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中國訊息 > 中國什麼地方留存古語

中國什麼地方留存古語

發布時間:2022-07-15 03:24:59

中國哪個地區的方言更接近古漢語

是海南省儋州市的 儋州話
台灣著名教授丁邦新博士通過儋州光村地區旅台人員林先生的發音研究,於1979年參加在法國巴黎舉行的第十二屆國際漢藏語言學會研講會時提出:在中國目前流行的地方漢語方言當中,儋州話最接近古代漢語,可以說與古漢語相通。

❷ 中國有那些古語

●關關睢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詩經·周南·關睢》 ●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詩經·王風·黍離》)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周易·乾》) ●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 (《周易·系辭下》) ●以湯止沸,沸愈不止,去其火則止矣。 (《呂氏春秋·盡數》) ●察己則可以知人,察今則可以知古。(《呂氏春秋》) ●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辯之,篤行之。(《中庸》) ●投之亡地然後存,陷之死地然後生。 (《孫子兵法·九地》) ●防民之口,甚於防川。 (《國語·周語上》) ●倉廩實則知禮節,衣食足則知榮辱。(《管子》) ●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大學》) ●不涸澤而漁,不焚林而獵。 (淮南子·《主術訓》) ●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 (《淮南子》) ●橘生淮南則為橘,生於淮北則為枳。 (《晏子·春秋》) ●百川東到海,何時復西歸?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漢樂府《長歌行》) ●得人者興,失人者崩。 (漢《逸詩句風雅逸篇四》) ●泰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 (《李斯·諫逐客書》) ●路曼曼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屈原《離騷》) ●其曲彌高,其和彌寡。 (宋玉《對楚王問》) ●少而好學,如日出之陽;壯而好學,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學,如炳燭之明,孰與味行乎。(漢·劉向《說苑》) ●德不優者,不能懷遠;才不大者,不能博見。(東漢·王充《論衡·別通篇》) ●士無常君,國無定臣,得士者富,失士者貧。 (漢·楊雄《解嘲》) ●不患位之不尊,而患德之不崇。 (范曄《後漢書·張衡傳》) ●業精於勤荒於嬉,行成於思毀於隨。 (唐·韓愈《進學解》) ●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唐·韓愈《馬說》) ●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唐·魏徵《諫太宗十思疏》) ●人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見興替;以人為鏡,可以知得失。〔李世民(引自《資治通鑒》)〕 ●老當益壯,寧移白首之心;窮且益堅,不墜青雲之志。(唐·王勃《騰王閣序》) ●罄南山之竹,書罪未窮;決東海之波,流毒難盡。(唐·祖君彥《為李密檄洛州文》) ●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 (宋·司馬光《訓儉示康》) ●鑒前世之興衰,考當今之得失。 (宋·司馬光《資治通鑒》) ●「鑒於往事,有資於治道」。( 宋神宗評資治通鑒語) ●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 (宋·宋真宗《勵學篇》) ●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 (宋·歐陽修《伶官傳序》) ●禍患常積於忽微,智勇多困於所溺。 (宋·歐陽修《伶官傳序》) ●器大者聲必閎,志高者意必遠(宋·范開) ●將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變者而觀之,物與我皆無盡也。(宋·蘇軾《赤壁賦》) ●博觀而約取,厚積而薄發。(宋·蘇軾) ●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材,亦必有堅忍不撥之志。(宋·蘇軾) ●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范仲淹《岳陽樓記》) ●雲山蒼蒼,江水泱泱,先生之風,山高水長。(宋·范仲淹《嚴先生祠堂記》) ●即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 (宋·朱熹《中庸·十三章注》) ●明日復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萬事成蹉跎。(明·文嘉《明日歌》) ●自古不謀萬世者,不足謀一時; 不謀全局者,不足謀一域。(清·陳澹然《寤言二遷都建藩議》) ●蓋天下之治亂,不在一姓之興亡,而在萬民之憂樂。 (清·黃宗羲《原臣》)●目所不見,非無色也;耳所不聞,非無聲也。(清·王夫之《思問錄內篇》)●冰出於水,而寒於水;雲出其山,復雨其山。(清·梁同書)●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無欲則剛。(林則徐)●境遇休怨我不如人,不如我者尚眾;學問休言我勝於人,勝於我者還多。(清·李惺《西漚外集·葯言剩稿》)●唯寬可以容人,唯厚可以載物。(薜渲)●不責人小過,不發人陰私,不念人舊惡——三者可以養德,也可以遠害。(洪應明) ●白鷺立雪,愚人看鷺,聰者觀雪,智者見白。(林清玄)●多見者博,多聞者智,拒諫者塞,專己者孤。(桓寬《鹽鐵論·制議》)●上邪下難正,眾枉不可矯。 (何承天《上邪篇》)●學者如禾如稻,不學者如篙如草。●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務下學而上達,毋舍近而求遠。●片言九鼎,一公百服。●恩宜自淡而濃,先濃後淡者,人忘其患;威宜自嚴而寬,先寬後嚴者,人怨其酷。

❸ 中國有哪些古語流傳下來

●關關睢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詩經·周南·關睢》

●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詩經·王風·黍離》)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周易·乾》)

●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 (《周易·系辭下》)

●以湯止沸,沸愈不止,去其火則止矣。 (《呂氏春秋·盡數》)

●察己則可以知人,察今則可以知古。(《呂氏春秋》)

●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辯之,篤行之。(《中庸》)

●投之亡地然後存,陷之死地然後生。 (《孫子兵法·九地》)

●防民之口,甚於防川。 (《國語·周語上》)

●倉廩實則知禮節,衣食足則知榮辱。(《管子》)

●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大學》)

●不涸澤而漁,不焚林而獵。 (淮南子·《主術訓》)

●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 (《淮南子》)

●橘生淮南則為橘,生於淮北則為枳。 (《晏子·春秋》)

●百川東到海,何時復西歸?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漢樂府《長歌行》)

●得人者興,失人者崩。 (漢《逸詩句風雅逸篇四》)

●泰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 (《李斯·諫逐客書》)

●路曼曼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屈原《離騷》)

●其曲彌高,其和彌寡。 (宋玉《對楚王問》)

●少而好學,如日出之陽;壯而好學,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學,如炳燭之明,孰與味行乎。(漢·劉向《說苑》)

●德不優者,不能懷遠;才不大者,不能博見。(東漢·王充《論衡·別通篇》)

●士無常君,國無定臣,得士者富,失士者貧。 (漢·楊雄《解嘲》)

●不患位之不尊,而患德之不崇。 (范曄《後漢書·張衡傳》)

●業精於勤荒於嬉,行成於思毀於隨。 (唐·韓愈《進學解》)

