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古代的什麼特殊規定,讓女性醫療難上加難呢
古時候醫生常說:"寧醫十男子,不醫一婦人",有很深的涵義。這句話不僅是說男女在身體和空間上都有所隔離,我國古代男女有別、男尊女卑的社會背景,同時也在說古代女性由於生理因素,住宿條件陰暗,極易染病,加上遭受種種社會束縛,難以獲得醫療救助,呈現出"紅顏薄命"現象,所以才會出現"不醫一婦人"的說法,醫療有限,水平也有限。那麼問題來了,古代的女性醫療到底是怎麼樣的呢?今天,就讓小編帶你來探討一下這個話題。
⑵ 古代女人得了婦科病怎麼辦宮頸糜爛又是怎麼治的
古代很早就有婦科,早在就有記載: 《史記·扁鵲倉公列傳》:「 扁鵲 名聞天下。過 邯鄲 ,聞貴婦人,即為帶下醫……」 在東漢張仲景《傷寒雜病論》里也有專門的婦科條文。 所以古代女人得婦科病跟現在也沒啥區別。內服的方子很多很全,針灸,栓劑,坐洗也有。唯一不一樣的估計就是不能手術了。不過這也不好說,搞不...好古人本來會,後來失傳了呢。華佗可是超時代的外科專家,呵呵。 關於宮頸糜爛,一般就是內服湯劑,外用栓劑和坐洗。當然,前提是一定要經過中醫的「辨證論治」。
⑶ 婦科的歷史發展
中醫婦科學是運用中醫學的理論研究婦女生理、病理特點和防治婦女特有疾病的一門臨床學科。中醫婦科學研究范圍包括月經不調、崩漏、帶下、子嗣、妊娠、臨產、產後、乳疾、癓瘕、前陰諸疾及雜病等。
中醫婦科學是中醫學重要組成部分之一,它是逐漸形成、發展和充實的。現把中醫婦產科學的發展史分為十個階段:
夏、商、周時代中醫
(公元前2197~公元前770年)中國遠古時代的祖先,在勞動和生活中積累了葯物和醫療技術,到了夏、商、周時代已有關於難產和種子、胎教理論記載。如《史記·楚世家》中有「胸剖而生契」的難產記載。《山海經·西山經})中有服「骨蓉」避孕的記載。《烈女傳》有胎教的記錄。
(公元前770~公元前221年)在這一時期著名醫家扁鵲因曾專門從事過婦產科的醫療工作,當時被稱為「帶下醫」(婦科醫生)。《內經》中也有婦科方面的理論記載,為中醫婦產科學的發展奠定了基礎。《左傳》中有「庄公寤生」的難產記載。還有「男女同姓,其生不蕃」記載,明確提出近親結婚有害於後代,這一觀點比英國的達爾文1858年的相關論述要早2500多年,而且對今天的優生學研究也有意義。
(公元前221~公元220年)秦代,已有婦產科病案的記載。據《史記·扁鵲倉公列傳》記載,太倉公浮於意首創「診籍」,其中「韓女內寒月事不下」及「王美人懷子而不乳」的病案,都是婦產科最早的病案。
到了漢代,婦產科有了進一步的發展,在醫事制度上設有「女醫」,葯物墮胎、聯體胎兒、手術摘除死胎等首見記載,並出現了一批婦產科專著。
馬王堆漢墓出土的文物中有《胎產書》,是現存的最早婦產科專著,書中對妊娠按月養生提出一些見解,反映了當時對妊娠、胎產衛生的認識。
張仲景所著《金匱要略》中的婦人三篇,論述了妊娠嘔吐、妊娠腹痛、產後發熱、熱入血室、帶下、經閉、癓瘕等病的證治,並提出陰道沖洗和納葯的外治法。當時的許多經驗和方葯至今有效。與張仲景同代的醫學家華倫,是中國古代著名的外科專家,不僅成功地進行了開腹手術,也成功進行了摘除死胎的手術。《後漢書·華佗傳》說:一倫曰:『死胎枯燥,執不自生。』使人探(遠取)之,果得死胎,人形可識,但其色已黑。倫之絕技,皆此類也。」可見當時的婦產科已發展到了相當水平。
