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中國訊息 > 記錄生活的中國有哪些名人

記錄生活的中國有哪些名人

發布時間:2022-07-21 02:10:52

Ⅰ 中國現代名人有哪些(除了例子,至少5個)

中國現代名人有鄧稼軒---娃娃博士;兩彈元勛袁隆平---雜交水稻之父;錢學森---「中國航天之父」、「中國導彈之父」、「火箭之王」、「中國自動化控制之父」;華羅庚---世界著名數學家;歐陽自遠---嫦娥之父。

一、鄧稼軒簡介:

歐陽自遠(1935.10.9 ——),著名的天體化學與地球化學家,是中國月球探測工程首席科學家,被譽為「嫦娥之父」,中國科學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國際宇航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家協會榮譽會長,北京師范大學-香港浸會大學聯合國際學院(簡稱UIC)榮譽院士,現任中國科學院地球化學研究所研究員。

網路鄧稼軒

網路袁隆平

網路錢學森

網路華羅庚

網路歐陽自遠

Ⅱ 有哪些中國名人的勵志故事

勵志故事1:為夢想竭盡全力
索契冬奧會,女子五百米短道速滑決賽,李堅柔作為中國唯一闖進決賽的選手,在三名對手發生意外摔出賽道之後,平穩地完成了比賽,獲得中國代表團在本屆冬奧會上的首枚金牌;花樣雙人滑,老將龐清佟健發揮穩定,但沒有取得獎牌。
在賽場上,一切意外都有可能,上一秒你還是領頭羊,下一刻可能已摔到賽道之外;此時你也許還在中下游徘徊,彼時可能就第一個沖過終點;也許你覺得發揮已十分優秀,但對手出乎意料地精彩。人生,又何嘗不是如此呢?
我們不斷地奔跑追逐,結果並不會總盡如人意。用功地學習讀書,卻難以獲得滿意成績;費盡心力做一件事,卻發現他人完成得更出色。
這個世界,並非所有的努力都有令人滿意的收獲,總會有各種各樣的因素,隨時影響事物發展進程。
難得的靈光一閃,難逢的大好時機,種種原因都會成為我們取得成功或遺憾惜敗的一小點因緣。
機會總是給有準備的人,我們應該在那一小點因緣到來之前,就付出最大的努力,做好最充足的准備,為夢想竭盡全力,而不是斤斤計較於結果。
勵志故事2:迎著缺陷奔跑
他是一個嚴重暈車的農民,一上車,就會吐得一塌糊塗。連騎自行車,他也會惡心難受。他很少出門,連十多里外的小鎮也很少去。如果把這個社會比作一輛車,那麼「交通」和「信息」就是這個社會的兩個輪子,而他的人生因為遠離了「交通」,就像缺了一個輪子,他跑不起來了。
同齡人紛紛外出打工,很快賺回了真金白銀,造起了新房,娶了妻子,生了孩子,其樂融融。而他只能承包一些田地,種水稻,種小麥,種西瓜,種花生……勉強維持生計。年輕的姑娘很現實,看他造不起新房,連乘車出趟遠門都可能吐得要了他的命,沒有人願意嫁給他。
後來農閑的時候,村裡人經常看到他跑到車站,嘗試著乘車,乘一小段就會要求司機停車,然後蹲在地上吐一會兒。吐完了,再等下一班車來,然後又是乘一小段,下車吐一會兒,如此循環。
為了治自己的病,他徒步走到縣醫院、省醫院,但沒有一點效果。他又買了許多醫葯書,自己琢磨。閱讀大量醫書後,他終於明白,暈車是由於人的前庭系統太敏感引起的,如果要減輕暈車,唯一的辦法就是抑制前庭系統的興奮水平。
三十歲那年,他對年邁的父母說,自己准備去學車。大家都反對,這樣一個一上車就會嘔吐的人,怎麼可能?但他堅持。
家人幫他找了一位教練,事先告訴教練他的情況。教練答應了老人,但他「一上車就吐」的症狀還是讓教練接受不了。於是,他每天上車前基本不吃東西,只喝一些鹽水,這樣腸胃裡就沒什麼可吐的了。神奇的是,症狀竟然慢慢在減輕。他覺得自己的堅持是對的,慢慢的,他可以連續駕駛半個小時,身體也沒有什麼症狀了。
他拿到駕照後,借了不少錢,買了一輛二手的舊卡車,跑起了運輸,賺下了人生第一桶金,他也造起了房子娶了妻子。後來妻子因為他經常跑長途很擔心,他索性賣掉了貨車,舉債到城裡買了一輛計程車。現在他每天有8個小時在計程車上,從來不會暈車了。
有一天,這位司機與我一起吃飯,說起他的故事,他說自己是一個「神醫」,自己醫好了自己的病。我不明白,當年他怎麼知道開車可以醫好暈車症呢?
他說,有一次看二戰片,片中有個場景:一艘太平洋上的戰艦上,士兵們因為風浪太大暈船,此時,戰艦雷達上捕獲到前面有敵艦,敵艦武器裝備精良。艦長知道士兵們因為暈船幾無戰鬥力了,大家的命運凶多吉少。警報發出後,士兵們全部進入戰斗位,集中火力射向敵艦,鏖戰一個小時後,敵艦倉皇而逃。而讓人驚奇的是,所有士兵都沒有了暈船症狀。
如果當年他沒有去「啃」那些難懂的醫葯書,如果他沒有看到這部片子,如果他沒有不肯低頭的勇氣,他現在又將身處哪種情境?
上蒼向來不會垂青一個弱者。幸運的是,他沒有聽從命運的安排,面對缺陷,不是逃避,而是面對,並且迎著缺陷奔跑,把可能毀掉他人生的「缺陷」狠狠地打倒在地,終於逆勢起飛了。

