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中國訊息 > 中國壯語有哪些

中國壯語有哪些

發布時間:2022-07-13 13:07:46

1. 文言文中的狀語是什麼

狀語是描述動作進行狀態的詞。
狀語(adverbial)是句子的重要修飾成分。狀語是謂語里的另一個附加成分,它附加在謂語中心語的前面,從情況、時間、處所、方式、條件、對象、肯定、否定、范圍和程度等方面對謂語中心進行修飾或限制。在不同的語言中「狀語」有不同的作用。中文狀語是動詞或形容詞前面的連帶成分,用來修飾、限制動詞或形容詞,表示動作的狀態、方式、時間、處所或程度等;德語狀語修飾動詞、形容詞、副詞或整個句子;英語狀語修飾動詞、形容詞、副詞等的句子成分。

文言文是以古漢語為基礎經過加工的書面語。最早根據口語寫成的書面語中可能就已經有了加工。文言文是中國古代的一種書面語言組成的文章,主要包括以先秦時期的口語為基礎而形成的書面語。春秋戰國時期,用於記載文字的物品還未被發明,記載文字用的是竹簡、絲綢等物,而絲綢價格昂貴、竹簡笨重且記錄的字數有限,為能在「一卷」竹簡上記下更多事情,就將不重要的字刪掉。後來當「紙」大規模使用時,統治階級的來往「公文」使用習慣已經定型,會用「文言文」已經演變成讀書識字的象徵。文言文是相對白話文而來的,其特徵是以文字為基礎來寫作,注重典故、駢驪對仗、音律工整,包含策、詩、詞、曲、八股、駢文古文等多種文體。現代書籍中的文言文,為了便於閱讀理解,一般都會對其標注標點符號。

2. 語文中的狀語和定語之類的是怎樣定義的

首先,我帶你認識下「主謂賓」。這三個就是最基本的。沒有定狀補,

主謂賓也能成句子。 主語就是「主人,主要的」(完全為著你理解,不要生搬硬套),即這

句話的核心,發出詞。 賓語,「賓客詞」,不佔主導地位,自然就是動作的承受者,所指向的詞。 謂語是聯系、連接主語和賓語的動作。 簡單句子:你釣魚。 你是主語 魚乃賓語 釣是謂語 但是不是所有句子都這么精練吧?有時語言會很復雜,所以就有了定狀補。 定語,固定「主人」和「賓客」的身份的,比如「強壯的你愛釣兇猛的鯊魚」。

這里,「強壯的」和「兇猛的」就是定語,即用來形容主語和賓語的。 狀語,狀態之語,狀態,有動作就有狀態,要描述謂語就要狀語,比如「你

特別愛釣魚」,這里,特別就成了「狀語」。注意!你注意到沒,這里謂語、

賓語變了哦,因為句子已經不是描述你釣魚,而是你愛釣魚,釣魚是一個詞,

一項活動,愛是動詞。要觸類旁通、舉一反三。 補語,補語就是補充說明的語了。呵呵,補語,一般賓語後面那一堆,都是

補語,當然,還有復雜句型,你先不要考慮那麼多,慢慢來。例如,你愛釣

魚好。好就是補語。補充說明,這個愛好好。

句子成分劃分口訣:

(一)

主謂賓,定狀補,主幹枝葉分清楚。

主幹成分主謂賓,枝葉成分定狀補。

定語必在主賓前,謂前為狀謂後補。

(二)

看全句、抓中心,縮句先找主謂賓。

主幹原句有歧義,恰當帶上狀補定。

謂語前有狀形容,定語修飾主和賓。

「的」「地」「得」要分清,

定狀補、它標明。

(三)

句子成分要劃對, 縱觀全局找主謂。

主前定狀謂後補, 謂前只有狀地位。

「的」定「地」狀「得」後補,賓語只受謂支配。

3. 什麼是狀語請舉例

狀語一般就是修飾動詞和形容詞的表示狀態的句子成分,有時間狀語、地點狀語等等,介詞短語(在...\於...\用...等)和副詞(...地)都可以作狀語。例如:我<早早>去了學校。老師<已經><在教室里>坐著了。他<在鄉下>長大。國旗<緩緩地>升起。括起來的就是狀語。

4. 文言文中的狀語是什麼意思詳細

狀語就是修飾謂語的,狀語說簡單點就是形容這個動作怎麼樣啊,這個動作的狀態程度。在文言文中,也是這樣的,你要先確定謂語,然後就很好找到狀語。是一個句子里表示動作的。

