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中國訊息 > 什麼是中國造紙術

什麼是中國造紙術

發布時間:2022-07-13 10:31:02

1. 造紙術的介紹

造紙術是中國四大發明之一,發明時期於漢朝西漢時期,改進時期於漢朝東漢時期。

20世紀以來,多次在我國西北地區發現西漢時期的古紙,其中以1957年在西安灞橋發現的漢武帝時期的「灞橋紙」最為著名。這些古紙均為麻紙,但非常粗糙,不能用來作為書寫材料。

直到東漢元興元年(105),蔡倫才開始用樹皮、麻頭和破布、漁網等原料造出了質量較高的植物纖維紙,人稱「蔡侯紙」,事載《後漢書·蔡倫傳》。此後紙張逐漸成為中國和世界各國最主要的文字書寫材料。

造紙術的發展

隨著造紙技術的不斷提高和改進,造紙原料不斷擴大,紙的品種也日益豐富,除以大麻、薴麻為原料製成的麻紙外,還有以楮、桑、檀等樹的樹皮為主要原料製造的皮紙。

西晉時出現了以藤為原料的藤紙,唐末又開始生產竹紙,後來稻草、麥秸、蘆葦等均可用來造紙,造紙工藝日臻完善,造紙質量也達到很高水平。中國的造紙術發明以後,逐漸傳遍世界各地,對人類文明的進步和文化的發展作出了不可估量的貢獻。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造紙術

2. 我國四大造紙術是什麼

造紙術中國四大發明之一,人類文明史上的一項傑出的發明創造。造紙術中國四大發明之一。紙是用以書寫、印刷、繪畫或包裝等的片狀纖維製品。一般由經過制漿處理的植物纖維的水懸浮液,在網上交錯的組合,初步脫水,再經壓縮、烘乾而成。中華人民共和國是世界上最早發明紙的國家。根據考古發現,西漢時期(公元前206年至公元前8年),我國已經有了麻質纖維紙。質在粗糙,且數量少,成本高,不普及。

3. 什麼是造紙術

造紙術是中國古代的四大發明之一,迄今已有2200年的歷史。很早以前,人們在甲骨、金石、簡冊、木牘、縑帛上書寫文字,因簡牘笨重,縑帛昂貴而不易普及。考古工作者曾在西安灞橋西漢古墓中發現了一疊古紙,叫做灞橋紙。由此說明漢初我國已用麻、薴造紙,但質地粗糙,只宜用於包裹。甘肅居延金關西漢烽塞遺址發現的麻紙片,質薄勻細,已經可以書寫。大約兩漢之際,已用紙來寫經。《後漢書·賈逵傳》已提到「紙經傳」。當時造紙用的原料少,成本高,滿足不了社會的需要。

怎樣發明一種原料來源廣泛、價格又便宜的紙呢?東漢和帝時候,管理宮廷用品的尚方令(官名)蔡倫,在總結前人經驗的基礎上,終於製成了質地堅韌、造價便宜的優質紙。

蔡倫是東漢桂陽(今湖南郴縣)人,他從小到皇宮去當宦官。在他做尚方令期間,因為監督製造寶劍和其他器械,經常和工匠們接觸,於是就和他們一起研究改進造紙方法,用樹皮、麻頭、破布、廢漁網為原料造紙。他把這些原料鍘碎,放在水裡浸漬相當時間,再搗爛成漿狀物,薄薄地攤在細簾子上,乾燥後,簾子上的薄片就變成紙張了。這種紙體輕質薄,原料好找,價錢便宜,可以大量生產,受到人們的歡迎。東漢元興六年(公元105年),蔡倫把這個重大的成就報告朝廷,東漢和帝通令全國。從此,他的造紙術很快在全國推廣開來。因為蔡倫曾經當過「龍亭侯」,人們便把他發明的紙叫「蔡侯紙」。

蔡倫死後80年的東漢末年,一位叫左伯的造紙能手將蔡倫的造紙術又加以改進,造出一種厚薄均勻、色彩鮮明的紙,人們稱為「左伯紙」。西晉時,我國的南方盛行藤紙,尤其是剡溪的「剡藤」更馳名官方。六朝時使用簾床撈紙,並用黃檗染潢、雌黃治書,以防蛀蠹。唐代麻紙產量日增,揚州六合紙「入水不濡」。剡溪古藤已供不應求,至中唐,逐漸被竹、檀、秸、藁所取代。北宋初年,江蘇、浙江、福建均以嫩竹造紙,剡溪「姚黃」、「學士」、「邵公」3種紙,為竹紙中的精品。以後,南方竹紙,「閩省獨專其盛」。隨著造紙中加礬、加膠、塗粉、灑金、染色技術的不斷提高,紙的品種日益增多。僅唐代就有益州黃白麻紙、兩浙案紙、蒲州細白麻紙、宣州玉版檀紙等名紙,以及十色箋、五色金花綾紙、水紋紙、糊窗紙錫箔紙等各種色紙。尤其是玄宗時蕭誠造的斑石紋紙和憲宗時薛濤造的深紅小彩箋聞名天下。宋代崛起的楮桑皮紙和自古就有的麻紙,至今仍為高級紙品。印鈔票用的就是麻紙。

