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土地荒漠化治理措施土地荒漠化治理措施是什麼
1、調整不利於生態環境良性循環的土地利用結構,合理地安排農業、林業、牧業的比重。
2、封育沙漠化的棄耕地和退化草場,使植被恢復。
3、採取分區輪作或輪收,限制載畜量。
4、採用植物固沙為主、工程措施固沙為輔的固沙方法。
Ⅱ 如何治理土地荒漠化
治理土地荒漠化的方法如下所示:
(1)植樹種草。當植被蓋度達到30%以上時,土壤風蝕就會基本消失。種樹種草治理沙漠化的措施,就是基於控制土壤風蝕的原理提出的。在沙漠化發展嚴重的農耕地區,主要採取把部分已經沙漠化的耕地退還為林地和草地的方法,以達到沙漠化土地恢復的目的。但由於區域內一部分土地種樹種草,與本區域內另一部分土地承載力的大幅度躍升,沒有協調同步,或者僅考慮到種樹種草,而未在建設基本農田、大幅度提高單位土地的產出水平上下功夫,導致種樹種草與本已過重的人口壓力之間矛盾日趨激烈。
(2)圍欄封育。在草原地區牲畜壓力過大,過度放牧造成了土地沙漠化。治理的方式通常採用「圍欄封育」,即把草場劃分成若干小區,使圍起來的草地因牲畜壓力的消失,而自然恢復。
土地荒漠化,就是指土地退化,也叫「沙漠化」。1992年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對荒漠化的概念作了這樣的定義:"荒漠化是由於氣候變化和人類不合理的經濟活動等因素,使乾旱、半乾旱和具有乾旱災害的半濕潤地區的土地發生了退化。
Ⅲ 中國土地沙漠化的現狀是怎樣的
引言:我國沙漠化土地面積約為160.7萬千米,占我國國土總面積的是16.7%,目前我國沙漠化土地面積還在以每年22460千米的速度繼續拓展,而且還有繼續擴大的趨勢,這對於我國經濟發展還有社會可持續發展都產生了極大的危害。新半個世紀以來,我國也一直對沙漠化進行整治,但是總體惡化的一個局面還未得到完全改善,總體來說就是治理的速度還趕不上被沙漠化的速度,這也代表著我們沙漠化工作還沒有完全做到位。
一、沙漠化的主要原因
我國沙漠化的主要成因可分為兩類,即自然成因和人為成因,自然成因是全球氣候變暖使整個大的生態環境有利於沙漠化的發展;還有就是一些不利的自然因素,如氣候乾旱導致的沙漠化。人為成因就是我國人口壓力持續增長,導致亂砍亂伐普遍現象的存在,造成植物破壞,從而導致沙漠化迅速發展。
Ⅳ 中國西北土壤荒漠化目前都採用了哪些治理措施
1.治理措施
⑴合理利用水資源
①在農作區主要是改善耕作和灌溉技術,推廣節水農業,避免土壤的鹽鹼化;
②在牧區草原,減少水井的數量,以免牲畜的大量無序增長;
③在乾旱的內陸地區要合理分配河流上、中、下游水資源,既考慮上、中游的開發,又要顧及下游生態環境的保護。
⑵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構築防護體系
①乾旱地區的綠洲地區
ⅰ應在綠洲外圍的沙漠邊緣地帶進行封沙育草;
ⅱ在綠洲前沿地帶營造喬、灌木結合的防沙林帶(積極保護、恢復和發展天然灌草植被)
ⅲ在綠洲內部建立農田防護林網,組成一個多層防護體系。
②在缺乏水源的地區
利用柴草、樹枝等材料,在流沙地區設置沙障工程,攔截沙源、固阻流沙、阻擋沙丘前移。
⑶調節農、林用地之間的關系——宜林則林,宜牧則牧
①現有林地應該作為防護林的一部分,不能再毀林開荒。