具體的範文模板
鏈接:https://pan..com/s/15HHIG7b8G2mJToqn-Qz1QA

?pwd=yuw8 提取碼: yuw8

Ⅲ 中國著名歷史人物都有哪些

諸葛亮

Ⅳ 中國有哪些名人故事

1、諸葛亮草船借箭

草船借箭是我國古典名著《三國演義》中赤壁之戰的一個故事。借箭由周瑜故意提出(限十天造十萬支箭),機智的諸葛亮一眼識破是一條害人之計,卻淡定表示「只需要三天」。後來,有大霧天幫忙,諸葛亮再利用曹操多疑的性格,調了幾條草船誘敵,終於借足十萬支箭,立下奇功。

2、花木蘭代父出征

北魏時期,北方游牧民族柔然族不斷南下騷擾,北魏政權規定每家出一名男子上前線。但是木蘭的父親年事已高又體弱多病,無法上戰場,家中弟弟年齡尚幼,所以,木蘭決定替父從軍,從此開始了她長達十幾年的軍旅生活。

去邊關打仗,對於很多男子來說都是艱苦的事情,而木蘭既要隱瞞身份,又要與夥伴們一起殺敵,這就比一般從軍的人更加艱難!可喜的是花木蘭最終還是完成了自己的使命,在數十年後凱旋迴家。

3、司馬光砸缸

司馬光七歲的時候穩重的就像一個大人,聽到老師講解《左氏春秋》,非常喜愛,放學之後又為家人講他所學到的,他立即也明白了《左氏春秋》的內涵,從此手裡放不下書本,甚至到了忘記了飢渴,冷熱的程度。

有一次,他跟小夥伴們在後院里玩耍,有個小孩爬到大缸上玩,失足掉到缸里的水中。別的孩子們一見出了事,放棄他都跑了,司馬光卻急中生智,從地上撿起一塊大石頭,使勁向水缸擊去。水湧出來,小孩也得救了。

4、曹沖稱象

曹沖長到五六歲的時候,知識和判斷能力所達到的程度,可以比得上成人(如一個成年人)。有一次,孫權送來了一頭巨象,曹操想知道這象的重量,詢問屬下,都不能說出稱象的辦法。

曹沖說:「把象放到大船上,在水面所達到的地方做上記號,再讓船裝載其他東西(當水面也達到記號的時候),稱一下這些東西,那麼比較下(東西的總質量差不多等於大象的質量)就能知道了。」曹操聽了很高興,馬上照這個辦法做了。

5、晉人王祥卧冰求鯉

晉朝的王祥,早年喪母,繼母朱氏並不養他,常在其父面前數說王祥的是非。他因而失去父親之疼愛,總是讓他打掃牛棚。父母生病,他忙著照顧父母,連衣帶都來不及解。

一年冬天,繼母朱氏生病想吃鯉魚,但因天寒河水冰凍,無法捕捉,王祥便赤身卧於冰上,忽然間冰化開,從裂縫處躍出兩條鯉魚,王祥喜極,持歸供奉繼母。

Ⅳ 找找平常生活中的偉人的例子。

憂郁的丹麥人---安徒生

黛安娜·弗/文

他長相醜陋,出身卑微,一輩子都夢想著出人頭地。他生性敏感,飽受摧折,不敢談婚論嫁,到頭來反被視作同性戀。他的童話是給全世界孩子們的最好禮物,但在大部分人眼中,他仍然只是一個有趣的作家,而非文學巨匠。

這樣一個外表古怪,內心憂郁的安徒生,又是如何寫出了如此燦爛的純真夢想呢?

