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中國的十大民營企業有哪些
中國第五大民企:碧桂園控股集團。
眾所周知,總部位於廣東省佛山市順德區,是中國最大的新型城鎮化住宅開發商,也是我國實力最強的地產企業之一。在過去的2019年,碧桂園集團實現了4859億的營收。
這些年來,碧桂園創始人楊國強已經把掌舵集團的大權交給了女兒楊惠妍,集團業務包含物業發展、建安、裝修、物業管理、物業投資、酒店開發和管理,以及現代農業、機器人。
中國第四大民企:恆力集團。
2020年,華為第五年蟬聯中國民營企業500強冠軍,2019年營業收入為8588.33億元。
不得不說近幾年來,華為在科技領域取得的突破有目共睹,今後更是有望成為世界手機領域的第一巨頭。
㈡ 中國有名一些的工廠有哪些啊
㈢ 國內知名企業都有哪些
中國石油、中國石化、中國鐵道建築公司、中國第一汽車集團、中國上海汽車集團等。
介紹:
一、中國石油天然氣股份有限公司(簡稱中國石油集團、中石油)是一家集油氣勘探開發、煉油化工、油品銷售、油氣儲運、石油貿易、工程技術服務和石油裝備製造於一體的綜合性能源公司。公司成立於1999年11月5日,是在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重組過程中根據《公司法》和《國務院關於股份有限公司境外募集股份及上市的特別規定》成立的股份有限公司。中國石油天然氣股份有限公司是中國油氣行業佔主導地位的最大的油氣生產和銷售商,是中國銷售收入最大的公司之一,也是世界最大的石油公司之一。2013年10月,中石油以26億美元收購巴西石油間接全資附屬的一家子公司的全部股權,總計1.45億股。2015年6月11日,中國石油與深圳市騰訊計算機系統有限公司簽署戰略合作協議。
二、中國石油化工集團公司[1](Sinopec Group)是1998年7月國家在原中國石油化工總公司基礎上重組成立的特大型石油石化企業集團,是國家獨資設立的國有公司、國家授權投資的機構和國家控股公司。公司注冊資本1820億元,總部設在北京。2007年底,中國石化股份公司總股本867億股,中國石化集團公司持股佔75.84%,外資股佔19.35%,境內公眾股佔4.81%。公司在2011年財富世界500強名單中排名第5位。2015年7月22日,《財富》發布2015年世界500強排行榜,中國石油化工集團公司以4468.11億美元的營業收入排第二位。
三、中國鐵道建築總公司(China Railway Construction Corporation Co.,ltd)簡稱中國鐵建(CRCC),前身是組建於1948年7月的中國人民解放軍鐵道兵,由國務院國資委管理。中國鐵道建築總公司是國有獨資特大型建築企業,也是中國乃至全球最具實力、最具規模的特大型綜合建設集團之一。企業以工程承包為主業,集勘察、設計、投融資、施工、設備安裝、工程監理、技術咨詢、外經外貿於一體,經營業務遍及除台灣省外全國31個省市(自治區)、世界20多個國家和地區
㈣ 國內十大科技型知商企業有哪些
國內十大科技型知商企業排行:
1、「知商」小米——移動互聯網風口上的豬,跨界和垂直整合
蘋果和喬布斯一度是熱門話題,很多企業將自己的策略定位於模仿喬布斯精神和蘋果模式,小米便是其中之一。今天小米成為一種現象,掌舵者雷軍也升級為「大神」。
去年小米的銷量為700萬台。按照小米官方預測,今年銷量有望達到2000萬台。小米通過推出廉價的紅米手機、發布小米3繼續擴大手機產品線,通過從互聯網轉向線下渠道,從一二線城市轉向其他地方實現擴張。從銷量來看,小米手機已經進入第一陣營,「中華酷聯」(中興、華為、酷派和聯想)的格局變為「中華酷聯米」。
小米在電視、盒子這個智能電視業務上也進行積極探索。最近小米還推出移動電源,據說還會推出智能路由。除了硬體,小米在MIUI、小米應用市場的支撐下,在中國應用內容分發市場也謀得一席之地。
小米正在將蘋果的垂直整合思想復制,利用軟硬體內容一體化的服務提升更好的體驗。同時又不斷調整自己的策略,從追求性價比到以用戶體驗為中心,從專注手機業務到多條戰線,從依賴互聯網渠道到擁抱運營商和線下渠道,這種隨機應變的靈活打法為其提供了強大的擴張能力。雷軍說過一句話:在風口上,豬也能飛起來。他指的這股風就是移動互聯網。
