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時候中國在干什麼
1、1916年以前,主要是袁世凱這哥們在一步一步地控制國家,直到1915年底登基,於是有了1916年的護國戰爭。袁世凱悲恨交加,不久就歸西了。
2、1916年6月袁世凱嗝屁以後,變成了黎元洪與段祺瑞這兩個傢伙的爭權,即所謂「府院之爭」。直到1917年7月,張勛復辟,黎元洪棄職,府院之爭才最終了結。誰想到7月還沒過一半,復辟就失敗了,段祺瑞趕走了張勛,重掌大權。
3、早在張勛復辟之時,失勢已久的孫中山就已經不甘寂寞了,開始著手組織討逆軍。誰料張勛這傢伙太不經搞,沒幾天就玩完了。那好吧,倒不成張勛只好倒段祺瑞了。於是1917年8月下旬,孫中山在廣州召開「非常國會」,9月出任大元帥。10月,護法戰爭拉開序幕。
4、孫中山手中無兵,明顯玩不過這些軍閥頭頭。到1918年5月,他被迫辭職。第一次護法戰爭宣告失敗。
(1)一戰中國做出了哪些貢獻擴展閱讀:
中國工人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在兵工廠工作。
中國早在1915年就准備參加戰後和平會議。當戰爭終於在1918年11月結束時,中國計劃派出代表團參加巴黎和平會議,希望最終完全控制大陸領土。
但在巴黎和平會議上,中國只獲得兩個席位,而日本有五個席位,因為日本派出了作戰部隊。事情只能從那裡轉移。朱利安塞希拉在《全球歷史》中寫道,一些歐洲代表不熟悉21條要求,西方列強最終將山東割讓給了日本;西方外交官認為,他們應該遵守日本佔領山東後迫使中國簽署的條約。
中國將此舉視為拒絕承認自己在全球政治中扮演平等角色的要求,也是對其主權的侮辱。中國對凡爾賽條約深感憤怒,是戰後和平會議上唯一一個拒絕簽署條約的國家。
Ⅱ 一戰中國做了什麼
日本為了在東亞擴張勢力和侵略中國,脅迫中國加入一戰,中國被迫對德國宣戰。
而且中國派出了 十幾萬的勞工 遠赴歐洲,這些人大多慘死在歐洲戰場。
日本也是對德國宣戰,並迅速佔領德國在中國山東的勢力范圍。
Ⅲ 中國參加一戰有什麼歷史意義
過去,對中國參戰較為普遍的觀點認為,從外部看,是迫於西方列強尤其是美國的外部壓力;從內部看,是一場在各自西方主子支持之下軍閥爭權奪利的鬧劇。但以歷史的大視野來審視那個急劇變革的時代,可以看出當時中國對於通過參戰收回國家主權,並融入西方社會、提高自身國際地位的願望有多麼強烈。
1911年爆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2000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了新的共和政體,民主、共和的思想深入人心。經歷了兩次鴉片戰爭、八國聯軍入侵,特別是甲午戰爭屈辱與失敗的中國人渴望向西方學習,以實現國家自強和民族復興。恰在此時,一戰的爆發導致國際體系發生巨變,為中國調整與西方國家的關系、躋身國際社會提供了動力和機遇。梁啟超就認為,如果中國能恰當地利用國際局勢,就能完成創建「完全合格的民族國家」的目標。新文化運動的領袖陳獨秀、李大釗等人也積極呼籲中國參戰。
從外部形勢看,一戰爆發使中國面臨新的危險。侵吞中國是日本的既定政策,然而1895年的「三國干涉還遼」事件使日本認識到,西方列強不會坐視日本單獨吞並中國,因此一度收斂對中國的侵略。然而,一戰的爆發使帝國主義列強的視線聚焦於歐洲大陸,日本在東亞得以橫行無阻。在1914年底日本佔領山東之後,中國參戰的願望更加強烈,因為只有以戰勝國的身份參加戰後和平會議,才有收回山東主權的一線希望。
中國參戰的另外一個動機是獲取經濟利益。英國曾表態,如果中國採取任何不利於德國利益的行動,英國將考慮中國要求延期償付庚子賠款的要求,並確保給予其他的財政援助。
總之,當時的中國選擇參戰利大於弊。可以說,希望借參戰靠近西方及融入國際社會的願望,是甲午戰爭和辛亥革命後,中國人探索走西方道路的一種表現。
