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有哪些國家也過元宵節
日本、韓國、越南、泰國、馬來西亞、新加坡等國家也過元宵節。
1、日本
日本在很大程度上繼承了中華文化,尤其是隋唐時期的一些風俗。起初日本的元宵節也是正月十五,但是由於近代日本取消了農歷,所以改成了1月15日。雖然時間改變了,但風俗卻還是那些風俗。在元宵節這一天的早上,日本人會喝紅豆粥,寓意新的一年紅紅火火。
此外,元宵節也是舉辦成人禮的日子。在這一天,剛剛成年的日本青年們會穿上和服,舉行屬於自己的成人禮,類似於中國的加冠禮。
2、韓國
韓國曾經是我們的藩屬國,也深受中華文化的影響。與中國一樣,韓國的元宵節也是正月十五,韓國的元宵節被稱為大望日。不過韓國人不吃湯圓,而是喝五穀粥,寓意今天五穀豐登。
在元宵節這天,韓國人要穿上韓服到野外放風箏,風箏上寫著不愉快的事情,讓這些事都飛的遠遠的。到了晚上,還要舉行篝火晚會。其實,中華文明中的節日,韓國基本上都保留了。比如春節也是這樣,不過韓國人的春聯是白色的。
3、越南
越南也是當年的藩屬國之一,和韓國一樣保留了很多傳統節日。在元宵節這天,越南人要集體吃年糕,然後去花市買上幾盆鮮花。越南會舉行各種慶祝活動,比如舞龍、舞獅表演等等。言而總之,和國內的情況差不多。
4、泰國
在泰國,元宵節這天,大家都前往寺院上香祈福,而且會起得很早,爭取上第一炷香。
5、馬來西亞
馬來西亞在這一天,青年男女會出來看燈展,希望找到自己心儀的對象。
6、新加坡
在新加坡,除了語言之外,過元宵節幾乎各方面都和國內一模一樣。
❷ 印尼山口洋市華人嫁到中國
你想了解什麼問題?
❸ 海上絲綢之路 經過印尼什麼地方
在今年展開的印尼「鄭和下西洋」旅遊線,即從鄭和訪問的印尼第一站巴淡島(Batam)開始,然後到巨港(Palembang)、亞齊(Aceh)、棉蘭(Medan)、雅加達(Jakarta)、三寶壟(Semarang)、泗水(Surabaya)、山口洋(Singkawang)和巴厘島(Bali)。
約1465年鄭和從中國來到印尼傳播伊斯蘭教。旅遊部已把這一旅程做成旅遊線,並且使用船隻。屆時,中國遊客將由蘇門答臘島開始乘船到爪哇島,參訪鄭和曾到過的各島嶼。
❹ 中國郵政可以寄東西到國外嗎 安全嗎
摘要 郵政就可以寄,質量不能保證,如果用EMS的話相當貴,一本書就要近200rmb
❺ 從雅加達到山口洋市怎麼去
從雅加達搭乘飛機到
西加里曼丹省
省會
坤甸
(Pontianak
Supadio
Airport),抵達後搭乘公交/租車前往山口洋,耗時約3個半小時,山口洋還沒有機場!
❻ 印尼在中國哪個位置靠近哪個國家 與我國的歷史淵源頗
印度尼西亞在中國的南部。與巴布亞紐幾內亞、東帝汶和馬來西亞等國家相接。由約17508個島嶼組成,是馬來群島的一部分,與泰國、新加坡、菲律賓、澳大利亞等國隔海相望。
印中關系
從1740年荷蘭殖民當局製造的「紅溪慘案」開始,印尼曾發生過許多起大規模的排斥、屠殺、迫害華僑華人的慘劇。如1945年11月的泗水慘案、1946年3月的萬隆慘案、同年6月的文登慘案、8月山口洋慘案、9月的巴眼亞底慘案、1947年1月巨港慘案等。
進入20世紀60年代後,印尼仍經常發生許多較大規模的反華、排華動亂,如1963年3月至5月從西爪哇蔓延到中、東爪哇的排華騷亂、
1965-1967年全印尼性的排華浪潮、1974年由反日運動引起的排華騷亂、1978年雅加達由學生示威引發的反華騷亂、1980年11月中爪哇的排華暴動等。在20世紀80年代,各種大小程度不同的反華、排華流血事件此起彼伏,幾乎每年都在印尼各地上演。
1965年,蘇哈托領導軍隊鎮壓了官方聲稱的「共產主義政變」,隨後上台執政。擁有軍權的蘇哈托宣布印共為非法組織,同時展開「清共運動」,從1966年開始,總共持續了三年之久。所謂「清共」,其實就是屠殺。