其他風口上的豬們明年或許要思考一下如何復制,或者借鑒小米了。
2、「知商」搜狗——命途多舛,互聯網巨頭博弈棋子的艱難而正確的選擇
9月之前,搜狗作為搜索引擎市場的唯一變數,再加上背靠搜狐可以影響巨頭之間的競合格局,它何去何從一直是科技媒體關注的焦點,網路、奇虎360與騰訊先後加入競逐。就在大家即將失去耐心時,搜狗做出了他的選擇:騰訊。騰訊以4.48億美元的注資成為搜狗的第二大股東,搜狐仍是搜狗控股股東。現任搜狗CEO王小川留任,立足於基於機器學習的下一代「智慧搜索」在搜狐和騰訊這兩個巨頭的陪護下繼續創業。
看搜狗的整個發展,看似支持充沛,實則顛沛流離。最初便承載著搜狐的搜索夢想,先後有阿里這些投資者參與。但搜狐起步晚,在搜索上並無明顯優勢或差異化之處。
搜狗的前幾年,搜索格局復雜,海外玩家Google依然較為強勢,搜狗長期居於老三位置;後Google退出,網路寡頭地位形成,但360又蹦出來,搜狗繼續老三。搜索沒成,搜狗輸入法卻成了中國網民的主要輸入方式,搜狗也基於此探索出輸入法-瀏覽器-搜索引擎的「三級火箭」模式。
搜狗的選擇,讓中國的互聯網板塊形成「騰訊+搜狐」的強強聯盟,讓搜索引擎市場格局更加充滿活力。但更值得關注的是,作為與生俱來的棋子,搜狗如何找到位置,做好這顆棋子,平衡來自母公司和投資者公司的利益。在今年長達半年的糾結中,王小川與搜狐張朝陽、搜狗與搜狐、搜狗與360、網路和騰訊這些競購者之間的周旋博弈,也足以看出搜狗最終做出的決定是多麼艱難。顯然,這也是個正確的決定。
移動端對網路之外的搜索引擎公司而言是唯一有機會的領域。作為騰訊入股交易的一部分,搜狗與騰訊搜搜合並後,在搜狐和騰訊的支持下,憑著輸入法沉澱下來的技術和數據,以及移動輸入法,前途將一片光明。
所以,選擇比努力更重要。
3、「知商」虎嗅網——新媒體領軍者,媒體轉型,商業模式探索,UGC的內容創造模式
虎嗅已成為新媒體領域的經典案例,她在今年5月迎來第一個生日。這個十五人團隊打造的新媒體,已經在Alexa300停留數月,每天擁有1500萬流量。同時在微博、微信、新聞客戶端等渠道還擁有數十萬讀者群。
10多年前門戶出現時便有人驚呼紙媒將被顛覆。現在我們看到的是傳統媒體在近年來紛紛觸網,做app、做網站、做公眾賬號。但虎嗅作為一個新媒體,除了多元化的渠道,還帶來一種全新的內容創造模式:社會化、低成本和低姿態,同時兼具新媒體的社會化傳播、讀者與作者之間的強烈互動這些特徵。
在商業化上虎嗅也在摸索一種全新的路子,例如企業付費文章。企業支付贊助費,虎嗅開辟贊助內容專區,裡面是一些與企業和產品可以沒有直接相關性,完全獨立的分析評論文章,或專業研究報告。
虎嗅作為新媒體的試驗田,同時又完全基於互聯網渠道。科技與媒體在虎嗅交匯。在傳統媒體紛紛思考如何應對新媒體浪潮時,虎嗅或許是個不錯的樣本。
4、長虹——家庭互聯網,傳統科技行業如何應對互聯網浪潮,成功轉型
被互聯網顛覆或者影響的傳統行業,除了遠離科技的企業,一些傳統科技企業本身也被深刻影響,例如家電企業。一方面,銷售渠道從蘇寧、國美這些實體店往電商轉;另一方面,與互聯網結合的家電產品則完全顛覆了人們對家電的認識。
因此傳統科技企業如何擁抱互聯網,甚至轉型互聯網便顯得迫在眉睫。如果抗拒自然免不了被淘汰的命運。這些企業中,走得比較快的有海爾、長虹等企業。
長虹這家位於四川的公司,在家庭互聯網上的進展值得關注。
長虹的方案是將家裡的一切家電都智能化,可以聯網,支持互動,進而實現遠程式控制制、智能節能、自動服務等功能。這些產品可以是電視,也可以是空調冰箱,甚至可以是茶幾。除了設備本身,長虹還提供智能的語音控制方案,提供人與人之間的溝通分享,和與社區分享溝通的功能。
2004年至今,長虹在包括家庭互聯網在內的技術創新研發上投入已超100億元。
傳統科技企業如何適應互聯網浪潮,在PC、手機和平板之外,如何尋求更多新的機會,長虹的前瞻性探索值得關注。
5、網路——科技浪潮助推互聯網巨頭完成移動轉型
