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高分求助,關於醫學免疫學的學習體會及建議
醫學免疫學作為生命科學發展的前沿學科,以其廣度的多交叉性和深度的多層次性,成為溝通基礎醫學和臨床醫學無可替代的橋梁學科。在分子生物學、細胞生物學、遺傳學等多學科的滲透下,當代醫學免疫學的發展日新月異,並顯示出和臨床疾病的發生、發展、診斷、治療以及預防等諸多環節息息相關,和生物技術的發展及產業化緊密聯系等一系列特點,加之免疫學理論具有相對獨立性,名詞新穎概念繁多,內容比較深奧抽象,學生初次接觸時,覺得學習較為困難。因此,如何適應當代醫學免疫學發展的時代要求,針對免疫學知識體系的特點,有效提高醫學免疫學教學質量,成為醫學免疫學教學的關鍵。幾年來,我們在免疫學教學中,注重加強教學改革,對學生在知識、能力和素質三方面進行培養,收到良好效果,現總結如下:
1 優化免疫學理論課教學內容,培養學生的主動學習能力
免疫學理論具有相對獨立性,內容比較抽象,新理論、新知識、新技術較多,在教學上歷來存在內容多而課時少的矛盾,如果教師為完成教學內容而滿堂灌,就會造成教師講的越多,學生得到的越少;教師面面俱到,重點不突出、難點講不透,學生的印象模糊不清,結果事倍功半,事與願違。因此,在教學中必須從分析知識的內在聯系和教材內容的前後聯系出發,把握教學重點,找出難點和關鍵。並對知識結構進行重新優化組合,使之成為能為學生接受的知識框架,例如免疫應答是基礎免疫學的核心內容,以往學生反映本章理論深奧,難以掌握,為此我們在教學時,將每一種應答的基本內容設計為圖表進行歸納,把繁雜的文字敘述提煉為知識點串聯起來的框架,提供給學生最簡單、最有效的知識養分。在課堂上主要講解重點和難點內容,而對其他次要內容或比較容易理解的內容則略講或讓學生自學。根據學生情況,推薦一些新版專著及相關的綜述文章作為參考,以開闊其思路和視野。這樣,一方面在不失全面性、系統性的基礎上,緊扣重點、突破難點,精闢講解,使學生學得懂,學得精;另一方面也培養了學生學習和掌握新知識的能動性。
2 改革免疫學理論課教授方法,注重知識傳授與能力培養
2.1 運用啟發式教學,提高學生學習興趣〔1〕 醫學免疫學概念多、抽象、不易理解,如果教學方法不當,很容易使學生產生疲勞感。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按照科學發展的規律、知識結構相互依存關系,由淺入深、由表及裡,由特殊到一般地展現知識,啟迪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掌握知識,加強記憶,舉一反三,觸類旁通。我們經常運用提問方式,把要講的內容以問題的形式提出,引導學生積極思考,然後圍繞問題以解答的方式授課;或者有的問題問而不答,讓學生自己思考、討論,激勵學生大膽質疑,老師學生共同解疑。比如在講免疫學緒論時,我們採用提問方式激發學生的興趣,如:首先提出青黴素過敏性休克是如何發生的?乙型肝炎如何預防等,然後簡單回答,最後小結免疫學與疾病的發生、診斷、預防、治療等息息相關,以此說明免疫學的重要性和激發學生對免疫學學習的興趣。
2.2 利用多媒體教學,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2〕 計算機多媒體技術將文字、圖像、聲音等多種載體結合在一起,具有信息載體多樣性、集成性和交互性等特點,它改變了「一本書、一張嘴、外加板書和掛圖」的傳統教學模式。近年來,我們在免疫學教學中應用多媒體進行教學,深受學生的歡迎,應用多媒體教學,省去了教師板書的時間,可以講授更多學生感興趣的問題,擴展學生的知識面,拓寬學生獲得知識的時間和空間范圍。此外,多媒體教學應用視聽結合方式表達授課內容,充分調動視覺、聽覺兩種功能的作用,為學生提供直觀、生動的感性認識,化深奧為簡易,化抽象為具體,化靜態為動態,使過於理論化、抽象的免疫學理論得到更形象、直觀的闡述,從而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了學習效率。如在講解抗原提呈細胞章節時,可用幾幅帶有動畫效果的畫面,通過顏色和不同畫面出現的時間差的變化,比較形象地把抗原提呈細胞對抗原的攝取、加工處理及提呈過程展現給學生,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3 對學生進行學習方法指導〔3〕 古人曰:「授人以魚,一食之需,授人以漁,終身受用」。作為身心均發育成熟的大學生,其「會學」比「學會」更重要,又由於免疫學對初學者而言需要接受、理解、記憶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論太多,因此,指導學習方法是必需的。