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中國」為什麼會稱為中國呢這兩個字有何意義呢
“中國”的出現起源於殷商時期,在古代時,中國也是中央之國,是天下之中心,指一個國家的首都,古代中國是政治意義文明意義上的形容詞,中國的名稱正式起源於近代,也真正成為了人民當家作主的國家名詞,中國是中華民族各族人民共同組成的國家,全稱中華人民共和國。
溫馨小提醒:
由此可以看出,中國兩字歷史來源悠久,中華民族意識的不斷覺醒,中國被賦予了民族和國家的概念,全世界只有一個中國,那就是我們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為祖國感到驕傲,祝我們的偉大祖國越來越好。
⑵ 中國這個名字是誰起的
「中國」一詞最早出現是在中國寶雞出土的青銅器「何尊」銘文之中。「唯武王既克大邑商,則廷告於天,曰:余其宅茲中國,自茲乂民。」
其次,在《詩經》中,也有較早的記載。如《大雅·民勞》:「惠此中國,以綏四方。」但《詩經》里的此類「中國」實為「國中」,還不是真正指國家。稱國家的「中國」一詞,在戰國諸子書中已屢見不鮮了。
在中國古代,國家有時統一,有時分裂,中國一詞的含義在不同時代也不同,大致統一時期略指全國,分裂時多指中原。隨著皇帝統治疆土的變化,中國一詞所包括的范圍也相應有所不同。「中國」這一名稱在西周武王時期意為「中央之國」。相傳3000年前,周公在陽城(今河南登封)用土圭測度日影,測得夏至這一天午時,八尺之表於周圍景物均沒有日影,便認為這是大地的中心,因此周朝謂之中國。
漢代開始,人們常把漢族建立的中原王朝稱為「中國」,少數民族建立的中原王朝也自稱為「中國」。南北朝時期,南朝自稱為「中國」,把北朝叫做「魏虜」;北朝也自稱為「中國」,把南朝叫做「島夷」。遼與北宋,金與南宋,彼此都自稱「中國」,都不承認對方為中國。
到清代,處於清政府管轄下的全部領土,都以中國為它的代名稱。在19世紀中葉以後,「中國」才專指國家的全部領土,不做他用。
辛亥革命後,1912年成立民國,當時合漢族、滿族、蒙古族、回族、藏族五個大族為一家,定名為中華,全稱為「中華民國」簡稱「中國」,這個稱謂才正式成為其有近代國家概念的政治名詞。1949年10月1日,新中國成立時,定名為「中華人民共和國」也簡稱「中國」。
⑶ 為什麼取名為中國
「中國」一詞所指范圍,隨著時代的推移而經歷了一個由小到大的擴展過程。當《尚書》上出現「中國」時,僅僅是西周人們對自己所居關中、河洛地區的稱呼;到東周時,周的附屬地區也可以稱為「中國」了,「中國」的涵義擴展到包括各大小諸侯國在內的黃河中下游地區。而隨著各諸侯國疆域的膨脹,「中國」成了列國全境的稱號。
相傳,我國歷史上第一個朝代是夏朝。古時候,黃河流域一帶的先民自稱「華夏」,或簡稱「華」、「夏」。「華夏」一詞最早見於《左傳》襄公二十六年(公元前547年):「楚失華夏」。唐孔穎達疏:「華夏為中國也」。從字義上來講,「華」字有美麗的含義,「夏」字有盛大的意義,連起來的確是個美好的詞。「華夏」所指即為中原諸侯,也是漢族前身的稱謂,所以「華夏」至今仍為中國的別稱。
一、「中國」一詞之本義考
華夏族人稱其四境民族為蠻、夷、戎、狄,而自稱為「中國」。「中國」一詞最早見於周代文獻,後來隨著所指對象不同而有不同的含義。大致說來,有以下六種概念:一是指京師(首都)而言,如《詩經·民勞》註:「中國,京師也」。二是指天子直接統治的地區,如諸葛亮對孫權說:「若能以吳越之眾與中國抗衡,不如早與之絕」。三是指中原地區,如《史記·東越列傳》:「東甌請舉國徒中國」。四是指國內、內地,如《史記·武帝本紀》:「天下名山八,而三在蠻夷,五在中國」。五是指諸夏族居住的地區,如《論語集解》:「諸夏,中國也」。六是指華夏或漢族建立的國家,《史記》、《漢書》經常出現這樣的稱謂。所以自漢代開始,人們常常把漢族建立的中原王朝稱為「中國」。正因為如此,當少數民族入主中原後,便以「中國」自居,如鮮卑人建立的北魏自稱「中國」,將南朝叫作「島夷」;而同時漢族建立的南朝雖然遷離了中原,仍以「中國」自居,稱北朝為「索虜」、北魏為「魏虜」。又如在宋代,遼與北宋、金與南宋彼此都自稱「中國」,且互不承認對方是「中國」。