不論是主觀感知,還是客觀數據均顯示,人們正在將越來越多的時間分配給手機。這時候任何PC時代的巨頭都面臨一個問題:轉型。也就是拿到傳說中的「船票」。
騰訊在2011年便推出微信,後來微信成為騰訊的殺手鐧。馬化騰則說過,如果沒有微信,騰訊將迎來一場災難。但是網路、阿里、搜狐、新浪和網易等巨頭則沒這么幸運,在去年底微信粉絲突破2億時,他們還沒有一張有效的船票。
今年網路便通過收購91無線和視頻網站PPS,投資糯米網、百分之百手機的經濟方式,通過基於多媒體搜索技術的移動搜索技術,以及在雲端籠絡開發者,形成了搜索、應用分發、地圖和視頻四大移動入口,而網路過億用戶的產品也已超過14個,其中移動搜索和輸入法的日活躍用戶數超過2000萬。
網路的移動轉型顯而易見是成功的。這既與網路移動為先的策略有關,也與網路已經建立的入口、技術和數據優勢有關,還與網路投資、自主研發產品、合作業務等多元化方式有關。資本市場對網路未來充滿信心,2013年其股價一路攀升至近年最高點,李彥宏成為中國新首富。
事在人為,網路成功轉型值得阿里等巨頭借鑒。
6、去哪兒——成功上市,拼爹很重要?
今年四季度,美概股的窗口打開。去哪兒和58同城接連上市。其中,去哪兒首日收盤價28.4美元,較15美元的發行價上漲高達89.33%,市值超過30億美元。良好的市場表現再加上美股身份,去哪兒必須是最受關注的科技公司之一。
這家公司定位於在線旅遊搜索引擎市場。在線旅遊市場正以年增長100%的速度壯大,這是去哪兒的市場紅利。再加上去哪兒被網路投資後,網路給予其極大的流量扶持。並且網路決定此後三年將繼續為其帶去每年20多億的流量。
由此可見,去哪兒當初引入網路投資是正確的。現在網路給了其獨立發展的機會,但又給予充足的資源支持。
創業公司被巨頭收購或投資,要尋找追求長遠發展的巨頭,而不是壓榨剩餘價值的公司。
7、豆瓣——最低調但依然最值得關注的慢公司,它活著,且活得很好
我們不應該只關注那些走得快的,在聚光燈下的公司。還有一些公司在自己領域已經潛伏耕耘良久。有的被稱作「慢公司」,走得慢且穩;有的被稱作「輕公司」,專注在業務的某個環節,並不急於擴張。這其中,以豆瓣這家文藝社交網路最為典型。
豆瓣目前已擁有7000萬用戶,大多數為文藝青年,Alexa流量排名一度進入前20。而這家公司只有300多名員工。2013年,我們看到豆瓣依然保持著小清新,保持著那份純粹。
豆瓣也有不少動作。例如首頁多次改版,強化搜索和發現;從專注圖書、音樂和電影到關注一切事物,推出「東西」頻道,做文藝社區的導購;通過豆瓣FM探索音樂增值會員服務模式;通過豆瓣閱讀進入收費圖書閱讀市場。
可以看出,豆瓣2013年開始加快商業化步伐了,但與新浪微博等其他公司的商業化行為不同,豆瓣並未侵犯到用戶利益,或者體驗,依然清新和文藝范兒十足,商業化手段也可引領潮流。堅持風格不動搖使得它成為國內為數不多的稱得上「偉大」的公司了,值得持續關注。
8、小桔科技——推出「打車神器」嘀嘀打車,資源對接模式,啟發家政app、汽車後向服務等app
2013年打車app是被討論最多的應用類別之一。2012年創業者如雨後春筍般出現,就像三年前的團購網站一樣。但與團購網站不同的是,短時間內打車app已進入洗牌調整期,一些app曇花一現,寡頭形成,合並開始。
據艾瑞咨詢報告,2013年底,中國手機打車應用累計用戶數將達1800萬,2014年將增至3000萬。嘀嘀打車獨占鰲頭,訂單份額為59.4%;快的打車排名第二訂單份額29.4%。12月初,快的與大黃蜂app宣布合並。
與其他動輒數億用戶的app比委實太小,且其商業模式和發展前景也被一些分析所質疑。但因特有的模式,打車app依然值得關注。這種模式可以對接緊缺的資源和長尾需求,通過信息透明化實時解決問題,正在啟發越來越多的其他領域的創業者。例如家政服務領域、汽車後向服務領域的類似應用開始興起。甚至一些就是從打車app轉過去的。例如e家潔。未來這種資源對接模式勢必會出現在更多領域。
9、美團網——團購網站在經歷「千團大戰」的洗滌後,如何涅槃重生,迎接O2O時代
美團網創立於2010年,彼時團購網站剛剛興起。後來經歷「千團大戰」後,存活量不足兩成。經過洗牌活下來生命力則更加頑強。
