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請教一個橋梁問題:
梁【bridge】指的是為道路跨越天然或人工障礙物而修建的建築物。
橋梁一般講由五大部件和五小部件組成,五大部件是指橋梁承受汽車或其他車輛運輸荷載的橋跨上部結構與下部結構,是橋梁結構安全的保證.包括(1)橋跨結構(或稱橋孔結構.上部結構)、(2)支座系統、(3)橋墩、(4)橋台、(5)墩台基礎.五小部件是指直接與橋梁服務功能有關的部件,過去稱為橋面構造.包括(1)橋面鋪裝、(2)防排水系統、(3)欄桿、(4)伸縮縫、(5)燈光照明.
一、橋梁的分類:
按用途分為公路橋、公鐵兩用橋、人行橋、機耕橋、過水橋。
按跨徑大小和多跨總長分為小橋、中橋、大橋、特大橋。
按結構分為梁式橋,拱橋,鋼架橋,纜索承重橋(斜拉橋和懸索橋)四中基本體系,此外還有組合體系橋
按行車道位置分為上承式橋、中承式橋、下承式橋
按使用年限可分為永久性橋、半永久性橋、臨時橋
按材料類型分為木橋、圬工橋、鋼筋砼橋、預應力橋、鋼橋
橋梁分類 多孔跨徑總長L(米) 單孔跨徑L0(米)
特大橋 L≥500 L0≥100
大橋 L≥100 L0≥40
中橋 30<L<100 20≤L0<40
小橋 8≤L≤30 5<L0<20
涵洞 L<8 L0<5
二、各類橋梁的基本特點:
梁式橋 包括簡支板梁橋,懸臂梁橋,連續梁橋.其中簡支板梁橋跨越能力最小,一般一跨在8-20m.連續梁橋國內最大跨徑在200m以下,國外已達240m.
拱橋 在豎向荷載作用下,兩端支承處產生豎向反力和水平推力,正是水平推力大大減小了跨中彎矩,使跨越能力增大.理論推算,混凝土拱極限跨度在500m左右,鋼拱可達1200m.亦正是這個推力,修建拱橋時需要良好的地質條件.
剛架橋 有T形剛架橋和連續剛構橋,T形剛架橋主要缺點是橋面伸縮縫較多,不利於高速行車.連續剛構主梁連續無縫,行車平順.施工時無體系轉換.跨徑我國最大已達270m(虎門大橋輔航道橋)
纜索承重橋(斜拉橋和懸索橋) 是建造跨度非常大的橋梁最好的設計.道路或鐵路橋面靠鋼纜吊在半空,纜索懸掛在橋塔之間。斜拉橋已建成的主跨可達890m,懸索橋可達1991m.
組合體系橋 有梁拱組合體系,如系桿拱,桁架拱,多跨拱梁結構等.梁剛架組合體系,如T形剛構橋等.
桁梁式橋:有堅固的橫梁,橫梁的每一端都有支撐。最早的橋梁就是根據這種構想建成的。他們不過是橫跨在河流兩岸之間的樹干或石塊。現代的桁梁式橋,通常是以鋼鐵或混凝土製成的長型中空桁架為橫梁。這使橋梁輕而堅固。利用這種方法建造的橋梁叫做箱式梁橋。
懸臂橋:橋身分成長而堅固的數段,類似桁梁式橋,不過每段都在中間而非兩端支承。
拱橋:借拱形的橋身向橋兩端的地面推壓而承受主跨度的應力。現代的拱橋通常採用輕巧、開敞式的結構。
吊橋:是建造跨度非常大的橋梁最好的設計。道路或鐵路橋面靠鋼纜吊在半空,鋼纜牢牢地懸掛在橋塔之間。較古老的吊橋有的使用鐵鏈,有的甚至使用繩索而不是用鋼纜。
拉索橋:有繫到橋柱的鋼纜。鋼纜支撐橋面的重量,並將重量轉移到橋柱上,使橋柱承受巨大的壓力。
玻璃橋:純玻璃製成的一種橋梁。(平板橋)
廊橋:加建亭廊的橋,稱為亭橋或廊橋,可供遊人遮陽避雨,又增加橋的形體變化。
三、中國橋梁的歷史
歷史和現狀上看,絕大多數橋梁均架設在水面上,只有閣道橋和現代城市的行人天橋和行車天橋,是架設於高樓崇閣之間或通衢大道之上。
從對天生橋的利用到人工造橋,這是一個歷史的飛躍過程。從簡單的獨木橋到今天的鋼鐵大橋;從單一的梁橋到浮橋、索橋、拱橋、園林橋、棧道橋、纖道橋等;建橋的材料從以木料為主,到以石料為主,再到以鋼鐵和鋼筋混凝土為主,這是一個非常漫長的發展過程。然而,中國橋梁建築都取得了驚人的成就。
著名的科學技術史學家、英國劍橋大學李約瑟博士( J. Needham )在《中國科學技術史》中說,中國橋梁「在宋代有一個驚人的發展,造了一系列巨大的板梁橋」。到了當代中國,所建造的武漢、南京長江大橋等,更受到世人稱贊。可見,中國的橋梁,經過了一個從童年、少年、青年到壯年的發展過程,愈趨成熟。中國在發展橋梁方面於 14 世紀以前處於領先地位,今天,她依然是世界上舉足輕重的橋梁大國。
四、橋梁的分類:
1.按跨徑分類
橋梁按跨徑分類是一種行業管理的手段,並不反映橋梁工程設計和施工的復雜性。以下是我國公路工程技術標准(JTJ001-97)規定的按跨徑劃分橋梁的方法。
特大橋
橋梁總長L≥500m,計算跨徑L0≥100m。
大橋
橋梁總長100m≤L<500m, 計算跨徑40m≤L0<100m。
中橋
橋梁總長30m<L<100m,計算跨徑20m≤L0<40m。
小橋
橋梁總長8m≤L≤30m,計算跨徑5m≤L0<20m。
橋梁分類 多孔跨徑總長L(m) 單孔跨徑(L0)
特大橋: L≥500m L0≥100m
大橋 :100m≤L<500m 40m≤L0<100m
中橋 :30m<L<100m 20m≤L0<40m
小橋 :8m≤L≤30m 5m≤L0<20m
由於時代的進步,賦予了「橋梁」新的詞義,泛指為機構與機構之間、地區與地區之間、國家與國家之間,溝通有無、建立合作關系、促進友好交流等諸如此類工作的人的統稱。這種人從事的工作和職業也被統稱為「橋梁工作」。
五、橋梁的發展史:
橋梁是道路的組成部分。從工程技術的角度來看,橋梁發展可分為古代、近代和現代三個時期。
(1)古代橋梁
人類在原始時代,跨越水道和峽谷,是利用自然倒下來的樹木,自然形成的石樑或石拱,溪澗突出的石塊,谷岸生長的藤蘿等。人類有目的地伐木為橋或堆石、架石為橋始於何時,已難以考證。據史料記載,中國在周代(公元前11世紀~前256年)已建有梁橋和浮橋,如公元前1134年左右,西周在渭水架有浮橋。古巴比倫王國在公元前1800年建造了多跨的木橋,橋長達183米。古羅馬在公元前621年建造了跨越台伯河的木橋,在公元前 481年架起了跨越赫勒斯旁海峽的浮船橋。古代美索不達米亞地區,在公元前 4世紀時建起挑出石拱橋(拱腹為台階式)。
古代橋梁在17世紀以前,一般是用木、石材料建造的,並按建橋材料把橋分為石橋和木橋。
石橋 石橋的主要形式是石拱橋。據考證,中國早在東漢時期(公元25~220年)就出現石拱橋,如出土的東漢畫像磚,刻有拱橋圖形。現在尚存的趙州橋(又名安濟橋),建於公元605~617年,凈跨徑為37米,首創在主拱圈上加小腹拱的空腹式(敞肩式)拱。中國古代石拱橋拱圈和墩一般都比較薄,比較輕巧,如建於公元816~819年的寶帶橋,全長317米,薄墩扁拱,結構精巧。
羅馬時代,歐洲建造拱橋較多,如公元前200~公元200年間在羅馬台伯河建造了8座石拱橋,其中建於公元前62年的法布里西奧石拱橋,橋有2孔,各孔跨徑為24.4米。公元98年西班牙建造了阿爾橋,高達52米。此外,出現了許多石拱水道橋,如現存於法國的加爾德引水橋,建於公元前1世紀,橋分為3層,最下層為7孔,跨徑為16~24米。羅馬時代拱橋多為半圓拱,跨徑小於25米,墩很寬,約為拱跨的三分之一,圖1[列米尼橋示意圖]為羅馬時代建造的列米尼橋示意圖。
羅馬帝國滅亡後數百年,歐洲橋梁建築進展不大。11世紀以後,尖拱技術由中東和埃及傳到歐洲,歐洲開始出現尖拱橋,如法國在公元1178~1188年建成的阿維尼翁橋,為20孔跨徑達34米尖拱橋。英國在公元1176~1209年建成的泰晤士河橋為19孔跨徑約 7米尖拱橋。西班牙在13世紀建了不少拱橋,如托萊多的聖瑪丁橋。拱橋除圓拱、割圓拱外,還有橢圓拱和坦拱。公元1542~1632年法國建造的皮埃爾橋為七孔不等跨橢圓拱,最大跨徑約32米。當時橢圓拱曾盛行一時。1567~1569在佛羅倫薩的聖特里尼塔建了三跨坦拱橋,其矢高同跨度比為1∶7。11~17世紀建造的橋,有的在橋面兩側設商店,如義大利威尼斯的里亞爾托橋。
石樑橋是石橋的又一形式。中國陝西省西安附近的灞橋原為石樑橋,建於漢代,距今已有2000多年。公元11~12世紀南宋泉州地區先後建造了幾十座較大型石樑橋,其中有洛陽橋、安平橋。安平橋(五里橋)原長2500米,362孔,現長2070米,332孔。英國達特穆爾現存的石板橋,有的已有2000多年。
木橋 早期木橋多為梁橋,如秦代在渭水上建的渭橋,即為多跨梁式橋。木樑橋跨徑不大,伸臂木橋可以加大跨徑,圖2[ 木懸臂橋示意圖]為木懸臂橋的示意圖。中國 3世紀在甘肅安西與新疆吐魯番交界處建有伸臂木橋,「長一百五十步」。公元405~418年在甘肅臨夏附近河寬達40丈處建懸臂木橋,橋高達50丈。八字撐木橋(圖3[ 八字撐木橋示意圖])和拱式撐架木橋亦可以加大跨徑。16世紀義大利的巴薩諾橋為八字撐木橋。