中國參戰的直接目標是利用戰後參加和平會議的機會,爭取收回日本從德國手中奪取的山東主權。為此,中國給協約國送去大量糧食和槍炮,有近20萬中國勞工到歐洲和中東為協約國服務,有數千人因此失去生命。
盡管中國作出較大貢獻,但不幸的是,自身利益在參戰前就已被協約國出賣,英、法、俄與日本的秘密協定使中國不可能實現參戰的直接目的。更不幸的是,此時中國人還不知道自己已被出賣,仍然對勝利成果抱著十分天真的幻想。當協約國取勝的消息傳到中國,北洋政府以全國放假3天來慶祝。在美國總統威爾遜發表的《和平宣言》鼓舞下,懷著對美、英、法等國的信任和世界新秩序的憧憬,渴望能享受戰勝國權利並一舉改變自鴉片戰爭以來近80年的屈辱歷史,北洋政府派遣外交總長陸征祥、駐美公使顧維鈞、駐英公使施肇基等人組成強大的外交團隊參加巴黎和會。然而,巴黎和會如期上演戰勝國被宰割的一幕。1919年4月30日,美、英、法三國會議不顧中國代表反對,決定把德國在山東享有的一切權利全部讓給日本。消息傳來,中國舉國憤慨,爆發了反帝愛國的「五四運動」。中國企圖依靠外交手段收回權益的夢想戛然破滅,在全國人民的強烈反對之下,北洋政府代表於6月28日拒簽《凡爾賽和約》。
中國在一戰參戰問題上經歷波折和屈辱,但最終實現參戰及在巴黎和會上的抗爭有著非凡意義。
首先,中國抗爭的態度贏得國際社會的尊重和同情。倫敦《泰晤士報》指責英國政府出賣中國,認為「盡管中國為戰爭作出犧牲,但是她卻遭到像戰敗國一樣的待遇。」美國《波士頓紀錄報》認為,巴黎和會對山東問題的處置是「粗暴而野蠻的掠奪」。《紐約呼聲報》認為,這是「帝國主義外交史上一次最卑劣的行徑」。美國駐華公使保羅·芮恩施為了抗議威爾遜在巴黎和會上出賣中國而憤然辭職。戰後,美國很快調整在遠東的政策,目標是制止日本獨霸中國。英國也改變與日本結盟的政策,選擇與美國聯手遏制日本。這一切都為山東問題在1921~1922年召開的華盛頓會議上得到解決奠定了基礎。
其次,實現了部分參戰目標。中國雖然沒有實現預定的收回山東主權的目標,但也部分實現了自己的參戰目標:廢除了與德奧之間的一切不平等條約,停付或緩付庚子賠款;贏得國際社會的入場券,首次以戰勝國的身份參與國際關系體系的重新安排,成為國際聯盟的創始國之一。
第三,喚醒了國家民族的進一步覺醒。毛澤東在《新民主主義論》中指出,第一次帝國主義世界大戰和第一次勝利的社會主義十月革命改變了整個世界的歷史方向,劃分了整個世界歷史的時代。一戰及戰後帝國主義列強對包括中國在內的弱小民族、國家利益的肆意踐踏,暴露了西方資本主義的貪婪與掠奪本質,也徹底粉碎了中國人對「國際公道正義」「公理戰勝強權」的幻想。由此,中國人開始尋求一條介於中國傳統封建制度與西方道路之間的第三條道路。俄國十月革命的炮聲使中國先進的知識分子看到了新時代的曙光,他們將信任票投給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共產黨把馬克思主義普遍真理與中國革命具體實際相結合,最終找到了中華民族復興的正確航向。
在中國近代史上,日本始終扮演了極其惡劣的角色,是列強中欺凌中國的首惡,也是中國最危險的敵人。一戰爆發後,日本趁火打劫,以對德宣戰的名義奪取了山東權益,實現其擴張野心。在中國參戰問題上,日本屢加阻撓,是中國參戰的最大障礙。中國試圖通過參戰解決山東問題,為一戰的勝利作出了巨大貢獻,而在巴黎和會上受盡屈辱,未能收回山東主權,根源也在日本。
任何一個主權國家,面臨戰爭何去何從,理應有權作出選擇。而中國參加一戰,卻不能由自己決定,而是被列強所左右,命運掌握在別人手中。求戰之路曲折、艱難、漫長,令人心酸,使人感嘆,發人深省。弱國無外交,弱國在國際事務中無話語權,我們必須永遠銘記。歷史昭示我們:富強是硬道理,國弱遭人欺,落後就要挨打。中國只有成為一個強國,才能維護領土主權和國家統一,才能與世界各國平等相處,才能在世界舞台上有自己應有的地位。