●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唐·韓愈《馬說》)

●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唐·魏徵《諫太宗十思疏》)

●人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見興替;以人為鏡,可以知得失。〔李世民(引自《資治通鑒》)〕

●老當益壯,寧移白首之心;窮且益堅,不墜青雲之志。(唐·王勃《騰王閣序》)

●罄南山之竹,書罪未窮;決東海之波,流毒難盡。(唐·祖君彥《為李密檄洛州文》)

●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 (宋·司馬光《訓儉示康》)

●鑒前世之興衰,考當今之得失。 (宋·司馬光《資治通鑒》)

●「鑒於往事,有資於治道」。 ( 宋神宗評資治通鑒語)

●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 (宋·宋真宗《勵學篇》)

●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 (宋·歐陽修《伶官傳序》)

●禍患常積於忽微,智勇多困於所溺。 (宋·歐陽修《伶官傳序》)

●器大者聲必閎,志高者意必遠(宋·范開)

●將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變者而觀之,物與我皆無盡也。(宋·蘇軾《赤壁賦》)

●博觀而約取,厚積而薄發。(宋·蘇軾)

●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材,亦必有堅忍不撥之志。(宋·蘇軾)

●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范仲淹《岳陽樓記》)

●雲山蒼蒼,江水泱泱,先生之風,山高水長。(宋·范仲淹《嚴先生祠堂記》)

●即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 (宋·朱熹《中庸·十三章注》)

●明日復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萬事成蹉跎。(明·文嘉《明日歌》)

●自古不謀萬世者,不足謀一時; 不謀全局者,不足謀一域。(清·陳澹然《寤言二遷都建藩議》)

●蓋天下之治亂,不在一姓之興亡,而在萬民之憂樂。 (清·黃宗羲《原臣》)

●目所不見,非無色也;耳所不聞,非無聲也。(清·王夫之《思問錄內篇》)

●冰出於水,而寒於水;雲出其山,復雨其山。(清·梁同書)

●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無欲則剛。(林則徐)

●境遇休怨我不如人,不如我者尚眾;學問休言我勝於人,勝於我者還多。(清·李惺《西漚外集·葯言剩稿》)

●唯寬可以容人,唯厚可以載物。(薜渲)

●不責人小過,不發人陰私,不念人舊惡——三者可以養德,也可以遠害。(洪應明)

●白鷺立雪,愚人看鷺,聰者觀雪,智者見白。(林清玄)

●多見者博,多聞者智,拒諫者塞,專己者孤。(桓寬《鹽鐵論·制議》)

●上邪下難正,眾枉不可矯。 (何承天《上邪篇》)

●學者如禾如稻,不學者如篙如草。

●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

●務下學而上達,毋舍近而求遠。

●片言九鼎,一公百服。

●恩宜自淡而濃,先濃後淡者,人忘其患;威宜自嚴而寬,先寬後嚴者,人怨其酷。

●非學無以廣才,非靜無以成學。

●愛而知其惡,憎而知其喜;富而無驕易,貧而無怨難。

●進步便思退步,著手先圖放手。

●擇善勿過高,當思其可從;攻惡勿太嚴,要使其可受。

●天欲禍人,必先與微福驕之, 所以福來不必喜,要看會受;天欲福人,必先與微禍儆之,所以禍來不必憂,要看會救。

●下情難於達上,君子不恥下問。

●舞弊者得利,效仿者紛至;舞弊者受罰,接踵者斂(絕)跡。(舞弊者得利則效仿者至;舞弊者受罰則接踵者絕。)

