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鴉片戰爭中國失敗的原因及教訓
鴉片戰爭中國失敗的原因:
1、近代中國社會政治制度的腐敗和清政府的腐朽無能。
2、經濟和科學技術的落後,國家綜合實力低。
鴉片戰爭中國失敗的教訓:
1、在中國近代,要爭取國家獨立和民族富強,必須改變帝國主義主義、封建主義聯合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制度。
2、落後就要挨打,要取得反侵略戰爭的勝利,需要在科學技術方面奮起直追,需要進行現代化建設。化建設的前提是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不推翻帝國主義對中國的反動統治,就沒有進行現代化的前提和條件,難以使國家真正強大起來。
(1)為什麼鴉片戰爭中國會敗得那麼慘擴展閱讀:
梁章鉅在近代史上的名氣遠不如林則徐,然而,他也是一個響當當的英雄人物,既有學問,又很務實,對於推動中國的進步,做了很大的貢獻。
梁章鉅跟林則徐一樣,也是福建人,祖籍長樂,出生在福州。他是個優等生,15歲中秀才,20歲中舉人,28歲中進士,44歲的時候就入了軍機處。在考場上,他一路順風,沒有苦熬,年紀輕輕就解決了功名問題。功名早一點解決,就可以早從讀書考試中抽身出來辦實事。
盡管仕途上很順,但梁章鉅並沒有沾沾自喜,也沒有因此而沉浸在個人的成就裡,他跟林則徐一樣,對於當時英國的鴉片流入極為憂心,因此差不多在林則徐上書禁煙的時候,他也上書,提出了同樣的要求。
當林則徐在廣州禁鴉片的時候,作為配合,梁章鉅也在廣西梧州一帶捉拿煙販,鏟除罌粟種植地。由於他的雷厲風行,禁煙措施頗為見效。雖然其知名度沒有林則徐的虎門銷煙大,但同樣也是利於民族之舉。
英國因為鴉片發動了戰爭,當時的梁章鉅在廣西梧州一帶負責防務,因此,他可算是第一次鴉片戰爭的當事人和親歷者。
1841年,英國海軍在廣東沿海一帶發起進攻時,在廣西的梁章鉅連忙運送了四十座大炮支援廣州防務,據其回憶筆記《歸田瑣記》中的一篇名為「炮說」的文章記載,這些大炮的規格在八百觔至三千觔之間,「前後選運大炮,自三千觔至八百觔不等,凡四十座,解往廣州協濟。」
送這些大炮的時候,梁章鉅也向朝廷奏明,等戰役結束之後,這些炮還是要運回廣西的。
然而,可惜的是,廣州一戰後,這些火炮全都下落不明,據說要麼被英國人破壞,要麼被沉到海里去了。這讓梁章鉅很心痛,他痛斥主持防務的琦善是「開門揖盜」。
同一年,梁章鉅調任江蘇巡撫,在上海會同江南提督陳化成加強防禦工事。他們在吳淞海岸一帶巡查火炮部署情況,當時統計火炮有百來座。同時,他又命令在上海開造新炮數十座,准備工作還是做得很充足的。因此,他和陳化成主持防禦工作時,英國的艦隊不敢冒犯,一度繞開。
只是沒想到,梁章鉅離任後,兩江總督牛鑒貪生怕死,臨陣逃脫,丟失鎮江。又一個事實讓梁章鉅心痛不已,原來部署好製造的新炮全部丟失,「次年英夷長驅直入,城內外各炮盡歸烏有」。
數次交戰失利,讓清廷很多人對英國的火炮心懷恐懼,認為中國的火炮殺傷力和射程,不如英國火炮,「議者遂謂中土之炮,遠不敵英夷之炮」。梁章鉅卻對此說「不」,他認為不是武器不如,而是另有原因。
2. 鴉片戰爭中國為什麼會失敗
從外部講,在19世紀初的英國跟現在的美國一樣,是世界上最強大的資本主義國家,並且建立了「日不落」帝國。而大清統治下的中國,仍然是一個落後的封建國家。由於封建制度已嚴重地阻礙著新的現代經濟的發展。外加清朝長期實行閉關政策,嚴重地阻礙著中國對外貿易和社會政治、經濟的發展。導致國力日漸衰落,跟英國的軍事水平完全不是一個時代。