一文言文的特點

(1)文言文很精彩。這當然是無疑的。構成中國傳統文化的主體,是文言文是由此可見中國的現代文明歷史還是很短的,解構或者解讀傳統文化還是現代化的必要。

(2)文言文是知識。這是對的,因為文言文已經不再是語言,它純粹是文字,但文言文是知識,甲骨文也是知識,那為什麼就不學甲骨文呢?對了,正是因為甲骨文是更原始的文字,所以文言文是進一步學習甲骨文等等傳統高級文字(學)的基礎。


二如何養成好的學習習慣

(1)學生的學習和做作業是否專心認真,其實跟做父母的有很大的關系。現在有些父母這邊要求孩子要用心做作業,而邊一邊又跟別人聊天或看電視,甚至在家裡打牌或打麻將,這樣,除了極個別自製力非常強的孩子,其他孩子是根本不可能在這樣的環境下專心學習的。

(2)作息時間表,其實就是給學生制定生活、學習規矩,即什麼時候學習,什麼時候玩,什麼時候休息。因為愛玩是孩子的天性,我們不能剝奪孩子玩的權利。孩子不玩痛快,學習時就不能很好集中注意力,也不會精力充沛。

5. 請問大神下面的句子主語、謂語、賓語、狀語、定語分別是什麼麻煩大神告訴我具體的主謂語漢字是什麼

1、我看重中國文學。主語:我 謂語:看重
2、我反對人們的民族虛無主義。 狀語:虛無 謂語:反對 定語:民族

3、我以優異的成績考入中學。主語:我 謂語:考入 賓語:中學 定語:優異的 狀語:成績

4、我1948年加入中國共產黨。主語:我 謂語:加入 賓語:共產黨 定語:中國 狀語:1948年

5、1948年3月18日中國被解放。主語:中國 謂語:被解放 狀語:1948年3月18日

6、風俗習慣的研究是一種學術研究。 主語:研究 謂語:是

7、中國是有歷史根源的英雄民族。主語:中國 謂語:是 賓語:民族

6. 漢語中什麼叫主語,謂語,賓語,定語,狀

主語、謂語、賓語是句子的主幹,定語、狀語、補語是句子的枝葉,一般來說,句子主幹已經可以把意思表達清楚,而枝葉只是修飾一下,是意思表達得更精確、明了。
主幹不一定完整的主語、謂語、賓語,也可能只有主語和謂語。所以所有完整的句子一般都是以這兩種來表達:
1、什麼干什麼,
這是由主語、謂語、賓語組成的句子,由此可以看出,主語(什麼)一般是名詞或者代詞,謂語(干)一般是動詞,賓語(什麼)一般是名詞或者代詞,主語和謂語的區別是:主語是動作的發出者,賓語是動作的對象或者承受者,這是所謂的動賓短語,這里的動詞有點象英語的及物動詞,後面要有對象,就是賓語。
2、什麼怎麼樣,
這是由主語和謂語組成的句子,這里的謂語通常是不及物動詞,沒有動作對象,已經把主語的狀態描述清楚了,所以句子也結束了。
而定、狀、補則是對句子進行修飾,對事物或者其動作、狀態進行更精確、明了的描述。
修飾名詞的叫形容詞,形容詞通常用「的」來和名詞連接,對事物的形態、外表等進行描繪,放在主語和賓語前面叫定語;
修飾動詞的副詞,通常用「地」和動詞連接,對動作的性質、程度等進行描繪,所以又分為程度副詞和其他副詞(一下忘了,不好意思),放在謂語的前面叫做狀語;
補語顧名思義,是補充說明,通常放在謂語的後面,用「得」來連接,比如「他高興得跳起來」,「他」肯定是主語,但是要分辨這個句子到底是說他怎麼樣還是說他干什麼,顯然,「得跳起來」不是「高興」這個動詞的對象或者承受者,而是補充說明高興的程度,並且「高興」是一個不及物動詞,已經把主語的狀態表達清楚了,所以這個句子是一個「什麼怎麼樣」的模式,句子主幹只有主語和謂語,「得跳起來」是補語。