美國中央情報局曾經把這段期間的印尼稱為「20世紀最慘的集體謀殺」,估計這一連串針對華人的行動,自1967年10月展開,印尼當局將西加里曼丹與馬來西亞交界處一片廣邈的土地畫為「紅線區」,強迫居住在該區域內的華人往山口洋、坤甸等都市遷移;印尼軍方還指稱有九名達雅族(印尼高山原住民)的長老被華人所殺。
當時,報仇心切的達雅人在許多華人住所前面放置了盛有雞血或狗血的紅色土碗。這是達雅人復仇的記號,任何達雅族人見到紅碗,都有責任入屋將裡面的人趕盡殺絕。也正因為如此,當年的排華事件又稱為「紅碗事件」。
1965年,時任印尼總統的蘇加諾(蘇卡諾)由於政治立場傾向共產主義陣營,當時的美國政府策動印尼軍人推翻蘇加諾政權,但為蘇加諾的手下翁東(Letkol Untung)所悉破。
所有政變軍方領袖,除了蘇哈托以外都被處決。而蘇哈托組織了反對的軍人,蘇帶了精銳的私人部隊從蘇門達臘遷到首都,並進入首都進行大規模鎮壓行動,在印尼全國策動「反共大清洗」。
緊接著之後不到一年之內,把印尼的共產黨員幾乎趕盡殺絕。由於中華人民共和國曾參與援助蘇加諾的印尼政府,導致大量華人遇難。
1998年5月14號,在印尼發生排華暴動。印尼總統蘇哈托指使印尼軍隊以及一部分暴民,對在印尼的中國華人實施了極其殘忍的屠殺,持續3天之久,死傷的華人數上千,數千華人婦女被強奸。
死1500多人,約169名華人女子被奸殺(也有雅加達人權與婦女研究組織經整理後的報告顯示,5月發生的騷亂中,印尼各地總共發生5000多起暴徒強奸或輪奸華裔婦女的慘案,其中以雅加達每天發生的100多起最為嚴重),暴行震動了全世界。對中印關系產生了長遠的消極影響。
黑色五月暴動:「黑色五月暴動」是指從1998年5月13日至15日,印度尼西亞(主要是:棉蘭、巨港、楠榜、雅加達、梭羅和泗水)穆斯林發動的一系列針對華人的燒、殺、奸、擄、掠等暴力活動,華人死傷數以千計。亦稱為「1998年印尼排華事件」或「印尼五月騷亂」。
(6)中國到山口洋怎麼去擴展閱讀
印度尼西亞共和國(印尼語:Republik Indonesia,英語:Republic of Indonesia),簡稱印度尼西亞(Indonesia)。是東南亞國家,首都為雅加達。
與巴布亞紐幾內亞、東帝汶和馬來西亞等國家相接。由約17508個島嶼組成,是馬來群島的一部分,也是全世界最大的群島國家,疆域橫跨亞洲及大洋洲,別稱「千島之國」,也是多火山多地震的國家。面積較大的島嶼有加里曼丹島、蘇門答臘島、伊里安島、蘇拉威西島和爪哇島。
13—14世紀在爪哇形成強大帝國、16世紀末淪為荷蘭殖民地。1942年被日本佔領。1945年獨立,1950年8月成立共和國。1963年收復了被荷蘭侵佔的西伊里安。
印尼人口近2.62億(2019年) ,僅次於中國、印度、美國,居世界第四位。印尼是東南亞國家聯盟創立國之一,也是東南亞最大經濟體及20國集團成員國,航空航天技術較強。
石油資源可實現凈出口,印尼曾是石油輸出國組織成員國(1962~2009年),近期正在重新加入該組織 。印尼群島自公元7世紀起即為重要貿易地區。
由中國鐵路總公司牽頭的中國企業聯合體與印尼國有建設公司牽頭的印尼國有企業聯合體,當日在印尼首都雅加達簽署了雅萬高鐵合資協議。
雅萬高鐵將連接雅加達和萬隆,線路總長約150公里,將採用中國技術、中國標准和中國裝備,設計時速為每小時250-300公里。建成通車後,從雅加達至萬隆的時間將縮短為約40分鍾。
❼ 從雅加達到山口洋市怎麼去
從雅加達搭乘飛機到西加里曼丹省省會坤甸(Pontianak Supadio Airport),抵達後搭乘公交/租車前往山口洋,耗時約3個半小時,山口洋還沒有機場!
❽ 印尼簽證
帶上護照和往返機票就可以了,飛機上就有空姐給你派發要印尼出入境卡和海關申報卡,你把印尼出入境卡和海關申報卡填好,出入境卡內容跟泰國卡差不多,海關申報卡跟中國的差不多,只有英文,填好後把出入境卡夾在護照內,出了機艙就到邊檢,找到Arrival VISA的通道,把護照出入境卡交給邊檢人員,等到邊檢人員點頭向你致意,就可以出去等,不用拿回護照,會有專人把護照送給你的,之後就取行李,再交海關申報表,可能中國人會被要求打開行李檢查!
