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ABCD四大糧商是怎樣控制中國糧食市場的
這是中國經營報上的文章 很能說明問題。 隨著2008年中國關於限制外資企業進入糧食流通領域的世貿組織過渡期已結束,已經牢牢掌控了中國的大豆定價權的外資糧商,又把目光急切地投向了中國的糧食產業,現在,他們決定從中儲糧開始突破。
面對拿著「彩禮」上門「提親」的外國糧商,中儲糧並不急於做出決定,已經學會吸取大豆教訓的他們,要看一看,「洋人」的葫蘆里賣的是「什麼葯」。而國家發改委則對此保持著高度警惕,畢竟向中儲糧提親的外資糧商,都以控制整條糧食產業鏈條而著稱於世。
被政府賦予平抑糧油價格的中儲糧,正處在事件的中心,地位微妙。
外資糧商「提親」
「他們確實一直想和我們合作。」中儲糧新聞發言人魏強告訴記者。
他說的「他們」包括世界四大糧商之一的嘉吉公司,中國總部上海,他們的工作人員對於「中儲糧」幾個字並不陌生,「我們經常有一些傳真件往來」,不過,她拒絕透露這些傳真涉及的內容。
嘉吉是一家掌控全球糧食輸出和交易業務的企業,在交易規模上已居全球之首。從食品的生產、包裝,到市場的每一個環節,無不一手包辦。公司業務橫跨五大洲及66個國家,嘉吉現在的發展戰略,就是要開發第三世界的潛在市場。
此時此刻,外資四大糧商在佔領了中國大豆行業後,謀局中國糧食行業的步伐已漸行漸快,除了嘉吉,還有ADM、路易·達孚以及邦基。此前中儲糧某高層透露:四大糧商均在與中儲糧接洽,商談合作事宜。
他們頻繁示好的中儲糧,實際上是中國政府控制的一家糧食購銷機構,主要作用為平抑糧食及農產品價格,彼時,為了使其擁有更多的資源完成這項職能,政府賦予了中儲糧進出口農產品的權力。
記者了解到,目前中儲糧並未完成企業化改造,投資主體依舊為單一的中央政府。按照政府的安排,中儲糧直接管理著中央在地方的糧庫,負責收購糧食,並以最低收購價以及適時調整價格的方式,影響與控制糧食在流通領域中的價格。其擁有的糧食購銷渠道,在中國境內只有中糧(中國糧食集團)可以比肩,而這顯然是外資看中中儲糧的原因所在。
此時,天時又站在了外資四大糧商的一方。
根據中國簽訂的WTO協議,2008年,中國對糧食流通領域的過渡期行將結束,中國政府將不能再對糧食流通領域的外資介入問題進行限制,外資四大糧商顯然是看中了這個機會,方才頻繁示好中儲糧,希望以此為切入點,進入一直受到政府控制的糧食購銷領域。
現在,布局的還不止是嘉吉。據業內人士介紹,隸屬世界四大糧商之一ADM公司的益海嘉里集團,已經在山東、河南、河北、黑龍江、湖南等糧食主產區建立或並購糧食加工企業,並在江蘇等省准備建立糧食收儲企業。
產業鏈利益的覬覦
「最危險的是,外資四大糧商都是一條龍的集團化運作,從種子、化肥等生產環節到建立自己的運輸通道等流通環節,掌控了整個鏈條。」中國大豆產業協會會長劉登高說。
顯然,中儲糧只是這些外資的切入點,他們覬覦的是整條糧食產業鏈的利益,記者了解到,在向中儲糧頻繁示好的同時,嘉吉已在布局中國的化肥市場,這正是糧食產業鏈上的重要環節。
根據嘉吉方面的公開資料,嘉吉在華有27個獨資和合資公司,但在這個資料中,嘉吉對他們在中國化肥領域的投資隻字不提。
而據記者的不完全統計顯示,嘉吉在華已經建立了全資的山東嘉吉化肥有限公司,以及合資的雲南三環中化嘉吉化肥有限公司等。除了種植領域外,嘉吉在華的鏈條基本搭建完成。
「如果控制了化肥等農資,就很容易控制糧價。」劉登高的擔憂並非空穴來風,2006年以來的中國糧價上漲,農資漲價是重要因素。
在這之前,益海嘉里已經做到了中國小包裝食用油市場的頭把交椅,佔有中國市場份額的60%~70%。
「益海嘉里集團的下一個目標是糧食。」劉登高表示,該集團已在山東兗州建立一家大型麵粉加工企業,一期年加工能力為30萬噸。另據中國儲備糧總公司調查,這個集團在河南周口、河北石家莊也正准備建設麵粉加工企業;不僅涉足糧食加工行業,在江蘇射陽,益海嘉里集團已進行了考察,准備在射陽沿海建立大型糧食收儲加工基地,進入糧食收儲領域。
發改委的戒心
大豆河山的全面淪陷讓政府早已產生了戒心, 「幾年前的教訓觸目驚心,糧食肯定不會重走老路。」中儲糧的上級主管單位——發改委農經司官員告訴記者。
