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中國上一次禽流感是哪一年
禽流感基本上每年都有,中國上一次爆發是2004年。2004年初禽流感席捲美國和亞洲部分國家,中國、日本、越南等國上百萬家禽染病死亡,多人可能因感染禽流感病毒而去世。
Ⅱ 中國流感多發的季節是什麼季節
春季和秋季的流感多發。
Ⅲ 流感的歷史、現狀及將來
流感的歷史:
在人類尚未發明疫苗之前,每次流感大流行都會造成數百萬人失去性命。1918年,席捲全球的西班牙流感奪走了約5000萬人的生命,其破壞力之大甚至超越了一戰。
1944年,疫苗首先在美國出現。但是,人們總會遇到無法用疫苗阻擋的病菌,科學家們需要在疫情爆發後尋找新的解決辦法。目前,各國衛生組織尚無法確定現有疫苗能否抵禦豬流感,因此正加緊收集病毒樣本,來研發新疫苗。
古希臘醫生希波克拉底,他通常被人們認為是「醫葯之父」。在其著作中,希波克拉底描繪了一些類似於流感的症狀。但是歷史上最早關於大流行病的記載始於1580年。當時,菲利普二世執掌著西班牙的政權。科學家認為,正是菲利普二世的軍隊將某種致命病毒轉播到歐洲其他地區。
18世紀,人類見證了三次流感大流行及兩次傳染病爆發。正如圖片所展示的一樣,醫生竭盡全力去挽救病人的生命。但是,在18世紀醫生還無法認清傳染性病毒的危害,因此難以有效解決傳染病的爆發。
19世紀,城市的興起與船運業的發展令人們的活動范圍急劇擴大。1837年,德國柏林遭遇了一次極為嚴重的流感大流行,當年1月份該市的死亡率甚至超過了出生率。
同樣因為流感大流行的原因,西班牙巴塞羅那市的商業被徹底摧毀。圖片展示的是一座1890年的臨時醫院,當時俄羅斯正經歷著一場大規模流感。
1918年,人類迎來了一次危害極大的流感大流行,嚴重程度創歷史之最。在全球范圍內此次流感造成5000萬人喪命,其中西班牙有800萬人喪生。因此,此次流感大流行被命名為西班牙流感。相比之下,第一次世界大戰總計造成1900萬人喪命。
為了應對1918年的流感大流行,美國西雅圖街頭的警察戴上了口罩。盡管造成上千萬人喪命,但1918年的西班牙流感並沒有在人類文化上留下很深的印記。當時,人們將目光都聚焦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上,很少有文學作品對流感大流行進行描述。
2004年,《自然》雜志報道有科學家重新培育出引發1918年大流感的病毒。科學家們對這種病毒進行了細致的分析,以此來探究為何這種疾病的傳播速度會如此之快,同時利用這種病毒來研發新疫苗。
流感的現狀:伴隨著時代的前進,科學家們逐漸對傳染性病毒有了更深的認識。但是,仍有一些對抗病毒的措施是徒勞無功的。
流感的將來:科學家掌握了隔離病毒以及培育病毒的技術,距離研發出疫苗的時刻也越來越近。
(3)中國流感什麼時候擴展閱讀:
流行性感冒(簡稱流感)是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感染,也是一種傳染性強、傳播速度快的疾病。其主要通過空氣中的飛沫、人與人之間的接觸或與被污染物品的接觸傳播。
典型的臨床症狀是:急起高熱、全身疼痛、顯著乏力和輕度呼吸道症狀。一般秋冬季節是其高發期,所引起的並發症和死亡現象非常嚴重。
該病是由流感病毒引起,可分為甲(A)、乙(B)、丙(C)三型,甲型病毒經常發生抗原變異,傳染性大,傳播迅速,極易發生大范圍流行。甲型H1N1也就是甲型一種。本病具有自限性,但在嬰幼兒、老年人和存在心肺基礎疾病的患者容易並發肺炎等嚴重並發症而導致死亡。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流感
Ⅳ 甲型h1n1流感從什麼時候開始傳入中國
中國內地的第一例甲型H1N1流感確診病例,出現在5月11日的四川省成都市。
該病例包某某為四川內江人,男,30歲。曾從美國搭乘飛機,經日本東京、中國北京轉機後抵達成都。
Ⅳ 中國是什麼時候發現的豬流感
豬流行性感冒是豬的一種急性、傳染性呼吸器官疾病。其特徵為突發,咳嗽,呼吸困難,發熱及迅速轉歸。豬流感是豬體內因病毒引起的呼吸系統疾病。豬流感由甲型流感病毒(A型流感病毒)引發,通常爆發於豬之間,傳染性很高但通常不會引發死亡。秋冬季屬高發期,但全年可傳播。豬流感多被辨識為丙型流感病毒(C型流感病毒),或者是甲型流感病毒的亞種之一。該病毒可在豬群中造成流感暴發。通常情況下人類很少感染豬流感病毒。