簽證費7天$10,30天$25,不分男女
但有個問題要注意,辦登機手續時要求落地簽的乘客隨身攜帶1000美圓的現金或者在國外能使用的信用卡。 否則有可能被拒絕辦理登機手續。當地移民官有權不給現金不足1000美圓的遊客辦理簽證並遣返遊客。本人有一朋友曾被拒絕辦理登機手續。
❾ 元宵的內容長篇的
農歷正月十五元宵節,又稱為「上元節」(Lantern Festival)、上元佳節、小正月、元夕或燈節,是春節之後的第一個重要節日,是中國亦是漢字文化圈的地區和海外華人的傳統節日之一。正月是農歷的元月,古人稱夜為「宵」,所以把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正月十五稱為元宵節。
節期節俗
元宵節的節期與節俗活動,是隨歷史的發展而延長、擴展的。就節期長短而言,漢代才一天,到唐代已為三天,宋代則長達五天,明代更是自初八點燈,一直到正月十七的夜裡才落燈,是中國歷史上最長的燈節,與春節相接,白晝為市,熱鬧非凡,[9] 夜間燃燈,蔚為壯觀。特別是那精巧、多彩的燈火,更使其成為春節期間娛樂活動的高潮。[7] 至清代,又增加了舞龍、舞獅、跑旱船、踩高蹺、扭秧歌等「百戲」內容,只是節期縮短為四到五天。[1] [10-11]
朝代沿革
唐朝,在國力空前強大的唐朝,元宵賞燈十分興盛,無論是京城或是鄉鎮,處處張掛彩燈,人們還製作巨大的燈輪、燈樹、燈柱等,滿城的火樹銀花,[11] 十分繁華熱鬧。
元宵節花燈
宋朝,宋代元宵除了「婦女出遊街巷,自夜達旦,男女混淆」的狂歡外,還有官員派發利是、君王與百姓同賞元宵;甚至有恐怖色彩,刑獄機構會利用燈飾、圖像演繹獄戶故事或陳列獄具等。元宵節在宋代發展成最熱鬧的世俗狂歡節,[12] 燈節更加豐富多彩,元宵賞燈持續五天,燈的樣式繁復多樣,逛燈市更是一件十分賞心悅目的事情。詩人辛棄疾寫道:「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說的就是宋朝燈節花燈無數,煙花如星雨。那時還興起了猜燈謎,即將各種燈謎寫在紙條上,貼在花燈上,猜中的人還能得到小小的獎勵。這種娛樂益智的活動受到人們喜愛,廣為流傳。
到了元代大部分假期都被取消,元朝統治者認為生命在於運動,工作就是休息,全年假期只有16天。[13]
明朝的燈節持續的時間更長,自正月初八到十七整整十天,以顯示歌舞昇平。
清朝,滿族入主中原,宮廷不再辦燈會,民間的燈會卻仍然壯觀。元宵節清朝則只有三天,但是燈火璀璨,燈也更加精緻奇幻,依然十分吸引人。
現代,日期縮短為五天,一直延續到今天。近年來,代表委員建議元宵節放假。[14]
花燈寄寓
民間在除夕供奉老天爺時要設立「天地堂」。人們在院子里扎一小棚,棚裡面小桌上立著「天地三界十方萬靈真宰」的神位;神位前擺著香爐、供品,還掛著一盞燈籠,燈籠代表姜太公的席位。據說姜太公當年封神時,別人都封了,就是忘記了封自己,自己沒有席位只好和老天爺坐在一起。
燈籠與神有關,所以也賦予很多象徵意義。
古時候,人們為了驅逐黑暗的恐懼感,於是燈籠衍生為具有驅魔降福、祈許光明之意。
在閩南語中「燈」與「丁」發音相近,所以燈籠也用來求子添丁,求取功名,求得避邪平安。
有一種「光明燈」,在歲末年初時,把燈籠放在寺廟中,藉以佛的法力求得一年中平安順利。
也有農家在田間立長竹竿掛上一盞燈 「照田蠶」,觀察火色以預測一年的水旱情況,以期豐年。
「放天燈」,來由是過去人們在躲避盜匪侵襲而四散逃逸之後,以燃放天燈為互報平安的信號。由於避難回家的日子正是元宵節,從此以後,每年這一天,人們便以放天燈的儀式來慶祝,所以又稱天燈為「祈福燈」或「平安燈」。其後逐漸演變為向上天祈福許願的民俗活動。天燈上寫滿了心裡的各種祈願,希望天燈能上達天庭,帶給人無限的希望和光明。
