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為什麼中國不會滅亡
咱們可以結合歷史來看,中華民族是個沒有侵略精神的名族,大秦帝國很強大吧,但是對付匈奴也只是採用長城這種防禦工事來抵禦入侵,漢朝也是,東漢將匈奴趕到大漠以北,也只是在燕然勒石而歸,並沒有佔領土地,明代時中國的火器世界領先,寧錦防線的部隊幾乎已經脫離了冷兵器,如此強大也沒有侵略鄰國。這樣沒有擴張的民族是非常穩定的,也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更加牢固。
還有一個原因,中華民族還有強大的同化能力,中華民族人多地廣,文化博大精深,歷史上中華民族不乏被外族侵略的事情,但是外族侵略者不是被趕走了就是被同化了,南北朝時期的北魏鮮卑族甚至完全放棄了自己的狩獵文化,全盤接受漢族的農耕文化,取消了所有北魏姓氏,改為漢姓,滿清也是一樣,入關的時候都是純正的滿族文化,到了清末,大部分旗人連滿語都不會說,全然是漢族人模樣。
綜合這兩個因素,中華民族是很難滅亡的。
Ⅱ 為什麼中國還不滅了日本啊
不是你說滅就能滅的。中國是有能力滅了日本、但是那是不義的戰爭、註定是要失敗的。你也不想中國像美國一樣被「拉登」盯著吧!何況日本有美國撐腰、要打敗它可想而知中國的損失有多大!再加上打日本有什麼好處?就因為二戰日本的侵略?那是正常的、落後就要挨打。如果真有什麼仇恨那就是日本不承認在中國做的錯事!不敢面對歷史
Ⅲ 為什麼說古中國沒有滅亡
能意識到這個問題證明你是很樂於思考的!
誠然如你所言,作為一個政權,中華大地幾經易主,少數民族多次入主中原,然而都無一例外的行漢禮,用漢制,書漢字,讀漢書。這就說明中華文明的強大之處,也許曾經被暴力短暫征服過,但過不了多長時間就要被文明的力量同化,這一點是很明顯的!!對比其他文明古國,中東的幾個文明古國在歲月長河中竟然逐漸被歐洲力量逐漸同化,印度在經歷輝煌後也銷聲匿跡,唯有中華文明歷經幾千年長盛不衰。究其原因在於中華民族是善於交流的,漢唐時期的繁盛與這一時期同世界其他國家的頻繁交流分不開的!文明在這種交流中相互借鑒相互學習所以始終保持一種強大的生命力!無論蒙古人 還是滿族人都在表象意義上征服過這個國家,但今天看來卻又成了中華民族大家庭的元素之一。
Ⅳ 中國為什麼歷史如此悠久卻沒有被滅過(詳細些)
原因應該說很復雜,首先很重要的一點就是中國的地理位置,中國地處亞洲東部,周圍沒有十分強大的國家的威脅,周邊的日本、越南、朝鮮等國家一直就落後於中國
其次,正如甄子丹飾演的葉文說的那樣:「中國的文化是謙遜和包容的」,中國的民族政策也是歷來如此,中國從最初的只有黃河流域的很小的一片區域起,漸漸發展到現在的規模,民族也從只有古漢族,發展到現在的多民族共同發展的局面,中國很少有民族滅絕和民族屠殺,當西方野蠻的殺戮弱小民族時,中國選擇的是包容和容納
第三,中國的古文化在整個亞洲東部都是一直領先的,無論哪個民族執掌華夏政權,最後都要被中國文化同化,成為中國的一份子,正如清朝一樣
最後,也是最重要的一點,我們的民族無疑有很多的劣根性,但是我們的民族是偉大的,我們平時可以一盤散沙、互相攻擊,但是到了關鍵時刻,我們的先輩就會成為一個整體,任再強大的敵人也別想征服我們!君不見印度、日本、韓國等國家現在好像是很囂張,但是面對外來的勢力的壓迫時,印度人選擇了臣服英國,成為大英帝國的最閃耀的明珠;韓國臣服了中國數百年,緊接著被日本吞並,他們憑什麼囂張,棒子就他媽是一群小丑!現在還有美國幫忙才能勉強抵擋朝鮮的威懾!美軍軍事佔領日本時,日本相當恭順了,根本不敢反抗,至今仍甘做美國的忠實的狗,為美國甚至犧牲東亞鄰國的利益和自己的利益!所以,我們有理由為自己驕傲,因為我們是一個中國人!!!
