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中國古今家風家訓一百則怎麼樣,中國古今家風家訓一百
當前我國思想道德領域存在的一些亟待解決的突出問題,都與家風重視不夠有直接的關系。今天重提家風,抓住了公眾的社會關注焦點,抓住了中國文化核心,具有強烈的現實針對性。
自從推出 家風專訪
以來,家風成了人們茶餘飯後議論的一個重要話題。家風是什麼?家風屬於道德的范疇,是中華民族優秀道德品質在家庭中的傳承。家庭是社會的重要細胞,家風好才會社會風氣好,國家才會和諧穩定。每個家庭都應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內容,積極培育和傳承好的家風。
培育和傳承好的家風,需要有好的家規來規范。俗話說,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家庭也是一樣。家規的表現形式主要是家訓,由家中長者以文字或口頭形式立言,為家中成員的道德行為提出規范性要求,作為代代相傳的一種遵循。如歷史上有名的《朱之家訓》《顏氏家訓》《曾國潘家訓》等,至今仍備受推崇、廣為流傳。社會發展到現在,凡是有一定文化修養的家庭,都應提倡長輩以文字形式為後代立下家訓。家訓可簡可繁,應因家制宜。
簡 就是注重家風中的某個方面。如 滄州好人 、黃驊市檢察院退休幹部劉福興的長輩,留下的家訓是 施恩不圖報,救人不留名 ,已經教育傳承了幾代人。 繁
就是對晚輩提出多方面的要求,涉及理想信念、修身養性、誠實守信、勤儉持家、寬厚待人、尊老愛幼、助人為樂等多個方面。有了家訓,就有了遵循,長輩以此為教育內容,晚輩以此為行為約束,一個好的家風就會得到不斷傳承。
培育和傳承好的家風,需要有好的家教來引導。只有抓好家風教育,才能使家庭美德、社會道德在家庭成員中入腦、入心,成為自覺行動。家庭中的長者應義不容辭地承擔起家庭教育的重任。教育形式不拘一格,可以利用節假日,尤其是春節期間全家人團聚的時候,開個家庭會,向全家人講講如何做人做事的道理,講講如何爭做道德的模範;可以借事論理,就家庭或某個成員身上發生的事情,講清應該怎麼做或不應該怎麼做的道理,從中汲取經驗或教訓;有時也可利用社會上發生的一些事情,發表看法,教育晚輩應從中學習什麼、感悟什麼。家庭教育應堅持經常化、隨時化,且針對性要強,因家庭成員而宜。
培育和傳承好的家風,需要有好的家長行為來示範。家庭是每個人的第一所學校,且是終身學校。每個人學習做人做事,大都從學習家長的行為開始。作為一家之長,應當首先成為好家規的踐行者,用自己良好的道德行為給晚輩做出榜樣。只有這樣,自己才有資格教育下一代,下一代也才能在潛移默化中受到良好家風的熏陶。每個家長都應嚴格要求自己,凡要求晚輩做的事情,自己要首先做到;凡要求晚輩不做的事情,自己要首先不做。在家庭中也要發揚民主,長輩做了有悖道德行為的事情,要允許晚輩提出批評,這對自己是一種警示,對晚輩則是一種明辨是非的歷練。好的家風需要民主,有民主才能有好的家風。
Ⅱ 優秀家風家訓
家訓是中華民族的巨大財富
一、姬旦《誡伯禽書》
作者周公旦(約公元前1100年),姓姬名旦,稱周公。相傳他制禮作樂,建立典章制度,被尊為儒學奠基人。
故舊無大故則不棄也,無求備於一人。
君子力如牛,不與牛爭力;
走如馬,不與馬爭走;
智如士,不與士爭智。
德行廣大而守以恭者,榮;
聰明睿智而守以愚者,益。
譯文:親戚故人沒有發生嚴重過失,就不要拋棄他。不要對某一人求全責備。有德行的人即使力大如牛,也不會與牛競爭力的大小;即使飛跑如馬,也不會與馬競爭速度的快慢;即使智慧如士,也不會與士競爭智力高下。德行廣大者以謙恭的態度自處,便會得到榮耀;聰明睿智而用愚陋的態度處世,你將獲益良多。
賞析:《誡伯禽書》講的是謙虛謹慎的美德。即使貴為天子,之所以富有四海,也是因為遵循了這些品德。不知謙遜從而招致身死國喪,桀紂就是這樣的例子。你怎能不慎重呢?」
謙虛謹慎(資料圖 圖源網路)
二、司馬談《命子遷》
司馬談(約公元前165-公元前110年),西漢時史學家,漢武帝時任太史令,司馬遷之父。
且夫孝,始於事親,中於事君,終於立身。
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此孝之大者。
譯文:孝道可分成三個階段,幼年時期便是承歡膝下,侍奉雙親;到了中年,便要從事奉父母延伸到事奉君王,藉以為國家盡忠,為民眾服務。到了老年,就要檢查自己的身體和人格道德,沒有缺欠,也沒有遺憾,最終圓滿於立身行道,這才是孝道的完成。通過揚名後世來顯耀父母,這才是最大的孝道。
賞析:司馬談學富五車,所以他後來做了漢武帝的太史令,通稱太史公,掌管天時星歷,還職掌記錄,搜集並保存典籍文獻。司馬談在臨死的時候,拉著兒子司馬遷的手,邊哭邊囑咐,這就是司馬談的《命子遷》。司馬談希望自己死後,司馬遷能繼承他的事業,更不要忘記撰寫史書。司馬遷不負父親之命訓,最終寫出被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的《史記》,名垂青史。有人甚至說,沒有司馬談的《命子遷》,就沒有司馬遷的《史記》。
史家之絕唱 無韻之離騷(資料圖 圖源網路)
三、諸葛亮《誡子書》
諸葛亮(公元181年——234年),字孔明,陽都(今山東沂南)人,三國時蜀漢丞相,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更是中國人心目中智者的化身。
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
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
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
淫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治性。
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
悲守窮廬,將復何及?