我們認為給學生有意識地介紹學習方法,對幫助其學好免疫學非常重要。在免疫學學習過程中,第一是要求學生上課時注重對問題的理解。在理解的基礎上,才能記住相應的知識,切忌上課當「打字機」。第二是要求做好筆記。因我們所選教材的內容豐富、繁雜,有時一次課涉及多個章節內容,如果學生上課時不做筆記,或做得不好,課後將難以把握本次課的主要內容和重點難點,這就要求學生邊聽邊在重點部分做符號,重點內容重點記,一般內容略記。重點的內容提示學生先理解聽懂,再留時間做筆記。第三是課後要求及時復習。因免疫學內容抽象,要理解的內容多,如不及時復習就容易忘記,而理不清其內在邏輯關系,學生不能在理解基礎上記憶就會感到難以記住。第四是要求階段小結。因為免疫學前後章節聯系緊密,前邊所學內容進一步為後邊的內容打下基礎,如果前邊的內容沒學好,學習「欠帳」越多,後邊的內容理解就越困難。因此,要求學生對前邊所學的內容要進行階段小結,並布置一定量的思考題;第五是指導記憶方法。因免疫學內容繁多,不好記憶,根據不同章節指導學生應用圖示、提綱、列表、對比等方法,通過這些方法的介紹,不僅讓學生獲得了相應知識,而且提高了學生獲取知識的能力。
轉貼於 中國論文下載中心 http://www.studa.net
㈡ 我國為什麼是免疫學的發祥地
我國是免疫學的發祥地,免疫思想很早就已萌發。東晉道教學者、著名煉丹家、醫葯學家葛洪所著的《肘後方》中記有「療猘犬咬人方」,即當人被狂犬咬傷後,把咬人的狂犬殺掉,取狂犬的腦子敷貼於傷口上,以防治狂犬病。大約在17世紀末,我國的人痘接種法傳到俄國,繼之又傳入歐洲,對保護兒童的健康作出了重大的貢獻。1796年英國醫生琴納發明牛痘接種法後,方逐漸代替了人痘接種法。
㈢ 免疫學的發展簡史
18 世紀至 20 世紀中葉為經典免疫學時期。這一時期,人們對免疫功能的認識由人體現象的觀察進入了科學實驗時期。在此期間取得的重要成果包括:
牛痘苗的發明
牛痘苗的發明是繼人痘苗之後免疫學的一個重要發展,是由英國醫生 Jenner 在觀察到患過牛痘的擠奶女工,不再患天花的事實後,通過長期研究的科學成果。該疫苗給人體接種後,只引起局部反應,並不造成嚴重損害,但能有效地預防天花。它不僅彌補了人痘苗的不足,而且可在實驗室大量生產。因此很快地代替了人痘苗,被醫學界所接受。
減毒活疫苗的發明
19 世紀末,隨著微生物學的發展,法國免疫學家巴斯德(Pasteur)和德國細菌學家郭霍(Koch)在創立了細菌分離培養技術的基礎上,通過系統地科學研究,利用物理、化學,以及生物學方法獲得了減毒菌苗,並用於疾病的預防和治療。Pasteur 以高溫培養法制備了炭疽疫苗,用狂犬病毒在兔體內經連續傳代制備了狂犬病疫苗。這些減毒疫苗的發明不但為實驗免疫學打下了基礎,也為疫苗的發展開辟了新局面。
抗體的發現
1890 年德國學者 Behring (貝苓)和日本學者北里用白喉外毒素免疫動物時發現,在被免疫的動物血清中有一種能中和外毒素的物質,稱為抗毒素。將此免疫血清被動轉移給正常動物,使後者獲得了中和外毒素的能力。同年 Behring 又與 Kitasato 將白喉抗毒素正式用於白喉的治療,開創了人工被動免疫療法之先河。為此, Behring 於 1901 年獲得諾貝爾醫學和生理學獎。後來,人們相繼發現了凝集素、沉澱素等能與細菌或細胞特異性反應的物質,統稱為抗體;而將能引起抗體產生的物質稱為抗原,從而確立了抗原和抗體的概念。
補體的發現
1894 年, Pfeiffer 發現了免疫溶菌現象。他將霍亂弧菌注射到已被該菌免疫的豚鼠腹腔內,發現新注入的霍亂弧菌迅速溶解。此外,取細菌免疫血清與相應細菌注入正常豚鼠腹腔也可得到同樣結果。Bordet 將新鮮免疫血清加熱 30 分鍾後,再加入相應細菌,發現只出現凝集,喪失了溶菌能力。據此認為,免疫血清中可能存在兩種與溶菌有關的物質,一種是對熱穩定的物質即抗體,其能與相應細菌或細胞特異性結合,引起凝集;另一種是對熱不穩定的物質,稱之為補體,它是正常血清中的成分,無特異性,但具有協助抗體溶解細菌或細胞的作用。
血清學方法的建立
根據抗原和抗體特異性結合的特點,在抗毒素發現以後的 10 年中,建立了許多體外檢測抗原、抗體的血清學方法如凝集反應、沉澱反應、補體結合反應等,為傳染病的診斷和流行病學調查提供了新的重要手段。
免疫化學的研究
