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中國人國民性是如何形成的
中國人經歷才滄桑太多,苦難太多,欺騙太多,虛偽太多,像一張經過無數次揉搓的紙張,沒有了最初的潔白挺括;像一條長河,被倒入太多的糟粕,以至污染過重,辨不出了本來顏色。有人說中國人是世界上最聰明的人種之一,因為他們信奉老子所說的「上善若水」,他們的性格像水,總是在變動,總是顯不出任何稜角。中國人不是沒有過血性——趙氏孤兒、七百壯士、聶政刺俠累、荊軻刺秦王,一個個動人心魄的故事,演繹了那個時代男人們的壯烈英勇和決絕。春秋戰國時的中國人,活得有聲有色,死得清白爽快,在後人看來他們還有些稚拙,有些簡單,但卻讓人感受到他們生命的挺拔偉岸。在周邊民族還處於沉睡中時,中國人那時已經有了思想啟蒙,各類思想活躍,智慧肆意奔放,在早期中國文明史的天空中噴薄出一道道絢麗的霞光。(這段時期不同的歷史學家有其各自看法,取其主流。)好景不長,統一中國的秦始皇揮劍閹煽了這個熱血沸騰、滿腦子想法的「青年」,早早結束了他的「性徵」,從此中國人不再有個性。秦始皇的過錯不在於統一天下,讓百家思想枯萎衰竭,也不在於修建長城,將中華文化禁錮在大陸之上,而在於他視天下人為獵物,他深信老師韓非子的話:人是本性卑劣的動物,他們渴望的只有利益而懼怕的只有暴力,人是不值得相信和尊重的,統治他們的方法不外乎「執長鞭以御宇內」,用法、術、勢來束縛和操縱,就如同對待栓在車子前面的牲口一樣。繼而,「焚書坑儒」、「以吏為師」、「以愚黔首」,終於達到「偶語者棄市,腹誹者誅,道路以目」的程度,中國人的群體人格第一次遭受粗暴對待和摧殘,不擇手段的實用主義者才能適應這個嚴酷的社會。漢高祖劉邦顯然適應了這樣的社會,這個在楚漢戰爭中被殺得大敗,逃跑途中為了讓車速度快些,數次要把自己的一對兒兒女推下車的流氓,這個在項羽要將其父親剁成肉醬時,嬉皮笑臉說別忘記分他一杯湯的小人,剛剛坐定天下就開始殺戮當初為他賣過命的戰友。他的登堂入室,宣告了一個滿嘴粗話的地痞的勝利,宣告了中國人精神上的第一次劣化,他證明了項羽式的高貴、矜持、理想化等已不適合秦始皇之後的中國了。中華文明富有生命力,人民有無窮的創造力,適應了當時的社會和體制,各類物質和精神上的成果顯現而出,中華文明遙遙領先於四鄰,人民充滿了自豪和自信,這種狀態在唐朝時達到頂峰。那時候的中國人性格基調還有著陽剛、開放、樂觀、進取,他們還沒有學會裹小腳、立牌坊,還沒有發明出那麼多的清規戒律,女子喪夫可以再嫁,夫妻不合可以離婚,文人用華麗的辭藻公開歌頌性愛,詩人用清新的詩歌表達生命的激情。中國歷史上人格最健康的皇帝唐太宗出現在這個時候,他為人理智又富有人情味,雄才大略又懂得尊重民眾。最偉大的詩人李白也出現在盛唐,他飄逸豪放的詩風體現了那個時代的胸襟和氣度,他也只能出現在那個時代。多災多難始終是中國的宿命,唐朝之後的一千多年裡,中國政權頻繁更迭,外族屢次侵入,給以漢族為主的中國人在心理和性格上都造成了巨大的影響。改朝換代就像一個巨大的刑具,每隔一兩百年,中華民族就要被縛上去,生吞活剝,從一個家族的權力骨架上剝離,再移植到另外一副骨架上。中國道德的根基是「忠」、和「孝」,君存與存,君亡以亡,此乃乾坤之大義,雖然有一些士大夫選擇了「投井」、「闔家自焚」以顯忠誠,但大多數人不得不選擇屈辱地活下去。中國人也總結出一個世界各民族都少有的生存智慧——好死不如賴活著。皇位太誘人了,唐後,中國經歷了五代十國宋元明清,而同一時期,朝鮮半島上只經歷了高麗和李朝兩個王朝。再好的鋼材在反復彎折之下也會產生金屬疲勞,再質朴的民族在這樣的混亂局面下也會變得冷漠麻木。