二、「中國」一詞之地域觀念演變考
「中國」一詞所指范圍,隨著時代的推移而經歷了一個由小到大的擴展過程。當《尚書》上出現「中國」時,僅僅是西周人們對自己所居關中、河洛地區的稱呼;到東周時,周的附屬地區也可以稱為「中國」了,「中國」的涵義擴展到包括各大小諸侯國在內的黃河中下游地區。而隨著各諸侯國疆域的膨脹,「中國」成了列國全境的稱號。秦漢以來,又把不屬黃河流域但在中原王朝政權統轄范圍之內的地區都稱為「中國」,「中國」一名終於成為我國的通用名號。19世紀中葉以來,「中國」則成了專指我們國家全部領土的專用名詞。
事實上,「中國」一名雖有三千年文字記載的歷史,但它僅僅是一種地域觀念,從夏、商、周開始直至清末,從來沒有一個王朝或政權曾以「中國」作為正式國名。「中國」正式作為國名,始於辛亥革命以後。1912年元旦,中華民國成立,國際上通稱Republic of China,簡稱China(「中國」)。至此,「中國」一名才成為具有近代國家概念的正式名稱。1949年成立了偉大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又將「中國」概念完善、充實到今天的含義。
三、「中國」一詞別名考
「中國」的別名,除上述的「華夏」外,還有「中華」、「九州」、「四海」、「神州」等稱呼。「中華」最初指黃河流域一帶,《三國志》裴注中最早出現了「中華」一詞。隨著版圖的擴大,凡屬中原王朝所管轄的地方都統稱為「中華」,泛指全國。唐代韓亻屋詩雲:「中華地向邊城盡,外國雲從島上來」,已把「中華」與「外國」對舉。所以,「中國」也簡稱「華」,中國人僑居海外稱「華僑」。
「九州」之名,起於戰國中期。當時列國紛爭,戰火連天,人們渴望統一,於是產生了區劃中原的思想萌芽,因而《禹貢》便有冀、兗、青、徐、揚、荊、豫、梁、雍九州。其它古籍如《爾雅·釋地》、《周禮·職方》、《呂氏春秋·有始覽》等也有「九州」的記載,盡管具體的州名有所差異,但記載的均為九個州。「州」正式成為政區是東漢的事。後代的州越分越多,越分越細,轄區也越來越小,但中心地域大致相當於戰國時代「九州」的范圍。所以「九州」就成了中國的代稱,並一直沿用至今。
古時候,中國曾有「四海」之稱,以四境均有海水環繞而得名。戰國齊人鄒衍,得到海外交通的啟發,大膽提出了「大九州」說。他認為《禹貢》九州合起來只能算一州,叫「赤縣神州」;同樣大小的州共有9個,但不過是裨海環繞的小九州;這樣的小九州共有9個,組成大九州;大九州四周為大瀛州所環繞。所以,「神州」只佔天下八十一分之一。後代的事實雖然證明這只是一種假說,但「神州」之名一直沿用到今天。
四、世界文化中的「中國」名稱考
古代印度、希臘、羅馬等國人,尊稱中國為Cina、Thin、Sinae,許多發達國家幾乎都用與之音近的名詞來稱呼中國,中文譯音為:支那、脂那、至那、希尼、震旦等。這些都是「秦」字的外文對應,或以為從「絲綢」的「絲」讀音而來,也有人認為源出「瓷器(china)」或閩南話的「茶」。
俄羅斯將中國叫「契丹」,顯然另有來源。契丹族建立的遼朝,武力強盛,控制著整個蒙古高原及其周圍地區,鐵騎所至,所向無敵。而當時剛剛興起於東歐平原的俄羅斯人,初聞東方惟有契丹,故稱中國為「契丹」,並沿用至今。
⑷ 為什麼中國叫做中國而不是其他名字
中國這個詞最早是出現的西周,清朝才正式的把這個詞語寫進了史冊裡面,而在他們之前是沒有人稱為中國的,很多外國人看到中國這個詞語都會很疑惑,中國為什麼要稱自己為「中國」呢?
