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中國古代皇宮的三宮六院是哪些
「三宮」又稱「後三宮」,指皇帝居住的乾清宮、皇後居住的坤寧宮,以及位於乾清宮和坤寧宮之間的交泰殿(殿名取自《易經》,含「天地交合、康泰美滿」之意。「內宮不許干預政事」的鐵牌就立於此殿。)
「六院」其實是十二院。「三宮」東、西兩路各有六宮,「東路六宮」即景仁宮、承乾宮、鍾粹宮、景陽宮、永和宮和延禧宮;「西路六宮
」為:永壽宮、翊坤宮、
儲秀宮、咸福宮、長春宮、太極殿(啟祥宮)
。因各宮均為庭院格局建築,故稱為「東六院」和「西六院」。
三宮六院,出自元·無名氏《抱妝盒》楔子:「兀那三宮六院,妃嬪彩女聽者:明日聖駕親到御園,打一金彈,金彈落處,有拾得者。」
泛指帝王的妃嬪。
㈡ 中國古代十大宮殿排行
NO10、故宮 0.72平方公里
中國故宮別稱是紫禁城,佔地72萬多平方米,有樓宇8000餘間,建築面積15萬平方米。故宮是明、清兩代的皇宮,是我國現存最大最完整的古建築群。明成祖朱棣決定遷都北京,永樂4年(1406年)始建,永樂18年基本建成,在500年歷史中有24位皇帝曾居住於此。其中,明朝有14位皇帝,而清朝有10位皇帝。雖經明清兩代多次重修和擴建,故宮仍然保持了原來的布局。
故宮景色(4張)中華奇石館館長李文科介紹:故宮被譽為世界五大宮之一(北京故宮、法國凡爾賽宮、英國白金漢宮、美國白宮、俄羅斯克里姆林宮),並被聯合國科教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評委會評價:「紫禁城是中國五個多世紀以來的最高權力中心,它以園林景觀和容納了傢具及工藝品的8000個房間的龐大建築群,成為明清時代中國文明無價的歷史見證。」
NO9、興慶宮 約1.3平方公里
興慶宮,是唐玄宗時代的中國政治中心所在,也是他與愛妃楊玉環長期居住的地方,號稱「南內」,為唐代長安「三內」之一。宮內原有興慶殿、南熏殿、大同殿、勤政務本樓,花萼相輝樓和沉香亭等建築物。唐代開元、天寶年間,大唐國泰民安、四海昇平,萬方來朝,唐玄宗、楊貴妃常在興慶宮內舉行大型國務活動、文藝演出,因而在唐詩中留下無數佳作名句,李白那首膾炙人口的《清平調》便是起源於興慶宮的沉香亭。「雲想衣裳花想容,春風拂檻露華濃。若非群玉山頭見,會向瑤台月下逢。名花傾國兩相歡,常得君王帶笑看。解釋春風無限恨,沉香亭北倚欄桿。」興慶宮是唐代三大宮殿之一,唐代以後興慶宮遭到破壞。宋時樓台亭閣湮滅盡凈。金代有所修繕,為游宴場所。清初興慶宮池水乾涸,僅留下起伏的湖岸、逶迤的渠道和勤政、花萼兩樓遺跡。1949年後,經系統勘查發掘,將興慶宮舊址部分辟為興慶公園,採用自然式布局,以龍池(興慶湖)為主景,並重建了花萼相輝樓、勤政務本樓、沉香亭等仿唐建築,成為西安市區最美麗的風景。
NO8、洛陽宮 2.5平方公里
洛陽皇宮,隋時稱紫微城。貞觀元年,唐太宗號洛陽宮;顯慶二年12月13日,高宗正式稱洛陽為東都,把洛陽宮城當作自己的「東宅」;武則天稱制以後,光宅元年(684年),定為太初宮。第二年9月5日,洛陽被定為神都。隨著唐朝政治、經濟、文化的東移,太初宮也不斷得到擴建和修整,規模宏大,華美壯麗達到頂峰。
唐神都洛陽的皇宮基本上保留了隋代建築規模和樣式,皇城繞其四周。它位於皇城之北,西有夾城,東有東城,北有圓壁、曜儀之重城,整個宮城落入皇城北部。據考古勘察,城北牆從郭城的西北角往南五百八十四米,再東折一百八十米,即北牆的西端起點,往東經今孫家坑,全長一千四百米;西牆由北牆的西端點起,往南至今中州路北側,全長一千二百九十米。南牆頗多曲折,從西牆南端起,往東經今定鼎南路、周公廟至予通街小學操場以東三十米處,全長一千七百米。南牆東西兩端各長三百四十米一段,均北曲五十七米,形成東南與西南兩角內凹的對稱形狀;東牆自北牆東端點起,往南折二百七十五米,後向東折三百三十米,至統角村東北角又復南折,全長一千二百七十五米,整個宮城呈倒「凸」狀。城垣高四丈八尺,寬度在十五至十六米左右,夯層厚八至十厘米,內外皆包磚。因此,神都洛陽宮城無論在建築的氣魄上,還是在防衛的嚴謹上都超過了隋朝。
NO7、大明宮 3.2平方公里
大明宮位於隋朝皇宮大興宮(唐稱太極宮)之東,始建於唐貞觀八年(公元634年),原名永安宮,唐太宗建造初衷是為給太上皇李淵居住,以盡孝道。但大明宮未建成,李淵就離開了人世,大明宮的修建於是停止。龍朔二年(公元662年),唐高宗擴建,次年遷入大明宮執政。大明宮成為了大唐帝國新的政治中心。乾寧三年(公元896年)毀於兵亂。大明宮周長7.6多公里;面積約3.2平方公里,為北京紫禁城的四倍,相當於三個凡爾賽宮,十二個克里姆林宮,十三個盧浮宮,十五個白金漢宮,五百個足球場。共11個城門,東、西、北三面都有夾城;南部有三道宮牆護衛,牆外的丹鳳門大街寬達176米,至今仍然是世界上最寬的街道。