團購模式本身並沒大的問題,對商家、平台和用戶來說是多贏的。但因為門檻低,模式重,惡性競爭,流量投入過重,地推團隊鋪得太廣等原因,市場一度極不健康。在經過調整後的團購網站中,美團網大有成為寡頭之勢,甚至被認為是「下一個千億公司」。
今年8月美團網單月銷售額突破了17億元,在獲得阿里投資之後穩健成長。目前美團網正在蟄伏,在基礎上下功夫,例如建立商家審核規范和呼叫中心,施行更有效的退單制度。
接下來,在互聯網向傳統行業滲透的大背景下,美團網憑著手裡的客戶資源和線上線下結合的能力,將會變得越來越重要。而處於這個領域的其他公司,例如大眾點評、丁丁網也將獲得越來越多的關注。
10、科大訊飛——位於二線城市的傳統軟體行業如何應對移動浪潮
傳統行業、傳統科技公司、傳統互聯網公司均繞不開一個問題:如何應對移動浪潮。而科大訊飛作為一個傳統語音軟體公司,面臨的問題尤為嚴峻。一方面,網路、騰訊等互聯網巨頭對語音市場虎視眈眈;另一方面,語音創業公司紛紛出現。同時,面向個人消費者的語音市場也迎來前所未有的發展時機,科大訊飛如何抓住?
科大訊飛在解決這個問題上,一方面加快互聯網化步伐積極探索,另一方面依然固守TOB(面向企業客戶的)語音市場,在教育、安全、呼叫中心等自己擅長的領域深耕。前者面向未來布局,後者則是解決生存問題。今年第三季度科大訊飛營收7.57億,凈利1.4億,分別同比增長43.7%和40.7%。
這些動作和成績反映出科大訊飛專注於語音14年,以技術為驅動,追求產業與科研結合的思路。科大訊飛知道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何時做加法,何時做減法。這或許是科大訊飛可以從容應對移動浪潮的底氣。科大訊飛的攻守之道值得其他傳統IT公司關注。
㈤ 中國有哪些知名企業
一,東風汽車公司
東風汽車集團有限公司(Dongfeng Motor Corporation),是中國四大汽車集團之一,中國品牌500強,總部位於華中地區最大城市武漢,其前身是1969年始建於湖北十堰的「第二汽車製造廠」,經過四十多年的建設,已陸續建成了十堰(主要以中、重型商用車、零部件、汽車裝備事業為主)、襄陽(以輕型商用車、乘用車為主)、武漢(以乘用車為主)、廣州(以乘用車為主)四大基地。
(5)中國有哪些輕化工程日企擴展閱讀
世界500強中,中國內地(不包括港台)共有五家民營企業上榜,它們分別是2012年繼續入榜的中國平安保險(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江蘇沙鋼集團、華為投資控股有限公司,浙江吉利控股集團。與2011年相比,2012年新增兩家中國內地民營企業入圍世界500強。
隨著中國內地民營企業上榜數量的持續增長,世界500強中中國內地上榜企業的所有制結構將不斷得到改善。從行業來看,我國這次入圍的70家內地企業,仍然主要集中在金屬產品、公用設施、采礦與原油生產、工程與建築、商業儲蓄銀行等領域。
基本上都屬於人力密集型、資金密集型或資源壟斷壟斷性較高行業,技術型、創新型的電子類、IT類、物流類企業所佔比重仍然較小。既反映了我國經濟的階段性特徵,也反映了我國技術類和創新類企業與國際先進企業之間的差距和不足。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中國企業500強
㈥ 國內哪些院校的輕化工程專業值得報考
輕化工程這個專業還是有很多高校值得報考的。首選當然是華南理工大學,畢竟是我國專業第一的大學呀,華南理工大學是一所理工類的985,211類大學,其輕化工程在其中排第一。專業第2的四川大學也是一個不錯的選擇吶,四川大學師資力量比較雄厚,學習氛圍也比較好。
當然還有天津科技大學,華東理工大學等等211大學與之媲美,這些大學都是有著雄厚的師資力量和教學背景,其畢業生對這些學校的認可度還是比較高的。如果分數允許的話,首要推薦四川大學,雖然其專業排名落後於華南理工大學,但是其學校認可度比較高,其資源也比較好。
如果要考取香港的院校的話,那麼香港理工大學也是一個不錯的選擇,輕化工程開設此專業的學校數有45所,還是有好多可以供給選擇的,需要考慮地域位置和自己的能力互相結合,選擇一所適合自己的學校。祝好!