木拱橋(圖4[木拱橋示意圖])出現較早,公元104年在匈牙利多瑙河建成的特拉楊木拱橋,共有21孔,每孔跨徑為36米。中國在河南開封修建的虹橋(圖5[ 虹橋示意圖]),凈跨約為20米,亦為木拱橋,建於公元1032年。日本在岩國錦川河修建的錦帶橋為五孔木拱橋,建於公元300年左右,是中國僧戴曼公獨立禪師幫助修建的。
中國西南地區有用竹篾纜造的竹索橋。著名的竹索橋是四川灌縣珠浦橋,橋為8孔,最大跨徑約60米,總長330餘米,建於宋代以前。
古代橋梁基礎,在羅馬時代開始採用圍堰法施工,即打木板樁成圍堰,抽水後在其中修築橋梁基礎和橋墩。1209年建成的英國泰晤士河拱橋,其基礎就是用圍堰法修築,但是,那時只能用人工打樁和抽水,基礎較淺。中國11世紀初,著名的洛陽橋在橋址江中先遍拋石塊,其上養殖牡蠣二三年後膠固而成筏形基礎,是一個創舉。
(2)近代橋梁
18世紀鐵的生產和鑄造,為橋梁提供了新的建造材料。但鑄鐵抗沖擊性能差,抗拉性能也低,易斷裂,並非良好的造橋材料。19世紀50年代以後,隨著酸性轉爐煉鋼和平爐煉鋼技術的發展,鋼材成為重要的造橋材料。鋼的抗拉強度大,抗沖擊性能好,尤其是19世紀70年代出現鋼板和矩形軋制斷面鋼材,為橋梁的部件在廠內組裝創造了條件,使鋼材應用日益廣泛。
18世紀初,發明了用石灰、粘土、赤鐵礦混合煅燒而成的水泥。19世紀50年代,開始採用在混凝土中放置鋼筋以彌補水泥抗拉性能差的缺點。此後,於19世紀70年代建成了鋼筋混凝土橋。
近代橋梁建造,促進了橋梁科學理論的興起和發展。1857年由聖沃南在前人對拱的理論、靜力學和材料力學研究的基礎上,提出了較完整的梁理論和扭轉理論。這個時期連續梁和懸臂梁的理論也建立起來。橋梁桁架分析(如華倫桁架和豪氏桁架的分析方法)也得到解決。19世紀70年代後經德國人K.庫爾曼、英國人W.J.M.蘭金和J.C.麥克斯韋等人的努力,結構力學獲得很大的發展,能夠對橋梁各構件在荷載作用下發生的應力進行分析。這些理論的發展,推動了桁架、連續梁和懸臂梁的發展。19世紀末,彈性拱理論已較完善,促進了拱橋發展。20世紀20年代土力學的興起,推動了橋梁基礎的理論研究。
近代橋梁按建橋材料劃分,除木橋、石橋外,還有鐵橋、鋼橋、鋼筋混凝土橋。
木橋 16世紀前已有木桁架。1750年在瑞士建成拱和桁架組合的木橋多座,如賴謝瑙橋,跨徑為73米。在18世紀中葉至19世紀中葉,美國建造了不少木橋,如1785年在佛蒙特州貝洛茲福爾斯的康涅狄格河建造的第一座木桁架橋,橋共二跨,各長55米;1812年在費城斯庫爾基爾河建造的拱和桁架組合木橋,跨徑達104米。桁架橋省掉拱和斜撐構,簡化了結構,因而被廣泛應用。由於桁架理論的發展,各種形式桁架木橋相繼出現,如普拉特型、豪氏型、湯氏型等(圖6[ 桁架橋])。由於木結構橋用鐵件量很多,不如全用鐵經濟,因此,19世紀後期木橋逐漸為鋼鐵橋所代替。
鐵橋 包括鑄鐵橋和鍛鐵橋。鑄鐵性脆,宜於受壓,不宜受拉,適宜作拱橋建造材料。世界上第一座鑄鐵橋是英國科爾布魯克代爾廠所造的塞文河橋,建於1779年,為半圓拱,由五片拱肋組成,跨徑30.7米。鍛鐵抗拉性能較鑄鐵好,19世紀中葉跨徑大於60~70米的公路橋都採用鍛鐵鏈吊橋。鐵路因吊橋剛度不足而採用桁橋,如1845~1850年英國建造布列坦尼亞雙線鐵路橋,為箱型鍛鐵梁橋。19世紀中以後,相繼建立起梁的定理和結構分析理論,推動了桁架橋的發展,並出現多種形式的桁梁。但那時對橋梁抗風的認識不足,橋梁一般沒有採取防風措施。1879年12月大風吹倒才建成18個月的陽斯的泰灣鐵路鍛鐵橋,就是由於橋梁沒有設置橫向連續抗風構。
中國於1705年修建了四川大渡河瀘定鐵鏈吊橋。橋長100米,寬2.8米,至今仍在使用。歐洲第一座鐵鏈吊橋是英國的蒂斯河橋,建於1741年,跨徑20米,寬0.63米。1820~1826年,英國在威爾士北部梅奈海峽修建一座中孔長 177米用鍛鐵眼桿的吊橋。這座橋由於缺乏加勁梁或抗風構,於1940年重建。世界上第一座不用鐵鏈而用鐵索建造的吊橋,是瑞士的弗里堡橋,建於1830~1834年、橋的跨徑為 233米。這座橋用2000根鐵絲就地放線,懸在塔上,錨固於深18米的錨碇坑中。
1855年,美國建成尼亞加拉瀑布公路鐵路兩用橋這座橋是採用鍛鐵索和加勁梁的吊橋,跨徑為250米。1869~1883年,美國建成紐約布魯克林吊橋,跨度為283+486+283米。這些橋的建造,提供了用加勁桁來減弱震動的經驗。此後,美國建造的長跨吊橋,均用加勁梁來增大剛度,如1937年建成的舊金山金門橋(主孔長為1280米,邊孔為344米,塔高為228米),以及同年建成的舊金山奧克蘭海灣橋(主孔長為704米,邊孔為354米,塔高為152米),都是採用加勁梁的吊橋。
1940年,美國建成的華盛頓州塔科瑪海峽橋,橋的主跨為853米,邊孔為335米,加勁梁高為2.74米,橋寬為11.9米。這座橋於同年11月7日,在風速僅為 67.5公里/小時的情況下,中孔及邊孔便相繼被風吹垮。這一事件,促使人們研究空氣動力學同橋梁穩定性的關系。
鋼橋 美國密蘇里州聖路易市密西西比河的伊茲橋,建於1867~1874年,是早期建造的公路鐵路兩用無鉸鋼桁拱橋,跨徑為153+158+153米。這座橋架設時採用懸臂安裝的新工藝,拱肋從墩兩側懸出,由墩上臨時木排架的吊索拉住,逐節拼接,最後在跨中將兩半拱連接。基礎用氣壓沉箱下沉33米到岩石層。氣壓沉箱因沒有安全措施,發生119起嚴重沉箱病,14人死亡。19世紀末彈性拱理論已逐步完善,促進了20世紀20~30年代修建較大跨鋼拱橋,較著名的有:紐約的岳門橋,建成於1917年,跨徑305米;紐約貝永橋,建成於1931年,跨徑504米;澳大利亞悉尼港橋(見彩圖[澳大利亞悉尼港橋,是公路、鐵路兩用橋]),建成於1932年,跨徑503米。3座橋均為雙鉸鋼桁拱。
19世紀中期出現了根據力學設計的懸臂梁。英國人根據中國西藏木懸臂橋式,提出錨跨、懸臂和懸跨三部分的組合設想,並於1882~1890年在英國愛丁堡福斯河口建造了鐵路懸臂梁橋。這座橋共有6個懸臂,懸臂長為206米,懸跨長為107米,主跨長為519米(圖7[福斯懸臂梁橋示意圖])。20世紀初期,懸臂梁橋曾風行一時,如1901~1909年美國建造的紐約昆斯堡橋,是一座中間錨跨為190米、懸臂為 150和180米、無懸跨、由鉸聯結懸臂、主跨為300米和360米的懸臂梁橋。1900~1917年建造的加拿大魁北克橋也是懸臂鋼橋。1933年建成的丹麥小海峽橋為五孔懸臂梁公路鐵路兩用橋,跨徑為137.50+165+200+165+137.5米。
1896年比利時工程師菲倫代爾發明了空腹桁架橋。比利時曾經造了幾座鉚接和電焊的空腹桁架橋。
鋼筋混凝土橋 1875~1877年,法國園藝家莫尼埃建造了一座人行鋼筋混凝土橋,跨徑16米,寬4米。1890年,德國不萊梅工業展覽會上展出了一座跨徑40米的人行鋼筋混凝土拱橋。1898年,修建了沙泰爾羅鋼筋混凝土拱橋。這座橋是三鉸拱,跨徑52米。圖8[ ]為三鉸拱、橋示意圖。1905年,瑞士建成塔瓦納薩橋,跨徑51米,是一座箱形三鉸拱橋,矢高5.5米。1928年,英國在貝里克的羅亞爾特威德建成 4孔鋼筋混凝土拱橋,最大跨徑為110米。1934年,瑞典建成跨徑為181米、矢高為26.2米的特拉貝里拱橋;1943年又建成跨徑為264米、矢高近40米的桑德拱橋(圖9[瑞典桑德拱橋示意圖])。
橋梁基礎施工,在18世紀開始應用井筒,英國在修威斯敏斯特拱橋時,木沉井浮運到橋址後,先用石料裝載將其下沉,而後修基礎及墩。1851年,英國在肯特郡的羅切斯特處修建梅德韋橋時,首次採用壓縮空氣沉箱。1855~1859年,在康沃爾郡的薩爾塔什修建羅亞爾艾伯特橋時,採用直徑11米的鍛鐵筒,在筒下設壓縮空氣沉箱。1867年,美國建造伊茲河橋,也用壓縮空氣沉箱修建基礎。壓縮空氣沉箱法施工,工人在壓縮空氣條件下工作,若工作時間長,或從壓縮氣箱中未經減壓室驟然出來,或減壓過快,易引起沉箱病。
1845年以後,蒸汽打樁機開始用於橋梁基礎施工。
(3)現代橋梁
20世紀30年代,預應力混凝土和高強度鋼材相繼出現,材料塑性理論和極限理論的研究,橋梁振動的研究和空氣動力學的研究,以及土力學的研究等獲得了重大進展。從而,為節約橋梁建築材料,減輕橋重,預計基礎下沉深度和確定其承載力提供了科學的依據。現代橋梁按建橋材料可分為預應力鋼筋混凝土橋、鋼筋混凝土橋和鋼橋。
預應力鋼筋混凝土橋 1928年,法國弗雷西內工程師經過20年的研究,用高強鋼絲和混凝土製成預應力鋼筋混凝土。這種材料,克服了鋼筋混凝土易產生裂紋的缺點,使橋梁可以用懸臂安裝法、頂推法施工。隨著高強鋼絲和高強混凝土的不斷發展,預應力鋼筋混凝土橋的結構不斷改進,跨度不斷提高。
