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國古代人說話
呵呵,樓主可能被一些小說或者電視劇給迷惑了,走進一個大眾化的誤區。
首先,在古代,尤其是清代以前,普通人是很難能夠讀書的,因此普通人對話也是白話,只有那些所謂的士族或者書香門第或者十分幸運的有書可讀的寒門弟子才滿口之乎者也,這也是為什麼小說中那麼多滿口之乎者也來炫耀的腐儒,比如孔乙己~~~。不要因為一個某領域的所謂專家在一普通高中生面前滿口的專業術語,就認為所有的人都是滿口術語。
其次,方言是存在的,而且十分嚴重,那個時候交通不方便,交流也很狹隘,僅限於一個很小的范圍之內,往往一個縣城就好幾種方言,南方話和北方話,大概就相當於現在的普通話和粵語。因為以前都是當時的首都在那裡,那裡的方言就是「官話」,也就是那個時代的普通話。可以這么說,加入新中國的首都不是北京的話,中國現在的普通話也不一定就是現在的發音標准!
最後一個問題,一個人到了別的地域,比如說三國時期的幽州人士劉備先生到了西蜀,也跟咱們現在的北京人到了四川一樣。面對四川人滿口的方言,北京人未必聽得懂。但是呢,有翻譯,古時候一般叫向導,現在也有這種叫法。古時候軍隊里還專門設有向導官,專門帶路,翻譯~~
想當初鄭和下西洋時,是怎麼跟那些第一次見面的外國人交易呢?除了積極學習對方語言之外,肢體語言應該是最初一種很重要的交流方式。
這些是我自己這么些年寫書或者查資料的經驗,沒什麼很深奧的東西,希望能幫上你~!有什麼問題也可以給我留言~
歡迎交流~!
2. 什麼是白話
白話文
相對文言文而言,是接近日常生活語言的文字表達方式。從詞彙、句法、韻味等方面看,顯然與文言有區別的,是白話。
漢語自古以來就有文言文和白話文之分,而文言文則是官方的語言,是公卿文人的文字語言。然而中國還存在並行的一套漢語,就是白話文,這是平常老百姓會話所用的語言,平民百姓不懂什麼文言文,更不可能用文言文來作為日常會話,這個白話文才是中國歷史上占絕對多數使用人口和使用頻率的漢語。但同樣不能說白話文是沒有文字的語言。中國古代文字之多、音域之闊遠遠超出現代人所使用的狹小的幾千個字的范圍,現代文就是從這個平行的漢語中演變而來的。我們可以從現存的唐宋白話文文學、元代的戲曲、明代的象《三言兩拍》等文學巨著中窺視到古代的白話文跟現代文其實並沒有象跟文言文一樣的太大的差別。如果不能考證它們的發音,起碼它們的語法和文字的使用在紙面上是一目瞭然的。古代的白話文經五四的現代白話文到現代文幾乎沒有太大的變化,只是現代人把西方的語法給它做了條理化和增加了很多的詞彙。
[編輯本段]粵語子方言[1]
. 粵語使用地區的居民將粵語及粵語子方言稱為白話。例如:「廣東白話「,「廣西白話「。一般來說,廣東白話是較標準的粵語,廣西白話就屬於粵語子方言。有些地方把本地方言稱為「白話」,如廣東廣州、佛山,香港。
南寧白話
1.概述
南寧白話最早是在清朝時做為地方官語傳入南寧。後來兩地的商人也漸漸運用白話,白話才開始在民間發展。有很多人錯誤的認為南寧白話就是粵語,其實在很多字的發音都是不同的。著是因為廣西南寧主要多民族地區也有很多方言。所以發展出了和粵語近似又不同的南寧百話。
2.淵源 「白話」一詞在廣西和廣東有兩種含義:一種指白話文,另一種指粵語。這里所說的白話指粵語。廣西地區由於少數民族較多,各地方言也較為多變,而其中主要以南寧一帶的白話,柳州桂林地區的桂柳話以及壯族的壯語為主。
《史記》載,秦滅周統一六國後,(秦)始皇帝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發諸嘗逋亡人、贅婿、賈人略取陸梁地,為桂林、象郡、南海,以適遣戍」。秦始皇徵召來的這些逃亡人(逋亡人),討不起媳婦而被迫去上門的窮家子弟(贅婿)以及做買賣的商人(賈人)就是最早成批來到廣東、廣西的開拓者。秦開36郡之中,桂林、象郡大部分在今廣西境內。秦始皇開辟這三郡的目的之一是「適遣戍」,即作為懲罰手段把這些人遣送到南方來守邊御敵。這批人號稱「五十萬人守五嶺」,是如今操粵方言者的先民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漢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武帝滅越,也是一次較大的軍事行動。從三國到西晉、東晉,中原戰亂頻仍,迫使大量的漢人南遷,其中不少人陸續來到廣東、廣西。元代的戰亂,也促使大批漢人南下。明、清兩代,漢人進入兩廣有增無減。
白話是中原漢人南遷至廣東形成的方言。廣東人為了經商沿西江而上,到南寧定居,於是,南寧就有了白話。廣東白話形成卻較晚。明代的南寧城很小,城裡以說平話為主,在官府衙門里則通行官話。這時的白話勢力還很小。到了清代,下廓街官話是南寧普遍使用的方言。後來,廣東人西遷的多了,南寧市區逐步變成白話的天下,平話則退居郊區,而下廓街官話則被「壓縮」到一兩條街上去了。
3.白話與粵語 雖然廣西地區的白話並非真正的粵語,但卻與其有著不可分割的聯系。南寧地區乃至廣西南部、中部、東部等廣大地區(百色、南寧、欽廉、北海、憑祥、賀州、崇左、梧州、玉林等地區),都屬於粵語語系區。這些地區占廣西面積近半,人口占廣西一半以上,本質上屬嶺南文化的范圍,氣候、語言、飲食、風俗、傳統和廣東相似。
南寧白話屬粵語語系中的邕潯粵語,語音與欽廉一帶粵語接近,主要流行於邕江、潯江兩岸交通便利的城鎮,如南寧市及邕寧縣、崇左縣、寧明縣、橫縣、平南縣等縣城以及柳州市部分地區,以南寧白話為代表。雖然南寧白話語音方面和標准粵語(廣州話)有些差別,但和廣東講粵語的人士溝通基本上沒問題的。可以說,南寧(邕)傳統文化和廣東(粵)一脈相承,同一淵源,語言便是一個例證。
4.南寧原來的「南寧官話」
南寧民間有一種語言叫「南寧官話」,講話口音很特別,如今會說者不足百人———