他表示:「我們的國有糧庫不可能讓外商染指。即便是合作,也僅僅限於一些小的加工廠之類,小公司我們不管,國有糧庫,不可能。」
魏強也告訴記者:「我們現在和四大糧商沒有任何實質性的合作。」2007年,四大糧商之一的路易·達孚有意和中儲糧合作建立一家榨油企業,「最後不了了之了。」
「染指中儲糧,沒戲。」上述發改委官員說,「中儲糧並非企業,主要任務不是創造商業利潤,不會為了商業利益放棄宏觀調控職能。」
大豆行業的全線崩潰顯然是長鳴警鍾。大豆市場放開僅幾年,定價權已經完全旁落。此後,中儲糧在食用油方面的調控能力日顯蒼白。最有名的例子是,2007年的食用油漲價潮中,中儲糧拋出20萬噸食用油平抑油價,市場上卻波瀾不起。隨後的調查顯示,70%的食用油都進入了益海嘉里的倉庫。
國內一家大型油脂企業的負責人向記者抱怨說,「20萬噸太少了。」不過,魏強認為,「關鍵不是太少,是四大糧商實力太強大了,我們太弱小,就是再多投也沒用。」
「我們已經改變了方式,比如從拋售改為定點銷售,效果好了很多。」魏強說,「不過在油料市場上,失去的舊河山,再難收復。」政府顯然不希望大豆的悲劇在更重要的糧食領域重演。
不過,在商務部外資研究部主任、《中國WTO年度報告》主編馬宇看來,這一切根本不用過於擔心:「引進競爭是好的,反壟斷法也已生效,政府可以通過反壟斷法遏止他們的壟斷行為。」他說。
中儲糧的憂慮
然而,盡管如此,上述外資糧商的來勢洶洶仍然讓魏強很擔憂,「比起四大糧商,中國的幾大糧食集團勢力太弱小了,四大糧商在全世界范圍內建立了完整的產業鏈條,我們卻沒有一家企業在國內擁有完整的產業鏈條。」
目前,中儲糧作為全國最大的糧源控制企業,具有較強的實力,但卻沒有糧食加工業務;中糧集團有加工業務,卻不能掌控糧源,銷售網路也不夠;華糧集團雖然在全國屬於比較大的企業,但實力與跨國公司根本不能相提並論。
另一點讓魏強擔憂的是,同時負責平抑油價的中儲糧,以前曾有過糧食的進出口權,不過,現在糧食的進出口權基本上被中糧壟斷。這一弊端在中儲糧的食用油和大豆等輪換時暴露無疑,「有時我們需要輪換,但是國內的供給跟不上,我們又沒有進口配額,這樣一來,就滯後很多。」
不過,外資四大糧商在中國糧食流通領域市場放開後的一系列動作,正在加劇這種擔憂,「不是說我們完全封閉,我們不和他們合作,我們國家糧食就安全了。」魏強說。承擔平抑國內農產品價格的中儲糧,多少有些進退兩難。
事實上,在四大糧商已經掌握了中國植物油銷售的終端渠道後,通過建立或收購麵粉、大米加工廠,通過植物油的渠道銷售進入糧食消費市場並不難,「因為在我國,糧油完全是一個銷售渠道,這就給我國糧食流通帶來極大風險。」
「而且,外資四大糧商布局銷售網點比我們要強很多,可行的路徑就是,必須有大型的糧食企業與之抗衡。」魏強透露說,下一步,中儲糧會加快糧食加工領域的業務開發,不過,具體的時間表仍然未定。
⑵ 中國糧食為什麼要靠進口
我國是大豆的故鄉,是目前世界上非轉基因大豆的主要生產國。在1994-1995糧食年度之前,我國一直是傳統的大豆出口國。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國內對大豆及其產品的消費需求呈現持續增長的態勢。1995-1996糧食年度,我國首次從大豆凈出口國變成大豆凈進口國。
外資大舉進入並控制我國大豆加工業是從2004年開始的。當年,我國主要大豆加工企業因對國際市場判斷有誤,高價進口的大豆尚未到岸即跌去1000多元/噸,損失慘重。而外資卻借機大規模進入我國大豆壓榨行業,目前已控制了70%以上的壓榨能力。
這些跨國糧商逐步壟斷了我國大豆的進口,使國外大豆源源不斷進入我國,進而將我國本土大豆逐漸排擠出油脂企業的采購單。從1996年後的10年間,我國大豆年度進口量從269.5萬噸增加到2800多萬噸,增長10倍還多,遠遠超過國產大豆的年產量。預計2006-2007糧食年度,我國大豆進口總量將會達到3100萬噸。
⑶ 被外資收購的中國糧油企業有哪些比如金龍魚福臨門魯花等企業
金龍魚不存在被外資收購,它一直是外資新加坡的企業,只是國人一廂情願的以為是國產。福臨門、魯花沒有被收購,只是廠家在一些項目上與外資合作,品牌還是中國的!