譯文:有道德修養的人,是這樣進行修養鍛煉的,他們以靜思反省來使自己盡善盡美,以儉朴節約來培養自己高尚的品德。不把名利看得輕淡就不會有明確的志向,不能平靜安詳全神貫注地學習就不能實現遠大的目標。學習必須靜心,才識需要學習,不學習無從拓廣才識,不立志不能學習成功。沉迷滯遲就不能勵精求進,褊狹躁進就不能冶煉性情。年年歲歲時日飛馳,意志也隨光陰一日日逝去,於是漸漸枯零凋落,大多不能融入社會,可悲地守著貧寒的居舍,那時(後悔)哪來得及!
學習必須靜心 才識需要學習(資料圖 圖源網路)
四、諸葛亮《誡外甥書》
夫志當存高遠,慕先賢,絕情慾,棄凝滯,使庶幾之志,揭然有所存,惻然有所感;去細碎,廣咨問,除嫌吝,雖有淹留,何損於美趣,何患於不濟?若志不強毅,意不慷慨,徒碌碌滯於俗,默默束於情,永竄伏於凡庸,不免於下流矣。
譯文:一個人應該樹立遠大的理想,追慕先賢,節制情慾,去掉郁結在胸中的俗念,使幾乎接近聖賢的那種高尚志向,在你身上明白地體現出來,使你內心震動、心領神會。要能夠適應順利、曲折等不同境遇的考驗,擺脫瑣碎事務和感情的糾纏,廣泛地向人請教,根除自己怨天尤人的情緒。做到這些以後,雖然也有可能在事業上暫時停步不前,但哪裡會損毀自己高尚的情趣,又何必擔心事業會不成功呢!如果志向不堅毅,思想境界不開闊,沉溺於世俗私情,碌碌無為,永遠混雜在平庸的人群之中,就會難免淪落到下流社會,成為沒有教養,沒有出息的人。
賞析:《誡子書》和《誡外甥書》分別是諸葛亮為告誡其子諸葛瞻和其外甥龐渙所作。諸葛亮46歲才得子諸葛瞻,他很喜歡這個兒子,希望兒子將來能成為國家棟梁。諸葛亮有兩個姐姐,二姐所生子叫龐渙,深得諸葛亮喜愛。諸葛亮常年征戰,政務纏身,但仍不忘教誨兒輩,他寫給諸葛瞻和龐渙的兩封家書可以說各有側重,《誡子書》強調了「修身學習」的重要性,《誡外甥書》則闡述了「立志做人」的重要性。
修身學習(資料圖 圖源網路)
五、歐陽修《歐陽永叔集》
歐陽修(1007年-1072年),字永叔,號醉翁、六一居士,北宋政治家、文學家。官至翰林學士、樞密副使、參知政事,謚號文忠,世稱歐陽文忠公。累贈太師、楚國公。後人又將其與韓愈、柳宗元和蘇軾合稱「千古文章四大家」。與韓愈、柳宗元、蘇軾、蘇洵、蘇轍、王安石、曾鞏被世人稱為「唐宋散文八大家」。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然玉之為物,有不變之常德;雖不琢以為器,而猶不害為玉也。人之性,因物而遷,不學,則舍君子而為小人,可不念哉!付弈。
譯文:玉不雕琢,就不能製成器物;人不學習,也就不會懂得道理。然而玉這種東西,有它永恆不變的特性,即使不磨製作成器物,但也還是玉,不會受到損傷。人的本性,受到外界事物的影響就會發生變化。因此,人們如果不學習,就要失去君子的高尚品德從而變成品行惡劣的小人,難道不值得深思嗎?
