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如何改善中國的國際形象
但在過去的十年裡,中國的這個良好形象開始改變了,這主要是因為受到了兩個因素的影響。一個因素是,西方各國的經濟在此期間遇到了一系列的困難、挑戰與挫折,從而造成了比較嚴重的失業,在普通民眾中造成了不安全感、挫折感和某種嫉妒情緒。與此同時,西方主流媒體、尤其是歐洲媒體對中國缺乏客觀的報道,則加深了民眾的這一情緒。通常,當經濟和社會形勢惡化的時候,人們很自然地要把情緒發泄在某些替罪羊身上,例如不論是在今天的歐洲還是中國,移民或遷移勞工都被當成替罪羊。
另一個因素是,中國在外交政策上正在慢慢地變得更加自信而堅定,更能展示自己的力量,有時還會用威脅性的口氣對西方人說話。這就在西方引起了越來越大的擔憂,有人擔心中國的目標是成為一個希望把自身觀點強加給他人的超級大國——就像過去400年裡西方國家所做的那樣。
魏柳南:對於西方公共輿論與中國之間的誤解與猜忌的加深,媒體負有最大的責任。因為媒體總是把事情簡化,只強調中國各種政策的黑暗面。西方公眾對於中國目前還所知甚少,除了旅遊、文化交流和一些其他形式的交流之外,來往非常有限,然而媒體以一種過度簡化甚至歪曲的方式來表現中國。
魏柳南:我強烈地認為,不僅為了改善中國在西方的形象,而且為了改善中國在發展中國家的形象,中國應該做幾件重要的事情。首先也是我多次強調的一點是,中國必須改變自己與外界溝通和交流的方式,以一種西方人或者其他族群可以明白、可以理解的方式進行溝通。要實現這一點,關鍵在於制定良好的公關政策。
一些中國人告訴我,中國不需要調整自身來適應外部世界,因為外部世界最終會自行調整,以適應中國的方式。我認為這是一個非常嚴重的錯誤。不論是不是喜歡,我們必須明白,必須承認,西方文化已經主宰世界幾百年了,而今天世界的溝通方式仍是以西方的概念為基礎的。
擺在中國面前的只有兩個選擇,或者是改變它的溝通方式,從而以一種和平的方式來改變自身的形象,使自身的政策與戰略能為外部世界理解,並按照自己的心願來向世界展示自己的形象。如果中國不打算這么做,而是根本不關心自己受不受到理解,那麼只要這個世界依然是一個西方化的世界,中國和其他國家必然會朝著一場嚴重沖突的方向發展,而這將是一個所有人受損、無人獲益的局面。
魏柳南:我堅信中國可以在所有領域給國際社會帶來許多新概念,而各發展中國家現在正在以極大的興趣注視著中國的一舉一動。雖然發展中國家的人們曾經為反對殖民主義而戰斗,但連續幾百年的西方統治仍給他們的心理留下了深深的烙印,他們仍然更熟悉歐美文化而不是中國文化。我認為現在「華盛頓共識」已經壽終正寢了,但「北京共識」依然處於萌芽狀態。
魏柳南:我的觀點是,要成為一個真正的全球性大國,並不需要依靠經濟、科技或單純的硬實力,最重要的因素是要影響人們的想像,給予人們夢想與期望。1945年之後的美國在這個方面是極為成功的,他們通過電影以及文字、聲音、圖像的宣傳在海外樹立了良好的形象。這樣的軟實力是維持美國大國地位最有效的工具。
目前為止,由於經濟發展水平所限,中國的軟實力是極為有限的。中國的軟實力對外國政府、外國決策者產生了一定的影響,尤其是在中國的周邊地區,但還完全沒有影響海外的輿論、普通的民眾與年輕人。出現這一狀況的原因有很多,例如外國媒體針對中國的宣傳攻勢,中國自身溝通技巧的欠缺,以及中國自身沒有做出足夠的努力來把自身形象定位為一種完善的經濟、社會與政治模式。