⑷ ABCD四大糧商在中國合法嗎
世界四大糧商的前世今生 ABCD--ADM、邦吉、嘉吉、路易達孚。
四大糧商的中國布局
美國ADM公司在中國的動作較為明顯,它和新加坡WILMAR集團共同投資組建的益海(中國)集團是ADM在中國擴張的典型代表。益海集團成立於2001年,總部設在上海陸家嘴。目前該集團在國內直接控股的工廠和貿易公司已達38家,另外還參股魯花等多家國內著名糧油加工企業,工廠遍布河北、山東、江蘇、福建、廣東、廣西等沿海各主要省份及四川、湖北、湖南、新疆、寧夏、黑龍江等內陸地區,貿易公司及辦事處已覆蓋除西藏和港、澳、台地區外的全國各省。該集團油籽年壓榨量達1000萬噸,油脂年精煉能力300萬噸,分提能力達100萬噸,出口豆粕佔全國年出口總量的70%以上,是國內最大的油脂、油料加工企業集團之一。在大力發展油脂、油料加工項目的基礎上,該集團又全面進軍小麥、稻穀、棉籽、芝麻、大豆濃縮蛋白等糧油精深加工項目,同時又先後投資控股和參股鐵路物流、收儲基地、船務、船代等輔助公司,向著多品種經營和多元化發展。早在2005年,益海集團便開始將投資方向轉向其他農產品加工領域,在黑龍江投資益海米業。2005年12月,又成立益海(佳木斯)糧油工業有限公司,負責集團東北業務開展。益海(佳木斯)糧油工業有限公司已與黑龍江益海糧油和黑龍江龍糧儲備公司合作,建設大型收儲基地;開展水稻、玉米等國內外貿易;組建物流公司,貫通運輸通道;建設玉米、大米加工基地;在佳木斯等優質水稻大豆主產區建立大型糧食加工基地。益海集團已在東三省及內蒙古部分地區建立了完善的糧油業務網路。
嘉吉在中國建有27個獨資和合資公司,其總部位於上海,在中國大部分省市建有飼料廠、榨油廠、高糖果廠等各類加工廠,並已在布局中國的化肥市場。嘉吉在華已經建立了全資的山東嘉吉化肥有限公司,以及合資的雲南三環中化嘉吉化肥有限公司等。除了種植領域外,嘉吉在華的鏈條基本搭建完成。
進入中國市場較晚的邦吉,在全世界32個國家擁有450多個工廠,在四大糧商中,以注重從農場到終端的產業鏈完整性而著名。
路易達孚早在上世紀60年代就與中國有飼料和穀物貿易。
WTO關於外資企業進入我國糧食流通領域的過渡期到2008年已經結束。也就是說現在,外資可以名正言順地在國內從事糧食的收購、銷售、儲存、運輸、加工、進出口等經營活動。中國是人口大國也是糧食生產和消費的大國,面對如此龐大的中國市場,以四大糧商為首的外資糧商各個摩拳擦掌,希望多分一杯羹,而這對於中國糧食市場來說,是狼來了還是像鯰魚一樣促進中國糧食市場的健康發展,至今爭論未休。
外資的進入,給一些國內糧食企業帶來了恐慌。有人擔心外資進入糧食流通領域後,憑借其強勁的實力,通過兼並、收購、合作等方式主導國內糧食流通格局,擠壓國內糧食企業的生存空間,控制中國糧價,威脅國內糧食企業的生存進而危及到國內糧食安全。所以一些人建議政府應以行政的方式繼續限制外資在糧食領域的活動。受此影響,據媒體報道,一些外資企業在申請《糧食收購許可證》的時候,已經遭到當地糧食主管部門的拒絕。原因是上頭通知,要求停止對外資企業發放許可證。