在抗原和抗體概念確立後,人們對其理化性質、抗原與抗體特異性結合的化學基礎等問題產生了興趣。20 世紀初, Landsteiner 等應用偶氮蛋白的人工結合抗原,即以芳香族有機化學分子偶聯到蛋白質分子上形成的抗原,研究抗原抗體反應特異性的物質基礎,從中認識到,抗原特異性實際上是由一些小分子的結構及構象決定的,進而提出了關於抗原抗體反應的格子學說,從理論上解釋了血清學反應現象。20 世紀 30 年代, Tiselies 和 Kabot 建立了血清電泳技術,證明抗體是丙種球蛋白,並利用分離、純化抗體的方法對抗體分子的結構與功能進行研究。Grubar 等人建立了免疫電泳技術,發現了抗體分子的不均一性的本質,從而使抗體分子與結構研究取得了重大進展。
抗體生成理論的提出
1897 年, Ehrlich 提出關於抗體產生的學說,即側鏈學說。他認為抗毒素分子存在於細胞表面,當外毒素進入機體與其結合後,可刺激細胞產生更多的抗毒素分子,由細胞表面脫落入血。該學說當時未被免疫學界接受。20 世紀 30 年代 Haurowitz 和 Pauling 等先後提出抗體生成的直接模板學說和間接模板學說,他們均認為抗原決定了抗體的特異結構,否認抗體產生細胞的膜上具有識別抗原受體。這種只片面強調抗原對機體免疫反應的作用,忽視機體免疫系統對抗原識別的本質的理論,違背了免疫反應的基本規律,阻礙了抗體生成研究的過程。直到細胞系選擇學說提出後,才使免疫學有了新的進展。
對機體保護性免疫機制的探討
19 世紀末,對機體保護性免疫機制的探討引起人們的關注,在此期間形成兩大學派。一為以 Metchnikoff 為代表的細胞免疫學派,該學派認為抗感染免疫是由體內的吞噬細胞所決定;一為以 Ehrlich 為代表的體液免疫學派,該學派認為血清中的抗體是抗感染免疫的主要因素。它們各持己見,爭論不休,但每一學派都僅僅反應了復雜免疫機制的不同側面,存在一定的片面性。直至 1903 年, Wright 和 Douglas 在研究吞噬現象時,發現血清和其它體液中存在一種物質(調理素),能大大增強吞噬作用,從而初步將兩大學派統一起來,使人們開始認識到機體的免疫機制包括兩個方面:體液免疫和細胞免疫。 20 世紀中葉至該世紀 60 年代期間,為近代免疫學時期。這一時期人們沖破了抗感染免疫模板學說的束縛,對生物體的免疫反應性有了比較全面的認識,使免疫學開始研究生物問題,出現了全新的免疫學理論。因此,這一期實際上是免疫生物學時期。在此期間獲得的主要成就包括:
一、遲發型超敏反應的發現
Koch 在用結核桿菌給患者皮下注射,試圖進行免疫治療時發現,在注射局部出現組織壞死現象,稱為 Koch 現象。該現象具有特異性。Chase 等對 Koch 現象進一步深入研究,他們以致敏豚鼠血清轉移給正常動物,未能引起結核菌素反應;而用其淋巴細胞轉移則引起了陽性反應。從而證明了結核菌素反應不是由抗體,而是由致敏淋巴細胞引起,機體的免疫性不僅僅只有體液免疫,也可形成細胞免疫。
二、免疫耐受的發現
1945 年, Owen 發現異卵雙生的兩頭小牛體內有兩種血型紅細胞共存,稱其為血型細胞相嵌現象。由於不同血型細胞天然存在於同一機體內不引起免疫應答故又稱為天然耐受。此後, Medawar 等在新生期小鼠體內成功地進行了人工誘導異己抗原耐受實驗,揭示了體內處於發育階段的免疫細胞無論接觸自身抗原還是異己抗原,均可導致對相應抗原的耐受。
三、細胞系選擇學說的提出
1958 年,澳大利亞免疫學家 Burnet 在 Ehrlich 側鏈學說影響下,提出細胞系選擇學說。該學說闡明了抗體產生的機制,並對諸如抗原識別、免疫記憶及自身耐受與自身免疫等許多重要免疫生物學現象作了解釋,大大促進了現代免疫學的發展。該學說基本觀點為① 認為機體內存在識別不同抗原的多種細胞系,每一細胞系的細胞表面表達識別相應抗原的同一受體;② 抗原進入機體後,選擇性地與具有相應受體細胞系的細胞作用,使之活化、增殖、分化成效應細胞或記憶細胞;③ 胚胎期針對自身抗原的免疫細胞與自身抗原接觸後可被破壞、排除或處於抑制狀態;④免疫細胞可突變形成與自身抗原反應的細胞系,導致自身免疫病。
四、免疫學技術的發展
在此期間,免疫學技術也得到快速發展,建立了間接凝集反應和免疫標記技術,進一步促進了免疫學基礎理論的研究和應用。 現代免疫學時期指 20 世紀 60 年代至今的時期。在這一時期,確認了淋巴細胞系在免疫反應中的地位,闡明了免疫球蛋白的分子結構與功能,對免疫系統特別是細胞因子、粘附分子等進行了大量研究,並從分子水平對免疫球蛋白的多樣性、類別轉化等進行了有益的探討,在許多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就。
一、免疫系統的研究
1957 年 Click 發現摘除雞法氏囊,可引起抗體產生缺陷。認為法氏囊是抗體產生細胞存在的主要場所,並將產生抗體的細胞稱為 B 細胞。Miller 和 Good 通過在哺乳類動物體內進行早期胸腺摘除,導致細胞免疫缺陷和抗體產生嚴重下降,證明了存在於胸腺的免疫細胞主要執行細胞免疫,稱之為 T 細胞。1969 年 Claman 和 Mitchell 等提出了 T 細胞亞群的概念。此後,人們進一步證實了經胸腺和法氏囊分化、成熟的 T 、 B 淋巴細胞在外周淋巴組織的分布,以及 T 、 B 細胞在抗體產生中的協同作用,從而建立了免疫系統的組織學和細胞學基礎。