7. 什麼是壯語

壯語,壯民族的語言,民間亦稱「壯話」,壯語源於古代嶺南原住民的語言。壯語屬侗台語系(Tai-Kadai Languages),也稱侗傣語系。在國內與傣語、布依語、侗語、黎語,國外與泰語、寮國語、緬甸撣語等是同源關系。人民幣上印有用壯語文書寫的銀行名稱和面額。

中國的壯語主要分布於中國廣西壯族自治區與雲南省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和廣東省連山壯族瑤族自治縣,另外湖南省江華瑤族自治縣也有少量分部。壯語有南北兩大方言,但語法結構、基本詞彙大同小異。

(7)中國壯語有哪些擴展閱讀

北部方言分7個土語區:

1、桂北土語區——廣西龍勝、三江、融安、永福、融水、羅城、環江、河池、南丹、天峨、東蘭、巴馬。

2、柳江土語區——廣西來賓、柳江、宜州、柳城、忻城(北部)。

3、紅水河土語區——廣西賀縣、陽朔、荔浦、鹿寨、桂平、貴港、武宣、象州、來賓(河南)、上林、忻城(南部)、都安、馬山,廣東連山,湖南江華。

4、邕北土語區——廣西邕寧(北部)、橫縣、賓陽、武鳴、平果。

5、右江土語區——廣西田東、田陽、百色。

6、桂邊土語區——廣西鳳山、田林、隆林、西林、凌雲、樂業,雲南富寧、廣南(北部)。

7、丘北土語區——雲南丘北、師宗。

8. 古代漢語名詞狀語主要有幾種情況

http://www.e.cn/20011120/3010889.shtml

古漢語名詞狀語通常分為表示比喻的、對人或事物的態度的、工具或憑借的、方式或依據的、動作行為的方位處所的、時間的等等。但總括起來可以分為描寫性狀語和非描寫性狀語兩大類。這兩大類的語義指向各不相同。本文只討論描寫性狀語的語義指向,也就是說只討論表示比喻性的和對人或事物態度的狀語的語義指向。 (一)名詞狀語其語義指向主語的 (1)豕人立而啼。(《左傳·庄公八年》) (2)嫂蛇行匍伏。(《戰國策·秦策》) (3)子產治鄭二十六年而死,丁壯號哭,老人兒啼。(《史記·循吏列傳》) (4)昭王得范睢,廢穰侯,逐華陽,杜私門,蠶食諸侯,使秦成帝業。(《史記·李斯列傳》) (5)符堅將問晉鼎,既已狼噬梁岐,又虎視淮陰矣。(《世說新語·識鑒》) (6)淮南王曰:「寡人北向而臣事之。」(《史記·黥布列傳》) 例(1)的「人立而啼」意為象人一樣站立著啼叫。其中「人」是名詞狀語,用來修飾動詞「立」,但狀語是打比方,是描寫「豕」站立的狀態,也就是描述句子的主語的,雖然從結構形式上講,作為名詞狀語的「人」修飾的是結構中心的動詞,但其語義卻指向主語「豕」。例(2)的「蛇行匍伏」意為象蛇一樣附伏在地上爬行。從結構上分析,名詞狀語「蛇」是修飾中心動詞「行」的,但其語義卻指向主語「嫂」,是說嫂象蛇一樣爬行。例(3)「兒啼」意為象小孩一樣啼哭,「兒」是名詞狀語,是中心語「啼」的修飾語,但它是描寫主語「老人」的,是說老人象小孩一樣啼哭,所以「兒」的語義是指向主語「老人」的。其餘幾例均可作如此分析。 語義指向主語的,從結構上看,又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動詞不帶賓語的,這類比較多,如例(1)至例(3)皆是;一類是動詞帶賓語的,如例(4)至例(6)皆是。凡表示比喻的名詞狀語,其語義一律指向主語。 (二)名詞狀語其語義指向賓語的 (7)彼秦者,棄禮義而上首功之國也,權使其士,虜使其民。(《戰國策·趙策》) (8)非賢而賢用之,與愛而用之同。(《韓非子·難四》) (9)食而弗愛,豕交之也;愛而不敬,獸畜之也。(《孟子·盡心上》) (10)齊將田忌善而客待之。(《史記·孫吳列傳》) (11)田單乃起,東鄉坐,師事之。(《史記·田單列傳》) (12)君為我呼入,我得兄事之。(《史記·項羽本紀》) 例(7)「虜使其民」是說把他的百姓當作奴隸一樣來役使。