而再看內部,清朝統治的日趨腐敗和對人民剝削壓迫的加重,國內階級矛盾日益激化,人民群眾的反抗斗爭此起彼伏。白蓮教、捻軍、太平天國等運動都處於爆發前期。清王朝的統治已經走快要到了它的盡頭。而且整個統治集團內部,彌漫著享樂苟安,貪污腐化氣息。
尤其隨著英屬東印度公司的鴉片不斷輸入,清政府統治集團中的大部分人越來越依賴這種毒品來消磨荒淫無度的寄生生活,政治上的反動和腐朽,帶來了軍事上的無能和腐敗。遼闊綿長的中國海岸線,長期疏於戰備,有邊無防。以八旗、綠營為主力的清軍,長時期養尊處優,懶於訓練,軍心渙散,紀律鬆弛;將帥素質低下,軍事思想保守落後,不會組織、指揮打仗。
如此內憂外患的局勢下,鴉片戰爭自然是毫無懸念的一邊倒了。
3. 鴉片戰爭中,中國慘敗的根本原因是什麼
鴉片戰爭根本上來說是因為中國貧窮落後,國力不強。而這個時候英國急需擴大對華貿易,扭轉對華貿易逆差的不利局面。問題在於一般英國貨品很難在中國市場上打開銷路,於是英國就選擇了鴉片這種東西,即能為大英帝國贏得中國市場,又能為麻痹中國人的意志,未亡國先未亡志。鴉片貿易開始不久,即遭到了清廷以林則徐為代表的一干官員反對,於是就是了林則徐上書光緒帝,要求查禁鴉片。1839年林則徐在虎門海灘公開銷毀了鴉片。英國即以此為借口,於1840年挑戰鴉片戰爭。
鴉片戰爭對中國帶來的影響是巨大的。用歷史學教科書上的話就是,中國從此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注意:此處是開始淪為雙半社會。中國的雙半社會完全形成是在1900年辛丑條約簽訂後。
鴉片戰爭最終以簽訂中英《南京條約》告終。南京條約規定了割香港島給英國,並賠款(具體數額忘記了),這開了中國政府對外割地賠款的先河。《南京條約》還強迫
清政府開放上海、寧波、福州、廈門、廣州為通商口岸。從此中國的門戶被打開。大量外國資本和商品進入中國。1843年又簽訂了《中英五口通商章程》和《五口通商粘善後條款》(即《虎門條約》)作為《南京條約》的補充,這些條約又增加了領事裁判權,協定關稅和片面的最惠國待遇。《虎門條約》還規定了英國可以在五口租地建屋,永久居住。《南京條約》後美法分別迫使清政府簽訂了類似的《望廈條約》和《黃埔條約》。通過這兩個條約,美法分別獲得了在通商口岸租地建房的權利和在中國傳教的權利。
可以說《南京條約》開了中國被列強宰割的先河。因此,歷史學界普遍把鴉片戰爭作為中國近代史的開端。
還有就是,鴉片戰爭以前,中國國內的主要矛盾是封建統治階級和廣大人民群眾的矛盾。而鴉片戰爭之後,中國國內的主要矛盾就有了雙重屬性,即封建統治階級和人民大眾的矛盾,以及帝國主義列強和中華民族的矛盾,而後者成為了占據中國歷史100多年的主要矛盾。社會矛盾發生了變化,社會主要任務也會發生變化。所以中國人民就開始了反對帝國主義、追求民族獨立的歷史。
4. 為什麼第一次鴉片戰爭中國輸得如此慘
鴉.片戰爭是中.國抗擊西方資本主.義列.強的第1次戰爭。英軍以較少的兵力、較小的代價戰勝了中.國。究其原因,除了在客觀上敵人兵器佔有優勢,戰略戰術運用得當,能集中大部兵力轉沿海城市,佔領經濟命脈之地,戰斗中常以正面攻擊與側翼包抄相結合之外,在主觀上主要是清政.府的腐.敗無.能。政.治腐.敗中.國封.建社.會制.度到了19世紀30年代,更加沒落腐朽,不僅經濟停滯,十分落後,削弱了戰爭賴以取勝的經濟基礎,而且整個統.治集.團內部,彌漫著享樂苟安,貪.污腐化氣息。