我國的造紙術大約在公元7世紀首先傳到越南和朝鮮,公元751年傳到阿拉伯國家。12世紀中葉又從阿拉伯傳到西班牙,17世紀末傳到美洲大陸,最後傳遍全世界。由於造紙技術的發明,大大提高了傳播文化的速度和規模,促進了各國經濟和文化的發展。這也是我國對世界文明的重大貢獻。

4. 造紙術是什麼意思啊

造紙術是中國四大發明之一,紙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長期經驗的積累和智慧的結晶,人類文明史上的一項傑出的發明創造。中國是世界上最早養蠶織絲的國家。中國古代勞動人民以上等蠶繭抽絲織綢,剩下的惡繭、病繭等則用漂絮法製取絲綿。漂絮完畢,篾席上會遺留一些殘絮。當漂絮的次數多了,篾席上的殘絮便積成一層纖維薄片,經晾乾之後剝離下來,可用於書寫。這種漂絮的副產物數量不多,在古書上稱它為赫蹏或方絮。這表明了中國古代造紙術的起源同絲絮有著淵源關系。
現今科技一日千里,現代制紙工序已經機械化了。
磨木紙漿(Groundwood Pulp) 利用機械碾磨力以取得木材纖維,又稱為機械紙漿(mechanical pulp),主要可再分為一般機械漿、精製機械漿、熱磨機械漿等。
化學紙漿(Chemical Pulp) 利用化學法將纖維與木質素分開以取得木材纖維,主要可再分為蘇打漿、亞硫酸鹽漿、硫酸鹽漿等。
半化學紙漿(Semichemical Pulp) 結合機械法與化學法之制漿方式,可再分為中性半化學漿、冷蘇打漿、化學機械漿等。

5. 造紙術是中國古代的四大發明之一其他的三大發明是什麼

造紙術是中國古代的四大發明之一,其他的三大發明是指南針、火葯和印刷術。
1、造紙術發明時期於漢朝西漢時期,改進時期於漢朝東漢時期。中國是世界上最早養蠶織絲的國家。中國古代勞動人民以上等蠶繭抽絲織綢,剩下的惡繭、病繭等則用漂絮法製取絲綿。漂絮完畢,篾席上會遺留一些殘絮。當漂絮的次數多了,篾席上的殘絮便積成一層纖維薄片,經晾乾之後剝離下來,可用於書寫。這種漂絮的副產物數量不多,在古書上稱它為赫蹏或方絮。
2、指南針古代叫司南,主要組成部分是一根裝在軸上的磁針,磁針在天然地磁場的作用下可以自由轉動並保持在磁子午線的切線方向上,磁針的南極指向地理南極(磁場北極),利用這一性能可以辨別方向。
3、火葯顧名思義,可由火花、火焰等引起劇烈燃燒的葯劑。據《范子計然》的記載,春秋時代中國就已經用於民間民生應用,范子計然說「硝石出隴道」。
4、雕版印刷術發明於唐朝,並在唐朝中後期普遍使用。宋仁宗時畢升發明了活字印刷術標志著活字印刷術的誕生。他是世界上第一個發明人,比德國人約翰內斯·古騰堡的鉛活字印刷術早約400年標志著活字印刷術的誕生。印刷術是人類近代文明的先導,為知識的廣泛傳播、交流創造了條件。印刷術先後傳到朝鮮、日本、中亞,西亞和歐洲地區。