二、抗體結構與功能的研究
20 世紀 60 年代, Porter 用木瓜蛋白酶水解抗體,獲得了抗體活性片段(Fab)和可結晶片段(Fc)。用化學還原法證明抗體是由多肽鏈組成,並以抗原分析法證明了抗體分子的不均一性。此後,人們統一了抗體球蛋白名稱,並建立了免疫球蛋白的分類。
三、免疫網路學說的提出
1972 年, Jerne 提出免疫網路學說。該學說認為:抗體和淋巴細胞表面的抗原受體存在獨特性,在抗原進入前,抗體處於相對穩定狀態,當抗原進入機體後,使這種平衡被打破,導致特異性抗體產生,當後者達到一定量時,可引起抗獨特型抗體產生。由此可見,在同一機體內一組抗體的獨特型決定基可被另一組抗獨特型抗體分子識別;而一組淋巴細胞表面的抗原受體可被另一組淋巴細胞表面抗獨特型表面受體所識別,這樣在淋巴細胞和抗體之間就形成了獨特型 - 抗獨特型免疫網路。
網路學說探討了免疫調節機制,提出由抗原刺激引起的免疫應答不是無休止地進行,而是受獨特型抗體的制約,籍以維持機體的生理穩定和平衡。
四、抗體多樣性研究
早在 20 世紀 60 年代 Dreyer 和 Benner 等曾提出一種假設,認為編碼免疫球蛋白(Ig)肽鏈的基因是由兩種基因組成。在胚胎期,它們彼此分隔存在,在 B 細胞分化、發育過程中重排和拼接在一起。日本學者利根川進等應用分子雜交技術克隆出編碼 Ig 分子 V 區和 C 區基因,並應用 cDNA 克隆探針證明了 B 細胞在分化發育過程中編碼 Ig 的基因結構,進而闡明了抗原結合部位多樣性的遺傳控制。
五、細胞因子與免疫細胞膜分子研究
細胞因子和免疫細胞膜分子研究是近 20 年來免疫學研究的熱點。
最初人們從細胞培養液中提取細胞因子進行功能和結構的研究,相繼發現了白細胞介素(IL) 、干擾素(IFN) 、腫瘤壞死因子(TNF) 、集落刺激因子(CSF) 等細胞因子,對其生物學功能、作用特點有了進一步的了解。在此基礎上,通過基因工程技術,可大批量生產細胞因子,促進了細胞因子在臨床治療和實驗研究中的應用。
免疫細胞膜分子種類很多,主要包括 T 、 B 細胞抗原識別受體(TCR / BCR)、主要組織相容性抗原、白細胞分化抗原(CD) 、促分裂素受體、細胞因子受體、免疫球蛋白受體,以及其它受體和分子。20 世紀初,人們發現在不同種屬或同種不同個體間進行正常組織或腫瘤移植時出現的排斥反應是由細胞表面主要組織相容性分子(MHC Ⅰ/Ⅱ類分子)決定的。此後,人們又注意到 T 細胞識別抗原時,存在 MHC 的限制性即 T 細胞抗原受體 (TCR) 在識別異己抗原時,同時識別自身 MHC 分子。
人們對白細胞分化抗原 (CD) 的大量研究,揭示了 T 細胞亞群的功能、細胞激活途經和膜信號的轉導及細胞分化過程中的調控等機制。此外,在研究細胞毒性T 細胞(CTL)殺傷作用時,發現 CTL 表達的 FasL 可與靶細胞表達的 Fas 結合,引起靶細胞內半胱天冬蛋白酶(caspsase)級聯活化,裂解 DNA ,導致靶細胞死亡稱為細胞程序性死亡(PCD)或細胞凋亡(apoptosis)。
六、應用免疫學的發展
1975 年 Kohler 和 Milstein 首創雜交瘤技術。他們將小鼠骨髓瘤細胞和經綿羊紅細胞(SRBC)致敏的 B 細胞在體外進行融合形成雜交瘤(hybridoma)。這種雜交瘤細胞既保持了骨髓瘤細胞大量無限制生長繁殖的特性,又具有合成和分泌抗體的能力。應用該技術可產生均一的、只針對單一抗原決定基的抗體,稱為單克隆抗體(McAb)。McAb 具有純度高、特異性強、可大量生產等優點,已被廣泛應用於血清學診斷、免疫細胞及其它組織細胞表面分子的檢測,並通過與核素、各種毒素或葯物化學偶聯進行腫瘤導向治療研究。
將分子生物學技術應用於免疫學研究也是一項突破性成就。利用分子雜交技術和分子遺傳學理論制備的基因工程抗體如完全人源化抗體、單鏈抗體及雙特異性抗體等較 McAb 更具優越性。20 世紀 80 年代,分子雜交技術就被用於研究免疫球蛋白分子、 T 細胞受體分子、補體、細胞因子,以及 MHC 分子等的基因結構、功能及其表達機制。20 世紀 80 年代出現的聚合酶鏈反應(PCR)是一種體外核酸擴增技術。應用該技術制備重組疫苗、 DNA 疫苗及轉基因植物疫苗,為免疫預防開辟了嶄新的前景。而利用基因工程制備重組細胞因子的廣泛開展,已取得了較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㈣ 醫學免疫學該怎麼學啊