NO6、太極宮 4.2平方公里
太極宮建於隋初。隋稱大興宮,唐睿宗景雲元年(710年),改稱太極宮。因其為唐京的正宮,故又稱京大內。唐太極宮實際上是太極宮、東宮、掖庭宮的總稱,位於唐長安城中央的最北部。據考古實測並參考文獻記載可知,宮城東西寬2830.3米,南北長1492.1米。其中掖庭宮寬。702.5米,太極宮寬1285米,東宮寬832.3米,是一東西長,南北短的長方形。宮城的北牆即是外郭城的北牆的一部分,西牆則與今西安城的西城牆在同一直線上,其南段為西安城西牆的北部所壓;南牆則在今西安城內西五路以南80米處,今之「西五台」恰在宮城南牆之上;東牆的位置在今西安城內革命公園的西端,向北經尚平路一帶。宮城南面隔橫街與皇城相望,北面為』西內苑,東牆外為興安門街,西牆外為芳林門街,宮城中太極宮、東宮、掖庭官南北宮牆長度「相齊」,即南北宮牆長度相同。宮城城牆為夯土板築,牆壁高三丈五尺(合10.3米),牆基寬一般在18米左右,只有東城牆部分的寬度是14米多。這比較外郭城高一丈八尺(合5。3米),牆基寬9米一12米來看,構築得更為堅固高大。
太極宮是初唐政事活動的中心,高祖、太宗在這里君臨天下,成就了一代聖制,「貞觀之治」政令皆由此地發出,貞觀君臣論政的許多著名故事也都發生在這里。高宗龍朔以後,政事活動中心東移大明宮,然中宗、睿宗、玄宗、僖宗與昭宗仍有部分時間在西內聽政,這里仍保留著唐代重要的政治中心地位。唐末太極宮毀於戰火,至今遺址猶存。
NO5、未央宮 約5平方公里
中國西漢皇家宮殿。今址位於今陝西西安西北約3千米處。當年位於西漢都城長安城的西南部。因在長樂宮之西,漢時稱西宮。為漢高祖七年(前200)在秦章台基礎上修建,同年自櫟陽遷都長安。漢惠帝即位後未央宮基本建成,開始成為主要宮殿。惠帝元年至五年(公元前194~前190)修築城牆。其周回二十八里。前殿五十丈,深十五丈,高三十五丈。宮內有宣室、麒麟、金華、承明、武台、鉤弋殿等,另外還有壽成、萬歲、廣明、椒房、清涼、永延、玉堂、壽安、平就、宣德、東明、歲羽、鳳凰、通光、曲台、白虎、猗蘭、無緣等殿閣32。其殿台基礎是用龍首山的土作成,殿基甚至高於長安城。由於其處西南,命名很可能是位於未(西南方)的中央宮殿之意。
NO4、建章宮 約5平方公里
建章宮建於漢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規模宏大,有「千門萬戶」之稱。武帝曾一度在此朝會、理政,其宮殿建築毀於新莽末年戰火中。建章宮遺址位於三橋鎮北的高堡子、低堡子等村一帶,在漢長安城直城門外的上林苑中。今地面尚存並可確認的有前殿、雙鳳闕、神明台和太液池等遺址。《三輔黃圖》載:「周二十餘里,千門萬戶,在未央宮西、長安城外。」
建章宮的布局來看,從正門圓闕、玉堂、建章前殿和天梁宮形成一條中軸線,其他宮室分布在左右,全部圍以閣道。宮城內北部為太液池,築有三神山,宮城西面為唐中庭、唐中池。中軸線上有多重門、闕,正門曰閶闔,也叫璧門,高二十五丈,是城關式建築。後為玉堂,建台上。屋頂上有銅鳳,高五尺,飾黃金,下有轉樞,可隨風轉動。在璧門北,起圓闕,高二十五丈,其左有別鳳闕,其右有井干樓。進圓闕門內二百步,最後到達建在高台上的建章前殿,氣魄十分雄偉。宮城中還分布眾多不同組合的殿堂建築。璧門之西有神明,台高五十丈,為祭金人處,有銅仙人舒掌捧銅盤玉杯,承接雨露。建章宮北為太液池。《史記•孝武本紀》載:「其北治大池,漸台高二十餘丈,名曰太液池,中有蓬萊、方丈、瀛洲、壺梁象海中神山,龜魚之屬。」太液池是一個相當寬廣的人工湖,因池中築有三神山而著稱。這種「一池三山」的布局對後世園林有深遠影響,並成為創作池山的一種模式。太液池畔有石雕裝飾。《三輔故事》載:「池北岸有石魚,長二丈,廣五尺,西岸有龜二枚,各長六尺。」《西京雜記》有關於太液池畔植物和禽鳥的記述:「太液池邊皆是雕胡(茭白之結實者)、紫擇(葭蘆)、綠節(茭白)之類……其間鳧雛雁子,布滿充積,又多紫龜綠鱉。池邊多平沙,沙上鵜鶘、鷓鴣、鷦青、鴻猊,動輒成群。」 太液池三神山源於神仙傳說,據之創作了浮於大海般巨浸的悠悠煙水之上,水光山色,相映成趣;岸邊滿布水生植物,平沙上禽鳥成群,生意盎然,開後世自然山水宮苑的先河.遺憾的是,這座宮殿於西漢末年毀於戰火,但至今遺址猶存。
