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中國象棋的規則
中國象棋使用方形格狀棋盤,圓形棋子共有32個,紅黑二色各有16個棋子,擺放和活動在交叉點上。雙方交替行棋,先把對方的將(帥)「將死」的一方獲勝。對局時,由執紅棋的一方先走,雙方輪流走一步。輪到走棋的一方,將某個棋子從一個交叉點走到另一個交叉點,或者吃掉對方的棋子而佔領其交叉點,都算走了一著。雙方各走一著,稱為一個回合。
中國象棋規則
走一著棋時,如果己方棋子能夠走到的位置有對方棋子存在,就可以把對方棋子吃掉而佔領那個位置。
一方的棋子攻擊對方的帥(將),並在下一著要把它吃掉,稱為「照將」,或簡稱「將」。「照將」不必聲明。被「照將」的一方必須立即「應將」,即用自己的著法去化解被「將」的狀態。如果被「照將」而無法「應將」,就算被「將死」。
中國象棋規則
中國象棋是起源於中國的一種棋,屬於二人對抗性游戲的一種,在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由於用具簡單,趣味性強,成為流行極為廣泛的棋藝活動。
棋例總則
1、在任何情況下,均不允許單方面長將。
2、雙方均為允許著法,雙方不變作和。
3、雙方均為禁止著法(不包括一方為長將),雙方不變作和。
4、一方為禁止著法,另一方為允許著法,應由前者變著,不變判負。
中國象棋規則
棋例通則
1、允許帥(將)本身步步叫吃對方的棋子,按閑著處理。
2、其他棋子和帥(將)同時捉吃或借帥(將)之力捉吃對方的棋子,均按捉處理。
3、兵(卒)本身捉吃對方的棋子(不含將殺),按閑處理;如形成相互長打局面,則應按捉處理。
4、占據防守要點,立即構成簡明和棋,附帶產生的捉士相(象),按閑處理。
5、凡走子兼具多種作用時,應從重稱呼和裁處。如殺兼捉,按殺;捉兼況,按捉等,依此類推。
Ⅱ 中國象棋怎麼玩
具體如下:
中國象棋基本規則1:馬走日,看圖片可以看出每走一步都要都日字,橫著豎著都可以。但是在這里可以看到,馬並不能橫著走日,是因為象憋住了馬蹄。假如馬上面有個其他的棋子,也是不能豎著走馬,這就是憋馬蹄。
中國象棋基本規則2:象走田。注意:象是不能過楚河漢界的。
中國象棋基本規則3:車走直路車走直路。車是直來直往,哪怕從一端跑到另一端,(直線)直接沒有任何棋子,都是可以的。
中國象棋基本規則4:炮翻山炮在吃對方棋子的時候中間必須有一個棋子,只能一個。沒有的時候就是和車一樣走直線的。
中國象棋基本規則5:兵=卒這個有意思了,只能前進,不能後退。過了楚河漢界,可以左右,記住不能後退。
中國象棋基本規則6:仕和帥=(士和將),都不能出方格的。中間的斜線是仕走的(一步一格)。將是橫豎一步步走的。記住都不能出方格。
歷史起源:
中國象棋是起源於中國的一種棋戲,象棋的「象」是一個人,相傳象是舜的弟弟,他喜歡打打殺殺,他發明了一種用來模擬戰爭的游戲,因為是他發明的,很自然也把這種游戲叫做「象棋」。
到了秦朝末年西漢開國,韓信把象棋進行一番大改,有了楚河漢界,有了王不見王(即白臉將),名字還叫作「象棋」,然後經過後世的不斷修正,一直到宋朝(宋朝人用詞不喜歡重復),把紅棋原來的「卒」改為「兵」:黑棋的「仕」改為「士」,「相」改為「象」,象棋的樣子基本完善。棋盤里的河界,又名「楚河漢界」。
Ⅲ 中國象棋規則和吃法
中國象棋規則為對局時執紅棋的一方先走,棋子從一個交叉點走到另一個交叉點,吃掉對方棋子後佔領其交叉點,雙方各走一著,稱為一個回合。中國象棋的大小順序為將(帥)—士—象(相)—車—馬—炮—兵(卒),但兵(卒)只能吃將(帥)。Ⅳ 中國象棋的比賽規則