中國人的自尊、自信原本是建立在忠孝為本的道德之上,然而每一次改朝換代都是對「忠孝」的摧殘,都是對「投降」的獎勵,「二十四史」實際就是二十四次挫折。走馬燈式的篡奪皇位,使血性一次次被嘲諷,越來越多的人不再堅持、信守和認真,中國人的單純和剛烈在一次次的彎折中漸漸消失,維系這個社會的道德綱常逐漸被架空,人民越來越油條,不論從哪個方向有進城的大兵,他們都會熟練地插上順民的牌子,擺上香案,跪在城門邊迎接。更大的災難還在後面,宋朝之後,跪迎大軍的百姓赫然發現,兩度從城門湧入的征服者竟然是渾身腥膻的異族,對於習慣於漢族人爭奪政權的百姓而言,這又是巨大的心理打擊,特別是在蒙古人的統治下,他們被列為「末等公民」,如此恥辱長達百年;而滿洲人南下後,中國人的境遇更為難堪,每個人都得把以前「受之於父母不敢毀」的頭發剃去,只留少少的一塊。忍辱偷生的生存狀態下根本沒有健康的人格可言,這種打擊對於中國人的自尊和自信是毀滅性的,中國人的集體人格又一次出現了顯著的劣化。宋朝雖然衰弱,但卻出現了岳飛、文天祥、楊家將等頂天立地的民族英雄,但在他們之後,鐵骨錚錚的中國人從歷史舞台上消失了,人民逐漸習慣靈魂和身體的分離,他們熟練地把大道理和實際行動區別開來,毫不猶豫地選擇了動物的生存方式。和改朝換代和異族入侵相隨相伴的是專制統治的日趨嚴密。古代中國在日益走向集權的道路的過程,就是千方百計扼殺民眾活力,阻止人民思考和自發組織,不惜一切代價以維持社會穩定的過程。繼秦始皇創立了大一統制度後,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開始推行思想專制;唐太宗通過科舉制度,把全社會的智力資源都集中到功名利祿這單一指向,有效防止了智力活動的多極多向發展;元朝皇帝們強化里甲和連坐制度,不許漢人使用兵器,甚至不許用菜刀;文盲皇帝朱元璋則取消了丞相制,憑借小農本能,將中國社會褪變為一個大農村;清朝乾脆連內閣也取消了,徹底變成了一個人的天下。皇帝們的「智力接龍」使中國的專制制度達到了近乎完美的地步,這個社會的顯著特徵就是穩定壓倒一切,對任何改革和變動,乃至科技進步等都給予毫不留情的打擊。清朝末年時,外國觀察家評說,中國的社會成員如同戴著沉重鐐銬的囚徒,極端麻木兒又極端富有忍耐力。中國歷史越往後,人文氣息就越淡,高貴、仁慈、寬容、尊重這些美好的字眼越來越少,取而代之的是猜疑、自私、殘忍和卑鄙,中國文化在高度成熟之後散發出腐爛的味道,政治家一個比一個陰險殘忍,士大夫一個比一個骨頭軟,文學藝術一個比一個氣質萎靡,缺乏創造力,普通百姓更是百煉鋼化為繞指柔,他們的普遍哲學是——反抗是沒用的——無數次的揭竿而起、血流成河、人口減半的代價並沒有換來人民權力的伸張,反而使專制制度越來越嚴密,就像一個屢次越獄屢次失敗的囚徒,除了安守獄規之外還能做什麼呢?中國人的表裡不一,沒有原則,是因為原則在很多時候是生存的障礙,所以中國人講究中庸圓滑,沒有稜角的人才能在這個規則畸形的社會里如魚得水吃得開;中國人缺乏信仰,是因為中國數千年的劣性競爭之下,越是心狠手辣背信棄義表裡不一之徒越有可能成功,由於帝王們的無恥表演和破壞性作用,仁義道德三綱五常的效用基本破產了。中國人在歷史上經歷了太多欺騙,所以他們早就不相信任何東西了,彼此之間也不互信;中國人沒有公德心、臟亂差等問題很容易理解,中國人從來沒有當家作主人的感覺,這個國家只是別人的私產,中國人只會愛護自家牆院里的東西,對於牆外的東西他們有著旺盛的破壞欲;中國人殘酷,缺乏同情心,是因為他們生活的環境過於殘酷,自己被生活所虐待,中國沒有照顧殘疾人的傳統,中國人對生活中的殘酷現象習以為常,甚至有時候樂於虐待別人以獲心理補償。