由於有了明朝、清朝的培養,加之西方人的成為,所以中華民國建立之後,「中國」正式成為華夏國家的現代稱謂。
「中國」第一就是意味著傳統國家,核心的國家,哲學家認為中國代表的是一個中心之國,裡面有著很大的意義,其中的「中」就意味著正統,合法,平衡還有公義的含義,中間的一些人就是那些被上天賦予很大權利的一些人,也就是說中國就是一個擁有正統權利的國家。
⑸ 中國的名字是怎麼來的
中國為什麼叫中國?一般的解釋是,古代中國人認為中國處於世界的中央,因此叫「中國」。這中央的核心部分就是中原地區。世界上還有一些民族在發展的早期也認為自己民族所處的位置是在於世界的中央,但是觀念並不如中國古人強烈。
中國古人為什麼會有如此強烈的中央之國的思想觀念?這中間有沒有玄機呢?
在中國早期的歷史中,中原地區是文化最發達的地區。最初的中原之王,也就是中國之王,乃是黃帝,黃者,土色也,在五方中以代表中央。從那以後,周邊地區眾多落後的部落和小國都不斷企圖攻入中原,成為中原之王。在眾多戰事沖突中,較為有名或成功的事件,從最早傳說的南方蚩尤攻打中原的黃帝,到東方東夷族的後羿攻打中原的夏王朝,再到東部的成湯率領商人滅掉夏,在中原建立商朝。商又被西北的周人攻入,周人在中原偏西建立了周朝,領土不斷擴大;周朝覆滅後,西北的秦人統一中國,國家的中心西移,但仍屬於中原偏西位置。歷史發展到後來依然是這樣,漢代匈奴再次出現(匈奴此族,在商代時已經開始侵犯中原),不過基本被打回去;其後的混亂局面,邊疆各民族都直接參與,打來打去,隋唐統一以後,邊疆民族依然蠢蠢欲動,但基本沒有成功。但馬上又陷入混亂狀態,宋建立以後不久,先是契丹人想佔領中原,再是女真人,成功了。因此,女真人成了中原之王。但宋人在南邊有搞了個南宋,沒有滅亡,承接國統,因此這是一個奇怪的時代,雙方都可以稱帝。
中原就像一盤豐盛的大餐,周圍的人都想據為己有,獨自享用。因此才會有「逐鹿中原」、「問鼎中原」的故事。
再接下去是蒙古人,這時候政治中心北移,中原地區成為一個純粹地理位置的概念,但是政治中心北移仍然有地理中心的意義,因為北方疆土擴大了。因此基本上仍然是地理中心。明代以後,中央又被滿人占據。
中央地區為什麼具有如此強大的吸引力?中央的意義就如同太陽。人類生存的地球屬於太陽系。在太陽系中,太陽是所有行星的中心。太陽的強大引力吸引了眾多行星圍繞它旋轉。同時,太陽散發出的光芒又普照眾多行星,在地球上太陽光是生發萬物的關鍵。
中國之傳統文化,最初在中原地區定型發展。中原文化是中國文化的主體,在起著太陽的作用。一方面,它具有文化的凝聚能力,能夠像太陽吸引眾多行星一樣統領周邊地區。夏商周三代開始,諸侯臣民要團結在帝王中央周圍,到現在各路「諸侯子民」也要也團結在中央的周圍。另一方面,其文化具有如同陽光普照一樣的教化作用,能夠把周邊地區納入自己的文化圈。中國漢字「皇」,最初就是能夠散發光芒的東西。中國古人把帝王直接比做光芒萬丈的太陽,比任何國家都要常見。帝王推行文化教化,此乃中國文化特色,文化的教化,如同陽光遍照四方。而中國疆域從最初的中原地區,逐漸向四方擴張,文化越發達,「太陽」的光芒照得越遠,疆域就越來越大。經過數千年的發展,形成了現在的規模。不僅如此,文化的光芒還照到了海外,形成了東亞的中華文化圈。如果繼續延伸擴展,是否就能形成了古人所說的「天下大同」的局面。但是一旦文化削弱,如同太陽發暗,對周邊的影響力就減弱,在國家疆域內出現分裂狀況。