從形式上看,「虜」是狀語,按照向心結構的規律,它是修飾動詞「使」的;但從意義上講,是施動者認為「其民」與「虜」之間有某種對等性。因此,我們認為「虜」的語義指向「其民」,即名詞狀語語義指向賓語。例(8)「賢用之」意思是把他當作賢人來任用。「賢」指賢人,名詞作狀語,從結構上分析,它是修飾中心語「用」的;但從語義上說,它是指向「之」的,是把「賢」與「之」等而同之。因此,名詞狀語「賢」便指向賓語「之」了。其餘幾例均可作同樣分析。 這類名詞狀語,其語義有時也可以指向介詞的賓語。 (13)項伯亦拔劍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史記·項羽本紀》) 「翼蔽沛公」就是象鳥翼一樣遮蔽沛公。「翼」是名詞狀語修飾中心語「蔽」的,可是「翼」又是描寫「身」的,表示「身」象「翼」一樣,其語義應指向介詞「以」的賓語「身」。但有趣的是,「身」與主語「項伯」又是被領有與領有或部分與整體的關系,顯然與我們上面講的語義指向動詞賓語的有所不同,而與指向主語相一致,所以也可以認為是指向主語的。 名詞狀語語義指向賓語的有一個顯著的特點:前有狀語,中間是及物動詞作謂語,後有賓語,除省略賓語以外,三者缺一不可。而名詞狀語語義指向主語的,名詞後面的謂語既可以是及物動詞帶賓語,也可以是不及物動詞不帶賓語。名詞做狀語語義指向賓語的句子,只是表示施動者認為狀語名詞與賓語之間有某種程度上的對等性,是表示對人或對事物的態度的,可譯成「把……當作……」;而名詞狀語語義指向主語的句子,則表示名詞狀語與主語兩個事物的相似性,是表示比喻的,可譯成「象……一樣」。凡表示對人或對事的態度的,其語義一律指向賓語。 然而,由於有些人沒有弄清名詞做狀語的語義指向,因此常常把我們所說的語義指向主語和指向賓語的兩類句子混淆。 (14)今而後知君之犬馬畜jí@①。(《孟子·萬章下》) 有人把「犬馬」看成是表示比喻〔⑧〕,即我們說的語義指向主語。其實這句本是表示對待人或事物的態度的,應理解為「把jí@①當作犬馬來畜養」。也就是說施動者把「jí@①」與「犬馬」等同對待,因而「犬馬」的語義應該是指向賓語「jí@①」。人民出版社出版的高等學校教學用書《古代漢語讀本》也出現過同樣的問題: (15)范睢大供具,盡請諸侯使,與坐堂上,食飲甚設。而坐須賈於堂下,置豆其前,令兩黥徒夾而馬食之。(《史記·范睢蔡澤列傳》) 該書是把此例歸入「以普通名詞所表示的事物的行動特徵,來修飾動詞所表示的動作行為的狀態」這一類〔⑨〕,即表示比喻的,也就是我們所說的名詞狀語語義指向主語的一類。這是完全錯誤的。此句主語是「范睢」,而「兩黥徒」是「令」的賓語,同時又是「夾而馬食之」的主語,也即兼語。如果是表示比喻的,其語義應該指向主語或兼語。如果是這樣,意思就成了「范睢(或兩黥徒)象馬一樣」,意思跟原文完全相反了。我們認為應該把「馬」理解為語義指向賓語的名詞狀語,即理解為把他(須賈)當作馬一樣使他吃(草料),方可切合原文本意。而該書1981年修訂本把此句刪去了,顯然是意識到此例用得不當。 綜上所述,弄清楚名詞做狀語的語義指向問題,是非常有必要的。洪誠《訓詁學》列舉的一個例子也能很好地說明這個問題〔⑩〕,可供參考,茲不贅述。 三、古漢語「皆」類副詞狀語的語義指向 所謂「皆」類副詞,是指古代漢語表示全部的范圍副詞「皆」「悉」「盡」「俱」「咸」「遍」「畢」「舉」等詞。這部分主要研究「皆」類副詞做狀語的語義指向及語義選擇限制。 (一)《馬氏文通》的「約指代字」與「皆類副詞」 《馬氏文通》把古代漢語「皆」類副詞稱為「約指代字」〔①①〕,該說已受到許多學者的批評。呂叔湘先生認為,「皆、俱、各等不應歸入代字」,因為它們「多數是狀字性質」〔①②〕。楊樹達也說:「代字所以代名,當以能獨立用為原則」,因此他定為表數副詞〔①③〕。王海fēn@②先生所論更詳:「馬氏代字中的約指代字,也大多是狀字。