隨著鴉.片的輸入,統.治集.團中的大部分人越來越依賴這種毒.品來消磨荒.淫無度的寄生生活。他們既接受內外煙販的收.買,又依賴這種毒.品的走私,從中取得利益。有些走私船,公然插著兩廣總督或粵海.關監.督的旗號,威風十足地從伶仃洋駛進廣州。清廷的貴.族大臣,則從廣東和沿海官.吏那裡,獲得豐厚的賄.賂。甚至皇帝也收取大量的西洋奇珍,成為這種「通商」關系裡最大的受益者。因此,在禁煙與反禁煙、戰與和的問題上,他們始終搖擺不定,在整個戰爭中,始終沒有堅定的方針。從皇帝到將軍、督、撫,戰守無策,沒有切合實際的作戰方法。當戰爭受挫時,他們立刻求和;和議不成,又空喊作戰。當議和投降比打仗有利於維系搖搖欲墜的統.治時,他們就屈辱投降。
政.治上的反.動和腐朽,帶來了軍事上的無.能和腐.敗。遼闊綿長的中.國海岸線,長期疏於戰備,有邊無防。以八旗、綠.營為主力的清軍,長時期養尊處優,懶於訓練,軍心渙散,紀律松.弛;將帥素質低下,軍事思想保守落後,不會組.織、指揮打仗。鴉.片戰爭爆發後,許多將領不諳敵情,株守建築落後的營壘要塞,一線防禦,不顧縱深側後;許多地區的守軍,遠遠看見敵軍即開炮轟擊,未等敵軍靠近,便一鬨而散,逃之夭夭,甚至舉起白旗投降。寧波、餘姚、慈溪、奉化、上.海等地,竟不戰自棄。而以林則徐、鄧廷楨為首的抵.抗派在反.抗英國侵略者的斗.爭中雖有決心,有成果,但他們最終受到投降派的排擠打擊,「徒有救國之志,而無尺寸之權」(詩人陸嵩語)。任用投降主.義分.子耆英、伊裡布等去抵.抗侵略者,無疑是緣木求魚。
脫離人.民、反.對人.民甚至鎮.壓人.民起來反.抗侵略者 在民.族自衛戰爭中,清朝反.動政.府不廣泛動員、組.織民眾,單靠有限的軍力在漫長的海岸線上到處分兵把口,本來是敵寡我眾的形勢,但在實際戰場上卻成了敵眾我寡的形勢。甚至當中.國人.民自發地起來抗擊侵略者時,他們卻怕得要死,荒唐地指責他們「潛相煽惑」、「為害甚大」,橫加反.對、破.壞、鎮.壓,直至墮.落到去勾結外國侵略者,鎮.壓愛.國人.民的抗侵斗.爭。這樣的反.動、腐朽的政.府,是根本不可能取得反侵略戰爭勝利的。
5. 為什麼鴉片戰爭中國敗得那麼慘
失敗的根本原因在於中國落後腐朽的封建統治已經落後於時代了。
如果說是武器的因素恐怕不全對吧?鴉片戰爭的同時英軍也發動了侵略阿富汗的戰爭。清軍裝備不如英軍但總比阿富汗民兵強啊。結果侵略阿富汗的4萬英軍全軍覆沒,只回來1000人。是英國繼北美戰爭後最大的慘敗。更何況當時清軍的火槍配給率也不低。而且第一次鴉片戰爭的時候火器的威力還是有限的。如果說清軍戰鬥力低下似乎也不妥。因為就在鴉片戰爭前幾年清軍還發動西征,擊敗了入侵新疆的浩罕汗國。
6. 鴉片戰爭中,中國為什麼會失敗
鴉片戰爭中,從天時、地利、人和角度分析了清朝在鴉片戰爭中並非占絕對劣勢。但這並不排除當時中國與清朝在國力對比上的落後,也就是人們常說的「落後就要挨打」。19世紀中葉,英國巳成為一個工業發達、科學昌盛的資本主義強國。它的幅員雖只及中國的三十六分之一,人口僅及中國的十六分之一,但它的殖民地附屬國遍及世界各大洲,擁有雄厚的人力、物力和財力。而當時的中國則是一個沒落的封建帝國,沒有工業,農業和家庭手工業相結合的自然經濟占據統治地位,在封建主義桎梏下,長期停滯不前。滿漢地主貴族統治著中國,政治反動腐敗,對外閉關自守,科學文化遭到窒息,國勢與英國相比.整整落後了一個歷史時代。不過,鴉片戰爭並不是英國傾其全力進行的以征服中國為目標的—場全面戰爭,而僅僅派出了萬余侵略軍,以迫使清王朝屈服為目的的有限的局部戰爭。在這場戰爭中,中國是被侵略者,正義完全在中國一邊,清王朝抵抗外國侵略,能夠激發起官兵的敵心,並取得各階層人民的支持。而英軍則出師不義,遭到本國人民和各國人民的反對。清軍在本土作戰,可以依託預先設置的國防工事,地形熟悉,補給方便;而英軍遠離本土,交通阻隔,指揮不便,補給困難,人地生疏,水土不服。清王朝只要能正確地認識和估量敵情,充分利用和發揮自身的有利條件,克服不利因素,英國侵略者是完全可以被戰勝的。
那麼,清王朝在鴉片戰爭中失敗的原因究竟是什麼呢,它在主觀上犯了那些錯誤呢?