傳說唐太宗李世民鼓勵讀書,民間都把小孩送上學。入學的第一個節目叫「開燈」,就是把事先做好的花燈帶到學校去,請一位博學的老先生點起來,象徵前途光明。從前的私塾,多半在正月十五稍後開學,因此開學的花燈,也成了「上元節」的點綴。
元宵節花燈種類甚多,或是仿照事物的形象編制的形象燈,如龍燈、虎燈、兔燈等等,或是根據民間故事編制而成的活動燈,如牛郎織女、二十四孝等等,表現忠孝節義的民族精神。各種花燈製作工巧,一展工匠的智慧和技能。
隨著時代的發展,元宵燈節辦得越來越盛大,民族特色越來越濃,燈節的時間也越來越長。唐代的燈會是上元前後各一日,三天;宋代又在十六之後加了兩日,為五天;明代則延長到由初八到十八整整十天。因為燈期不同,所以最初張燈的那天叫「試燈」,十五這天叫「正燈」,最末一天叫「殘燈」、「闌燈」。也有叫「神燈」、「人燈」、「鬼燈」之說。十四日夜為「神燈」,放於家中神位、宗祠前,以祭神明先祖;十五日夜叫「人燈」,放在門窗、床笫、幾案等處,用來避除蠍蟲;十六日夜為「鬼燈」,放在丘墓、原野,為了遊魂得到可以脫離鬼域。上祈天意,下護蒼生,神人鬼畜,無所遺漏[2]
元宵燈詩
「一曲笙歌春如海,千門燈火夜似晝」。歷代文人墨客贊美元宵花燈的詩句數不勝數,如今讀來仍趣味無窮。
唐代時,元宵放燈已發展成為盛況空前的燈市。京城「作燈輪高二十丈,衣以錦綺,飾以金銀,燃五萬盞燈,簇之為花樹」。唐代詩人蘇味道的《正月十五夜》詩雲牶「火樹銀花合,星橋鐵鎖開。暗塵隨馬去,明月逐人來。」描繪了燈月交輝,遊人如織,熱鬧非凡的場景。值得稱道的,還應首推唐代詩人崔液的《上元夜》牶」玉漏銅壺且莫催,鐵關金鎖徹明開;誰家見月能閑坐,何處聞燈不看來。」這里雖沒有正面描寫元宵盛況,卻蘊含著十分歡樂愉悅熱烈熙攘的場景。
宋代的元宵夜更是盛況空前,燈市更為壯觀。蘇東坡有詩雲牶「燈火家家有,笙歌處處樓。」范成大也有詩寫道「吳台今古繁華地,偏愛元宵影燈戲。」詩中的「影燈」即是「走馬燈」。大詞人辛棄疾曾有一闕千古傳誦的頌元宵盛況之詞「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寶馬雕車香滿路。鳳簫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
明代更加鋪張,將元宵放燈從三夜改為十夜。唐伯虎曾賦詩盛贊元宵節,把人們帶進迷人的元宵之夜。詩曰「有燈無月不誤人,有月無燈不算春。春到人間人似玉,燈燒月下月似銀。滿街珠翠游春女,沸地笙歌賽社神。不展芳樽開口笑,如何消得此良辰。」
清代元宵熱鬧的場面除各種花燈外,還有舞火把、火球、火雨,耍火龍、火獅等。阮元有羊城燈市詩雲:「海螯雲鳳巧玲瓏,歸德門明列彩屏,市火蠻賓余物力,長年羊德復仙靈。月能徹夜春光滿,人似探花馬未停;是說瀛洲雙客到,書窗更有萬燈青。」清代詩人姚元之寫的《詠元宵節》詩:「花間蜂蝶趁喜狂,寶馬香車夜正長。十二樓前燈似火,四平街外月如霜。」更是生動、精彩別致。
充滿詩情和浪漫色彩的元宵節,往往與愛情連在一起。歷代詩詞中,就有不少詩篇借元宵抒發愛慕之情。北宋歐陽修詞:「今年元夜時,月與燈依舊;不見去年人,淚滿春衫袖。」抒寫了對情人的思念之苦。
傳統戲曲陳三和五娘是在元宵節賞花燈進相遇而一見鍾情,樂昌公主與徐德言在元宵夜破鏡重圓,《春燈謎》中宇文彥和影娘在元宵訂情。所以說元宵節也是中國的「情人節」。[11]
元宵燈聯
元宵張燈是我國人民的傳統習俗。古往今來,不僅有大量膾炙人口的元宵詠燈詩,而且也留下了無數情趣盎然的元宵吟燈聯。