『皆、具、悉、遍、都、咸』等與指示代字中的約指代字『指明事物以示區別』的定義不符,卻與狀字中『度事成之有如許者』一類相符,因為『如許者,言事成之有多少、淺深、厚薄、偏全之各別也』。而『皆』等恰是表明動作之『全』的,與被列入狀字的『畢』意思、用法均相同。……其中『皆、悉、咸』與『畢』同樣用於動詞前,表示動作范圍的周遍性,而『畢』既列為狀字,『皆』等也應列入狀字。」〔①④〕 上述呂、楊、王三人堪稱批評馬氏「皆」類約指代字說的代表。呂氏是從這些詞的性質上進行考察,楊氏是從語法功能的角度進行研究的,王氏則從馬氏指示代字的定義同屬「皆」類詞而歸入不同類的矛盾現象入手的,都指出了馬氏所謂約指代字應歸入狀字。誠然,馬氏的矛盾之處是顯而易見的,但王、楊尤其是王氏所論,似有可議之處。王氏繼承了馬氏之說並引而申之,認為「皆」類詞是「表動作之『全』的」,「表示動作范圍的周遍性」的。其實「皆」類詞並非表動作之全,而是統括主語、賓語等的范圍的。關於這點早已有人指出過。廖振佑所著《古代漢語特殊語法》中說:「范圍副詞一般都表示主語的范圍,也有表示動作行為涉及的范圍的。」這里所說「動作行為涉及的范圍」〔①⑤〕,也就是指賓語的范圍。此後廖振佑主編的《古代漢語》更明確地指明了這點:「表示全部范圍的副詞,其意義指向有兩種情況:一是指向主語,表示主語的范圍;一是指向賓語,表示賓語的范圍。」〔①⑥〕 事實上,「皆」類詞出現的條件是主語或賓語等的數量必須超過一,或者主、賓語所表示的人或事物可分成若幹部分。否則「皆」類詞就不能出現。如「荊軻逐秦王」《史記·刺客列傳》便不能說成「荊軻皆逐秦王」。因此,我們說「皆」類詞指動作的范圍之說欠妥。如果「皆」類詞用在形容詞前面,豈不是成了表示性質或狀態的范圍?然而這是說不通的。馬氏之說固然有矛盾之處,但是,按照馬氏給他的「狀字」下的定義「所以貌動靜之容者」〔①⑦〕,「皆」類詞顯然與此不符,而與「代字」的定義「代字者,所以指名也,文中隨在代名而有所指也」相合〔①⑧〕。故從馬氏這個體系來說,「皆」類詞歸入代字要比歸入狀字好。當然,我們並非主張仍把「皆」類詞歸入代詞里,只是想指出,馬氏和現時學者對「皆」類詞的不同處理給我們一個啟示,即句法和語義是否相一致。 「皆」類詞修飾謂語所形成的結構,一般稱為偏正結構,布龍菲爾德稱為向心結構,並提出了著名的向心結構理論。下面,我們將通過對「皆」類詞的語義與句法范疇的關系分析,來檢驗偏正結構與向心結構的理論。 (二)「皆」類詞與同現成分的語法功能為「語義指向域」,從語法功能來說,可以是主語、賓語,也可以是兼語以及做狀語和補語的介詞賓語。這些語義指向域只要有「皆」類詞出現,它們就必然出現,我們稱這些必然出現的成分為「皆」類詞的同現語法成分,簡言之為「同現成分」。 1.「皆」類詞的語義指向域為主語 (1)人皆有兄弟,我獨無。(《論語·顏淵》) (2)儒墨畢起。(《莊子·在宥》) (3)臧與谷二人相與牧羊,而俱亡其羊。(《莊子·駢拇》) (4)周禮盡在魯矣。(《左傳·昭公二年》) (5)故聖人為法,必使明白易知,名正,愚知遍能知之。(《商君書·定法》) (6)諸侯並起。(《漢書·高帝紀》) 例(1)「皆」的語義指向域為主語「人」,是統括主語的范圍,指所有的人,而不是表示動詞「有」的范圍。例(2)「畢」的語義指向域為主語「儒墨」,是表示主語的范圍,而絕不表動作「起」之全。「人」與「儒墨」均為「皆」「畢」的同現成分。例(3)至例(6)的「俱」「盡」「遍」「產」的語義指向域分別為主語「臧與谷」「周禮」「愚知」「諸侯」。 2.「皆」類詞的語義指向域為賓語 (7)小人有母,皆嘗小人之食,未嘗君之羹。(《左傳·隱公元年》) (8)公疾,遍賜大夫。(《左傳·昭公三十二年》) (9)君舉不信群臣乎?(《左傳·哀公六年》) (10)齊悉得其故城。(《史記·燕世家》) 例(7)「皆」的語義指向域為賓語「小人之食」,表示賓語的范圍,此句意為嘗遍了小人的全部食物。