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中國古代有哪些文明(最好能介紹下)求大神幫助
中國有五千年文明史,是世人皆知的「四大文明古國」之一。我們的先人憑自己的聰明才智,創造了在當時領先世界的科學技術和文化,為全人類的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原始社會 浙江餘姚河母渡氏族是長江流域母系氏族公社的一個典型,首開世界種植水稻之先河;西安半坡氏族是黃河流域母系氏族社會仰韶文化的一個典型,他們已經學會製作精美的彩陶,上面刻畫的符號可能是中國原始文字的萌芽。 夏.商.周奴隸社會時期 自公元前21世紀,禹的兒子「啟」登上王位,建立夏王朝起,我國開始了奴隸社會。商朝的司母戊大方鼎重875公斤,是迄今發現的世界最大的青銅器;商代沿用夏代歷法,有世界上關於日食的記錄;商代文字已經定型,是當時世界上的進步文字,由此開始了中國有文字可考的信史。 春秋戰國時期 這是我國由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過度的時期。此時期在科學技術和文學藝術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就:《春秋》中留下了關於哈雷慧星的最早記錄;甘德和石申的《甘石星經》是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學著作;《詩經》是我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詩經》中有關於西周日食的記錄,是我國歷史上第一次有確切日期的記錄。 秦至清鴉片戰爭的封建社會時期 秦王贏政統一全國,建立了秦王朝,作為封建社會的第一個國家,後經西漢.東漢.三國.兩晉.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國.宋.遼.西夏.金.元.明.清,直到1840年鴉片戰爭。長達2200年的歷史創造了最為璀璨的文化,科學技術空前發達。 西漢初期已經出現了紙,說明我國是世界上最早發明紙的國家;西漢編定的《皇帝內經》是我國最早的一部醫書;歷史學家司馬遷寫成了中國第一部記傳體通史巨著《史記》;東漢蔡倫改進造紙術,對中國和世界文化發展作出了卓越貢獻;張衡創造了世界上最早的利用水力轉動的渾天儀,發明了世界上最早的測定地震方位的地動儀;《神農本草經》是我國第一部完整的葯物學著作;華佗發明了「麻沸散」,是世界醫學史少年宮的創舉;北魏農學家賈思勰的《齊民要術》是我國現存最早.最完整的農書;隋朝開鑿的大運河對當時促進南北經濟繁榮文化交流起了巨大作用;李春設計的「趙州橋」是現存世界上最古老的石拱橋;唐政府組織編寫的《唐本草》是是世界上第一部由國家編定頒布的葯典,比歐洲早800多年;宋時,我國是世界上造船技術最先進的國家,船上已經安裝指南針;北宋著名建築師李誡寫的《營造法式》是世界上.最完備的建築學著作;明代李時珍的《本草綱目》是世界上內容最豐富.考訂最詳細的葯物學著作;徐宏祖是著名的學者和旅行家,所著《徐霞客游記》是世界上第一個研究岩溶地貌的人;羅貫中的《三國演義》是我國最早的一部長篇歷史小說;施耐庵《水滸轉》是第一部以農民起義為題材的長篇小說;吳承恩的《西遊記》是我國最傑出的浪漫主義長篇神話小說;蘭陵笑笑生的《金瓶梅》是我國第一部文人創作的長篇小說;清代的《古代圖書集成》是我國現存規模最大的類書;曹雪芹的《紅樓夢》是我國古代長篇白話小說的高峰;蒲松齡的《聊齋志異》是我國古代文言文小說的顛峰;《四庫全書》是清政府組織實施的浩瀚巨大的文化系統工程,也是世界上最大的一部叢書。 古代文化燦若星辰,世界之最不勝枚舉。以上只是每一個時期的重要代表之一。
B. 中華文明都是有什麼關中文化、中原文化還有呢
其實中華文化可以分為兩部分,一南一北,其一為黃河文化,其二為長江文化,沒有主次之分哈,都很重要。
長江流域有成都平原文明、江漢文明、太湖文明,其代表性的考古學文化有大溪文化、屈家嶺文化、石家河文化、崧澤文化、良渚文化等。
C. 中國文明歷史有什麼