近代革命里,一些先知先覺者認為改造國民性為當務之急,從嚴復、梁啟超、孫中山到魯迅、胡適再到柏楊、龍應台,在他們眼中,中國人國民性的劣根性才是一切問題的罪魁禍首,只有先從思想上去改造,才有可能推行現代化,才能推行各種先進的制度,才能實現中國的復興和強大,否則,不論什麼好東西,到了中國就立刻變了樣。魯迅、陳獨秀等激進主義者提出全盤掃盪傳統文化,「不讀中國書」,以破壞民族性賴以產生的文化基礎,他們的學生毛澤東最徹底地貫徹了他們的主張。與其說毛澤東終其一生奮斗是為了推翻舊中國,不如說是為了徹底改造國民性更為恰當。他一生中根深蒂固的理念就是思想意識決定一切,因此一切建設都該從思想改造上入手。上個世紀中後期,中國國內破四舊、立四新,文化大革命,加上之前近代思想家的搖旗吶喊,近百年來改造國民性的運動取得的效果實在差強人意,而毛澤東對中國人的改造更是在實際上產生了相反的效果。文化大革命進一步摧毀了人們互信的能力,中國人的道德素質在文革中出現了中國歷史上最大的一次滑坡。這就是我們的中國人,這就是我們中國人性格的形成。一個人要有性格,一個民族、一個國家同樣要有性格,在如此的國民性之下,人民何以自立於民族之林,國家又何以獲得他國的尊重呢?
⑵ 你認為我國近些年的國民素質、人口素質怎麼樣呢
相信大家現在都已經關注到了,我國近些年的國民素質得到了穩步的提升,並且人口素質現在也變得越來越好了。其實就是因為現在的社會已經更加的好了,所以這些人在這樣的社會當中生存的時候,就會自覺地提高自己的素質。相信大家在一個素質高的社會群體當中,肯定也會自覺地讓自己的素質變得越來越好,這樣也能夠去維持社會的穩定和秩序。
人口素質的提升,也標志著我們的國家變得越來越好。這樣不僅能夠說明我們自己的國際地位有所提升,而且也標志著我們國家的每一個人,都在為著自己的國家的榮譽而不斷奮斗和努力著,這樣的一個現象其實是非常的值得發揚的。
⑶ 中國人的國民性格
中國人的國民性: 中國有種說法,「千古中國,萬種民性」。擁有數千年文明史的中國人既有共性,又有地域差異,形成了多種類型的國民性。統一和多樣正是中國民族性的兩個方面。 1987年10月?熏人類學家費孝通代表中國接受美國學者的采訪時曾坦白地說:「我要努力去了解中國,為的是想解決中國的問題。但是直到現在,我尚未真正認識清楚顯示於中國社會之中的中國人的思想意識,和形成中國人的行為方式的中國精神實質。」 長期以來,中國人一直以「五千年文明古國」自居,認為「中國是世界的中心」,「中華民族是世界上最優秀的民族之一」。然而,中國人往往不大深究自身是什麼樣子,不大想自己究竟是什麼。 在中國,很少有人像日本人那樣去研究和理解自身的民族性,但近代鴉片戰爭以來,中國掀起了三場反省和改造自身民族性的熱潮。第一次是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以康有為、梁啟超為代表的維新學者對中國民族性弱點的解剖;第二次是五四運動對中國民族性的批判;第三次是80年代文化反思熱對中國人自身的全面反省。 關於中國人民族性的著作共有500餘本。先來看一下中國人自己解剖的民族性。
⑷ 中國的國民性是什麼
中國人的國民性:
中國有種說法,「千古中國,萬種民性」。擁有數千年文明史的中國人既有共性,又有地域差異,形成了多種類型的國民性。統一和多樣正是中國民族性的兩個方面。
1987年10月?熏人類學家費孝通代表中國接受美國學者的采訪時曾坦白地說:「我要努力去了解中國,為的是想解決中國的問題。但是直到現在,我尚未真正認識清楚顯示於中國社會之中的中國人的思想意識,和形成中國人的行為方式的中國精神實質。」