1874年,也即安徒生去世前一年,他收到一封讀者來信,信出自一位美國女學童之手,隨信附有一張一美元的鈔票,以及一份登載著安徒生身體病弱及所謂窮困潦倒的報紙剪報。沒多久,別的孩子也開始寄來小額錢款,用以償還費城一家報紙所謂欠這位丹麥作家的「兒童債」,後來,連美國大使也親自給他送來了200個丹麥銀元。還沒有窮得揭不開鍋的安徒生想加以阻止。他寫信給發起這一慈善募捐活動的《費城晚報》發行人吉布森·皮科克,說他盡管很樂於見到「我以小語種所寫的故事能在距祖國如此遙遠的地方找到讀者」,並且為如此多的美國孩子「打破儲蓄罐來幫助他這個老作家」而深深感動,可他確實不需要也不能夠接受這些禮物。他寫道,現在他感到蒙羞,而非自豪和感激,而某種滿足感已經抵銷了安徒生的困窘。

安徒生終其一生都夢想出人頭地,能被視作真正的藝術家,有時侯這種渴望可以戰勝一切。「我的名字開始熠熠生輝,這也是我活著的唯一理由。我覬覦聲名和榮耀,與守財奴覬覦金子如出一轍,」這是他30歲出頭那會兒寫給朋友的信。而今他已69歲,其聲名遠播之廣,美國報紙搞的活動可資證明。他也許比其他在世的作家更為知名,而國際性的聲望通常建立在其他名人的陪襯之上。從19世紀40年代開始,他的作品便得到廣泛傳誦,盡管其方式並不總是合乎他的本意。像《拇指姑娘》、《丑小鴨》、《皇帝的新裝》和《賣火柴的小女孩》這樣的故事,早已有了大量譯本,其中也包括把原作糟蹋得面目全非的粗劣譯文。比如說惡名昭著的瑪麗·霍維特(MaryHowitt),一個不懂丹麥語的英國女人,其翻譯完全仰賴於德文版。另一位英國譯者卡洛琳·皮奇則整段整段地大刪特刪。不過還是出了一些較好的版本,特別是在美國。如讓·赫紹特(JeanHersholt)的譯本,這位丹麥人是20世紀30年代的好萊塢明星。安徒生去世一百多年後,其文學影響力反而仍以某種形式繼續存在。莫依亞·希勒的電影《紅舞鞋》比安徒生的原著還要出名。根據安徒生童話改編的電影及和卡通片可以在任何一家「巨彈」連鎖店裡租到,迪斯尼公司還執意重寫安徒生一些最優美的故事,為年輕觀眾加上幸福的結局。總的說來,在斯堪的納維亞之外,安徒生被公認為一個美麗童話的有趣作家,而非文學巨匠。

1952年,丹尼·凱(DannyKaye,1913-1987,美國喜劇明星,原名大衛·丹尼爾·卡明斯基。——譯注)主演的電影《安徒生傳》將這種觀點表露無遺。盡管這部影片跟真實的安徒生風馬牛不相及——它倒也從未如此自誇——但它營造出了一個和安徒生童話一樣深入人心的作家生平,它幾乎成了那些童話的續篇:一個來自費恩島小鎮奧登塞的窮小子,獨闖哥本哈根,征服逆境,終獲成功。這也是該片的精髓所在,說遠點兒,和安徒生的自傳也頗為契合,他給它取名為《我生命的童話》,其中並無自我解嘲之意。然而據弗蘭克·婁瑟(FrankLoesser,1910-1969,美國著名的抒情歌曲作者,也是電影《安徒生傳》中多首插曲的作者之一。——譯注)記載,丹尼·凱的這部影片在丹麥被認為是一部無聊,且令旅遊業有點兒難堪的作品。