中國參戰雖然含有從強從眾的因素,在巴黎和會上未能受到平等待遇,也未能實現預定的目標。但是,中國這一抉擇本身是積極的,具有開創性意義。通過參戰,廢除了與德奧之間的一切不平等條約,開了近代中國廢除帝國主義在華特權之先河;停付或緩付了庚子賠款及其他對德借款的息金,一定程度上減輕了中國人民的負擔。從廣義上看,參戰使中國贏得了進入國際社會的入場券,首次以戰勝國的身份參與國際關系體系的重新安排,成為國際聯盟的創始會員國,與國際社會建構起更加緊密的制度性聯系。
縱觀清末、民國歷史,改變中國歷史走向的對外戰爭關鍵有三次:第一次中日戰爭(甲午戰爭),第一次世界大戰,第二次中日戰爭(抗日戰爭)及相應的第二次世界大戰。史學界注重的是第一次中日戰爭(甲午戰爭)、第二次中日戰爭(抗日戰爭)及相應的第二次世界大戰,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國參與較晚而參與程度較小,故而不被重視。然而,改變中國歷史走向深刻的,則恰恰是第一次世界大戰。
沒有甲午戰爭,中國依然會走向追求憲政,只是進行共和革命則未必。第二次世界大戰(包括抗日戰爭)在本質上不過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延伸和擴展。
滿清被推翻,只是改朝換代而已,從晚清經辛亥革命進入民國,雖然有反復,但中國追求憲政則是一以貫之的歷史性質。盡管袁世凱是個專制主義者,但國體、政體的共和憲政道義已經奠定,中國進入到了在這一道義之下從共和專制重新起步發展的階段。革命黨「二次革命」被袁世凱鎮壓,革命黨已經失去翻身能力,整個國家沒有了強有力的顛覆力量,中央政府的權威被完全樹立,袁世凱的威望空前,中國有了平穩發展的基礎。但是,這一切都被第一次世界大戰打破。
由於第一次世界大戰,在中國的列強勢力均衡被打破,西方強國對中國政府的約束力忽然空前虛弱,袁世凱似乎可以不必太顧忌西方立場自作主張起來,而日本在東亞獲得了強勢,於是,在日本的鼓勵下,袁世凱走上了稱帝道路。由於此,包括北洋勢力本身在內的國內形勢山崩地裂,後來中國的軍閥混戰、地方割據都始於此。革命黨也借機重新崛起,於是才能夠發生後來的國民政府。
由於第一次世界大戰,日本在東亞異軍突起,作為東亞的第一強勢力量不再有可以絕對給與平衡的勢力,於是,在得到中國青島後,日本對在中國勢力擴大和領土野心得以空前膨脹。由於中國走上了頻繁內戰的道路,日本在中國各個勢力之間得以縱橫捭闔,尤其在東北、山東及各地日本租界的武裝滲透自此進展迅速,新的侵華戰爭基礎得以奠定。
由於第一次世界大戰,世界市場受到嚴重沖擊,中國民族工商業獲得前所未有的發展機會,民族私人工商業資本就此形成初步規模,社會結構發生重大變化,真正開始走向了資本主義化,但隨之反資本主義的左傾思潮也獲得興起,而左傾思潮與急劇衰敗的農村走向趨同,跟農民結合,形成為了新的革命潮流。
由於第一次世界大戰,隨著袁世凱政府的倒台,段祺瑞與黎元洪的「府院之爭」令北洋政府發生進一步的災難性崩裂,中央政府的權威被空前削弱,整個國家進入到了失控狀態,日本、蘇俄、革命黨在中國不斷製造沖突,整個中國成為了冒險家的樂園。
由於第一次世界大戰,蘇俄誕生,整個世界的歷史被改寫,浩盪的紅色潮流得以獲得世界性奠基,中國也無法逃避,陷入到了這一洪流之中。而段祺瑞政府對西北利亞的出兵和奪回外蒙古,宣示了中國對於蘇俄的嚴重威懾,從而中國成為蘇俄必欲給予戰略性顛覆和控制的遠東第一敵人。就此,共產黨在中國出現,共產主義運動在中國興起,國民黨也迅速左轉。
由於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國雖然仍然屬於弱國,但第一次作為戰勝國在世界上站立了起來,作為現代東方大國的地位獲得世界接受,段祺瑞的參戰決策令中國第一次主動參與到世界偉大運動當中,為蔣介石堅持抗日並加入第二次世界大戰最終確立世界大國地位進行了奠基。