長期以來,中國人一直以「五千年文明古國」自居,認為「中國是世界的中心」,「中華民族是世界上最優秀的民族之一」。然而,中國人往往不大深究自身是什麼樣子,不大想自己究竟是什麼。
在中國,很少有人像日本人那樣去研究和理解自身的民族性,但近代鴉片戰爭以來,中國掀起了三場反省和改造自身民族性的熱潮。第一次是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以康有為、梁啟超為代表的維新學者對中國民族性弱點的解剖;第二次是五四運動對中國民族性的批判;第三次是80年代文化反思熱對中國人自身的全面反省。
關於中國人民族性的著作共有500餘本。先來看一下中國人自己解剖的民族性。
被稱為「中國革命之父」的孫中山在1890年到1924年通過各種論文和演講對中國人的民族性做了如下概括:
(1)沒有排外意識
(2)勤勞、和平、守法
(3)守舊法,無變通
(4)崇拜鬼神
(5)猶豫不決
(6)知識水平低
(7)缺乏主人翁意識
(8)像一盤散沙
(9)夜郎自大
(10)停滯不前
(11)不崇尚自由
(12)忠孝、仁愛、信義、和平、智慧
(13)家族主義和宗教主義
(14)世界主義
(15)重視道德
(16)民權主義
(17)極端主義
中國近代思想家梁啟超在1904年出版的《 飲冰室文集 》中,對中國人的民族性進行了如下概括:
(1)缺乏獨立、自由思想
(2)奴性、為我
(3)缺乏公共道德觀念
(4)愚昧、膽怯、欺騙
(5)武斷、虛偽、不行動
學者康白情於1919年在《 論中國之民族氣質 》一文中以東西南北地域為別對中國人的性格特徵進行了如下概括:
(1)自高自大,自滿自足
(2)畏懼困難,喜歡享受
(3)富有創造性和模仿能力
(4)崇尚平凡而不崇尚奇特
(5)事主實行,棄絕空談,唯乏恆久之毅力
(6)厚古薄今,墨守成規
(7)富「個體」之獨立性,而乏「群體」之獨立性
(8)消極忍讓,缺乏積極抵抗精神
(9)好刺探他人隱私而堅守個人秘密
(10)恩怨分明,有報恩意識
(11)體質強健,潛力甚大
20世紀最有名的文豪魯迅從8個角度概括了民族性:
(1)自高自大
(2)看重面子
(3)懶惰
(4)協調
(5)破壞欲
(6)目光短淺
(7)奴性
(8)膽小、自私
~~~~~~~~~~~~~~~~~
中國人的性格深受儒家文化的影響。
以下是筆者對傳統中國人性格的簡單概括,歡迎批評指正。最能體現傳統中國人性格的莫過於一個「中」字。中國人喜歡採取折中的方式處理問題,原因同時表現為:
1、怕得罪人;
2、遇事總留有退路;
3、中醫向來講究陰陽調和,嚴防陰陽任何一方的極盛極衰;
4、中國人崇尚和平,同情弱者,反對極權、霸權,有正義感,以仲裁者或和事老自居;
5、中國藝術,如建築、繪畫等很講究對稱,中國傳統文化以對稱為美;
6、中國人也以自我為中心,以保全自己和宣揚自己為出發點和落腳點;
7、基於上一條,中國人一般不會輕易採納別人的意見,所謂「文人相輕,自古而然」,但這並不影響中國人虛心好學,因為我們同樣要力避「狂妄至極」;
8、中國人認為中國是世界上最昌盛和先進的國家,穩居世界中央,中國之名或許來源於此;
9、中國人的中也表現為當看客,,「隔岸觀火」,這一點魯迅先生早已給我們指出來了,「坐山觀虎鬥」,「鷸蚌相爭、漁翁得利」,這是別有用心的看客;
現代中國人的性格雖然仍保留了大量儒家的影響和痕跡,但已大大削減。隨著中國近一兩百年來的不斷開放,「西學東漸」,以及中國不斷受到世人的關注,中國人的國民性格越來越與世界其他民族的性格趨同。主要表現是,熱愛學習、講求高效、開放、活躍,等等。
⑸ 中國的國民性有什麼優缺點
美國論壇這樣評價中國人,你認為呢?