有一種方言,乍一聽像桂柳話,仔細聽又夾雜著粵語,這到底是什麼話呢?南寧很多人是聞所未聞,可就是這種方言,被語言學家稱為瀕危方言。這種在上世紀二三十年代風光一時的「南寧官話」(也稱邕州官話),當時普及程度就像現在的粵語一樣。眼下,廣西語言學家正在專門對這種瀕危方言進行研究,以拯救這筆不可多得的文化遺產。
風光一時的「南寧官話」
為揭開這種瀕危方言的「傳奇身世」,記者幾經周折,近日在南寧市中堯路附近的一條小巷子里,找到了該語言的「新聞發言人」——雷達倫老人。據悉,今年80歲高齡的雷達倫老人,是目前還健在的歲數最大而且會說這種話的老人之一。
雷達倫老人告訴記者,這種瀕危語言以前叫做「下郭街話」,因為上個世紀20年代南寧下郭街(今臨江路)以及周邊一帶的居民都講這種話,後來這種話也被叫做「南寧官話」(邕州官話)。談到「南寧官話」的歷史淵源,雷達倫老人稱:相傳宋朝年間,廣西的儂智高造反,朝廷派出狄青部隊到廣西平反,平定叛亂後,這支狄青部隊的一個分支留守在南寧,久而久之就逐步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語言。
記者還向廣西語言學會的老會長劉村漢了解到,清末明初,隨著商業的興盛,有了各種形式的曲藝,廣西南部的曲藝普遍採用「南寧官話」作為舞台語言廣為傳播,在此基礎上形成了南寧地方戲——邕劇。據有關歷史考證,邕劇也是採用此語言來道白的。可見,當時的下郭街話曾風行一時,因此被尊為「南寧官話」。
采訪中,從小就講著「南寧官話」長大的雷達倫老人一邊回憶過去的往事,一邊饒有興致地說起了這種稀有方言:「你敵客哪點(你們去哪裡)、哪門(什麼)、騷假(蟑螂)……」記者注意到,這種方言同時具備桂柳話和粵語的口音,一句話裡面既有粵語的發音,又有桂柳話的發音。據隨同采訪的教授們介紹,下郭街話由於長期以來受白話影響很大,裡面夾雜了很多粵語的語言成分。在一種方言中同時具備其他兩種語言成分,記者還是第一次聽到。
雷達倫老人告訴記者,他祖輩和父輩們都講這種話,上個世紀20年代,南寧市約有6萬人口,就有2萬人左右說這種話。這種話不僅成為當時很多南寧人的日常用語,一些戲種也用這種語言。由此可見,「南寧官話」當時的興旺程度。
粵語「吃」掉了「南寧官話」
興盛一時的「南寧官話」,為什麼漸漸走向衰落了呢?
雷達倫老人告訴記者,在上個世紀20年代,南寧共有「南寧官話」、粵語、壯話、平話4種方言,當時4種方言都佔有一定的位置,居民們平時交流的時候各說各的話,基本上都互相能聽懂。到了上世紀30年代,越來越多的廣東商人來邕做生意,隨著這些商人社會、經濟地位的提高,說粵語的人數不斷增多,說「南寧官話」的人卻在慢慢地減少,不少原來說「南寧官話」的人也開始跟著說粵語。久而久之,會說「南寧官話」的人就越來越少了,粵語因此漸漸取代了「南寧官話」,成為南寧市通用的語言。隨著時間的流逝,人們在社交場合基本上很少說「南寧官話」了,只是在自己家裡面才說。
雷達倫老人回憶起了一件舊事:當年,他的妻子過門後,由於不會說「南寧官話」,經常被他父母責怪,他就專門教妻子學說,但妻子最終還是沒學會,因此他的兒女們也都不會說了。老人說,每當懷念「南寧官話」的時候,他就找到以前的兄弟姐妹或者同齡的老夥伴說上一陣,過過癮。雖然他們現在還會說「南寧官話」,但是說起來已經有點別扭了。
采訪中記者了解到,由於種種原因,那些以前說「南寧官話」的人,已經陸陸續續搬遷到了南寧市的菠蘿嶺一帶居住,因此現今會說「南寧官話」的人,大多集中在菠蘿嶺一帶。
搶救「南寧官話」刻不容緩
在一般人眼裡,一種方言在歷史的長河中自生自滅,最終被淘汰出局,是一件再正常不過的事情,但在語言文字專家學者們的眼裡,一種方言的消失遠遠沒有這么簡單。
廣西教育學院中文系副教授周本良,是廣西有名的語言文字學者,他從1999年就開始記錄研究「南寧官話」。周教授與工作夥伴曾對「南寧官話」做了一個粗略統計:現在會說「南寧官話」的人,在整個南寧市僅60人到70人,並且年紀大都在70歲以上。周教授告訴記者,這些老人中,能標准發音的更是少之又少,多數人只能靠打開塵封的記憶,慢慢地去尋找殘留在大腦中的「南寧官話」,老人們有時為了說出一個詞語,或者記起一個句子的發音,往往要想上一天甚至一個星期。
周教授告訴記者,按照語言的分類,「南寧官話」屬於「西南官話」的語系,是一種特殊的稀有方言。這種方言現在已經很少有人聽到,了解的人更是少得可憐。他們之所以對這種方言進行研究,是因為這種方言已經瀕臨滅絕,有很高的研究價值。周教授說,他現在最擔心的是這些老人的身體,因為這些老人是「南寧官話」的最好見證,是研究「南寧官話」的惟一線索。現在,這些老人都年事已高,如果不抓緊時間整理研究,對「南寧官話」的研究就會半途而廢。
周教授告訴記者,和博物館中的文物一樣,瀕臨滅絕的方言也是一筆文化遺產,是研究一個民族一個群體在一個特定時期的載體。他曾經看到這樣一則消息:現在全球每天都在消失一種方言。這種速度不能不令人震驚。為了記載這些瀕臨滅絕的方言,歐美等發達國家每年都投入巨資、出動大量人力物力,對這些語言進行研究。
為了拯救「南寧官話」,廣西語言學術界已經將「南寧官話」列為瀕危方言,廣西教育學院還專門拿出一筆課題研究經費用於「南寧官話」的研究。現在,專家已委託雷達倫等老人,在空閑的時候回憶有關「南寧官話」的內容,包括語言的發音、民間的諺語俗語、民謠童謠等等,並搜集整理成文字進行記載。相信經過努力,這種語言界的「珍稀動物」,會得以拯救。
[編輯本段]詞彙含義
白話 :
bái huà
①沒根據的話;大話:這個人老愛說白話。②指漢語普通話的書面表達形式。與「文言」相對。是唐宋以來在北方話口語基礎上形成,初只用於唐代變文,宋、元、明、清的話本和小說等通俗文學作品,五四運動以後逐漸取代文言,成為普遍使用的書面語形式。用白話寫的文章,叫做「白話文」。
白話 (高級漢語詞典)
báihuà
1.[pai-hua,vernacular Chinese]∶指唐宋以來非常接近口語的一種書面語
白話小說
白話詩
2.[empty talk]∶謊話;空話
空口說白話
3.[chat] [方]∶閑談
扯白話
