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1900年到1930年中國的社會局面是什麼樣的
1900年到1930年中國的社會局面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1900年的八國聯軍侵華戰爭和1901年簽訂的《辛丑條約》,最終使中國完全成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一方面,拆毀北京至大沽的炮台,准許各國派兵駐守北京至山海關鐵路沿線要地;劃定北京東交民巷為「使館區」,界內不許中國人居住,由各國派兵保護;
總理衙門改為外務部,班列六部之前;清政府答應懲辦義和團運動中參加反帝斗爭的官吏,永遠禁止中國人民成立或加入反帝性質的組織,使清政府成為「洋人的朝廷」。帝國主義通過清政府加強了對中國人民的軍事監督和政治奴役。
1919年5月4日的五四運動標志著資產階級領導的舊民主主義革命的結束和無產階級領導的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始,使中國的社會性質發生變化(變為新民主主義社會)。新民主主義社會是過渡時期,是過渡到社會主義的准備階段,但中國仍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國家。
1931年,日本佔領中國東北三省,東北成為日本的殖民地。接著,日本發動全面侵華戰爭,使中國喪失了華北、華中和華南的大片領土,中華民族處於歷史上最嚴重的危機關頭,中國有逐步淪為日本殖民地的嚴重可能。
(1)19900年的中國是什麼樣的擴展閱讀: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影響
1、殖民地經濟
長期的商品輸出與資本輸出導致該國工業幾乎沒有發展,一味以輸出原料為貿易主要形式,並形成強大依賴性。
長此以往就會形成畸形發展的殖民地經濟。發達國家利用全球貿易的主導地位和有力的競爭,打壓沒有市場競爭力的原殖民地國家原料價格,抬高工業成品的價格,形成價位「剪刀差」。隨著77國集團的成立,這種價位差得到一定程度的緩解,但並沒有消失。
2、文化沖突
在一些伊斯蘭教或其他宗教及思想占據統治地位的國家,對外來文明及他們所信仰的宗教往往相互敵視,互不認同。其中在中東地區和東亞的表現尤為突出。在中國和日本,佔有統治地位的儒家思想及皇權至上思想遭到民主思想及基督教等文化思想的沖擊,其統治地位遭到挑戰。
有時外來文化可能會與該國文化思想相融合,形成一種獨特的、包含有多元結構的新思想,藉以推動社會前進。但這種沖突有時不僅會存在於文化思想界,而是以政權更替、武裝起義等極端手段來表現。無論最後文化沖突的結局如何,都在進一步削弱該國文化的影響力。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B. 100年前的中國是什麼樣子的
100年前中國已經淪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C. 90年代的中國是什麼樣的
1.東歐劇變的發生和實質。1989~1990年,東歐局勢發生了激烈的動盪,急轉直下的政局變化,令全世界為之瞠目。在短短一年多里,東歐的波蘭、匈牙利、民主德國、捷克和斯洛伐克、保加利亞、羅馬尼亞6國,政權紛紛易手,執政四十多年的共產黨、工人黨或下台成為在野黨,或改變了性質。緊隨其後,阿爾巴尼亞勞動黨於1992年3月在大選失敗後下台;在南斯拉夫,先是南共聯盟不復存在,原南斯拉夫聯邦內的各邦都發生了劇變,其後在經歷近一年之久的內戰後,於1992年4月最終分裂為五個獨立的共和國。伴隨共產黨喪失執政地位,東歐各國的社會制度也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在政治上,實行多黨制為基礎的議會民主;在經濟上,否定公有制佔主導地位,開始實行混合所有制或私有制基礎上的市場經濟。劇變後的東歐各國,背離了社會主義的方向。東歐劇變的原因。首先,東歐國家的劇變不是偶然的,它是各國長期積累起來的各種矛盾的總爆發,是各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劇變的原因作了三方面的分析。第一,歷史原因。二戰後,東歐八國(南、阿、匈、捷、保、波、羅、民主德國)建立人民民主政權和走上社會主義道路,是在反法西斯戰爭勝利的基礎上,依靠蘇聯的支持和援助實現的。為了對抗美國的冷戰攻勢,蘇聯在戰後初期的外交戰略,將避免孤立、確保本國安全放在了首位。為此,蘇聯著意鞏固在東歐的勢力范圍,強使東歐國家在內外政策上同它保持一致。在政治上,蘇聯要求東歐各國的執政黨按照它的旨意部署行動計劃、處理各自的內部事務和相互之間的關系;在經濟上,蘇聯的經濟體製成為可奉行的唯一的社會主義模式。處在冷戰局面中的東歐各國,實際上並沒有真正取得獨立自主的地位。同時,由於缺乏可借鑒的經驗,東歐各國大多照搬了蘇聯的經濟政治體制模式。