②綠洲邊緣的荒地與綠洲之間的灌草地帶,不能盲目開墾,主要用於種樹種草,發展林業與牧業。
③對已經造成荒漠化的地方,還應退耕還林,退耕還牧。
⑷採取綜台措施,多途徑解決農牧區的能源問題
解決農牧民的能源問題的途徑:如營造薪炭林、興建沼氣池、推廣省柴灶等。
⑸控制人口增長
控制人口過快發展,提高人口素質,建立一個人口、資源、環境協調發展的生態系統,對荒漠化的防治有著重要的意義。
2.我國治理措施和經驗
⑴措施:生物固沙、沙地飛播造林種草、小流域綜合治理等 (圖2.15)。
⑵治理荒漠化的典例——沙坡頭草方格沙障
⑶ 我國政府對西北地區的生態建沒和荒漠化防治
先後實施了「三北」防護林體系建設、天然林保護、退耕還林還草、防沙治沙等多項生態環境治理工程。
Ⅳ 土地荒漠化的解決措施有哪些
1、保護現有植被,加強林草建設。在強化治理的同時,切實解決好人口、牲口、灶口問題,嚴格保護沙區林草植被。通過植樹造林、喬灌草的合理配置,建設多林種、多樹種、多層次的立體防護體系,擴大林草比重。
在搞好人工治理的同時,充分發揮生態系統的自我修復功能,加大封禁保護力度,促進生態自然修復。由於飛播具有速度快、用工少、成本低、效果好的特點,因而對地廣人稀、交通不便、偏遠荒沙、荒山地區恢復植被意義更大。
2、在荒漠化地區開展持久的生態革命,以加速荒漠化過程逆轉。關鍵是合理調配水資源,保障生態用水。如不合理的水資源調配製度,是造成我國西北河流縮短、湖泊萎縮甚至乾涸、地下水位下降、土地荒漠化的直接原因。
3、嚴格執行計劃生育政策,控制人口的過速增長,不斷提高人口素質。通過開展環保意識的宣傳教育,提高全民族的思想認識水平。關心、愛護環境,自覺地參與改造和建設環境,形成全社會的風尚。
同時,國家要有計劃地對局部荒漠化非常嚴重,草地和耕地幾乎完全廢棄,惡劣的自然環境已經不適於人類生存的地區,實行生態移民。
4、扭轉靠天養畜的落後局面,減輕對草場的破壞。要落實草原承包責任制,規定合理的載畜量,大力推行圍欄封育、輪封輪牧,大力發展人工草地或人工改良草地,發舍飼養畜。加快優良畜種培育,優化畜種結構。
5、加快產業結構調整,按照市場要求合理配置農、林、牧、副各業比例,積極發展養殖業、加工業,分流農村剩餘勞動力,減輕人口對土地的壓力。還可利用荒漠化地區蘊藏著多種獨特的資源,如光熱、自然景觀、文化民俗、富餘勞動力等資源優勢開發旅遊、探險、科考產業等。
6、優化農牧區能源結構,大力倡導和鼓勵人民群眾利用非常規能源,如風能、光能、沼氣等能源,以減輕對林、草地等資源的破壞。
7、做好國際履約工作的同時,加強防治荒漠化的國際交流與合作,爭取資金與外援。
土地荒漠化形成原因
一、自然因素
自然因素包括乾旱(基本條件)、地表鬆散物質(物質基礎)、大風吹揚(動力),沒有植被(保護)等。
以風力作用下的荒漠化過程為例,包括發生、發展和形成3個階段:
1、發生階段。僅存在發生荒漠化的條件,如氣候乾燥、地表植被開始被破壞等,即潛在荒漠化。
2、發展階段。地面植被已被破壞,出現風蝕、粗化、斑點狀流沙和低矮灌叢沙堆。隨風沙活動加劇,進一步出現流動沙丘或吹揚的灌叢沙堆,包括發展中的荒漠化(荒漠化土地佔土地面積20%以下)和強烈發展的荒漠化(荒漠化土地佔土地面積20~50%)。
3、形成階段。地表廣泛分布流動沙丘或吹揚的灌叢沙堆,其面積占土地面積50%以上,為嚴重荒漠化。
二、人為因素
人為因素既包括過度樵採,過度放牧,過度開墾,礦產資源的不合理開發,以及水資源不合理利用等人類的不當活動。