基本玩法
游戲規則
行棋規則:
棋子行棋規則帥/將移動范圍:只能在九宮內移動移動規則:每一步只可以水平或垂直移動一點特殊規則:帥和將不準在同一直線上直接對面(中間無棋子),如一方已先佔據位置,則另一方必須迴避,否則就算輸仕/士移動范圍:只能在九宮內移動移動規則:每一步只可以沿對角線方向移動一點相/象移動范圍:河界的一側移動規則:每一步只可以沿對角線方向移動兩點,可使用漢字中的田字形象地表述:田字格的對角線,俗稱相(象)走田字。當相(象)行走路線中,即田字中心有棋子時(無論己方或是對方棋子),則不允許走過去,俗稱:塞相(象)眼。馬移動范圍:任何位置移動規則:每一步只可以水平或垂直移動一點,再按對角線方面向左或者右移動。可使用漢字中的日字來形容馬的行走方式,俗稱:馬走日字(斜對角線)。當馬行走時,第一步直行或橫行處有別的棋子(無論己方或是對方棋子)擋住,則不許走過去,俗稱:蹩馬腿。車移動范圍:任何位置移動規則:可以水平或垂直方向移動任意個無阻礙的點炮/炮移動范圍:任何位置移動規則:移動起來和車很相似,但它必須跳過一個棋子來吃掉對方棋子。兵/卒移動范圍:任何位置移動規則:過河界前,每步只能向前移動一點。過河界後,增加了向左右移動的能力,兵(卒)不允許向後移動。
吃子規則:
無論什麼棋子,通常只要根據行棋規則能走到的部位有對方的棋子就能吃掉對方的棋子。
唯一例外的是炮的吃棋方法,比較特殊,需要中間隔有棋子(無論是己方或對方棋子)才能吃掉對方的棋子。
結算規則
勝負判定:
帥(將)被對方「將死」或「困斃」一方算輸。
宣布認輸的一方算輸。
走棋超出規定時間的一方算輸。(十分鍾場超出局時算輸,自定時場超出步時或讀秒算輸)
Ⅳ 中國象棋的象棋規則
象棋規則
中國象棋是由兩人輪流走子,在戰法上遵循古代孫子兵法中的「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的作戰思想,以「將死」或「困斃」對方將(帥)為勝的一種二人對抗性游戲。對局時,由執紅棋的一方先走,雙方輪流各走一招,直至分出勝、負、和,對局即終了。在棋戰中,人們可以從攻與防、虛與實、整體與局部等復雜關系的變化中提升思維能力。
行棋規定
對局時,由執紅棋的一方先走,雙方輪流走一步。輪到走棋的一方,將某個棋子從一個交叉點走到另一個交叉點,或者吃掉對方的棋子而佔領其交叉點,都算走了一著。雙方各走一著,稱為一個回合。走一著棋時,如果己方棋子能夠走到的位置有對方棋子存在,就可以把對方棋子吃掉而佔領那個位置。
一方的棋子攻擊對方的帥(將),並在下一著要把它吃掉,稱為「照將」,或簡稱「將」。「照將」不必聲明。被「照將」的一方必須立即「應將」,即用自己的著法去化解被「將」的狀態,如果被「照將」而無法「應將」,就算被「將死」。
棋例總綱
棋例釋義
對局中有時出現雙方著法循環不變的重復局面。據以裁處這種局面的規則條例,稱為《棋例》。
長將、長殺、長捉、一將一殺、一將一捉、一殺一捉等循環重復的攻擊手段,統稱為「禁止著法」。
閑著(含:兌、獻、攔、跟)、數將一閑、數殺一閑、數捉一閑等著法,無論是否重復,統稱為「允許著法」。
車、馬、炮、過河兵(卒)、士、相(象),均算「子力」。帥(將)、未過河兵(卒),不算「子力」。「子力」簡稱「子」。
子力價值是衡量子力得失的尺度,也是判斷是否「捉子」的依據之一。原則上,一車相當於雙馬、雙炮或一馬一炮;馬炮相等;士相(象)相等;過河兵(卒)價值浮動,一兵換取數子或一子換取數兵均不算得子。