長期以來,安徒生及其作品為學術界提供了大量素材。幾乎從他辭世那天起,評論家及研究者就開始挖掘他的家族歷史,對其私人日誌和文字資料狼吞虎咽,連一本較早寫就,未及加工的回憶錄也不放過,這本回憶錄直到20世紀20年代才被發掘出版。1993年,奧登塞安徒生中心的主任約翰·德·米留斯出版了一本逐日記錄安徒生日常生活的詳盡年譜,此項仍在進行的工作,令丹麥人得以透徹了解安徒生的生活細節——詳至他手淫的頻率——以及在哥本哈根著名購物街斯拖蓋特大街找到的與其他紀念品完全不搭調的一幅肖像畫。對真實的安徒生感興趣的人到處都在增加:愛爾蘭劇作家巴里(SebastianBarry)和美國舞蹈家瑪莎·克拉克(MarthaClarke)最近合作,排演了一出關於安徒生生平的舞劇,其中包括弗蘭克·婁瑟的配樂。作品於去年秋季在舊金山首演,但評論家們多少有些困惑,他們驚異於其出色的視覺效果,卻無法認識到舞台上呈現出的那個陰影中的安徒生。(這部作品正在重排,准備在下個演季進軍百老匯)。此外,諾普夫出版社今春還將出版一部新的安徒生傳記,作者是倫敦《金融時報》的作家傑基·伍施拉格(JakieWullschlager)。新傳將為屈指可數的英文研究論著增加一部可信的作品,布雷茲多夫出版於1975年的《安徒生傳》是其中最為著名之作。

在29歲那年畫的一幅肖像中,安徒生戴高領,留小鬍子,看上去像個花花公子。但是後來拍的許多照片——難看,別扭,冷漠和憂傷——似乎更接近安徒生的真實狀態。「要我說,安徒生的日常狀態就是悲傷,」喬納斯·科林(當時丹麥皇家劇院的導演。——譯注)的兒子愛德華在一本回憶錄中寫道。安徒生的作品也反復透露出零零碎碎的暗示:社會冷遇,性挫折,以及對往事有朝一日會將其吞沒的恐懼。

終其一生,他都無法擺脫在斯萊格思(Slagelse)文法學校四年生活留下的噩夢。他在那兒吞咽著失敗的恐懼,受到毫無同情心的校長的虐待,並被強令停止他難以自製的寫作沖動。他曾給自已在哥本哈根的贊助人P.F.伍爾夫海軍上將的妻子寫去一封充滿自憐情緒的信,伍爾夫太太復信說:

你麻煩起朋友來實在是不遺餘力,我難以相信這樣做能令你好過一些——你對自己——你自己——一貫強烈關注的最終結果便是——你認為你將成為偉大的詩人——我親愛的安徒生!你怎麼就不覺得,你所有這些想法都將一事無成,你正在誤入岐途。

但安徒生已無法自拔。他發誓要當個大作家——像奧倫施拉格(AdamOehlen�schlager,1779-1850,丹麥浪漫主義詩人和劇作家。——譯注)那樣的大作家。1826年,這位成熟的21歲學生寫了首甜膩膩的詩,名叫《垂死孩童》,詩中寫道,「母親,我累了,我想睡了,讓我歇息在你的心畔。」第二年,這首詩在丹麥一家報紙上發表,結果大受歡迎。三年後,哥本哈根的大文閥J.L.黑伯格創辦的一本文學雜志選登了安徒生的幻想散文《阿馬格島漫遊記》的部分章節後,其作品再次風行一時。這使安徒生頭一回嘗到備受公眾矚目的滋味,但英格曼(B.S.Ingemann,1789-1862,丹麥作家,詩人和劇作家。——譯注)不久便指責他討好「七嘴八舌、淺薄浮躁的讀者」,這簡直讓安徒生大驚失色。

安徒生也很想討好另一種讀者:與他同時代的名人們。1883年,他首度游歷巴黎,當年他年方二十有八,在丹麥以外還很少為人所知,他直接登門造訪雨果,嚇了人家一跳。這種幾近狂熱的追星舉動才剛剛開始,他這輩子還和這些人拉上了關系:李斯特,大小仲馬,巴爾扎克,門德爾松,格林兄弟(人們經常把他和他們相提並論),海涅——他視安徒生為趨炎附勢之人(「他的舉止顯出了那種王子們喜歡的搖尾乞憐的奴態。」),還有舒曼,羅西尼,有「瑞典夜鶯」之稱的珍妮·林德,瓦格納,以及狄更斯。