●善不積不足以成名,惡不積不足以滅身,小人以小善為無益,而弗為也,以小惡為無傷,而弗去也,故惡積而不可掩,罪大而不可解。

●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亂,是以身安而國家可保也。

●人為善,福雖未至禍已遠兮;人為惡,禍雖未至福已遠兮。

●石可破,而難奪其堅;丹可磨,而難奪其赤。

1,煢煢孑立,形影相弔。

2,金玉其外,敗絮其中。-- 劉基

3,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傅玄

4,敏而好學,不恥下問。-- 孔子

5,學而不厭,誨人不倦。-- 孔子

6,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孟子

7,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孟子

8,塞翁失馬,焉知非福?-- 淮南子

9,天下興亡,匹夫有責。-- 顧炎武

10,蓬生麻中,不扶而直。--《荀子·勸學》

11,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史記·李將軍列傳》

12,人為刀俎,我為魚肉。--《史記》

13,失之東隅,收之桑榆。--《史記》

14,韓信將兵,多多益善。--《史記》

15,敏而好學,不恥下問。--《論語》

16,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論語》

17,仁者見仁,智者見智。--《論語》

18,貧而無怨,富而不驕。--《論語》

19,它山之石,可以攻玉。--《詩經》

20,前車之覆,後車之鑒。--《漢書》

21,失之毫釐,謬以千里。--《漢書》

22,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後漢書》

23,鍥而不舍,金石可鏤。--《荀子·勸學》

24,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尚書》

25,言者無罪,聞者足戒。--《毛詩序》

26,千里之堤,潰於蟻穴。--《韓非子》

27,皮之不存,毛將焉附?--《左傳》

28,前事不忘,後事之師。--《戰國策》

29,流水不腐,戶樞不蠹。--《呂氏春秋》

30,輕則寡謀,驕則無禮。--《國語》

31,寧為玉碎,不為瓦全。--《北齊書》

32,兼聽則明,偏信則暗。--《資治通鑒》

33,政通人和,百廢俱興。-- 范仲淹

34,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宋·范仲淹 《岳陽樓記》

35,馮唐易老,李廣難封。-- 唐·王勃 《滕王閣序》

36,大勇若怯,大智若愚。-- 蘇軾 《賀歐陽少師致仕啟》

37,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蘇軾

38,清風徐來,水波不興。-- 蘇軾 《赤壁賦》

39,精誠所至,金石為開。-- 明·凌濛初

40,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諸葛亮 《後出師表》

41,為山九仞,功虧一簣。--《書經》

42,久旱逢甘雨(霖),他鄉遇故知。

43,草枯鷹眼疾,雪盡馬蹄輕。

44,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 老子

45,愛而知其惡,憎而知其善。--《禮記》

46,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論語·衛靈公》

47,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莊子·養生主》

48,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 元·無名氏 《爭報恩》

49,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 司馬光 《訓儉示康》

50,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孟郊 《遊子吟》

51,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 唐·杜甫 《春夜喜雨》

52,海闊憑魚躍,天高任鳥飛。--《詩話》

53,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孟子》

54,往者不可諫,來者猶可追。--《論語》

55,君子坦盪盪,小人長戚戚。--《論語.述而》

56,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 宋·朱淑真 《生查子》

57,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 魏·曹植 《白馬篇》

58,蚍蜉撼大樹,可笑不自量。-- 韓愈

59,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 韓愈

60,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王勃

61,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 李白

62,無意苦爭春,一任群芳妒。-- 陸游

63,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王之渙

64,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 杜甫 《月夜憶舍弟》

65,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 杜甫

66,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望岳》

67,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春望》

68,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春望》

69,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春望》

70,萬里赴戎機,關山度若飛。--《木蘭詩》

71,奇文共欣賞,疑義相與析。-- 晉·陶淵明 《移居》

72,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陶淵明

73,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 陶淵明

74,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 張九齡

75,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白居易

76,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 李商隱

77,疾風知勁草,板盪識誠臣。-- 李世民

78,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 王維

79,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 王維

80,兩句三年得,一吟雙淚流。-- 賈島

81,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 歐陽修

82,棄燕雀之小志,慕鴻鵠之高翔。-- 丘遲

83,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論語》

84,士為知已者死,女為悅己者容。--《戰國策》

85,察己可以知人,察古可以知今。--《呂氏春秋》

86,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孟子·盡心上》

87,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漢書·東方朔傳》

88,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 三國·諸葛亮 《誡子書》

89,與天地兮比壽,與日月兮齊光。-- 屈原《涉江》

90,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孟子

91,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

92,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

93,黃四娘家花滿蹊,千朵萬朵壓枝低。

94,若待上林花似錦,出門俱是看花人。
101,桔生淮南則為橘,生於淮北則為枳。-- 晏子

102,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紅樓夢》

103,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功夫。--《水滸傳》

104,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范仲淹

105,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 楊萬里

106,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 劉備

107,春潮帶雨晚來急,野渡無人舟自橫。-- 韋應物 《滁州西澗》

108,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屈原 《離騷》

109,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 元稹 《離思》

110,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莊子》

111,此曲只應天上有,人間能得幾回聞。--《贈花卿》

112,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 賀知章 《詠柳》

113,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陸游 《游西山村》

114,書到用時方恨少,事非經過不知難。-- 陸游

115,早歲那知世事艱,中原北望氣如山。-- 陸游

116,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 陸游 《示兒》

117,夜闌卧聽風吹雨,鐵馬冰河入夢來。-- 陸游 《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

118,位卑未敢忘憂國,事定猶須待闔棺。-- 陸游 《病起抒懷》

119,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陸游 《冬夜讀書示子聿》

120,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牆來。-- 宋·葉紹翁 《游園不值》

121,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 宋·蘇軾 《惠崇〈春江晚景〉》

122,枝上柳綿吹又少,天涯何處無芳草。-- 蘇軾

123,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 蘇軾 《飲湖上初晴後雨》

124,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 蘇軾 《惠州一絕》

125,春宵一刻值千金,花有清香月有陰。-- 蘇軾

126,臣心一片磁針石,不指南方不肯休。-- 文天祥

127,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

128,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 柳永

129,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 白居易

130,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 白居易

131,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 白居易

132,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宮粉黛無顏色。-- 白居易

133,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 白居易

134,千呼萬喚始出來,猶抱瑟琶半遮面。-- 白居易 《琵琶行》

135,為人性僻耽佳句,語不驚人死不休。-- 杜甫 《江上值水如海勢·聊短述》

136,正是江南好風景,落花時節又逢君。-- 杜甫 《江南逢李龜年》

137,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 杜甫 《絕句》

138,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杜甫 《蜀相》

139,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杜甫 《登高》

140,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 杜甫 《聞官軍收復河南河北》

141,爾曹身與名俱滅,不廢江河萬古流。-- 杜甫

142,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 李白

143,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 李白

144,花開堪折直須折,莫待無花空折枝。-- 杜秋娘

145,近水樓台先得月,向陽花木易逢春。-- 宋·蘇麟

146,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王維

147,歷覽前賢國與家,成由勤儉敗由奢。-- 李商隱 《詠史》

148,身無彩鳳雙飛翼,心有靈犀一點通。-- 李商隱

149,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 李商隱

150,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 李商隱

151,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 李商隱

152,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 劉禹錫

153,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 劉禹錫

154,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 劉禹錫

155,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 杜牧

156,千里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 杜牧

157,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王安石

158,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 孟郊

159,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 屈原

160,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王昌齡

161,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 王昌齡

162,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 王昌齡

163,沾衣欲濕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 宋·志南

164,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朱熹

165,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 秦觀

166,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 楊萬里

167,著意栽花花不發,無心插柳柳成陰。-- 關漢卿

168,等閑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 朱熹

169,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 高適

170,綠楊煙外曉寒輕,紅杏枝頭春意鬧。-- 宋·宋祁

171,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為國戌輪台。-- 陸游

172,九州生氣恃風雷,萬馬齊喑究可哀。-- 龔自珍

173,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里路雲和月。-- 岳飛

174,壯志飢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 岳飛

175,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 晏殊

176,千門萬戶瞳瞳日,總把新桃換舊符。-- 王安石

177,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 岑參

178,苦恨年年壓金線,為他人作嫁衣裳。-- 唐·秦韜玉

179,年之計在於春.-日之計在於晨。--《南陽蕭繹》

180,良葯苦口利於病,忠言逆耳利於行。--《孔子家語》

181,將在謀而不在勇,兵在精而不在多。-- 明·馮夢龍 《古今小說》

182,天階夜色涼如水,卧看牽牛織女星。-- 唐·杜牧 《七夕》

183,貧賤之交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 宋·司馬光 《資治通鑒》

184,粉身碎骨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 於謙 《石灰吟》

185,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百年。-- 清代·趙翼 《論詩》

186,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 清代·孫洙 《唐詩三百首序》

187,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昆侖。

❹ 中國目前保存最完整最古老的兩種古語是哪兩個

湘鄉話通行於古湘鄉地區,包括今天的湘鄉市,雙峰縣,婁星區以及漣源的一部分(1952年以前一直是一個縣)。據查證,湘鄉話話是目前保存最完整最古老的兩個古語之一,湘鄉話屬古楚語。

還有另一種說法:粵語是中國漢族最古老的語言.

