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中華民族上古時代的三大文化集團是什麼中國文化史
中國上古時期三大集團交互關系探討
——兼論中國文明的形成 韓建業
內容提要中國 上古時期曾存在過東夷、 苗蠻和華夏三大集團, 它們從很早起就相互發生 關系。正是在三大集團相互影響和作用的 過程中, 中國文明得以形成。 從大約公元前 3500 年開始, 東夷和苗蠻集團逐漸對華夏集團產生強烈影響。到公元前 3000 年前後, 前兩個集團已最早 過渡到早期文明時代, 比華夏集團大致早 500 年。從大約公元前 2500 年 開始, 華夏集團反過來強 烈地作用於前兩個集團。 到公 元前 2200 年, 隨著苗蠻集團的衰滅 , 終 於形成東夷與華夏集團東西對峙 的局面, 中國歷史也進入了成熟的文明時代—— 夏代。 關鍵詞東夷苗蠻 華夏早期文明成熟文明
早在半個多世紀以前, 徐旭生先生就提出中國上古時候不但有過華夏、東夷、苗蠻三大 集團的存在, 而且它們之間從很早就相互發生關系。 時至今日, 隨著考古發現與研究的進展, 三集團的真面目開始自歷史傳說的迷霧中漸漸顯露出來。目前學術界一般認為, 大汶口—— 龍山文化可能屬東夷文化 , 屈家嶺——石家河文化可能屬苗蠻文化 , 仰韶——中原龍山文 化可能屬華夏文化。但三集團間交互關系在考古學上究竟有哪些表現? 至今還沒有人論及這 個問題。
! 三大集團大約主要活動在五帝時期。當時的社會結構可能已達到十分復雜的程度。 其後
的夏代又普遍被認為已進入文明時代。因此, 對三大集團交互關系的探討必然對研究中國文 明的形成過程有所助益。 幾年前, 張光直討論中國文明的形成問題, 曾借用了葛德偉 ( Jo seph R. Caldw ell) 的 「 相互作用圈」 這一概念。 但他納入所謂 「 中國相互作用圈」 的文化很多, 實 際上它們在中國文明形成過程中扮演的角色是各不相同、有主有次的。最主要的還是代表三 集團的三大文化系統或簡稱三集團文化。三集團文化的交互作用影響著、帶動著其它各系統 文化, 是中國文明形成的關鍵所在。 本文將主要就三集團文化間的交互作用及階段性變化加以討論, 然後結合文獻, 對三集 團在中國文明形成中的作用與地位略加闡釋。 中原、海岱、江漢三區域的考古學文化間雖然早在新石器時代中期就相互影響,
❷ 中國古代史歷朝歷代的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有哪些
1)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基本特徵和演變規律。 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是我國封建社會的基本政治制度。是指君主掌握國家最高權力,並通過軍政官僚機關管理、控制國家的政體。包括皇帝制、官像政治和中央集權等方面,其基本特徵是皇權至高無上和不可分割,皇權不可轉讓,皇位實行世襲,君尊臣卑等。皇權愈來愈尊,臣民愈來愈卑,是古代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發展的總趨勢。 (2)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發展變化 ①戰國時期初步形成 戰國時期封建經濟的發展、新興地主階級力量的增長、國家局部統一局面的出現,為中央集權制度的形成創造了社會條件。為適應新興地主加強專政和保護封建經濟發展的需要,初步確立起君主集權的政治體制。這為秦建立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提供了成功的經驗。法家的重要代表人物韓非子提出的中央集權和以法治國的思想,形成了一套系統的中央集權理論。 ②秦朝正式建立 秦始皇統一中國後,繼承了商鞅變法的成果並實踐了韓非子的理論,創立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政治制度。它既包括皇帝對中央百官的控制,又包括對地方及各級官吏及百姓的控制,從而把專制主義的決策方式和中央集權的政治制度有機地結合在了一起,正式確立了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政治制度。這對戰國前的分封制來說是一大進步;對於鞏固國家統一、維護封建統治基礎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悟涵 ③西漢鞏固 西漢建立後,實行郡國並行制,導致了王國問題的出現,使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政治制度面臨嚴峻的挑戰。為解決王國問題,景帝在削藩的基礎上,平定七國之亂,收回王國官吏任免權。武帝時,又頒布了推恩令及其他舉措,解除了王國的威脅。武帝又接受了董仲舒的建議,實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終於找到了一種最適合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政治制度所需要的理論基礎。從此,封建政治制度的政體基本定型,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制度得以鞏固。 悟涵 ④隋唐完善 專制主義中央集權政治制度的加強過程中,不僅要伴隨著克服中央與地方的矛盾,而且還要克服君權與相權的矛盾。隋朝實行三省六部制,把原為丞相的權力分散於三省六部。這項新的措施,被唐朝沿襲並有所發展,從而使中央集權制度得以完善。隋唐以來的科舉制也是與當時政治制度的發展相適應的。三省六部制與科舉制的實行,提高了行政效率,擴大了統治基礎,有利於官僚隊伍文化素質的提高,使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進一步完善。 悟涵 ⑤北宋加強 北宋建立後,宋太祖吸取唐末五代以來藩鎮割據的教訓,接受趙普的建議,採取「杯酒釋兵權」等舉措,收回朝中大將和節度使兵權,將地方的行政、軍事、財政權力收歸中央,防止地方割據局面的出現,加強了中央集議,但也造成了一些不良後果,使北宋形成了龐大的官僚機構和龐大的軍隊,導致了後來嚴重的社會危機。 悟涵 ⑥元朝新發展 元朝實現了全國性的大統一。為了加強封建統治和對遼闊疆域的管轄,在中央設中書省;地方實行行省制度。既是元朝鞏固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成功的嘗試,同時又是加強中央集權的新舉措,是對古代郡縣制度的重大發展,對後世產生了深遠影響。 ⑦明清達到頂峰 明朝建立後,為處理君臣關系和中央與地方的關系,在中央廢丞相,權分六部,使秦朝以來的宰相制度走到了盡頭;在地方廢行省,設三司,地方勢力進一步削弱。明朝還遍設廠衛特務組織,實行八股取士,這是專制主義加強的突出表現。清朝沿用明制,後增設軍機處,大興文字獄,使我國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政治制度發展到登峰造極的程度。悟涵 中央集權的產生最早由中國戰國時期思想派系之一的法家系統提出君主專制形式所衍生出的一種政治結構,法家代表之一的韓非子在他的論著中認為:在現有社會局勢混亂,割據勢力強大的情況下,需要君王統一國內一切力量來維護統治,這便需要有一個權力集中的政府來輔助君王統治國家,擴大領土。