夏商時朝:夏歷法《夏小正》載有一年中各個月份的物候、天象、氣象、和農事等內容;商朝時的最大成就是世界上延續時間最長的紀日方法(天乾地支紀日法),同時夏商時期還保留了我國最早的日食與月食的記錄,這些對後世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春秋戰國時期:春秋時留下了世界上公認的關於哈雷彗星的首次記錄;春秋歷法也已經形成了自己固定的系統,基本上確定了十九年七閏的原則;戰國時出現了世界上最早的天文著作《甘石星經》。
秦漢時期:西漢武帝時天文學家制定出了中國第一部較完整的歷書「太初歷」開始以正月為歲首,同時西漢還留下了世界上公認的有關太陽黑子的最早記錄;東漢科學家張衡發明製作地動儀,並對月食作出了最早的科學解釋。
隋唐時期:唐朝時天文學家僧一行制訂的《大衍歷》,較為准確地反映了太陽運行的規律,同時他還是世界上用科學方法實測地球子午長度的創始人。
宋元時期:北宋沈括創制了更簡便與更有利於安排農時的「十二氣歷」;元朝專設太史局編制新歷法,天文學家郭守敬創制了簡儀與高表等天文觀測儀器,並主持編寫了《授時歷》,其一年的周期與現行公歷基本相同,但卻比現行公歷早300年。
(3)中國古代的建築成就
中國古代長城:秦長城西起臨洮,東到遼東;明長城東起鴨綠江,西到嘉峪關。長城依地形而建,綿延萬里,其宏偉的建築的規模、獨特的建築風格、復雜的建築結構,凝聚了中國古代人民的智慧,堪稱世界建築史上的一絕。也在一定程度上保護了中原農業生產,成為了中國古代農業文明與游牧文明的分界線,保護了北方的生態環境。但同時也加重了人民的負擔,在一定程度上阻隔了中原民族與各北方少數民族的交往。
隋唐時期:這一時期是中國古代建築成熟期。隋著名的建築師宇文愷修建了大興城,唐在此基礎上擴建為長安城,體現了城市建築的高超技術;隋工匠李春設計建造的石拱橋-趙州橋,在世界橋梁史上佔有重要位置。
宋元時期:這一時期建築技術有了顯著的發展。北宋末年李誡編寫的《營造法式》是我國建築史一傑出的著作。其它如遼代我國著名的木結構建築(河北薊縣獨樂寺、山西應縣木塔)、金代的盧溝橋、元大都都地在我國建築史上佔有很重要的位置。
明朝:明成祖在元大都的基礎上營建北京城,建築宏偉壯麗,是我國古代城市建築的傑作。
D. 中國文明是什麼
中國文明:亦稱華夏文明。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也是世界上持續時間最長的文明。一般認為,中華文明的直接源頭有三個,即黃河文明、長江文明和北方草原文明,中華文明是三種區域文明交流、融合、升華的燦爛果實。產生中華文明的重要因素非黃河和長江莫屬了。在黃河流域產生的農業文明,受到歷史時期自然地理因素的影響,不斷向長江流域農業文明過渡、發展。長江流域農業文明是黃河流域農業文明的繼承和發展。黃河流域早期農業一般主要是種植粟,長江流域農業主要是種植水稻。
E. 中國古代文明有哪些
中國古代文明有:農業文明、文學、建築文明、政治文明。
1、農業文明,這是中國文明最歷史悠久最輝煌的,它開創了農業發展的先端和方向,利用工具和牲口也是中國農業文明的發展。這也相信的發展了農業技術和工具的發展。
(5)中國文明有什麼擴展閱讀
中國早期文明時代5個方面標志的看法 :
1、與人民大眾分離的國家公共權力的確立。其重要的物化形態為出現了都、邑(國都、城邑),作為統治階級建立和實施政治權力的基地,有大面積夯土基址的宮殿建築等。
2、以階級對抗為核心的社會分層現象。常常從墓地布局和墓葬規格(如棺槨、隨葬品)等反映出來,並伴隨著出現人殉和人牲制度等。
3、較復雜的禮儀制度和為王權服務的宗教力量的形成。系列化的玉禮器可視為這方面的指示物之一;同時出現禮儀中心建築物,特別是宗廟成為王都所在地的重要標記,還產生了崇奉主神的大型祭禮場所。
4、文字系統的出現。因早期文明社會掌握和使用文字的范圍甚窄,只能從散見的個別文字發現其所透露的信息。
5、青銅鑄造和玉雕業的興盛。這在中國既代表了物質文化的時代性尖端成就,又具有為社會政治服務而滲透著強烈觀念形態的性質。
無論世界和中國,早期文明社會還有高低層次的差別,都經歷了由初創到繁盛的階段。最初文明的發端,既是多源的,又是有中心(核心)的,多源交匯和中心崛起兩者相輔相成。