棋例總則
在任何情況下,均不允許單方面長將。
雙方均為允許著法,雙方不變作和。
雙方均為禁止著法(不包括一方為長將),雙方不變作和。
一方為禁止著法,另一方為允許著法,應由前者變著,不變判負。
棋例通則
允許帥(將)本身步步叫吃對方的棋子,按閑著處理。
其他棋子和帥(將)同時捉吃或借帥(將)之力捉吃對方的棋子,均按捉處理。
兵(卒)本身捉吃對方的棋子(不含將殺),按閑處理;如形成相互長打局面,則應按捉處理。
占據防守要點,立即構成簡明和棋,附帶產生的捉士相(象),按閑處理。
凡走子兼具多種作用時,應從重稱呼和裁處。如殺兼捉,按殺;捉兼況,按捉等,依此類推。
棋例細則
在任何情況下,均不許可單方面長將。
凡是走子前不存在捉,而走子後造成捉的(即從沒捉到捉),一律按捉處理。
凡走子後,預計下一著能在子力價值上構成得子者,均按捉處理。
凡用作為根的子捉吃對方的子,也按捉處理。
凡捉子兼具兌獻。送吃,也按捉處理。
凡是原來已經捉著子的子或相關子,走動後無新的捉子行為(即從捉到捉)均捉閑著處理。
凡形式上捉子,一旦吃子立即會被對方將死者,均閑著處理。
雙方均為禁止著法(不包括單方面長將),雙方不變作和。
其他棋子和帥(將)同時捉吃對方的棋子,均按捉處理。
過河兵(卒)子力價值浮動。
發生互打時,兵(卒)叫吃子均按捉處理。
凡走子兼具多種作用,從重定性。
占據防守要點,立即形成簡明和棋,附帶產生的捉士、相(象),按閑處理。[17]
勝負規則
勝負
對局中,出現下列情況之一,本方算輸,對方贏:
1.己方的帥(將)被對方棋子將死或吃掉;
2.己方無子可走(被困斃);
3.己方對對方「長將」或「長捉」;
4.己方發出認輸請求;
5.有步時要求的,己方走棋超出步時限制;
6.有時間要求的,超過規定時間;
7.違反比賽規則。
和棋
出現下列情況之一,為和棋:
1.雙方均無可能取勝的簡單局勢;
2.一方提議作和,另一方表示同意;
3.雙方走棋出現循環反復三次,符合《棋例》中「不變作和」的有關規定;
4.符合自然限著的回合規定,即在連續60個回合中(也可根據比賽等級酌減),雙方都沒有吃過一個棋子。
術語介紹
(一)將軍:對局中一方的棋子要在下一著棋將對方的帥(將)吃掉,稱為『將軍『。
(二)應將:被『將軍『的一方所採取的反擊、躲避或防衛的著法。應將的方法有:
吃掉對方進行『將軍『的棋子。
帥(將)從被攻擊的位置上避開。
用自已的棋子置於對方『將軍『的棋子和自已帥(將)之間,俗稱『墊將『。
遇到對方炮『將軍『時,除以上『應將『的辦法外,還可以把已方被當作炮架子的棋子撤開。如遇馬『將軍『時,還可以用已方的棋子蹩住馬腿。
(三)將死:如果被『將軍『而無法『應將『,就算『將死『。
(四)困斃:輪到走棋的一方,帥(將)雖然沒有被『將軍『卻被禁在一個位置上無路可走,同時已方其他棋子也都不能走動,就算被『困斃『。
(五)河界線:構成河界的兩條橫線。
(六)巡河:一方棋子在已方『河界線『上時,稱為『巡河『。
(七)騎河:一方棋子在對方『河界線『上時,稱為『騎河『。
(八)中線:棋盤中第5條豎線,通常用『五『(紅方)或『5『(黑方)來代表。
(九)肋道:棋盤中第4,6兩條豎線,通常用『四『、『六『(紅方)或『4『、『6『(黑方)來代表。
(十)兵行線(卒行線):棋盤中『河界線『下面的第一條橫線,兵、卒就擺在這條線上。
(十一)宮頂線:兵行線(卒行線)下面的那條橫線,因是『九宮『的頂線,故得名。
(十二)底線:棋盤兩端的第一條橫線。