同時在當時社會中農業自然經濟需要有一個相對穩定的環境發展,同時作為社會中主要生產資料的佔有者地主而言,也需要一個強有力的政府鎮壓農民的反抗,來維護自己對土地的所有權。 秦成為第一個將中央集權付諸實施的國家,公元前3世紀秦國商鞅推行的變法初步確立了中央集權的雛形:將地方一級官員的委任權劃歸中央,並統一了部分物資的流通。這為日後秦有能力統一六國,建立一個統一的國家打下了良好的基礎。當秦帝國正式建立的時候,李斯利用已有的經驗建立郡縣制,並統一地方文字、財經、度量衡,建立了一個實際意義上的中央集權國家。 隋朝時期隋文帝成功的進行了一次中央集權的改革:推行三省六部制,將中央政府的權力進行了劃分,不僅令政府機構效率、職權范圍提高,也使各官員的權力相對分散,保證了皇權的穩定,從而加強了中央集權的穩定性。唐朝在這一改革的基礎之上進一步加深改革,並廣泛推行科舉制度,提高了官員整體文化素質,令平民也有機會成為社會的上層人物,穩定了中央集權後帶來的社會底層不穩定因素。這次成功的改革經驗也傳至中國的周邊國家,加強了這些國家的集權體制。 公元14世紀,中央集權的影響逐步為君主專制所替代,通過設立一些特務機構加強了帝王對政府、社會的管轄,在中國,清朝廢除行省,設立三司,設立軍機處;印度莫卧兒帝國則在17世紀中葉建立一套極為完善的集權整體,標志著君主專制和中央集權的發展達到了頂峰。15世紀後期到16世紀初,歐洲許多國家建立了中央集權制。隨著自由資本主義向壟斷資本主義發展 ,資本的集中要求政治權力的集中,更趨向於中央集權。採用單一制的資本主義國家,多實行中央集權;採用聯邦制的資本主義國家,地方政府雖有相當的權力,但國家大權仍集中在中央政府手中。 隨著19世紀中期後大批的中央集權國家半殖民半封建化的開始,中央集權制遭到近代民主制度的強烈沖擊。尤其是要求行政、立法、司法三權分立的近代民主政治制度,其理念正是對中央集權的全面否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實行中國共產黨宣稱代表了民主集中制的人民代表大會制,號稱中央集權和地方分權相結合。 萌芽:理論上,韓非子最先提出建立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君主專制國家。 實踐:秦國商鞅變法,規定廢分封,行縣制 「 燔詩書而明法度」,實行中央集權制度。 建立於秦朝:秦統一後,為了鞏固統治,建立了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確立皇帝制、在中央實行三公九卿制、在地方實行郡縣制,並頒布秦律。統一度量衡、貨幣和文字。焚書坑儒加強思想控制。以法為教,以吏為師。 特點:把專制主義的決策方式和中央集權的政治制度有機地結合起來,權利高度集中成為秦朝統治的最基本特徵。 鞏固於西漢: 內容:西漢改革管制,組成內朝和外朝,加強皇權。實行刺史制度,加強對地方官僚的控制。頒布推恩令和附益之法,解決王國問題。實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使儒學成為西漢的統治思想。 特點:強化了皇權。重新加強了中央對地方的直接統治。將儒家思想改造為適應封建專制主義的中央集權需要的指導思想。 完善於隋唐: 內容:實行三省六部制,使封建官僚機構形成完整嚴密的體系,將宰相的權利一分為三從而消弱了相權,加強了皇權。 創立和完善了科舉制,擴大了官吏來源,提高了官員的文化素質,加強了中央集權,調整和健全了府兵制,有利於加強中央集權,不易 形成將帥用兵的自重局面。悟涵 特點:用分權的辦法加強皇權。官員選拔規范化、制度化,考試成績取代了門第出身。 加強於宋元: 北宋:集中軍權。設三衙統領禁軍,並與樞密院互相牽制;實行更戍法,以防武將專權。 集中行政權。