Ⅳ 中華文明為什麼一直沒滅亡
文字的滅亡,意味著文明載體的死亡。如果中國不是因為統一了文字,那麼很多地方的文字必然在戰敗時被禁止使用,然後很快就沒有人認識了,因此,很多地方的歷史也隨之滅亡了、消逝了、不為人所知了。可我們現在讀2500年以前孔子、孟子的書,如果有一點文言文水平,就會像讀鄉下的外公給我們寫的信一樣親切。一種文字,在幾千年的漫長時光里能保持到今天還被廣泛閱讀、使用,平心而論,這是人類史上非常了不起的文化奇跡。
第一,統一而延續永久的文字系統。我認為這是中華文明沒有滅亡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技術原因。我以前並不理解統一文字對於文明延續的重要性,可是,當我站在古埃及的城市盧克索,看到太陽神廟里那些雄偉石柱上的文字,除了考古學家能夠認出極少數,絕大部分都不為人所認識。我到希臘的克里特島尋找古埃及文明和巴比倫文明與希臘文明的關系,人們告訴我,那裡有一種A形文字,可能告訴我們這個答案,但是這種A形文字大概要到100年以後才可能被解讀。還有,我在巴比倫遺址看到的楔形文字,現在有誰能讀得出來?文字的滅亡,意味著文明載體的死亡。如果中國不是因為統一了文字,那麼很多地方的文字必然在戰敗時被禁止使用,然後很快就沒有人認識了,因此,很多地方的歷史也隨之滅亡了、消逝了、不為人所知了。可我們現在讀2500年以前孔子、孟子的書,如果有一點文言文水平,就會像讀鄉下的外公給我們寫的信一樣親切。一種文字,在幾千年的漫長時光里能保持到今天還被廣泛閱讀、使用,平心而論,這是人類史上非常了不起的文化奇跡。
第二,中華文明的主體部位在本質上是農耕文明,所以從來不主張遠征。成吉思汗遠征時還沒有進入中華文明的主體部位。農耕文明依靠的是春播秋收、精耕細作,強調的是「父母在,不遠游」。按照許倬雲教授的說法,精耕細作型的農耕文明講究聚族而居,代代相傳。不少中國文人即使在城市裡呆很久,也認為是「客居」,遲早也要還鄉。這種農耕文明的思維方式,與航海家的海洋文明和馬背上的游牧文明全然不同。後二者強調冒險、進取,前者則主張防守、和平。譬如我們的萬里長城,就是用來防守游牧文明的進攻的;再如杜甫寫過「殺人亦有限,列國自有疆」的詩句,都是典型的農耕文明的思維方式。即使雄才大略如秦始皇、漢武帝,都沒有想過遠征希臘和埃及。有人說這是因為他們沒有世界地理知識,可當時其他文明的君王也沒有世界地理知識,但只要聽到遠方有財富有強權就騎上了馬背,到很遠的地方去征戰。這就是農耕文明與海洋文明和游牧文明的差別。守土自安,對外面的土地不感興趣,這是沉澱已久的民族集體心理。所以你看鄭和下西洋,走了那麼多地方卻沒有產生過一絲一毫的領土要求,只是展示大國雄威。再看古代世界,很多軍事遠征,必然會遭到報復,軍事報復的第一步就是消滅對方的文明。即使勝利了,也可能是文明自殺。比如馬其頓國王亞歷山大,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軍事家之一,從希臘一直打到伊朗,還到了印度、巴基斯坦。看上去是勝利了,使希臘文明得以東傳,但這也間接導致了希臘文明的衰落。因為在古代,一種文明超越邊界,變成軍事工具,要在不同地方落根,這個文明就很難存活。中國沒有發動過這樣的軍事遠征,為文明的延續保留了實力。當然,這個規則一到近代就被西班牙、英國的海洋霸權打破了,遠征不再意味著文明自殺。但古代的歷史畢竟長得多,中華文明在漫長的古代歲月中避免了古埃及、古巴比倫、古波斯的滅亡命運,確實與不遠征有關。
歐洲傳教士利瑪竇,到中國時大明王朝氣數很盛,按他的說法,中國當時擁有世界上相當精良的陸軍和海軍。中國會不會打人家?利瑪竇就此進行了幾十年的考察。晚年,他在《中國札記》里得出結論:中國的皇帝和官員都很滿意自己的一切,思維方式在這一點上和我們歐洲人不一樣,歐洲人稍微有一點富強就想到去佔領。有兩個美國史學家寫的《世界文明史》,其中一段說:中華文明登上世界文明舞台的時間比較晚,但登上後卻未曾中斷,主要原因是:中國從來沒有把整個國家都變成遠征機器。這一點確實是中華文明在古代沒有滅亡的重要原因。