元初\南宋末,南宋有個叫賈似道的人鎮守淮陰(今揚州)時,有一年上元燈節張燈,門客中有人摘唐詩詩句作門燈聯「天下三分明月夜,揚州十里小紅樓。」據說,此聯為我國最早的燈聯。此後歷代都有人爭相效仿,在大門或顯眼的柱子鑲掛壁燈聯、門燈聯,不僅為元宵佳節增添了節日情趣,也為賞燈的人們增加了欣賞的內容。
被稱為「父子雙學士,老小二宰相」的清代安徽桐城人張英、張廷玉,皆能詩善對。有一年元宵佳節,張府照例張燈掛彩,燃放鞭炮。老宰相出聯試子「高燒紅燭映長天,亮,光鋪滿地。」小廷玉思索時聽到門外一聲花炮響,頓時領悟,對曰「低點花炮震大地,響,氣吐沖天。」對仗工整,天衣無縫,堪稱妙對。
最為人津津樂道的恐怕是北宋王安石妙聯為媒的故事了。王安石20歲時赴京趕考,元宵節路過某地,邊走邊賞燈,見一大戶人家高懸走馬燈,燈下懸一上聯,征對招親。聯曰「走馬燈,燈走馬,燈熄馬停步。」王安石見了,一時對答不出,便默記心中。到了京城,主考官以隨風飄動的飛虎旗出對「飛虎旗,旗飛虎,旗卷虎藏身。」王安石即以招親聯應對出,被取為進士。歸鄉路過那戶人家,聞知指親聯仍無人對出,便以主考官的出聯回對,被招為快婿。一副巧合對聯,竟成就了王安石兩大喜事。
傳說明成祖朱棣於某年元宵節微服出遊,遇一秀才,談得頗投機。朱棣出上聯試他才情,聯雲:「燈明月明,燈月長明,大明一統。」那秀才立即對出下聯「君樂民樂,君民同樂,永樂萬年。」「永樂」是明成祖年號,朱棣大喜,遂賜他為狀元。[15]
元宵燈謎
燈謎在春秋時代就有,那時叫「隱語」,到漢魏時才開始稱為「謎」,南宋時有人將謎語寫在燈上,在上元節讓人猜燈謎。南宋後,賞花燈、猜燈謎讓元宵節的氣氛熱鬧而溫馨。由於燈謎都難以猜中,如同老虎難以被射中一樣,所以也稱為「燈虎」(也叫文虎)。傳統燈謎的製作講求一定的格式,需運用巧思才可以制出十分高妙的燈謎,是中國獨創的文學藝術。
元宵節燈謎
有一年元宵節,乾隆皇帝帶著一群文武大臣,興致勃勃前去觀看燈會。左看各種燈籠五顏六色,美不勝收;右瞧各種燈籠別致風趣,耐人尋味。看到高興時,乾隆皇帝陪他的大臣們也出謎聯,讓大家猜一猜。大學士紀曉嵐稍思片刻,就揮筆在宮燈上寫了一副對聯:
「黑不是,白不是,紅黃更不是。和狐狼貓狗彷彿,既非家畜,又非野獸。
詩不是,詞不是,《論語》也不是。對東西南北模糊,雖為短品,也是妙文。」
乾隆皇帝看了冥思苦想,文武大臣一個個抓耳撓腮,怎麼也猜不出來,最後還是紀曉嵐自己揭了謎底:猜謎。
民俗習慣
中國幅員遼闊,歷史悠久,所以關於元宵節的習俗在全國各地也不盡相同,其中吃元宵、賞花燈、舞龍、舞獅子等是元宵節幾項重要民間習俗。
漢族民俗
張燈結綵
自從元宵張燈之俗形成以後,歷朝歷代都以正月十五張燈觀燈為一大盛事。梁簡文帝曾寫過一篇《列燈賦》:「南油俱滿,西漆爭燃。蘇征安息,蠟出龍川。斜暉交映,倒影澄鮮。」描繪了當時宮廷在元宵張燈的盛況。隋煬帝時,每年正月十五舉行盛大的晚會,以招待萬國來賓和使節。據《隋書·音樂志》記載:元宵慶典甚為隆重,處處張燈結綵,日夜歌舞奏樂,表演者達三萬余眾,奏樂者達一萬八千多人,戲台有八里之長,遊玩觀燈的百姓更是不計其數,通宵達旦,盡情歡樂,熱鬧非常。在唐代發展成為盛況空前的燈市,中唐以後,已發展成為全民性的狂歡節。唐玄宗(公元685——762)時的開元盛世,長安的燈市規模很大,燃燈五萬盞,花燈花樣繁多,皇帝命人做巨型的燈樓,廣達20間,高150尺,金光璀璨,極為壯觀。唐代是實行宵禁的,夜晚禁鼓一響就禁止出行,犯夜要受處罰;唯獨在上元節,皇帝特許開禁三天,稱為「放夜」。沿至宋朝,張燈由三夜延長至五夜,燈彩以外還放焰火,表演各種雜耍,情景更加熱鬧。《東京夢華錄》中記載:每逢燈節,開封御街上,萬盞彩燈壘成燈山,花燈焰火,金碧相射,錦綉交輝。京都少女載歌載舞,萬眾圍觀。"遊人集御街兩廊下,奇術異能,歌舞百戲,鱗鱗相切,樂音喧雜十餘里。"大街小巷,茶坊酒肆燈燭齊燃,鑼鼓聲聲,鞭炮齊鳴,百里燈火不絕。