(十三)對局:雙方下棋稱『對局『,弈叫『對弈『。
(十四)全局:指對局的全部過程。包括『開局『、『中局『、『殘局『三個階段。
(十五)局面:指對局中某一階段雙方棋子分布的狀態。通常包括『先手『、『後手『、『優勢『、『平穩『、『對攻『、『復雜『、『均勢『等等。
(十六)起著:開局第一著。
(十七)勝勢:對局中,局勢大體已定。勝利在望的一方,稱『勝勢『。
(十八)勝定:對局中,一方多子並占優勢,另一方少子,又無手段反擊和變化,形成必敗的局勢。其多子並占優勢的一方稱此棋局為『勝定『。
(十九)絕殺:對局中,一方下一著要將死對方,而對方又無法解救,稱『絕殺『。
(二十)羊角士:把士支在九宮上角,稱『羊角士『、是防守的一種方法。
(二十一)花士象:或花仕相。指對局中雙士象或雙仕相,在中線聯防時左右分開的一種形式。
(二十二)單缺士(仕):對局中,有雙象(相)而缺一士(仕),稱『單缺士(仕)『。
(二十三)單缺象(相):對局中,有雙士(仕)而缺一象(相)。
(二十四)閑著:一種適宜於對局相持階段的著法,目的在於等待時機。
(二十五)空著:毫無作用的一著棋,容易貽誤戰機,導致輸棋。
Ⅵ 中國象棋的規則
中國象棋規則:
中國象棋是由兩人輪流走子,在戰法上遵循古代孫子兵法中的「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的作戰思想,以「將死」或「困斃」對方將(帥)為勝的一種二人對抗性游戲。對局時,由執紅棋的一方先走,雙方輪流各走一招,直至分出勝、負、和,對局即終了。在棋戰中,人們可以從攻與防、虛與實、整體與局部等復雜關系的變化中提升思維能力。
一、行棋規定
1、對局開始前,雙方棋子在棋盤上的擺法見右圖。
2、對局時,由執紅棋的一方先走,雙方輪流走一步。
3、輪到走棋的一方,將某個棋子從一個交叉點走到另一個交叉點,或者吃掉對方的棋子而佔領其交叉點,都算走了一著。
4、雙方各走一著,稱為一個回合。
5、走一著棋時,如果己方棋子能夠走到的位置有對方棋子存在,就可以把對方棋子吃掉而佔領那個位置。
一方的棋子攻擊對方的帥(將),並在下一著要把它吃掉,稱為「照將」,或簡稱「將」。「照將」不必聲明。被「照將」的一方必須立即「應將」,即用自己的著法去化解被「將」的狀態。如果被「照將」而無法「應將」,就算被「將死」。
二、棋例總綱
1、棋例釋義
(1)對局中有時出現雙方著法循環不變的重復局面。據以裁處這種局面的規則條例,稱為《棋例》。
(2)長將、長殺、長捉、一將一殺、一將一捉、一殺一捉等循環重復的攻擊手段,統稱為「禁止著法」。
(3)閑著(含:兌、獻、攔、跟)、數將一閑、數殺一閑、數捉一閑等著法,無論是否重復,統稱為「允許著法」。
(4)車、馬、炮、過河兵(卒)、士、相(象),均算「子力」。帥(將)、未過河兵(卒),不算「子力」。「子力」簡稱「子」。
(5)子力價值是衡量子力得失的尺度,也是判斷是否「捉子」的依據之一。原則上,一車相當於雙馬、雙炮或一馬一炮;馬炮相等;士相(象)相等;過河兵(卒)價值浮動,一兵換取數子或一子換取數兵均不算得子。
2、棋例總則
(1)在任何情況下,均不允許單方面長將。
(2)雙方均為允許著法,雙方不變作和。
(3)雙方均為禁止著法(不包括一方為長將),雙方不變作和。
(4)一方為禁止著法,另一方為允許著法,應由前者變著,不變判負。
3、棋例通則
(1)允許帥(將)本身步步叫吃對方的棋子,按閑著處理。
(2)其他棋子和帥(將)同時捉吃或借帥(將)之力捉吃對方的棋子,均按捉處理。