NO3、長樂宮 約6平方公里
西漢皇家宮殿群。與未央宮、建章宮同為漢代三宮。漢高祖之後為太後居所。因其位於未央宮東,又稱東宮。意為「長久快樂」。
長安在秦代原是咸陽附近位於渭河南岸一個鄉聚的名稱,後來由於成為交通的要沖而成了兵家的必爭之地。劉邦採納了賢臣張良的建議,遂定都於此。公元前202,漢高祖在秦朝興樂宮的基礎上建成的長樂宮,兩年之後建成未央宮於是才把漢朝的都城從櫟陽遷都長安。
漢高帝五年(公元前202年)九月至七年(公元前200年)二月,由丞相蕭何主持在秦興樂宮基礎上營修而成。遺址在今未央宮鄉的閣老門、張家巷、講武殿、東唐寨、西唐寨,漢城鄉的雷寨、羅寨等村莊一帶。宮城「周回二十里」。據考古探測,宮垣東西長2900米,南北寬2400米,周長10600米,面積約6平方公里,約占長安城總面積的1/6。宮城平面形制略呈方形,南牆在覆盎門西有一曲折,其餘各牆都為直線。宮城為夯築土牆,厚達20多米。宮牆四面各設一座宮門,其中東、西二門是主要通道,門外有闕樓稱為東闕和西闕。南宮門與覆盎門南北相對。東、南兩面臨城牆,西隔安門大街與未央宮相望。長樂宮內有14所宮殿,均坐北向南。其中前殿位於南面中部,前殿西側有長信宮、長秋殿、永壽殿、永昌殿等;前殿北面有大夏殿、臨華殿、宣德殿、通光殿、高明殿、建始殿、廣陽殿、神仙殿、椒房殿和長亭殿等。另有溫室殿、鍾室、月室以及秦始皇時在興樂宮中建造的高達40丈的鴻台。長樂宮是西漢初年的皇宮,高帝劉邦七年遷都長安後,即在這里接見群臣與朝會諸侯,為當時的政治活動中心。從漢惠帝起,西漢皇帝移居未央宮聽政,長樂宮僅供太後居住,從而形成了「人主皆居未央,而長樂常奉母後」的制度。由於長樂宮在未央宮之東,故又稱為「東宮」或「東朝」。長樂宮從惠帝時失去正宮地位,但由於是母後之宮,尤其是後來呂太後臨朝稱制及外戚專權之時,長樂宮仍成為左右朝政的政治中心。《雍錄》載:「惠帝自未央朝長樂。武帝亦曰樂朝廷辯之。七國反,景帝往來東宮間,天下寒心。師古曰:『謂咨謀於太後也。』」王莽時改長樂宮名為常樂室。西漢末年,更始帝仍以長樂宮為皇宮。後赤眉軍攻入長安,劉盆子被擁立為帝,也以長樂宮為皇宮。
NO2、阿房宮
阿房宮被譽為「天下第一宮」,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封建專制國家——秦帝國修建的新朝宮。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在龍首原西側修建阿房宮,於公元前212年開始建造的天下朝宮,意在建成後,成為秦朝的政治中心。阿房宮與萬里長城、秦始皇陵、秦直道並稱為「秦始皇的四大工程」,它們是中國首次統一的標志性建築,也是華夏民族開始形成的實物標識。1992年,聯合國科教文組織就對阿房宮進行了調查和認可,將其認定為世界上最大的宮殿基址,認為阿房宮是當之無愧的「世界奇跡」。這表示,阿房宮不僅是中國歷史上的一段傳奇,更是世界歷史文化遺產中的一塊瑰寶。然而,就是這樣一座「天下第一宮」,卻在歷史長河中漸次的失去了昔日的光環。
阿房宮前殿設想圖 「六王畢,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秦始皇(公元前259~前210年)在消滅六國統一全國以後,在都城咸陽大興土木,建宮築殿,其中所建宮殿中規模最大的就是阿房宮。據《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秦始皇三十五年(公元前212年),秦始皇認為都城咸陽人太多,而先王的皇宮又小,下令在故周都城豐、鎬之間渭河以南的皇家園林上林苑中,仿集天下的建築之精英靈秀,營造一座新朝宮。這座朝宮便是後來被稱為阿房宮的著名宮殿。
阿房宮地磚秦始皇三十五年(前212年),在渭河以南的上林苑中開始營造朝宮,即阿房宮。由於工程浩大,秦始皇在位時只建了一座前殿。據《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前殿阿房東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萬人,下可以建五丈旗,周馳為閣道,自殿下直抵南山,表南山之巔以為闕,為復道,自阿房渡渭,屬之咸陽。」其規模之大,勞民傷財之巨,可以想見。工程未完成秦始皇死了,秦二世胡亥調修建阿房宮工匠去修建秦始皇陵,後繼續修建阿房宮,但秦王朝很快就垮台了。