到了明代,朱元璋在金陵即位後,為使京城繁華熱鬧,又規定正月初八上燈,十七落燈,連張十夜,家家戶戶都懸掛五色燈彩,彩燈上描繪了各種人物,舞姿翩翩,鳥飛花放.龍騰魚躍,花燈焰火照耀通宵.鼓樂游樂.喧鬧達旦,這是中國最長的燈節,清代,滿族入主中原,宮廷不再辦燈會,民間的燈會卻仍然壯觀。日期縮短為五天,一直延續到今天。[10]
猜燈謎
「猜燈謎」又叫「打燈謎",是元宵節後增的一項活動,
燈謎最早是由謎語發展而來的,起源於春秋戰國時期。它是一種富有譏諫、規戒、詼諧、笑謔的文藝游戲。謎語懸之於燈,供人猜射,開始於南宋。《武林舊事·燈品》記載:"以絹燈剪寫詩詞,時寓譏笑,及畫人物,藏頭隱語,及舊京諢語,戲弄行人。"元宵佳節,帝城不夜,春宵賞燈之會,百姓雜陳,詩謎書於燈,映於燭,列於通衢,任人猜度,所以稱為"燈謎"。如今每逢元宵節,各個地方都打出燈謎,希望能喜氣洋洋的,平平安安的。因為謎語能啟迪智慧又饒有興趣,所以流傳過程中深受社會各階層的歡迎。
唐宋時燈市上開始出現各式雜耍技藝。明清兩代的燈市上除有燈謎與百戲歌舞之外,又增設了戲曲表演的內容。
歷代人們除游燈市外,又有迎紫姑祭廁神、過橋摸釘走百病等習俗,有擊太平鼓、秧歌、高蹺、舞龍、舞獅等游戲。
耍龍燈
耍龍燈,也稱舞龍燈或龍舞。它的起源可以追溯上古時代。傳說,早在黃帝時期,在一種《清角》的大型歌舞中,就出現過由人扮演的龍頭鳥身的形象,其後又編排了六條蛟龍互相穿插的舞蹈場面。見於文字記載的龍舞,是漢代張衡的《西京賦》,作者在百戲的鋪敘中對龍舞作了生動的描繪。而據《隋書·音樂志》記載,隋煬帝時類似百戲中龍舞表演的《黃龍變》也非常精彩,龍舞流行於中國很多地方。中華民族崇尚龍,把龍作為吉祥的象徵。
踩高蹺
踩高蹺,是民間盛行的一種群眾性技藝表演。高蹺本屬中國古代百戲之一種,早在春秋時已經出現。中國最早介紹高蹺的是《列子·說符》篇:「宋有蘭子者,以技干宋元。宋元召而使見其技。
舞獅子
舞獅子是中國優秀的民間藝術,每逢元宵佳節或集會慶典,民間都以獅舞前來助興。這一習俗起源於三國時期,南北朝時開始流行,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1]
「舞獅子」始於魏晉,盛於唐,又稱「獅子舞」、「太平樂」,一般由三人完成,二人裝扮成獅子,一人充當獅頭,一人充當獅身和後腳,另一人當引獅人,舞法上又有文武之分,文舞表現獅子的溫馴,有抖毛、打滾等動作,武獅表現獅子的兇猛,有騰躍、蹬高、滾綵球等動作。
劃旱船
劃旱船,民間傳說是為了紀念治水有功的大禹的。劃旱船也稱跑旱船,就是在陸地上模仿船行功作,表演跑旱船的大多是姑娘。旱船不是真船,多用兩片薄板,鋸成船形,以竹木紮成,再蒙以彩布,套系在姑娘的腰間,如同坐於船中一樣,手裡拿著槳,做劃行的姿勢,一面跑,一面唱些地方小調,邊歌邊舞,這就是劃旱船了。有時還另有一男子扮成坐船的船客,搭檔著表演,則多半扮成丑角,以各種滑稽的動作來逗觀眾歡樂。劃旱船流行於中國很多地區。
吃元宵
「元宵」作為食品,在中國也由來已久。宋代,民間即流行一種元宵節吃的新奇食品。這種食品,最早叫「浮元子」後稱「元宵」,生意人還美其名曰「元寶」。古時「元宵」價格比較貴,有一首詩說:「貴客鉤簾看御街,市中珍品一時來。簾前花架無路行,不得金錢不得回。」
北方「滾」元宵,南方「包」湯圓,這是兩種做法和口感都不同的食品。[17]
祭門、祭戶
古代有「七祭」,這是其中的兩種。祭祀的方法是,把楊樹枝插在門戶上方,在盛有豆粥的碗里插上一雙筷子,或者直接將酒肉放在門前。
