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發展中國家有哪些優越性
1. 有大量的先進科學技術可供利用
當今發達國家的經濟增長的主要源泉來自技術進步,而技術進步的取得主要來自於對科學技術的研究與開發。發達國家在科技研究方面的投資是巨大的,科學家和工程技術人員作出了一個又一個的新的發現和發明,並被迅速地轉化為生產力,使它們在科技領域遙遙領先。由於有很多現成的科學技術知識可以利用,作為後來者,發展中國家不需要花費巨資來從事研究與開發。因此,發展中國家可以把節約下來的大量資源用於其他經濟活動,促進經濟更快的發展。
2. 有其他知識和經驗可供借鑒
除了發達國家的先進科技可以利用之外,還有其他知識和經驗對後發展者來說也是值得學習和借鑒的,如在宏觀調控、企業管理、金融保險、財政稅收、證券期貨、社會保障等方面均有可借鑒之處。這些知識和經驗對發展後來者來說,重要性不亞於對科學技術的引進和利用。
3. 結構變化有利於資源有效配置
後進國家是工業化程度較低的國家,往往呈現出二元經濟的特徵,即先進的工業部門和傳統的農業部門,先進部門的生產率要比傳統部門的生產率高。這些國家的經濟增長一般都伴隨著產業結構的轉變,即勞動和資本從農業部門向工業部門流動,這意味著資源從低生產率部門向高生產率部門配置,從而促進了整個經濟生產率的提高和經濟增長。
4. 世界經濟今天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開放
作者認為,國際貿易通過商品和要素流動使發展中國家獲得的好處遠大於損失,過去幾十年發展實踐證明,實行較開放性政策的國家比實行較封閉型政策的國家在經濟發展方面獲得了更大的成功。國際貿易不僅使後進國家擴大了銷售市場,促進了國內生產規模的擴大和生產效率的提高,而且還引進了國外的先進技術、資金和科學的管理方法。
當然,後進國家的這些優勢還只是潛在的,要把這些潛在的優勢轉化為實際的優勢還要具備一些條件。首先,要有一個穩定的政權結構。其次,要有一個穩定的政策環境。再次,要營造一個好的制度環境。最後是提供必要的基礎設施。
❷ 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的經濟上的合作給發展中家家的好處有哪些
發展中國家在經濟發展中的不利條件是資金不足、管理落後、缺少先進的技術和設備,與發達國家合作,發達國家經濟發展水平高,能給發展中國家帶來資金、先進的技術和先進的管理經驗,這樣就能促進發展中國家的經濟發展.
❸ 全球經濟化包括中國在內的發展中國家有什麼好處
全球化經濟就是發達國家用高明的技術在落後國家投資,用落後國家廉價的勞動力賺取更多的利潤,然後再賣給落後國家,這樣發達國家的生活水平整體上升,雖然還有窮富差別,但他們的窮人到我們這來就是富人。對中國這樣的國家來說好處就是一:用發達國家的投資提高基礎建設,二:增加就業機會,三:剽竊別人的技術來發展自己,所謂"全球化對我國現代化的意義" 不外乎我所提到的三點。你肯定不會滿意我的答案,但我告訴你無論多麼冠冕堂皇的答案其本質是一樣的。舉例說明的化我會說現在的中國,人家給你賣一架飛機你得用幾億件衣服去換,但我們畢竟還可以用衣服換外匯,用制衣廠讓工人有飯吃,比如因特爾公司生產了CPU,然後買給我們來組裝,他們一個優良的CPU佔了一台電腦的大多數利潤,然後賣給我們,我們雖然很吃虧,但至少他們吃肉,我們還有湯喝,我們還利用抄襲他們的技術,完成了我們龍芯的研製。我們用他們的投資,建立了一大批合資企業,買了大量的合資設備,建造了大量的商業樓,工廠,高速路。真理永遠掌握在少數人手裡,不管你承認與否。
❹ 急!!!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合作給發展中國家帶來的好處有
在發展中國家同發達國家的經濟合作中,通常是發展中國家以犧牲資源、環境、廉價勞力等為代價,換取發達國家的先進的管理、技術,以及資金等;至於說對於民族工業的發展,一方面可以學習利用發達國家的發展經驗,少走彎路,另一方面,又有可能受到發達國家成熟品牌的入侵威脅,讓某些好處與萌芽或者發展階段的民族工業毫無招架之功,甚至消亡。
發展中國家之所以貧困,是因為缺乏資本;而之所以缺乏資本,是因為「這些國家創造、尊重和實現應用於大多數國民的正規所有權制度的能力還有巨大的阻礙」
知乎
下載 APP
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有何不同?