古有童謠唱道:「阿房,阿房,滅始皇」 《史記•始皇本紀》中記載西漢史學家司馬遷在《史記•始皇本紀》中記載:阿房宮前殿,東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殿中可以坐一萬人。秦代一步合六尺,三百步為一里,秦尺約0.23米。如此算來,阿房宮的前殿東西寬690米,南北深115米,佔地面積8萬平方米,容納萬人自然綽綽有餘了。如今在陝西西安西郊三橋鎮以南,東起巨家莊,西至古城村,還保存著面積約60萬平方米的阿房宮遺址。秦阿房宮遺址位於西安市未央區三橋鎮南,其范圍東至皂河西岸,西至長安區紀陽寨,南至和平村、東凹里,北至車張村,總面積11平方公里,在現轄域內約7.8平方公里。史載秦惠文王時在此建離宮,宮未成而亡。秦始皇三十五年(公元前212年)再次修建阿房宮,秦二世胡亥元年(公元前209年)繼續修建。秦末項羽入關,付之一炬,化為灰燼。漢代屬上林苑而得以利用、擴建,漢末廢毀;南北朝時這里建有佛寺;宋代演為農田。右圖:依據史料和初步考古遺址分布,初山微畫雕創作的藝術作品《阿房宮》
初山微畫雕《阿房宮》據《三輔黃圖》載:「阿房宮亦曰阿城,惠文王造,宮未成而亡,始皇廣其宮。」又南宋程大昌《雍錄》記載:阿房宮「未為屋,先為城,城成而人為呼名阿城也」。阿城西、北、東三面有牆,南面無牆。周五里一百四十五步(合今2297.65米)。牆高八尺(合今1.86米),上寬四尺五寸(合今1.05米),下寬一丈五尺(合今3.5米),上狹下闊,堅固異常。阿房宮殿屋在秦末被項羽焚毀,而阿城至漢唐猶存。《舊唐書•高祖本紀》載,隋大業十三年(公元617年)九月,李淵領兵入關,曾「命太宗自渭汭屯兵阿城」。此遺址1956年由陝西省人民委員會公布為第一批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61年由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NO.1、咸陽宮 面積未知(推測其總面積相當於漢長安城的近百倍,故宮的兩千多倍)
中國秦代宮殿。位於今陝西咸陽市東,當初秦都咸陽城的北部階地上。公元前350年秦孝公遷都咸陽,開始營建宮室,至遲到秦昭王時,咸陽宮已建成。在秦始皇統一六國過程中,該宮又經擴建。據記載,該宮「因北陵營殿」,為秦始皇執政「聽事」的所在。秦末項羽入咸陽,屠城縱火,咸陽宮夷為廢墟。
秦選擇咸陽作為未來的國都,是秦人歷史的重要轉折點,咸陽四面環山易守難攻,同時處於關中四通八達的交通樞紐,最重要的是咸陽所在的關中地區雄居黃河中游,地勢西高東低,可以形成對黃河下游各諸侯國的居高臨下之勢,統治地位優越,選擇咸陽透漏出的是秦王的雄心和抱負。東周百年群雄並起,誰都想吞並諸侯但誰都沒有旗幟鮮明的將統一天下作為基本國策。西周號稱「溥天之下莫非王土」,但真正敢將這一理想付諸實施的只有秦人,秦的建築自然走向高台建築風格,它的大和偉岸開始載入史冊,伴隨的是秦人統一六國的漫長戰火的燃燒,兩千年後,當考古人員試圖通過咸陽宮來探尋那段驚心動魄的歲月時,發現咸陽宮的博和大一開始就讓考古工作陷入困境,《漢書》中說:「秦起咸陽西至雍 離宮三百」;杜牧在《阿房宮賦》書中說到阿房宮(實為咸陽宮)是「覆壓三百餘里 隔離天日」;而《史記》中記載:「咸陽之旁二百里內宮觀二百七十」。秦時的二百里換算為今天為83.5公里,現今咸陽市東西最寬處也只有106公里,如果咸陽宮的范圍真的有如此之廣,考古勘探還怎麼進行呢?「故宮」現存最值得中國人自豪的古代建築之一,面積0.73平方公里,普通人從南到北走完這座巨大的宮殿至少需要半天時間,但考古實踐證實,中國歷代宮城規模呈日漸縮小趨勢,清故宮是0.73平方公里、唐大明宮是3.3平方公里、漢長安城的未央宮4.6平方公里、漢長安城的長樂宮6.6平方公里,秦咸陽宮會有多大?真的令人難以想像。咸陽地形主要由三部分組成,南部是渭河平原地勢平坦,中部黃土台塬地勢開始抬高,直到北部的高原丘陵。建國初期,秦始皇就開展了規模龐大的建設計劃,據統計當時同時興建的重大工程多達十多項,包括了長城、極廟、宗廟、靈渠、馳道、直道、秦始皇陵、咸陽宮、阿旁宮等。在《史記》中記只載阿房宮就譽名為「中國第一宮」。
據考古專家推測,整個關中地區都是都城,咸陽宮西路直至阿房宮,再至終南山修建門闕,東路直至極廟(信宮)途中架起閣道,猶如空中走廊整體連接,並且整體是按照星象規劃的。把南邊的秦嶺,西邊的隴山北邊的北部山系,和東邊的崤山黃河做為外部城牆。秦朝在關中地區修建了300多個離宮別館,而且這些離宮別管之間都是用各種道路連接起來,復道、甬道、閣道。後人據此推斷,廣義上咸陽宮總面積可能相當於漢長安城的近百倍,故宮的兩千多倍!