❺ 南方北方方言很多種,中國哪裡的方言存古程度最高

一、雖然我們國家現在有很多的方言,但是經過時間的變遷,在各地方言當中很難看到有古漢語的身影,因為經語言也經過多次的改變,可以說古漢語已經消失在了大家的視線當中,現在基本上沒有人在說古漢語。

四、語言與地理特徵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一個地區的語言保存程度與其地理特徵密切相關。由於福建地區與中原地區的天然屏障,許多古音在語言中得以保存。歷史上,中原曾多次陷入混亂,人們逃到這些「偏僻」的地方,這些地方帶來了當時的語言,並保留了當時的語言。

我們現代人平時所說的都是普通話,只有在家鄉的時候可能才會說當地的方言,因為這些方言外人很難聽懂,但是和古漢語相比還是有一定的差別。

❻ 方言存古程度最高的地區,是中國哪個地方,何原因導致的

語言是最能代表一個國家和一個民族特色的文化表現,我國有五十六個民族,每一個民族都有其獨具特色的語言文化。不僅如此,我國有二十多個省份,而這些省份又分有多個縣市,每一個地方都有各自的方言文化。

經歷了長達上千年的歷史變遷,我國的語言——漢語,也經歷了很多次的革新和發展。古漢語其實也有很多分類,有遠古漢語、上古漢語、中古漢語還有近古漢語,那麼,在這些方言之中,哪些方言是最接近古漢語的呢?

歷史在發展和進步的同時,語言發展也並沒有止步不前,白話文運動之後,我們使用的語言更加簡單、方便,這樣也有利於彼此之間的交流。雖然地方與地方之間還是具有很大的差異,但是方言作為一種地方文化還是非常值得傳承的,這也是我國語言文化多樣性的表現。

❼ 南方方言保留了大部分古漢語詞彙,同意么

不是這樣的,古代漢語有兩種形式:口語和書面語。古漢語中的口語狀況沒有資料可供考證,留存下來的只有書面語,即文言文。所謂文言文,是指先秦時期的文章著作以及後世按照先秦時期文章的規范所創作的作品。而先秦時期的文化代表是中原文化,中原文化的地域主要在北方。
到了現代漢語,詞彙也是以北方方言為基礎方言,而現代漢語是直接從古代漢語繼承和發展而來的,因此,還是北方方言保留了大部分古漢語詞彙。

❽ 中國留存古語最多的地方在哪裡,為何能保存下來這么多古語

在全國各地的方言中,或多或少,都會有古代的語言留存下來。不過,肯定不同的地方,留存的古語不一樣。那麼,究竟在中國的哪些地方,留存的古語最多呢?

這個問題,可以從古語和今語的脈絡譜系去進行探討。不過,今天在這篇小文里,我不打算這個做,我准備從歷史發展的足跡裡面去尋找。

中華文明是是中原文明為主體,多源頭發展,最終匯聚融合的一種文化發展模式。而作為文明中最重要的語言,自然也與整個中華文明的發展脈絡是一致的。

(湖廣填四川)

相對來說,江南地區和巴蜀地區,算得上是最有可能把古語保存下來的兩個地方。

之所以這兩個地方能夠把古語保存下來,最關鍵的原因是,這兩個地方是古代中國除了中原地區以外,最富裕的地區。因為富裕,所以能夠養人,這里的人能夠一代一代地傳下來,不至於斷代,或者遷徙到其他地方去。

而周邊的少數民族地區無法延續下去,除了上面說到的戰亂外,土地貧瘠,老百姓無法延續下去,也是一個重要原因。

❾ 中國古語在那裡保存得最完整

南方

現在普通話是離古語最遠的一種

等一下

我找一下資料

新聞 網頁 貼吧 知道 MP3 圖片 個人中心 | 退出 | 幫助
進入貼吧 帖子搜索 按作者搜索
網路貼吧 > 粽王之粽吧 > 瀏覽帖子 吧主:清歌一曲倒金樽 五花肉餡的粽子
快速回復 貼吧投訴

1 [備查]漢族諸方言

作者:不詳

在我國現代幾大漢語方言中,北方方言可以看成是古漢語經過數千年在廣大北方地區發展
起來的,而其餘方言卻是北方居民在歷史上不斷南遷逐步形成的。在早期的廣大江南地區
,主要是古越族的居住地,他們使用古越語,與古漢語相差很遠,不能通話。後來,北方
的漢人曾有幾次大規模的南下,帶來不同時期的北方古漢語,分散到江南各地區,於是逐
步形成現在彼此明顯不同的六大方言。現各方言之間差異究其原因有三:一是北方漢語與
南方古越語在彼此接觸之前,其內部就有各自的地區性方言;二是北方漢語南下的時間不
同,自然漢語本身就不相同;三是南方各方言分別在一定獨特環境中發展。

(1)北方方言(即官話)

北方方言占漢族總人口的四分之三,分布在北南文化線(通州縣東—南通市東—長江—靖
江縣北—長江—鎮江市東—丹陽縣西—金壇縣西—溧陽縣西—溧水縣南—高淳縣北—廣德
縣—郎溪縣—宣城市—蕪湖縣北—繁昌縣—南陵縣東—銅陵縣—銅陵市東—青陽縣東南—
石台縣北—彭澤縣—湖口縣南—九江市南—瑞昌市—長江—黃石市—武漢市南—長江—臨
湘縣—常德市—沅江—懷化市—靖州縣—通道縣—永州—郴州—桂林東—賀州—柳州南—
河池南—百色)以北的全部漢族居住區。官話一般分為六大區,即北方官話、秦晉方言、
蘭銀官話、中原官話(中部官話)、西南官話、江淮官話。

北方官話內部又分為膠遼官話、冀魯官話、北京官話、東北官話。 膠遼官話分布在山東半
島、遼東半島;冀魯官話分布在河北省、山東省西部、內蒙古寧城縣;北京官話分布在北
京、河北省北部、內蒙古赤峰市;東北官話分布在黑龍江省、吉林省、遼寧省北部、內蒙
古東北部。