希望大家能有更多的角度
關注問題寫回答
18 個回答
秋成
秋成
發展中國家之所以貧困,是因為缺乏資本;而之所以缺乏資本,是因為「這些國家創造、尊重和實現應用於大多數國民的正規所有權制度的能力還有巨大的阻礙」
經濟學家德·索托強調:全球200個國家中只有25個國家可稱為發達或富裕國家,幾乎全是西方國家(包括日本),而且一百多年來始終都是這些國家。其實,西蒙·庫茲涅茲也早就進行過類似的觀察,他說發達國傢俱樂部成員自19世紀末以來幾乎沒有變化,只是在成員之間的位次上有所調整。
為什麼會這樣?這些發達國家曾經做對了什麼?
德·索托的回答是,他們產生了足夠的資本。由此帶來的另一個問題是,為什麼只有西方國家產生出足夠的資本,而世界其他地方卻做不到(或者產生出來的資本非常地少),德·索托認為,「這已經變成了一個謎」。而德·索托要做的,就是藉助於歷史資料解開這個謎。
西歐曾經的歷史
為什麼唯有西方國家做到了這一點?德· 索托一再強調,這絕不是什麼文化基因決定的,「西方國家的公民並非天生就尊重所有權和交易,這種尊重是可執行的正規所有權制度出現之後的結果」。德·索托舉了200多年前美國的例子,來說明在當時並不存在同一套遍及所有人的正規所有權制度,事實上存在著多種非正規的、甚至相互沖突的所有權安排或者所有權要求。比如說,在那時,同一塊土地,可能是英國王室轉讓給某人的一大片土地中的一塊,而另一個人聲稱這塊地是他從一個印第安部落手裡買來的,第三個人則說這是他用奴隸從州議會換來的土地,這三個人也許誰都沒有親眼看過這塊地。來到美洲的移民,往往根本不去理會上述三人的權利聲明,早早地就在這塊土地上定居、耕田、修建房屋,甚至轉讓土地、建立信用。
之所以西方國家能夠改變上述狀況、建立起現在的正式所有權制度,是因為自19世紀以來,政府因應社會的變化與要求,通過艱苦的法律修訂工作,不斷地將分布在城市、鄉村、住宅區和農場的所有權規則融入到一套制度中,將大多數資產綜合到一套正規的表述制度中。這樣的所有權制度,可以「把管理國民積累的財富的所有信息和規則全部放進了一個知識庫」,從而使西方國家的經濟主體能夠發現和實現資產中的潛能。
因此,19世紀是西方國家歷史上的革命性時刻,「大多數西方國家的綜合所有權制度大約100年前才出現;日本的綜合制度則出現在50多年前」;在德國,正規所有權制度「直到1896年當施泰因、哈登貝格的改革達到高峰、用於記錄土地交易的系統在全國范圍內開始運作時,才完成全部綜合過程」。
為了說清楚上面的問題,德·索托特地在第四章中回顧了發達國家所有權變革的歷史。在他看來,歐洲剛進行工業革命時,不僅經濟發展狀況與當今發展中國家相似,而且面臨的社會問題也極為相似,如無法控制的人口遷移、不合法社會部門的發展、城市貧困和社會動盪不安,以及大量違法現象等。這些問題源自於農村人口因收入的誘惑而大量向城市遷移(就像今天的發展中國家),「向城市遷移的運動一開始,現行的政治制度就開始滯後於快速變化的現實狀況」。這是因為,在歐洲當時的行會制度和工業官方壟斷的前提下,遷移到城市裡的民眾找不到合法的工作,只能著手開辦非法的家庭工廠,「不合法的工作是他們收入的惟一來源。不合法的經濟部門於是開始迅速蔓延」。與不合法經濟活動相伴生的,是大量的走私、詐騙、盜竊等非法活動。就像今天的發展中國家那樣,歐洲國家的政府在當時也疲於應對這些層出不窮的問題,「直到它們創立了合法的所有權制度,加速了勞動分工,提高了窮人的勞動生產力,才使情況得以緩解」。