人感染豬流感症狀與感冒類似,患者會出現發燒、咳嗽、疲勞、食慾不振等。在預防方面,現階段沒必要扎堆去接種人流感疫苗,因為預防季節性流感疫苗對預防豬流感並無效果。正確的做法是養成良好的個人衛生習慣,充足睡眠、勤於鍛煉、減少壓力、足夠營養;勤洗手,尤其是接觸過公共物品後要先洗手再觸摸自己的眼睛、鼻子和嘴巴;打噴嚏和咳嗽的時候應該用紙巾捂住口鼻;室內保持通風等。
一九一八年在人類間爆發的流感
一九七六年在美國發生的人類流感
一九八八年的人畜互傳流感
Ⅵ 建國後出現過哪些疫情
一、1949年——肺結核
肺結核在西方曾被稱為「死亡之首」,在中國更有「十癆九死」的說法。二十世紀上半葉,肺結核開始在中國大肆傳播。直到1949年,全國仍有肺結核病人2700萬,每年有超過138萬人死於肺結核。年死亡率達307/10萬,且18歲以上感染肺結核人數高達90%,「1921年前出生的人中,沒有幾個人體內沒有結核桿菌」。
在鏈黴素發現之前,中國的結核病處在無葯可醫的狀態,沒有特效的止血葯、止痛葯和抗菌葯,發病後幾乎只能承受著身體的惡化。即使鏈黴素作用於臨床,普通患者仍然無法消費。「十癆九死」在當時並非誇張的說法。
二、1955年——鼠疫
鼠疫是由鼠疫桿菌傳染的病死率極高、社會危害性極大的烈性傳染病。根據已有研究證明,近現代以來華北地區鼠疫流行非常普遍,新中國成立後,察北專區即出現了大規模鼠疫暴發、流行和造成重大人員傷亡的突發事件。鼠疫是自然疫源性疾病,其危害之大在傳染性疾病中當推首位。
根據1900年到1949年的不完全統計,全國鼠疫發病人數達1155884人,死亡1028808人,人間鼠疫波及20個省、自治區的549個縣,鼠疫流行主要是因為鼠、蚤的數量急劇增加,及由於戰爭社會大動盪、人口大流動等。
三、1957年——亞洲流感
亞洲流感是1957年2月在中國貴州省首次爆發的一種流行性感冒,該病隨後在同年傳遍全世界。疫情一直持續到1958年,是二十世紀人類第二次流感大流行,「亞洲流感」因首發地為亞洲而得名,學名為甲型H2N2流感。
亞洲流感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以來出現的最嚴重的流感疫情,1957年2月首發於中國貴州省西部,3月傳播至內地其他省份,4月蔓延到香港地區,在八個月內席捲全球,據估計全球共有100萬-400萬人死於該病毒。
四、1958年——血吸蟲
血吸蟲病又稱「大肚子病」,是一種由血吸蟲寄生在人體內的靜脈系統所引發的傳染性疾病,它主要通過田溝、河流中的釘螺,以及患者、罹病牲畜糞便中的蟲卵孵化入水等方式進行傳播,其危害之大,范圍之廣,實屬罕見。
1958年6月30日,曾經的血吸蟲病重疫區余江縣登上了《人民日報》,成為新中國第一個消滅血吸蟲病的縣,被永久地載入了史冊,同時彰顯著新中國創造的偉大力量。為此,偉大領袖還寫下了兩首七律,名曰《送瘟神》,以表達人民群眾在防治此病過程中取得勝利的喜悅心情。
五、1961年——天花
天花在人間的傳播至少有3100年,它流行起來十分猖獗,假設有四個人患天花,就有一個人要死於天花,那麼剩下的都要留下麻臉,有的是眼瞎或者是耳聾。
1961年6月,中國最後一名天花病人胡小發痊癒出院, 新生的人民政府只用了十一年時間,就消滅了這個困擾了人類數千年的瘟疫,比世界衛生組織宣布全球消滅天花的時間整整提前了16年。1979年12月9號,全球撲滅天花證實委員會在日內瓦簽署的認證書上用六種文字寫道:我們證實撲滅天花已在全世界實現。
六、1966年——流腦
流行性腦脊髓膜炎,簡稱流腦,是由腦膜炎球菌感染人體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傳染病,易感者主要是小孩子、青少年。1966-1967年的流腦疫情,是最為嚴重的一次,1967年文革紅衛兵「大串聯」誘發了全國大流行,每10萬人中,就有403人發病。
曾經,這個「流腦」也像今天的冠狀病毒一樣,在全國大流行,300萬人感染,可幸的是最後研製出了流腦疫苗,才真正攻克這一疾病。如今,每個寶寶出生後也必須要接種流腦疫苗。
七、1968年——香港流感
香港流感(Hong Kong flu),是指於1968年7月在香港首次爆發的流行性感冒,該病隨後在同年傳到美國,疫情一直持續到1969年,在世界范圍內造成100萬-400萬人死亡。 香港流感是H3N2流感病毒引起的第一次大流行,該病毒由H2N2流感病毒經過抗原轉變而來,後者曾在1957-58年造成「亞洲流感」大流行。
1968年7月,香港地區出現流感疫情、約15%的當地居民被感染,8-9月逐步傳入新加坡、泰國、日本、印度和澳大利亞等地,同年底蔓延至北美洲。
八、1981年——霍亂