㈦ 中國有名的國有企業有哪些
1、中國核工業集團有限公司
2018年1月31日,經報國務院批准,中國核工業集團有限公司與中國核工業建設集團有限公司實施重組,中國核工業建設集團有限公司整體無償劃轉進入中國核工業集團有限公司,不再作為國資委直接監管企業。
2、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
是在我國戰略高技術領域擁有自主知識產權和著名品牌,創新能力突出、核心競爭力強的國有特大型高科技企業。
3、中國航天科工集團有限公司
成立於1999年7月1日,是中央直接管理的國有特大型高科技企業,前身為1956年10月成立的國防部第五研究院,先後經歷了第七機械工業部、航天工業部、航空航天工業部、中國航天工業總公司的歷史沿革。
4、中國航空工業集團有限公司
是中國國家出資設立,由國務院國資委代表國務院履行出資人職責的國有獨資公司,是由中央管理的國有特大型企業,也是國家授權投資的機構,於2008年11月6日由原中國航空工業第一集團公司、中國航空工業第二集團公司重組整合而成立。
5、中國船舶工業集團有限公司
於1999年7月1日成立,是在原中國船舶工業總公司所屬部門企事業單位基礎上組建的中央直屬特大型國有企業,是國家授權投資機構,由中央直接管理,法定代表人董強。
㈧ 中國中輕國際工程有限公司怎麼樣
簡介:中國中輕國際工程有限公司(BCEL)即原中國輕工業北京設計院,成立於1953年1月。2000年10月成為交中央管理的大型科技型設計企業,2001年3月更名為中國輕工國際工程設計院,2002年12月改制重組後更名為中國輕鑫工程有限責任公司,2004年4月更名為中國中輕國際工程有限公司。2013年1月1日中國中輕國際工程有限公司英文簡稱改為CLIEC。
法定代表人:張建新
成立時間:2003-01-23
注冊資本:5000萬人民幣
工商注冊號:110105005550466
企業類型:有限責任公司(法人獨資)
公司地址:北京市朝陽區白家莊東里42號
㈨ 國內那些日企比較好(高分!)
不知你現在哪座城市?
我本人在長三角的上海和江蘇常州工作過,所以對那裡的情況比較了解.
眾所周知,長三角地區是外企雲集的地方,尤以日企更甚.
我曾在日本的小松公司工作過兩年,感覺福利待遇,出國研修機會等等都很好.
我的建議:
1.一般的世界500強里的日本公司都不差!
如果你真想進日本公司,一定努力進那樣的公司.例如豐田公司等等
2.日本的確是論資排輩,尤其是工廠表現更為突出.所以想賺大錢或是每年漲個300~500基本不可能.
3.英日語水平要加強.更重要的是你是學電子出身的,不斷提高自己的技術水平才是硬道理!