一個全球性大國不能是一個總在威脅別人的國家。看看美國的例子,美國侵略過不少國家,威脅其他國家,每當必須動武的時候就選擇動武,但就算是在那些美國的「敵國」里,普通民眾依然對美國充滿幻想,包括美國的生活方式、電影和汽車以及美國一定程度的言論自由等等。這些民眾被他們頭腦中關於美國的畫面所主宰,他們對美國的印象與真實的美國有很大的差距,但單憑這些浮光掠影的印象,美國已足以主宰他們的頭腦。
有的時候中國似乎以為,通過將自身的觀點強加給別國政府,就可以成為一個全球性的大國,這是錯誤的,施加影響應該以民眾而不是政府為目標。但要影響民眾,中國就必須向他們提供一個明晰的模式,這一模式應該既代表經濟發展,又代表某種生活方式,也代表對基本權利的尊重的結合。只有在這個領域具備一定的實力,中國才能與美國長期地競爭。
魏柳南:這就讓我們回到了原先的問題。中國價值觀是什麼?一方面,我們不能接受西方強國奉行的那種絕對人權主義的理念,這種理念在大多數情況下不過是掩飾最原始的商業利益與權力斗爭的外衣,但這個世界上仍然有一些基本的、對所有人類都很重要的、必須得到尊重的人權訴求,例如要防範官員的腐敗,想讓民眾有權享受公正的司法等。雖然中國中央政府採取了明顯的努力來改善這些基本人權,但一些權利在中國依然沒有得到合理的保障。
我認為,除此之外還有一些根本性的價值觀,例如對老人的尊重、人與人之間的團結、強調工作的社會價值等等,這些在西方社會被遺忘了,但在中國依然保持著,而且中國必須堅守這些價值觀。但中國如果想在經濟榜樣之外,也成為價值觀上的楷模,就必須為民眾提供更公平的待遇和保障。此外,美國的文化——而不是價值觀——在二戰之後保持強勁的一個重大原因是美國電影的影響。中國在這方面的實力還是太弱了。
⑵ 如何提高中國被西方貶損有所下降的國際形象
只要讓中國更加富強,強大軍事力量強大,經濟力量強大,人民就會變得強大,國際形象立馬上來。
⑶ 談談如何塑造中國國際形象。
公共外交:塑造中國國際形象 </b>
公共外交能突破傳統外交政府對政府的僵化和民間對民間的軟弱,著眼於未來,通過溝通和交流贏得外國民眾的信任和承認,中國也因此更有理由更有可能開展成功的公共外交以塑造自己的軟權力體系,豐富我們綜合國力的概念。
10月1日,美國將重返闊別近20年之久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以期將原來里根政府指責的「第三世界批評美國和以色列的講壇」變成為改變美國國際形象的重要舞台。這是「9·11」後美國政府重新重視以增強與世界溝通為目標的公共外交的重要體現,旨在解決「世界為什麼仇視美國」這一問題。
美國的教訓對我們不無啟示。中國也經歷過「非典」對我國際形象先抑後揚的教訓。今天,中國日益融入世界。中國的國際形象不僅關繫到中國的國際信用從而影響直接投資和對外貿易,而且從長遠講,與中國的「軟國力」密切相關,已經成為中國的無形資產。中國要成為負責任的大國,對世界做出更大貢獻,必須將中國的公共外交戰略提上議事日程。
我國幾代領導人都很重視民間外交,民間外交在中日邦交正常化過程中也扮演了十分積極的角色,但公共外交工作還有待於加強。公共外交是以本國政府為主體、他國公眾為受體的外交形式,既不同於公司間或政府間對等的公關外交,也不同於以公眾為主體的公眾外交,如民間外交,或稱為外交的第二、第三管道。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後,如何從形象上入世,影響國外民眾和媒體的中國觀,某種程度上比一時的外交得失更加重要。
那麼,中國的國際形象面臨哪些問題與挑戰呢?