由於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國作為戰勝國的地位強烈地刺激了民族主義情緒,這種民族主義情緒令中國失去了自戊戌變法後形成的博大、包容、自由胸懷,開始在保守主義與激進主義的兩極之間撞擊,而革命黨的重新崛起則令民族精神走向革命崇拜,在土匪也聲稱自己是革命者的革命宗教中,越來越激進的主義得以掃盪包括革命者自己在內的一切。
由於第一次世界大戰,袁世凱稱帝、張勛復辟的輕易失敗宣告了舊文化的極度衰朽,新文化運動得以蓬勃興起,而關於青島的國際權益交涉則成為了一個契機,新文化運動演變出五四運動,對歷史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Ⅳ 中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起了怎樣的作用
一方面就是中國政府取消了德、奧兩國在中國的領事裁判權;收回奧地利在天津的租界;沒收了德華銀行;解除了奧地利在華士兵的武裝等。在經濟上,中國給協約國運去大批糧食。
另一方面就是向歐洲大量派遣勞工,以工代兵,輸出中勞動力,中國先後向英法俄等國派遣了近20萬勞工,這就是協約國口中的「中國勞工旅」。華工到達法國後,就被編為華工團。只是進行了短期培訓,就馬上被分派到各個戰區。
其中9.6萬被分配給英國,3.7萬分給法國,有四五萬人被分配給俄國,其中美國人帶走了1萬人,充當遠征軍,這個是嚴重違背協議的,因為之前已經在協議中規定,中國勞工不能參與戰爭戰斗。
(4)一戰中國做出了哪些貢獻擴展閱讀:
戰爭結果
第一次世界大戰是一場帝國主義之間的分贓不平衡的帝國主義戰爭,對交戰雙方來說,都是非正義的戰爭,盡管塞爾維亞是為了保衛自己的主權和獨立而戰,它所從事的戰爭具有正義的民族解放的性質,但這並不能從根本上改變整個戰爭的非正義性。
第一次世界大戰,以英法俄為首的協約國集團和以德奧為首的同盟國集團,在主要戰區展開的生死搏鬥,這場戰爭,各方都大量使用現代化戰爭裝備,以給敵人最大的殺傷,戰況空前慘烈,人員傷亡慘重。
1918年,美國總統威爾遜發表《十四條和平宣言》,德、奧投降,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
Ⅳ 一戰時,中國做了什麼
一戰(1914年——1918年)期間中國正處於北洋軍閥統治時期。期間中國大事可以概括為:
①1914-1916年袁世凱復辟,孫中山領導的革命黨與之進行復辟帝制與反復辟斗爭;
②1916.6-1917.7北洋軍閥內部「府院之爭」,大總統黎元洪黎元洪與總理段祺瑞爭權,實質是日美爭奪;
③1917.7-1918.10代理大總統馮國璋與總理段祺瑞爭權,中國陷入軍閥混戰。
註:一戰時中國沒有直接參戰,但是有十餘萬勞工赴歐洲參與了挖築工事等活動。
Ⅵ 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國參加了哪些戰役
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同盟國慘敗宣告結束,中國是戰勝國之一。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中國一些民族工業得到發展,興起了新文化運動,進行了一系列反對北洋軍閥反動統治的斗爭,最終導致了1919年五四運動的爆發。
第一次世界大戰(1914年8月 - 1918年11月)是一場主要發生在歐洲但波及到全世界的世界大戰。當時世界上大多數國家都捲入了這場戰爭。
戰爭過程主要是同盟國(Triple Alliance)和協約國(Triple Entente)之間的戰斗。 德意志帝國、奧匈帝國(Austria-Hungary)和義大利是同盟國,英國、法國、俄羅斯帝國和塞爾維亞是協約國。在1914年至1918年期間,很多在亞洲、歐洲和美洲的國家都加入了協約國。戰場主要在歐洲。值得注意的是義大利雖是同盟國,但是後來英國、法國及俄國與義大利簽訂密約,承諾給予義大利某些土地,結果義大利加入了協約國對抗同盟國。