1、不能了解敵人,對敵判斷失當: 清王朝是一個沒落的封建帝國,長期以來,它夜郎自大,閉關自守,盲目排外,視外國為「蠻夷」,拒絕—切先進的思想和科學文化的傳入,因此,清廷同西歐各國近行貿易雖有近200年的歷史,但都是外國人到中國來,而很少有中國人到西歐去,更談不上對西方列強有什麼深入的研究和認識。林則徐是較早注意了解世情的人物之一,史載:「林則徐至粵,日日使人刺探西事,翻譯西書,又購其新聞紙」,從中了解西方列強的情況。不過,出於時間短,手段少,翻譯人才缺乏,他對西方列強的了解是很有限的,對英國的社會制度,經濟和軍事實力的了解也甚為膚淺,因此,所作的判斷往往不夠准確。直到英國艦隊巳在來華途中,林則徐仍向道光帝奏稱:英夷近日來船,所配兵械較多,實仍運載鴉片。奸夷藉以揚言恫嚇,以求得准許其貿易。現在各兵船隻在外洋游奕,此東彼西,總無定處。此外別無動靜,誠如聖諭(該夷)實無能為。可見林則徐對英國政府出動誨陸軍大舉進犯中國,也完全缺乏了解,這當然會影響廣東方面戰備工作的加強。至於其他沿海省份的戰備工作就更差了,如英軍抵達浙江定海時,兵勇都毫無准備,大沽口的大炮都不堪用,天津、大沽駐防的清軍總共不及千人,這與清朝上下對英國將發動的武裝侵略了解甚少有直接關系。
2、和戰方針不定,戰略被動多變: 在鴉片戰爭中,英政府對侵略中國的遠征軍訓令,原則明確,要求具體,並給前方指揮員在執行過程中,保留有根據情況自行決斷的允分餘地。縱使後來戰事曾多次變化,統帥幾度易人.但英國的戰略要求基本未曾改變。可是,清朝方面的情況則完全不同,清王朝對戰爭的態度,前後有過多次的變化。這除了英國是發功侵略的一方,握有戰爭的主動權,而清王朝則是被侵略的一方,處於被動地位的原因外,也與清朝方面對本身力量的盲目自信,和對英國的侵略意圖一無所知有直接關系:戰前和戰初,以守為攻,以逸待勞。不在遠洋與敵接仗,設法誘敵登岸聚而殲之;廣州之戰後,則以委曲求全,息事寧人的姿態,避免與英軍正面對抗;英軍第二次北犯,清廷又決意以武力與英軍進行較量;浙東反攻的失敗後,清廷又喪失了使用軍事手段戰勝英軍,解決中英糾紛的信心,帶之而來的是屈服和妥協。由此可知,清方對於敵情缺乏起碼的了解和准確的估計,因而和戰不定,戰略方針多變,時而增兵,時而撤兵,弄很前方將帥無所措手足。清王朝是一個封建專制帝國,皇帝集軍政大權於一身,和戰決策也操於他一人之手。決策者遠在北京,戰事則發生在數千里之外,由於當時通信不便,上下隔膜,各地的情況既不能及時上達北京,皇帝的諭旨也不能及時抵達前線,朝廷的決策常常落後於變化了的形勢,前方的將帥又末被授予臨機處置之權,還不得不遵照執行。再加前線將領為減輕罪責,往往誇大敵情和謊報戰果,就使這種狀況更加嚴重。
3、軍政素質低下,戰斗能力不高: 清王朝建立二百年來,無論八旗、綠營均已腐朽,加之清王朝「承平日久」,將棄兵丁均未經戰陣,既缺乏實戰經驗,又缺乏嚴格的訓練,根本不能打仗。這支軍隊鎮壓人民或是裏手,抵抗外敵則是外行。而且軍制十分落後,平時星散於各營汛,忙於繁重的雜役,很少訓練;由於薪餉過於菲薄,致令有的不得不兼習手藝雜業,以養家糊口。待到戰時,臨時從各營汛零星抽調,拼湊成軍,因而兵與兵不相習,兵與將不相知,營伍散漫,心志不齊,難以形成有機的戰斗集體,一旦臨陣,兵不聽將令,將不得兵力,一遇敵人,往往未戰先逃。加之各級將棄不善指揮,不懂戰術,據守一地,只知株守炮壘,不布遠勢,炮火余部並不能有機配合,互相協同,每座要塞都僅一線設防,沒有二線陣地,因此一處突破,全線皆潰。防守城鎮要塞,往往只顧正面,不顧側後。而且各路帶兵大員仍視人民為仇敵,胡說什麼「漢奸遍地」、「漢奸充斥」,「防民重於防寇」,「患在內不在外」,完全與人民處於對立的地位,更談不上依靠與發動人民共同殺敵了。使清軍在戰爭中毫無作為,坐失良機,非但未能殲敵,反被英軍所敗。 總之,在鴉片戰爭中,由於清廷的腐朽沒落,閉關鎖國和軟弱可欺,縱使在天時地利人和上都不處絕對劣勢的情況下,仍然戰敗,而且敗的如此之慘。
7. 鴉片戰爭為什麼失敗
鴉片戰爭是自稱日不落帝國的英國,對中國發起的一場戰爭,我國大門1840年被英國的大炮轟炸開,從此我國簽訂了很多的不平等的條約,那麼,在鴉片戰爭中,我們為什麼會輸呢?