例(8)「遍」的語義指向賓語「大夫」,表示賓語的范圍,此句意為所有的大夫都被賞賜。例(9)至例(10)的「皆」類詞的語義指向賓語「群臣」「故城」。這些賓語都是「皆」類詞的同現成分。 3.「皆」類詞的語義指域為兼語 (11)王弗應,田於鞏,使公卿皆從,將殺單於,未克而崩。(《國語·周語下》) (12)悉召王從官入關。(《史記·梁孝王世家》) (13)於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為盡在己。(《莊子·秋水》) (14)陳子行命其徒具含玉。(《左傳·哀公十一年》) 例(11)至(14)「皆」類詞的語義分別指向兼語「公卿」「王從官」「天下之美」「其徒」,統括兼語的范圍。這些兼語可以在「皆」類詞之前,也可以在其後。 4.「皆」類詞的語義指向域為狀語或補語的介詞賓語 (15)願君讓封勿受,悉以家私財佐軍。(《漢書·肖何傳》) (16)建又盡與其姊弟奸。(《史記·五宗世家》) (17)項伯還,具以沛公言告羽。(《漢書·高帝紀》) (18)卿不遠趙,而悉教以國事,願於因計。(《戰國策·秦策五》) (19)乃復使使持節具告以詔商狀。(《史記·田儋列傳》) 例(15)至(17)「皆」類詞的語義分別指向作狀語的介詞賓語「家私財」「其姊弟」「沛公言」,表示介詞賓語的范圍。例(18)至(19)「皆」類詞的語義分別指向作補語的介詞賓語「國事」「詔商狀」,表示介詞賓的范圍。 (三)「皆」類詞與名詞謂語的組合 (20)肖、曹等皆文吏,盡讓劉季。(《史記·高祖本紀》) (21)魯、晉,俱諸夏也,(《春秋繁露·觀德》) (22)四坐咸同志,羽觴不可算。(《陸士衡·擬行行重行行》) 例(20)「皆」與後面的名詞「文吏」相組合,按照傳統語法認為是對「文吏」的修飾。其實不然,「皆」的語義是指向「肖、曹等」,是表示主語的范圍的,而不是表示謂語「文吏」的范圍。「皆」與「文吏」是「貌合而神離」。從語法形式上看,「皆」似與「文吏」結合在一起,但從語義上講,它們之間是沒有絲毫的關系,不起任何修飾和限製作用。其餘二例的「皆」類詞,其語義也均指向前面的主語,與後面的名詞謂語無關。 過去許多學者對此類現象一直迷惑不解:為什麼副詞能修飾名詞呢?有的認為其間省略了系動詞。名詞成了謂語,直接受到副詞的修飾;有的乾脆說是語言的約定俗成性。這樣解釋很不能令人滿意。如果緊緊抓住古漢語「皆」類詞的語義指向,這就能得到合理的解釋。 四、古漢語否定副詞狀語的語義指向 古漢語否定副詞相當豐富,主要有「不」「弗」「未」「莫」「非」「匪」「無」「毋」「亡」「勿」「蔑」「靡」等。這一部分就一些常用的否定副詞做狀語時的語義指向問題,作些探討。為行文方便,對這些否定副詞統稱為「『不』類否定詞」或「『不』類詞」。 就一般情況來說,「不」類詞的語義是指向作謂語的動詞或形容詞的,也即修飾、限制謂語動詞或形容詞的。其實「不」類詞還不限於此,它的語義還指向其它狀語和補語。 (一)「不」類否定詞語義指向其它狀語 1.「不」類詞語義所指向的狀語為形容詞 (1)三年不學,不至於谷,不易得也。(《論語·泰伯》) (2)何不速歸將軍印,以兵屬太尉?(《漢書·高帝紀》) (3)毋妄言,族矣。(《史記·項羽本紀》) (4)功未良成而志已滿。(《春秋繁露·卷三》) (5)行不苟合,義不取容。(《史記·酈生陸賈列傳》) 例(1)並非說不可得,而是說得之不易,故「不」是否定語義中心「易」,其語義指向「易」,而不是指向「得」。例(2)並非說不歸還將軍印,而是說歸還得不快速,故「不」的語義是指向「速」而不是指向動詞「歸」。例(3)至例(5)的「不」類詞指向形容詞狀語「妄」「良」「苟」,而不指向動詞謂語。 2.「不」類詞語義所指向的狀語為副詞 (6)盡美矣,未盡善也。(《論語·八佾》) (7)今兩虎相鬥,其勢不俱生。