㈩ 中國的中小企業有哪些
隨著改革開放的加快,市場經濟的發展,中國正在逐步成為世界市場的一個組成部分。面對新形勢,企業參與國際競爭、與國際標准接軌已成為必然。
在中國,一個管理獨特的公司在築造自己的品牌。幾年來,海爾集團在爭創世界名牌的戰略思想指導下,嚴格按照國際標准管理,企業整體素質有了很大提高,先後通過了美國的UL、德國的VDE、加拿大的CSA認證,產品進入了歐、美發達國家的市場,是目前亞洲出口德國市場冰箱數最多的廠家。高素質的企業、高質量的產品和「名牌戰略」的經營理念,吸引了大批外國客商。目前,他們已經與美國、日本、義大利等國的一批世界著名的大公司合資、合作興建了一批具有九十年代世界先進水平的家電項目,不但使集團實力大增,而且通過與世界知名公司合作,更加提高了「海爾」的國際聲譽。
「他(指海爾集團首席執行官張瑞敏)是中國的傑克.威爾奇(JACK WELCH)」,GOOMAN公司的亞洲經濟學家FRED HU先生說,「在這樣一個政府計劃經濟體制和國有制度佔主導地位的國家,他的表現非常傑出」。——這是2000年7月23日美國《紐約時報》對海爾集團進行的大篇幅報道中的一段文字。
7月23日,中央電視台《經濟半小時》對海爾集團國際化戰略進行專題報道:海爾出海提速了!這是繼7月17日《新聞聯播》之後,中央電視台一周內兩次重點報道海爾。報道中談到——
今年的家電市場可以說是刀光劍影熱鬧非凡,先是空調降價大戰,後有彩電產家限價大聯盟,然後微波爐市場又燃起硝煙,國內市場的爭奪可以說到了白熱化的階段,而其他廠家紛紛在搖旗吶喊你爭我奪的時候,有家企業卻悄無聲息置身局外,頗有坐山觀虎的味道,但是它並沒有閑著,它把更多的目光放到了海外市場,去尋找新的生存空間,這家企業就是海爾——國內大名鼎鼎的家電巨人。
海爾集團在走向國際市場深水區的大膽嘗試,常常讓外人也為他捏一把汗,海爾集團目前在全球160多個國家和地區擁有36000多個營銷點,與國內大多數向發展中國家出口的企業不同,海爾一走出國門就瞄準了發達國家市場,而且屢屢創下佳績。比如海爾的小型冰箱在美國市場佔了25%的市場。張瑞敏曾經毫不隱諱地表示:他的夢想就是要讓海爾在全世界家喻戶曉。
目前海爾品牌的產品已經賣到世界160多個國家和地區,出口到海外的海爾產品已達58個系列3000多個品種,其中僅在春季廣交會上的手機出口額就已超過了海爾手機全年生產計劃的總額。從1990年起,海爾集團在全球相繼建立了10個信息站6個設計分部和3.6萬多個營銷網點,使自己的產品始終適應不同的市場,其中技術方面,海爾冰箱、空調、洗衣機已提前達到美國2001年能耗標准。
該專題還采訪了海爾集團CEO張瑞敏,在談到海爾發展感受最深刻的是什麼時,張瑞敏說:「目標一定要遠大,要成為一個國際化的公司、成為一個世界品牌,這個目標不管有多艱難,必須要堅定。但是在操作過程中每一步都必須非常非常認真,如果有那種浮躁的心理,想一夜之間成為名牌,一夜之間想做大,一夜之間想造出一個神話來,那就必敗無疑。所以,既要堅定不移地向這個目標邁進,又要有穩健的作風,對待每一件事情都認為很有可能失敗,才會有最後的成功。如果沒有精細的局部,就不可能有波瀾壯闊的全局。」
中國的海爾,世界的海爾!海爾註定要沖出亞洲,走向世界!
海爾總裁張瑞敏認為,開拓市場,重要的是思路。回顧一下紅星升級的歷程,就可以說明這一點。經過一系列工作,原紅星的幹部員工已經開始體會並看到海爾文化的神奇之處與所產生的市場效應。企業在劃歸後不久,通過引進海爾競價模式,使每台海爾5公斤洗衣機的配套成本降低了15.3元,按每年60萬台產量計算,1年可降低成本近1000萬元。在規劃後的第3個月,公司實現扭虧為盈;9月盈利2萬元,10月盈利7.6萬元,11月盈利10多萬元,12月1個月盈利150多萬元,企業出現了越來越好的發展態勢。據國家權威部門統計,該公司洗衣機銷售量從1995年7月份的全國第7位上升為1995年底的第5位;全國市場佔有率增長3.7%。截至12月底,該公司1995年出口洗衣機8.2萬台,創匯1230萬美元,位居全國洗衣機行業首位。
借鑒國際上一些著名大公司的發展經驗,要參與國際市場的競爭,創國際名牌,成為國際化企業,走規模經濟的道路勢在必行。為此,海爾集團近年來一直致力於規模經濟的發展,已經初見成效。
對於擁有6000多名員工、60多個法人單位的海爾集團來說,在發展經濟規模方面,他們遵循的理念是什麼呢?