免疫學的理論性比較強,因此加強理解是學好免疫學的根本。如何來理解免疫學的理論呢?我認為,在整個免疫學體系中,貫穿著一個基本點,那就是,所有免疫學的內容都是圍繞著抗原與機體的免疫系統之間的相互作用來展開的。現代人們認為免疫就是機體的免疫系統對「自己」和「非己」的識別,這里的「自己」指的自身物質成分,一般情況下它不會刺激免疫系統發生反應,機體對自身物質成分呈免疫耐受狀態。而「非己」就是我們通常所指的抗原物質。免疫學全部內容就是要告訴我們,機體的免疫系統是如何對抗原物質進行反應的。由此,基礎免疫學的內容就可以分為兩個部分,一部分是介紹靜態的,另外一部分就是介紹動態的。所謂靜態的部分,是指抗原物質的特點及免疫系統的組成,而動態的部分就是指抗原和免疫系統之間是如何相互作用的,即免疫應答。只要我們能夠把握這一點,那麼,對整個免疫學內容的理解也就容易多了。免疫應答可分為兩類,一類是機體天生就具有的,稱為先天性免疫。這是機體的重要自我保護反應,如完整的皮膚粘膜,有利於保護我們不受外來致病菌的感染;在淚液、唾液中含有溶菌酶,能夠起到殺菌作用;血液、組織中還有像單核巨噬細胞、NK細胞等,能夠對外來抗原物質起到吞噬或殺滅的作用,這些都屬於先天性免疫,它們在反應中有一個共同特點,那就是可以對外來所有的抗原物質都可以起作用,是沒有特異性的,因此,先天性免疫也叫非特異性免疫。還有一類就是在後天與抗原物質接觸後才獲得的免疫能力,稱為獲得性免疫。如接種脊髓灰質炎病毒疫苗後,我們就可以獲得針對該病毒的免疫能力,這種免疫能力是針對特定抗原發生的,因此也叫特異性免疫。一般情況下,我們所說的免疫應答指的是特異性免疫。
首先我們來看一下抗原。簡單地說,抗原就是那些能夠刺激機體發生免疫應答的物質。日常生活中有很多物質都可以成為抗原,如可以引起人類傳染病的微生物、引起人類疾病的毒素、引起過敏反應的花粉、塵埃中的真菌孢子以及雞蛋、海鮮等食物,這些都是抗原,能夠刺激機體發生免疫應答。當然,對於同一種抗原物質,不同的個體,他們的免疫反應是不同的,這是因為不同個體的免疫系統特別是免疫細胞,在對抗原的識別上是有差異的。
在抗原部分里,我們除了要掌握抗原的概念、特點、免疫原性的決定條件外,一些常見的抗原也有了解,如異嗜性抗原、血型抗原以及白細胞抗原(human
leucocyte
antigenHLA)。特別是HLA,它是人類的主要組織相容性抗原,是引起排斥反應和調節機體免疫應答的重要蛋白物質。HLA分子對免疫應答的調節作用主要是通過在抗原遞呈過程中對抗原肽的結合來完成的。抗原物質需要經過加工處理以後,與HLA分子結合,然後再被T細胞的抗原識別受體所識別結合。T細胞的抗原識別受體只能識別自身HLA分子遞呈的抗原,然後才能進一步啟動免疫應答,而不同個體的HLA分子在結構上是不同,它們對同一種抗原的結合能力也不同,因此,不同的機體對同一種抗原的免疫反應也就不同。HLA是位於人類細胞表面的蛋白質成分,它可以分為兩類,即HLA-I類分子和HLA-II類分子,HLA分子的分布和功能是需要重點掌握的,對於它的編碼基因,只要理解就可以了。
免疫系統是由免疫器官、免疫細胞和免疫分子三部分組成的。對於免疫器官,我們要重點熟悉不同免疫器官在免疫反應的作用,如中樞免疫器官是免疫細胞產生、分化和發育成熟的場所,而外周免疫器官則是免疫應答發生的場所。免疫細胞是免疫系統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機體的免疫應答就是由免疫細胞來介導的。免疫細胞包括特異性免疫細胞和非特異性免疫細胞,特異性免疫細胞主要指T細胞和B細胞。它們的細胞表面具有抗原識別受體,能夠與相應的抗原發生特異性結合。這里要特別注意特異性,這是免疫反應的一個非常重要的特點。前面我們提到過,抗原有很多種類,不同的抗原,它們的結構是不同的,因此,只有當一種抗原在結構上能夠與T細胞或B細胞表面的受體相互配合的時候,才能發生結合。我們的體內存在大量的能夠表達不同抗原識別受體的T、B細胞,它們只能與相應的抗原發生結合,而與其它抗原的親和力很低,這就是T細胞和B細胞在與抗原反應時的特異性。這種特性只有T、B細胞具有,其它的免疫細胞則不具有。因此,機體的特異性免疫應答主要由T、B細胞來介導完成的。對於T細胞部分,我們要重點掌握它的亞群及其功能。T細胞的發育則屬於了解內容,雖然不少考試的重點,但是這部分內容是理解免疫學內容的重要基礎,所以同學們一定要理解一下。不具有抗原識別受體的免疫細胞,我們就稱之為非特異性免疫細胞,主要包括巨噬細胞、NK細胞、粒細胞、肥大細胞等等。免疫分子包括很多,如免疫球蛋白、補體成分、粘附分子、CD分子(即分化抗原,是細胞表面的分子,種類很多,實際上,粘附分子就是其中一類)和細胞因子。我們的教材中分不同的章節對它們逐一做了介紹。其中,免疫球蛋白是最為重要的一章,我們應該通過對免疫球蛋白的學習來對免疫系統和抗原的相互作用有一個深刻的認識。它的分子結構、生物學活性以及各類免疫球蛋白的主要特性,是我們都需要掌握和理解的內容。補體部分則主要掌握補體活化的兩條途徑之間的比較,活化的具體過程以理解為主。粘附分子主要掌握它的概念和分類。對於細胞因子,則需要掌握它的概念和共同特點。細胞因子的種類繁多,如像干擾素、白介素、腫瘤壞死因子集落刺激因子等,以掌握其概念為主。前面這些內容,主要介紹了免疫反應中的靜態部分。同學們可以對它們的各自特點加以比較。