預應力鋼筋混凝土橋有簡支梁橋、連續梁橋、懸臂梁橋、拱橋、桁架橋、剛架橋、斜拉橋等橋型。簡支梁橋的跨徑多在50米以下。連續梁橋如1966年建成的法國奧萊隆橋,是一座預應力混凝土連續梁高架橋,共有26孔,每孔跨徑為79米。1982年建成的美國休斯敦船槽橋,是一座中跨229米的預應力混凝土連續梁高架橋,用平衡懸臂法施工。懸臂梁橋如1964年聯邦德國在柯布倫茨建成的本多夫橋,其主跨為209米;1976年建成的日本濱名橋,主跨240米;中國1980年完工的重慶長江橋,主跨174米(見彩圖[重慶長江橋,是公路預應力混凝土 T型剛構橋])。桁架橋如1960年建成的聯邦德國芒法爾河谷橋,跨徑為 90+108+90米,是世界上第一座預應力混凝土桁架橋。1966年蘇聯建成一座預應力混凝土桁架式連續橋,跨徑為106+3×166+106米,用浮運法施工剛架橋如1957年建成的法國圖盧茲的聖米歇爾橋,是一座160米、5~65米的預應力混凝土剛架橋;1974年建成的法國博諾姆橋,主跨徑為186.25米,是目前最大跨徑預應力混凝土剛架橋(圖10[博諾姆橋示意圖])。預應力鋼筋混凝土吊橋是將預應力梁中的預應力鋼絲索作為懸索,並同加勁梁構成自錨式體系,1963年建成的比利時根特的梅勒爾貝克橋和瑪麗亞凱克橋,主跨徑分別為 56米和100米,就是預應力鋼筋混凝土吊橋。斜拉橋如1962年建成委內瑞拉的馬拉開波湖橋。這座橋為5孔235米連續梁,由懸在 A形塔的預應力斜拉索將懸臂梁吊起。斜拉橋的梁是懸在索形成的多彈性支承上,能減少梁高,且能提高橋的抗風和抗扭轉震動性能,並可利用拉索安裝主梁,有利於跨越大河,因而應用廣泛。預應力混凝土斜拉橋如1971年利比亞建造的瓦迪庫夫橋,主跨徑282米;1978年美國建造的華盛頓州哥倫比亞河帕斯科-肯納威克橋,主跨299米;1977年法國建造的塞納河布羅東納橋,主跨320米。中國已建成十多座預應力混凝土斜拉橋,其中1982年建成的山東濟南黃河橋主跨為220米(見彩圖[濟南黃河公路橋,是連續預應力混凝土斜拉橋,於1982年建成通][車])。
鋼筋混凝土橋 二次世界大戰以後,世界上修建了多座較大跨徑的鋼筋混凝土拱橋,如1963年通車的葡萄牙亞拉達拱橋,跨徑為270米,矢高50米;1964年完工的澳大利亞悉尼港的格萊茲維爾橋,跨徑305米。
中國1964年創造鋼筋混凝土雙曲拱橋。橋由拱肋和拱波組成,縱向和橫向均有曲度,橫向也用拱波形式(圖11[雙曲拱結構示意圖])。拱肋和拱波分段預制,因此可用輕型吊裝設施安裝。這樣,在缺乏重型運輸工具和重型吊裝機具下,也可以修建較大跨徑拱橋。第一座試驗雙曲拱橋,建於中國江蘇無錫,跨徑為9米。此後,1972年建成湖南長沙湘江大橋,是一座16孔雙曲拱橋,大孔跨徑為60米,小孔跨徑為50米,總長1250米。
鋼筋混凝土桁架拱橋(圖12[桁架拱橋示意圖])是拱和桁架組合而成的結構,其用料少,重量輕,施工簡易。
鋼橋 二次世界大戰後,隨著強度高、韌性好、抗疲勞和耐腐蝕性能好的鋼材的出現,以及用焊接平鋼板和用角鋼、板鋼材等加勁所形成輕而高強的正交異性板橋面的出現,高強度螺栓的應用等,鋼橋有很大發展。
鋼板梁和箱形鋼梁同混凝土相結合的橋型,以及把正交異性板橋面同箱形鋼梁相結合的橋型,在大、中跨徑的橋樑上廣泛運用。1951年聯邦德國建成的杜塞爾多夫至諾伊斯橋,是一座正交異性板橋面箱形梁,跨徑206米。1957年聯邦德國建成的杜塞爾多夫北橋,是座6孔72米鋼板梁結交梁橋。1957年南斯拉夫建成的貝爾格萊德的薩瓦河橋,是一座鋼板梁橋,跨徑為75+261+75米,為倒U形梁。1973年法國建成的馬蒂格斜腿剛架橋,主跨為300米。1972年義大利建成的斯法拉沙橋,跨徑達376米,是目前世界上跨徑最大的鋼斜腿剛架橋。1966年美國完工的俄勒岡州阿斯托里亞橋,是一座連續鋼桁架橋,跨徑達376米。1966年日本建成的大門橋,是一座連續鋼桁架橋,跨徑達300米。1968年中國建成的南京長江橋,是一座公路鐵路兩用的連續鋼桁架橋,正橋為128+9×160+128米,全橋長6公里(見彩圖[南京長江橋,是中國目前規模最大的橋梁])。1972年日本建成的大阪港的港大橋為懸臂梁鋼橋,橋長980米,由235米錨孔和162米懸臂、186米懸孔所組成1964年美國建成的紐約維拉扎諾吊橋,主孔1298米,吊塔高210米。1966年英國建成的塞文吊橋,主孔985米。這座橋根據風洞試驗,首次採用梭形正交異性板箱形加勁梁,梁高只有3.05米。1980年英國完工的恆比爾吊橋,主跨為1410米,也用梭形正交異性板箱形加勁梁,梁高只有3米。
20世紀60年代以後,鋼斜拉橋發展起來。第一座鋼斜拉橋是瑞典建成的斯特倫松德海峽橋,建於1956年,跨徑為 74.7+182.6+74.7米。這座橋的斜拉索在塔左右各兩根,由鋼筋混凝土板和焊接鋼板梁組合作為縱梁1959年聯邦德國建成的科隆鋼斜拉橋,主跨為334米;1971年英國建成的厄斯金鋼斜拉橋,主跨305米;1975年法國建成的聖納澤爾橋,主跨404米。這座橋的拉索採用密束布置,使節間長度減少,梁高減低,梁高僅3.38米。目前通過對鋼斜拉橋抗風抗震性能的改進,其跨徑正在逐漸增大。
鋼橋的基礎多用大直徑樁或薄壁井筒建造。
B. 最長連梁式石板橋是什麼橋
中國目前現存的最長的連梁式石板橋是泉州的安平橋,全橋長約2255米。在古代,按當時的測量方式全橋大概長五華里,也被民間稱為五里橋,享有著「天下無橋長此橋」的美譽。安平橋至今仍可正常使用,其建造水平在當時的中國古代是相當高了。
最長連梁式石板橋的時代背景
在古代的中國,眾多橋梁都有採用連梁式的結構,主要分類有石板橋、木質橋以及石板和木質混合制建造的橋梁。
泉州安平橋是目前仍留存著的我國唯一最長的連梁式的石板橋,整個橋身均由石板製成,據史料記載修建於南宋時期,整個橋的建造前後耗費了十四年的時間。
建造安平橋所採用的石塊都是花崗岩,據考察所有石塊的平均重量在5噸左右,而最大的一塊重達25噸。
C. 我國古代有哪些橋
1、趙州橋— 天下第一橋
位於省會石家莊市東南45公里處的趙縣安濟橋,則以最古老的敞肩石拱橋獨占鰲頭,更以高超的科學藝術價值而馳名中外。
安濟橋,坐落在趙縣城南洨河之上,因趙縣古稱趙州,所以又稱趙州橋,又因大橋以石砌造而成,故當地俗稱大石橋。1961年被國務院列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1年,美國土木工程師學會將安濟橋選定為第12個國際歷史土木工程的里程碑。
安濟橋建於隋代開皇十五年至大業元年(公元595—605年),由匠師李春監造,距今已有1400年的歷史了。該橋結構堅固,雄偉壯觀。全長64.4米,拱頂寬9米。大橋的設計完全合乎科學原理,施工技術堪稱巧妙絕倫。唐代中書令(宰相)張嘉貞在《趙州大石橋銘》中說它「製造奇特,人不知其所為」。從整體來看,是一座單拱橋。拱長達37.02米,在當時可算是世界上最長的石拱。橋洞不是普通半圓形,而像一張弓,橋面平坦寬闊,成為「坦拱」,兼顧了水陸交通,方便了車馬運行。這一石拱是由28道拱圈縱向並列砌成,每道拱圈可獨立站穩,自成一體,既便於施工,又便於單獨修補。這樣大跨度的坦拱,對橋台水平推力很大,建造難度高。而橋台卻是既淺又小的普通矩形,厚度僅1.549米,由五層排石壘成。其地基是承載力較小的亞黏土。在這樣的地基上,用這樣小的橋台,建這樣大跨度的石拱橋,在世界上是罕見的。
橋大拱兩端之肩上又各設兩個小拱,這些敞開的小拱減輕橋身重量的同時,又起到了減少流水沖力、加速暢洪的作用,設計可謂非常科學合理。當時,使用這種敞肩拱還是世界橋梁建築史上的第一次,屬於開先河之舉。
2、安平橋
安平橋長2070米 。在福建省晉江縣安海鎮和南安縣水頭鎮之間的海面上,有一座著名的石樑橋,叫做安平橋,這就是 國目前最長的石樑橋。因橋長約合5華里,因而又稱為五里橋。
安平橋建於800多年前的南宋時期。當時,安海鎮邊的海灣是 國對外貿易的重要港口,同對面的水頭鎮貿易往來很頻繁,靠船運貨很不方便,人們遂決定在兩鎮之間架橋。南宋紹興八年(1138年),大橋開始動工興建,歷經14年,於紹興二十二年(1152年)正式完工。
安平橋不僅是 國最長的石樑橋,也是世界上最長的石樑橋,據1957年調查,橋長2070米,寬3~3.8米,建有橋墩314座。80年代初,人們又對這座全國文物保護單位的古橋進行大規模維修,現橋長2251米,比橫跨長江的南京長江大橋正橋還長數百米。為了美化橋型和供人休息,橋上還建了五座亭子,自東向西分別叫水心亭(橋頭亭)、中亭、宮亭、雨亭和樓亭。在水心亭上,有1副對聯,上聯是「世間有佛宗斯佛」,下聯是「世上無橋長此橋」,道出了安平橋的最大特點。五座亭中,中亭最大,面寬10米,周圍保存有歷代重修碑記13座;亭前立有兩尊宋代石刻武士像,手執長劍,風格古樸。西端的橋亭,也留有清代重修碑刻。橋東頭250米處,建有1座6角5層木結構白塔,建造年代與橋約略同時,橋上原有扶欄望柱,因長年山洪、台風及地震的影響,現已嚴重損壞。