西周分封燕國之前,北京居民操阿爾泰語系蒙古語組東胡語支。後來由於黃帝的進入、黃
帝之後分封於薊(今北京宣武區廣安門),北京開始操天水的隴中方言(黃帝語言);特
別是西周建立後,分封宗室於燕(今北京房山區琉璃河),燕逐漸強大,東胡大部分被驅
逐,北京開始操寶雞的關中方言(周族語言,與炎帝語言類似)。此後,北京也一直是漢
族、蒙古語組諸民族(烏桓、鮮卑、契丹)雜居,於是北京官話的東胡烙印逐漸顯現,關
中色彩則逐漸淡化。遼金元時代,大量少數民族以北京作為首都並駐兵移民,時間長達四
百三十年,漢語北京官話加深了與阿爾泰語系的接觸,並加強了與東北官話的聯系,與漢
語中原官話反而在政治上完全分離,處於開放環境中的北京官話發展迅速,成為方言內部
分歧最小,語音結構最簡單、保留古音最少的漢語方言,時稱元大都話,成為現代北京官
話的源頭。明朝收復北京後,移民一百三十多萬各地的漢族人到殘破的北京,由於當時漢
族人來源不一,漢族移民們都使用已佔少數地位的北京漢族土著所使用的元大都話作為通
用語言,元大都話與現在的北京官話基本上沒有什麼區別。此後,此後隨著元明清三代政
治、經濟的集中,大量古話文學作品的產生和流傳,到了清代中葉,終於使北京語音取代
中原雅音的漢語標准音地位。「五四」運動,把白話文的傳播和北京語音的推廣結合起來
,白話取代了文言在書面語中的地位,書面上和口頭上初步統一的規范的現代漢民族共同
語(北京語音)基本形成。民國時漢民族共同語叫「國語」,新中國叫「普通話」。 新中
國成立後,北京官話又擴散到新疆省阿勒泰地區的布爾津、富蘊、福海、哈巴河、吉木乃
,塔城地區的托里、布克賽爾,石河子市、克拉瑪依市,庫爾勒市東北的博湖縣。

戰國以後,就有大量燕國華夏人移民東北,燕人衛滿就是帶著東北的華夏移民入主朝鮮建
國的。永嘉亂後,北京漢民大量移居東北,但到了唐末全被異族同化了。五代十國時期,
契丹人擄掠大量的北京人入關,這些東北漢人說的北京官話奠定了東北官話發展的基礎,
1122年金兵佔領北京,把北京城裡人全部擄掠到東北,這些北京人與遼代先期到來的北京

作者: 雲夢浦 2006-3-7 20:28 回復此發言

--------------------------------------------------------------------------------

2 [備查]漢族諸方言
人一起,使得東北官話開始形成。由於遼金元時期,北京與東北同處一國,聯系密切,而
與中原漢語溝通不多,所以東北官話基本上也就等同於北京官話。清軍佔領明朝的東北領
土後,開始說漢語東北官話,1644年滿族人和漢八旗人又帶著這種方言來到東北人的老家
———北京。1620年東北漢族300萬人,由於跟隨清軍入關,清初東北漢族只剩下15萬人了
,但到咸豐年間又自然增殖到200多萬人,都居住在遼寧中北部。咸豐以後,允許漢人入關
,山東半島人跨渤海,一部分定居無人居住的遼東半島,形成膠遼官話的新分布,一部分
向北繼續遷移,居住在吉林—黑龍江東部;操冀魯官話的河北人出山海關,定居於吉林—
黑龍江西部。定居吉林—黑龍江的山東人河北人原操與東北官話很接近的北方官話,移民
時又都要經過說東北官話的遼寧中北部,加上清政府派遣的官員說北京官話,吉林黑龍江
的滿族也說東北官話,所以早已在東北紮根的東北官話就成了吉林黑龍江這些山東河北移
民的通用語。

夏朝時期,今華北平原西部為華夏族、東部為諸多華夏化很深的東夷。商朝時期,商完全
華夏化,諸多東夷華夏化程度也加深。西周時期,齊國和魯國的東夷被華夏化,分別操齊
方言—魯方言(周族方言與東夷語言的融合),華北平原西部的華夏部落操趙方言—燕方
言(黃帝語言),但這些方言的差異就如同福州話—閩南話、贛語—客語之間的差別一樣
大。戰國時期,諸侯混戰,齊、魯、趙、燕方言受了中原官話河南方言(雅言)和秦晉方
言的影響逐漸趨於統一,秦朝時齊魯方言已完全融合趨同。黃巾之亂、永嘉之亂,華北內
部人口流動頻繁,齊魯方言、趙方言、燕東南方言也越來越混化。北宋定都開封,汴洛音
獨得天下之正。此時的齊魯、趙、燕東南都正好處於京都邊緣地區,共同的地理形勢和經
濟狀況為華北平原的方言提供了融合的機會,冀魯官話形成。至於北京官話獨立於冀魯官
話,那完全是北京一直是東胡漢族雜居,並受遼金兩代長期首都性統治有關。元明時期,
冀魯人向天津、北京市平谷縣、唐山、秦皇島移民,擴大了冀魯官話分布面積。

西周初期,山東半島存在沒有絲毫華夏化的東夷,語言是通古斯與百越語言的融合,跟現
在的韓語相象,而與當時的漢語齊方言風馬牛不相及。雖然後來齊國並吞了山東半島,但
齊國華夏族百姓跟這些東夷仍沒有機會進行交流。黃巾之亂、永嘉之亂,山東半島開始與
齊人之間進行相當規模的流動,於是東夷人開始處於開放的環境中,逐漸被漢化,膠遼官
話形成。膠遼官話與冀魯官話的分界線是:萊州灣—濰坊西—臨朐西北—沂源東—沂水南
—五蓮南—日照東北。與東北官話的分界線是:桓仁北—寬甸西—鳳城南—岫岩北—海城
南—大窪南。

秦晉方言分布在山西省、陝西北部、內蒙古河套、張家口西北、河南省新鄉安陽以西。秦
晉方言分布區交通閉塞,十里不同音,對古音的保留相對頑固一些,比如保留了入聲。由
於該方言區歷史上一直漢族與阿爾泰民族雜居的地方,所以秦晉方言里也留下了一些少數
民族的痕跡。戰國時期,該方言佔領了今河南省黃河以北西部地區,1722年該方言又佔領
了內蒙古的河套地區。

蘭銀官話細分為8片:銀川市,石嘴山市—平羅—陶樂—賀蘭—永寧—青銅峽—靈武—吳忠
市—中寧—同心—中衛,寧夏鹽池縣,蘭州市—榆中—民勤,永登—皋蘭,古浪—天祝,
河西走廊(除敦煌和景泰),烏魯木齊市—昌吉州—博爾塔拉州—阿勒泰市與青河縣—塔
城(除托里、布克賽爾)—哈密。

中原官話分布在遠古華夏族的傳統居住區,今隴海線南北。蘇州市吳江縣菀坪鎮、宣城市
以東部分鄉村、皖南廣德縣、浙江長興縣屬於中原官話孤島。 中原官話又細分為河南方言
、關中方言東府話、關中方言西府話、秦隴方言、隴中方言、南疆方言。