有了對抗原和免疫系統組成的認識,再來理解免疫應答就簡單了。其實免疫應答也是機體的一種生理功能而已。我們吃飯喝水,是由消化系統來完成的,呼吸是由呼吸系統來完成的,等等,這些生理功能我們都很容易理解。免疫應答就是完成對抗原反應的一種生理功能,這種功能和其它生理功能有什麼不同呢?一個很重要的特點就是特異性。機體的免疫系統對抗原的識別是由免疫細胞來完成的,抗原物質首先被抗原遞呈細胞所捕獲,經過加工處理以後再由T細胞來識別、結合的。T細胞對抗原完成識別以後,還有一系列重要的事情要去進行,那就是細胞要從原來相對靜止的狀態開始活化、分化和分裂,產生大量的子代細胞。B細胞可以直接識別天然的抗原,但是B細胞的活化則需要T細胞的輔助作用。包括T細胞和B細胞之間的直接接觸或者T細胞通過產生細胞因子來促進B細胞的活化。T、B細胞活化、增殖、分化以後就可以產生能夠與抗原發生特異性結合的免疫分子,如抗體,還有一些免疫反應細胞,如CD8+細胞。然後抗體或CD8+細胞再去與抗原發生作用,最終達到清除抗原的目的。從而保證機體內環境的相對穩定。當然,這只是一個非常簡單的描述,其過程要復雜的多。我們先有了這樣一個輪廓後,然後通過閱讀教材,把細節內容補充進去,就是整個免疫應答的過程了。在免疫應答這一章節中需重點掌握的是免疫應答的基本過程、Th細胞活化的雙信號、抗體產生的一般規律等。機體的免疫應答過程是受到嚴格的調節的。因為機體的免疫應答既有對機體有益的一面,可以維持內環境的穩定,排除對機體有害的成分,同時對機體也有有害的一面,免疫應答反應過高會引起超敏反應或者自身免疫病,過低則容易發生感染或腫瘤等。所以,機體對免疫應答的反應過程必須進行調節,使得免疫應答既能排除外來抗原,在免疫反應完成之後使得活化的細胞恢復原來的靜止狀態。基礎免疫學主要就包括這些內容。
如果有了對基礎免疫學的理解,對於臨床免疫學部分的內容就不難掌握了。臨床免疫學包括超敏反應、自身免疫病、腫瘤免疫、移植免疫和免疫缺陷病,另外還有免疫學防治和免疫學檢測。這其中,超敏反應是比較重要的內容,因為它與許多臨床疾病的發病機制有關。我們一定要掌握每一種超敏反應的發生機制、臨床常見疾病,對於I型超敏反應,還要掌握其防治原則。而自身免疫病、腫瘤免疫、移植免疫和免疫缺陷病其實就是機體的免疫應答過程在某一環節出現了問題。自身免疫病是機體的免疫系統對自身成分發生了反應,腫瘤免疫則是免疫系統對腫瘤細胞失去了監視作用,移植免疫則是在臨床應用過程中由於機體對外來成分發生的免疫應答,免疫缺陷病是因為機體的免疫系統發育不良或後天損傷因素而導致的免疫功能缺失,從而使得機體易發生機會感染。免疫學防治和免疫學檢測主要掌握其中的一些概念,如主動免疫、被動免疫、疫苗、類毒素、血清學反應、凝集反應、沉澱反應、ELISA(酶聯免疫吸附反應)等。
㈤ 中國免疫學會的發展歷史
1984年8月中國科協國際部領導籌建了「中國參加國際免疫學會聯合會聯合委員會」,英文簡稱CJCI,主席為顧方舟教授,並於同年9月參加了國際免疫學聯合會第二十二屆理事會,成為其正式會員國。
1985年1月CJCI創立了自己的雜志《中國免疫學雜志》。
1986年9月,在謝少文、顧方舟、吳安然等教授學者的倡議下成立了「中國免疫學會籌委會」,及時向國家科委及衛生部報告了學會的組織工作。1988年10月29日「申請成立中國免疫學會掛靠醫科院」的報告得到了國家科委的批准,自此,中國免疫學會正式成立。
1989年12月1日,中國免疫學會第一次全國會員代表大會在成都召開。來自全國26個省、市、自治區的72名代表選舉出了由43名理事組成的中國免疫學會第一屆理事會,並通過了學會章程。隨後召開的第一屆理事會第一次會議選舉出了16名常務理事和第一屆領導班子。根據需要,大會決定在中國免疫學會下屬設立8個專業委員會和工作委員會。它們是:組織委員會、對外學術交流委員會、教育和出版委員會、命名委員會、基礎免疫學專業委員會、臨床免疫學專業委員會、免疫制劑專業委員會和獸醫免疫專業委員會。
1991年,中國免疫學會神經免疫學分會正式成立。
1991年9月,中國免疫學會臨床免疫分會正式成立。
