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家規的由來
家族為了維持必要的法制制度,就擬定一定的行為規范來約束家族中人,這便是家法家訓的最早起源。
遠古時代,人類社會經歷了氏族、家族、家庭的變遷,然而,這些都是形成一個國家的基石。
在國家不安定和國法不明確之際,家訓即可發揮穩定社會秩序的力量。
自漢初起,家訓著作隨著朝代演變漸豐富多彩。
家譜中記錄了許多治家教子的名言警句,成為人們傾心企慕的治家良策,成為「修身」、「齊家」的典範。
例如「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的節儉持家思想,今天看來仍有積極意義。
在家譜中有不少詳記家訓、家規等以資子孫遵行的。
當中,最為人稱道的名訓,如顏氏家訓、朱子治家格言等,至今膾炙人口。
(1)中國家教文化是如何啟源的擴展閱讀
在《孟子》《韓非子》等專著中,都有一些古人家教經驗的記載和論述,而到了魏晉南北朝時期,更是出現了專門的《顏氏家訓》,隨後歷朝歷代幾乎都有「家訓」問世。
據《中國叢書綜錄》所列書目記載,中國古代公開出版的「家訓」總共有一百二十多種,到了近現代的《梁啟超家書》、《曾國藩家書》與《傅雷家書》,則並稱我國「三大家教典範文本」,三人的子孫也個個成才。
家訓所傳達的是傳統家庭教育文化,其核心在於「重德修身」,如《顏氏家訓》中所說的「篤學修行,不墜門風」等等。
這樣的家訓在今天,跟當下的教育相融合在一起,就構成了現代教育上的傳統與現代的融合,它所傳遞的是最初的信仰。
B. 如何傳承和發展中華民族優秀傳統家教文化,成了
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西方文化影響中國本土社會,西方一些頗具人性化的節日如情人節、聖誕節等在年輕人當中流行開來,在傳播媒介、商家的共同推動下,甚至開始影響到更高年齡段的人們。但是,許多中華民族自身的傳統節日卻變得越來越冷清,人們漸漸地淡忘了中國本土並不缺乏現代意味的傳統節日,比如七夕節就是中國傳統的情人節,端午節期間中國南方各地的龍舟競渡,萬人空巷,爭相觀睹,應該是南方人民的狂歡節日,中秋節是中國傳統的思鄉團聚節日等等。在全球化時代,我們不僅要主動地吸取西方優秀的先進文化,也不應該忘記中國本土的傳統文化,只有中國本土的傳統文化才是中華民族認同的維系所在。民族國家的認同並不僅僅只是依靠國家的政治意識形態,在很多情況下,充分動員民族文化的資源,更具有實實在在的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每年的清明節,香港居民爭相從深圳羅湖口岸過關,為得是趕回大陸祭祖,長期實行的國家法定節假日,實際上也已經成為一個民族國家公民身份認同的重要符號,深刻地影響著一個民族的集體記憶。增加中秋等傳統節日為國家法定的節假日,將在國家意志與民族認同之間尋求一個合理的整合方式。
C. 家規家訓或家風的由來及內涵
簡單說家風可以理解為家教,進一步講,家風是一種信念和傳承。在古代多以「家訓」、「家規」為形式,代代相傳,規范著家庭成員的品德行為。家風是我們立身做人的行為准則;家風是社會和諧的基礎細胞。在當代,逐漸淡化於無形,更多是一種言傳身教。沒有「垮掉的一代」,只有「垮掉的家風」。作為社會化的起點,家庭教育奠定了一個人品格的基礎。培養下一代,物質條件很重要,但品德品行更重要。近年來的一些貪污腐敗、道德滑坡等現象,說起來都是大問題,但聚焦於個體時,或都可在家風上找到根源與解答。
D. 中國家庭教育的背景
中華民族歷來以重視家庭教育著稱,從原始社會晚期一夫一妻制家庭出現開始,就產生了現代意義的家庭教育。在數千年歷史中,積累了大量家教經驗和文獻,我國之所以具有重家教的傳統,與儒家關於個人、家庭、國家三者關系的理論有密切聯系。家教的好壞,關系著國家和社會的穩定和發展。故古人常說:「苟家人之居正,則天下之無邪」,「家之正則國之定」,身修家齊,才能國治天下平。家庭教育,對於治國安邦具有基礎性的作用。
E. 家訓的由來
家族為了維持必要的法制制度,就擬定一定的行為規范來約束家族中人,這便是家法家訓的最早起源。
遠古時代,人類社會經歷了氏族、家族、家庭的變遷,然而,這些都是形成一個國家的基石。在國家不安定和國法不明確之際,家訓即可發揮穩定社會秩序的力量。
自漢初起,家訓著作隨著朝代演變漸豐富多彩。家譜中記錄了許多治家教子的名言警句,成為人們傾心企慕的治家良策,成為「修身」、「齊家」的典範。
例如「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的節儉持家思想,今天看來仍有積極意義。在家譜中有不少詳記家訓、家規等以資子孫遵行的。當中,最為人稱道的名訓,如顏氏家訓、朱子治家格言等,至今膾炙人口。
(5)中國家教文化是如何啟源的擴展閱讀
在《孟子》《韓非子》等專著中,都有一些古人家教經驗的記載和論述,而到了魏晉南北朝時期,更是出現了專門的《顏氏家訓》,隨後歷朝歷代幾乎都有「家訓」問世。