張總裁說:「我認為,海爾集團的模式不應是一列火車,加掛的車廂越多、車頭的負擔越重;而應是一支聯合艦隊,每一支艦都有一定的戰鬥力,而整體又大於各部分之和。這也是系統論的精神。」
「聯合艦隊」的思路精闢地概括了集團管理中一直被視為難點的「放」與「收」的關系,按照「聯合艦隊」的思路,海爾集團成立了質量、資金、項目三個控制中心,集中優勢力量,使各企業在產品質量、發展後勁與運行資金方面得到控制與保證;對於各企業的用工、分配以及幹部任免等,權力全部下放,充分調動了各企業自己的積極性。
幾年來,「聯合艦隊」模式的集團運行機制產生了「1+1>2」的良好效果。集團所屬空調器廠、電冰櫃廠等企業產品質量、經濟效益均有了大幅度的提高與增長。1993年創利稅1.8億,比成立集團以前凈增1個億,充分體現出了規模經濟的優勢。
1996年海爾洗衣機發展勢頭更猛,一次性順利通過了ISO9001國際質量認證,並囊括了洗衣機行業幾乎所有的最高榮譽:榮獲中國洗衣機「十佳品牌」第一名;出口量全國第一,中國每出口兩台全自動洗衣機就有一台是海爾的;國家質量抽檢連續兩年榮登榜首,其中全自動洗衣機無故障運行突破了7000次大關,達到國際新水準;榮獲全國消費者歡迎產品第一名、97購物首選品牌第一名。在中國消費者協會投訴率調查活動中,海爾洗衣機成為唯一一家投訴率為零的企業。目前,海爾集團擁有8大系列50多種規格洗衣機產品,成為中國同時也是世界唯一一家可同時規模生產歐、亞、美三種風格洗衣機的企業。全國249家大型商場的銷售報告表明,在中國的洗衣機行業中,海而處於領先地位,是中國洗衣機的第一品牌。在1997年底,即兼並後的第二年,海爾洗衣機就已經實現了1995年的初步戰略目標,並在中國市場上打敗了國外名牌。
海爾在創立名牌的艱苦歷程中,經過奮力拚搏,也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
1989年4月,青島冰箱總廠榮獲企業改革創新獎。
1990年榮獲全國質量管理獎。
1990年榮獲全國企業管理優秀獎(金馬獎)。
1992年,海爾通過ISO9001質量體系認證。
1994年12月16日榮獲全國企業管理現代化創新成果審定委員會頒發的「國家級企業管理現代化成果一等獎」。
1996年9月26日海爾獲得ISO14001環境管理體系認證證書。
1996年由中國質量管理協會授予「全國質量效益型先進企業特別獎」以及「全國質量效益型先進企業」稱號。
1996年12月節能無污染電冰箱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1997年12月全國用戶滿意工程聯合推進大會授予海爾集團「用戶滿意杯」。
1998年,榮獲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質量獎。
1998年海爾電冰箱產品在德國電冰箱產品抽查檢驗中獲第一名。
1998年1月,海爾集團獲得中國輕工總會頒發的「97全國輕工業十佳企業」。
1998年5月榮獲中華人民共和國對外貿易部「中國民族經濟之花」稱號。
1998年8月榮獲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部的「火炬優秀企業獎」。
一次次榮譽的取得,都凝聚著海爾人不斷進取、追求卓越、勇於開拓的拚搏精神。
一個個證書和認證都向人們展現著海爾技術創新、科學管理、科技進步、不斷升級的累累碩果。
1998年1~5月,海爾洗衣機出口美國、俄羅斯、沙特、伊朗、韓國、南非、智利等十幾個國家,在國內同行業出口第一。
國家經貿委將海爾列為全國6個技術創新試點企業之一,希望海爾沖擊世界500強。海爾1995年是世界500強最後一名的十九分之一;1996年是十六分之一;1997年是十二分之一;1998年是四分之一,這個距離正在很快地接近。更重要的是,在海爾人的觀念中,「大」和「強」是兩回事。「大」指規模,「強」指效率。國際、國內都有許多企業很大,但不強,因為沒有效率,美國的管理學大師棱羅對企業有這樣的一種論斷:「大不是美,小也不是美,能夠從小到大才算美。」海爾就是要爭取從小到大的強者。
海爾的名牌理念與名牌戰略