1992年3月14日,中國免疫學會第一屆第三次常務理事會議在北京醫科大學圖書館舉行。會議將「命名委員會」更名為「免疫學名詞審定委員會」。
1992年5月,中國免疫學會腫瘤免疫分會正式成立。
1993年,由中國免疫學會腫瘤免疫分會和中國抗癌協會腫瘤生物治療分會聯合主辦的《中國腫瘤生物治療雜志》創刊。
1994年,中國免疫學會獸醫免疫專業分會正式成立。
1994年12月26日,中國免疫學會第二屆二次常務理事擴大會議在北京召開。會議通過了中國免疫學會會徽。
1998年1月12,中國免疫學會第二屆五次常務理事擴大會議在北京召開。會議決定在中國免疫學會神經免疫專業分會下設立老年痴呆學組,與國際接軌
2001年2月15日,中國免疫學會第三屆五次常務理事擴大會議在北京召開。會議通過了《中國免疫學會學術會議管理規則》。
2001年11月,中國免疫學會血液免疫分會在北京正式成立。
2004年6月,中國免疫學會中醫葯免疫分會正式成立,掛靠於廣州醫科大學臨床葯理研究所免疫研究室。
2008年3月,《免疫學名詞》(CHINESE TERMS IN IMMUNOLOGY)一書正式出版,該書收錄免疫學專業名詞1727條,主編為葛錫銳教授,副主編:周光炎、龔非力、金伯泉。
2008年10月8日,中國免疫學會感染免疫分會在北京正式成立。
2011年3月11-13日,「第一屆免疫學博士生論壇」在上海第二軍醫大學召開。本屆論壇的主題為「細胞免疫學前沿熱點與研究進展」。
2011年6月12日,「中國免疫學會第六屆二次常務理事會擴大會議」 在山東省青島市召開。
2011年8月7-9日,以中國免疫學青年學者獎獲得者為主體的「第一屆免疫學青年學者論壇」在上海第二軍醫大學舉行。
2011年9月1日至5日,由中國免疫學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何維教授和德國免疫學會理事長Dieter KABELITZ教授擔任會議主席的「第二屆中德免疫學研討會」在北京舉行。
2011年12月9-12日,由中國免疫學會主辦、北京大學醫學部承辦的 「中國免疫學會第三屆免疫學新進展研討班」 在北京大學醫學部會議中心召開,共招收學員400餘人。
2012年4月,中國免疫學會被民政部評為3A級學會。
2012年,中國免疫學會獲得「中國科協學會能力提升專項—優秀科技社團獎」三等獎,學會英文期刊CMI獲得了「優秀國際期刊獎」二等獎。
2012年7月1日,中國免疫學會第六屆四次常務理事會(擴大)會議在山東召開。
2012年7月14 - 23日,「感染與腫瘤免疫學進展」博士研究生暑期學校在北京協和醫學院護理學院舉辦。
2012年7月27-29日,「第二屆中國青年免疫學者論壇」在中國醫學科學院基礎醫學研究所召開。
2012年9月3-7日,由中國免疫學會理事長曹雪濤教授、耶魯大學醫學院Richard Flavell教授、東京大學醫學研究生院Tada Taniguchi教授聯合組織的「第二屆健康與疾病免疫學前沿論壇」在蘇州獨墅湖會議中心召開。
2012年10月18日至10月21日,「第八屆全國免疫學學術大會」在重慶國際會展中心召開。
2013年8月22日在義大利米蘭召開了「第六十次國際免疫學會聯合會執委會會議」和「第十五屆國際免疫學會聯合會會員代表大會」,中國免疫學會通過近一年的努力,最終擊敗了德國、希臘、俄羅斯三個競爭對手,首次申辦將一舉獲得了第17屆國際免疫學學術大會的舉辦權。
2013年4月17至19日,由中國免疫學會理事長曹雪濤院士牽頭,召開了主題為「免疫學前沿熱點與發展趨勢」香山科學會議。
2013年7月7-9日,由中國免疫學會青年工作者委員會主辦,第二軍醫大學醫學免疫學國家重點實驗室承辦的「第三屆中國免疫學會青年學者論壇」在上海召開。
2013年7月28-29日,主題為感染免疫應答過程中的識別機制的「第二屆免疫學博士生論壇」在北京召開。
2013年10月17-20日,由亞洲大洋洲免疫學聯盟(FIMSA)、中國免疫學會、中國醫學科學院以及北京協和醫院聯合舉辦的「FIMSA自身免疫疾病國際論壇—從基礎到臨床」在北京會議中心召開。
2013年12月20-22日,「中國免疫學會第四屆免疫學新進展研討班」在桂林召開。
2014年5月24-26日,主題為「開放、創新與產業升級」的第十六屆中國科協年會在雲南昆明召開。中國免疫學會組織了題為「感染、免疫和疫苗論壇」的學術分會場。
2014年7月11日至20日,以「免疫應答的識別與調控」為主題的博士研究生暑期學校在北京協和醫學院護理學院(北京八大處)召開。
2014年10月,由曹雪濤院士主編的《免疫學新進展(第三版)》由人民衛生出版社正式出版。