霍亂是由霍亂弧菌引起的急性腸道傳染病,屬於國際檢疫傳染病之一,也是我國法定管理的甲類傳染病。它可流行、爆發和大流行。臨床特徵為劇烈腹瀉、嘔吐、大量米泔樣排泄物、水電解質紊亂和周圍循環衰竭,嚴重休克者可並發急性腎功能衰竭。
20世紀60年代初,第7次霍亂大流行傳入我國後,1981年以國務院名義下發文件,明確提出「標本兼治,治本為主」的防治霍亂的對策原則,各地採取有力措施,加強對霍亂疫情和疫源地的監測和防治工作。2004年,中國研製的新型口服霍亂疫苗上市,大幅降低了成本和副作用,並成為世界衛生組織推薦用葯,已經在非洲等貧困地區推廣。
九、1988年——甲肝
1988年上海市甲型肝炎流行,計有29萬人患病。醫院爆滿,不得不在各單位開辦臨時病床。上海這次甲型肝炎流行並非是由於甲肝病毒變異所致,市人群在對甲型肝 炎免疫力下降的基礎上,居民習慣生食已被甲肝病毒污染的毛蚶是造成流行的主要因素。
1988年1至2月中旬發病形成高峰,3月病情得以控制。1993年起,上海市開展了甲肝疫苗接種工作,根據甲型肝炎發病特點,分別對學齡前、小學生、中學生、高中生、職校、技校、大學生等人群開展甲肝疫苗接種,提高人群免疫水平,大大降低了全市甲型肝炎的發病率。
十、1999年——麻風病
麻風病是由麻風桿菌引起的一種慢性接觸性傳染病。主要侵犯人體皮膚和神經,如果不治療可引起皮膚、神經、四肢和眼睛的進行性和永久性損害。據建國以來至1999年的疫情統計,中國共發現麻風病人3113例。
經過50年來的防治,病人不斷減少,病區縮小,危害減輕。1999年,在各級政府的高度重視和支持下,各級防治人員努力工作,取得了顯著成績。中國各地區基本消滅麻風病的標准。
十一、2002年——非典
SARS事件(非典性肺炎)是指嚴重急性呼吸綜合征(英語:SARS),2002年非典在中國廣東發生,並擴散至東南亞乃至全球,直至2003年中期疫情才被逐漸消滅的一次全球性傳染病疫潮。
為了控制疫情,全國人民如臨大敵,對人員流動嚴加管控。截止2003年8月16日,中國內地累計報告非典型肺炎臨床診斷病例5327例,治癒出院4959例,死亡349例(另有19例死於其它疾病,未列入非典病例死亡人數中)。中國香港:1755例,死亡300人;中國台灣:665例,死亡180人。當時人們對未知病情的恐慌以及網路的快速傳播,全國人民都開始重視起非典,白醋和板藍根等葯品也賣脫銷了。
十二、2020年——新冠
2019年12月,湖北省武漢市持續開展流感及相關疾病監測,發現多起病毒性肺炎病例,均診斷為病毒性肺炎/肺部感染 。2020年1月20日,習近平總書記對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作出重要指示,強調要把人民群眾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放在第一位,堅決遏制疫情蔓延勢頭。
在應對疫情的過程中,中國強調及時准確、公開透明地發布疫情最新情況,回應境內外關切。同時,通過此次疫情防控阻擊戰,中國將及時吸取經驗教訓,不斷完善信息收集反饋和決策糾錯機制,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我們始終相信,萬眾一心,就沒有翻不過的山;心手相牽,就沒有跨不過的坎。有14億中國人民手挽著手並肩戰斗,就沒有戰勝不了的困難!
Ⅶ 我國在國家衛生部的統一領導下在哪一年開始系統建立中國流感監測網路
1957年下半年,第二次流感大流行再襲中國時,國家成立了中國國家流感中心,領導流感控制工作。
自2000年開始,中國流感監測網路開始系統建立和完善,經過10餘年的發展,相關項目組在傳染病國家科技重大專項等課題的支持下,建立了各種亞型流感病毒的監測和檢測技術平台,結合計算機和生物信息學技術的預測預警技術平台,顯著地提高了中國應對各種新型流感的發現和防控的能力。
2009年5月19日,為加強國內流感監測工作,擴大監測范圍、提高監測能力、完善監測網路,原衛生部決定擴大全國流感監測網路。原衛生部要求:各省級衛生行政部門負責組織實施本轄區擴大流感監測工作;各級疾病預防控制中心負責流行病學調查,並逐步建立傳染病診斷實驗室平台;具有相應實驗活動資質的生物安全三級實驗室可承擔國家和省級衛生行政部門下達的流感病毒分離、培養等實驗工作;重大專項監測技術平台網路實驗室負責支持和協助實驗室檢測復核等工作;哨點醫院負責症狀監測、樣本採集和臨床診斷等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