這場戰爭是歐洲歷史上破壞性最強的戰爭之一。大約有65,000,000人參戰,10,000,000左右的人失去了生命,20,000,000左右的人受傷。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結果,德國為首的同盟國戰敗,英、法削弱,美、日地位上升,從而促使了世界戰略格局發生了重大的改變。這次大戰導致了俄國十月社會主義革命的成功和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蘇聯的出現,同時促進了殖民地半殖民地民族解放運動的空前高漲。
●日本出兵
日本在第一次世界大戰里投向協約國,向德國宣戰,以獲得德國在中國的山東的權益,並出兵佔領青島。日本的這種舉動結果引起了中國民眾的不滿,並於其後導致了五四運動的發生。
●中國參戰
中國2當時為段祺瑞統治下的北洋政府,北洋政府為了獲取利益,於是便投向較有利的一方 - 協約國,對同盟國宣戰。
●五四運動
中國作為戰勝國,舉國上下頃刻之間沉浸在巨大的喜悅之中。盛大的慶祝活動頻頻舉行,人們齊呼協約國的勝利是"公理戰勝強權。"在國人的眼裡,中國從鴉片戰爭時代開始的漫長寒冬就要過去,在這"公理戰勝強權"的時代,即將召開的巴黎和會必將還中國一個公道,取消半個多世紀以來西方列強強加在中國身上的一切不平等條約。
然而,巴黎和會迅速把國人的夢想擊得粉碎。幾個大國無視中國的反對,也無視他們曾鼓吹的"公理",將中國山東的權益出賣給了日本。消息傳回國內,1919年5月4日,憤怒的青年學生率先走上街頭,轟轟烈烈的"五四"運動由此拉開了序幕。發展到6月3日,學生罷課,工人罷工,商人罷市。國內愛國運動風起雲涌,而在巴黎,1919年6月28日,中國代表團最終拒簽喪權辱國的《凡爾賽和約》,中國第一次對列強說"不"。
它和較早興起的新文化運動一並成為中國歷史上一次規模龐大影響深遠的政治思想文化運動,對中國近代迄今之政治、社會、文化、思想影響甚巨。
●中國勞工
清朝末期,中國勞工輸出達千萬人之多,但自願出去的很少,大部分是被拐騙、掠販出洋的。拉丁美洲的開發,美國和加拿大橫貫大陸鐵路的建設,巴拿馬運河的挖掘,南洋的墾殖,以及沙俄西伯利亞大陸的建設,金礦、鋁礦和煤礦開采,均有華工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西線英法戰場,東線沙俄戰場,西亞美索不達米亞戰場,亦有幾十萬華工直接參加戰爭勤務,或直接參加戰斗。華工遍布世界,但絕大多數出國後受盡苦難。不堪非人的待遇,華工的暴動、罷工彼伏此起。對華工慘絕人寰的迫害,也引起全世界正義的譴責
Ⅶ 為什麼說中國是一戰中的戰勝國中國究竟戰勝了誰
戰爭過程主要是同盟國和協約國之間的戰斗。德意志帝國、奧匈帝國、奧斯曼帝國、保加利亞王國屬同盟國陣營,中國、大英帝國、法蘭西第三共和國、俄羅斯帝國、義大利王國和美利堅合眾國則屬協約國陣營。最終,協約國贏得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勝利。
中國北洋軍閥段祺瑞政府在參戰問題上曾發生「府院之爭」。以親日派頭子段祺瑞為首的國務院派為獲取協約國和日本貸款,主張從速參戰。以總統黎元洪為首的親美派主張暫緩參戰,以觀美國的態度。1917年2月,美國與德國斷交後,建議中國採取一致行動。
英法兩國也鼓勵中國參戰。日本擔心中國參戰會與自己處於平等地位,失去繼承德國在中國山東權益的機會,曾力阻中國參戰。後與英、法、俄訂立秘密條約,取得歐洲這幾個大國對日本承襲德國原在華權益的承諾,轉而支持中國參戰。
1917年 8月14日,中國北洋軍閥政府正式對德、奧宣戰,參戰後將數十萬中國青壯年運送到歐洲戰場充當勞工。
(7)一戰中國做出了哪些貢獻擴展閱讀:
戰爭起因