第一:沒有實戰經驗
清朝兩百年來培養了一些軟弱無能的奴才,英國的大炮大炮是厲害,但是他們的船上不了陸地,那時候的大炮也打不了多遠,英國的軍隊能上的了岸的人又有多少,當時中國人們一人那一顆石頭我想都能砸死他們,還有政府就毫無戰斗意思,再加上百姓們也習慣了任人宰割的生活,和奴才沒什麼區別,這才讓英國軍隊一路大搖大擺的進軍了北京,這就和抗戰時期,十幾個小鬼子能趕著我們上百人的軍隊到處亂跑一樣,這樣的局面我們無法想像。
如果當時的清政府和人們沒有這么的軟弱,我想中國的國門不會從此被打開,更不會淪落為半殖民半封建的社會。
8. 為什麼鴉片戰爭中國會敗的那麼慘
第一次鴉片戰爭:
一方面腐敗落後,官員(不是軍官)貪生怕死,投降派占據高位,軍隊裝備落後,訓練不精。陳連升在守衛炮台的時候,陷入了沒有彈葯的局面,最後不得不用弓箭戰斗直到肉搏,上級沒有派來任何援軍。吳淞會戰本來最起碼五五開,兩江總督牛鑒逃跑引發兵敗,坑死了江南提督陳化成(從一品)。
另一方面,清朝一向重視邊塞,輕視海防。雖然總說大清百萬軍隊打不過一萬英國人,實際上,沿海的清軍很少。定海戰役,三個總兵(正二品)戰敗身死,他們的總兵力才三千人。而按照職位來說,三個總兵實際上最多可以帶四萬五千人。一同殉國的兩江總督(從一品),手底下算上三總兵的三千人,也只有五千兵。
然而這也不算什麼大敗,只是投降派當道,一味求和,本來能打贏的也會輸。道光帝本人也搖擺不定,這就沒有辦法了。
第二次鴉片戰爭,理由基本同上。看八里橋之戰就看得出來了。
9. 鴉片戰爭為什麼中國會失敗
根本原因:腐朽的封建制度根本不可能對抗新興的資本主義。
客觀原因:科學軍事技術等的落後
高考過來人。。。。
10. 鴉片戰爭為什麼會敗的如此屈辱
至於第一次鴉片戰爭為什麼失敗的如此屈辱,其實從滿清使用的大炮就可以看得出。
就大炮來說,仍然是明朝末期明軍的紅衣大炮,已經使用了200年。
而這200年內,世界上的火炮技術已經突飛猛進。
在第一次鴉片戰爭的炮戰中,滿清的火炮體現出最大的缺點就是精度低。往往對准英軍軍艦開炮數百發,0中或者是1中。
精度低的原因是一個綜合體,包括火炮金屬冶煉,造炮的各種技術,火葯技術,炮兵的訓練等等。
滿清200年不進步,洋人則發展了200年,被人在炮戰中打的滿地找牙是必然的。
其實,就算鴉片戰爭被揍慘了,滿清的改變也不大。
直到清末孫中山先生發動了鎮南關戰役。
登上炮台以後,發現滿清一些火炮還是老舊的火炮,甚至沒有瞄準裝置。
可見,這些火炮僅僅是壯聲勢的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