㈢ 中國歷史上有哪些著名宮殿
1、阿房宮;秦始皇在消滅六國統一全國以後,在都城咸陽大興土木,建宮築殿,其中所建宮殿中規模最大的就是阿房宮。該宮殿一直修到始皇帝死去還沒有完工,到了秦二世亡國也沒有竣工。阿房宮面積超過20萬平方米,歷來是皇權窮奢極欲的象徵,後世多有以此為鑒勸諫統治者愛民的詩賦。 2、長安未央宮;未央宮是漢代初代皇帝劉邦在秦朝宮殿的基礎上整合修建的,是當時最大的宮殿群,也是迄今中國歷史上存在時間最久的宮殿群,該宮殿的政治樞紐作用一直被歷朝歷代沿用直到南北朝。 3、東都洛陽宮;隋唐期間,洛陽由於是防止山東叛亂分子拱衛關中最重要的前站,隋唐兩代多位皇帝曾在此修建宮殿以及駐扎,以示重要,其中最重要的是隋朝開國皇帝隋文帝在此建立的洛陽宮,也是洛陽歷史上最大的宮殿群。 4、大明宮;大明宮是中國乃至世界歷史上最大的宮殿群,它的面積超過4個紫禁城,是我國封建鼎盛時期——大唐帝國國力的象徵,位於古長安城的東北角,是中國古代使用了最多土木材料建築群,很多高超的建築技術對後世都有深刻的影響。自安史之亂後屢遭劫難,到唐末896年徹底毀損。 5、故宮;是明清兩朝的政治樞紐中心,是中國現存最完整的木質宮殿群,也是現存世界五大宮殿之首,由明朝第三任帝王朱隸始建,現改為故宮博物館,有著極為重要的歷史研究和文物保存價值。
㈣ 中國歷朝歷代皇宮都叫什麼名字還有多少留下的來的
一 秦咸陽宮——阿房宮
二、西漢長樂宮——未央宮——建章宮
三、東漢南北宮
四、唐太極宮——大明宮——興慶宮
五、宋汴京宮室——臨安行在
六、元宮城——隆福宮——興聖宮
七、明清紫禁城
留下來的完整的宮殿,只有明清兩代的紫禁城和清入關以前的沈陽故宮。
原因是中國古代木質結構的宮殿很難保持數百年,這些宮殿最大的天敵就是火。
㈤ 古代後宮宮殿都有哪些
有慈寧宮、坤寧宮、景仁宮、承乾宮、鍾粹宮、景陽宮、永和宮、延禧宮、永壽宮、翊坤宮、儲秀宮、咸福宮、長春宮和啟祥宮等。
1、慈寧宮
慈寧宮是古代中國宮殿建築之精華。始建於明代嘉靖十五年(1536年),明朝 慈寧宮為前代皇貴妃所居。
清朝的前期和中期是慈寧宮的興盛時期,當時的孝庄文皇後、孝聖憲皇後都先後在這里居住過。順治皇帝、康熙皇帝、乾隆皇帝三帝以孝出名,慈寧宮經常舉行為太後慶壽的大典。
2、坤寧宮
坤寧宮位於北京紫禁城交泰殿北,屬於北京故宮內廷後三宮之一,位於交泰殿後面。在古代皇後的地位跟皇帝相對,是天下女性中最尊貴的。
皇帝是天,皇後就是地,皇帝是乾,皇後是坤,皇後也是天下間之唯一,皇後的寢宮取自道德經中的,坤得一以寧這一句,故名坤寧宮,同理天得一以清,皇帝寢宮名乾清宮。
坤寧宮始建於明朝永樂十八年(1420年),正德九年(1514年)、萬曆二十四年(1596年)兩次毀於火,萬曆三十三年(1605年)重建。
清沿明制於順治二年(1645年)重修,順治十二年(1655年)仿盛京沈陽清寧宮再次重修。嘉慶二年(1797年)乾清宮失火,延燒此殿前檐,嘉慶三年(1798年)重修。乾清宮代表陽性,坤寧宮代表陰性,以表示陰陽結合,天地合璧之意。
3、景仁宮
景仁宮是明清宮殿建築,屬於內廷東六宮之一。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建成,初曰長安宮,嘉靖十四年(1535年)更名景仁宮。
清代沿用明朝舊稱,於順治十二年(1655年)重修,道光十五年(1835年)、光緒十六年(1890年)先後修繕。
宮為二進院,正門南向,名景仁門,門內有石影壁一座,傳為元代遺物。前院正殿即景仁宮,面闊5間,黃琉璃瓦歇山頂,檐角安放走獸5個,檐下施以單翹單昂五踩斗栱,飾龍鳳和璽彩畫。
景仁宮明代時為嬪妃居所。明宣宗的第一任皇後胡善祥被廢之後就居住在此宮。清順治年間,這里是孝康章皇後佟佳氏(當時為佟妃)的居所。
順治十一年(1654年)三月,康熙帝生於此宮。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和碩裕親王福全喪,康熙帝為悼念其兄,再次於此宮暫居。其後此宮一直作為後妃居所。光緒帝的寵妃珍妃他他拉氏也在此宮居住過。
4、承乾宮
承乾宮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建成,屬於內廷東六宮之一。初曰永寧宮,崇禎五年(1632年)八月更名為承乾宮。清沿明舊稱。順治十二年(1655年)重修,道光十二年(1832年)略有修葺。
此宮在明代為貴妃所居。清代為後妃所居。明朝崇禎皇帝的寵妃田秀英就居住在這里。清朝順治帝孝獻皇後董鄂氏,康熙帝孝懿仁皇後佟佳氏,乾隆帝孝儀純皇後,乾隆帝慧賢皇貴妃,道光帝孝全成皇後、琳貴妃、佳貴人(佳貴妃),咸豐帝雲嬪、婉貴人都曾在此居住。
5、鍾粹宮
鍾粹宮,北京故宮內廷東路建築,東六宮之一;位於景陽宮之西,承乾宮之北。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建成,初曰咸陽宮,明嘉靖十四年(1535年)更名鍾粹宮,隆慶五年(1571年)改鍾粹宮前殿曰興龍殿,後殿曰聖哲殿,為皇太子居處,後復稱鍾粹宮。
鍾粹宮明代為妃嬪所居,曾一度為皇太子宮。清代為後妃居所。清咸豐皇帝奕詝幼年在此居住時,道光皇貴妃,即恭親王奕䜣之母靜貴妃(孝靜成皇後)亦居此宮,代為撫育奕詝。
