相比有了明顯加強。不僅可抗9級地震,外層還可以防如A380那類大飛機沖撞、爆炸等,里層可以防放射性事故。所以它是一個非常可靠的技術產品。
記者:我國核電站運營安全嗎?核電站周邊的輻射安全嗎?
葉奇蓁:國際原子能機構把核事故事件分7級,4級以下的就叫事件不叫事故,像日本福島核電站事故就是最高的7級事故,中國核電站至今沒有發生2級以上的核電事件,說明核電站運行很安全。
而核電站周邊居民生活接收的輻射量,不會比在家看電視或使用手機的輻射量大,不會對民眾的日常生活造成影響。
Ⅸ 中國目前的核電站的大致狀況
沒分沒吸引力,資料不好找,大部分項目還在啟動階段。目前已有的在新聞上都能看到。現在的核電站是全國布局,很多地方都有。
Ⅹ 中國核電站發展現狀
我國核電發展現狀、能力和市場前景
在黨中央、國務院的正確領導下,我國核電經過20多年的發展,取得了顯著成績。核電設計、建設和運營水平明顯提高,核電工業基礎已初步形成。
經過起步和小批量兩個階段的建設,目前形成了浙江秦山、廣東大亞灣和江蘇田灣三個核電基地。截至到2004年9月,我國共有9台核電機組投入運行,裝機容量達到700萬千瓦。2003年底,我國核電裝機容量和核發電總量,分別占我國電力總裝機容量和發電量的1.7%和2.3%。在浙江、廣東兩省,2003年核發電量均超過本省總發電量的13%,核電成為當地電力供應的重要支柱。到2005年在建機組全部投產後,我國核電將有11台機組、900萬千瓦,屆時佔全國發電裝機總容量的2%左右。
秦山一期核電站已經安全運行13年,在2003年結束的第七個燃料循環中創造了連續安全運行443天的國內核電站最好成績,2003年世界核電運營者協會(WANO)九項性能指標中,秦山核電站有六項指標達到中值水平,其中三項指標達到世界先進水平。秦山二期國產化核電站全面建成投產,實現了我國自主建設商用核電站的重大跨越,比投資1330美元/千瓦,國產化率55%,經受住了初步運行考驗,表現出了優良的性能,實現了較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秦山三期重水堆核電站提前建成投產,實現了核電工程管理與國際接軌,創造了國際同類型核電站的多項紀錄。
廣東大亞灣核電站投運10年來,保持安全穩定運行,部分運行指標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取得了較好的經濟效益。廣東嶺澳核電站也已經全面建成投產並取得良好的運行業績。江蘇田灣核電站1號機組正在調試過程中。此外,我國出口巴基斯坦的恰希瑪核電站2000年6月並網發電,2003年負荷因子達到85%。
2004年7月21日,國務院批准建設廣東嶺澳核電站二期工程、浙江三門核電站一期工程。會議要求各有關方面要努力落實國務院領導「不走錯一步」的要求,統一組織,統一領導,確保核電自主化開發建設目標的實現,努力形成自主設計、設備製造和建設中國品牌核電站的能力。
總之,中國核電在技術研發、工程設計、設備製造、工程建設、項目管理、營運管理等方面,具備了相當的基礎和實力,為加快發展積累了經驗、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加快核電發展的時機已經成熟,條件基本具備。
1.核電設計。我國核工業擁有一支專業配置齊全、知識和年齡結構較為合理的核電研究設計隊伍,形成了設計管理和介面控製程序以及質量管理體系;掌握了一些國外核電成熟的設計技術;能自主設計建設30萬千瓦和60萬千瓦壓水堆核電站,也具備了以我為主、中外合作設計建設百萬千瓦級壓水堆核電站的能力。中國核工業集團公司組織有關核電設計院,開展了國產化百萬千瓦級壓水堆核電機組的設計工作,目前初步設計已經完成,進入初步設計審查階段。