安平橋全部由閩南開採的花崗石築成的。每兩座橋墩之間用6~7條大石板鋪就,石板長8~11米,寬0.6~1米,厚0.5~1米,每塊重達3噸左右,其中最大的石板重達25噸,工程十分浩大。安平橋的橋墩很有特色。設計者們在不同的位置選擇了不同的橋墩形式。在水深流急而且較寬的主要港道中,採用船形墩,兩端都成尖狀,減少流水的阻力。在一邊水急,一邊水緩的港道中,採用鞋形墩,向上游的一邊為尖狀,向下游的一端為方形,利於泄水。大淺流緩的地方,則採用長方形橋墩,增加橋的穩定性。橋墩之間,一般相距6~8米,最長的11米。
安平橋建成以後,對促進 國古代對外貿易起了重要作用。800多年來,由於泥沙淤積,靠近岸邊的海灘已經變為陸地,被辟為農田。1962年,郭沫若同志參觀安平橋時,曾專門賦詩表達了人們的感慨:
3、 金水橋
中國的世界遺產 。在太和門前,有一條形似弓背的人工河道,叫內金水河、跨越河上有五座並列的石橋,就是內金水橋(天安門前面的人工河叫外金水河,五座石橋叫外金水橋)。內金水河河水從紫禁城西北角護城河引進紫禁城內,曲曲彎彎向南向東再向南,或隱或現,或寬或窄,與紫禁城東南角外的護城河相通,全長為兩千多米。而以太和門前的河段最寬、最規整,裝飾也最為華麗。河底與河幫全用白石砌成,兩面河沿設有漢白玉的望柱和欄板。
五座內金水橋居中的最長最寬,為主橋,過去只有皇帝才能通過;左右四座為賓橋,由宗室王公和文武百官通行。
五座石橋全部用漢白玉石砌成,望柱和欄板刻有雲龍紋的紋飾,造型優美,雕刻精細,宛如玲瓏剔透的雕冰砌玉,卧於碧波之上,位於四周高大建築的紅牆黃瓦之中,更顯得素雅美麗。
4、盧溝橋
位於廣安門外豐台區,距離市中心約20公里。該橋因跨越盧溝河(今永定河)而得名。
盧溝橋位列中國三大古代名橋之首,是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另外兩座是河北的趙州橋和泉州的洛陽橋。
歷史:盧溝橋始建於金大定二十九年(1189年),迄今已經有八百餘年的歷史。
該橋所跨越的盧溝渡口是當時進出都城的唯一門戶,原有的浮橋和木橋等臨時性交通設施已經不能適應都城所在地的交通狀況,為此,建了一座耐用的大石橋,即盧溝橋,初名廣利橋。
建築:盧溝橋是一座有11拱的大石橋,全長266.5米,橋面寬度為9.3米,橋身用巨大的白石砌成。橋墩砌築為船型,其前有名為"斬龍劍"的分水尖,用於抵禦急流。該橋的建築設計先進,製造精良。
盧溝橋的建築裝飾亦別具特色。橋欄為高達近一米半的的281根望柱與欄板連接而成,每根望柱頂端都刻有一個大獅,它的身上攀附有形象各異、或藏或露的小獅子,於是民間便有"盧溝橋的石獅數不清"的歇後語。根據考古工作隊的勘察,已知共有大小石獅485隻。
盧溝曉月--燕京八景之一。始於金代的燕京八景之說,盧溝曉月即是其中一景。
橋的東端有碑亭,石碑為清代乾隆皇帝所書,正面為"盧溝曉月",背面為盧溝橋詩。
七七事變:1937年7月7日,盤踞於永定河西岸的日本侵略軍以一名士兵失蹤為借口,強行要過盧溝橋到宛平城搜查,遭到了國民黨二十九路軍的拒絕。於是日本侵略軍就大舉武裝進攻橋東,這就是震驚中外的"七七事變"。
5、洛陽橋又稱萬安橋。
在洛陽市區東北郊洛陽江入海處。北宋皇佑五年至嘉佑四年(1053-1056年)泉州郡守蔡襄主持興建。該橋是舉世聞名的梁式海港巨型石橋,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洛陽橋原長1200米,闊5米許,橋墩46座,橋欄柱500根,石獅28隻,石亭7座,石塔5座。規制宏偉,工藝卓越。橋建在江海交匯處,水闊浪急。先民採用筏型基礎及種蠣固基為 國乃至世界造橋史上的創舉。 歷史上洛陽橋有二次規模較的重修,一是明和德中郡人李俊育僧正淳重修,增高三尺;一是1932年蔡廷鍇重修增高,鋪設鋼筋水泥路面。現存橋長834米,寬7米橋墩31米。石亭二,一為中亭;一為「泉南佛國」亭。橋南有忠惠祠,為紀念蔡襄造橋功績而建。橋北有昭惠祠,奉祀護橋海神,有真身廟,供奉義波和尚為造橋盡瘁,橋成化去, 以其真身造像祀之。
6、廣濟橋
在潮州市之東,廣濟橋是中國古代著名橋梁之一,始建於南宋乾道六年(1170年),歷時57年建成,全長515米,分東西兩段18墩,中間一段寬約百米,因水流湍急,未能架橋,只用小船擺渡,當時稱濟州橋。
明宣德十年(1435年)重修,並增建五墩,稱廣濟橋;正德年間,又增建一墩,總共24墩。橋墩用花崗石塊砌成,是中國橋梁建築中的一份寶貴遺產。中段用18艘梭船聯成浮橋,能開能合,當大船、木排通過時,可以將浮橋中的浮船解開,讓船隻、木排通過。然後再將浮船歸回原處。這是中國、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座開關活動式大石橋。
此橋在明代曾大修過五次,並在橋墩上建起24座形式不同的「望樓」(已毀)。清雍正元年(1723年)又在浮橋兩端石橋墩上置鐵牛兩只,牛背鐫有「鎮橋御水」四字,但早已不存。1958年由於交通需要,將梭船拆除,改為直通大橋。1980年重鑄鐵牛一隻,將其置於橋上。民諺雲:「到廣不到潮,白白走一遭;到潮不到橋,枉費走一場」。
7、江東橋
江東橋古稱「虎渡橋」,始建於宋紹熙年間(1190年),是一座十五孔梁式石橋,長1000米,寬6.6米,高30米,是中國古代十大名橋之一。江東橋與泉州的洛陽橋、晉江的安平橋、福州的龍江橋合稱為「福建四大石橋」,建築技術在中國乃至世界橋梁史上有顯著地位,尤其是橋上的梁石最長達26.6米,寬、厚各1.6米,最重的近200噸,在古代科技相對落後的條件下是如何開采、搬運、架設的,至今還是一個謎。2001年,該橋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久負盛名的漳州市江東橋定於今年底動工維修,總投資約需1000萬元人民幣。
8、龍江橋
在福清海口鎮,始建於宋政和三年(公元1113年)竣工於宋宣和六年(公元1124年),歷時十載。該橋東西走向,屬座梁式石板橋,全長476米,寬4.6米,現存40孔,39墩,橋梁用長10米,寬0.8米的大型條石互相扣合,十分牢固,橋頭還有一對實心石塔,塔高五米多,保存完好。海口龍江橋與龍海江東橋,泉州洛陽橋、晉江安平橋合橋稱為福建省四大古橋梁。1961年列為省人民政府文物保護項目。
9、十七孔橋
坐落在寬闊的昆明湖上的十七孔橋,整體橋長150米,寬8米,因由17個橋洞組成而得名,是園內最大的一座石橋梁。它西連南湖島,東接廊如亭,飛跨於東堤和南湖島之間,不但是前往南湖島的唯一通道,而且是湖區的一個重要景點。
造型優美的十七孔橋,將昆明湖的水面分出層次,千畝碧波盡收眼底的空曠觀感,被此橋的參與,將空曠的孤寂感消弭無蹤,這些都是造園設計者神工巧匠的神來之筆。
石橋兩側的欄桿上,雕刻有大小不同、形態各異的石獅544隻。比起北京石獅子最多的盧溝橋,還多上59隻。觀賞石獅的奇趣造型,別有一番游興。
「廊如亭」坐落於十七孔橋東橋頭南側,是中國現存古亭類建築中最大的亭子。因此亭是一座」八角型重檐」的建築,所以也稱之為「八方亭」。
十七孔橋上所有匾聯,均為清乾隆皇帝所撰寫。在橋的南端橫聯上刻有「修蝀凌波」四個字,形容十七孔橋如同一道彩虹,飛架於昆明湖碧波之上。橋的北端橫聯則有「靈鼉偃月」幾個大字,又把十七孔橋比喻成水中神獸,橫卧水中如半月狀。橋北端的另一副對聯寫著:「虹卧石樑岸引長風吹不斷,波回蘭漿影翻明月照還望」。此橋的風景,在優雅寧靜之夜遊賞更加怡人。
10、斷橋
位於白堤東端。在西湖古今諸多大小橋梁中,她的名氣最大。據說,早在唐朝,斷橋就已建成,時人張祜《題杭州孤山寺》詩中就有「斷橋」一詞。明人汪珂玉《西子湖拾翠余談》有一段評說西湖勝景的妙語:「西湖之勝,晴湖不如雨湖,雨湖不如月湖,月湖不如雪湖......能真正領山水之絕者,塵世有幾人哉!」地處江南的杭州,每年雪期短促,大雪天更是罕見。一旦銀妝素裹,便會營造出與常時,常景迥然不同的雪湖勝況。源於網路分享。。。
D. 中國現存古代最長的連梁式石板橋是什麼
中國現存古代最長的連梁式石板平橋是泉州安平橋
E. 連梁式石板橋中國最早的是哪一個
中國現存古代最長的連梁式石板平橋是泉州安平橋。
安平橋已經有著八百多年的歷史,但是現在依然保存完好,還能夠使用。整個橋的長度達到了2070米,橋面寬度為3~3.8米,一共有361橋墩。
如此長的石橋,光是在上面漫步也需要十幾分鍾,因為整個橋梁都是採用花崗岩條石堆砌而成,所以安平橋保存還算完好。
安平橋使用的石墩重量都在5噸左右,最大的一個石條重量達到了25噸,要知道古代是沒有現在這么先進的起吊設備的。
而且在橋梁兩側的護欄上,還雕刻了許多獅子、蟾蜍等,在橋的入口處還有一個用磚堆砌高達25米的空心塔,讓人不得不感嘆古人的建橋技術發達和智慧。