中國人缺乏誠信和社會責任感。
中國人不了解他們作為社會個體應該對國家和社會所承擔的責任和義務。
普通中國人通常只關心他們的家庭和親屬,中國的文化是建立在家族血緣關繫上而不是建立在一個理性的社會基礎之上。中國人只在乎他們直系親屬的福址,對與自己毫不相關的人所遭受的苦難則視而不見。
毫無疑問,這種以血緣關系為基礎的道德觀勢必導致自私,冷酷,這種自私和冷酷已經成為阻礙中國社會向前發展的最關鍵因素。
中國從來就沒有成為一個法制社會,因為中國人的思維方式與守法行為格格不入。中國人老想走捷徑。他們不明白這樣一個事實:即成就來自於與努力工作和犧牲。
中國人傾向於索取而不給予。他們需要明白一個道理:生活的真蒂不在於你你索取多少而在於你能給予社會和你的人類同胞多少。
大多數中國人從來就沒有學到過什麼是體面和尊敬的生活意義。
中國人普遍不懂得如何為了個人和社會的福址去進行富有成效的生活。潛意識里,中國人視他們的生活目的就是抬高自己從而獲得別人的認知。這樣一來,一個人就會對「保有面子」 這樣微不足道慾望感到滿足。「面子」是中國人心理最基本的組成部分,它已經成為了中國人難以克服的障礙,阻礙中國人接受真理並嘗試富有意義的生活。
這個應受譴責的習性使得中國人生來就具有無情和自私的特點,它已成為中國落後的主要原因。中國人沒有勇氣追求他們認為正確的事情。首先,他們沒有從錯誤中篩選正確事物的能力,因為他們的思想被貪婪所佔據。再有,就算他們有能力篩選出正確的事情,他們也缺乏勇氣把真理化為實踐。
中國人習慣接受廉價和免費的事物,他們總是夢想奇跡或者好運,因為他們不願意付出努力,他們總想不勞而獲。很少有中國人明白一個事實,就是威望和成就是通過一步步努力的工作和犧牲實現的,不付出就沒有所得。簡單來說,如果是為了謀生,那一個人只有去索取;但如果是為了生活,一個人必須要去奉獻。
由於在貧窮的環境下生長並且缺少應有的教育,大多數中國人不懂得優雅的舉止和基本的禮貌。他們中的大多數人著裝笨拙粗鄙卻不感到害羞。
他們在青少年時所受的教育就是如何說謊並從別人那裡索取,而不是去與別人去分享自己的所有。
中國是一個物產豐富的國家。但無限制生育政策所帶來惡果使得中國成為了無限廉價勞動力的輸出國。這些輸出也包括那些受過教育的勞力輸出,除了他們的教育水平,實則和其他一般苦力沒有本質上的區別。
中國大規模生產的便宜產品降低了輸入這些產品的地區的商業信用度。由於技術落後,管理失敗,中國製造的單位能耗要比發達國家如日本,美國高出很多。
因此,隨著出口額的增加,中國在擴大生產的同時喪失著寶貴的能源。同時,這種行為也嚴重的污染了環境,使中國變為全世界最不適宜人類居住的國家。
目前中國正在遭受著資本主義社會2大邪惡的折磨,即環境的破壞與人性的喪失。由於中國人天生的貪婪的本性,它們可以毫無保留的接受資本主義的陰暗面即無止境的追求利潤,忽視人的尊嚴。
中國人對西方的技術與產品狂熱追求卻對西方管理文化所強調的坦率,直接,誠實這些品質漠不關心。
由於中國文化不鼓勵敢於冒險這種優良品質,所以中國人極力避免冒險,他們也不想尋求機會來改善自己的生活。
中國人對於生活的平衡性和意義性並不感興趣,相反他們更執迷於對物質的索取,這點上要遠遠勝於西方人。大多數中國人發現他們不懂得「精神靈性」,「自由信仰」以及「心智健康」這樣的概念,因為他們的思想尚不能達到一個生命(補:即肉體和靈性的並存)存在的更高層次。
他們的思想還停留在專注於動物本能對性和食物那點貪婪可憐的慾望上。