河南方言包括河南省九十八個市縣、河北省南部二個市縣、山東省西南部三十一個市縣、

作者: 雲夢浦 2006-3-7 20:28 回復此發言

--------------------------------------------------------------------------------

3 [備查]漢族諸方言
山西省西南部汾河谷地二十八個市縣、安徽省淮河以北二十二個縣市和淮河以南的鳳陽縣
—蚌埠市—霍邱縣—金寨縣、江蘇省徐州市—宿遷市—連雲港市東海縣贛榆縣、陝西省安
康市白河縣。①黃帝打敗炎帝,二者聯合擊敗了東夷,華北平原西部、汾河渭河平原的炎
黃後裔逐漸融合成華夏族,夏、薊就是華夏族的兩個分支。夏朝統治中原西部(河南省,
山西省南部),其語言乃炎黃融合的原始華夏語;薊統治北京,其語言乃黃帝的原始華夏
語。②商族語言最初是華夏化很深的東夷語,流行於中原東部(今魯西南—冀南—豫北—
皖北—徐州),商朝統治中原幾百年後,逐漸與中原的夏族語言融化成今日中原官話的雛
形——華夏語。③以洛陽為標准音的華夏語後來成為東周通用全國的雅言,《詩經》的語
言就是雅言,孔子講學用的就是雅言,而不是魯國方言,孔子成為推廣民族共同語的先驅
。秦朝時推行「書同文」等文化政策,使民族共同語的傳播有了政治上的保障。漢代雅言
演化為「通語、凡語」,西漢揚雄編著的《方言》就是用「通語」來解釋各地的方言的,
這是我國第一部方言著作。魏晉南北朝時,以洛陽語音為標準的「通語」從中原傳向北方
和江左一帶。《魏書咸陽王禧傳》就有關於北魏孝文帝通令「斷胡語」,用正音(洛陽話
)」的記載。南朝宋齊梁陳都建都於金陵(今南京),當時的金陵話是洛陽話的沿用。④
隋煬帝楊廣以洛陽為首都,把數萬戶富商大賈從全國各地遷徙到洛陽,推廣以洛陽為代表
的正音和正語。唐朝時,洛陽話仍然被看作漢民族共同語的基礎。如孔穎達對經學的傳述
和註疏,韓愈、柳宗元等在文學上的創作活動等,促進了漢民族書面形式的共同語的廣泛
流傳。唐代科舉時賦詩作文也提出了語音方面的要求,即要符合從魏晉南北朝流傳下來的
以洛陽語音為標准音的《切韻》的規范。北宋都汴梁(今開封),洛陽話和汴京話十分接
近,兩地流傳的語音被稱為「中原雅音」。南宋定都於杭州,中原雅音也隨之在杭州擴大
了影響,以至於今天的杭州話還同中原官話有許多相似之處。但當時洛陽話仍處於標准音
的地位,「中原惟洛陽得天下之中,語音最正」(陸游《老學庵筆記》卷六)。北宋時期
中原之音基本定型,與今日河南方言幾乎完全一樣。今日北方官話之所以與河南方言大同
小異,是歷史上北方官話區長期以河南方言為標准來規范自己的語匯和語法系統而形成的
。⑤金人遷都北京後,河南方言的影響擴大到金人統治的大部分地區。蒙元時出現了中原
之音(河南方言)廣泛傳播的「四海同音」的局面。元人周德清的《中原音韻》就是「以
中原為則,面又取四海同音」而編寫的。元代漢民族還是以中原之音為正音的。從明初的
《洪武正韻》到清中葉以前,教授標准音的學者都是以中原雅音為依據的。與此同時,元
明清三代隨著政治、經濟的集中,大量古話文學作品(元雜劇、《三國演義》、《水滸傳
》、《西遊記》、《儒林史》、《紅樓夢》等)的產生和流傳,使北京語音逐步上升到標
准音的地位。元末明初的供朝鮮人學漢語的課本《老乞大》和《朴通事》就是以當時的北
京話為標准音而編寫的。清政府曾發布過政令要求各級官員和「舉人、生員、貢監、童生
皆學習以北京語音為標准音的官話」。北京語音取代中原雅音的標准音地位,是在清中葉
以後。滿清學者陳沖慶說:「國朝建都於燕,天下語音首尚京音」。於是乎,漢民族共同
語經發展演變,在標准音方面實現了從中原雅音到北京語音的轉變,為現代漢民族共同語
(普通話)的誕生奠定了基礎。

關中方言東府話包括西安市、銅川市、咸陽市、渭南市、商洛市下屬商縣—洛南—丹鳳—
山陽、陝北的宜川—黃龍—洛川—宜君—黃陵—富縣、甘肅寧縣;關中方言西府話包括寶
雞市。關中方言區乃炎帝故地,母系為炎帝屬的周族語言即是炎帝語言,炎帝語言與炎黃
融合的夏語近似,又由於地理相近,溝通頻繁,所以關中方言與河南方言同屬中原官話。

作者: 雲夢浦 2006-3-7 20:28 回復此發言

--------------------------------------------------------------------------------

4 [備查]漢族諸方言

秦隴方言包括陝北的延安、甘泉、富縣、定邊,陝南的略陽、勉縣、南鄭、漢中市、城固
、洋縣、西鄉、漢陰、安康市、平利、旬陽、鎮安,隴東的慶陽、合水、正寧、華池、環
縣、鎮原、平涼、涇川、華亭、崇信、靈台,渭河以南的隴西、漳縣、武山、甘谷、禮縣
、西和、岷縣、宕昌、舟曲、武都、成縣、徽縣、康縣、兩當、文縣(除碧口鎮)、臨潭
、卓尼,敦煌、河西走廊東端的景泰,青海省的西寧市、湟中、湟源、門源、互助、貴德
、化隆、平安,寧夏省固原市、彭陽、隆德。

隴中方言包括青海省大通、樂都、民和、循化、同仁,寧夏省海原、西吉、涇源,甘肅省
永靖、臨夏、和政、廣河、康樂、臨洮、渭源、定西、會寧、通渭、靜寧、庄浪、秦安、
張家川、清水、天水市。歷史上長期受氐羌影響,與關中方言有了不同的特點。

南疆方言包括庫爾勒、阿克蘇、克孜勒蘇州、喀什、和田、吐魯番、伊犁州。

西南官話包括十一片:四川省、重慶市、湖北省西部十九縣市、湖南省西北部、陝西省南
部的留壩—佛坪—寧陝—鎮坪—嵐皋—紫陽—石泉—鎮巴—寧強、甘肅省文縣碧口鎮;瀘
州市—宜賓市—樂山市—西昌市、貴州省銅梓—仁懷—沿河—印江、雲南省大關—綏江—
水富,內江市—自貢市—仁壽縣—富順縣,雅安市—石棉縣,雲南省西北部下關—劍川—
賓川—洱源—雲龍—麗江市;雲南西部的大理—保山—潞西;雲南省東中部的昆明—昭通
—曲靖—玉溪—楚雄—個舊—開遠、貴州省貴陽市—安順市、四川省寧南縣;貴州省北部
以遵義—六盤水—畢節為中心的二十七縣市、雲南省威信—彝良—鎮雄、重慶市秀山縣、
湖南省芷江—懷化—鳳凰—新晃—吉首;貴州省東南部鎮遠—岑鞏—黎平—錦屏—台江、
湖南省靖州—通道;貴州省南部凱里—都勻—貴定縣;湖北省北部的襄樊—十堰—丹江口
—老河口—隨州;武漢、湖南省臨湘縣;湖南省南部永州、郴州;廣西省以柳州—桂林—
百色—河池為中心的五十六個縣市;海南省昌江縣—東方市—儋州市—三亞市的部分地區
所講的軍話。西南官話與江淮官話的分界線在廣水縣—安陸縣—應城縣—黃陂—黃岡市—
鄂州市—蘄春縣一線以西以南。