設參知政事、樞密使、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權、軍權和財權;派文官做知州,知州設通判,二者互相牽制。 集中財權。在各路設轉運使,管理地方財政。 集中司法權。中央派文官擔任地方司法職員。悟涵 通過以上措施,皇帝掌握了從中央到地方的軍事、財政、行政和司法大權,鏟除了封建藩鎮割據的基礎,加強了中央集權。 元朝:在中央健全了中央官制, 設中書省、樞密院、和御史台,分管行政、軍事和監察事物;設宣政院,統領宗教事務和管轄西藏地區。悟涵 在地方,實行行省治度。 特點:強干弱枝(北宋);在中央分權基礎上的地方分權(北宋); 地方行政體系有了重大發展(元)和;建立了中央政府對邊疆地區的直轄管理制度(元) 提醒:在皇權與相權方面,唐朝和北宋均通過分權的方式來削弱宰相的權利。 唐朝實行三省六部制,將宰相的權利一分為三; 北宋設參知政事、樞密使、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軍權、財權。 元朝時,廢三省,施行一省制,即中書省,長官為宰相由此宰相地位逐漸位高權重,威脅皇權。於是,明朝建立後,裁撤中書省,廢除 丞相也就成為必然。悟涵 由此可見,皇權和相權的矛盾在唐、北宋、明朝尤為突出。 強化與明清 明初:在中央、,廢丞相 權分六部 ;地方實行三司分權。 改大都督俯為立軍都督俯,統兵權和調兵權分離。 制定《大明律》。 設廠衛特務機構。悟涵 實行八股取士,加強思想控制。 設內閣(明朝設立的內閣是封建主義君主專制的產物,英國的內閣是資本主義民主政治的產物) 清: 沿用了明朝的內閣 六部 。 增設軍機處,標志著我過封建君主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發展到頂峰。 大興宣政院。 特點 皇權空前強化,封建專制注意中央集權制度發展到頂峰。 結束與1912年: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統治,結束了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專制制度。
❸ 中國歷史上的三大部族集團不包括那個 A 華夏集團 B 東夷集體 C西戎集團 D南蠻集團
選擇(C)
有資料顯示:在原始社會末期,我國各地出現許多部落集團。其中,在古籍中有記載並且影響最大的華夏、東夷、苗蠻三大原始部落集團。這三個集團長期穩定,又可稱為部族,或簡稱為族,即華夏族、東夷族、苗蠻族。由於這三大部族中華夏族最為強大,占據主導地位,具有核心作用,故又可將這三大部族簡言為華夏三部族。
所以排除西戎。
希望能幫到你。
❹ 左右中國歷史500多年的關隴集團,為何最終走向覆滅呢
有這么一幫人,憑借著自身祖輩爭取來的先天條件,在古代封建王朝裡面,無論他們是才華橫溢,還是平庸無能,基本都能做到"入則為相,出則為相,無文武分途之事"。而也正是這幫人的存在,我們中國封建歷史2000多年的方向舵一直被他們掌控了差不多500多年,而經過多年發展,他們為何沒有發展成更大更強的利益集團,反而卻突然莫名奇妙的消失於歷史長河當中呢?關於這個問題,很多人都長篇大論過,理由原因也是層出不窮五花八門。但歸根結底,還是在於"武力"兩個字眼上。
但這種把老大幹掉然後自己上位的做法,一經發生就禁止不住了。後來楊堅就看不爽宇文家的孤兒寡母,就直接滅瞭然後建立了隋朝。而這種做法,自然也是得到了關隴集團們大多數成員的同意才得出的結果。可以這么毫不客氣的說吧,關隴集團,是一個靠武力和獻鮮血打開了金光閃閃的大門的。而在關隴集團發展的過程中,所謂的北周,隋,唐等王朝的朝代更迭,那也只不過是關隴集團內部換了新的領頭羊罷了。沒辦法,當時朝政把控,還在這幫人手裡,特別是軍權或多或少控制在這幫人手裡。而皇權想要發展,就必須掙脫集團利益的陰影。
❺ 中國歷史軍閥都有哪個分別掌控哪裡