咸豐帝孝貞顯皇後(即東太後慈安)自入宮即在鍾粹宮居住,直至光緒七年(1881年)去世。光緒大婚後,隆裕皇後也曾在此居住。末代皇帝溥儀入宮後也曾在此宮住過。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西六宮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慈寧宮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坤寧宮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東六宮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鍾粹宮
㈥ 中國著名皇宮有哪些
故宮建成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佔地72萬平方米,建築面積16萬平方米,有宮殿建築9000多間,是中國乃至世界現存最大、最完整的古代宮殿建築群。以乾清門廣場為界,分前朝、後寢兩大部分:前朝以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為中心,左右輔以文華殿、武英殿,是皇帝舉行重大典禮的場所;後寢以乾清宮、坤寧宮、交泰宮為中心,左右輔以東西六宮,是皇帝和後妃們居住及皇帝處理日常政務的場所。明清兩朝共有24代皇帝在此居住和行使國家最高統治權。1961年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7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為了突出帝王至高無上的權威,故宮有一條貫穿宮城南北的中軸線,在這條中軸線上,按照"前朝後寢"的古制,布置著帝王發號施令、象徵政權中心的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和帝後居住的後三宮(乾清宮、交泰殿、坤寧宮)。
在其內廷部分(乾清門以北),左右各形成一條以太上皇居住的宮殿--寧壽宮,和以太宮太妃居住的宮殿--慈寧宮為中心的次要軸線,這兩條次要軸線又和外朝以太和門為中心,與左邊的文華殿,右邊的武英殿相呼應。兩條次要軸線和中央軸線之間,有齋宮及養殿,其後即為嬪妃居住的東西六宮。出於防禦的需要,這些宮殿築的外圍築有高達10米的宮牆,四角有角樓,外有護城河。
故宮里最吸引人的建築是三座大殿:太和殿、中和殿和保和殿。它們都建在漢白玉砌成的8米高的台基上,遠望猶如神話中的瓊宮仙闕。第一座大殿太和殿是最富麗堂皇的建築,俗稱"金鑾殿",是皇帝舉行大典的地方,殿高28米,東西63米,南北35米,有直徑達1米的大柱72根,其中6根圍繞御座的是瀝粉金漆的蟠龍柱。御座設在殿內高2米的台上,前有造型美觀的仙鶴、爐、鼎,後面有精雕細刻的圍屏。整個大殿裝飾得金碧輝煌,庄嚴絢麗。中和殿是皇帝去太和殿舉行大典前稍事休息和演習禮儀的地方。保和殿是每年除夕皇帝賜宴外藩王公的場所。
經過三大殿後面的庭院,迎面有一座華麗的宮門,叫乾清門,是"內廷"的正門,建於明代。門前一對金獅和十個 金缸相對排列。有時,清代皇帝在此舉行聽政儀式。門內為後三宮,乾清宮在前,是皇帝的寢宮,坤寧宮在後,是皇後的正宮,在兩宮之間夾立一個亭子形方殿,名叫交泰殿,是內廷的小禮堂。後三宮東西兩廂有存貯皇帝冠袍帶履的端凝殿,放圖書翰墨的懋勤殿,皇子讀書的上書房,翰林承值的南書房。東西兩側各有四門,東有日精門、龍光門、景和門、基化門;西有月華門、鳳彩門、隆福門、端則門,分別通向東六宮和西六宮。歷史上習稱的三宮六院,就是指的這里。
最後走到"御花園",裡面有爛漫繁枝的蒼松翠柏和富有畫意的玲瓏假山,在富麗庄嚴殿堂的後面,別具一種幽美恬靜的氣氛。
故宮博物院位於北京城的中心,成立於1925年10月10日,是我國最大的一座綜合性博物館。
阿房宮
(《史記·項羽本紀》說「燒秦宮室,火三月不滅」。)
秦始皇(公元前259~前210年)在消滅六國統一全國以後,在都城咸陽大興土木,建宮築殿,其中所建宮殿中規模最大的就是阿房宮。據《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秦始皇三十五年(公元前212年),秦始皇認為都城咸陽人太多,而先王的皇宮又小,下令在故周都城豐、鎬之間渭河以南的皇家園林上林苑中,仿集天下的建築之精英靈秀,營造一座新朝宮。這座朝宮便是後來被稱為阿房宮的著名宮殿。
西漢史學家司馬遷在《史記·始皇本紀》中記載:阿房宮前殿,東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殿中可以坐一萬人。秦代一步合六尺,三百步為一里,秦尺約0.23米。如此算來,阿房宮的前殿東西寬690米,南北深115米,佔地面積8萬平方米,容納萬人自然綽綽有餘了。如今在陝西西安西郊三橋鎮以南,東起巨家莊,西至古城村,還保存著面積約六十萬平方米的阿房宮遺址。
東漢史學家班固在《漢書·賈山傳》中記載:「起咸陽而西至雍,離宮三百,鍾鼓帷帳,不移而具。又為阿房之殿,殿高數十仞,東西五里,南北千步,從車羅騎,四馬騖馳,旌旗不撓,為宮室之麗至於此」 。
《史記·項羽本紀》說「燒秦宮室,火三月不滅」。