(公元220~公元618年)這一時期,主要是脈學和病源證候學的成就,推動了婦產科學的發展。晉代王叔和所著《脈經》,根據《難經》獨取寸口的原則,總結了公元3世紀以前的脈學知識,使診脈的理論與方法系統化、規范化了。
其中在婦產科方面,提出了「居經」、「避年」之說,指出「尺中不絕,胎脈方真」及脈辨男女,描寫了產時「離經脈」,即「懷娠離經,其脈浮,設腹痛引腰脊,為今欲生也」。
隋代中醫
(公元610年),巢元方的《諸病源候論》,是當時中醫病理學巨著,包括內、外、婦、兒、五官五科。
書中有婦人病八卷,前四卷論婦科病,包括月經、帶下、前陰、乳房諸病,後四卷論產科病,按照妊娠、將產、難產及產後分類,逐項討論了病因、病機及臨床所見,內容頗為豐富。
(公元618~公元907年)唐代繼隋制建立了比較完備的醫事制度,設立了「大醫署」,這是唐朝最高的醫學教育機構和醫療機構,專門培養醫葯人才。醫學發展特點是逐漸趨向專科化。
唐代著名醫學家孫思邈在所著《千金要方》中將婦人胎產列於卷首。廣泛地討論了求子、妊娠、產難、胞衣不出、月經、帶下及雜病,還精闢地論述了臨產及產後護理等內容。王燾所著的《外台秘要》還記載了若干墮胎斷產的方法,並已注意到節制生育問題。
此時,婦產科發展的重要特徵,是出現了中國現存理論較完備的產科專著,即咎殷著的《產寶》。
(公元 960~公元 1279年)宋代婦產科已發展成為獨立專科。在國家醫學教育規定設置的九科之中有產科。如《元豐備對》載:「太醫局九科學生額三百人……產科十人……。」這一時期出現一些重要婦產科專著。如楊子建著的《十產論》,陳自明的《婦人大全良方》,朱瑞章的《衛生家寶產科備要》,李師聖的《產論》,郭稽中的《婦人方》等。此期,在婦產科方面成就最大的是陳自明和他的著作《婦人大全良方})。該書系統地論述了婦產科常見疾病,還特別談到了對難產的處理。是中國著名的婦產科專著,是當時一部傑出的作品,一直風行300多年,對後世醫家也有巨大影響。
(公元1115~公元1234年;公元1271~公元1368年)金元時代是醫學百家爭鳴時期,醫學流派開始興起,劉、張、李、朱四大家對婦產科從不同角度作出了貢獻。元代醫學設13科,有產科1門。
金元四大家的學術發展,開擴了對婦產科疾病的診斷和治療的思路。如劉完素著《素問病機氣宜保命集》胎產論說:「婦人童幼天癸未行之間,皆屬少陰;天癸既行,皆從厥陰論之;天癸已絕,乃屬太陰經也。」對婦女生理作出了規律性闡述,成為少女著重補腎、中年著重調肝、絕經期著重理脾的理論根據。
張子和著《儒門事親})認為「養生當論食補,治病當論葯攻」,善用汗、吐、下三法以驅病,這種觀點也常用於婦科。該書還記載了鉤取死胎的成功案例,該書卷7的內傷形說:「又一婦人臨產……子死於腹……急取秤鉤,續以壯繩……鉤其死胎……。」開創了中醫產科器械手術助產的先河。李果認為「內傷脾胃,百病始生」,治病著重應用補脾升陽除濕之法,此法也廣泛用於婦科而收到較好的效果。其所著《蘭室秘藏》所論:「婦人血崩,是腎水陰虛,不能鎮守包絡相火,故血走而崩也。」對今天月經病(主要是「功血」)的治療是有指導意義的。朱震亨的「陽常有餘,陰常不足」之說,治療上重視保存陰精,對婦科胎前病、產後病提出的一些治療原則在臨床上有一定的參考價值。朱震亨在《格致余論》受胎論中說:「陰陽交媾,胎孕乃凝,所藏之處,名曰子宮,一系在下,上有兩歧,一達於左,一達於右。」第一次明確描寫了子宮的形態。