石板橋為園林中橋的形式之一。又稱「梁式橋」、 「梁板式石橋」。系在水中立石柱、石樑、架石板而築成,多見於尺度較小的江南園林中。壘石為橋墩,上架石板,並以條石為欄,可負巨重。
石板橋為園林中橋的形式之一。又稱「梁式橋」、 「梁板式石橋」。系在水中立石柱、石樑、架石板而築成,多見於尺度較小的江南園林中。
為與園景諧調,石板橋多作水平線條,可呈「一」字,形式質朴,也可一折、二折至三、四折不等,以求得形式的變化和視景角度的變換,稱「曲橋」。
石板橋多低平,貼水面而過,既便於觀賞水中游魚蓮荷,又令人為感到水面比實際寬廣。橋上作木欄、石欄,比例低矮,簡潔輕快。
上部結構在豎向荷載作用下支座處不產生水平反力,主要承重結構用梁來承受彎矩與剪力的橋梁。構造簡單,施工方便,常做成上承式橋。
橋梁中應用最廣泛的橋型。板的受力雖與梁稍有不同,但也是以承受彎矩與剪力為主的結構,因此也歸入這一范疇。
F. 我國歷史長河中兩座著名的橋分別是什麼橋
、趙州橋— 天下第一橋
位於省會石家莊市東南45公里處的趙縣安濟橋,則以最古老的敞肩石拱橋獨占鰲頭,更以高超的科學藝術價值而馳名中外。
安濟橋,坐落在趙縣城南洨河之上,因趙縣古稱趙州,所以又稱趙州橋,又因大橋以石砌造而成,故當地俗稱大石橋。1961年被國務院列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1年,美國土木工程師學會將安濟橋選定為第12個國際歷史土木工程的里程碑。
安濟橋建於隋代開皇十五年至大業元年(公元595—605年),由匠師李春監造,距今已有1400年的歷史了。該橋結構堅固,雄偉壯觀。全長64.4米,拱頂寬9米。大橋的設計完全合乎科學原理,施工技術堪稱巧妙絕倫。唐代中書令(宰相)張嘉貞在《趙州大石橋銘》中說它「製造奇特,人不知其所為」。從整體來看,是一座單拱橋。拱長達37.02米,在當時可算是世界上最長的石拱。橋洞不是普通半圓形,而像一張弓,橋面平坦寬闊,成為「坦拱」,兼顧了水陸交通,方便了車馬運行。這一石拱是由28道拱圈縱向並列砌成,每道拱圈可獨立站穩,自成一體,既便於施工,又便於單獨修補。這樣大跨度的坦拱,對橋台水平推力很大,建造難度高。而橋台卻是既淺又小的普通矩形,厚度僅1.549米,由五層排石壘成。其地基是承載力較小的亞黏土。在這樣的地基上,用這樣小的橋台,建這樣大跨度的石拱橋,在世界上是罕見的。
橋大拱兩端之肩上又各設兩個小拱,這些敞開的小拱減輕橋身重量的同時,又起到了減少流水沖力、加速暢洪的作用,設計可謂非常科學合理。當時,使用這種敞肩拱還是世界橋梁建築史上的第一次,屬於開先河之舉。
2、安平橋
安平橋長2070米 。在福建省晉江縣安海鎮和南安縣水頭鎮之間的海面上,有一座著名的石樑橋,叫做安平橋,這就是 國目前最長的石樑橋。因橋長約合5華里,因而又稱為五里橋。
安平橋建於800多年前的南宋時期。當時,安海鎮邊的海灣是 國對外貿易的重要港口,同對面的水頭鎮貿易往來很頻繁,靠船運貨很不方便,人們遂決定在兩鎮之間架橋。南宋紹興八年(1138年),大橋開始動工興建,歷經14年,於紹興二十二年(1152年)正式完工。
安平橋不僅是 國最長的石樑橋,也是世界上最長的石樑橋,據1957年調查,橋長2070米,寬3~3.8米,建有橋墩314座。80年代初,人們又對這座全國文物保護單位的古橋進行大規模維修,現橋長2251米,比橫跨長江的南京長江大橋正橋還長數百米。為了美化橋型和供人休息,橋上還建了五座亭子,自東向西分別叫水心亭(橋頭亭)、中亭、宮亭、雨亭和樓亭。在水心亭上,有1副對聯,上聯是「世間有佛宗斯佛」,下聯是「世上無橋長此橋」,道出了安平橋的最大特點。五座亭中,中亭最大,面寬10米,周圍保存有歷代重修碑記13座;亭前立有兩尊宋代石刻武士像,手執長劍,風格古樸。西端的橋亭,也留有清代重修碑刻。橋東頭250米處,建有1座6角5層木結構白塔,建造年代與橋約略同時,橋上原有扶欄望柱,因長年山洪、台風及地震的影響,現已嚴重損壞。
安平橋全部由閩南開採的花崗石築成的。每兩座橋墩之間用6~7條大石板鋪就,石板長8~11米,寬0.6~1米,厚0.5~1米,每塊重達3噸左右,其中最大的石板重達25噸,工程十分浩大。安平橋的橋墩很有特色。設計者們在不同的位置選擇了不同的橋墩形式。在水深流急而且較寬的主要港道中,採用船形墩,兩端都成尖狀,減少流水的阻力。在一邊水急,一邊水緩的港道中,採用鞋形墩,向上游的一邊為尖狀,向下游的一端為方形,利於泄水。大淺流緩的地方,則採用長方形橋墩,增加橋的穩定性。橋墩之間,一般相距6~8米,最長的11米。
安平橋建成以後,對促進 國古代對外貿易起了重要作用。800多年來,由於泥沙淤積,靠近岸邊的海灘已經變為陸地,被辟為農田。1962年,郭沫若同志參觀安平橋時,曾專門賦詩表達了人們的感慨:
3、 金水橋
中國的世界遺產 。在太和門前,有一條形似弓背的人工河道,叫內金水河、跨越河上有五座並列的石橋,就是內金水橋(天安門前面的人工河叫外金水河,五座石橋叫外金水橋)。內金水河河水從紫禁城西北角護城河引進紫禁城內,曲曲彎彎向南向東再向南,或隱或現,或寬或窄,與紫禁城東南角外的護城河相通,全長為兩千多米。而以太和門前的河段最寬、最規整,裝飾也最為華麗。河底與河幫全用白石砌成,兩面河沿設有漢白玉的望柱和欄板。
五座內金水橋居中的最長最寬,為主橋,過去只有皇帝才能通過;左右四座為賓橋,由宗室王公和文武百官通行。
五座石橋全部用漢白玉石砌成,望柱和欄板刻有雲龍紋的紋飾,造型優美,雕刻精細,宛如玲瓏剔透的雕冰砌玉,卧於碧波之上,位於四周高大建築的紅牆黃瓦之中,更顯得素雅美麗。
4、盧溝橋
位於廣安門外豐台區,距離市中心約20公里。該橋因跨越盧溝河(今永定河)而得名。
盧溝橋位列中國三大古代名橋之首,是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另外兩座是河北的趙州橋和泉州的洛陽橋。
歷史:盧溝橋始建於金大定二十九年(1189年),迄今已經有八百餘年的歷史。
該橋所跨越的盧溝渡口是當時進出都城的唯一門戶,原有的浮橋和木橋等臨時性交通設施已經不能適應都城所在地的交通狀況,為此,建了一座耐用的大石橋,即盧溝橋,初名廣利橋。
建築:盧溝橋是一座有11拱的大石橋,全長266.5米,橋面寬度為9.3米,橋身用巨大的白石砌成。橋墩砌築為船型,其前有名為"斬龍劍"的分水尖,用於抵禦急流。該橋的建築設計先進,製造精良。
盧溝橋的建築裝飾亦別具特色。橋欄為高達近一米半的的281根望柱與欄板連接而成,每根望柱頂端都刻有一個大獅,它的身上攀附有形象各異、或藏或露的小獅子,於是民間便有"盧溝橋的石獅數不清"的歇後語。根據考古工作隊的勘察,已知共有大小石獅485隻。
盧溝曉月--燕京八景之一。始於金代的燕京八景之說,盧溝曉月即是其中一景。
橋的東端有碑亭,石碑為清代乾隆皇帝所書,正面為"盧溝曉月",背面為盧溝橋詩。
七七事變:1937年7月7日,盤踞於永定河西岸的日本侵略軍以一名士兵失蹤為借口,強行要過盧溝橋到宛平城搜查,遭到了國民黨二十九路軍的拒絕。於是日本侵略軍就大舉武裝進攻橋東,這就是震驚中外的"七七事變"。
5、洛陽橋又稱萬安橋。
在洛陽市區東北郊洛陽江入海處。北宋皇佑五年至嘉佑四年(1053-1056年)泉州郡守蔡襄主持興建。該橋是舉世聞名的梁式海港巨型石橋,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洛陽橋原長1200米,闊5米許,橋墩46座,橋欄柱500根,石獅28隻,石亭7座,石塔5座。規制宏偉,工藝卓越。橋建在江海交匯處,水闊浪急。先民採用筏型基礎及種蠣固基為 國乃至世界造橋史上的創舉。 歷史上洛陽橋有二次規模較的重修,一是明和德中郡人李俊育僧正淳重修,增高三尺;一是1932年蔡廷鍇重修增高,鋪設鋼筋水泥路面。現存橋長834米,寬7米橋墩31米。石亭二,一為中亭;一為「泉南佛國」亭。橋南有忠惠祠,為紀念蔡襄造橋功績而建。橋北有昭惠祠,奉祀護橋海神,有真身廟,供奉義波和尚為造橋盡瘁,橋成化去, 以其真身造像祀之。
6、廣濟橋
在潮州市之東,廣濟橋是中國古代著名橋梁之一,始建於南宋乾道六年(1170年),歷時57年建成,全長515米,分東西兩段18墩,中間一段寬約百米,因水流湍急,未能架橋,只用小船擺渡,當時稱濟州橋。
明宣德十年(1435年)重修,並增建五墩,稱廣濟橋;正德年間,又增建一墩,總共24墩。橋墩用花崗石塊砌成,是中國橋梁建築中的一份寶貴遺產。中段用18艘梭船聯成浮橋,能開能合,當大船、木排通過時,可以將浮橋中的浮船解開,讓船隻、木排通過。然後再將浮船歸回原處。這是中國、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座開關活動式大石橋。