相傳阿房宮規模空前,氣勢宏偉,「離宮別館,彌山跨台,輦道相屬」,景色蔚為壯觀,傳說阿房宮大小殿堂七百餘所,一天之中,各殿的氣候都不盡相同。秦始皇巡迴各宮室,一天住一處,至死時也未把宮室住遍。後世這種輝煌的想像基本來自《阿房宮賦》,唐朝詩人杜牧的《阿房宮賦》寫道:「覆壓三百餘里,隔離天日。驪山北構而西折,直走咸陽。二川溶溶,流入宮牆。五步一樓,十步一閣;廊腰縵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勢,鉤心斗角。」阿房宮變成當時非常宏大的建築群。可經想見,阿房宮宮殿之多、建築面積之廣、規模之宏大
㈦ 中國古代各朝皇宮,都叫什麼名字……
秦朝 咸陽宮
冀闕宮,修建於秦孝公時,是秦咸陽宮的正殿,秦昭王時修建了章台宮、蘭池宮、梁山宮、甘泉宮,渭河以南在秦始皇時期修建了朝宮,前殿是阿房宮,未完成。
唐朝 太極宮
唐代宮城共有三部分組成,即掖庭宮和東宮左右對峙,中間擁簇著太極宮。太極宮是唐初政治中心,唐高祖李淵和太宗李世民統治時期,主要在這里活動。 在唐長安城中,有三處宮殿群體,除了太極宮外,城北牆外禁苑裡有大明宮,城東部的隆慶坊有興慶宮。唐高宗至睿宗居住於大明宮,唐玄宗以後居住於興慶宮。
北宋 大慶殿
宮城由東、西華門橫街劃分為南北二部。南部中軸線上建大朝大慶殿,其後北部建日朝紫宸殿。又在西側並列一南北軸線,南部為帶日朝性質的文德殿,北部為帶常朝性質的垂拱殿。紫宸殿在大慶殿後部。
南宋 大慶殿
臨安大內分為外朝、內廷、東宮、學士院、宮後苑五個部分。外朝建築有大慶殿、垂拱殿、後殿(又稱延和殿)、端誠殿四組。內朝殿宇眾多,皇帝寢殿有福寧殿、勤政殿。另有嘉明殿為皇帝進膳之所。皇後寢殿為華殿、坤寧殿、慈元殿、仁明殿、受厘殿等。宮內還有皇帝與群臣議事的選德殿、舉行講學的崇政殿及藏書閣等。
元朝 大安閣
大安閣是上都的主要宮殿。它位於宮城北部,元朝皇帝在這里登基,臨朝,議政,佛事。上都五殿為睿思殿,洪禧殿,穆清殿,沼寧殿,水晶殿。
明清時期 紫禁城
城之南半部以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三大殿為中心,兩側輔以文華殿、武英殿兩殿,是皇帝舉行朝會的地方,稱為「前朝」。北半部則以乾清宮、交泰殿、坤寧宮三宮及東西六宮和御花園為中心,其外東側有奉先、皇極等殿,西側有養心殿、雨花閣、慈寧宮等,是皇帝和後妃們居住、舉行祭祀和宗教活動以及處理日常政務的地方,稱為「後寢」。
㈧ 中國古代十大宮殿排名
10、故宮
朝代:明、清
面積:0.72平方千米
北京故宮是中國明清兩代的皇家宮殿,舊稱為紫禁城,位於北京中軸線的中心,是中國古代宮廷建築之精華。故宮南北長961米,東西寬753米,總面積為72萬平方米,建築面積為15萬平方米。故宮有大小宮殿70多座,房屋9千多間。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保存最為完整的木質結構古建築之一。北京故宮與法國凡爾賽宮、英國白金漢宮、美國白宮、俄羅斯克里姆林宮並稱為世界五大宮殿。
9、興慶宮
朝代:唐
面積:1.3平方公里
興慶宮是唐長安城三大宮殿群(太極宮、大明宮、興慶宮)之一,初為唐玄宗藩王時期的府邸,唐玄宗登基後進行大規模擴建。但由於即位之初,唐玄宗標榜節儉,所以雖經過擴建,但與其他兩宮相比規模並不是很大。擴建完成後,興慶宮東西長1080米,南北1250米,總佔地達130多萬平方千米。
天寶十五年(755年)安史之亂後,興慶宮失去了政治活動中心的地位,成為太上皇或太後閑居之所。唐末長安城被毀,興慶宮便從此被廢棄。
8、大明宮
朝代:唐
面積:3.2平方千米
大明宮,位於唐京師長安城北側的龍首原,是大唐帝國的大朝正殿,是唐帝國的政治中心和國家象徵。大明宮興建於唐太宗貞觀八年,自唐高宗起,先後有17位唐朝皇帝在此處理朝政,歷時兩百餘年。
大明宮是當時全世界最輝煌壯麗、規模最大的宮殿群,其建築風格影響當時唐帝國周邊多個國家。大明宮佔地3.2平方千米,是明清北京故宮的4.5倍,被譽為「千宮之宮」、「絲綢之路的東方聖殿」。但遺憾的是在唐昭宗乾寧三年,大明宮毀於唐末的戰亂。
明代北京皇城。(圖片來源:維基網路)
7、洛陽宮
朝代:隋、唐
面積:4.09平方千米
洛陽宮歷經隋唐兩朝,隋時稱「紫微宮」,唐太宗號「洛陽宮」,武則天時稱「太初宮」。唐時洛陽宮基本沿襲了隋時結構,周圍十二里,四面有十二個門,只是城門名稱有所變動。顯慶二年,唐高宗正式定洛陽為東都,洛陽宮城成了皇家宮殿。女皇武則天登基稱帝後,更是將洛陽當做帝國的首都,稱為神都。隨著唐朝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的全面東移,洛陽皇宮也不斷得到擴建和修整,規模宏大,華美壯麗達到頂峰。洛陽宮頂峰時總面積約4.09平方公里,相當於約六個故宮大小。
6、太極宮
朝代:隋、唐
面積:4.2平方千米
太極宮,始建於隋文帝開皇二年(582年),隋稱大興宮,唐睿宗景雲元年(710年)改稱太極宮。太極宮遺址位於現在西安市核心區內,被現代建築所覆壓,尚無條件進行考古發掘。單根據文獻記載及勘測可知,太極宮東西寬達2830米,南北長達1492米,城牆高10.3米,牆基厚度在14-18米,從這些數據中我們可以想像太極宮的恢宏壯觀。太極宮中分布著許多著名的宮殿建築,太極殿、兩儀殿、承慶殿、武德殿、甘露殿、凌煙閣等等。