中央的「太陽」,不僅有讓諸侯臣民不背叛離開的力量,而且要有「康熙」(光芒大照)宇內、惠被眾生的光芒。缺一不可。
中國文化一路傳承,不僅有賴於對核心理念和精神(這是傳統的精髓)的傳承,也有賴於其包容性和創新精神。中國之傳統基本一成不變,但文化卻在不斷變化,不斷吸納融合外來文化。
這種由中心向外擴張的文化模式,是中國的特色,具有強大的延續性、穩定性(傳)和凝聚力(統),這與中國歷代王朝重視「守器傳統」有密切的關系。它不同於其他民族文化,打破舊的文化,創立新的文化,很少有如同中國一樣連續不斷地傳下大統。因此世界眾多古代國家和文化,惟獨中國能夠基本保持和一路繼承發展下來。對這樣的一種持續數千年屹立不倒的文化,我還能說什麼呢?中國不滅,中國傳統不會滅;中國傳統不滅,中國不會滅。雖然百多年來文化之光有些黯淡,但我們應該對自己的文化有信心,相信她總會有一天再一次發散出耀眼的光芒。中國才是真正的「日不落之國」。
尋找未知 回答採納率:29.3% 2008-11-08 03:43 檢舉
是有古代的。打下江山。傳下來的
·⒈珡⒉·眾 回答採納率:6.2% 2008-11-08 04:07 檢舉
因為中國在地球的中間,所以叫中國
⑹ 中國這個名是從什麼朝代開始叫起的為什麼叫「中國」的
事實上根據法條考證,各朝代都有叫天朝或中國的例子。最早的確切考古物件中,以文字形式出現中國詞彙,前11世紀的青銅器上,在西周初期。
考證表示,歷朝代都有使用自稱中國的例子,並不只有漢族建立的政權才說自己是中國,宋金之間就發生過誰才是正統中國的爭議。
在春秋戰國後,中國成為統治王朝的泛稱,漢朝時則將其統治的九州地區皆稱為「中國」,如《漢書·西域傳》雲:「及秦始皇攘卻戎狄,築長城界中國,然西不過臨洮」,
在描述與匈奴等戰爭中以「中國」與異域外邦相對稱,可見於《史記·大宛傳》,載漢武帝派張騫出使西域:「天子既聞大宛及大夏、安息之屬,皆大國,多奇物、土著,頗與中國同業。或相對描述異地民族,如描述安息人為:「其俗人長大平正,似中國人而胡服」,描述新羅人為:「其言語名物,有似中國人」
韓愈《諫佛骨表》:「夫佛者…,自後漢時傳入中國…」。《宋史卷列傳第一百九十四》 胡安國子:「自古中國盛強, 如漢武帝、唐太宗,其得志四夷」
《明史/志/卷三十一志第七歷一/歷法沿革》「大西洋歸化遠臣龐迪者、熊三拔等,攜有彼國歷法,多中國典籍所未備者。」
又如明萬曆帝寫信給豐臣秀吉寫 咨爾豐臣平秀吉,崛起海邦,知尊中國 (你崛起在海外的國家,也知道我們中國?),還有關於西域,鄭和下西洋的書籍 介紹『』其國去中國十萬餘里,民物咸若 : 熙皡同風,刻石於茲永示萬世『』,如馬歡與瀛涯勝覽描述中,對外也自稱中國 ,自己查查史書就可以知道,非常多 。
近代清朝的人確實會稱呼自己是叫中國的,如大清法律中便有明確規定對外需稱呼為中國,如《欽定大清會典》,《禮部·主客清吏司·賔禮·朝貢》卷五十六皆有。