此橋在明代曾大修過五次,並在橋墩上建起24座形式不同的「望樓」(已毀)。清雍正元年(1723年)又在浮橋兩端石橋墩上置鐵牛兩只,牛背鐫有「鎮橋御水」四字,但早已不存。1958年由於交通需要,將梭船拆除,改為直通大橋。1980年重鑄鐵牛一隻,將其置於橋上。民諺雲:「到廣不到潮,白白走一遭;到潮不到橋,枉費走一場」。
7、江東橋
江東橋古稱「虎渡橋」,始建於宋紹熙年間(1190年),是一座十五孔梁式石橋,長1000米,寬6.6米,高30米,是中國古代十大名橋之一。江東橋與泉州的洛陽橋、晉江的安平橋、福州的龍江橋合稱為「福建四大石橋」,建築技術在中國乃至世界橋梁史上有顯著地位,尤其是橋上的梁石最長達26.6米,寬、厚各1.6米,最重的近200噸,在古代科技相對落後的條件下是如何開采、搬運、架設的,至今還是一個謎。2001年,該橋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久負盛名的漳州市江東橋定於今年底動工維修,總投資約需1000萬元人民幣。
8、龍江橋
在福清海口鎮,始建於宋政和三年(公元1113年)竣工於宋宣和六年(公元1124年),歷時十載。該橋東西走向,屬座梁式石板橋,全長476米,寬4.6米,現存40孔,39墩,橋梁用長10米,寬0.8米的大型條石互相扣合,十分牢固,橋頭還有一對實心石塔,塔高五米多,保存完好。海口龍江橋與龍海江東橋,泉州洛陽橋、晉江安平橋合橋稱為福建省四大古橋梁。1961年列為省人民政府文物保護項目。
9、十七孔橋
坐落在寬闊的昆明湖上的十七孔橋,整體橋長150米,寬8米,因由17個橋洞組成而得名,是園內最大的一座石橋梁。它西連南湖島,東接廊如亭,飛跨於東堤和南湖島之間,不但是前往南湖島的唯一通道,而且是湖區的一個重要景點。
造型優美的十七孔橋,將昆明湖的水面分出層次,千畝碧波盡收眼底的空曠觀感,被此橋的參與,將空曠的孤寂感消弭無蹤,這些都是造園設計者神工巧匠的神來之筆。
石橋兩側的欄桿上,雕刻有大小不同、形態各異的石獅544隻。比起北京石獅子最多的盧溝橋,還多上59隻。觀賞石獅的奇趣造型,別有一番游興。
「廊如亭」坐落於十七孔橋東橋頭南側,是中國現存古亭類建築中最大的亭子。因此亭是一座」八角型重檐」的建築,所以也稱之為「八方亭」。
十七孔橋上所有匾聯,均為清乾隆皇帝所撰寫。在橋的南端橫聯上刻有「修蝀凌波」四個字,形容十七孔橋如同一道彩虹,飛架於昆明湖碧波之上。橋的北端橫聯則有「靈鼉偃月」幾個大字,又把十七孔橋比喻成水中神獸,橫卧水中如半月狀。橋北端的另一副對聯寫著:「虹卧石樑岸引長風吹不斷,波回蘭漿影翻明月照還望」。此橋的風景,在優雅寧靜之夜遊賞更加怡人。
10、斷橋
位於白堤東端。在西湖古今諸多大小橋梁中,她的名氣最大。據說,早在唐朝,斷橋就已建成,時人張祜《題杭州孤山寺》詩中就有「斷橋」一詞。明人汪珂玉《西子湖拾翠余談》有一段評說西湖勝景的妙語:「西湖之勝,晴湖不如雨湖,雨湖不如月湖,月湖不如雪湖......能真正領山水之絕者,塵世有幾人哉!」地處江南的杭州,每年雪期短促,大雪天更是罕見。一旦銀妝素裹,便會營造出與常時,常景迥然不同的雪湖勝況。
G. 中國橋的資料(包括在建,建好有代表性的,毀滅的等)
1.中國古代的橋(潘洪萱)
根據史料和考察,在原始社會,我國就有了獨木橋和數根圓木排拼而成的木樑橋。早在戰國時期,單跨和多跨的木、石樑橋已普遍在黃河流域及其他地區建造。公元前三百多年建於陝西省藍田縣藍峪水上的藍橋,就是多跨木樑木柱橋的一個代表。《詩經·大雅·大明》第一次記敘周文王娶妻,在渭河上造了座專供帝王使用的浮橋。長江、黃河上曾設過近二十座浮橋。第一座黃河浮橋建於公元前541年臨晉關附近,是秦景公的母弟後子,怕被景公殺害,乘車逃奔晉國途中所建。第一座長江浮橋是公元35年東漢光武帝建造的,橋址在宜昌至宜都之間的江上。
吊橋首創於我國,吊索由藤索、竹索發展到鐵鏈。在唐朝中期,就有了鐵鏈吊橋,比西方早八百年以上。拱橋始建於東漢中期,其形式之多,造型之美,為世界少有。
灞橋、洛陽橋、安平橋、虎渡橋、紹興八字橋、陰平橋、程陽橋等是木、石樑橋的代表。西安灞橋建於漢代,是座木樑石柱墩橋,它用四段圓形石柱卯榫相接(中間還加石柱)形成一根石柱,由六根石柱組成一座輕型橋墩,墩台上加木樑並鋪設灰土石板橋面。是石柱墩的首創者。
「閩中橋梁甲天下」是宋朝(特別是南宋)閩中地區大量建造石樑橋的真實寫照。南宋一百五十年中,建成七十餘座石樑橋,其中五公里以上的長橋就有四五座。被譽為「天下無橋長此橋」的安平橋,宋紹興八年到二十一年(1138—1151)建造,長約2.5公里,故又名五里橋,用花崗石砌築,為我國現存最長古橋。1240年建成的虎渡橋(又名江東橋),它最大的石樑長23.7米,寬1.7米,高1.9米,重二百餘噸,即使在今天要開采、運輸、架設這樣的石樑,也是十分困難的。1979年5月,我國有關部門發現現存最古老的石樑橋——晉江縣大橋和小橋,這兩座橋均建於北宋太平興國年間(976—984)。紹興八字橋是座宋代城市石樑橋,布局十分巧妙,既保證了水陸交通,在建造中又不拆房屋,不改街道。程陽橋坐落在廣西三江侗族自治縣林溪河上,是一座四跨石墩伸臂的木樑橋,建於1916年,全長64.4米,分四個橋孔,每孔凈跨12.2米,寬3.4米,高16米。五個橋墩之上各有民族形式的寶塔型、宮殿型橋亭,橋亭檐層層而上,如翼欲飛,宏偉壯觀。整座橋梁建築不用一顆鐵釘或其他鐵件,均採用榫槽結合或竹木梢釘,但結構聯系卻十分牢固。程陽橋精湛的建橋技術充分顯示我國侗族人民傑出的智慧和創造力。
四川灌縣的珠浦橋是竹索橋的代表,它位於著名的都江堰口,橫跨岷江的內外兩橋,長340米,8孔,最大一孔跨徑為61米,它的24根粗5寸的竹索由細竹篾編織而成,橋的兩端和中間石室中,安放絞竹索和木絞車等設備,橋始建於宋代以前,歷代時毀時修。瀘定縣的大渡河鐵索橋建成於1706年4月,凈跨100米,凈寬2.8米,橋面距枯水位14.5米。用了13根鐵鏈9根底索承重,兩邊各放二根作為扶手纜。每根鐵鏈平均由890個扁環扣聯而成,重約一噸半。1935年紅軍長征中,飛奪瀘定橋,創造了震驚世界的奇跡。它在國際橋梁展覽活動中多次展出。據調查,跨徑不小於瀘定橋的鐵鏈橋或鐵眼桿橋,在四川、雲南山區不止一座。由於它結構簡單、用料節約,當地人民又有世代相傳的建造經驗,因此解放後這種橋型不僅沒有淘汰,還有所發展。
趙州橋、寶帶橋、盧溝橋、楓橋以及北京頤和園的玉帶橋、十七孔橋等都是拱橋的傑出的代表。河北趙縣的趙州橋是世界上第一座採用弓形拱的敞肩拱橋,歐洲在趙州橋建成七百餘年後才採用弓形拱。
解放後,橋梁建築事業取得巨大的成就,1968年南京長江大橋勝利建成,標志著我國橋梁建設事業達到了先進的水平。
(選自《旅遊天地》1980年第3期)
2.橋梁審美觀(樊凡)
橋梁主要用於交通負荷、跨越障礙,這是它的基本功能,所以橋首先要符合此要求。如果是一座不堪使用的危橋,搖搖欲墜,也就沒有什麼美可談了。因此,橋梁結構的造型應表現出有力量、穩定、連續和有跨越能力等等,以顯示功能的保證性。這也就自然地引起人們的美感。對於不同用途的橋梁,如園林、城市、公路、鐵路橋梁等,或同一用途而其所在環境條件不同時,其結構及各項附屬設施的造型都應准確鮮明地表現出符合使用要求,並能恰如其分。這也就是一種美的因素。就所有橋梁而論,交通使用功能要求和鑒賞要求在其重要性上,並不是等量齊觀的,它隨著建橋目的和建橋環境等因素而有所差異,並通過造型表現出來為人們所理解。如荒漠原野上的公路橋和繁華城市中的園林橋應當各自「量體裁衣」地選擇適合的型式。
正確的橋梁審美觀是功能、技術、經濟與美觀融合一體,共同作用,美寓其中。
3.橋梁美十則(樊凡)
關於橋梁美,很多人早就關心了,並提出過很多設想和措施,關於橋梁美的形態規律、審美標准等等,從一些文獻資料中披露出其看法、分類多不一致,可以說是眾說紛紜。現參考這些資料,並結合我國橋梁工程中慣用的一些原則,以簡單明了的形式擬以下橋梁美十則,並列舉橋例分別論述。這十則是:1.環境的協調;2.主從與對稱;3.韻律;4.均衡與穩定;5.統一;6.比例與尺度;7.連續與明暗搭配;8.力線明快;9.色彩;10.風格。這些法則也可以說是達到「協調」的法則。
(以上兩則資料均選自《橋梁美學》,人民交通出版社1987年版)
4.橋名談往(茅以升)
萬物皆有名,有的還要有專名,就像人有名字一樣。既然是名,就要起得好。我國近代橋梁,受了西方影響,題名時,總是從地理觀點出發的。只要能指出它的所在地,使人一望而知,就行了。鐵路公路上,更是用里程標記作名字,如同某某路上的「345,678公里橋」,那才真是確切不移的。然而我國古時橋名,不是這樣。它總要有些文學氣息,使人見了,不由地發生情感,念念不忘。或是紀事抒情,引起深思遐想;或有詩情畫意,為之心曠神怡。這樣,通過慎重題名,一座橋的歷史、作用或影響,就立刻表現出來,因而容易流傳。橋的「身價」,也因此而抬高。一座橋出了名,它的名字還會跟著多起來,除了正名,還有俗名、別名等等,就像人名,除了學名,還有別號、小字等等。有的是在民間自然而然地逐漸形成的,有的卻是文人學士,要藉此而為自己題名的。總之,橋成就要題名,成為風氣,也是我國古代文化的一個特色。