(《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8)於是武王遍告諸侯曰:「不可以不畢伐。」(《史記·周本紀》) 例(6)並非說不善,而是說還不全善。故「未」指向做狀語的副詞「盡」。例(7)並非說不活了,而是說不共生在世上,故「不」的語義指向副詞「俱」。例(6)至例(8)「不」類詞語義所指向的都是范圍副詞狀語。 (9)智者不再計,勇士不怯死。(《史記·魯仲連鄒陽列傳》) (10)始皇謝曰:「已矣!將軍勿復言!」(《史記·王翦列傳》) (11)將軍所以功未甚多,身食萬戶,三子皆為侯者,徒以皇後故也。(《史記·酈生陸賈列傳》) 例(9)不是說智者不算計,而是說智者用不著算計兩次,故「不」的語義指向作狀語的數量副詞「再」,而不是指向謂語動詞「計」。例(11)「未」的語義指向程度副詞「甚」,而不是指向謂語形容詞「多」。 3.「不」類詞的語義所指向的狀語為介賓短語 (12)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論語·里仁》) (13)知道者必達於理,達於理者必明於權,明於權者不以物害己。(《莊子·秋水》) (14)楚人剽疾,願上無與楚人爭鋒。(《史記·留侯世家》) 例(12)並非說不欲得之,而要看採用什麼方法,故「不」的語義指向介賓短語「以其道」。例(14)並非說不要去爭鋒,而說不要跟楚人去爭,故「無」指向介詞短語「與楚人」,而不指向「爭鋒」。 (二)「不」類否定詞的語義指向補語 「不」類否定詞與述補結構相結合,其語義往往指向補語,也即否定的是補語。 (15)君子不困人於厄,不鼓不成列。(《史記·宋世家》) (16)告子曰:「不得於言,勿求於心;不得於心,勿求於氣。」(《孟子·公孫丑上》) (17)臣能使韓毋征甲與粟於周,又能為君得高都。(《史記·周本紀》) 例(15)並非說君子不困人,而是說不乘人之危,故「不」否定的是「於厄」,即其語義指向補語。 其餘二例可作同樣分析。 (三)「不」類否定詞的語義指向作謂語的名詞或名詞性短語中的修飾語 (18)惠子曰:「子非魚,安知魚之樂?」莊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魚之樂?」(《莊子·秋水》) (19)我心匪石,不可轉也。我心匪席,不可卷也。(《詩經·邶風·柏舟》) (20)靡斃中國,快心匈奴,非長策也。(《史記·主父列傳》) 例(18)與例(19)的「非」「匪」是直接否定名詞謂語「魚」「石」「席」的,而「非我」則否定作謂語的代詞「我」。不過直接否定代詞的情況較少見。例(20)並非說這不算是一個計策,而是說這不算好的計策,故其語義指向定語的修飾語「長」。 「不」類否定詞用作狀語按照通常的定義,應該是否定動詞、形容詞等謂語的,但從上述論證中,我們發現並不盡然。「不」類否定詞所否定的還有謂語前的修飾、限製成分或謂語後的補充說明成分,甚至否定名詞謂語或作謂語的名詞短語的限製成分。 五、問題討論 從上面名詞狀語、「皆」類副詞狀語以及「不」類否定副詞狀語的語義指向的論述來看,傳統有關狀語的定義是不符合古漢語的全部實際的,有嚴重的局限性。同時,也證明了與這種定義密切相關的向心結構理論也是不完全符合古漢語實際的。因為無可辯駁的事實說明古漢語的狀語不只限於修飾限製作謂語的動詞與形容詞,它還與主語、賓語、補語以及其它狀語發生語法意義關系,而且它的意義也不全是向心的。因此,對傳統狀語的定義必須重新考慮,進行必要的修改,使之更符合漢語的實際,從而更好地建立起漢語的語法體系。 通過運用現代語義學的研究成果來分析某些狀語的語義指向,我們從語義上發現了傳統語法的狀語理論和布龍菲爾德的向心結構理論相左這一現象,充分說明語法研究一定要把形式和意義真正結合起來,才能發現語言的規律這一簡單的道理,也說明古代漢語語法的研究需要借鑒新的方法和新的理論。