商周秦漢時期,洞庭湖還屬於原始漢語與藏緬語、苗瑤語、融合而形成的楚語,永嘉亂後
,遷入湖北的秦雍流人(陝西甘肅以及山西一部分)有六萬,出現了西南官話的最初雛形
。安史之亂後,十倍於土著的北方移民入洞庭湖北部,沖擊、涵化並最終取代了當地的楚
語,奠定了西南官話的基礎。

江淮官話分布在淮河和北南文化線之間,福建南平城關、長樂縣洋嶼村屬於江淮官話孤島
。江淮官話與中原官話方言分界線如下:連雲港臨洪河口—東海縣浦南鎮—東海黃川—東
海白塔埠—東海平明—東海房山—東海安峰—新沂黑埠—沭陽陰平(潼陽)—沭陽顏集鎮
方圩村—沭陽悅來—宿遷關廟—宿遷丁嘴—泗陽倉集—泗陽屠園—泗洪曹廟—泗洪金鎖—
泗洪重崗—泗洪上塘—泗洪峰山南—淮河—鳳陽縣南—蚌埠市西南—淮河—霍邱縣東—金
寨縣南。

作者: 雲夢浦 2006-3-7 20:28 回復此發言

--------------------------------------------------------------------------------

5 回復:[備查]漢族諸方言
2)北方方言的主要語言特徵有:

A. 語音方面

①塞音和塞擦音聲母大都有清聲送氣與清聲不送氣之分,而沒有清聲與濁聲的對立,反映
出清聲母多而濁聲母少的特點。 古全濁聲母字在現代官話方言各支系中幾乎都念為清聲母
字;古全濁平聲念送氣清聲母,古全濁仄聲念不送氣清聲母。

②韻母方面最突出的特點是輔音韻尾比較少。

③聲調方面最突出的特點是調類的數目比較少。除江淮官話、秦晉方言有入聲調外,其餘
各地官話都沒有入聲調。整個官話方言區的聲調以4~5個為最多,尤以4個聲調最普遍。古
四聲中,平、上、去三聲在各地官話中的分化、發展情況相似,即:古平聲清聲母字現念
為陰平,如包、周、基、夫、甘、尊、當、江、光等;古平聲濁聲母字現念為陽平,如爬
、徒、鋤、奇、條、林、沉、群、同、紅等;古上聲清聲母和次濁聲母字現念為上聲,如
補、早、膽、粉、黨、井、榜、選、暖、染、老等;古上聲全濁聲母字和古去聲字,現念
去聲,如古上聲全濁聲母字部、父、道、憤、盪和古去聲字過、怕、步、帶、共、耀等。
古入聲字在官話方言中的念法比較復雜,除江淮官話、秦晉方言保留入聲自成調類外,其
余入聲調消失的各地官話,古入聲字的歸屬各不相同。

大致說來,北方官話、中原官話東部入聲消失後入聲調的字分派平、上、去各聲,即所謂
「入派三聲」:入聲全濁聲母字歸陽平,入聲次濁聲母字歸去聲,入聲清聲母字分派到陰
平、陽平、上聲、去聲各調中去;少數地方與北京略有不同:入聲清聲母字或全歸陰平(
如濟南),或全歸上聲(如大連)。 蘭銀官話、中原官話西部古入聲調字的分派有兩種情
況:或是入聲全濁聲母字歸陽平,其餘歸陰平,如西安;或是古入聲全濁聲母字歸陽平,
其餘歸去聲,如蘭州。西南官話古入聲字的分派最為劃一:只要是古入聲字,不論聲母是
什麼,一律念陽平調。

B. 詞彙方面

官話方言的詞彙和普通話的詞彙大同小異。官話方言中通行范圍比較廣的語詞,大都已進
入共同語,作為基本詞彙,沒能為共同語吸收的官話方言詞,大都只流行於某一個官話方
言片或方言小片。南北各地官話在詞彙上的差異,比官話和其他各大方言之間的差異小,
但有的地方也有與眾不同的方言詞語。例如北京土話"二乎"意為"猶疑","咋呼"意為"囂張
","沖道"意為"敢做敢說";天津話"廣"意為"打","老公"意為"烏鴉","罷了"意為"了不起
";西安話"瞎了"意為"浪費"、"糟踏";山東聊城話"毀"意為"打";河南洛陽話"連連兒"意
為"趕快"。新鄉話用"亂"表示"住",用"紅"表示"賣力氣";成都、昆明等地"聊天"說成"擺
龍門陣",武漢、重慶等地"倒霉"說成"背時","可憐"說成"造孽"……如此等等,都各具一
格。"太陽"一詞在官話方言區有各種不同的稱呼:北京、保定稱"老爺兒"(北京也稱"太陽
"),沈陽、西安稱"日頭",太原、呼和浩特稱"陽婆",合肥稱"熱頭",成都、武漢、昆明稱
"太陽";光是河北一省,對"太陽"的稱呼就有"老爺兒、爺爺兒、爺爺、日頭、日頭爺、日頭
影兒、陽婆兒、陽婆、前天爺、佛爺兒"等等,可見詞彙上的分歧,即使是在官話方言內部
,仍然不容忽視。官話方言的詞彙跟其他方言比較,還顯示出以下一些特色:

①雙音節詞特別占優勢。雙音節詞在漢語中是整個詞彙里佔比重最大的一部分,在官話方
言中表現得尤為突出,如許多在官話方言中加「子」而成為雙音節詞的,在其他方言中往
往是沒有「子」的單音節詞,如「稻子」在南方方言或叫「稻」(吳方言、閩方言),或
叫「禾」(客家方言、湘方言、贛方言、粵方言);「穀子」在南方方言或叫「谷」(吳
、湘、贛、客家、粵等方言),或收「粟」(閩方言);「相片」一詞官話方言區各地大
都叫「相片」或「相片兒」,而南方各方言,除客、贛方言仍用雙音節「相片」外,吳方
言、粵方言、閩方言都是單音節詞,或叫「照」(吳方言蘇州話),或叫「相」(粵方言