在中國人的眼中,受教育不是為了尋求真理或者改善生活質量,而只是身份和顯赫地位的象徵和標志。中國的知識分子從別人那裡得到尊敬並不是因為他們為了別人的幸福做過什麼,而只是因為他們獲得佔有了相當的知識。事實上,他們中的大多數只不過是一群僅僅通曉考試卻從不關心真理和道德的食客。
中國的教育體系很大程度上已經成為一種失敗和恥辱。它已經不能夠服務於教育本應所服務的對象:社會。這個教育體系不能提供給社會許多有用的個體。它只是製造出一群投機分子,他們渴望能夠受益於社會所提供的好處卻毫不關心回報。
中國可以培養出大批的高級能人才,但卻很少可以培養出合格的可以獨立主持的管理級專家。服務於一個公司或者社會,光有技術是不夠的;還需要有勇氣,膽量,正直和誠實的領導才能,這恰恰是大多數中國人所缺少的品性。正如亞瑟.史密斯,一位著名的西方傳教士一個世紀前所指出的,中國人最缺乏的不是智慧,而是勇氣和正直的純正品性。這個評價,雖然歷經百年,如今依舊准確診斷出中國綜合症的病因。
大多數中國畢業生對選擇出國並為外國工作不會感到內疚,事實上他們首先欠下了中國人民在教育上為他們所做出的犧牲。隨著傳統文化價值觀的破壞和逐步衰弱,大多數的中國人,包括受過教育的人都徘徊在精神和內心世界的路口.
同時,東北再「虎」一點,膽子大一點,日本人統治的再長一點,領導與群眾共同點在多一點,這就是今天的狀態
⑹ 我想問問 清朝時、抗戰時、現在 這三個時期中國人的國民性是怎樣的。 能用三種植物來比喻嗎
清朝時,中國人麻木自大的,直到鴉片戰爭的大炮轟開了中國人的大門,這才驚醒了一部分中國人,但是大多數人還是在麻木之中.
用一種植物來形容就是玉米,自大而且脆弱.
抗戰時,中國人表現出了勇敢和懦弱的兩面性.勇敢是因為八年的抗戰,犧牲了5600萬同胞的代價,這場戰爭終於打贏了.懦弱的一面是中國出了大量的漢奸和偽軍,這在世界戰爭史上都是空前的,展現了中國懦弱的那一面.
用一種植物來形容就是柑橘,生在淮南則為桔,生在淮北則為枳.
而現代的中國就像柿子一樣,對內宣稱是紅紅火火的,而對外就是盡揀軟的捏.
⑺ 如何看待中國國民的現狀
不管中國綜合國力和總體力量發展到多麼強大,人均還是可憐的,不但有部分人民受到壓迫和剝削,還養肥了成千上萬的貪官惡霸。貪官和無能官吏們有的疏於監管,有的受賄交易,把中國社會搞得黑暗了,不管什麼,他們總要抽成,而且幾乎立即花掉,大吃大喝,挪用公款,當官不替百姓辦事不為人民服務,當**。中國的文壇也陷入空前危機,沒了古代輝煌,甚至不及近代。只為錢了,也沒什麼有思想的人了。現在中國社會有很多怪現象,崇拜金錢,奴顏媚骨,媚上欺下,吃著中國的享受中國的好卻一味崇洋貶中,還有的激進人士,學識不多,一味排外,有的空說不做,真正能人沒幾個了,青少年腐朽了,我94年的,我深有感受,我們學校和我從電視看到得了解到得,大多學生是「腦殘」,有的崇尚什麼明星什麼潮流什麼時尚,簡直是低俗和白痴,我十分鄙夷和看不起,長得像豬似的本沒錯可是卻假假的還愛裝,還做作,哎。有人迷戀網路游戲,簡直是廢物,國家投入大把錢(但和發達國家相比仍然很少,何況我國人口基數大)支持教育,可是卻只有百分之一不到的錢發揮了作用,培育出了人才。有成績不一定是人才,起碼不愛國的就沒資格叫中國人。什麼社會亂現象啊什麼的,比古代的黑暗時期更可怕。連房子都買不起了,一輩子還指望什麼,社會歧視和什麼什麼的亂現象,網上一看一大堆,太多太復雜了。……很多很多數不勝數,謝謝你看到這。但是,我國總體來說,民生是有改變的,人民漸漸可以看得起病住得起房了,黨和人大們都極大力度地為民生努力,但是執行的法律程序和規范卻不成熟,還需要進一步時間和完善,不到2020年左右,我國很難真正享受到誰胡主義的優越。但是2012年會初步明顯地體現的。國民人均GDP也漸漸高起來了,整體素質有所提高,個別先進分子也逐漸顯現……只要我們堅持黨的方針,就一定會好轉的。計劃生育是最緊迫的工作,然後搞好經濟,弄好國防,正好素質和文化,復興文化復興輝煌復興成就……不怕艱難,勇於闖盪等中華精神要繼續傳承,國民現狀總體還行,2012年就全民小康了