1914年6月28日(塞爾維亞國慶),奧匈帝國皇儲斐迪南大公 夫婦在薩拉熱窩視察時,被塞爾維亞青年加夫里若·普林西普槍殺。成為第一世界大戰的導火線。
一個月後,奧匈帝國在德國的支持下,以薩拉熱窩事件為借口,向塞爾維亞宣戰。接著德、俄、法、英等國相繼投入戰爭。交戰的一方為同盟國的德意志帝國和奧匈帝國,以及支持他們的奧斯曼帝國、保加利亞。另一方為協約國的英國、法國和俄羅斯帝國以及支持它們的塞爾維亞、比利時、義大利、美國等國。
原屬同盟國的義大利,考慮到利害的關系,加入到了協約國方面作戰。
日本為了在東亞擴張勢力和侵略中國,以1902年締結的「英日同盟」為借口,在1914年對德國宣戰,並迅速佔領德國在中國山東的勢力范圍。
Ⅷ 一戰期間,中國具體參與了什麼
當時中國其實並沒有派兵,也就是說沒參與打仗。
主要幹了兩件事,一是對德宣戰,二是派了十幾萬勞工去歐洲。
一,對德宣戰。
這事談不上什麼正義,一戰本身就是個非正義戰爭,不像二戰是反法西斯的,所以二戰是正義的,一戰就是狗咬狗。
當時中國政府(北洋政府)對德宣戰,主要是可以獲得直接好處。首先是欠德國的錢不用賠了(庚子賠款);另外還宣布收回天津、漢口德租界。
二、派出勞工。
當時我們國內也是一塌糊塗,南北兩個政府,地方上還有軍閥割據,所以我們是沒有實力派兵參戰的。而且即使派兵,西方國家也未必信得過我們的兵。
當時歐洲英法等主要國家,大量的壯年男子上戰場,大量的年輕士兵陣亡。一戰是非常殘酷血腥的,就像一台絞肉機一樣。所以歐洲嚴重缺乏勞動力。
男的都上戰場死了,女的再勤勞畢竟不是男人,沒有力氣。
在這種情況下,中國派來了十幾萬勞工(大約14萬左右),幫助歐洲挖戰壕、搞生產、等等。
因為這十幾萬勞工的貢獻(其實也拿工錢的,不是義務勞動),中國光榮的成為戰勝國之一。但畢竟沒出兵,所以戰後分蛋糕的時候,中國說話不硬氣。比如青島,原本是德國占的,戰後沒還給中國,給日本了。因為日本確實是真出兵了,真打仗了,真給一戰做了大貢獻。中國眼看著也沒辦法(由此引發了五四運動)。
Ⅸ 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國參加了哪些戰役
1917年8月14日,北洋軍閥馮國璋政府宣布對德國和奧地利宣戰。但是中國並沒有向當時第一次世界大戰的主戰場歐洲派出軍隊,而是向法國和俄國派出大量民工執行戰場勤務工作。在殘酷的戰爭條件下,中國民工做出了重大犧牲。 1917年3月14日,北京政府布告:自即日起對德國正式斷絕外交關系,同時宣布收回天津、漢口德租界,停付對德賠款與欠款。這一決定是經參眾兩院投票作出的。國會中的研究系追隨段棋瑞,主張絕對「加入」。
隨著一戰戰爭進行,歐洲協約國面臨法國勞工短缺,於是從中國招募了14萬勞工。1917年2月,一艘載有900名華工的法國船在地中海被德國潛艇擊沉,542名華工喪生。為了對付德國的潛艇活動,協約國求助於日本海軍。英國在上月已請求日本派驅逐艦進入地中海,而日本則乘機要求英國支持日本獲得以前德國在山東的權益,以及德國在太平洋赤道以北的領地。日本政府向俄、法、意提出了同樣的要求。所有四國都私下保證,在將來任何和平會議上支持日本的要求。此外,中國的段政府目前正准備改善與日本的關系,而戰爭突然加強了日本的經濟實力,也恰好使歐洲特別是英、法在東亞的勢力突然削弱。基於這種新的原因,日本政府現在改變了政策,同意中國參戰。
中國勞工在一戰中為協約國軍隊做出了巨大的貢獻,這歷史俺當然知道。具體來說,不只是十萬,而是四十萬人。其中,在西部戰線大約有二十萬人,在中東戰線(美索不達米亞、巴勒斯坦)大約有十七萬五千人。
應該說這是個相當大的數字,其規模甚至和奧匈帝國正規軍團的人數差不多。
在戰爭中,後勤部隊,特別是淄重兵往往要佔很大的比重。如果沒有中國勞工在那裡替協約國軍隊背炮彈、運糧草、背傷員和屍體的話,協約陣營的戰鬥力會大打折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