4.[Cantonese] [方]∶粵語
3. 掌握學習白話的 一些方法
用唱歌的方法學得最快。
白話和文言
中國五四運動前,語文分為文言和白話。在讀音方面,可以分為讀書音和白話音;在文體(包括詞彙和語法)方面,可以分為文言文和白話文。白話音,實際上就是民間的方言,和讀書音(如《廣韻音》《洪武正韻》)相對;白話文,是相對文言文而言,是接近日常生活語言的文字表達方式,從詞彙、句法、韻味等方面看,顯然與文言有區別的。
漢語自古以來就有文言和白話之分。文言,是官方的表達形式,是公卿文人的語言和文體形式。然而,中國還存在並行的一套漢語,就是白話,這是平常老百姓會話所用的語言。相比之下,文言比白話更加嚴謹、規范和有邏輯。
由於古代沒有錄音機等設備,我們最初了解古代的文體形式——文言文。但是隨著中國古代文化研究的深入,我們也意識到:在古代,官方口頭用語也並非是首都當地的白話,而是有專門的正音標準的,這就是讀書音。例如,在明朝的時候,官方的書面語言是文言文,官方的口頭語言是以當時南京白話為基礎的《洪武正韻》這本書為參考。顯然,《洪武正韻》的發音體系比當時任何一種方言都顯得更加規范和嚴謹。
至於平民百姓,他們不懂什麼文言文,更不可能用文言來作為日常會話。他們說的都是當地的白話。但同樣不能說白話文是沒有文字的語言。中國古代文字之多、音域之闊遠遠超出現代人所使用的狹小的幾千個字的范圍,現代文就是從這個平行的漢語中演變而來的。我們可以從現存的唐宋白話文文學、元代的戲曲、明代的象《三言兩拍》等文學巨著中窺視到古代的白話文跟現代文其實並沒有象跟文言文一樣的太大的差別。如果不能考證它們的發音,起碼它們的語法和文字的使用在紙面上是一目瞭然的。古代的白話文經五四的現代白話文到現代文幾乎沒有太大的變化,只是現代人把西方的語法給它做了條理化和增加了很多的詞彙。
編輯本段
漢語主要白話
古代白話沒有標准,由於漢語各地的方言差異,衍生出多種白話。在清代之後戲曲的流行以及地區之間交流開始逐漸頻繁,最早被人們廣泛認識到並認可的主要有韻白、京白、蘇白、廣白四種,也稱四大白話。
韻白指的是中州韻,相當於明代主流官話《洪武正韻》,聽感類似於湖北話、湖南話和廣東話的雜糅,是明代的中原主流的官話。清軍入關後不久,將北京話作為官方用語,所以這種白話的出現也就越來越少。在清代主要使用於戲曲當中。
京白是以清代的北京話為准。因為當時滿清入關後,新的官話已經取代了明代舊的官話。包括在戲曲念白中,雖然存在一些老的韻白,但是更多的是使用新的官話唱的。
蘇白是以清代的蘇州話為准,蘇白在當時江浙還是比較流行的。
廣白是以清代的廣州話為准,主要在兩廣地區流行。
實際上,在清代,也存在其他的方言區,如閩語白話(閩白)、客家白話(客白)也是長期存在的,當時由於交通不便,很多南方方言的白話沒有得到廣泛流傳,也就缺乏主流的認同,故只有四大白話。除此之外,還有一些北方方言是獨立的白話,如南京白話、太原白話等等,但是往往會被認為是不標準的京白而沒有得到普遍的認可。
除了生活中使用白話,白話也可以出現在戲劇中:例如京劇中有兩種念白使用,京白、韻白,崑曲有韻白和蘇白,越劇使用蘇白,粵劇使用廣白;白話也可以出現在小說中,例如四大名著、《何典》。不過,這里的京白、蘇白、廣白不是指北京話、蘇州話和廣州話,而是指廣義的北方話、吳語和粵語。例如在小說中如《海上花列傳》中的對話是發生在上海的,但是卻也是蘇白;金庸的武俠小說中,京白蘇白皆有,但卻不是北京話、蘇州話;四大小說以京白為主,《紅樓夢》對話中也有部分也蘇白,但是發生的事件不在北京;越劇使用蘇白但不是蘇州話,而是以嵊州話為基礎的越劇音。
清代末,出現了漢語標准音,那麼其他「白話」這個稱呼就為「方言」所取代。當了現在,「白話」這個名詞也就專門用作指清代的方言。在戲曲中,還存在白話的叫法,指的是清代當時的方言。比如,京劇當中的「京白」就是指清代的北京話,比如京白「笑」這個字讀作「siao」,而北京話讀作「xiao」。
編輯本段
方言
. 粵語使用地區的居民將粵語及粵語子方言稱為白話。例如:「廣州白話「,「佛山白話」、「梧州白話」,「南寧白話」等等。一般來說,由於廣州的歷史、地域、文化、經濟等各方面的原因,故把廣州白話定為粵語的標准語。
編輯本段
南寧白話
概述
南寧白話最早是在清朝時做為地方官語傳入南寧。後來兩地的商人也漸漸運用白話,白話才開始在民間發展。學術上公認南寧白話屬於粵語的邕潯方言片,是粵語的子方言,這主要因為廣西南寧是多民族地區也有很多方言。所以發展出了和粵語近似又不同的南寧白話。
淵源
「白話」一詞在廣西和廣東有兩種含義:一種指白話文,另一種指粵語。這里所說的白話指粵語。廣西地區由於少數民族較多,語言構成比較復雜,所以在一些大區域內都有一個比較統一的語言以方便交流,廣西北部基本上用桂柳話,南寧市在1997年實行推普運動後,普及普通話,現在市區和郊縣都已經普遍通行普通話。但是這種普通話是夾雜有粵語,壯語地方口音的普通話變體。有外地人稱之為「南寧普通話」。
史記記載
《史記》載,秦滅周統一六國後,(秦)始皇帝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發諸嘗逋亡人、贅婿、賈人略取陸梁地,為桂林、象郡、南海,以適遣戍」。秦始皇徵召來的這些逃亡人(逋亡人),討不起媳婦而被迫去上門的窮家子弟(贅婿)以及做買賣的商人(賈人)就是最早成批來到廣東、廣西的開拓者。秦開36郡之中,桂林、象郡大部分在今廣西境內。秦始皇開辟這三郡的目的之一是「適遣戍」,即作為懲罰手段把這些人遣送到南方來守邊御敵。這批人號稱「五十萬人守五嶺」,是如今操粵方言者的先民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漢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武帝滅越,也是一次較大的軍事行動。從三國到西晉、東晉,中原戰亂頻仍,迫使大量的漢人南遷,其中不少人陸續來到廣東、廣西。元代的戰亂,也促使大批漢人南下。明、清兩代,漢人進入兩廣有增無減。