F. 燦爛的中國文明,有哪些
中國文明體現在多種方面,譬如建築中萬里長城,故宮等,文化方面如書法、京劇、文學作品等,還有各種各樣的文物,可以去博物館里觀看,這些都是其它文明所沒有遺留下來的珍貴的物質遺產和非物質遺產。
G. 泱泱華夏數千年文明,中國燦爛的古代文明都有哪些
中國古代文明有很多,文學上有唐詩宋詞、國風、楚辭、賦和散文、元雜劇等等。藝術上有織綉、時裝、圖騰、絲綉刺綉等等。
1、先秦文學的成就是巨大的,它的影響是非常深遠的。繼《詩經》三百篇之後,在我國文學史上放射出萬丈光芒的詩歌就是「楚辭」。「楚辭」主要是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的作品,是他在學習民歌的基礎上創造的新詩體。由於戰國時代社會的根本變化,私人著書的風氣大盛。我們習慣向來是「風」、「騷」並稱的,「風」指十五國風,代表《詩經》,「騷」指《離騷》,代表楚辭。
2、兩漢文學,賦和散文都很發達。東漢產生了文章的概念,主要指的就是賦和散文。兩漢歷史散文達到高度發展的階段。主要標志是司馬遷的《史記》。
3、唐代是我國文學史上一個光輝的時代,詩歌、散文、小說都取得了傑出的成就。詩歌的成就尤為突出。唐代詩人之眾和作品之多都超過了已往各代。僅《全唐詩》所錄就有二千三百多人,近五萬首詩。宋詞的思想內容不及宋詩豐富,藝術上卻表現了更多的創造性,對後來詞家的影響也比唐五代詞大。
4、宋代的散文、詩、詞,繼承唐五代的成就,繼續有所發展。話本、戲曲、說唱文學更為元明以來小說、戲曲的繁榮准備了條件。北宋的詩文革新運動是以復古為號召的文學革新運動。古文方面,在歐陽修、王安石和蘇氏父子的大力倡導之下,繼承了韓愈、柳宗元等的成就,進一步擺脫漢魏以來辭賦家的習氣,一直影響到明清的許多古文家。
5、元代的階級矛盾、民族矛盾空前尖銳,人民的武裝起義一直沒有停止過。反映在元代文學,特別在雜劇和民間文學里的主要內容是尖銳的社會矛盾和對階級壓迫、民族壓迫的反抗。它不但揭露了當時社會的黑暗,同時也鼓舞了廣大人民反對元朝統治的斗爭。元雜劇是在我國深厚的民族藝術基礎上,直接受院本和諸宮調的影響而產生的,有著獨特的藝術風格。
6、明代長篇小說《三國志通俗演義》、《水滸傳》和《西遊記》等著名作品,是在人民群眾集體創作的基礎上經過作家加工再創造而成的。在思想和藝術上都達到了很高的成就,在我國文學史上都有其重要的地位。
7、久負盛名的中國絲綢通過絲綢之路,傳送到遙遠的歐洲,給西方人帶去了美麗、尊貴與榮耀,而那些有著精巧美麗花紋的絲織品,洋溢著中國人在絲織業方面的智慧,讓後人充滿了對那個年代的中國織綉人的種種遐想和敬意。
8、中國是蠶絲的故鄉,也是絲織刺綉的發源地。根據考古發現,早在距今7000年前的河姆渡、距今6000年前的仰韶、距今5000年的良渚、紅山文化等新石器文化遺址中都發現了織布的原始工具,也發現了麻的織物殘片,這說明,當時的中國人,已經開始了原始的織造生產。
9、中國古代的帝王都自命為「真龍天子」,認為自己受命於天,駕臨人世,統治眾生,於是在服飾上大量使用傳說中的神獸「龍」的形象,以示君臨天下,唯我獨尊。帝王們自稱為龍,按照龍鳳的對應關系,帝後妃嬪們就開始稱鳳比鳳了,所以龍鳳圖案慢慢成為皇家服飾上專有的圖案了。
(7)中國文明有什麼擴展閱讀
1、中國古代文明探源的重點在文獻記載的「五帝」時期至秦王朝的建立,即公元前3000年至公元前221年。初步擬訂的課題包括:黃帝、炎帝和堯舜禹時期的文化與社會、漢字的起源、夏商周時期環境的變遷、農業和牧業起源、手工業的發展、城市起源、戰爭與文明起源及王權形成的關系、宗教信仰的起源、中國古代文明與世界其他古代文明的比較等。
2、新中國成立以來,黨和國家十分重視藏文化的保護和挖掘,為此投入了大量的資金和精力,這也使古象雄文化得以重現生機。然而長期以來,由於古象雄文獻分布零散、內容龐雜,給翻譯和整理它們帶來了巨大的困難。同時,優秀的翻譯人才也十分匱乏,除了要精通古象雄文和藏文、漢文,還必須了解古象雄的歷史。這些都導致我國對古象雄文化的研究一直處於滯後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