中國歷史上典型的軍閥混戰時期是在民國初年
1912年4月,袁世凱取得政權後,由於同盟會的內部分化,於是袁世凱便趁機拉攏部分革命黨人與之「合作」,實現了中國短暫的「穩定」與統一。1913年的「宋案」和「善後大借款」後,李烈鈞奉孫中山的命令,在江西湖口宣布獨立,組織討袁軍,「二次革命」爆發。江蘇、上海、安徽、湖南、廣東、福建等地先後獨立。由於國民黨人倉促應戰,缺乏統一領導,「二次革命」被北洋軍打敗。袁世凱鎮壓「二次革命」後,便開始了稱帝計劃的實施,加緊復辟帝制的步伐。1915年12月25日,蔡鍔在雲南宣布獨立,組織護國軍興師討袁,發動護國戰爭。隨後,貴州、廣西、廣東、浙江、陝西等省相繼宣布獨立。為了維護北洋軍閥的封建統治,袁世凱於1916年3月22日宣布取消帝制。袁世凱死後,北洋軍閥分裂為皖系、直系、奉系三大派系。皖系的段祺瑞在日本支持下,控制皖、浙、閩、魯、陝等省;直系的馮國璋在英美的支持下,控制長江中下游的蘇、贛、鄂及直隸等省;奉系的張作霖以日本為靠山,占踞東北三省。另外,山西的晉系軍閥閻錫山,徐州一帶張勛的定武軍,西南的滇系軍閥唐繼堯和桂系軍閥陸榮廷等,都在外國列強操縱下,爾吞我並,爭斗不已。袁世凱死後,黎元洪繼任大總統職位,與在中央掌實權的段祺瑞爭權奪利,發生「府院之爭」。1917年7月,張勛應黎元洪「調停」之邀,率領五千「辮子軍」入京,復辟帝制,激起全國人民的反對。段祺瑞以「功臣」自居,重任國務總理。段祺瑞掌握政府大權後,投靠日本,企圖以武力手段統一南方軍閥。段祺瑞的武力統一行為激起南方革命派及西南軍閥的反對。1917年8月,孫中山任中華民國軍政府大元帥,隨即討伐段祺瑞的第一次護法戰爭拉開帷幕。在北洋軍的鎮壓下,北伐軍受挫;加之軍政府內部的矛盾,1918年5月,孫中山憤而辭職,護法戰爭失敗。護法運動的失敗,再次證明了資產階級領導的舊民主主義革命已瀕臨絕境。之後的北伐戰爭也證明了北洋軍閥封建主義的殘暴統治之下是不符合歷史潮流的,滅亡是必然的結果。
各軍閥控制的區域如下圖
❻ 「關隴集團」是什麼在中國歷史上它是干什麼的
現在講隋唐兩代歷史都繞不開關隴貴族集團,畢竟隋朝和唐朝都是關隴貴族建立的朝代。南北朝時期是中國一個極其混亂的時期,關隴集團就托生於這個時代。
關隴集團這個名稱是由國學大師陳寅恪提出的,這個團體是中國古代最牛團體之一,北周王朝以及偉大的隋唐帝國都是由關隴貴族集團建立的。關隴集團的形成,這還得從北魏開始說起。
李淵的爺爺是八柱國之一的李虎,李淵的媽媽是八柱國之一,獨孤信的女兒,是隋文帝皇後獨孤伽羅的姐妹。所以說隋唐易代就像一次世界大戰一樣,對陣雙方是表兄弟。
但是隨著唐朝的建立,關隴集團開始走向沒落。其實從隋文帝開始,他的用人標准就不再以關中本位為基礎,到了唐太宗時期,更是如此。朝堂上有關隴貴族把持的位置,較之以往少了一大塊。
李世民登基之後,考慮到關隴集團強大的政治能量,就對他們進行了種種限制,在著名的凌煙閣24功臣中,出生關隴貴族的功臣已寥寥無幾。
到了唐高宗時期,李治借立武則天為皇後的機會,對關隴集團最後一位大佬長孫無忌賜死,終於使得皇權凌駕於關隴集團之上。由此,關隴集團,走下了神壇,走上了末路,消失在歷史的舞台上。
❼ 中國古代 出名 的商業集團
鹽幫,販賣私鹽。漕幫,壟斷漕運。銀號,控制金融。鏢局,壟斷物流。
❽ 關隴集團能夠實際把控中國500多年,有哪些超強勢力
這個集團初建於關中。最厲害的是歷史上很多開國君王都是這個集團的人,比如西魏、北周、隋、唐。還有被號稱「八柱國家」的有:宇文泰、元欣、李虎、李弼、於謹、獨孤信、趙貴、侯莫陳崇,這些人都是集團的核心成員。
回顧這個集團的歷史,隋唐可以說都是出自這個集團,也是中國歷史比較輝煌的兩個朝代。隨著這個集團的覆滅,中原的軍事力量總是難以崛起,這個神秘集團在中國歷史中的威武可見一斑,他們曾控制中國500年,那個時候連皇帝都想高攀他們,他們都不理!