6. 中國的造紙術

有了文字之後,最重要的就是要有一個很好的載體。古代埃及人利用尼羅河的紙草來記述歷史;在古代的歐洲,人們還長時間地利用動物的皮比如羊皮來書寫文字;而中國,在造紙術發明以前,甲骨、竹簡和絹帛是古代用來供書寫、記載的材料。但是甲骨、竹簡都比較笨重,秦始皇一天光閱讀奏章,就要整整一車;絹帛雖然輕便,但是成本非常昂貴,也不適於書寫。到了漢代,由於西漢的經濟、文化迅速發展,甲骨和竹簡已經不能滿足發展的需求了,從而促使了書寫工具的改進——紙被發明出來了。造紙是一項重要的化學工藝,紙的發明是中國在人類文化的傳播和發展上,所做出的一項十分寶貴的貢獻,是中國史上的一項重大的成就,對中國歷史也產生了重要的影響。
造紙術中國四大發明之一,人類文明史上的一項傑出的發明創造。中國是世界上最早養蠶織絲的國家。古人以上等蠶繭抽絲織綢,剩下的惡繭、病繭等則用漂絮法製取絲綿。漂絮完畢,篾席上會遺留一些殘絮。當漂絮的次數多了,篾席上的殘絮便積成一層纖維薄片,經晾乾之後剝離下來,可用於書寫。這種漂絮的副產物數量不多,在古書上稱它為赫蹏或方絮。這表明了中國造紙術的起源同絲絮有著淵源關系。東漢元興元年(105)蔡倫改進了造紙術。他用樹皮、麻頭及敝布、魚網等植物原料,經過挫、搗、抄、烘等工藝製造的紙,是現代紙的淵源。自從造紙術發明之後,紙張便以新的姿態進入社會文化生活之中,並逐步在中國大地傳播開來,以後又傳布到世界各地。
紙是用以書寫、印刷、繪畫或包裝等的片狀纖維製品。一般由經過制漿處理的植物纖維的水懸浮液,在網上交錯的組合,初步脫水,再經壓縮、烘乾而成。中國是世界上最早發明紙的國家。根據考古發現,西漢時期(公元前206年至公元前8年),我國已經有了麻質纖維紙。質地粗糙,且數量少,成本高,不普及。

7. 關於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造紙術的資料!(好的追加分)

紙是由東漢宦官蔡倫發明的,故稱「蔡侯紙」。
我國四大發明之的造紙術說明了:造紙術是中國最早發明的,而且影響深遠,促進了世界文明的發展.
造紙的原料在不同時期用料各不一樣:在造紙術發明的初期,造紙原料主要是樹皮和破布。當時的破布主要是麻纖維,品種主要是薴麻和大麻;魏晉南北朝時已經開始利用桑皮、藤皮造紙。到了隋朝、五代時期,竹、檀皮、麥桿、稻桿等也都已作為造紙原料,先後被利用,從而為造紙頁的發展提供了豐富而充足的原料來源。其中,唐朝利用竹子為原料製成的竹紙,標志著造紙技術取得了重大的突破。唐時,在造紙過程中加礬、加膠、塗粉、灑金、染色等加工技術相繼問世,為生產各種各樣的工藝用紙奠定了技術基礎。生產出來的紙張質量越來越高,品種越來越多,從唐代到清代,中國生產的用紙,除了一般的紙張外,還有各種彩色的臘箋、冷金、錯金、羅紋、泥金銀加繪、砑紙等名貴紙張,以及各種宣紙、壁紙、花紙等。公元三到六世紀的魏晉南北朝時期,我國造紙術不斷革新。在原料方面,除原有的麻、楮外,又擴展到用桑皮、藤皮造紙。公元六到十世紀的隋唐五代時期,我國除麻紙、楮皮紙、桑皮紙、藤紙外,還出現了檀皮紙、瑞香皮紙、稻麥稈紙和新式的竹紙。在公元十到十八世紀的宋元和明清時期,楮紙、桑皮紙等皮紙和竹紙特別盛行,消耗量也特別大。造紙用的竹簾多用細密竹條,這就要求紙的打漿度必須相當高,而造出的紙也必然很細密勻稱。先前唐代用澱粉 、 造紙術糊劑做施膠劑,兼有填料和降低纖維下沉槽底的作用。到宋代以後多用植物粘液做「紙葯」,使紙漿均勻,常用的「紙葯」是楊桃藤、黃蜀葵等浸出液。這種技術早在唐代已經採用,但是宋代以後就盛行起來,以致不再採用澱粉糊劑了。 經過元、明、清數百年歲月,到清代中期,我國手工造紙已相當發達,質量先進,品種繁多,成為中華民族數千年文化發展傳播的物質條件。
在紙出現之前人們用縑帛、簡、 牘來記錄文字。

閱讀全文

與什麼是中國造紙術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伊朗怎麼惹美國了 瀏覽:384
越南首都是哪個人的名字命名的 瀏覽:749
越南掏耳朵服務多少錢 瀏覽:40
看中國如何超越世界 瀏覽:882
為什麼罵印尼 瀏覽:300
義大利2000gs美白針怎麼樣 瀏覽:414
印尼指紋怎麼算有效 瀏覽:476
新型肺炎越南有多少人死亡 瀏覽:735
越南紅旗的名稱叫什麼 瀏覽:843
伊朗的盟友國是哪個國家 瀏覽:472
義大利u型扣是什麼 瀏覽:770
義大利美術專業哪個好 瀏覽:439
義大利哪裡包多 瀏覽:164
我住在英國很久了用英語怎麼說 瀏覽:535
在哪裡能買到印度榴槤 瀏覽:274
英國窮人都在什麼地方 瀏覽:695
印尼35rb是多少錢 瀏覽:859
印尼什麼牌子的奶粉最好 瀏覽:916
英國倫敦的小學生怎麼上學 瀏覽:497
電腦版穿越火線越南服如何改模型 瀏覽:3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