白話是中原漢人南遷至廣東形成的方言。廣東人為了經商沿西江而上,到南寧定居,於是,南寧就有了白話。廣東白話形成卻較晚。明代的南寧城很小,城裡以說平話為主,在官府衙門里則通行官話。這時的白話勢力還很小。到了清代,下廓街官話是南寧普遍使用的方言。後來,廣東人西遷的多了,南寧市區逐步變成白話的天下,平話則退居郊區,而下廓街官話則被「壓縮」到一兩條街上去了。
白話與粵語
雖然廣西地區的白話與粵語有著不可分割的聯系。南寧地區乃至廣西南部、中部、東部等廣大地區(防城港,百色、南寧、欽州、北海、憑祥、賀州、崇左、梧州、玉林等地區),都屬於粵語語系區。這些地區占廣西面積近半,人口占廣西一半以上,本質上屬嶺南文化的范圍,南寧白話屬粵語語系中的邕潯粵語,語音與欽廉一帶粵語接近,主要流行於邕江、潯江兩岸交通便利的城鎮,如南寧市及邕寧縣、崇左縣、寧明縣、橫縣、平南縣等縣城以及柳州市部分地區,以南寧白話為代表。雖然南寧白話語音方面和標准粵語(廣州話)有些差別,但和廣東講粵語的人士溝通基本上沒問題的。可以說,南寧(邕)傳統文化和廣東(粵)一脈相承,同一淵源,語言便是一個例證。
南寧原來的「南寧官話」
南寧民間有一種語言叫「南寧官話」,講話口音很特別,如今會說者不足百人———
有一種方言,乍一聽像桂柳話,仔細聽又夾雜著粵語,這到底是什麼話呢?南寧很多人是聞所未聞,可就是這種方言,被語言學家稱為瀕危方言。這種在上世紀二三十年代風光一時的「南寧官話」(也稱邕州官話),當時普及程度就像現在的粵語一樣。眼下,廣西語言學家正在專門對這種瀕危方言進行研究,以拯救這筆不可多得的文化遺產。
風光一時的「南寧官話」
為揭開這種瀕危方言的「傳奇身世」,記者幾經周折,近日在南寧市中堯路附近的一條小巷子里,找到了該語言的「新聞發言人」——雷達倫老人。據悉,今年80歲高齡的雷達倫老人,是目前還健在的歲數最大而且會說這種話的老人之一。
雷達倫老人告訴記者,這種瀕危語言以前叫做「下郭街話」,因為上個世紀20年代南寧下郭街(今臨江路)以及周邊一帶的居民都講這種話,後來這種話也被叫做「南寧官話」(邕州官話)。談到「南寧官話」的歷史淵源,雷達倫老人稱:相傳宋朝年間,廣西的儂智高造反,朝廷派出狄青部隊到廣西平反,平定叛亂後,這支狄青部隊的一個分支留守在南寧,久而久之就逐步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語言。
記者還向廣西語言學會的老會長劉村漢了解到,清末明初,隨著商業的興盛,有了各種形式的曲藝,廣西南部的曲藝普遍採用「南寧官話」作為舞台語言廣為傳播,在此基礎上形成了南寧地方戲——邕劇。據有關歷史考證,邕劇也是採用此語言來道白的。可見,當時的下郭街話曾風行一時,因此被尊為「南寧官話」。
采訪中,從小就講著「南寧官話」長大的雷達倫老人一邊回憶過去的往事,一邊饒有興致地說起了這種稀有方言:「你敵客哪點(你們去哪裡)、哪門(什麼)、騷假(蟑螂)……」記者注意到,這種方言同時具備桂柳話和粵語的口音,一句話裡面既有粵語的發音,又有桂柳話的發音。據隨同采訪的教授們介紹,下郭街話由於長期以來受白話影響很大,裡面夾雜了很多粵語的語言成分。在一種方言中同時具備其他兩種語言成分,記者還是第一次聽到。
雷達倫老人告訴記者,他祖輩和父輩們都講這種話,上個世紀20年代,南寧市約有6萬人口,就有2萬人左右說這種話。這種話不僅成為當時很多南寧人的日常用語,一些戲種也用這種語言。由此可見,「南寧官話」當時的興旺程度。
粵語「吃」掉了「南寧官話」
興盛一時的「南寧官話」,為什麼漸漸走向衰落了呢?
雷達倫老人告訴記者,在上個世紀20年代,南寧共有「南寧官話」、粵語、壯話、平話4種方言,當時4種方言都佔有一定的位置,居民們平時交流的時候各說各的話,基本上都互相能聽懂。到了上世紀30年代,越來越多的廣東商人來邕做生意,隨著這些商人社會、經濟地位的提高,說粵語的人數不斷增多,說「南寧官話」的人卻在慢慢地減少,不少原來說「南寧官話」的人也開始跟著說粵語。久而久之,會說「南寧官話」的人就越來越少了,粵語因此漸漸取代了「南寧官話」,成為南寧市通用的語言。隨著時間的流逝,人們在社交場合基本上很少說「南寧官話」了,只是在自己家裡面才說。
雷達倫老人回憶起了一件舊事:當年,他的妻子過門後,由於不會說「南寧官話」,經常被他父母責怪,他就專門教妻子學說,但妻子最終還是沒學會,因此他的兒女們也都不會說了。老人說,每當懷念「南寧官話」的時候,他就找到以前的兄弟姐妹或者同齡的老夥伴說上一陣,過過癮。雖然他們現在還會說「南寧官話」,但是說起來已經有點別扭了。
采訪中記者了解到,由於種種原因,那些以前說「南寧官話」的人,已經陸陸續續搬遷到了南寧市的菠蘿嶺一帶居住,因此現今會說「南寧官話」的人,大多集中在菠蘿嶺一帶。
搶救「南寧官話」刻不容緩
在一般人眼裡,一種方言在歷史的長河中自生自滅,最終被淘汰出局,是一件再正常不過的事情,但在語言文字專家學者們的眼裡,一種方言的消失遠遠沒有這么簡單。
廣西教育學院中文系副教授周本良,是廣西有名的語言文字學者,他從1999年就開始記錄研究「南寧官話」。周教授與工作夥伴曾對「南寧官話」做了一個粗略統計:現在會說「南寧官話」的人,在整個南寧市僅60人到70人,並且年紀大都在70歲以上。周教授告訴記者,這些老人中,能標准發音的更是少之又少,多數人只能靠打開塵封的記憶,慢慢地去尋找殘留在大腦中的「南寧官話」,老人們有時為了說出一個詞語,或者記起一個句子的發音,往往要想上一天甚至一個星期。
周教授告訴記者,按照語言的分類,「南寧官話」屬於「西南官話」的語系,是一種特殊的稀有方言。這種方言現在已經很少有人聽到,了解的人更是少得可憐。他們之所以對這種方言進行研究,是因為這種方言已經瀕臨滅絕,有很高的研究價值。周教授說,他現在最擔心的是這些老人的身體,因為這些老人是「南寧官話」的最好見證,是研究「南寧官話」的惟一線索。現在,這些老人都年事已高,如果不抓緊時間整理研究,對「南寧官話」的研究就會半途而廢。