人為因素和自然因素綜合地作用於脆弱的生態環境,造成植被破壞,荒漠化現象開始出現和發展。荒漠化程度及其在空間擴展受乾旱程度和人畜對土地壓力強度的影響。
荒漠化也存在著逆轉和自我恢復的可能性,這種可能性的大小及荒漠化逆轉時間進程的長短受不同的自然條件(特別是水分條件)、地表情況和人為活動強度的影響。
Ⅵ 我國荒漠化防治的主要措施有什麼
植樹造林,興建水利工程,改變澆灌方式,把蓋灌改成滴灌,加強宣傳教育。最近我國興起的沙漠農業,也是可以的。
Ⅶ 中國是如何治理土地沙漠化的
首先,可通過鋪設草方格,埋設防沙障等方式固定沙丘,防止沙漠進一步擴張
其次,推行土地的集約式經營,嚴禁過度放牧,提倡輪耕,休耕,保持土壤肥力
再次,優化種植結構,有條件的實行精準灌溉,學習以色列等先進的技術
此外,土地退化,荒漠化地區的人們應該轉變意識,應該有一定的勞動力輸出,來緩解靠土地吃飯的局面;該類地區還應該調整產業結構,大力發展農業之外一些經濟附加值高的工業,而糧食可通過購買其他地方的產品的形式來解決,節約寶貴的水資源,更好的治理沙漠化,控制荒漠化的發展
Ⅷ 我國在土地荒漠化問題上採取了哪些措施
在不同的自然條件下,荒漠化土地防治途徑與措施不同。在中國,根據北方沙漠化土地的特徵。
在半乾旱地區的防治措施主要有:
①調整不利於生態環境良性循環的土地利用結構,合理地安排農業、林業、牧業的比重。
②封育沙漠化的棄耕地和退化草場,使植被恢復。
③採取分區輪作或輪收,限制載畜量。
④採用植物固沙為主、工程措施固沙為輔的固沙方法。
乾旱地區的防治措施主要有:
①以內陸河流流域作為生態單元進行全面規劃,合理分配上中下游用水比例。
②以綠洲為中心,建立綠洲外圍封沙育草帶、綠洲邊緣喬木灌木結合的防沙林帶與綠洲內部的窄林帶、小網格的護田林網相結合的防護林系。
③對綠洲邊緣的流動沙丘,採取在沙丘表面設置沙障與障內栽植固沙植物相結合的防護體系。
④在防治沙害基礎上,採取改良土壤措施。
Ⅸ 防治荒漠化要採取哪些措施
為了防治荒漠化現象,目前人類主要採取以下幾種措施:一是加強草場管理。草原退化是乾旱地區荒漠化的主因。因此,必須把保護和退墾還草還林放在首位,保持水的區域平衡。
二是加強水土保持工作。我國西部地區的山地和丘陵地帶上,由水力引起的土壤侵蝕比較突出,生產力衰退,必須加強對長江上中游山地環境的整治工作。
三是利用生物措施和耐旱基因資源。通過建立人工植被,保護和恢復天然植被,最終達到防止風沙危害,治理和開發利用荒漠化土地的目的。
四是利用保水劑產品和「干水」技術。保水劑是由高分子材料構成,能夠吸收自身重量幾百倍乃至上千倍重量的純水,具有抗旱保苗、增產增收、改良土壤、防風固沙、水土保持等多項功能。
Ⅹ 我們國家是怎樣治理土地沙漠化的
首先,可通過鋪設草方格,埋設防沙障等方式固定沙丘,防止沙漠進一步擴張
其次,推行土地的集約式經營,嚴禁過度放牧,提倡輪耕,休耕,保持土壤肥力
再次,優化種植結構,有條件的實行精準灌溉,學習以色列等先進的技術
此外,土地退化,荒漠化地區的人們應該轉變意識,應該有一定的勞動力輸出,來緩解靠土地吃飯的局面;該類地區還應該調整產業結構,大力發展農業之外一些經濟附加值高的工業,而糧食可通過購買其他地方的產品的形式來解決,節約寶貴的水資源,更好的治理沙漠化,控制荒漠化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