過去,對國際形象問題我們存有不少錯誤觀念或心態,較典型的有以下幾方面。其一,將國際形象與國力等同,認為國家強大了人家自然就會尊重你。忽略了國家的親和力,即國際社會對你的親近和喜歡程度,某種程度上,這是「中國威脅論」產生、蔓延和強化的一個不可忽視的原因。其二,重視國際地位,忽視國際形象。在歷史上的朝貢體系下,特別在乎的是中華民族的威望,現在則有重「威」忽「望」之勢。其實,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理應包括中國「軟國力」的復興。其三,發展戰略中偏經濟、輕文化,而文化也是以弘揚傳統文化為主,對現代中國形象宣傳不夠。其四,認為身正則影不歪、酒香不怕巷子深,敏於行而訥於言,忽視在國際社會宣傳自己、推銷自己,塑造正面的國際形象。其五,以歷史、文化大國自居,認為國際社會不了解我歷史和文化,因而不尊重中國;而外國民眾也常常只對中國的歷史感興趣,對現在的中國並不了解。我們心態則是,中國是具有悠久歷史的文明大國,理應受到世界的尊重。但歷史上的受尊重不會自動轉化為現在的魅力;而曾經的受害者,希望自然而然地博得國際社會的同情也是不現實的。在具體做法上,常常是拷貝國內宣傳做法開展對外宣傳或公關,而不是開展現代意義上的公共外交。
改革開放以前,由於中國長期游離於主流國際社會之外,國際形象主要是內政問題的某種折射;在此之後,內政問題也一直是影響中國國際形象的因素,甚至一度成為主導因素。內政問題首先是中國由於體制、價值觀等方面與西方標准差異明顯,因而受到不公正的待遇;其次是國家統一問題,在香港、澳門相繼回歸祖國之後,最主要的就是台灣問題了。
這說明,內政問題仍然是制約中國國際形象的長遠掣肘。
國際社會對中國國際形象的認知,是一個互動的過程,存在對方和我方兩方面的原因。對方原因包括:因不了解中國國情和意識形態的隔閡而產生的不信任等。我方原因則往往是不重視外部世界的反映,不善於推銷自己等。針對國際社會對我內政外交政策不夠了解,近年來,我國政府經常以白皮書的形式加以正面、詳細的闡述,收到了一定的效果。自1980年起先後批准加入了17個國際人權公約和協定書,並簽署了《經濟、社會、文化權利公約》和《公民權利與政治權利公約》,更是消除了國外輿論對中國政府的詆毀。
改革開放以後,「中國威脅論」成為影響中國國際形象的主要制約。其中也蘊涵著一個悖論:以中美關系為例,中國處於弱勢,比如抗戰期間,中國較容易受美國同情,美國人對中國的看法就比較正面;反之,中國強大了,美國就認為是一種威脅,對中國看法較負面。因此,問題的關鍵在於改變中國強大了就會威脅人家的邏輯,增強對中國的信任。
中國國際形象所面臨的問題與挑戰,要求我們積極主動地開展公共外交活動,並把它上升為國家戰略的高度來推行。
公共外交是更好發揮一國「軟權力」的重要手段,它能突破傳統外交政府對政府的僵化和民間對民間的軟弱,著眼於未來,通過溝通和交流贏得外國民眾的信任和承認,中國也因此更有理由更有可能開展成功的公共外交以塑造自己的軟權力體系,豐富我們綜合國力的概念。
開展中國的公共外交,要求我們結合中國的歷史智慧,探討我們開展公共外交的觀念、環境、資源和挑戰,提出中國特色的公共外交戰略體系:
———目標:自信、務實、開放、負責的中國,是我國公共外交的基本目標定位,從長遠看是服從於中國國家發展目標的定位———「富強、民主、文明和負責任的大國」,積極配合「三步走」的經濟發展目標,循序漸進地使中國在國際社會中的形象由「中性」、「正面」向「親近」轉換。
———手段:關鍵是樹立政府在國內的親民、民主形象,中國駐外機構也要首先保護好每一個中國公民、僑民在海外的利益;其次通過開展文化廣播的國際交流形式,利用當地國家的電台、電視台渠道播放中國的新聞娛樂節目,利用當地華僑、留學生和對華投資跨國公司開展針對母國的形象宣傳活動,如「創意中國」、文化營銷國家活動,塑造充滿活力的、民主、開放和富有人性的國家形象,重視「國家品牌塑造」。
———重點:鑒於「今天中國的國際形象,基本上就是一個被美國媒體妖魔化了的形象」,我們應抓住美國和歐洲這些影響世界輿論的重點,及時對歐美某些媒體不負責任地妖魔化中國的行為進行消毒,並充分利用聯合國舞台傳遞中國的聲音,樹立起負責任大國的形象。