周教授告訴記者,和博物館中的文物一樣,瀕臨滅絕的方言也是一筆文化遺產,是研究一個民族一個群體在一個特定時期的載體。他曾經看到這樣一則消息:現在全球每天都在消失一種方言。這種速度不能不令人震驚。為了記載這些瀕臨滅絕的方言,歐美等發達國家每年都投入巨資、出動大量人力物力,對這些語言進行研究。
為了拯救「南寧官話」,廣西語言學術界已經將「南寧官話」列為瀕危方言,廣西教育學院還專門拿出一筆課題研究經費用於「南寧官話」的研究。現在,專家已委託雷達倫等老人,在空閑的時候回憶有關「南寧官話」的內容,包括語言的發音、民間的諺語俗語、民謠童謠等等,並搜集整理成文字進行記載。相信經過努力,這種語言界的「珍稀動物」,會得以拯救。
4. 中國古代的人說話是什麼形式
古人說話也許比起今人來要文氣一些,但絕不是文言文中所述的那樣,他們就是用平日里淺白的語言來說。
文言文是以古漢語為基礎經過加工的書面語。最早根據口語寫成的書面語中可能就已經有了加工。文言文是中國古代的一種書面語言組成的文章,主要包括以先秦時期的口語為基礎而形成的書面語。
5. 說的是我白話怎麼說
說_系我。
粵語,又稱為廣東話、廣府話、白話,是一種聲調語言,屬漢藏語系漢語族漢語方言。
在中國南方的廣東中西部、廣西中南部及中國香港、中國澳門和東南亞的部分國家或地區,以及海外華人社區中廣泛使用。
6. 廣東話好吧怎麼說
1、好吧在廣東話里,常用好吖或者好呀;
2、粵語又稱廣東話、廣府話、唐話,俗稱「白話」,是漢藏語系漢語族中的一種聲調語言;
3、粵語是漢族廣府民系的母語、廣府文化的重要載體和廣府民系基本標志性的文化識別之一,粵語具有完整的九聲六調。
(6)中國白話怎麼講話擴展閱讀:
粵語有很多獨有或衍生的詞彙。包含九聲六調,較多保留古漢語的特徵,擁有完善的文字系列,可以完全使用漢字表達,是唯一除普通話外在外國大學有獨立研究的中國漢語。
粵語的詞彙分為漢語詞、粵語詞和外來詞。漢語詞:最常用,占詞彙的大部分,如「時間」;粵語詞:粵語專有詞彙,如「得閑」。外來詞:指由外國語言組成的詞,粵語吸收較多外來詞,如粵語日常用語中的「士多」表示英文中的「store」。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廣東話
7. 白話是什麼意思是普通話嗎
從兩者的關系角度來說,普通話屬於一種規范、經典的白話。
一:白話在一般意義上是指相對於文言文而言,接近日常生活語言的文字表達方式。廣義上有兩種含義:
1:相對於文言文而言,接近日常生活語言的文字表達方式。從詞彙、句法、韻味等方面看,顯然與文言有區別的話。是平常老百姓會話所用的語言。古代的白話文經五四的現代白話文到現代文幾乎沒有太大的變化,只是現代人用西方的語法給它做了條理化和增加了很多的詞彙。
中國五四運動前,語文分為文言和白話。在讀音方面,可以分為讀書音和白話音;在文體(包括詞彙和語法)方面,可以分為文言文和白話文。白話音,實際上就是民間的方言,和讀書音(如《廣韻音》《洪武正韻》)相對;白話文,是相對文言文而言,是接近日常生活語言的文字表達方式,從詞彙、句法、韻味等方面看,顯然與文言有區別的。
2:聯合國定義的語言、漢藏語系漢語族下的語言。白話是粵語的俗稱。居住在兩廣地區講粵語的人民將粵語稱為白話。清朝以前,將廣東、廣西稱為粵東、粵西,就是指說白話(粵語)的廣東和廣西。港澳兩地居民和海外華僑也會稱白話為廣東話。
二:普通話的定義:現代漢民族標准語
普通話是以北方話為基礎,以北京語音為基礎音,以典範的現代白話文著作為語法規范的現代漢語標准。「普通話作為中國的官方語言,廣泛通行於中國大陸,而台灣,香港、澳門通行廣東話,此外,吳語,閩語,客家語,贛語,湘語,莆仙話,平話等漢語方言作為地區先進文化和民間智慧精華的承載體,依然具有廣泛的影響力和強勁的生命力。
8. 白話文怎麼教
孫雙金我做這么幾點追問:第一問,白話文到底該怎麼教學?白話文到底該怎麼教?談談我對文本的理解。第一,白話文是怎麼產生的呢?它有什麼特點呢?我從梁啟超的一個故事講起。梁啟超大家了解,大家。有一天碰到他的老師,他就非常虔誠的問他的老師:「老師,請您對我的文章提提意見。」老師說:「你已經是大家了,還要我說嗎?」梁啟超說:「您永遠是我的老師。請您對我的文章提提意見。」這樣,老師看到學生的態度比較誠懇,老師就說了:「如果你真要我提意見的話,我對你的文章最大的意見是,我對你的文章只要讀一遍,就不想再讀第二遍了。」也就是說明什麼,你的文章不夠含蓄,不耐人尋味,太白了,太淺露了。梁啟超的老師對梁啟超文章的點評,一言點出了白話文的最大特點,白話文的最大特點就是什麼?明白如話,淺顯易懂。這就是白話文最大的特點。那麼白話文是怎麼產生的呢?我們追溯到「五四運動」。「五四運動」它的最大的功績是什麼?文化的普及。因為原來的文言文、古文和語言人的口語是脫節的。讀歸讀,說歸說。書面語和口頭語沒有對接。而白話文呢,就是要讓文化「下嫁」,文化面向大眾,要讓所有的老百姓都能讀文章,寫文章,這就是白話文最大的功績。五四運動提出了,打倒「孔家殿」,打倒文言文,推廣白話文。它的最大的功績是什麼,文化「下嫁」,「下嫁」到老百姓,「下嫁」到平民,讓所有的人都能讀書識字。它寫文章和說話之間沒有鴻溝,沒有界限。白話,白話,就是明白如話,通俗易懂。大家我們來推敲一下,話和文的區別在哪裡。話是一說而過,我說的話一下從你耳邊了,不能反復,難以重復。在過去更不能,現在錄音機可以反復。所有話語必須怎麼樣,一聽就懂。一聽就懂,所有必須淺白,明白。而文呢,文可以反復的閱讀,仔細的咀嚼,反復的品味。所以文章可以含蓄,可以耐人尋味。那麼白話文呢?白話文就是要達到一看就懂,一聽就明白的程度。因此,淺顯、明了、易懂,就是白話文的最大特點。 把白話文的特點講清楚了,下面我們來反復一下我們當下白話文教學的幾大誤區。第一大誤區:把白話文當成文言文來教,把白話文當成文言文來教。文言,語言有障礙,內涵深奧,需要反復的品味。