⑻ 中國人的國民性到底有什麼問題
被稱為「中國革命之父」的孫中山在1890年到1924年通過各種論文和演講對中國人的民族性做了如下概括: (1)沒有排外意識 (2)勤勞、和平、守法 (3)守舊法,無變通 (4)崇拜鬼神 (5)猶豫不決 (6)知識水平低 (7)缺乏主人翁意識 (8)像一盤散沙 (9)夜郎自大 (10)停滯不前 (11)不崇尚自由 (12)忠孝、仁愛、信義、和平、智慧 (13)家族主義和宗教主義 (14)世界主義 (15)重視道德 (16)民權主義 (17)極端主義
中國近代思想家梁啟超在1904年出版的《 飲冰室文集 》中,對中國人的民族性進行了如下概括: (1)缺乏獨立、自由思想 (2)奴性、為我 (3)缺乏公共道德觀念 (4)愚昧、膽怯、欺騙 (5)武斷、虛偽、不行動
學者康白情於1919年在《 論中國之民族氣質 》一文中以東西南北地域為別對中國人的性格特徵進行了如下概括: (1)自高自大,自滿自足 (2)畏懼困難,喜歡享受 (3)富有創造性和模仿能力 (4)崇尚平凡而不崇尚奇特 (5)事主實行,棄絕空談,唯乏恆久之毅力 (6)厚古薄今,墨守成規 (7)富「個體」之獨立性,而乏「群體」之獨立性 (8)消極忍讓,缺乏積極抵抗精神 (9)好刺探他人隱私而堅守個人秘密 (10)恩怨分明,有報恩意識 (11)體質強健,潛力甚大
20世紀最有名的文豪魯迅從8個角度概括了民族性: (1)自高自大 (2)看重面子 (3)懶惰 (4)協調 (5)破壞欲 (6)目光短淺 (7)奴性 (8)膽小、自私
⑼ 中國人的國民性有哪些
「有一點不可否認的是,我們中國的國民們,除了每個人天生具有的「本性」之外,他們每個單個的人,在社會家庭生活中得到的對後天性格的培養方式、理念、模式都是大同小異。」
在我們華夏民族悠久歷史的數千年的歷史文化發展中,逐漸形成了感性、中庸、務實、內斂、委婉、柔和等中國典型的國民性。
這種培養方式和理念,塑造了我們大國國民的中庸、內斂、溫雅、質朴、本分、馴服、中性的民族性格,同時也留下了我們「上有政策下有對策」、「天高皇帝遠」和「形式主義面子工程」的冷叛逆的性格。
⑽ 作為一名中國人. 你們對自己國民的評價是怎樣的
全世界的人民都是一樣的,一個國家的民族素質,國民的愛國精神和價值觀點是受統治者的影響的,希特勒那麼好戰難到德國都好戰嗎?現今中國的領導階層都很富,都想出國,在國外都有資產(指中高級幹部)個個向錢看,它的人民能不向他們看齊嗎?就算現在的各級領導者的招商引資吧,領導招得多,為什麼呢?因為他手中有權說話算數不是嗎,那麼獎金也就多,最多的都有幾百萬一年,這只是變相的權錢交易,下面的要作人員每天座在辦公室到那裡去招呢?領導者一年獎金就上百萬而他們一個也沒有,他們能為領導者出力流汗嗎?它們的人民能為這樣的國家賣命嗎?前蘇聯的統治者都很富有那麼前蘇聯還存在嗎?難道說前蘇聯人不愛國嗎?所以一個國家領導者的形像決定著一個國家的命運,跟國民沒有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