逐鼠
這項活動主要是對養蠶人家所說的。因為老鼠常在夜裡把蠶大片大片地吃掉,人們聽說正月十五用米粥喂老鼠,它就可以不吃蠶了。於是,這些人家在正月十五熬上一大鍋粘糊糊的粥,有的還在上面蓋上一層肉,將粥用碗盛好,放到老鼠出沒的頂棚、牆角、邊放嘴裡還邊念念有詞,詛咒老鼠再吃蠶寶寶就不得好死。
《荊楚歲時記》中說,正月十五的時候,有一個神仙下凡到一個姓陳的人家,對他們說:如果你們能祭祀我,就讓你們的桑蠶豐收。後來就形成了風俗。
送孩兒燈
簡稱「送燈」,也稱「送花燈」等,即在元宵節前,娘家送花燈給新嫁女兒家,或一般親友送給新婚不育之家,以求添丁吉兆,因為「燈」與「丁」諧音。這一習俗許多地方都有,陝西西安一帶是正月初八到十五期間送燈,頭年送大宮燈一對、有彩畫的玻璃燈一對,希望女兒婚後吉星高照、早生麟子;如女兒懷孕,則除大宮燈外,還要送一兩對小燈籠,祝願女兒孕期平安。
迎紫姑
紫姑也叫戚姑,北方多稱廁姑、坑三姑。古代民間習俗正月十五要迎廁神紫姑而祭,占卜蠶桑,並占眾事。傳說紫姑本為人家小妾,為大婦所妒,正月十五被害死廁間,成為廁神。每到迎紫姑這一天夜晚,人們用稻草、布頭等紮成真人大小的紫姑肖像,與夜間在廁所間豬欄迎而祀之。此俗流行於南北各地,早在南北朝時期就見於記載。
走百病
「走百病」,也叫游百病,散百病,烤百病,走橋等,是一種消災祈健康的活動。元宵節夜婦女相約出遊,結伴而行,見橋必過,認為這樣能祛病延年。
走百病是明清以來北方的風俗,有的在十五日,但多在十六日進行。這天婦女們穿著節日盛裝,成群結隊走出家門,走橋渡危,登城,摸釘求子,直到夜半,始歸。[1]
少數民族
和漢族一樣,部分少數民族兄弟也過元宵節,它們分別是滿族、朝鮮族、赫哲族、蒙古族、達斡爾族、鄂溫克族、鄂倫春族、白族、錫伯族、藏族、納西族、瑤族、畲族、布依族、壯族、黎族和仡佬族等。
滿族
同漢族一樣,滿族也有元宵掛彩燈和吃元宵的習俗。
貴州省松桃寨英古鎮舉行滾龍鬧元宵
白族
大理白族對元宵節格外重視,正月十五當天往往要耍龍、舞獅,還組織「金花歌舞隊」大鬧元宵;而大理的彌渡縣的花燈唱元宵更是熱鬧非凡,讓人們充分領略雲南民間文化的無窮魅力。「如今,大理的元宵節通常是白族、彝族、漢族一起歡度,不分彼此。」
苗族
流行於貴州省黃平一帶苗族的偷菜節也是在每年農歷正月十五日舉行。節日這天,姑娘們便成群結隊去偷別人家的菜,嚴禁偷本家族的,也不能偷同性朋友家的,因為偷菜與她們的婚姻大事有關。所偷的菜僅限白菜,數量夠大家吃一頓即可。偷菜不怕被發現,被偷的人家並不責怪。大家把偷來的菜集中在一起,做白菜宴。據說誰吃得最多,誰能早得意中人,同時所養的蠶最壯,吐出的絲也最好最多。
彝族
彝族的傳統節日巴烏節在農歷正月十五。「巴烏」意為「打獵歸來」。見於雲南鶴慶彝族支系黑活人居住區。時此節原本是歡慶狩獵歸來的習俗活動,無固定節日。
在台灣,唐代的燈市還出現樂舞百戲表演,成千上萬的宮女,民間少女在燈火下載歌載舞,叫做行歌、踏歌。[18]
節日食俗
元宵節,家家戶戶自製元宵(今有專業戶專賣)。
元宵古稱「浮元子」,是一種雅俗共嘗,甜而不膩,膾炙人口的民間小吃,全國流行。正月十五吃元宵,「元宵」作為食品,在中國也由來已久。宋代,民間即流行一種元宵節吃 的新奇食品。在南北朝時澆上肉加便便湯汁的米粥或豆粥。但這項食品主要用來祭祀,還談不上是節日食品。到了宋朝鄭望之的《膳夫錄》才記載了:「汴中節食,上元油錘」。油錘的製法,據《太平廣記》引《盧氏雜說》中一則「尚食令」的記載,類似後代的炸元宵。也有人美其名為「油畫明珠」。唐朝的元宵節食是面蠶。王仁裕(八八○─九五六)的《開元天寶遺事》記載:「每歲上元,都人造面蠶的習俗到宋代仍有遺留,但不同的應節食品則較唐朝更為豐」。呂原明的《歲時雜記》就提到:「京人以綠豆粉為科斗羹,煮糯為丸,糖為臛,謂之圓子鹽豉。捻頭雜肉煮湯,謂之鹽豉湯,又如人日造蠶,皆上元節食也」。到南宋時,就有所謂「乳糖圓子」的出現,這應該就是湯圓的前身了。