於是文言文教學的主要教點在理解,在品味,在感悟。白話文呢,明白如話,淺顯易懂。你看,我們近來學習的這幾篇文章,哪一篇課文有多少學生有閱讀理解的障礙呢?我個人感覺這些文章孩子拿到手百分之八十,百分之九十,有的甚至百分之九十五已經自己會了。我們的老師怎麼教呢而,用圓點開始,從零起步,再引導學生,逐段,逐句逐篇的去問為什麼,為什麼,十萬個為什麼。問錯對象了,問錯對象了。白話文不要你問十萬個為什麼。第二個誤區是對話教學的誤讀。新課標提出了,閱讀教學是教師、學生、文本三者之間的對話過程。於是,相當部分的老師把對話狹窄的理解為讀讀文章,一問一答。其實對話僅僅是內容理解的對話嗎?對話的范圍是非常廣的,內容的解讀,情感的體味,方法的咀嚼,語言的欣賞,都是對話的內容。第三,把閱讀教學簡單的理解為有感情的朗讀課文。我們的在座當中。老師們重視朗讀了是個非常好的現象。可是閱讀教學是個大概念,它包括讀讀內容,欣賞表達,獲取信息,情感熏陶。而朗讀呢,它僅僅是把無聲的書面語言化為有聲的口頭語言,以聲傳情,它僅僅是閱讀教學的一部分。 第三,我談談白話文到底該怎麼教,我自己一點思考。我提這么幾句話。 第一,白話文的教學,超越理解。白話文教學的重點,不應該在理解上花大工夫,做大文章。為什麼白話文要超越理解呢?第一,因為白話文幾乎理解沒有什麼障礙。學生絕大部分內容能讀懂。你的理解的起點不再是零點,圓點。理解的起點要放到百分之八十,百分之九十,甚至是百分之九十五——就是視學生的學情而定。哪一類的課文起點略低一點,淺顯的課文你的起點一下就到了百分之九十了,一兩個問題課文就過去了。有一個人講過一句話,給我印象觸動很深。什麼話呢?他認為理解是學生的本能。此話怎講,食物吃到肚子里胃去消化是胃的本能。把書讀到你腦子里去,你腦子理解是你大腦的本能。你老師不講,學生都會去理解。大家好好琢磨琢磨這句話,我覺得有道理。第二句話,關注表達。超越理解下面做什麼呢?關注表達,關注作者的遣詞造句。例如,《落花生》當中那句話:那晚上天氣不大好,可是父親也來了,實在很難得。作者為什麼這樣表述呢?上課老師就追問了,父親和我們在一起不是常在一起的嗎?怎麼難得,很難得,實在很難得呢?那晚上天氣不大好,可是父親也來了,為什麼加個也呢?這樣說不行嗎?那晚上天氣不大好,可是父親來了。作者的遣詞造句中蘊含著怎麼樣的情味呢?言外之意是什麼呢?要引導學生去體味作者的字面意,字中意,字外意。他為什麼要這樣表達,這樣表達他想表達什麼呢?第二,連句成段,中年段的。如果前面是低年段為主,當然遣詞造句各年段都要強化。第三,布局謀篇。第四,語言風格。我的語言風格我來講一講。前面講的比較多的我就不再說了。例如《草原》這篇文章,一個選者教的,老舍的語言太美了,像什麼,像一壺醇酒。太美了,你去讀吧。我在聽課的時候,我就寫了寫,老舍的語言有什麼特點呢?我把它概括為四點他的語言風格。第一,流暢明快。彷彿山上的泉水一般順流而下,那麼流暢,那麼自然。你聽,這所看到的草原,那裡的天比別處的天更可愛,空氣是那麼清新,天空是那麼明朗。使我總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滿心的愉快。覺得語言順流而下,多麼的流暢。第二,真情的傾吐。一個好的語言真是情感的傾吐。作者對草原美景的那種熱愛,喜愛,陶醉的情感溢於言表。覺得那麼清新,那麼明朗。平地是綠的,小丘也是綠的。羊群一會兒上了小丘,一會兒又下了,只用什麼,不用什麼,既怎麼樣又怎麼樣,這種情感的真情的流露。第三,語言的特色,長短句的錯落有致。大師的語言,長短句錯落有致。「這是我看到的草原」——短句;「那裡的天別別處的天更可愛」——長句;「空氣是那麼清鮮,天空是那麼明朗,使我總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滿心的愉快」——長句。「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並不茫茫」——短句。這種長短句的交替變化,使他顯得富有變化,搖弋多姿。語言的豐富。第四,多用聯想,比喻句。你看,羊群像什麼?「像給無邊的綠毯綉上了白色的大花」,一個聯想到綠毯,大花,聯想到什麼?「好像只用綠色渲染,不用墨線勾勒的中國畫一樣,像中國畫」,聯想到什麼?「連駿馬和大牛有時候都靜立不動。好像回味著草原的無限樂趣」——這是作者的聯想。語言風格是需要引導孩子品味的。當然你不必讓小學生都理解到我這個程度。但是能滲透一點、兩點,對孩子的語言怎麼表述就是流暢的,就是美好的,就是一種真情的流露呢?要讓孩子去體味。 第三句話,要多、快、好、省。我們的閱讀教學,低效,無效的課堂太多了。怎麼多快好省呢?我提幾點想法。第一,韓金娥大家都了解的,她一本書兩個禮拜教完。她怎麼一本書兩個禮拜教完的呢?我聽過她的一堂課,上我們蘇教版的,蘇教版的什麼課文呢?叫《槐鄉五月》,三年級的課文,她二年級教,花了十五分鍾。她怎麼教的呢?第一遍把課文反復讀熟;第二遍背誦你認為文章中寫的精彩的句子;第三遍提了一個問題,什麼問題?你認為《槐鄉五月》美在那裡呢?十五分鍾課文教完了,剩下來的時間他讓我們聽課的九個人,每個人在黑板上寫了一句名言警句。然後讓孩子讀背這些名言警句,然後由背這些名言警句聯想到哪些平時學過的哪些名言警句。一堂課的容量是怎麼容量的呢?十五分鍾一篇文章,剩下的時間讀了九句,十八句,二十八句,背了名言警句。她的課堂的容量呢,她重視什麼?重視朗讀,重視背誦,重視積累。理解上就一個問題。這樣的教學是不是「多、快、好、省」呢?我再講一下,周伯明先生寫過一篇文章,著名的作家和哲學家。他寫過一篇文章,題目叫《假如我是語文老師》。他說假如我是語文老師,我只做兩件事。一件事,讓學生閱讀大量的課外閱讀;第二件事,讓孩子養成每天寫日記的習慣。就是讀和寫。他說,雖然我沒做過老師,但是我從一個學生成長為作家,成長為哲學家,我認為,語文要做的事就是這兩件事。看看我們現在文章中,那麼簡單的課文,我們老師都要問過來,問過去,嚼過來,嚼過去。