經濟方面:二戰後,蘇聯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和片面發展重工業和高速度、高積累、高投資的工業化方針被東歐國家普遍採納。以後為消除這種經濟模式和方針所造成的消極後果,東歐各國雖曾進行過經濟方面的改革,但大多都未能突破這種經濟模式的框框,以致收效不大,經濟發展日趨緩慢,甚至出現滑坡。政治方面:由於在高度集中的政治體制下官僚主義的滋生膨脹,進而導致了民主和法制遭到嚴重破壞、特權和腐敗情況出現等問題。經濟、政治上的失誤和偏差,使東歐各國的黨和政府在群眾中的威信低落,其結果是使反對派能夠爭得相當數量的群眾並最終獲取政權。第二,改革失敗。經濟改革沒有突破舊模式的框架,成效不大,釀成經濟危機和政治危機,東歐各國的黨和政府最終脫離了群眾,這是東歐各國發生劇變的主要原因。第三,關於外部原因。首先是蘇聯方面的因素。二戰後,蘇聯對東歐國家的高壓控制,一方面使蘇東之間的矛盾不斷積累加劇,另一方面,又是維系蘇東集團存在的實際力量。1985年,戈爾巴喬夫上台後,面對蘇聯的衰落進行戰略收縮,蘇聯對東歐的政策也發生了根本性的改變。戈爾巴喬夫為了緩和同美國與西歐的關系,放鬆了對東歐的控制。同時,戈爾巴喬夫也不乏推行其「新思維」,以使所謂「戈爾巴喬夫派」在東歐各國上台的意圖。戈爾巴喬夫的東歐政策「新思維」,推動了東歐各黨的改組、分裂和蛻變,催化了東歐的變化並促使東歐各國的反對派借勢突起。其次是西方因素。「和平演變」是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帝國主義國家針對社會主義國家的一項長期基本戰略,東歐是它們實施這一戰略選中的突破口。80年代初,西方國家加緊了這一戰略的實施。在東歐劇變過程中,西方國家進一步協調行動,採取了利用各種傳媒,宣揚西方價值觀念,進行意識形態的滲透;利用貸款、貿易和技術援助,誘壓東歐國家向西方靠攏;利用「人權」問題進行內政干涉,扶植、支持東歐國家內部反對勢力等多種手段,直接干預了事態的發展。蘇聯和西方的因素,是東歐劇變的重要原因。蘇聯解體的原因。蘇聯的解體,既有其長期的歷史原因,也有其復雜的現實原因。三方面的分析和概括。需要說明的是:第一,關於歷史原因:蘇聯「體制上的弊端和政策上的錯誤」主要包括:長期存在的不適應商品經濟的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積重難返的突擊發展重工業為核心的經濟發展戰略;社會主義民主與法制的不健全;民族政策中的錯誤;對外關系中的霸權主義和與美國進行軍備競賽的政策。第二,戈爾巴喬夫的政治體制改革是造成蘇聯解體的直接原因。糾正體制上的弊端和政策上的失誤,其宗旨應是完善社會主義制度。戈爾巴喬夫推行的路線和政策之所以造成混亂和蘇聯的最終解體,根本原因在於其政治改革的指導思想背離了科學社會主義理論和科學社會主義的方向。第三,關於外部原因。對於這個問題的認識應包括兩個方面:其一,「和平演變」戰略是西方資本主義國家針對社會主義國家的一項長期的戰略,是任何社會主義國家不能掉以輕心的。其二,西方國家實施「和平演變」戰略所憑借的,歸根結底是其所擁有的經濟實力。
D. 100年前的中國是什麼樣子
一百年前就是1910年,當時中國正在封建社會的末期,晚清政府的統治已經成了強弩之末。也就是說中國那時候還有皇上,人民還梳辮子。中國地主階級與農民的矛盾,中國民族與帝國主義的矛盾深深的困擾著中國人民。盡管政府想採取措施改善,但是都已經回天乏力了。
帝國主義入侵已經半個世紀了,大量的軍事開銷,賠款及奢靡讓人民苦不堪言。
當時中國人民大約超過3億,僧多粥少,已經到了官逼民反,民不得不反的境地,終於在2年後,發生了辛亥革命,但是辛亥革命的不徹底,並沒有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哎呀,那可多了,很多不知道,知道的也打不玩啊,你才給5分
E. 1990年的中國是什麼樣的
中國非常窮苦,剛剛經歷過戰爭,工資很少
F. 請問中國1990年是什麼樣的
咨詢記錄 · 回答於2021-10-10
G. 你所了解的舊中國是什麼樣的
在我們眼裡,舊中國是落後的、是愚昧的、是衰敗的、是貧困的。
但是,其實很多人都不了解舊中國,不管是我,還是你,或者是他,或者是研究歷史的人。
真正了解舊中國的人是當時的人,我們可以知道,在那時候,有人做漢奸,有人成為軍閥,有人自身難保,但也有人救國圖存,有人參軍報國,有人希望改變這一切。
所以我們可以知道,舊中國是矛盾的,是充滿負面的,也是帶有正面的。
H. 1900年左右的中國是什麼樣的
經歷了八國聯軍侵華之後,徹底淪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反滿的革命此起彼伏,最終國父孫中山辛亥年推翻滿清的全國統治,後來繼續進入到軍閥混戰時期……這段時間是非常動亂但又充滿希望的
I. 十九世紀90年代中國人民的生活是什麼樣
19世紀90年代中國正是改革開放的前十幾年,人民的生活逐漸由安穩型轉奮斗型,國企下崗的人數增多,下海的也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