(公元 1368~公元 1644年)明代的醫事制度和醫學教育設13科,據明史《百官志》記載有婦人科。此期間婦科專著較多。有薛己著的《薛氏醫案》、《女科撮要》、《校注婦人良方》。萬全著的《廣嗣記要》、《婦人秘科》,王肯堂著的《證治准繩·女科》。
武之望著的《濟陰綱目》。李時珍所著《本草綱目》、《奇經八脈考》和《瀕湖脈學》趙養葵著的《邯鄲遺稿》。張介賓著的《景岳全書》等。這些婦產科專著和有關論述,對婦科疾病均有精闢論述,大大豐富了婦產科學的內容。其中《萬氏婦人科》、《廣嗣紀要》、《女科證治准繩》、《景岳全書·婦人規》可稱當時婦產科的佳作。
(公元 1636~公元 1949年)清代將婦產科統稱為婦人科或女科。清代婦產科的著作較多,流傳也較廣。如傅山著的《傅青主女科》,蕭賡六著的《女科經綸》,亟齋居士著的《達生篇》,陳夢雷等編著的《古今圖書集成·醫部全錄》婦科20卷,吳謙等編著的《醫宗金鑒·婦科心法要訣》,陳念祖著的《女科要旨》,沈堯封著的《沈氏女科輯要》,陳士擇的《石室秘錄}),徐大椿的《蘭台軌范》,葉天士的《葉天士女科》,沈金鰲的《女科三尺》,吳道源的《女科切要》,陳蓮舫的《婦科秘訣大全)},閻成齋的《胎產心法》,汪朴齋的《產科心法》,單養賢的《胎產全書》,張曜孫的《產孕集》,王清任的《醫林改錯》,唐容川的《血證論)}等,對婦產科學的發展均有著較大影響。
民國時期比較大的婦科著作有張錫純著的《醫學衷中參西錄》,還有張山雷箋正的《沈氏女科輯要箋正》。
清代以近的婦產科專著,現存不下數十種,在理論和實踐中影響較大的首推《傅青主女科》、《達生篇》、《醫宗金鑒·婦科心法要訣》和《沈氏女科輯要》。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婦科學的發展中醫
(公元1949年以後)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中醫事業得到很大的發展,中醫婦科學進一步得到整理和提高。1956年以後各省市相繼建立了中醫學院,連續編寫了五版《中醫婦科學》統一教材,出版了《中國醫學網路全書·中醫婦科學》、教學參考叢書《中醫婦科學》,各地還先後編寫了一批內部教材和婦科專著。開展了博士、碩士不同層次的醫學教育,培養了一大批中醫婦科人才。
⑷ 中國婦科鼻祖,活了142歲,如何憑借一個小針便救活產婦
因為孫思邈對婦科和針灸都有獨到的理解,而且當時那個產婦只是因為難產失血過多,導致自己陷入昏迷,並不是真正的失去了生命。我們說到婦科鼻祖,除了孫思邈沒有其他人可以擁有這樣的稱號了。因為孫思邈在研究的過程中發現女性的病痛比男性有更加難以把握的地方,所以女性的病應該單獨開創一門醫學來進行診治。孫思邈對於婦科的研究在那個年代無人能出其右。
棺材就放在地上,幾個壯士合力打開了棺材,孫思邈觀察一番之後,發現這是一個難產的婦人,她只是力盡昏過去了,他當機立斷取出銀針扎了婦人的穴位。沒一會婦人便開始全身抽搐,再一會就轉醒了。最終在孫思邈的幫助下順利生下了一個兒子。也多虧遇到這位婦科聖手,不然勢必落得個一屍兩命的下場。
⑸ 古代女人得了婦科病怎麼治
用中葯吧,古時候的婦科病應該叫花柳病吧,總有醫治的辦法的,要不要那麼多醫生做什麼,別以為古時候的科技不發達,其實他們那個時候的智慧一點都不比現代人差