橋的題名,字不在多,如同人名一樣,一般都是兩個字,有時只有一個字。就只這一兩個字,而能顯示出橋的特徵,正是我國文字的妙用。這是由於我國歷史上的典故多和文學里的成語豐富的緣故。文史里的財富,大為橋名增光。然而橋多了,關於它的典故和成語也反過來為文史服務。比如,《史記》里「信如尾生」一辭來自橋的典故,《阿房宮賦》里,「長橋卧波」一辭來自橋的成語。橋的名字題得好,它對文史就可有貢獻了。橋名的重要,有如此者。
現在來介紹一些橋名,藉以窺知我國橋梁文學的豐富,它也許是世界無雙的。先談單名。較著名的有:「藍橋」,在陝西藍田縣藍溪上,「傳其地有仙窟,即唐裴航遇雲英處」;「楓橋」在蘇州,唐張繼有《楓橋夜泊》詩;「斷橋」在杭州西湖,唐張祜詩:「斷橋荒蘚合」,明朝莫仲有《斷橋殘雪》詞等。但單名之橋往往系泛指,而又可能是專名,其中有的以材料為名,如「石橋」,梁簡文帝即有《石橋》詩:「寫虹便欲飲,圖星逼似真」;「鐵橋」,明朝吳兆元有《渡鐵橋》詩:「寶筏群生渡,金繩八道開」;「竹橋」,杜甫有《觀造竹橋》詩等。有的指明橋的所在,如「山橋」,梁簡文帝詩:「卧石藤為纜,山橋樹作梁」;「江橋」,唐杜甫詩:「山縣早休市,江橋春聚船」;「野橋」,唐劉長卿詩:「野橋經雨斷,澗水向田分」等。有的指明橋的形狀,如「方橋」,唐韓愈詩:「君欲問方橋,方橋如此作」;「斜橋」,宋朝歐陽修詩:「波光柳色碧溟濛,曲渚斜橋畫舸通」;「畫橋」,宋朝范與求詩:「畫橋依約垂楊外,映帶殘陽一抹紅」;「朱橋」,唐朝鄭谷詩:「朱橋直抵金門路,粉堞高連玉壘雲」;「天橋」,山西太原保德州及雲南大理都有,大理的「下斷上連,石樑跨之,兩岩激水濺珠,宛如梅綻,人呼為不謝梅」等。有的與橋畔景物有關,如「花橋」,福建寧德縣、湖北長陽縣及廣西桂林都有,桂林的有「花橋煙雨」之稱;「柳橋」,在杭州西湖,宋周邦彥詞:「水漲魚天拍柳橋」等。有的比較特殊,如「草橋」,在北京右安門外;「席橋」,在山東東平縣,「相傳宋真宗東封泰山,車駕經行,以席鋪藉」;「瓜橋」,浙江富陽縣,「世傳孫鍾設瓜於此橋」;「鴨橋」在陝西陝城。「金橋」在山西上黨,唐潘炎有《金橋賦》。更有事涉怪誕的,如「暗橋」,在安徽建平縣,「舊傳伍員奔吳,避於山中,追者至此,雲氣護之,員及橋而天暗」;「鬼橋」,《初學記》「上方有鬼橋」;「赤橋」,在山西太原晉水北渠上,「宋太宗鑿卧龍山,血出成河,因更今名」等。
橋名用兩個字是最普遍而又標准化的,單名的橋已經不少,雙名的更是多得多。試思每橋皆有名,在我們古老的大國,該有多少橋名啊!然而在這成千上萬的單名和雙名中,重復的究竟不多,如果把這所有的橋名都搜集起來,編成一部《中國橋名錄》,該是夠洋洋大觀的了。
現在再來舉一些雙名的例,說明橋名的豐富多彩。根據反映內容,一部「橋名錄」可分為五章。
第一章是「表揚」。首先是表揚橋的功用的,如「安濟橋」,即「趙州橋」,在河北趙縣南河上,一名「大石橋」,製造奇特,「隋匠李春之跡也」;「萬安橋」,即「洛陽橋」,在福建泉州,為渡海用,「去舟而徒,易危以安,民莫不利。」「滅渡橋」,在江蘇吳縣,橋成「南北往來者踴躍稱慶,名滅渡,志平橫暴也。」「安平橋」,在福建晉江,建成於宋紹興二十二年,全長2070米,俗名「五里橋」,舊有「天下無橋長此橋」的傳說。其次是表揚造橋人物的,如「績麻橋」,在湖北孝感縣,「世傳居民女績麻所建」;「夫婦橋」,即四川灌縣竹索橋,清何先德造,未完,其妻續成之;「葛鏡橋」,在貴州平越,明萬曆間葛鏡建,「屢為水決,三建乃成,靡金巨萬,悉罄家資」。
第二章是「紀事」,記載有關橋的流傳下來的故事。如「萬里橋」,在四川成都南門外,「昔孔明於此餞費聘吳,曰萬里之行,始於此矣」。唐陸肱有《萬里橋賦》,宋呂大防有《萬里橋》詩,杜甫詩:「萬里橋西宅,百花潭北庄」,唐張籍詩:「萬里橋邊多酒家,遊人愛向誰家宿」;宋蘇軾詩:「我欲歸尋萬里橋,水花風葉暮蕭蕭」,宋陸游詩:「雕鞍送客雙流驛,銀燭看花萬里橋」。「馬橋」,即「升仙橋」,在四川成都北,西漢司馬相如不甘貧賤,立志做官,「嘗題柱雲,大丈夫不乘馬車,不復過此橋」,唐岑參有《升仙橋》詩:「及乘馬車,卻從橋上歸」,宋京鏜有《馬橋記》雲:「茲建橋以馬名,自是長卿之遺蹤亦不泯矣。」「蘭亭橋」,在浙江紹興,「晉王右軍修禊處,橋下細石淺瀨(lài賴),水聲晝夜不絕」。「洗耳橋」,在河南汝州,相傳堯要將天下讓給許由,許由自命清高,認為聽了這話污了自己的耳朵,此橋所在「即許由洗耳處」。「虎渡橋」,在福建漳州,亦名江東橋,「江南橋梁,虎渡第一,昔欲修橋,有虎負子渡江,息於中流……乃因壘址為橋」。「宵市橋」,在江蘇揚州,即「小市橋」,「相傳隋煬帝時於此開夜市」。
第三章是「抒情」,通過橋名,來表達思想感情。如「銷魂橋」,即「灞橋」,在陝西西安,「東漢人送客至此橋,折柳贈別」。因「取江淹別賦句,又呼為銷魂橋」。唐王之渙詩:「楊柳東風樹,青青夾御河。近來攀折苦,應為別離多。」明葛一龍詞:「橋上飛花橋下水,斷腸人是過橋人。」「思鄉橋」,在河北豐潤,「宋徽宗北轅過橋,駐馬四顧,泫然曰,吾過此向大漠,安得似此水還鄉矣……人乃謂思鄉橋也」。「至喜橋」,在四川廣安,「昔歐陽修自吳入蜀,喜路險至此始平」。「情盡橋」,在四川簡陽,唐雍陶《題情盡橋》詩有序雲:「陽安送客至情盡橋,問其故,左右曰送迎之地止此。」「忘恩橋」,在陝西西安,「中官初入選,進東華門,門內有橋曰皇恩橋……俗呼曰忘恩橋,以中官既富貴,必仇所生,蓋恥之也」。
第四章是「寫景」,美化橋身及四周景物。如「垂虹橋」,在江蘇吳江,橋身環如半月,長若垂虹,宋王安石《垂虹橋》詩雲:「頗誇九州物,壯麗無此敵。」「春波橋」,在浙江紹興,賀知章詩雲:「離別家鄉歲月多,近來人事半消磨。惟有門前鑒湖水,春風不改舊時波。」故取此名橋。「海棠橋」,在湖北黃州,「宋時橋側海棠叢開,秦觀嘗醉卧於此,明日題其柱」。「胭脂橋」,在江西饒州,鄱陽王蕭儼生活奢華,宅中宮人,洗胭脂水流出,把橋下水都染紅了,故名。「月樣橋」,在山東青州,「採石凝結如天成」。「綠楊橋」,在湖北蘄水,「因東坡醉卧橋上,有『解鞍欹枕綠楊橋』之句,遂名」。按蘇軾《西江月》詞自序雲:「春夜行蘄水中……至一溪橋上,解鞍曲肱,醉卧少休,及覺已曉……書此語橋柱上」,即是橋也。
第五章是「神異」,把神仙和橋梁聯系起來,大多與道教有關。如「聖女橋」,在陝西白水,傳說為三神女一夜成之。「白鶴橋」,在江蘇句容,「漢永元間茅氏兄弟三人,乘鶴至此,有白鶴橋,大茅君駕白鶴會群仙處」。「集仙橋」,在江西安福,「相傳居人夜聞橋上仙樂繚繞,旦往視之,惟見書呂洞賓字於橋柱」。「乘魚橋」,在江蘇蘇州,「昔琴高乘鯉升仙之地」。「照影橋」,在湖北石首,「相傳有仙人於此照影」。
以上是單字和雙字的橋名錄。三字、四字或更多字的橋名,當然也有,但為數極少。三字橋名中著名的有二十四橋,在江蘇揚州。唐杜牧詩:「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簫」中的「二十四橋」,北宋沈括在《夢溪筆談》中雲是二十四座橋,並列舉其名,但據南宋姜白石的《揚州慢》詞:「二十四橋仍在,波心盪,冷月無聲。念橋邊紅葯,年年知為誰生。」則又似一座橋。後來清朝梁章巨在《浪跡叢談》中更提到在孟毓森所居宅旁之橋上,有「二十四橋」的題名榜,可見「二十四」已成為一座橋的專名。不過這種用數目字當專名的橋,並無他例,有的只是以數為序而已,如杜甫詩「不識南塘路,今知第五橋」。四字或以上的如「舊浣花橋」、「楊柳河橋」、「德陽王橋」(以上均在成都)、「新學前橋」、「建富木橋」(以上均在南昌)、「新飯店石橋」(四川溫江縣)等等,有的是地名或人名關系,其餘都是把單名或雙名的橋加以解釋,並非完整的專名。因此,中國橋名,基本上只有單名和雙名兩種,在《橋名錄》中把這兩種搜集齊全,所余就無幾了。
但是,我國古橋並非個個都有專名。有的本來並無名稱,後來有人隨便叫它一下,逐漸也就成了名字,如「大橋」「小橋」「新橋」「舊橋」「長橋」「短橋」「南橋」「北橋」等等。這些「俗名」,時間一久,就成為「正名」了,如福州的「小橋」,因在「萬壽橋」的大橋附近而得名,就此成為專名。有的「橋」,名氣非常之大,但實際上並無此橋,如「陳橋」,在河南開封,宋趙匡胤「黃袍加身」處,實系「陳橋驛」,「唐為上元驛,朱全忠縱火,欲害李克用之所」,但更多的橋,卻是不聲不響地在那裡服務,而它們的名字是早就湮沒不彰了。可見,橋和橋名,都有幸與不幸,有的是有名無橋,有的是有橋無名。然而,雖是無名,難道就不是「英雄」!