作者: 雲夢浦 2006-3-7 20:29 回復此發言

--------------------------------------------------------------------------------

6 回復:[備查]漢族諸方言
、閩方言)。

②古代語詞保留得比較少。盡管每個漢語方言都繼承了不少古代漢語的語詞,但是相對而
言,官話方言區各地方言保留古語詞的現象比較少。例如「眼睛」一詞,官話方言區各地
大都說「眼睛」,而閩方言至今仍叫「目」,粵方言仍叫「眼」,保留了古代漢語對這一
人體器官的名稱;又如「站立」一詞,除官話方言區及湘方言外,吳方言叫「立」,閩、
粵、客家、贛等方言叫「企」,都沿用了古代漢語的說法;此外,還有一批極常見的生活
用詞,南方各方言保留了古代的說法,而官話方言則採用了跟現代漢語普通話一致的說法
。如「看」是官話方言普遍通用的;而粵方言、閩方言(部分地區)卻用古代的語詞「睇
」。

③外來借詞比較少。和南方諸方言比較,官話方言中外來的借詞比較少。南方閩、粵等地
向來為出海門戶,與外國接觸多,方言中較易借入外語語詞,如閩方言中借入不少印度尼
西亞—馬來語詞,粵方言中借入不少英語語詞。有時候同一個事物,官話方言與南方各方
言卻採用不同的詞語來表達,顯示出「舶來」詞與「土產」詞的差別。例如「水泥」一詞
,粵方言區有人叫「士敏土」,吳方言叫「水門汀」,都是英語cement的譯音;閩方言叫「
番家灰」、「紅毛灰」之類,也顯示出外來的色彩,而官話方言大多數和共同語一樣用「水
泥」(部分地方叫「洋灰」)則是地道的漢語語詞。又如照相用的「膠卷」,官話方言各地
都叫「膠卷」,而粵方言、閩方言、客家方言卻都採用英語film的譯音詞「菲林」。

④語氣詞比較少,用法比較概括。和南方各方言比較,官話方言的語氣詞比較少,用法更
加概括,分工不那麼細。例如常見的語氣詞"呢、嗎、啊"之類,官話方言跟共同語是一致
的,而南方吳、粵等方言的語氣詞則豐富得多。

C. 語法方面

①構詞方面,修飾性的詞素一般在前。如除西南官話偶有"雞公"、"雞母"一類說法外,各
地官話大都是"公雞"、"母雞"、"客人"、"拖鞋"等說法,不象南方某些方言把修飾性的詞
素加在後面。如"雞公"、 "人客"、"鞋拖"(閩方言)之類。

②運用語音內部屈折變化表現語法意義的現象比較少。除個別地方外,官話方言很少有語
法學上所謂"構形法",即"狹義形態"的東西,粵方言、閩方言用變音的方式來表現某種語法
意義的現象在官話方言中很少見。

③結構助詞"的、地、得"的運用。官話方言中不少地方有結構助詞"的、地、得",用途各
不相同。這幾個結構助詞以北方官話用得最普遍,已進入共同語的語法體系中。在官話以
外的南方各大方言中,卻很少見,就是有類似的結構助詞,也不象官話方言那樣"的、地、
得"分工明確,用法不混。

④重疊式的運用范圍相當廣。官話方言的重疊式內容相當豐富,使用范圍相當廣泛。例如
親屬稱呼,南方閩、粵、客家、吳等方言一般都不用重疊式,多用單音節詞素前加"阿"來
稱呼,如"阿爸"、"阿弟"、"阿嫂"之類。而在官話方言中,則普遍用重疊音節的方式來稱呼
人,如"哥哥"、"舅舅"、"爸爸"、"嫂嫂"、 "叔叔"之類。又如某些常用的名詞,在南方各
方言中是不能重疊的,在官話方言中卻以重疊的形式出現,如"星星"一詞。在西南官話、
西北官話中,重疊表示附加的小義。如成都話"盤盤"意為"盤兒","眼眼"意為"眼兒"。"豆
豆"意為"豆兒",西安話"帽帽"意為"帽兒"。西北官話有的地方量詞和指示詞也可以重疊,
如西安話度量詞重疊表示計量方式:"這米不賣升升"(不按升賣);指示詞重疊表示所指的
具體位置:"你的站在這這等著"(你們站在這兒等著),這些重疊的用法在南方各大方言中
都是沒有的。

⑤量詞的使用比較概括。官話方言中最常用的量詞「個」用途很廣,可以用在許多事物上面
,虛的實的,都能和「個」配搭。稱人一般在官話方言中用「個」和「位」(尊稱),而在
其他各大方言中,卻用各種不同的量詞,並往往在量詞的選用中體現出一定的感情色彩和

作者: 雲夢浦 2006-3-7 20:29 回復此發言

--------------------------------------------------------------------------------

7 回復:[備查]漢族諸方言
修辭風格。例如粵方言,既有「這位先生」、「那個同學」等合乎規范的叫法,而在某些
場合,「呢條老坑」(這個老頭兒)等指人量詞的獨特用法。

⑥官話方言中一個句子里可出現兩個"了"字,前者表示動作、行為的完成,後者作為句末
的語氣詞。如:"他吃了飯了",這種用法在南方各方言中比較少見。

⑦表示被動的介詞比較多。在被動句里,表被動的

閱讀全文

與中國什麼地方留存古語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義大利為什麼能打贏德國 瀏覽:182
美國如果和伊朗開戰會怎麼樣 瀏覽:172
英國脫歐要付出多少 瀏覽:410
去越南玩妹子哪裡多 瀏覽:201
歌劇天上的玫瑰產生於義大利哪裡 瀏覽:269
義大利米蘭產什麼包 瀏覽:75
義大利大學哪個專業最好 瀏覽:91
都市能源公司印尼項目進展怎麼樣 瀏覽:56
印尼什麼金屬產量 瀏覽:862
春是義大利哪個藝術家的作品 瀏覽:668
印尼深海大海參怎麼做法 瀏覽:80
中國以什麼形象崛起 瀏覽:700
越南六個團有多少人 瀏覽:800
中國品牌童裝有哪些 瀏覽:202
中國南方哪個省不下雪 瀏覽:755
義大利什麼地方不能去 瀏覽:947
印尼買精油多少錢 瀏覽:661
英國有什麼文化 瀏覽:713
中國海軍飛行員多少人 瀏覽:34
英國什麼車最多 瀏覽:7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