2.核電技術研發。我國核工業建立了專業齊全的核科研體系,培養了一支水平較高的核電科研隊伍,已建成了具有國際水平的大型核動力技術試驗基地,各種試驗台架、科研設施齊全,具備了較強的自主開發能力和消化吸收國外先進技術的能力,基本上可以滿足自主設計的需要,為核電技術進步和後續發展提供了有力保證。在設計技術研究工作中,解決了核電站工程設計的許多技術難點,初步形成了較為完善的核電工程設計分析的骨幹程序系統。初步形成了一套先進反應堆設計方法和試驗驗證手段,提高了我國先進壓水堆設計開發的能力。正在立足自主開發第三代、第四代核電關鍵技術。
3.核電工程建設管理。「九五」期間開工建設的核電項目,無論是國產化項目,還是中外合作的項目,都建立了規范的法人治理結構,項目業主對核電站建設和運營全面負責。在工程項目管理中,實行了招投標制和工程監理制,通過招標選擇施工承包商和設備采購,有效降低了成本,確保了施工質量。在質量、進度、投資三大控制方面取得了較好成績,積累了寶貴的經驗。
4.核電設備製造。通過「八五」、「九五」期間的科技攻關和核電設備國產化的基礎設施建設,我國的核設備設計、製造能力得到了很大提高。除了主泵、數字化儀控系統等少部分設備以外,國內已經具備了設計和製造百萬千瓦級壓水堆核電機組大部分設備的能力。哈爾濱、上海、四川東方三大發電設備製造基地和第一、第二重型機械製造集團已經成為加工製造大型核電設備的骨幹企業。
5.核燃料保障。在核電建設的帶動下,核燃料循環實現了較大幅度的技術進步,初步形成了包括鈾礦地質勘探、鈾礦采冶、鈾轉化、鈾濃縮、元件製造以及乏燃料後處理、放射性廢物管理等環節的較完整的核燃料循環工業體系,在一些關鍵環節實現了生產能力的擴大和工藝技術的跨越提升。
鈾地質勘探通過對裝備的技術改造,勘探能力得到加強,地浸砂岩型鈾礦找礦工作不斷取得突破;鈾礦冶形成了以地浸、堆浸、原地爆破浸出為主的新型生產體系;鈾同位素分離實現了從擴散法向離心法的過渡;全部核電站燃料元件均實現國內生產,質量達到國際先進水平,並生產出合格的高燃耗燃料元件產品。
6.建立了完善的核電安全管理、核事故應急和技術後援體系。我國政府特別關注核能的安全問題,已經建立了與國際接軌的安全監督管理體系和核安全法規,形成了一支獨立的核安全監管技術隊伍。核安全保障貫穿於核電站的設計、設備製造、建設、安裝、調試、運行直到退役等各個環節。建立了從電廠、地方政府到中央政府的核事故應急體系,為保障核電站的安全和社會公共安全,積極開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
同時,我國核工業經過近五十年實踐建立起來的核安全後援與技術支持體系,在核電機組的安全運行、環境保護、放射性廢物處理等方面發揮了重大作用。
7.核電站廠址資源。經過20多年的勘探和規劃,我國已確定了相當容量的核電廠址。目前,已完成初步可行性研究的廠址絕大部分分布在沿海,可以滿足2020年前再建約30台百萬千瓦核電機組的需要。秦山核電基地還可以再安排2台百萬千瓦機組,江蘇田灣核電基地還可再安排6台百萬千瓦機組,浙江三門廠址可安排6台百萬千瓦機組,廣東陽江、福建惠安、山東海陽都具有安排6台百萬千瓦機組的條件。
8.中國核電發展具有廣闊的市場空間。為滿足經濟的持續發展,據國家發改委和國家電網公司的規劃和要求,全國電力總裝機容量在2010年和2020年,需要達到6億千瓦和近10億千瓦。
2003年底,全國電力裝機3.85億千瓦,其中燃煤機組佔74%,水電機組佔24%,核電機組只佔1.6%,風電僅佔0.14%。我國煤炭資源儲量雖然佔世界第一位,但環境、生產和運輸能力卻嚴重製約了燃煤機組的過多發展。水能資源比較豐富,但開發程度已經很高,目前已建和在建水電裝機有1.3億千瓦,預計到2020年只能達到2億千瓦。風電、太陽能發電、潮汐發電等各類新能源,至今尚未解決規模化生產及經濟性問題。大力發展核電,滿足電力需求、優化能源結構、保障能源安全,已成為政府和社會各界的共識。
根據專家預測和有關部委的規劃,到2020年,核電在全國發電裝機容量中的比例要佔到4%,核電投運規模將達到4000萬千瓦,需要在2004-2015年期間新開工建設30台左右的百萬級核電機組。核電發展的前景一片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