所有,我們的孩子在課堂上產生了審美疲勞,我們聽課的老師也產生了審美疲勞。 第四個一句話,因文而異。教學有法,教無定法。因文而異,因材施教。,我舉個例子,我回去我要上一個蘇教版的白話文,四年級的,叫《推敲》。就是講的賈島和韓愈推敲的故事。大家都了解,課文我不復述了。對這篇文章我設定了四個目標,四個「一」。第一個「一」叫講述一個故事。這堂課我要孩子們把推敲的故事用自己的話講下來,就是化書上的語言為自己的語言。語言訓練講故事。第二個「一」,理解一首詩歌。「推敲」的故事是按《題李凝幽居》這首詩來的。鳥樹池邊樹,僧推月下門,僧敲月下門。為什麼要推?為什麼要敲?你必須要把這個詩讀讀。因為他寫了《題李凝幽居》,他隱者的居住環境是非常幽靜的,這首詩你不理解,你想推和敲就是無本之木。第三,叫做品味一段佳話。推敲是中國文壇上的一段佳話。佳在哪裡呢?為什麼稱它是佳話呢?我說假如賈島撞了韓愈的儀仗隊,儀仗隊,韓愈把他逮去關了一個晚上,還稱佳話嗎?前面,賈島這個人老出交通事故,他前面也撞過一個「市長」(京兆尹)的儀仗隊,劉棲楚的仗隊,劉棲楚把他抓去關了一晚上。這就不是佳話。韓愈這個為什麼佳話了呢?我說有四個佳。第一,賈島的推敲的精神佳;第二,賈島坐在毛驢上的推啊敲的憨態佳;第三,韓愈的姿態佳,一個市長,北京市的市長,一個京城的市長,沒有怪人家,下來跟人家一起問,跟人家一起推敲;第四個佳,作為韓市長的學問佳,一個市長如果沒有學問,能跟人家推敲嗎?正因為這四佳,所以構成了中國文壇上的一段佳話。我們要引導孩子品味,它佳在哪裡呢?我說你試試看,你明天撞一撞我們的南京市長,南京市長的車隊,南京市長會怎麼跟你。會不會喊佳話?第四個目標,欣賞一種現象。什麼現象呢?推敲的現象。推敲這個詞語的創立,就是韓愈和賈島創立了中國語味當中一個新的詞彙。原來沒有推敲這個詞,就是這件事出現的新的詞彙。於是,從唐朝開始到宋朝到清代到近代,各個朝代都出現了推敲的佳話。王安石為「綠」而推敲,紀曉嵐、謝晉這些才子為對聯而推敲,郭沫若為「你是無恥的文人」,別人說「你是無恥的文人」,一字之師而推敲。中國文壇就產生了一種推敲的現象。所以我說這堂課,我定位教學目標四個:一個故事,一首古詩,一段佳話,一種現象。就想把這個課上成語文課,上成語文味的課,上成語文文化的課。,因文而異,我只舉了一個推敲的故事。這是第一問,現代白話文到底該怎樣教。 第二問,學生到底喜歡怎樣的教學內容?談談我對學生的理解,我的學生觀。我從中國著名的紅學家、教育學家周汝昌先生的一段話說起。王英女士編寫了一本書叫《大家談語文》,第一篇是周汝昌的文章,周汝昌在這篇文章中說:我有一個奇怪的現象,我背了那麼些古文,還背了那麼一些白話文,但是,我所有背的古文都記得,白話文幾乎都忘了。老師們,為什麼?第二,他說我在小學里學生字的時候,我反而覺得筆畫少的生字,我學得沒味;我喜歡筆畫多的生字,反而難一點的多一點的,多有挑戰性。周汝昌的,他說我提出這個問題來,請語文界的專家來解讀。我非常冒昧的來解讀周汝昌的問題。第一,人的大腦的特點是什麼?人的大腦是它是符合刺激理論的。外在的信息給它刺激,大腦的反應越多越靈活。老年人怎麼得老年痴呆呢?他坐在家裡,他就得老年痴呆了。老年人怎麼不痴呆呢?你要不斷地用新的信息去刺激它,你的大腦就不會痴呆了。大腦刺激越多越靈光,當然不要超越極限。第二,大腦渴望新的刺激。你不要光是老的舊的東西去刺激它,刺激多了就麻木了。用新的,新的刺激就到了新的大腦皮層,新的大腦細胞活躍起來。第三,大腦有挑戰的刺激、有難度的刺激。太簡單的刺激,大腦你就覺得它就把你認為,你把它當弱智了。所以,每次刺激要有挑戰,要有難度。這是人的大腦。為什麼有時候,我們聽有些課的時候,聽得會睏倦呢?會厭煩呢?會審美疲勞呢?我認為,就是我們的課堂太雷同,沒新意,沒難度,沒挑戰,沒刺激。根據這個大腦這個特點,我送大家一個成語,大腦喜歡喜新厭舊。大腦對知識、信息,閱讀內容、學習內容是喜新厭舊的。為什麼學生數學課,小孩子感興趣,為什麼語文課,學生那個不感興趣了呢?因為我們堂堂都那麼教,總是拿著那張破船票,登上那個破船,濤聲依舊。那麼什麼樣的文本,對學生有吸引力呢?什麼樣的文本,有利於促進學生思維的發展呢?我個人認為,一,要有一定的難度。要跳一跳,摘到果子。才能達到學生的最近發展區。沒有難度的東西,你就把小孩當弱智了,你逗他玩。逗一次沒關系,天天這樣逗,小孩覺得一點意思都沒有,不跟你玩了。你要跟他玩,小孩都跑掉了,不跟你玩了。你的水平太差,你沒有層次,沒有深度,不跟你玩了。你每次跟他玩,都要拿新的給他玩。孩子就願意跟你玩,玩得樂此不疲。第二,學習的內容要值得反復玩味,值得品味。什麼樣的內容值得品味呢?名家名篇,文質兼美,百讀不厭,我覺得我們已經低估了學生的能力,低估了學生的潛能。說我們要蹲下來,面向學生。以為學生不會的,什麼都不會的,我們的文本淺一點,再淺一點。我個人感覺,我們現在的文本有點低估學生的潛能了,低估學生的智商了。 第三問,課堂需要怎樣的教學語言?我的語言觀,我對課堂教學語言的理解。當前教學語言的現狀是什麼呢?我前天參加評委會的討論,好多評委提出這個觀點,好多選手在下面講話非常好,為什麼一站在台上就拿腔拿調,剛才李校長說的,講到後面,在下面的老師聽著堵,聽著難受。我認為當前課堂教學語言有三個不良的傾向。一,書面化傾向嚴重。教師語言是書面語言。書面語言最大的特點是什麼呢?長。老長老長的一句話。第二個傾向,文學化傾向。我們年輕教師都喜歡「腹有詩書氣質華」,顯示自己有水平有文化。所以課堂語言是非常有文學化的,唯美的,詩意的。第三種傾向,叫激情化。課堂總是充滿激情的,激情澎湃的,公開課教學中尤為明顯。 我個人以為,課堂教學語言是怎樣的語言呢?我談幾點不成熟的想法。第一,應口語化。課堂教學語言是老師和學生之間的口耳傳授,口口對話,所以你的語言一定要口語化。口語化的特點是什麼?句子短。第二,一聽就懂。第三,交流的頻率比較密切。口語的特點和書面語不同。 第二個特點,我覺得課堂語言應該兒童化。語言要兒童化。我覺得我們好多老師現在目中無人。