但一開始,這些歐洲國家的政府,並沒有調整過去的法律以適應這種新的城市現狀,而是「制定出更多的法律和規章制度,試圖對其進行壓制。規章制度越多,違法現象也就越多——很快,政府又制定出新的法律來處罰那些違反了先前的法律的人。法律訴訟不斷增加,走私和詐騙四處蔓延,政府就求助於暴力鎮壓」。在此情況下,歐洲國家分別走了兩條不同的道路。一條是政府繼續堅持宣布不合法企業家為「非法」,採取措施打擊這些非法活動而不是調整現有制度以吸納這些非法的企業,「這不僅阻礙了經濟的發展,而且還會使社會動盪不安,最終演化成暴力沖突」,其中最為著名的就是法國大革命和俄國革命。
另一條道路,像英國所走的道路,「政府制定了新的法案,使農村和郊區的企業合法化」,政府的主要行動是調整現有的法律制度,如所有權制度和政府對行業的管制措施,使非法企業家的產權合法化,最終整個國家和平地進入市場經濟。
法國大革命標志性事件:民眾攻佔巴士底獄
德·索托強調,多數西歐國家之所以在20世紀變成了發達國家,是因為從19世紀到20世紀初,大多數西歐國家都像英國那樣改革了法律,以適應現實狀況的發展。「那時歐洲人已經認識到,僅僅通過一些小的特別調整,根本不可能管理工業革命的發展和消除大量不合法現象」。而政治家們正確地認識到(或者無奈地接受了)現實,那就是,問題的關鍵「不在於人而在於法律本身」,「正是法律在阻礙窮人變得更具有生產力」。
於是,這些歐洲國家「著手把具有排斥性的法律制度轉變成能吸納融合不合法企業的法律制度」,「通過倡導互相依賴、放寬取得正規所有權的限制、減少由過時的法律條文造成的法律阻礙、使政府和立法機關接受現實」。就這樣,歐洲的政治家們通過消除法律和經濟制度中的矛盾,讓自己的國家做好了走上經濟發達之路的准備。
❺ 發展中國家的優勢發達國家的優勢是什麼
發展中國家優勢:
1.勞動力資源廉價而豐富,對發達國家投資具有強大的吸引力。
2.發展中國傢具有後發優勢,能夠借鑒國外最先進的技術,減少發達國家曾經經歷過的發展階段,實現跨越式發展。
發達國家優勢:
1.發達國家掌握著最先進的科學技術,引領著世界科技發展的主要方向。
2.發達國家有著強大的資金實力,能夠在世界各地尋找投資機會,開發國際市場。
3.發達國家擁有最先進的管理經驗,能夠最大限度地利用資源,提升效率。
拓展資料:
發展中國家(Developing country)也稱作開發中國家、欠發達國家,指經濟、技術、人民生活水平程度較低的國家,與發達國家相對。
發展中國家的評價標准主要是這個國家的人均國內生產總值(人均GDP)相對比較低,通常指包括亞洲、非洲、拉丁美洲及其他地區的國家,佔世界陸地面積和總人口的70%以上。發展中國家地域遼闊,人口眾多,有廣大的市場和豐富的自然資源。
還有許多戰略要地,無論從經濟、貿易上,還是從軍事上,都佔有舉足輕重的戰略地位。從未來趨勢看,發展中國家整體增速放緩成為「新常態」。盡管發展中經濟體被西方「唱衰」,但其增速仍高於發達經濟體,是拉動世界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
❻ 發展中國家有什麼優勢
法律分析:發展中國家的優勢包括勞動力資源廉價而豐富,吸引發達國家投資;發展中國傢具有後發優勢,能夠借鑒國外最先進的技術,減少發達國家曾經經歷過的發展階段,實現跨越式發展。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 第一條 中華人民共和國是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
社會主義制度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根本制度。中國共產黨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徵。禁止任何組織或者個人破壞社會主義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