⑹ 吃哪些中葯對婦科炎症
能治婦科炎症的中草葯有哪些,婦科炎症是指外陰、陰道、子宮及其附件等器官被一些致病菌、病菌、外來因素等誘發的婦科炎症,容易影響患者的個人生活、工作。因此發生婦科炎症,要分清楚病因、病症進行有效治療。除了葯物、手術可以治療婦科炎症外,中葯也可以幫助患者調理身體,輔助患者治療,那麼有什麼中葯可以治療婦科炎症
1、當歸
當歸可以起到不錯調節月經和活性等作用,在古時候就有人用了補血活血。我們可以把當歸和雞蛋或是把當歸和瘦肉一起煮,常常食用可以起到澤顏潤膚、生肌強體、補血調經等作用,婦科炎症患者可以適當多點食用這類中葯。
2、枸杞子
枸杞有明目的功效,大家都是知道的。在《中葯大辭典》記載著枸杞可以起到滋腎、潤肺、補肝明目瞪作用,我們可以把枸杞直接泡水喝,也可以將其煮成食療食用,除了可以滋陰養血外,也可以補腎肝臟等。
3、黃芪
黃芪用在美容護膚方面,可以在某種程度起到預防皮膚老化、增強皮膚抵抗細菌能力等作用。此外黃芪富含微量元素和葉酸,有很高的營養價值,在中醫認為,多食用黃芪可以起到補中益氣等作用,適用於氣虛血脫、崩帶等患者。
4、白芍
在古代的《唐本草》認為可以幫助女性補氣血,在現代中醫認為,多食用白芍可以緩解月經不調、崩漏等病症,也可以養血柔肝、緩中止痛等。
5、婦科炎症的中醫治療方葯
1、苦參化濕湯
成分:蒼術,黃柏,苦參,炮甲等。
功效:祛風利濕,殺蟲止癢。
主治:滴蟲性外陰炎、陰道炎、宮頸炎、慢盆腔炎等。
2、清熱解毒湯
成分:當回,香附,黃柏,蒲公英、金銀花,魚腥草等。
功效:清熱解毒,活血化瘀。
主治:治療各種的陰道炎、宮頸炎、慢慢盆腔炎。
⑺ 我國歷史上第一首婦科方劑是什麼
病情分析:戰國秦漢之際出現的《黃帝內經》,不僅系統地總結了秦漢以前的醫學經驗,而且還對方葯方面作了一定的介紹。全書共載十三方。其中有一張治療血枯經閉,調經種子的葯方,方名為:四烏賊丸一茜草丸。這是我國中醫婦科最早的一張方劑。
意見建議:這張方劑見於《黃帝內經·素問》「腹中論」。醫'學教育網收集整理書中說:女子血枯閉經,治療可用「四烏賊丸一茜草丸」就是用烏賊丸四分,茜草一分,二葯末混合,以麻雀卵和為丸,如小豆大,每次飯前服五丸,再服鮑魚湯,以加強葯力。烏賊丸,主補益腎臟之精血;茜草,屬於生血通經之葯;雀卵既補血又補氣,且壯陽;飲鮑魚汁,可以厚腸補肝。可以看出該方是補養精、氣、血,益肺、肝、腎的有效方效,對血枯精虧症,有較好的療效。
⑻ 古代名醫都是男的,他們是如何看婦科的
古代講究男女授受不親,但是古代的醫生男性居多,女性極少,即便是婦科疾病,絕大多數要靠男醫生診治,那麼要怎麼避免診療過程中的尷尬問題呢?裝腔君就帶您看看醫生那些非常手段。
東漢末年的名醫華佗,他給婦人看病的時候,甚至不把脈,手帕也不隔。他就看著那個婦人的手腕——一動不動地盯著她的脈搏,就能知道她肚子里的情況。
傅青主鑽研婦科,主要源於他的夫人。傅青主22歲時,娶了老家張御史的女兒做妻子,名叫張靜君。夫妻二人一見鍾情,而且之後情趣相投,異常恩愛。可惜好景不長,5年後張靜君去世。
傅青主為此痛不欲生,終生沒有再婚。為了寄託對妻子的哀思,傅青主後來發憤學醫,而且對於婦科尤其苦心鑽研。終於成為中國古代婦科醫學史上首屈一指的男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