(3)兵(卒)本身捉吃對方的棋子(不含將殺),按閑處理;如形成相互長打局面,則應按捉處理。
(4)占據防守要點,立即構成簡明和棋,附帶產生的捉士相(象),按閑處理。
(5)凡走子兼具多種作用時,應從重稱呼和裁處。如殺兼捉,按殺;捉兼況,按捉等,依此類推。
4、棋例細則
(1)在任何情況下,均不許可單方面長將。
(2)凡是走子前不存在捉,而走子後造成捉的(即從沒捉到捉),一律按捉處理。
(3)凡走子後,預計下一著能在子力價值上構成得子者,均按捉處理。
(4)凡用作為根的子捉吃對方的子,也按捉處理。
(5)凡捉子兼具兌獻。送吃,也按捉處理。
(6)凡是原來已經捉著子的子或相關子,走動後無新的捉子行為(即從捉到捉)均捉閑著處理。
(7)凡形式上捉子,一旦吃子立即會被對方將死者,均閑著處理。
(8)雙方均為禁止著法(不包括單方面長將),雙方不變作和。
(9)其他棋子和帥(將)同時捉吃對方的棋子,均按捉處理。
(10)過河兵(卒)子力價值浮動。
(11)發生互打時,兵(卒)叫吃子均按捉處理。
(12)凡走子兼具多種作用,從重定性。
(13)占據防守要點,立即形成簡明和棋,附帶產生的捉士、相(象),按閑處理。
5、勝負規則
對局中,出現下列情況之一,本方算輸,對方贏:
(1)己方的帥(將)被對方棋子將死或吃掉;
(2)己方無子可走(被困斃);
(3)己方對對方「長將」或「長捉」;
(4)己方發出認輸請求;
(5)有步時要求的,己方走棋超出步時限制;
(6)有時間要求得,超過規定時間;
(7)違反比賽規則。
6、和棋
出現下列情況之一,為和棋:
(1)雙方均無可能取勝的簡單局勢;
(2)一方提議作和,另一方表示同意;
(3)雙方走棋出現循環反復三次,符合《棋例》中「不變作和」的有關規定;
(4)符合自然限著的回合規定,即在連續60個回合中(也可根據比賽等級酌減),雙方都沒有吃過一個棋子。
(6)中國象棋比賽規則具體有哪些擴展閱讀
中國象棋是起源於中國的一種棋戲,屬於二人對抗性游戲的一種,在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由於用具簡單,趣味性強,成為流行極為廣泛的棋藝活動。
中國象棋是中國棋文化也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它源遠流長,趣味濃厚,基本規則簡明易懂,千百年來長盛不衰。中國象棋是模擬的古代戰爭、直線戰爭、陸地戰爭、平面戰爭。在中國古代,象棋被列為士大夫們的修身之藝。現在,則被視為是怡神益智的一種有益身心的活動。
象棋集文化、科學、藝術、競技於一身,不但可以開發智力,啟迪思維,鍛煉辯證分析能力和培養頑強的意志,而且可以修心養性,陶冶情操,豐富文化生活,深受廣大群眾的喜愛。古今中外男女老少皆宜,由於用具簡單,趣味性強,大街小巷常常可見紋枰對弈的中國象棋愛好者。
中國象棋使用方形格狀棋盤及紅黑二色圓形棋子進行對弈,棋盤上有十條橫線、九條豎線共分成90個交叉點;中國象棋的棋子共有32個,每種顏色16個棋子,分為7個兵種,擺放和活動在交叉點上。雙方交替行棋,先把對方的將(帥)「將死」的一方獲勝(因為擒賊先擒王)。已有幾千年歷史、充滿東方智慧的中國象棋在中國的群眾中基礎遠遠超過圍棋,一直是普及最廣的棋類項目。
Ⅶ 中國象棋走棋規則
中國象棋走棋規則是馬走日字象走田,兵卒過河橫豎走,士象不離老王邊,車行直路炮翻山。將帥不出九步宮,雙士不離將帥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