在反對外資進入中國糧食產業的理由中,中國大豆市場開放的所謂「教訓」被提及的最多,2001年中國對外開放大豆市場,外資企業不斷湧入國內,跨國巨頭開始染指中國大豆業。2004年,在遭遇國際投資基金的瘋狂打壓後,中國中小型大豆加工企業和本土榨油企業不堪承受負荷,紛紛宣布破產,被外資低價兼並。2008年,據美國農業部預計,中國全年將進口3550萬噸大豆,進口依存度將首次突破70%。中國90多家主要國內榨油企業中,64家已變成外資獨資或合資,控制了中國85%的實際加工總量。大豆定價權基本旁落。大豆市場的「教訓」歷歷在目,許多人認為糧食市場的全面放開,也許會重蹈覆轍。
但是據業內人士分析,「ABCD」企業控制中國的大豆定價權實際上並不是僅僅為了獲取加工利潤這么簡單,而是在做一個非常龐大的全球戰略布局,中國僅僅是這個布局的一環。
跨國糧商控制了中國的大豆市場後,在世界范圍內就形成了原料在國外、加工在中國的布局。
三、四大糧商整合下的國際糧食市場
不管人們願不願意相信,「ABCD」四大糧商控制著全世界80%的糧食交易量,「只有他們可以定價」這樣的聲音不絕於耳,似乎有些不平,但更多的是一種無奈,在國際各個市場都在整合、重組的大環境中,國際糧食市場卻走在了前面,四大糧商以絕對的優勢占據了國際糧食市場的大部分江山,控制了多國的糧食貿易,並與多國的政府保持著千絲萬縷的聯系,這樣就更加加固了四大糧商的「江湖」地位,似乎沒有什麼可以阻止他們到處攻城略地。而方式不外乎侵佔糧食市場、通過期貨控制糧食市場,最危險的是,四大糧商都是一條龍的集團化運作,從種子、化肥等生產環節到建立自己的運輸通道等流通環節,掌控了整個鏈條。也正是因為鏈條式的發展模式使得四大糧商更容易控制糧價,從中盈利。邦吉毫不猶豫地將自己奇跡般的業績歸功於國際市場的高糧價,盡管也有礦產等投資,但是農業部門始終是邦吉最強的部門。2007年,所有地區業務都出現了增長,在歐洲和南美,穀物開發和油料作物的加工利潤增加了;在北美,穀物出口則大幅增加。
四大糧商因經營的側重點不同,其經營模式也不盡相同,例如在生物燃料領域,向來以注重研發著稱的ADM,幾乎在生物燃料出現之初就迅速成為美國最大的生物乙醇生產商。而在美國前總統布希提出生物燃料計劃後,ADM更是雙手支持,而其他糧商則謹慎得多,目前為止,邦吉僅在巴西有一家獨資的甘蔗乙醇生產廠。路易達孚也是直到2006年,才開始在美國興建了第一個年產8000加侖生物柴油的工廠。至於嘉吉,盡管也生產乙醇,但是為有興趣的投資者提供生物燃料技術和服務的熱情,似乎超過了他們自己投資生產的熱情。四大糧商的分歧在於對市場未來走向的判斷不同。以嘉吉為代表的一方意見認為,糧食市場的漲價並不能有效抑制需求,也不能有效擴大耕地,因此未來不會有很多糧食可被用於生物燃料。另外,生物燃料的未來發展,直接取決於石油的價格,如果石油價格下跌,那麼生物燃料將無利可圖。
雖然四大糧商手握全球80%以上的農產品貿易,只要這四家願意心照不宣地向一個方向行動,其影響力毋庸置疑。因此很多人都在擔心農產品自由貿易體系將要面臨崩潰,因此各國政府紛紛採取行動保護本國的糧食安全,嘉吉投資(中國)有限公司主席兼總裁葛諾仁也曾說過,四大糧商之間存在的是競爭關系,其間並沒有類似於歐佩克之類的合作組織,很難形成統一的利益趨勢。但是,四大糧商的「能量」依然不容小視,各國的反應也並非毫無根據,這也服從一個方面證明了四大糧商的實力與影響力,在以競爭為前提的國際糧食市場環境下,實力雄厚的四大糧商已很難超越,而它們的下一步動作也將引起各國的密切關注
在中國政府和法律的控制內,合法運行。
⑸ 世界幾大糧油公司ABCD