5、未央宮
朝代:漢
面積:5平方千米
未央宮是西漢帝國的大朝正殿,建於漢高祖七年(西元前200年),在秦章台的基礎上修建而成,位於漢長安城地勢最高的西南角龍首原上,因在長安城安門大街之西,又稱西宮。
自未央宮建成之後,西漢皇帝都居住在這里,成為漢帝國兩百餘年間的政令中心,所以在後世人的詩詞中,未央宮已經成為漢宮的代名詞。西漢以後,未央宮仍是多個朝代的理政之地,存世1041年,是中國歷史上使用朝代最多、存在時間最長的皇宮。未央宮是中國古代規模最大的宮殿建築群之一,其建築形制深刻影響了後世宮城建築,奠定了中國兩千餘年宮城建築的基本格局。
明朝時期北京皇城平面、清朝時期北京皇城平面。(圖片來源:維基網路)
4、建章宮
朝代:漢
面積:5平方千米(比未央宮稍大)
建章宮建於漢武帝太初元年(西元前104年),為顯示大漢的國威和強盛,其「度比未央」,比未央宮還大,有「千門萬戶」之稱。武帝為了往來方便,跨城築有飛閣輦道,可從未央宮直至建章宮。《三輔黃圖》載:「周二十餘里,千門萬戶,在未央宮西、長安城外。」建章宮最終毀於漢末王莽戰火之中。
3、長樂宮
朝代:漢
面積:6平方千米
長樂宮是西漢第一座正規宮殿,建於秦興樂宮基礎之上,始建於唐高祖五年(西元前202年),與未央宮、建章宮並成為漢代三宮,也是其中最大的一座宮殿。根據考古發現其東西長2900米,南北寬2400米,周長10.6千米,總面積6平方千米,相當於8個故宮大小。
2、阿房宮
朝代:秦
面積:15平方公里
阿房宮始建於秦始皇三十五年(西元前212年),與萬里長城、秦始皇陵、秦直道並稱為「秦始皇四大工程」,它們是中國首次大一統的標志性建築。1992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實地考察,確認秦阿房宮遺址建築規模和保存完整程度在世界古建築中名列第一,屬世界奇跡和著名遺址之一,被譽為「天下第一宮」。阿房宮不僅是中國歷史上最輝煌壯麗的宮殿群,同時也記載著中國從分散走向統一的歷史,承載著中華文明輝煌燦爛的印記
咸陽宮在秦始皇統一六國的過程中,不斷進行擴建。(圖片來源
1、咸陽宮
朝代:秦
面積:未知(約為故宮的2000倍)
最初咸陽宮位於秦都咸陽城的北部階地上,在秦始皇統一六國的過程中,不斷進行擴建。《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秦始皇統一全國的過程中,「每破諸侯,寫放其宮室」,即秦國每滅掉一國,都要在咸陽原上仿建該國的宮殿,擴建皇宮,渭水北岸建成了各具特色的「六國宮殿」,「冀闕」、「甘泉宮」、「上林苑」等宮室145處、宮殿270座。各宮之間又以復道、甬道相連接,形成繁華的大都市。
除了咸陽宮主殿之外,在咸陽周圍還建有三百離宮別苑,《漢書》載:「秦起咸陽,西至雍,離宮三百」;《史記》雲:「咸陽之旁二百里內,宮觀二百七十」。其范圍涵蓋今寶雞、咸陽、西安、渭南四地市。這些離宮別館之間用各種復道、甬道、閣道等連接起來,形成一個大型封閉圈,構成廣義上的咸陽宮,直徑有80餘公里,其面積相當於漢長安城的近百倍,故宮的兩千多倍。
咸陽宮是中國歷史上最恢弘壯麗的宮殿之一,其規模空前絕後,但也因此耗費過甚。秦末,項羽攻入咸陽,縱火焚燒,咸陽宮大半夷為廢墟。
㈨ 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宮殿都有哪些北京故宮排第幾
在中國歷史上天下易主後,最具標志性的動作就是建宮殿。每代統治者都非常重視自己宮室的營造,一定要花大價錢、大功夫,為的就是表現帝王威儀,宮殿是像大型玉璽一樣,象徵著無上皇權。
正因如此,在幾千年的歷史長河中,留下來了許多巍峨的宮殿群,但卻不是每個都能做到聲名遠揚,想要排上前五的更是條件苛刻,這五座宮殿大家就算沒去過,也一定早就聽過。
"大明"一詞最早見於《詩經·大雅》中的《大明》一篇,意為:"文王有明德,故天復命武王也。文王,武王相承,其明德日以廣大,故曰大明。"所以是以周王的勤政賢明作為榜樣的一種自我的鞭策,和明朝沒有關系。
大明宮有著千宮之宮、東方聖殿的美譽,是萬國來朝的開元盛世這個空前繁華時代最顯著的標志。它規模宏大、格局完整,被稱為可謂是中國宮殿的巔峰之作,由大明宮開創的宮殿建築布置方式不止影響了中華內部明清故宮的建築構成,更是,奠定了東亞中古及其後的古代宮殿制度,日本和韓國等東亞宮殿建築都能見到它的影子。
㈩ 我國古代的五大宮殿會有哪些故宮是不是其中之一
如果以25歲作為一代人,那麼600年傳承了24代。如果用14年建造一座宮殿,那麼600年風雨就有了故宮。建成於永樂十八年(1420年)的北京故宮,在人們心中不僅是凝聚著古代的文化精髓,還代表了當今的“精神聖地”。
歷史上,很多王朝興建過宮殿,最具代表性五大宮殿,有比故宮更長壽的嗎?
上圖_ 未央宮 部分遺址
綜上所述,阿房宮並未建成,徒有其名,歷時最短。太極宮和大明宮見證大唐盛世,最終毀於戰亂。未央宮存世最長,功能逐漸凋零,也難逃湮滅的命運。
唯有故宮保存完好,至今仍然煥發出旺盛的生命力。它保護了有形的文化遺產,又融合了無形的民族共鳴,600年是對過去的回望,更是對未來的期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