2014年10月18日,中國免疫學會第六屆五次理事會議在濟南召開。同日,召開了中國免疫學會第七次全國會員代表大會,修改、通過《中國免疫學會章程》,修改、通過《中國免疫學會會員管理辦法》,選舉產生了中國免疫學會第七屆理事會。下午,中國免疫學會第七屆一次全體理事會議召開,選舉產生了中國免疫學會第七屆常務理事會和新一屆領導班子。田志剛教授當選為理事長,曹雪濤教授當選為秘書長。
2014年10月18至21日,第九屆全國免疫學學術大會在山東省濟南市山東會堂召開。
2014年10月20日,中國免疫學會女科學家工作委員會成立,成立大會在濟南山東大廈中華廳召開。
2014年10月24日,山西省免疫學會成立,成立大會暨首屆會員代表大會在山西醫科大學附屬醫院召開。
2014年12月27日,在中國醫學科學院舉行了中國免疫學會科學普及教育工作專業委員會實體化成立儀式。
2015年,中國免疫學會成功入選了中國科協「學會創新和服務能力提升工程—優秀科技社團項目建設一類單位」。
2015年6月17-19日,由《自然-免疫學》(Nature Immunology)和《細胞和分子免疫學》(Cellular &Molecular Immunology)聯合主辦的第一屆NI-CMI免疫學國際研討會於在合肥召開。
2015年7月3-12日,主題為「腫瘤免疫」的2015年博士研究生暑期學校在北京協和醫學院護理學院順利召開。
2015年8月2日-4日,「第四屆全國免疫學博士生論壇」在中國科大生命科學學院舉行。
2015年8月14日-16日,「中國免疫學會第五屆免疫學新進展研討會」在鄭州大學召開。
2015年9月19日至21日,「第四屆中日韓免疫學研討會」在蘇州召開。
2015年11月10-13日,「第四屆中德免疫學研討會」在成都召開。
2015年11月14日至17日,「第十屆全國免疫學學術大會」在北京會議中心召開。
㈥ 中國免疫學會的組織機構
中國免疫學會下屬有11個分會(專業委員會)。它們是:名詞審定委員會、臨床免疫分會、基礎免疫分會、腫瘤免疫分會、生殖免疫分會、神經免疫分會、獸醫免疫分會、血液免疫分會、中醫葯免疫分會、感染免疫分會和移植免疫分會。
6個工作委員會(組織工作委員會、國際交流工作委員會、青年工作委員會、科普工作委員會、科技開發工作委員會、女科學家工作委員會)。
㈦ 中國免疫學會的理事成員
中國免疫學會第七屆理事會(2014-2018年)理事長為中國科技大學的田志剛教授,秘書長為中國醫學科學院的曹雪濤院士。副理事長為中國醫學科學院的何維教授、北京大學醫學部的馬大龍教授,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的高福院士、解放軍總醫院醫學保障部基礎醫學所的王小寧教授、中科院上海巴斯德研究所的孫兵教授、第三軍醫大學全軍免疫學研究所的吳玉章教授。本屆理事會共有35名常務理事,107名理事,其中有4位中國科學院或中國工程院院士。
㈧ 我國免疫學發展是怎樣記載的
我國是免疫學的發祥地,免疫思想很早就已萌發。東晉道教學者、著名煉丹家、醫葯學家葛洪所著的《肘後方》中記有「療猘犬咬人方」,即當人被狂犬咬傷後,把咬人的狂犬殺掉,取狂犬的腦子敷貼於傷口上,以防治狂犬病。
大約在17世紀末,我國的人痘接種法傳到俄國,繼之又傳入歐洲,對保護兒童的健康作出了重大的貢獻。1796年英國醫生琴納發明牛痘接種法後,方逐漸代替了人痘接種法。
早在上古時期,人類就飽受天花危害。1世紀時,天花傳到了我國,幾千年來人們受盡天花的折磨。因此,我國古代醫家就是創造了預防天花病的「人痘接種法」。
清代張琰《種痘新書》記載:「自唐開元年間,江南趙氏始傳鼻苗種痘之法」。這是預防天花的最早記載。
據清代朱純嘏《痘疹定論》記載:相傳宋真宗的丞相王旦,原本兒女滿堂,可均死於天花。後來老丞相又得一個兒子,取名王素,活潑可愛,天資聰穎,是丞相的命根子。
丞相擔心他再遭厄運,染上天花,便請來峨眉山道醫為其種痘。小王素種痘後7日發熱,痘出甚好,13日結痂。並且再未患天花,活了六七十年。
17世紀末,人痘接種法已推廣到全國,技術也逐漸完善,並先後傳到了俄國和土耳其。當時的英國駐土耳其大使夫人蒙塔古因患天花而留下麻臉,十分痛苦。
她在君士坦丁堡看到當地孩子的種痘效果很好,就在1717年給自己的兒子也種了人痘,後來,她隨丈夫回到英國,便把這種我國的人痘接種法傳到了英國。
英國國王知道這件事後,還特地表彰了蒙塔古夫人。
不久,我國的人痘接種法又由英國傳到了歐洲各國和印度,直至世界各地。
1776年初,美國獨立戰爭時期,美軍首領喬治·華盛頓在軍隊面臨天花威脅、兵源枯竭危及全軍之際,毅然決定對駐地費城天花流行區的大陸軍全部接種人痘苗,避免了大陸軍實際上的瓦解,從而使美國的獨立戰爭取得了最終的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