安徒生渴求引人注目,但他一直租房獨居。也有女孩子迷戀他,通常是朋友們的女兒,珍妮·林德尤甚。但任何事情只要一和性沾上邊兒,他便勇氣盡失,女人們和她們的胴體總是讓他驚惶失措。

1834年初,他在日記中寫到參觀畫家艾伯特·庫池勒的畫室的經過:

我正坐著,一個約摸16歲的年輕模特兒跟她媽媽一塊到了。庫池勒說他想看看她的乳房。那女孩兒因我在場而稍顯局促,但她媽媽說,「磨蹭啥,磨蹭啥!」,隨即便解開她的衣服,盡數扯到腰部以下,她站在那兒,半裸著,皮膚很黑,胳膊也有些過於細弱,但那乳房美麗,圓潤……我感到自己的身體在震顫。

他的日記在描寫自己的身體時也令人吃驚地坦白。「陰莖疼」或類似的記錄比比皆是,旁邊加上十字狀的標記,表明他手淫過了。快30歲時,他去義大利旅行,期間寫道:

我熱血沸騰。頭痛。血涌進我的眼睛,一種從未有過的激情驅使我走出門外——我不知自己要去哪兒,但是我……坐在海邊的一塊石頭上,漲潮了。紅色的火焰沿維蘇威奔流而下。我往回走時,兩個男人跟了上來,問我要不要女人。不,不要!我大喊,然而回家一頭扎進了水裡。

1901年,有位丹麥作家託名艾伯特·漢森,在一家德文雜志上提出安徒生是同性戀。此後,研究者們就此問題展開的辯論已顯冗長乏味。作為一個成年男子,他偶而也會像對女人那樣對男人著迷,最明顯的例子便是舞蹈家海拉德·沙夫。但幾乎可以肯定的是,安徒生始終保持著童子之身。不管怎樣,他都是十九世紀一個真真正正的孩子,他的小說和劇本盡管本意是為成人所寫,但也極少以超出當時標准文學修辭的形式去觸及性慾——頂多是些顫抖的嘴唇和有禮有節的擁抱而已。

在安徒生於1875年以75歲高齡去世之前,他已得償所願,大獲全勝。別的作家也對他喜愛有加,其中包括薩克雷,易卜生和朗費羅,他跟他們都有通信聯系。他一度和狄更斯過從甚密,但他們之間的友情竟以惡言收場。布雷茲多夫是這樣記述的,1857年6月,安徒生應邀前往狄更斯在肯特郡的鄉間居所,在那兒一呆就是五個禮拜,幾乎讓主人瘋掉。狄更斯的女兒凱特後來回憶,他父親最終攤牌說:「漢斯·安徒生在這屋子裡睡了五個星期——好像要跟這個家永遠過下去了!」

狄更斯隨後便與他斷交——而安徒生到死也沒明白個中緣由。

安徒生在有生之年看到了奧登塞因其聲望而名揚四海。拜訪者紛至沓來,向他表示敬意。他成了歐洲皇室的寵兒。他擺好姿勢讓人為他塑像。(去年7月,人們可以看到大群孩子坐在紐約中央公園安徒生塑像的基座上,聆聽有人為他們朗讀的《哈里·波特與火懷》)但是,比起易卜生和斯特林堡,甚至漢姆生和J.P.雅各布森,安徒生仍被視為最難以捉摸的藝術家——一位全然用小語種寫作的文學大師——還有,不知何故,這位最悲觀的男士繼續遭受著打擊,他深信任何東西都是過眼雲煙。甚至正當盛名之時,安徒生也在日記中這樣描述他所受的打擊:那純粹來源於一種無因的恐慌:

一個骯臟的肓流站在泉邊。我有種感覺,他可能認識我,並且可能會告訴我一些不愉快的事情,好像我是個得到高升才進了上流階級的賤民。

那時正是美國學童對他大發善心的1874年,他身患重病。一年之內,他便要因肝癌而死去。但是,即便在他彌留之際的這幾個月里(大部分時間他都與猶太商人莫里茨·梅爾考斯一家呆在一起,此人一直在照顧他)他樂於,甚至渴求會晤任何尋訪者。而且,在這些談話中,人們依然可以感受到他的可愛、虛無、對別人賞識的令人心碎的渴望。當時年僅23歲,也不會說丹麥語的英國文學記者和評論家愛德蒙·高斯,後來寫了他如何在門口遇到「一位高個兒、上了年紀的紳士,身穿整套的褐色西裝,戴著一頂顏色同樣深淺的鼻煙色捲毛假發。」高斯接著寫道:

那一瞬間,我好像被狠戳了一下,他那張古怪醜陋的臉和手,他那極長的令人眩暈的胳膊……漢斯·安徒生的臉是一張農民的臉,長至一生的感性和文化生活也沒能從他臉上移去泥土的印記。

美國領事G.W.格里芬好像記不得安徒生身體上的病痛了。「我拜訪他時,」格里芬在1875年寫道,「交給他一封西斯特先生(一位詩人朋友)寄給我的信,請他為他的自選集抄點他喜歡的詩句。」安徒生在一張照片的背面劃拉了幾下,上書:「致L.J.西斯特先生。

人生是最美的童話。此致。H.C.安徒生。」接著,他拉著格里芬的手說,「告訴朗費羅先生,說我病得厲害。」格里芬是帶著明顯的,幾乎是洋洋自得的滿足感來描述這一場景的。不管是他,還是安徒生在去世前那幾個月里同意會見的人,好像都沒有捫心自問,為什麼他們自己還不急不忙地登門討擾呢。

原文載於今年1月8日的《紐約客》雜志,因篇幅所限,未能盡譯。

未譯的部分包括安徒生的童年生活,以及安徒生與日後的大哲學家,當時還是個後生小子的克爾凱戈爾之間的一段文壇恩怨。

——譯者

安徒生年表

1805年4月2日出生於丹麥費恩島奧登塞小鎮。

1816年11歲時父親過世。

1819年14歲時獨自離家到哥本哈根,尋求創作機會。

1822年8月發表作品《嘗試集》,含詩劇及故事共三篇。此集子因其出身寒微而無出版機會,但已引起文化界某些人士的注意。10月,進入中等教會學校補習文化,共讀六年,對其教育方式感到痛苦不已;不過這六年中大量閱讀名家作品,也練習創作詩篇、歌劇。1827年,離開學校回到哥本哈根。發表詩歌,受到上流社會評論家稱贊,鼓起安徒生對寫作的信心。

1829年,寫出長篇幻想游記《阿馬格島漫遊記》出版,第一版銷售一空。出版商立刻以優厚條件買下第二版,安徒生因此從飢餓的壓迫中解脫。喜劇《在尼古拉耶夫塔上的愛情》在皇家歌劇院上演。同年也出版第一本詩集。

1830年,初戀失敗。開始旅行;第二本詩集出版。

1831-1834年,戀愛再度失敗,遭逢母喪,不久出版長篇自傳體小說《即興詩人》。

1835年30歲時開始寫童話,出版第一本童話集,僅61頁的小冊子,內含《打火匣》、《小克勞斯和大克勞斯》、《豌豆上的公主》、《小意達的花兒》共四篇。作品並未獲得一致好評,甚至有人認為他沒有寫童話的天份,建議他放棄,但安徒生說:「這才是我不朽的工作呢!」

1844年,寫出自傳性作品《丑小鴨》。

1846年,寫出《賣火柴的小女孩》。

1970年出版晚期最長一篇作品《幸運的貝兒》,共七萬余字,是以他自己的生活感受為基礎寫成的,但不完全是自傳。

1867年,被故鄉奧登塞選為榮譽市民。

1875年8月4日上午11時,因肝癌逝世於朋友的鄉間別墅。喪禮備極哀榮,享年70歲。
參考資料:(摘自中華讀書網)

Ⅵ 中國現代名人有哪些

1、莫言,原名管謨業,1955年2月17日出生於山東高密,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1]2012年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亦是第一個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中國籍作家。

Ⅶ 中國有哪些名人

1.孔子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人,祖籍宋國栗邑(今河南夏邑),中國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他開創了私人講學的風氣,倡導仁、義、禮、智、信。

孔子曾帶領部分弟子周遊列國前後達十三年,晚年修訂六經即《詩》《書》《禮》《樂》《易》《春秋》。相傳孔子曾問禮於老子,有弟子三千,其中賢人七十二。孔子去世後,其弟子及其再傳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語錄和思想記錄下來,整理編成儒家經典《論語》。