清朝康熙年間,御膳房特製的「八寶元宵」,[19] 是名聞朝野的美味。馬思遠則是當時北京城內制元宵的高手。他製作的滴粉元宵遠近馳名。符曾(生於一六八八)的《上元竹枝詞》雲:「桂花香餡襄胡桃,江米如珠井水淘。見說馬家滴粉好,試燈風里賣元宵」。詩中所詠的,就是鼎鼎大名的馬家元宵。
近千年來,元宵的製作日見精緻。光就麵皮而言,就有江米面、粘高梁面、黃米面和苞榖面。餡料的內容更是甜咸葷素、應有盡有。甜的有所謂桂花白糖、山楂白糖、什錦、豆沙、芝麻、花生等。鹹的有豬油肉餡,可以作油炸炒元宵。素的有芥、蒜、韭、姜組成的五辛元宵,有表示勤勞、長久、向上的意思。
製作的方法也南北各異。北方的元宵多用籮滾手搖的方法,南方的湯圓則多用手心揉團。元宵可以大似核桃、也有小似黃豆,煮食的方法有帶湯、炒吃、油氽、蒸食等。不論有無餡料,都同樣的美味可口。元宵已成了一種四時皆備的點心小吃,隨時都可以來一碗解解饞。
海外活動
韓國
不吃元宵吃五穀 韓國沒有元宵節的說法,正月十五叫「正月大望日」,意為「望滿月」。和中國不同,他們在這一天並不吃元宵,而吃混合糯米、高粱米、紅小豆、黃米、黑豆等雜糧做成的五穀飯,吃各式各樣的堅果,花生、核桃、松仁、栗子、銀杏等等,據說可以使牙齒更堅固,還能防治疔瘡等皮膚病。此外,還要喝「清耳酒」,祈願新年不患耳疾,而且一年到頭聽到的都是好消息。韓國農村還保留著一些正月十五的傳統慶祝活動。如「燒月亮屋」,用樹干或竹子搭成圓錐形的屋架,掛上寫著新年願望的紙條,圓月升起之後,人們用手中的火把點燃「月亮屋」,圍著火堆歡歌起舞。[51]
日本
中華街里賞花燈 日本把公歷1月叫正月,1月15日稱為小正月,與大正月(元旦)相對,小正月日本有很多民俗活動,而農歷正月十五的元宵節對大部分日本人來說比較陌生。農歷正月十五這天,日本的中華街非常熱鬧。如橫濱中華街每年都會舉辦元宵節賞花燈的活動,一些當地的華人華僑都會前去湊一湊熱鬧。[51]
朝鮮
正月大十五迎月在朝鮮,元宵節被稱為「正月大十五」。在這一天,家家戶戶要做用大米、黃米、小米、豆子和大麥混合而成的「五穀飯」。這種「五穀飯」不僅象徵著「五穀豐登」,也象徵著長壽、富裕、健康、多子、平安「五福齊來」。此外,家家戶戶在這一天還有必不可少的一道菜,那就是用冬天常見的干蘿卜葉、干蕨菜、干辣椒葉、干桔梗、紅薯藤干、葫蘆乾等9種乾菜做成的「九種菜」。最能提起人們興致的是晚上的「迎月」。據說,最先看見「大十五」月亮的人,一年之內將好事不斷,未婚的小夥子看到了,這年將會迎娶一個「圓月般」漂亮的姑娘;已婚的男人看見了,這年會生一個健康的娃娃。[51]
東南亞
舞獅巡遊奏南音東南亞不少國家的華人比例都很大,因此這些地方的華人都保持了中國南方地區的習俗。在元宵節這個華人的傳統節日,當地華人的過年習俗在保持各自傳統的同時經過和當地文化的融合發展,形成了富有特色的過年習俗。新加坡福建會館幾年前就開始在元宵節舉辦熱鬧的「踩街」活動,活動上會表演精彩的武術、舞獅和演奏南音。元宵節是馬來西亞華裔重大的傳統節日之一,其「拋柑接蕉」的習俗熱鬧浪漫、別具一格。在印尼西加里曼丹省的山口洋,一年一度的中國傳統文化活動舉行。元宵節大巡遊是山口洋華人系列春節慶祝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最高潮的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