另外,凡涉及中外國際交涉部分,稱本國為「中國」,並本國人為「中國人」「中國人民」等,可見《修訂法律大臣沉家本等奏進呈刑律》《修訂法律大臣沉家本等奏進呈刑律分則草安折並清單》…等
在很多的著作都有寫到,最明顯的是來當時到中國的外國傳教士記錄,1869年,美國傳教士倪維斯著作《中國與中國人》中,有清楚描述到中國人講起自己的國名,最常用的是「中國」,發音是「Chung-Kwoh」,另一個是中華,發音是 「Chung- Hua」 ,意思是在中央的國家。
其他方面有不少舉例
劉銘傳:中國自與外洋通商以來,門戶洞開,藩籬盡撤,自古敵國外患,未有如此之多且強也。《劉壯肅公奏議/卷二、謨議略/籌造鐵路以圖自強摺》
張之洞:此時朝鮮已與中國無涉,俄據韓則雄於東方,倭踞韓則俄永無出路。此次和約雖言韓為自主之國,但伊藤與李相明言中國不得再管韓事《張文襄公選集/張文襄公選集三/致俄京許欽差》
連橫:日本與中國為鄰,唇齒之國也。明亡之季,士大夫之東渡者,絡繹於途。而鄭氏復有渭陽之誼,往來尤繁。《台灣通史/卷十四外交志/日本聘問》
⑺ 我國為什麼要叫中國是誰起的名字
中國這詞,目前最早可追溯到西周,西周人認為自己是居住在大地中央,因而腳下的土地叫中國,此後歷朝歷代均以此為延續,中國成為中原王朝的自稱。
明朝萬曆皇帝給豐臣秀吉的詔書中,就明確寫道:「咨爾豐臣平秀吉,崛起海邦,知尊中國」。至於正式定為國名,應該是在清朝初期,1689年清朝和北方的俄羅斯帝國規劃邊界簽訂《尼布楚條約》,條約中清朝明確寫明自己就是中國,中國一詞,也就第一次出現在西方價值觀世界裡,成為國名。
不過國名這個概念,其實在清朝之前,由於我們中國人已經認為自己就是全世界唯一的高度文明世界,所以中國一詞更多的代表的是正統、世界中心的意思,並不是國名稱呼,而是一種文化概念,是一種稱霸世界尊號。好了,今天我們聊到這里,都看到這里了,點個贊唄。。
⑻ 中國為什麼起名叫中國
「中國」這兩個字其實最早是被發現在一件青銅器上,考古學家稱之為「何尊」,它是1963年在陝西省寶雞縣被發現的。
「何尊」尊內底部鑄有銘文12行、122字銘文,其中的「宅茲中國」為「中國」一詞最早的文字記載。這段銘文是講周成王繼承周武王的遺志,在中原地區建造東都雒邑的故事。
「唯王初壅,宅於成周。復稟(逢)王禮福,自(躬親)天。在四月丙戌,王誥宗小子於京室,曰:『昔在爾考公氏,克逨文王,肆文王受茲命。唯武王既克大邑商,則廷告於天,曰:余其宅茲中國,自茲乂民。嗚呼!爾有雖小子無識,視於公氏,有勛於天,徹命。敬享哉!』唯王恭德裕天,訓我不敏。王咸誥。何賜貝卅朋,用作庾公寶尊彝。唯王五祀」
「宅茲中國」其中的「宅」是居住的意思,「茲」是這里的意思。大意便是武王在攻克商朝首都後表明「我現在佔有了中國,准備把它當做自己的家,並且統治那裡的民眾」。
銘文中的「中國」是一個地理概念,指國之中央,在華夏民族形成的初期,由於受天文地理知識的限制,便把自己居住的區域所視為「天下之中」,而稱他族居住的區域稱為東、南、西、北四方。這里「中國」二字雖然不是具體的國名,但其中蘊含的氣度與威儀讓人盪氣回腸。
中、國這兩個字最早都是象形文字。「中」本來是一面特殊的大旗,是商朝人為召集他的部隊和民眾集合用的標志。由於集合時這面旗幟總是處於中間,以後就衍生出中心、中央、最重要的等意義。