9. 英語中狀語有什麼類型

1、時間狀語

常用引導詞:when,as,while,before,after,since,not...until,until/till 等

特殊引導詞:the minute, the moment, the second, every time, the day,the instant( 瞬間,頃刻), immediately , directly, no sooner … than, hardly …when , scarcely … when(剛...就.../一...就...),as soon as(一…就…)。

I didn』t realize how special my mother was until I became an alt.

直到我成為了一個成年人我才意識到我的母親是多麼的特殊。

2、地點狀語

常用引導詞:where

特殊引導詞:wherever, anywhere, everywhere

Generally, air will be heavily polluted where there are factories.

一般來說,有工廠的地方空氣污染就嚴重。

3、原因狀語

常用引導詞:because, since, as,

特殊引導詞:seeing that, now that, in that, considering that, given that.

My friends dislike me because I』m handsome and successful.

我的朋友都不喜歡我,因為我又英俊又成功。

4、條件狀語

常用引導詞:if, unless,whether(whether...or not)

特殊引導詞:as/so long as, only if, providing/provided that, supposing that, in case(美語中表條件,英語中表目的), on condition that

We』ll start our project if the president agrees.

如果總統同意,我們將開始我們的項目。

5、目的狀語

常用引導詞:so that, in order that

特殊引導詞:lest, in case, for fear that,in the hope that, for the purpose of , to the end that

The boss asked the secretary to hurry up with the letters so that he could sign them.

老闆要求秘書快寫函件以便他能在上面簽字。

6、讓步狀語

常用引導詞:though, although, even if, even though

特殊引導詞: as(用在讓步狀語從句中必須要倒裝),while (一般用在句首),no matter …, in spite of the fact that, whatever, whoever, wherever, whenever, however, whichever

Much as I respect him, I can』t agree to his proposal.

盡管我很尊敬他, 但是我卻不同意他的建議。

7、比較狀語

常用引導詞:as(同級比較), than(不同程度的比較)

特殊引導詞:the more … the more …(越來...越...) ; just as …, so…; A is to B what/as X is to Y; no … more than; not so much A as B,the 比較級 ,the 比較級.

She is as bad-tempered as her mother.

她和她媽媽一樣脾氣很壞。

8、方式狀語

常用引導詞:as, as if

特殊引導詞:the way

When in Rome, do as the Romans do.

入國問禁,入鄉隨俗。

9、結果狀語

常用引導詞:so … that, such … that, so that...

特殊引導詞:such that, to the degree that, to the extent that, to such a degree that,

He got up so early that he caught the first bus.

他很早起床以便趕上第一班公共汽車

閱讀全文

與中國壯語有哪些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為什麼罵印尼 瀏覽:300
義大利2000gs美白針怎麼樣 瀏覽:414
印尼指紋怎麼算有效 瀏覽:476
新型肺炎越南有多少人死亡 瀏覽:735
越南紅旗的名稱叫什麼 瀏覽:843
伊朗的盟友國是哪個國家 瀏覽:472
義大利u型扣是什麼 瀏覽:770
義大利美術專業哪個好 瀏覽:439
義大利哪裡包多 瀏覽:164
我住在英國很久了用英語怎麼說 瀏覽:535
在哪裡能買到印度榴槤 瀏覽:274
英國窮人都在什麼地方 瀏覽:695
印尼35rb是多少錢 瀏覽:859
印尼什麼牌子的奶粉最好 瀏覽:915
英國倫敦的小學生怎麼上學 瀏覽:496
電腦版穿越火線越南服如何改模型 瀏覽:341
哈利波特英國有多少魔法師 瀏覽:446
義大利哪個銀行卡最好 瀏覽:343
印度加入什麼聯盟 瀏覽:793
印度恆河價格多少 瀏覽: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