賞析:歐陽修4歲時父親就去世了,母親對他的教育很嚴格。為節減開支,母親用蘆葦、木炭作筆,在土地或沙地上教歐陽修認字。歐陽修在家訓中希望兒子能繼續養成讀書的習慣,並從書中學會做人的道理。
Ⅲ 良好的家風有哪些
一,良好的家風,要有互相幫助、團結與共的精神。而不是偏向這個、偏向那個,這樣的家庭出來的子女不團結不和睦。
二,良好的家風是要吃苦耐勞、不是好逸惡勞。勤勞創造財富,懶得不動自己都難以生存,何來的好生活、幸福感!
三,良好的家風是有規矩的,是為國家、集體著想的不是自私自利。國家好,集體好,自己才好。只為自己謀私利,走到哪裡是不行的。
四,良好的家風是誠實守信,崇尚道德。做人做事講信用誠實,才能和人友好相處,才能擁有一份好的事業。
五,良好的家風是勤勞節儉、自強自立。只有這樣子女才能在社會上生存的好,獨立強大,甚至幫助他人為國家、為集體服務。
六,良好的家風是和人友好相處、家庭民主公正。不是家長制、權威制,只有這樣家庭出來的子女才是自信、樂觀向上的。
七,良好的家風是尊老愛幼,與人為善。不是欺男霸女,阿諛奉承。
(3)中國好家風有哪些擴展閱讀:
「家風」,一般指一種由父母或祖輩提倡並能身體力行和言傳身教,用以約束和規范家庭成員的風尚和作風。家風是一個家庭長期培育形成的一種文化和道德氛圍,有一種強大的感染力量,是家庭倫理和家庭美德的集中體現。家風是家庭成員道德水平的集中體現。
家風作為一種精神力量,它既能在思想道德上約束其成員,又能促使家庭成員在一種文明、和諧、健康、向上的氛圍中不斷發展。
Ⅳ 中國有哪些家風家規家訓
中國的家風家規家訓有:諸葛亮的《誡子書》和《誡外甥書》 、顏之推的《顏氏家訓》 、唐太宗的《誡皇屬》 、歐陽修的《誨學說》、袁採的《袁氏世范》 、朱柏廬的《朱子家訓》、李毓秀的《弟子規》。
人道之興,必由夫婦。--《孔子集語·易者》
廣積聚者,遺子孫以禍害;多聲色者,殘性命以斤斧。--宋·林逋《省心錄》
傳家兩字曰讀與耕,興家兩字曰儉與勤。--《古今圖書集成·家范典》
成家子,烘如寶,敗家子,錢如草。--清·石天基《傳家寶》
我今僅守讀書業,汝勿輕捐少壯時。--宋·陸游《小兒入城》
人生內無賢父兄,外無嚴師友,而能有成者少矣。--宋·呂公著
人遺子孫以財,我遺子孫以清白。--《梁書·周舍徐勉傳》
兒孫自有兒孫福,莫為兒孫作馬牛。--元·無名氏《漁樵記》
兒童是創造產業的人,不是繼承遺產的人。--陶行知《怎樣選書》
凡是不 愛已的人,實在欠缺做父親的資格。--魯迅《我們現在怎樣做父親》
家風,是指一個家庭所規定的行為規范。家訓即是家人做人的道德標准,做人做事都要懂得講規矩,是指一個家庭或家族的傳統風尚、顏氏家訓等等,一個家庭的家訓相當於一個國家的道德標准。家訓,家訓屬於家庭美德的范疇、家訓形成家庭的公眾行為習慣即構成了家風,也叫家法,家風就是一個家庭的風氣。
Ⅳ 家風家訓是什麼
"家風"又稱門風,指的是家庭或家族世代相傳的風尚、生活作風, 也即一個家庭當中的風氣。
家庭是社會的細胞
家訓是家庭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個人的教養、原則都有著重要的約束作用。家訓,是家中長輩操心後代成長的「訓誡教誨」,他們以畢生之經驗,想指導晚輩少走彎路。
只是現代社會價值觀多樣化,模糊了好惡的界限,而且傳統家庭觀念也被摧殘得厲害,家訓似乎變成了擺設。
古代的各大家族都是有其各自的家訓的,用來激勵後輩。
家訓蘊含著中國家庭教育的精粹,字里行間洋溢著溫暖的親情,給當下家長和孩子一種強烈的感染。
Ⅵ 優秀家風中蘊含了哪些中華民族傳統美德
1、尊老愛幼