據《中國叢書綜錄》所列書目記載,中國古代公開出版的「家訓」總共有一百二十多種,到了近現代的《梁啟超家書》、《曾國藩家書》與《傅雷家書》,則並稱我國「三大家教典範文本」,三人的子孫也個個成才。
家訓所傳達的是傳統家庭教育文化,其核心在於「重德修身」,如《顏氏家訓》中所說的「篤學修行,不墜門風」等等。這樣的家訓在今天,跟當下的教育相融合在一起,就構成了現代教育上的傳統與現代的融合,它所傳遞的是最初的信仰。
F. 教育的起源
1 生物起源說
主要代表人物:法國哲學家、社會學家利托爾諾,英國教育學家沛西.能。
主要觀點:教育活動不僅存在於人類社會中,動物界也存在教育;人類社會教育的產生是一個生物學的過程,生物的沖動是教育的主要動力,人類社會的教育是對動物界的繼承、改善和發展。教育的產生完全來自於動物本能,是種族發展的本能需要。
2 心理起源學說
主要代表人物:美國著名教育家孟祿,教育心理起源說是在對教育生物起源說批判的基礎上產生的。
主要觀點:孟祿從心理學的角度去解釋教育起源問題,認為原始教育的形式和方法主要是日常生活中兒童對成人生活的無意識模仿。
3 勞動起源說(社會起源說)
主要代表人物:蘇聯的教育家米丁斯基、凱洛夫。勞動起源說是在直接批判生物起源說和心理起源說的基礎上,在馬克思主義歷史唯物主義的理論指導下形成的。
主要觀點:
第一,人類教育起源於勞動和勞動過程中產生的需要;
第二,教育是人類社會特有的一種社會活動;
第三,教育以人類語言和意識的發展為條件;第四,教育從產生之日起,其職能就是傳遞勞動過程中形成的生產和生活經驗。
(6)中國家教文化是如何啟源的擴展閱讀:
教育過程開始於一個人的出生並持續終身,對人產生持久而深刻的變化。有些人甚至認為教育可以開始得更早,一些父母通過外部的言語和音樂來影響子宮里成長著的胎兒,進行胎教,希望給孩子以積極的健康的發展。
教育本質的多重審視
(1)內涵:所謂教育本質,就是指教育作為一種社會活動區別於其它社會活動的根本特徵,即「教育是什麼」的問題。它反映出教育活動固有的規定性也即其根本特徵。
(2)關於教育本質的四種觀點:上層建築說;生產力說;特殊范疇說;多重屬性說。
(3)人類的教育有社會性、目的性,這與動物的本能教育有本質區別。人類教育本質是有目的的培養人的社會活動。主要表現在以下三點。第一,教育是人類所特有的社會現象。第二,教育是有意識、有目的、自覺地對受教育者進行培養。第三,存在教育者、受教育者及教育影響三種要素之間關系。
宏觀的教育的唯一特徵是「著眼於人的素質、能力」,這表明判別某個活動是不是教育不在其結果如何。現實中,不是所有的教育活動都能達到預期的效果,有的甚至會失敗。而有些活動,如研究活動、宣傳活動雖然可以影響人的素質、能力,卻並不是人們所公認的教育活動。
當人們持不同的立場著眼於人的素質、能力時,能從正反兩方面來對待人的素質、能力,正向的去開發、加強人的某些素質、能力,反向的則去削弱、抑制人的某些素質、能力。
人的素質、能力有先天和後天之分,先天的與其它動物一樣,是大自然長期進化造就的。後天的又分為兩種情況,其一為人們不經意間獲取的,或非刻意成就的;其二是人們刻意造就的,宏觀的教育就概括了所有刻意於人的素質、能力而進行的活動。
在教育學界,關於「教育」的定義多種多樣,可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一般來說,人們是從兩個不同的角度給「教育」下定義的,一個是社會的角度,另一個是個體的角度。
前蘇聯及我國一般是從社會的角度給「教育」下定義的,而英美國家的教育學家一般是從個體的角度給「教育」下定義的。從社會的角度來定義「教育」,可以把「教育」定義區分為不同的層次:
(1)廣義的,凡是增進人們的知識和技能,影響人們的思想品德的活動都是教育。「教育」看成是整個社會系統中的一個子系統,分配著且承擔著一定的社會功能。
教育最本質性的理解,就是社會對人們思想的知識灌輸和行為指導;一,教育的對象是人;二,內容必須是良性的有意義的。從而使人民去改造社會。
(2)狹義的:指個體精神上的升華。這種定義方式強調社會因素對個體發展的影響。把從個體的角度來定義「教育」,往往把「教育」等同於個體的學習或發展過程。
(3)更狹義的,主要指學校教育,指教育者根據一定的社會或階級的要求,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對受教育者身心施加影響,把他們培養成一定社會或階級所需要的人的活動。這個主要指的中國校園的應試教育。
教育是在一定的社會背景下發生的促使個體的社會化和社會的個性化的實踐活動。
G. 網上家教的起源
網上家教最先起源於國外,在美國、加拿大等發達國家已經相當成熟。在國內這種模式屬於後起之秀,目前還屬於初級階段。因為傳統家教費用高昂,在美國,許多家長選擇外籍老師進行網上家教,這些外籍老師收取的費用相對低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