———機構:整合我國外交資源,設立公共外交事務的專門部門,統一協調公共外交工作。
(作者為復旦大學美國研究中心博士、歷史學博士後)
⑷ 如何塑造中國的國際形象
公共外交能突破傳統外交政府對政府的僵化和民間對民間的軟弱,著眼於未來,通過溝通和交流贏得外國民眾的信任和承認,中國也因此更有理由更有可能開展成功的公共外交以塑造自己的軟權力體系,豐富我們綜合國力的概念。
10月1日,美國將重返闊別近20年之久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以期將原來里根政府指責的「第三世界批評美國和以色列的講壇」變成為改變美國國際形象的重要舞台。這是「9·11」後美國政府重新重視以增強與世界溝通為目標的公共外交的重要體現,旨在解決「世界為什麼仇視美國」這一問題。
美國的教訓對我們不無啟示。中國也經歷過「非典」對我國際形象先抑後揚的教訓。今天,中國日益融入世界。中國的國際形象不僅關繫到中國的國際信用從而影響直接投資和對外貿易,而且從長遠講,與中國的「軟國力」密切相關,已經成為中國的無形資產。中國要成為負責任的大國,對世界做出更大貢獻,必須將中國的公共外交戰略提上議事日程。
⑸ 如何宣揚中國的國際形象
1、不斷提升中華文化影響力。
主動講好中國共產黨治國理政的故事、中國人民奮斗圓夢的故事、中國堅持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故事,讓世界更好了解中國。
黨的十八大以來,在黨中央堅強領導下,宣傳思想戰線積極作為、開拓進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廣泛弘揚,主流思想輿論不斷鞏固壯大,文化自信得到彰顯,國家文化軟實力和中華文化影響力大幅提升。
2、把優秀傳統文化的精神標識提煉出來、展示出來。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我們最深厚的文化軟實力,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植根的文化沃土。優秀傳統文化成為世界認識中國的窗口,彰顯時代創新、體現人類共同價值追求的當代中國故事也引來八方喝彩。
3、完善國際傳播工作格局,創新宣傳理念、創新運行機制,匯聚更多資源力量。
講好中國故事,既是責任擔當,也要遵循規律、改革創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國際社會對中國發展的關注、認同與日俱增,但「中國威脅論」「中國崩潰論」等噪音雜音依然存在,唯有把握大勢、區分對象、精準施策,主動宣介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才能讓世界更好了解中國。
(5)如何更好改善中國國際形象擴展閱讀:
國家形象的重要性:
國家形象是一個國家對自己的認知以及國際體系中其他行為體對它的認知的結合;它是一系列信息輸入和輸出產生的結果,是一個「結構十分明確的信息資本」。國家形象被認為是國家「軟實力」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可以從一個方面體現這個國家的綜合實力和影響力。因此,國家形象的塑造與傳播深受各國政府的重視。
⑹ 當前中國的國際形象如何談談你認為中國應該如何改善其國際形象。
是考試寫的嗎,還是自己隨便問的。如果是隨便問的話,真實的情況是中國在國際地位上極高,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中國將在未來帶動西歐,美國,乃至全球的經濟發展。中國政府處處和西方陣營對抗,大部分是互相詆毀,但仍然對中國很尊重,有時除外,這個沒辦法改變。至於所謂中國形象不行,和中國老百姓有關,主要是中國老百姓崇洋媚外,素質太差,丟盡中國的臉了,還整天恬不知恥的罵政府這個,那個,隨便有一點小事,就罵政府,分明自己犯錯了,還罵政府,中國又貪污,難度和老百姓沒一點關系嗎?中國要想獲得國際社會的尊重,當然,政府部門肯定會受到尊重,民眾應當提升素質,這是首要因素,沒有人瞧不起中國,就比如英國,求著來中國,首相親自發話,就是不讓來,如果中國民眾素質不行,國家在強大也不行,任何一個國家的老百姓,看一個國家,只看這個國家來我們國家的人是什麼素質,不看別的。