名牌,已成為當今的熱門話題,也是各國政府和經濟的一個中心話題,世界上一些權威組織一直在公布一些著名的品牌,1995年和1996年分別評價了282個和364個著名品牌,同時發達國家利用名牌優勢紛紛「入侵」發展中國家和落後國家,引起發展中國家的高度關注。據《科技報道》1996年9月15日報道,印度政府為了提高印度在國際市場上的知名度和競爭力,決定從1996年起,實施一項被稱為「印度製造」的創名牌工程。政府決定籌資1.6億美元支持這項事業的研究和實施,他們提出的目標是要讓「印度製造」的字樣不僅印在印度的出口產品上,更要牢牢地印記在外國消費者的腦海里。我國台灣省幾年以前就設立了產品形象獎,每年從600個產品中,經過反復篩選,確定若干個地區級的形象獎產品,即知名產品。大量事實告訴我們,不論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和地區,都通過政府採取激勵措施,或通過資產重組、結構調整,鼓勵和幫助企業創立名牌、發展名牌、保護名牌。
正處在以經濟發展為中心,從計劃經濟進入市場經濟,進一步深化改革的中國,名牌更是關注的焦點。據有關方面調查,我國從1993年開始到目前,已有29個省、市、自治區,100多個地級市,20多個縣級市,40多個行政部門和一些中介組織進行了名牌的認定和推薦,工認定和推薦出名牌9000多個。到1999年1月,國家評選認定的我國馳名商標總量增加到87件。1996年12月24日,國務院頒布的《質量振興綱要》中,明確提出了鼓勵和推動企業創名牌,要求本世紀末和2010年,產生一批世界級名牌產品。1997年2月10日國家經貿委和國家技術監督局聯合下發了《關於推動企業創名牌產品的若干意見》,意見重申了要認識名牌對經濟發展的作用,提出了總體要求和目標,政府、企業、社會中介組織的職能,以及建立科學的評價體系,這一切都說明中國在高度關注名牌,研究名牌,創造名牌,實施名牌戰略。
海爾集團總裁張瑞敏的名牌理念和海爾集團的名牌戰略則表現出一種超前和獨到之處。
張瑞敏是一個知識型的企業家,在它的管理中引進注重設計。海爾企業中有一個「職業生涯設計」,每一個人都可以參與競爭,你每達到一個標准可以升格。Intel公司每半年都要對每一個人進行評定,1/3由本部門評定,2/3由其他部門評定。評定結束,必須有10%的人離開Intel。這就意味著盡管你做得很好,當別人比你更好時,你就差了。美國現代的組織結構有兩個原則:一是扁平化原則,二是信息化原則,而不是中國傳統的金字塔結構,扁平化原則和信息化原則能使各部門之間更好地合作。
張瑞敏對《第五項修煉》的作者彼得·聖吉的觀點十分贊賞,企業永遠應該是一個學習的團隊。面對知識經濟的來臨,我們需要盡快地做到兩方面:一是全員素質的提高,主要靠培訓中心;一是找與國際接軌的人才,張瑞敏在洛杉磯,還參加了海爾設在當地的一個設計部的開業典禮。海爾在美國市場銷售的產品,就由設在美國的設計中心來設計。這樣的設計部海爾在全世界設了很多,這就為海爾在國際市場的產品競爭起到一個非常好的作用。另外,海爾還在國際上設了8個信息部,招聘當地的人才,每天把最新的科技信息反饋過來。
在國內,海爾也採取了一些特殊的措施。比如北京中科院的塑料研究中心,是國家級研究中心,海爾也將它控股過來。這里有十幾位博士、碩士,他們的權威,可以使海爾在工程塑料方面盡快與世界接軌。
在產品生產計劃方面,海爾也進行了嚴密的設計。海爾從1982年到1991年主要生產電冰箱,此後發展了與冰箱相關系數高、技術市場相關性大的白色家電,像空調、洗衣機、熱水器等。白色家電基本做完後再進入黑色家電。黑色家電的潛力在於21世紀是一個數字化的新時代,這些黑色家電包括照相機、電視機、VCD,都是數字技術代替模擬技術,是一個非常大的發展空間。國際上把電腦稱作為米色家電,而黑色家電與米色家電將來會形成一體化,這就是未來的市場。
在海爾內部,他們也成立了海爾的海高工業設計中心,成為海爾集團核心。正如楊振寧博士說:「21世紀將是工業設計的世紀,一個不重視工業設計的國家將成為明日的落伍者。」海爾集團在以往所以能夠保持常勝不敗,其核心就在於知識的內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