尊老愛幼是我國優良的道德傳統的精華。尊老愛幼是人類敬重自己的表現,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兒童時代,每個人也都有老的一天。一代代人由小孩到老人,不管是處於盛唐還是當今社會,有一點卻是共同的,那就是弘揚尊老愛幼的優良傳統。
2、誠實守信
誠實,即忠誠老實,就是忠於事物的本來面貌,不隱瞞自己的真實思想,不掩飾自己的真實感情,不說謊,不作假,不為不可告人的目的而欺瞞別人。守信,就是講信用,講信譽,信守承諾,忠實於自己承擔的義務,答應了別人的事一定要去做。忠誠地履行自己承擔的義務是每一個現代公民應有的職業品質。
3、勤儉節約
勤儉節約的意思是勤勞而節儉,形容工作勤勞,生活節儉。出自路遙《平凡的世界》第五卷第一章:「因而形成了既敢山吃海喝,又能勤儉節約的雙重生活方式。」歷史上有許多名人都有關於勤儉節約的感人小故事。勤儉節約可以是,節約吃穿用度。
(6)中國好家風有哪些擴展閱讀
家風作為一個家庭或家族共同認可的價值觀,它的提出必須具有權威性和典範作用,亦即「榜樣性」。中國古代傳統家庭往往不是孤立的,它存在於宗族之中,日常行為受到族約的限制。
族約的制定通常是由族內德高望重的長輩商討所得,裡面蘊含了這些長輩日久經年的為人處世哲學,也兼顧了社會風潮和公平正義。這樣的族約無論是否以文字的形式出現,都有很強的「法規」性,家族內部成員出於對長輩的尊重和信任,會無條件地執行並延續下去。
然而,族約制定後,並不是一成不變的,它可能因為族內優秀成員的誕生而改變;亦或是家族優秀成員誕生後再定立傳世的家規、家訓。
Ⅶ 中國好家風的典型事例有哪些
家庭是社會的細胞。良好的家風,必然會形成良好的社會風氣,這是民族興旺發達,國家繁榮昌盛的必要條件。
我們中華民族有重視家風的傳統,講究道德,勤儉持家,看重親情,嚴於教子。隨著社會的發展,應該在新的條件下,繼承和發揚這個優良傳統。
古人的家風故事
司馬光教子有方
司馬光,字君實,號迂叟,世稱涑水先生。北宋政治家,歷史學家,官至宰相。
司馬光雖官高權重,但嚴於教子,很注重培養子女自律自立意識。他寫了了篇傳誦至今的《訓儉示康》。他在總結了歷史上許多達官顯貴之子,因受祖上蔭庇不能自強自立而頹廢沒落的教訓,告誡其子:"有德者皆由儉來也。""儉以立名,侈以自敗"。
由於教子有方,司馬光之子,個個謙恭有禮,不仗父勢,不恃家富,人生有成。以致世人有"途之人見容止,雖不識皆知司馬氏子也"。
吉鴻昌不忘父訓
吉鴻昌,字世五,河南扶溝人。察綏抗日同盟軍領導人之一。早年在馮玉祥部隊當兵,以英勇善戰升為營長、師長,後任國民黨軍長和寧夏省政府主席。
1920年,25歲的吉鴻昌,當時任營長,父親吉筠亭病重。他對前來探視的吉鴻昌說:"當官要清白謙正,多為天下窮人著想,做官就不許發財。否則,我在九泉之下也不能安眠。"吉鴻昌含淚答應。
吉鴻昌父親病逝後,他把"做官不許發財"六字寫在瓷碗上,要陶瓷廠仿照成批燒制,把瓷碗分發給所有官兵。在分發瓷碗大會上說:"我吉鴻昌雖為長官,但決不欺壓民眾,掠取民財,我要牢記父親教誨,做官不為發財,為天下窮人辦好事,請諸位兄弟監督。"
吉鴻昌言行一致,一生清白謙正,處處為民眾。當日本帝國主義侵略中國,人民陷入水深火熱之中,他反對蔣介石的投降政策,奮起抗日。遭國民黨反動派殺害,犧牲時年僅39歲。
總統教子自立
曾任過美國總統的里根,不僅有名望而且富有。但他嚴格要求自己子女自立,絕不讓他們依賴父母。兒子失業後,一邊尋找工作,一邊靠領取救濟金度日。
以上就是小編跟大家分享的「古人的家風故事」的全部內容,讓我們也一起來說說自己的家規家訓,曬曬自己的家風家教,感受一份向上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