❾ 國民政府統治時期,全國有哪些軍閥各控制哪些地方像東北張學良山,西閻錫山這樣的
一等軍閥:控制地域超過一省范圍,軍隊超過20萬。
1、東北軍:民國時期最大軍閥勢力,極盛時擁有東北三省加熱河、河北、河南等省地盤,軍隊35萬人,有自己的空軍、海軍等高技術兵種,勢力堪比同時期的中央軍。九一八事變後失去根據地而開始衰落,西安事變後開始被蔣分割消化。
2、西北軍:兵力20餘萬,裝備落後但驍勇善戰,中原大戰時幾乎以一己之力擊敗中央軍(晉綏軍和桂軍不客氣地說都是擺設),最終被蔣的金彈攻勢擊敗。中原大戰後被蔣分割成三部分,實力最強的韓復渠部盤踞山東成為新的「魯系」軍閥,治理山東頗有政績,抗戰中擅自放棄黃河河防,韓復渠被蔣槍斃,其部下被中央軍吸收;孫連仲部完全歸順中央,也被逐步消化;宋哲元部長期保持西北軍傳統,其餘部一直堅持到解放戰爭,在淮海戰役中以第三綏靖區名義起義。
3、晉綏軍:兵力20餘萬,閻錫山嫡系,地盤不大隻有山西一省,但閻錫山治理有方,山西基礎雄厚,所以晉綏軍經濟條件很好,裝備十分精良,特別是其本土軍工業發達,「晉造」武器是當時中國的一個重要兵器系列。晉綏軍戰鬥力視環境變化極大,擅守不擅攻,擅本土不擅出省,一旦離開山西出境作戰就表現較差,有「入晉一條龍,出晉一條蟲」之說。晉綏軍是抗戰期間抵抗日軍的主力之一,實力損耗極大,解放戰爭中被解放軍逐步消滅。晉綏軍的一支傅作義部在抗戰中逐步獨立,成為了大名鼎鼎的「傅系」,解放戰爭中曾發展到20餘萬人,平津戰役中起義;起義部隊被改編為解放軍23兵團,曾參加朝鮮戰爭立下戰功。
4、川軍:兵力不詳,名義首領劉湘。川軍比較特殊,雖然地盤很大,兵力很多,但不是一個完整的軍閥體系,而只是一個由大大小小各派軍閥組成的軍閥聯盟。川軍整體戰鬥力較差,有「雙槍兵」之稱(一手步槍,一手煙槍),但個別部隊如郭琪勛的「 模範師」戰鬥力很強;但川軍吃苦耐勞,意志堅強,一旦發揮出戰鬥力還是很可怕的,如百丈關戰役中,為了阻擋紅軍殺入成都平原,川軍與紅軍一場血戰,使紅軍傷亡萬餘人而戰敗;在紅軍和川軍作戰的歷史上,紅軍常常低估川軍的戰鬥力,可見川軍的戰鬥力彈性之大。抗戰時,為了緩解川軍多年內戰的民意壓力,川軍軍閥出川抗戰,但戰鬥力和軍紀都不好,被各個戰區驅趕,最後在李宗仁的第五戰區落腳。徐州會戰時川軍奉命堅守藤縣,其實這仗打得並不好,只是李宗仁出於鼓舞士氣的需要將此戰拔高了。不過後來參加藤縣保衛戰的122師確實逐步成長為了一支抗日勁旅,這是後話了。抗戰期間國軍犧牲的將領最高軍銜為上將(中將加上將銜),其中有一個就是川軍將領李家鈺。解放戰爭中,各自為戰的川軍各部或被中央軍吸收,或被當成炮灰消耗。淮海戰役中,前身為川軍的孫元良第16兵團被解放軍全殲;解放軍挺近四川時,川軍軍閥劉文輝、鄧錫侯宣布起義。
二等軍閥:控制區域通常為一省,兵力10萬左右。