也有人,他目中有的只是聽課老師和評課老師,沒有孩子。兒童喜歡怎樣的語言?喜歡兒童化的語言。兒童化的語言有什麼特點?有趣、好玩,特別吸引人。兒童化的語言,兒童的幾個特點,我認為,第一,好玩、好趣、好問、好動,這都是兒童的特點,我們要有一顆童心要了解兒童,我們的語言一定要趣味化,一定要好玩,就要吸引孩子,就要能激發孩子的思維。 第三,教學語言的第三個特點,要生活化。生活化的表現就在一種自然的生活狀態中,課堂去生活,自然去生活。 教學語言應該口語化、兒童化、生活化,還要有一個性,什麼性呢?要具有啟發性。教學語言要有啟發性。為了讓你的教學語言要有啟發性,你就要傾聽學生的發生,會傾聽,會點評,會引導,要會點石成金,要會循循善誘,要舉一反三。這是你教學語言的啟發性。 第四問,學生的語言素養是怎樣形成的呢?我對語言的理解,我的語言觀。我記得江蘇特級教師高林生給我講了這么一個故事,他說他到赤壁去玩,好多好多人站在赤壁那個牆上,用狂草寫著前赤壁賦,後赤壁賦,好多人念了一兩句念不下去了,高林生於是站在石頭上,朗聲把前赤壁賦,後赤壁賦背下來,他說我的話音未落,旁邊有人說,你看那老頭好有文化哦。什麼是文化?文化就是把經典的東西背在肚子里,隨時能汲取出來,就是文化。朱自清說過一句話,他說能背誦的時候是這樣說的。與其讓學生讀十、二十部書籍,不如讓學生背十首、一百首詩歌,他說背下來的東西才是自己的,沒有背下來都是人家的。背下來的東西才能像吃到你肚子里的糧食,化為營養;沒有背下來的東西,永遠不會成為你的營養。我認為這句話說得太經典了。所以,語言是怎麼形成的呢?我寫了一篇文章,登在第十期的小學語文會刊上,我說語文之道,我把它概括為三個,語文之道是積累之道。語文靠的是積累。積累我用兩個詞語概括叫大量背誦,滾瓜爛熟。因為大家都說「厚積薄發」,大家都說「腹有詩書氣質華」,大家都說「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大家都說「三年私塾,勝過十年語文教育」,為什麼?就是積累,就是背誦。你去研究五四時期,五四時期出現的文學大家,教育大家,他們哪一個人不是腹有詩書。肚子裝滿了四書五經,古典詩篇。我們現在的學生有多少積累呢?我們的老師有多少積累呢?中國的傳統語文教育的精華,難道要拋棄嗎?第二,我認為語文之道,是實踐之道。語文就是靠實踐。我也八個字:大量讀寫,熟能生巧。我們首先要讀好語文書,語文書是編者精心挑選出來的經典,但是我們不能滿足(於)12本語文書,我們還要大量的拓展,大量的閱讀。我看季羨林先生寫他小時候是怎麼學習的,季羨林說,我小時候是怎麼學習的?我就是讀了大量的書,他說有的書我讀了40幾遍,一遍一遍反復讀,一遍一遍反復讀,讀爛了。魯迅說,學好語文沒有什麼其它技巧,四個字:多讀多寫。我個人感覺我們的孩子現在讀得少,寫得也少。一個學期寫八篇作文,遠遠不夠。周國平先生說,養成每天寫日記的習慣。第三句話,語文之道是不求甚解之道。不求甚解是陶淵明先生說的: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好讀書是情感態度價值觀,不求甚解是過程與方法,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是讀書的境界。葉聖陶先生提出來說,應該求甚解。我也寫了兩篇文章探討這個問題。我們語文教學要求甚解嗎?甚就是過度,甚解就是過度過份的理解。真理再向前一步就是繆論。我們不需要甚解,我們也不能甚解。我們對《紅樓夢的》解是甚解呢?別人還覺得比你更解的,比你更深的呢?所以,誰也不能說我的解是甚解。所以我認為語文教學是不求甚解,但求適解,適度的適,是適度的理解。一年級有一年級的度,三年級是三年級的度,六年級是六年級的度,初中是初中的度,高中是高中的度。閱讀教學是不求甚解,但求適解。 最後,我簡要問,中華文明,中國文化的主體到底是什麼?我對中國文化的理解。中國文化的主體到底是什麼?中華文明五千年,古文、文言文四千九百年,白話文才一百年。誰是中華文明的主體?什麼叫經典?有人說,必須經過一百年的時間的檢驗,歷史的沖刷,長江大浪淘沙,剩下來的才是經典。我們一百年,經起了時間的考驗了嗎?大浪淘沙了嗎?誰能說我今天的文章就是經典呢?中國文化的主體是儒、釋、道三家文化,以儒家文化為主。我個人感覺朱光潛先生,著名的美學家、教育家,他寫過一篇文章叫《無言之美》,我推薦大家看一看,這篇文章是寫得非常棒的。他裡面寫道,含蓄,學宜詩。孔子說的,不學詩,無以言。詩歌是中國語言皇冠中的明珠,所以我以為小學生應該加大詩歌教學的份量。
9. 白話怎麼講
盡可能多地多聽廣東人講話、多看粵語版的電視節目~~
10. 為什麼這樣用白話怎麼說
『為什麼這樣』白話:點解甘樣。
白話,又稱粵語、廣州話、廣府話、廣東話、唐話,是廣府民系最基本也是標志性的文化識別。
粵語包含九聲六調,保留較多古漢語的特徵,擁有完善的文字系列,可以完全使用漢字(粵語字)表達,是唯一除普通話外在外國大學有獨立研究的中國漢語。
粵語在香港、澳門具有官方語言的地位,是澳大利亞的第四大語言,美國和加拿大的第三大語言,紐西蘭的第二大語言。
粵語在中國嶺南的廣東、廣西、海南、香港、澳門以及海外華人社區如馬來西亞吉隆坡、越南胡志明市、澳大利亞悉尼、墨爾本、聖誕島,美國紐約、三藩市,加拿大溫哥華、多倫多等處廣泛流行。
(10)中國白話怎麼講話擴展閱讀
粵語發音系統較復雜,有19個聲母,56個韻母跟九聲六調。
粵語詞彙使用:
1、動詞方面,粵語講「食」、「企」、「睇」、「落」、「嗌」,中文通用書面為「吃」、「站」、「看」、「下」、「叫」。
2、名詞方面,粵語講「翼」、「頸」、「罅」,中文通用書面為「翅膀」、「脖子」、「縫兒」。
3、形容詞方面,粵語講「晏」,中文通用書面為「晚、遲」。
4、副詞方面,粵語講「卒之」、「即刻」,中文通用書面為「終於」、「立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