「國」(繁體寫成國)也是一個象形文字。中間的口表示人,有幾個口就是幾個人,所以稱為人口。口下面的一橫杠表示一片土地,無論生活或生產都離不開自己的土地,所以還得有人拿著戈守衛。為了更安全,需要在四周築上一道城牆。所以國實際上是有圍牆圍起來的,有人守衛一個居民點,一個聚落,一座城,古代又稱國。
商與西周的國都很多,春秋初期還有1000多個。「中國」的含義就是在很多國里,處於中心的、最重要的國,這就是中國只有最高的統治者,比如說商王以及後來的周王,他們居住的地方才有資格稱為中國,「中國」是天子所在的國。
這里的「中國」與現代意義上泛指的國家政體不同。這里所謂的「中國」,是「天下的中央」。值得注意的是,這個「中央」不單單指地理意義上的中央,也是指文明意義的中央。也就是說,文明與野蠻是不一樣的,人類共同體追求的是文明的最高水準。而這文明最高水準的地方,古人稱之為「中國」。
西周早期就定義了古代對於「中國」的理解,他們認為的「文明最高水準」之地以現在的標准來看,應該是指現今中原地區、河南一帶。
後來成王建都、平王東遷,將此地區逐漸拉大,直至秦始皇秦政橫掃山東六國,之後的強漢再次征伐,將此「文明最高水準」擴展到一個「東方帝國」。之後歷朝歷代,都以「文明最高水準」自居。
但到了東周時天子的地位名存實亡,各諸侯國間相互吞並,國的數量越來越少,國土卻越來越大。到戰國後期,只剩下秦、楚、齊、燕、韓、趙、魏七國和若干小國,所以諸侯都開始以中國自居。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六國,建秦朝,稱皇帝,自然也自稱中國了。
⑼ 我們國家的名字為什麼叫「中國」
中國,古時通常泛指中原地區,與「中華」「中夏」「中土」「中州」含義相同。古代華夏族、漢族建國於黃河流域一帶,以為居天下之中,故稱中國。後來成為我國的專用的簡稱 「中國」一詞最早出現是在現中國境內考古發掘出的原始人的雕刻中發現,後來也有《大雅·民勞》「惠此中國」。但《詩經》中的此類「中國」實為「京城」,還不是真正指國家。稱國家的「中國」一詞,在東周戰國諸子書中已屢見不鮮了。如《孟子·滕文公上》雲:「陳良產地 ,悅周公仲尼之道,北學於中國」,又「獸蹄鳥跡之道,交於中國」;《莊子·田子方》:「中國之君子,明乎禮義而陋干知人心」……這些都說明:上古所謂「中國」,即指後世「中原」。但地域不及後世中原廣,只相當於今黃河中下遊河南大部、陝西南部、山西南部。 「中國」一詞的頻繁使用,主要在周以後。《禮記·王制》有雲:「中國夷戎,五方之民,皆有性也……中國、蠻、夷、戎、狄,皆有病!」「中國」一詞,是與蠻、夷、戎、狄對舉而使用的。如果說《禮記》的成書時間較靠後,則《左傳·庄公三十一年》有「凡諸侯有四夷之功,則獻於王,王以警於夷。中國則否」的說法,足見春秋前期,「中國」一詞就已經與蠻、夷、戎、狄對舉。」齊桓公救援邢國,衛國等國,被稱作「救中國」,足見此時的「中國」,已經擴大到被認為是「諸夏」的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