⑺ 如何提高中國形象
1、樹立獨特的民族觀、世界觀。中國的國際形象內容中需要非常有分量地表現中國特有的民族觀和世界觀。中國人在構建國際形象時,應該要有自己的思想,應該要有自己的政治語言,而不是盲目地跟隨西方的「全球化」口號,人雲亦雲。我們追求和提倡國際間的合作,我們力求和平與發展,但是我們不能糊里
糊塗地跟在別人後面跑。我們必須清醒地認識到我們民族的歷史、面臨的歷史使命以及承擔的世界責任。真正具有感染力的、能贏得尊重的國際形象,其力量不是來源於對西方的模仿,而是對自身民族性的尊重和對西方價值觀的修正和挑戰。正是通過這種民族性的國際形象,中國人的世界觀才得以表現。
2、加強思想與道德建設。一個有感染力的國家形象應該是一個具有思想和道德力量的形象。我國的國際形象應該表現出一種道德和思想的力量和風范,這種力量和風范的特徵就是表現一個大國對世界和全人類發展的關切和責任感。我並不是提倡中國在國際社會中扮演一個「道德領袖」的角色,但在重大國際問題上中國應該有自己的立場,應該有自己的觀點,應該能夠有力地表達自己的觀點,應該有勇氣在國際事務中伸張正義,應該在國際援助中展現中國的友好。只有這樣,才能在國際中展現中國的友好、和平、友善的國際形象。
3、提高我國的綜合國力。一個國家的綜合國力"硬國力"和"軟國力"兩部分組成。前者包括基本的國土和人口資源、軍事力量、經濟總量、科技水平等,它們是有形的、可以用數字來衡量的;後者則包括政府的內政外交管理體制和領導能力、國民素質和士氣、文化被接受能力等,它們是無形的、難以具體測算的。國家綜合實力強了,才有能力在國際發生災難時伸出援助之手。對國際伸出援助之手,可令世界各國對我國的國際形象大大改觀。
⑻ 如何提升中國的國際形象
對一個正在崛起的大國來說,樹立起積極正面的國際形象,對於國家的長遠發展具有重大的戰略意義。雖然我國近年來對這個問題越來越重視,但從實踐情況來看,一個比較突出的問題是,我們在樹立國家形象方面,「破」的方面做的工作較多,「立」的方面有明顯的欠缺。
具體而言,我們大都是在國際上出現關於我國的負面輿論之後,才開始「擺事實、講道理」,著力破除這些言論。這種消極被動的「破」的做法,與防患於未然、積極主動的「立」——在負面言論未出現之前,樹立起積極正面的形象——相比,只是退而求其次的辦法。
⑼ 如何塑造中國國家形象
「國家形象」作為反映在媒介和人們心理中的對於一個國家及其民眾的歷史、現實,政治、經濟、文化、生活方式以及價值觀的綜合印象,「是國家的外部公眾和內部公眾對國家本身、國家行為、國家的各項活動及其成果所給予的總的評價和認定」,其中既包含著對於國家的認識,同時也包含著理性評價和感性態度,「具有極大的影響力、凝聚力,是一個國家整體實力的體現。 在全球化大背景下,在中國正在成為一個世界性大國的進程中,「國家形象」已經並仍將成為中國政治、經濟、文化乃至每一個中國人必然遭遇的現實問題。國家形象,既包含特定國家在國內的形象也包括其國際形象,在全球信息和市場流通的前提下,國家的國際形象和國內形象之間往往互相參照、相互影響、相互作用,不僅深刻地影響到本民族每個個體對於國家共同體的認知、認同,從而影響到民族凝聚力和歸屬感,而且也復雜地影響到其他國家和民族對於中國政府、民眾以及所有中國的精神信息和物質產品的接受和評價,從而影響並決定著中國和中國人在世界上的地位。 國家形象,作為一種主觀印象,實際上構成了人們對於一個國家及其民眾的心理預設。負面的國家形象,會使人們對這個國家及其民眾的所有相關信息和行為的認知和評價帶有或多或少、有意無意的敵對性、排斥性和刻板印象;而正面的國家形象則往往使人願意用更理解、更親和、更接納的方式對待該國及其民眾的信息和行為。因此,國家形象的塑造,其實就是對人們認識和評價一個國家及其民眾的正面預設的塑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