美國ADM、美國邦吉(Bunge)、美國嘉吉(Cargill)、法國路易達孚(LouisDreyfus)。人們習慣根據他們名稱的第一個字母,把這四家稱作「ABCD」四大糧商。這四個占據世界糧食交易主要份額的四大糧食集團行事低調,關於他們的新聞並不算眾多,但是他們對於世界糧食環境的作用卻沒有人能夠小視。目前,世界上有四大糧食巨頭。他們在糧食行業的地位,和國內互聯網行業的「BTA」是一樣的。這四家糧食公司,又稱為「四糧商」,分別是美國ADM公司、美國嘉吉公司、美國邦吉公司和法國路易達孚公司。可見,「四大糧商」中,有3家是美國公司。事實上,有媒體指出,法國路易達孚公司背後也有美國資本。也就是說,世界前四名的糧食企業其實都與美國有關。說白了,美國資本幾乎控制了全球食品貿易。
拓展資料:
1、看到這里,很多人想知道「四大糧商」在中國市場上是否有影響力?答案是肯定的。以美國ADM公司為例。它是世界上最大的玉米、小麥和油菜籽加工公司。據媒體報道,ADM在全球擁有13000多輛火車車廂、2000多艘貨輪和10000多輛卡車。此外,ADM的業務網路覆蓋包括中國市場在內的全球60多個國家和地區。早在2000年,ADM就進入中國市場並開始了一系列布局。其在國內市場的業務涉及小麥、大米、大豆、玉米等農作物的加工和運輸。此外,由ADM與新加坡豐益集團共同成立的怡海(中國)集團,成立僅一年時間就在國內市場控制了40多家公司。目前,集團的生產工廠覆蓋中國26個省,擁有300多個生產車間。
2、除了農作物加工和運輸外,怡海集團還是中國最大的糧油加工企業,年榨油菜籽量超過1000萬噸。例如,消費者熟悉的「金龍魚」、「胡記花」、「香滿園」、「海皇」等食用油品牌都在集團旗下,但很多中國人認為這些品牌是國產品牌。以2018年為例,怡海集團凈利潤達到52.8億元,在中國糧油市場占據領先地位。由此可見,「四大糧商」的實力還是很強的,中國糧食市場難免會受到影響。如今,中國雖然可以實現主食自給,但部分農產品仍依賴進口,如大豆。不過,總體而言,中國的糧食安全還是很有保障的,大家不必太擔心。
3、說到糧食,我們首先想到的是袁隆平院士,他為世界糧食問題做出了巨大貢獻,但與四大糧商相比仍有很大差距。這四家糧商不僅在整個產業鏈上具有高度壟斷性,而且還擁有高超的期貨和一系列經濟炒作技巧。他們賺取未來的錢,並擁有對全球糧食價格的定價權。他們有堅實的基礎,很難對付。今天,讓我們揭開世界四大食品巨頭的面紗:美國佔三個,控制著食品。
4、ADM 專注於研究和開發。目前,ADM 是世界上第一家穀物和油籽處理廠、美國最大的大豆壓榨處理廠和玉米添加劑製造商、美國第二大麵粉廠和世界第五大糧食出口貿易公司,美國最大的生物乙醇生產商。邦吉公司目前是巴西第一大糧食出口國、第二大豆製品出口國、美國第三大糧食出口國和第三大大豆加工商、世界第四大糧食出口國和最大油料作物加工商。班吉關注從農場到終端的全過程。它在南美洲擁有大型農場,向農民出售化肥並購買他們的糧食。巴西有許多加工廠。
⑹ 四大糧商與中國的戰爭
四大糧商與中國的戰爭如下:
世界四大糧商為美國ADM、美國邦吉、美國嘉吉、法國路易達孚。他們占據世界糧食交易額的80%!堪稱巨無霸。美國前國務卿基辛格曾說:控制了糧食,我就控制了人類。隨著2008年中國關於限制外資企業進入糧食流通領域的世貿組織過渡期的結束,覬覦中國糧食產業的國外糧商早已蠢蠢欲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