(選自1962年7月22日《光明日報》,有改動)
5.世界各地名橋
英國泰晤士河倫敦橋、義大利威尼斯里阿爾托橋、美國紐約布魯克林大橋、英國倫敦塔橋、加拿大魁北克橋、澳大利亞悉尼海港大橋、美國舊金山金門大橋、土耳其博斯普魯斯海峽大橋、英國恆比爾大吊橋、西班牙盧納巴里奧斯橋。
一、關於橋的知識
1�梁橋:梁式又稱樑柱式,是在水中立橋柱或橋墩,上搭橫梁,連而成橋,有單跨多跨之分。
浮橋:用舟或其他浮體作中間橋腳的橋梁。
吊橋:古時設置在城壕上的橋,現在為懸索橋和斜拉橋的統稱。
拱橋:用拱作為橋身主要承重結構的橋。
立交橋:線路(如公路、鐵路等)交叉時,為保證交通互不幹擾而建造的橋梁。在既有線路之上跨越者又稱跨線橋,在地下穿過者又稱地道橋。
2�我國古代橋梁的藝術風格,首先表現在造型上,如曲線的柔和多變;其次,我國古橋十分重視與環境的協調,由於橋的存在,又增加了環境的美;第三,我國古代橋梁的藝術風格還體現在附屬建築和石作雕刻上,許多古橋上都有橋屋、亭、閣、欄桿以及牌坊等。
二、橋話
1�橋與山水山水本來就是美麗的,橋在這樣的天然圖畫中,真是相得益彰。杜甫詩「市橋官柳細,江路野梅香」,白居易詩「晴虹橋影出,秋雁櫓聲來」等,就描寫了山光水色與橋共同構成的美景。
2�橋與園林園林里有山有水必有橋,亭台樓閣,小橋流水,互相映襯,缺一不可。歐陽修的「波光柳色碧溟,曲渚斜橋畫舸通」這兩句詩,就是對此的寫照。
3�橋與文藝橋在水上山間,凌空越阻,千姿百態,普度眾生,歷來是文學和藝術中的絕好題材。著名的如蘇州的楓橋,在詩歌中,除張繼的《楓橋夜泊》詩外,還有杜牧的「長洲茂苑草蕭蕭,暮煙秋雨過楓橋」等。繪畫中,張擇端《清明上河圖》里的「虹橋」,結構非常巧妙。戲劇里,光京劇里演出「橋戲」的就不少。最著名的是《長坂坡》,還有《斷橋》《草橋驚夢》等。神話傳說里「鵲橋」的故事源遠流長,張果老倒騎驢過橋的故事也是婦孺皆知。
4�橋的歷史故事建於1937年的錢塘江大橋是由中國人自己設計建造的第一座現代化大橋,這一點你也許知道;不過你可知道,這座大橋1937年9月26日通車,12月23日就被我方自行炸毀,為的是不讓它為侵華日軍服務!
三、古今中外形形色色的橋
1�中國古代橋梁之最
現存最古老的敞肩拱石橋是河北趙縣趙州橋。隋朝開皇十五年至大業元年(595~605年)建。
現存最早的也是橋洞最多的聯拱石橋是江蘇蘇州寶帶橋。唐元和十一年(816年)始建。
蘇州寶帶橋
現存最早的十字橋是山西晉祠魚沼飛梁,北宋崇寧元年(1102年)建。
最早的開關活動式大石橋是廣州潮州廣濟橋。明宣德十年(1435年)建。
僅有的五亭橋位於江蘇揚州瘦西湖。
揚州五亭橋
2�立交橋給城市增添了現代化氣息。北京市興建最早的道路立交橋是位於昌平路上的白浮橋、藍靛廠路上的八里庄橋和車道溝橋三座跨路、跨河立交,均建成於1966年。1974年在城區建成第一座苜蓿葉形互通式立交復興門橋。
四元橋位於首都機場高速公路、京順路與四環路交叉處,是四層全互通式大型立交橋,共有大小橋梁26座,總長度2�6公里,是全國最大的城市立交橋。玉蜓橋位於南二環路與東浦路交叉處,是三層互通式蜻蜓型立交橋。
北京玉蜓橋
3�建造海底隧道耗資巨大,施工期長,因而人們更多地選擇了跨海大橋。目前,世界上較大的跨海大橋已達三十多座。位於波斯灣上的巴林—沙烏地阿拉伯跨海大橋全長25公里,是當今世界上最長的跨海大橋。
廈門跨海公路大橋
義大利墨西拿大橋把狀似皮靴的本土與狀似足球的西西里島連為一體。土耳其伊斯坦布爾市博斯普魯斯海峽大橋,跨度雖然只有1560米,但它卻是一座架在歐、亞兩大洲上的洲際橋梁。
參考資料:http://www.gde123.com/keti/chengguo/nanshan/web/bridge/kcxx/chuzhong/sbjdq.htm
H. 中國古代現存最長的連梁式石板橋
中國古代現存最長的連梁式石板平橋是位於福建省泉州市的安平橋。安平橋地處泉州市下轄的晉江的安海鎮和南安的水頭鎮之間的海灣上,由於古時候安海鎮叫做安平道,此橋因此得名。
中國古代現存最長的連梁式石板橋
在宋元時期,福建泉州是對外開放的港口城市之一,盛極一時,被譽為「東方第一大港」,作為當時的商貿重鎮,安海鎮修建安平橋目的是為了方便過往的商客通行,依靠泉州港帶動內陸城鎮的發展,安平橋也見證了「漲海聲中國萬商」的繁華樣貌。
安平橋始建於南宋紹興八年,即1138年,耗時十四年完工,全橋長約5華里,又被稱為五里橋,是中國現存古代最長的石橋,享有「天下無橋長此橋」的美譽。華里是我國的舊制長度單位,1華里等於0.5公里,所以安平橋在如今看來橋長約為2.5公里。
I. 各種橋的名稱
(1) 盧溝橋
盧溝橋,亦稱蘆溝橋,在北京市豐台區永定河上。因橫跨盧溝河(即永定河)而得名,是北京市現存最古老的石造聯拱橋。橋身結構堅固,造型美觀,具有極高的橋梁工程技術和藝術水平,充分體現了古代漢族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和橋梁建造的輝煌成就。整個橋身都是石體結構,關鍵部位均有銀錠鐵榫連接,為華北最長的古代石橋。盧溝橋為十一孔聯拱橋,拱洞由兩岸向橋中心逐漸增大。
在《馬可·波羅游記》中它被形容為一座巨麗的石橋,後來外國人都稱它為"馬可波羅橋"。1937年7月7日,日本帝國主義在此發動全面侵華戰爭。宛平城的中國駐軍奮起抵抗,史稱"盧溝橋事變"(亦稱"七七事變")。中國抗日軍隊在盧溝橋打響了全面抗戰的第一槍。
(2) 廣濟橋
廣濟橋,古稱康濟橋、丁侯橋、濟川橋,俗稱湘子橋,位於廣東省潮州市古城東門外,橫跨韓江,聯結東西兩岸,為古代廣東通向閩浙交通要津,也是潮州八景之一。廣濟橋也與河北的趙州橋、北京的盧溝橋、福建的洛陽橋並稱為中國四大古橋。
該橋始建於南宋乾道七年(公元1171年),明朝嘉靖九年(公元1530年)形成"十八梭船廿四洲"的格局。廣濟橋集梁橋、浮橋、拱橋於一體,是我國古橋的孤例,以其"十八梭船二十四洲"的獨特風格與趙州橋、洛陽橋、盧溝橋並稱中國四大古橋。被著名橋梁專家茅以升譽為"世界上最早的啟閉式橋梁"。
(3) 五亭橋
五亭橋有"中國最美的橋"之稱,是古代橋梁建築的傑作,位於國家5A級景區--江蘇省揚州市瘦西湖內,是揚州市的地標建築,五亭橋始建於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是仿北京北海的五龍亭和十七孔橋而建的,又叫蓮花橋。"上建五亭、下列四翼,橋洞正側凡十有五。"建築風格既有南方之秀,也有北方之雄。中秋之夜,可感受到"面面清波涵月影,頭頭空洞過雲橈,夜聽玉人簫"的絕妙佳境,具有極高的橋梁工程技術和藝術水平。
(4) 趙州橋
趙州橋又稱安濟橋,坐落在河北省趙縣的洨河上,橫跨在37米多寬的河面上,因橋體全部用石料建成,當地稱做"大石橋"。建於隋朝年間公元595年-605年,由著名匠師李春設計建造,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歷史,是當今世界上現存第二早(還有一座小商橋)、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單孔敞肩石拱橋。
趙州橋凝聚了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與結晶,開創了中國橋梁建造的嶄新局面。 約1397年(也有些資料為大約700年)後,歐洲才建成類似的石拱橋。它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座石拱橋,在漫長的歲月中,雖然經過無數次洪水沖擊、風吹雨打、冰雪風霜的侵蝕和8次地震的考驗,卻安然無恙,巍然挺立在清水河上。
(5) 安平橋
安平橋是中國現存古代最長的石橋,是古代橋梁建築的傑作。位於中國福建省泉州市晉江安海鎮和泉州市南安水頭鎮之間的海灣上。享有"天下無橋長此橋"之譽。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因安海鎮古稱安平道,由此得名;又因橋長約5華里,俗稱五里橋。
安平橋屬於中國古代連梁式石板平橋,始建於南宋紹興八年(1138),歷時十四年告成。明清兩代曾多次重修。該橋是中古時代世界最長的梁式石橋,也是中國現存最長的海港大石橋,顯示了古代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和橋梁建造的輝煌成就。
其他分類:
1、按用途分為公路橋、公鐵兩用橋、人行橋、機耕橋、過水橋。
2、按跨徑大小和多跨總長分為小橋、中橋、大橋、特大橋。
3、按結構分為梁式橋,拱橋,鋼架橋,纜索承重橋(斜拉橋和懸索橋)四種基本體系,此外還有組合體系橋。
4、按行車道位置分為上承式橋、中承式橋、下承式橋。
5、按使用年限可分為永久性橋、半永久性橋、臨時橋。
6、按材料類型分為木橋、圬工橋、鋼筋砼橋、預應力橋、鋼橋。
7、橋梁分類 多孔跨徑總長L(米) 單孔跨徑L0(米)。
橋是一種架空的人造通道。由上部結構、下部結構和基礎三部分組成。上部結構包括橋身和橋面;下部結構包括橋墩、橋台;基礎有明挖基礎、樁基礎、沉井基礎、沉箱基礎、管柱基礎和承台等構成。
J. 中國現存古代最長的連梁石板橋是什麼
中國現存的古代最長的連梁式石板橋是安平橋,享有「天下無橋長此橋」之譽,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