第三,中華文明之所以沒有滅亡,還在於它一直處於有序狀態。「有序」的代價是使得整個國家比較保守,不太自由,但「有序」的同時也使得中華文明避免了「無序化耗損」(熵)得以有效延續。一方面,自秦代對文字、度量衡的統一,自漢代開始建立的一整套管理制度,如郡縣制、戶籍制等,使得國家即使經歷了戰爭和改朝換代,還能運轉有序。另一方面,延續了1300年的中國科舉制度,為有效管理提供了豐沛的人才資源和統一的管理哲學。與世襲為官、養仕為官、軍功為官等方式很容易造成的無序吏治完全不同,科舉制度確立起這樣一個概念:在中國土地上,任何一個男子通過文化考試就可以成為各級「公務員」,這就使偌大一個中國一直處於有人管理的狀態,這一點非常了不起。
第四,中華文明以「中庸之道」的核心思想避免了長時間陷入極端主義。中庸之道用我們現在的話說就是彈性哲學,它對許許多多的社會現象,保持著一種寬容的接納,有針對性的處置。國外有些地區的文明深受原教旨主義,即基本教義派的毒害,用極端的方式解釋自己宗教當中的某些教義。這一點中華文明有很大的不同。因為中庸之道告訴我們,走極端是錯誤的。世界其實不是純白也不是純黑,還有中間遼闊的灰色地帶。純白和純黑至多隻是邊緣,而且是很窄的邊緣。這個思維方式很重要。宗教極端主義往往把不同觀點的人說成是異教徒,而且把異教徒說成是魔鬼,有被殺死的必要,然後戰爭就開始了。中國文化對各種宗教似乎都不太認真,這當然是「弱點」,但我在耶路撒冷卻感受到某種慶幸:我們確實不要那種「認真」。那種「認真」是年年月月的互相傷害,中華文明卻靠中庸之道彈性地存活下來了。
Ⅵ 為什麼四大文明古國只有中國沒有被消滅過
古代中華文明被消滅了,是我們不願意去面對這段殘酷的歷史。
中華文明毀於蒙古,有句話叫做崖山之後無中華。所以小日本說中華文明在宋朝後被他們繼承了~~~
Ⅶ 八國聯軍入侵中國,為什麼不把中國給滅了
八國聯軍之行動,以清政府與十一個國簽訂《辛丑條約》告結;條約正文及附件十九項,於1901年9月7日正式簽署,規定清政府賠款白銀四億五千萬兩(以當時中國人口每人一兩計),年利息4厘,分三十九年付清,本利合計共九億八千二百多萬兩,以中國關稅和鹽稅作擔保,此即「庚子賠款」。
Ⅷ 為什麼說中國的歷史沒有中斷
從當時的環境來講,中國確實被滅國兩次。當時的中國特指漢族政權。
從現在來講,中國沒有被滅過,因為此時我們已經可以統觀歷史,當然不能以漢族歷史才是中國歷史這么狹隘的看法來看。
從我的看法來看,中國歷史不是漢族歷史,不要把不是漢人的政權當成就不是中國的了。元可以說是外族入侵。可是清卻不能 這樣講,因為清朝的前身就是在明朝的領土上,是接受明朝管理的一個地方,如果說當時滿族人不是中國人的話,那麼當時在明朝境內的苗族,彝族都不是中國了人。清朝的實質就是一個地方民族強大後建立政權然後取代了中央政權。區別就是統治者不是漢人。你說的康熙的話是在當時的情況下,中國政權特指漢族政權。中國雖然在元朝被滅了,但是他的文化傳統沒有斷,元朝只統治了80年就被趕走了,中國的傳統基本上都在。
Ⅸ 為什麼在八國聯軍的侵略下,中國依然沒有滅亡
慈禧對列強宣戰後下密電要求各省勤王,可是南方各省以李鴻章為首的官員們都不糊塗,找理由拒絕受命,所以只是北方亂,八國聯軍還沒打到南方來,而帝國主義作為利益既得者其出發點就不會滅亡中國,要是大清亡了,找誰要錢去,攻打大清就是形式去應戰順便去掠奪,還有洋人對義和團運動是心有餘悸的,中國人為了主權不怕死的太多了,再加上聯軍行軍途中遇到了中國軍民的英勇抵抗,使帝國主義列強意識到要滅亡中國就要付出慘重的代價,還不如從清廳那裡撈點現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