桂軍:這里指的是以李、黃、白為首的新桂系。在北伐戰爭中,桂軍部隊被變為國民革命軍第七軍,戰斗中屢立戰功,被成為「鋼軍」。戰爭中,桂軍以本軍為核心,大量吸收其他軍閥部隊為旁系,一度實力雄厚,號稱「從鎮南關到山海關」;蔣桂戰爭中被蔣介石擊敗,實力收縮回廣西。抗戰中,桂軍出兵抗日,也是戰功赫赫。解放戰爭中,桂軍第7軍、第48軍與中央軍第5軍、第18軍並為中原國軍四大主力;解放戰爭末期,中央軍崩潰,桂軍成為國軍中唯一有實力的戰略集團,在青樹坪戰役中還狠敲了氣勢正盛的解放軍第四野戰軍一棍;後來在衡寶戰役中被解放軍殲滅第7軍和第48軍主力,廣西戰役中被徹底殲滅。附帶一提,桂軍近年來被很多人誇大了,所以讀桂軍的戰史要比較慎重。
2、滇軍。指以龍雲為首的新滇軍。雲南軍閥以經營鴉片貿易為基礎,經濟實力雄厚,所以滇軍裝備十分精良,在龍雲控制時期全套引進法國陸軍裝備,抗戰時期,出兵抗戰的滇軍一身精良的裝備讓很多中央軍部隊都眼紅。滇軍戰鬥力很強,出兵抗戰的滇軍各部在各個戰區基本上都是主力。第一次遠征緬甸失敗後,正是滇軍地方保安部隊堅持抵抗,為遠征軍主力的撤退斷後阻擊。滇軍首領龍雲政治眼光不高,屢犯錯誤,抗戰後遭蔣發動昆明事變被逼下台,滇軍部隊遂被分割。其中赴東北作戰的滇軍60軍在遼沈戰役中起義,被改編為人民解放軍第50軍(這是解放軍歷史上唯一一次整建制改編起義部隊的例子,該部當時下轄的暫52師還是一支由偽滿軍改編的部隊,也整建制改編獲得了一個整師的番號)。該部後來參加朝鮮戰爭,也立下了赫赫戰功,歸國後先後隸屬沈陽軍區、成都軍區,百萬大裁軍時撤編;現西藏軍區第52旅為該軍最後余脈。
3、粵軍。粵軍戰鬥力也很強悍,北伐軍的老底子基本就是粵軍。在陳濟棠主持廣東期間,廣東經濟發達,也為粵軍的戰鬥力提供了經濟基礎。不過陳濟棠軍閥思想太重,總是不願意用自己的軍隊去打仗,所以粵軍戰鬥力一直顯示不出來。兩廣事變時,粵軍重要將領大批叛變,導致陳濟棠下台。抗戰期間,粵軍在淞滬會戰中表現出色,在廣東地方抵抗日軍入侵的作戰中也有上佳表現。以粵軍為基乾的十九路軍,在一二八事變時英勇抗擊日軍,享譽全國;第三次圍剿時取得高興圩戰役勝利,成為毛主席在第三次反圍剿中完美表現的唯一敗筆,被毛主席稱為「國民黨軍隊中唯一能和紅軍正面對抗的部隊」;後來該部發動福建事變失敗,該部被撤銷編制。該部唯一的余脈區壽年部,在解放戰爭中的豫東會戰中被解放軍消滅。
三等軍閥:兵力較少,政治影響不大。
1、馬家軍。提起馬家軍,大家就會想起西路軍。馬家軍其實實力一般,主要是兵力太少,而且裝備落後,除了少數嫡系正規軍外,多為土匪武裝、,以西路軍的實力完全可以擊敗馬家軍;寧夏戰役的失敗,是紅軍自身戰略決策的失敗加國內當時政治局勢變幻的影響造成的,不足以說明馬家軍強悍。抗戰期間,馬家軍出兵一個騎兵師參加抗戰,在湖北襲擊了新四軍的一支部隊,給該部造成重大損失。解放戰爭後期,中央軍實力大損,蔣不得不依靠這些地方軍閥,馬家軍成為西北地區抵抗解放軍的主力,在蘭州戰役中,遭到解放軍沉重打擊,此後再無崛起的機會,後主力向解放軍投降。
其他軍閥沒什麼講的必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