2.李白

李白(701年-762年) ,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又號「謫仙人」,是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被後人譽為「詩仙」,與杜甫並稱為「李杜」,為了與另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據《新唐書》記載,李白為興聖皇帝(涼武昭王李暠)九世孫,與李唐諸王同宗。其人爽朗大方,愛飲酒作詩,喜交友。

李白深受黃老列庄思想影響,有《李太白集》傳世,詩作中多以醉時寫的,代表作有《望廬山瀑布》《行路難》《蜀道難》《將進酒》《梁甫吟》《早發白帝城》等多首。

李白所作詞賦,宋人已有傳記(如文瑩《湘山野錄》卷上),就其開創意義及藝術成就而言,「李白詞」享有極為崇高的地位。

3.杜甫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與李白合稱「李杜」。原籍湖北襄陽,後徙河南鞏縣。為了與另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稱為「老杜」。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宏偉抱負。杜甫雖然在世時名聲並不顯赫,但後來聲名遠播,對中國文學和日本文學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杜甫共有約1500首詩歌被保留了下來,大多集於《杜工部集》。

大歷五年(770年)冬,杜甫病逝,時年五十九歲。杜甫在中國古典詩歌中的影響非常深遠,被後人稱為「詩聖」,他的詩被稱為「詩史」。後世稱其杜拾遺、杜工部,也稱他杜少陵、杜草堂。

4.韓愈

韓愈(768年-824年12月25日),字退之,河南河陽(今河南省孟州市)人。自稱「郡望昌黎」,世稱「韓昌黎」、「昌黎先生」。唐代傑出的文學家、思想家、哲學家、政治家。

貞元八年(792年),韓愈登進士第,兩任節度推官,累官監察御史。後因論事而被貶陽山,歷都官員外郎、史館修撰、中書舍人等職。元和十二年(817年),出任宰相裴度的行軍司馬,參與討平「淮西之亂」。其後又因諫迎佛骨一事被貶至潮州。晚年官至吏部侍郎,人稱「韓吏部」。長慶四年(824年),韓愈病逝,年五十七,追贈禮部尚書,謚號「文」,故稱「韓文公」。元豐元年(1078年),追封昌黎伯,並從祀孔廟。

韓愈是唐代古文運動的倡導者,被後人尊為「唐宋八大家」之首,與柳宗元並稱「韓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後人將其與柳宗元、歐陽修和蘇軾合稱「千古文章四大家」。他提出的「文道合一」、「氣盛言宜」、「務去陳言」、「文從字順」等散文的寫作理論,對後人很有指導意義。著有《韓昌黎集》等。

5.白居易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樂天,號香山居士,又號醉吟先生,祖籍山西太原,到其曾祖父時遷居下邽,生於河南新鄭。是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唐代三大詩人之一。白居易與元稹共同倡導新樂府運動,世稱「元白」,與劉禹錫並稱「劉白」。

白居易的詩歌題材廣泛,形式多樣,語言平易通俗,有「詩魔」和「詩王」之稱。官至翰林學士、左贊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陽逝世,葬於香山。有《白氏長慶集》傳世,代表詩作有《長恨歌》、《賣炭翁》、《琵琶行》等。

參考資料網路-白居易

網路-韓愈

網路-杜甫

網路-李白

網路-孔子

閱讀全文

與記錄生活的中國有哪些名人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義大利十年後回國有什麼發展 瀏覽:942
義大利情侶哪個視頻是真的嗎 瀏覽:814
旅遊完中國各大景點需多久 瀏覽:281
義大利位於什麼山脈以南地中海 瀏覽:224
印尼手機怎麼交費 瀏覽:616
印度的萬國是怎麼造的 瀏覽:865
印尼屬於什麼半島 瀏覽:224
伊朗紙幣換多少人民幣多少 瀏覽:101
伊朗粉紅清真寺現在長什麼樣子 瀏覽:719
越南傢具廠多少錢 瀏覽:255
伊朗紅花喝了有什麼好處 瀏覽:207
伊朗為什麼要殺美國特工 瀏覽:18
給伊朗匯款一次最多能匯多少 瀏覽:810
如何轉變中國廚師 瀏覽:342
中國聯通wap是什麼意思 瀏覽:436
犯罪逃到越南怎麼辦簽證 瀏覽:124
伊朗玻璃瓶多少錢 瀏覽:142
印度什麼宗教多 瀏覽:615
伊朗邊境線是什麼 瀏覽:794
中國在海外打工工資怎麼樣 瀏覽: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