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國模式」是什麼
中國模式是在全球化背景下,中華民族在把科學社會主義原則與當代中國國情和時代特徵相結合,走出的一條後發國家的現代化之路。
引用網路「中國模式」詞條。鏈接:http://ke..com/view/2583982.htm
2. 中國是以什麼樣的模式發展的
中國是以「中國模式」發展。
「中國模式」(或曰「中國道路」、「北京共識」等),特指中國經濟模式。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總量在世界上的排位由第10位上升到2010年的第2位,農村貧困人口減少到不足3千萬,取得的成就引起全球的關注。「中國模式」、「北京共識」的說法在國際上流行。
中國模式是指在向市場經濟過渡過程中,市場經濟制度主要不是依靠從外部(西方)「引進的」政策和規則,而是根據自己國家的國情和改革進程中形成的政策、規則、路徑和方式,逐步實現國家的新制度安排。也可以指走中國特有的社會主義道路。如果從制度變遷的視角審讀「中國模式」的意義,它意味著中國開創了一條中國式的制度創新道路,這就是:「 中國模式」在改革開放進程中逐漸形成的制度內生性,即中國轉型的「內生性制度安排」。中國模式豐富和發展了世界發展模式,也必將為人類文明不斷地走向繁榮與發展作出自己的貢獻。
淵源與發展
「中國模式」一詞開始越來越多地躍入人們的眼簾。最先提出這一用語的,彷彿是西方人,後來俄羅斯學者也使用了這個用語。西方人提出「中國模式」,給人的感覺,好像他們是印象式的。他們主要認為中國不同於世界近現代史上其他東西方大國,突然崛起,而且是和平崛起,並像發動機一樣帶動了亞洲乃至世界的經濟,視其有不同於其他大國的突出特點,因而稱為「中國模式」。俄羅斯學者使用「中國模式」一語,就不同了;他們採用這種提法是從自己的體驗、認識中來的,是從他們與蘇聯模式的區別、對比中得出來的,因此,他們使用這個字眼和術語,尤其使人注目。對他們這種「內行人」、「過來人」使用「中國模式」這一提法,應當引起我們中國學界的重視。相比之下,倒是我們中國人、中國學者,使用「中國模式」十分謹慎,到目前為止,認可和使用「中國模式」者,還為數寥寥;倒是認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仍屬於蘇聯模式者,大有人在,直到不久前還有同志發表文章認為,蘇聯模式和斯大林體制的「內涵」、「內容」,就是鄧小平同志提出的「四項基本原則」。這實際上是把「四項基本原則」混同於蘇聯模式,隨而也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和理論體系,即「中國模式」,與斯大林體制和蘇聯模式混同了。
研究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探索過程,對比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同蘇聯模式論和斯大林體制的區別,可以毫不含糊地說,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對蘇聯模式的突破,而且是全面的突破。
黨的十七大報告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體系,包括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學發展觀等重大戰略思想。它作為一個科學理論體系,既堅持了科學社會主義的基本原理,又紮根於我國國情和時代賦予的鮮明中國特色。我們堅信,這一理論體系作為當代真正的馬克思主義,將與我國國情更加密切結合,與時代發展同進步、與人民群眾共命運,日益煥發出更加強大的生命力、創造力和感召力。這實際上標志著「中國社會主義模式」即「中國模式」的正式誕生。
3. 什麼是中國的經濟發展模式
「中國模式」是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共存的經濟模式為基礎,實行雙調控模式即國家調節為主導,市場調節為基礎的雙重調節模式。
按照市場經濟條件下的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的,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不斷努力探索出來的一種成功的發展模式,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它最主要的成功經驗就是堅持獨立自主、走符合本國國情的可持續發展道路。
(3)中國是什麼模式擴展閱讀:
基本特徵
中國經濟模式是在改革「斯大林模式」的過程中逐步形成的,「中國模式」也可以說是中國改革和發展的模式。從基本經濟制度上看,中國由過去追求「一大二公、三純四統」的單一公有制轉變為以公有制為主體的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形成了多種所有制並存交融的混合經濟。
由過去分配方式單一、平均主義傾向嚴重的分配製度轉變為多種分配方式並存、公平與效率並重、既有差別而差別又不能過大、既鼓勵部分人先富又強調最終要達到共同富裕的分配製度。
從經濟體制上看
中國已經根本改變傳統的計劃經濟體制,初步建立起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這種體制不同於自由放任的市場經濟體制,在主要以市場機制配置資源的基礎上,更多地發揮市場、價格、競爭作用的同時,也特別注重合理地發揮政府宏觀調控和戰略指導的作用,沒有完全放棄必要的國家管理經濟的作用。
從經濟結構上看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結構根據國情和國際環境,在不斷的調整中趨向合理化。在輕工業快速發展、農業得到加強之後,重工業太重、輕工業太輕、農業落後的畸形產業結構已經改變,重點發展的是裝備製造業、高技術產業和服務業。
工業化與城市化不協調、城市化嚴重滯後的局面已經改觀,在城市化加速發展的同時,並沒有出現部分拉美國家和印度等國那樣的過度城市化;正在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東北老工業基地振興戰略、中部崛起戰略,以縮小地區差距,實現地區平衡協調發展。
從經濟增長方式上看
中國的經濟增長方式長期以來都是以粗放型為主,主要依靠高投入、高消耗發展經濟,這種情況已經開始改變,新模式強調要依靠技術進步、加強管理,以低投入、高產出、高效益的集約型增長方式為主。
從經濟發展戰略上看
中國已經成功實現戰略轉換,由重工業優先發展的趕超戰略轉變成現代化戰略;由重速度、重數量、輕效益、輕質量的傾向轉變成以經濟效益為中心,注重效益、質量、合理實在的速度;由片面強調自力更生、閉關鎖國轉變成對外開放,掌握兩套本領,利用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可持續發展戰略。
4. 中國模式是一個文明型大國的什麼模式
中國模式是一個文明型大國模式如下:
這里主要是發展模式。中國模式是一個文明型大國的發展模式,它是因為結合實際,走出一條符合人民利益的模式。中國模式是開放模式,中國開放是全方位開放,中國模式是在吸收借鑒人類優秀文明成果基礎上的產物。
中國模式的特點:
中國「文明型國家」主要有八個特徵,可以被簡稱為「四超」和「四特」。
「四超」就是超大型的人口規模、超廣闊的疆域國土、超悠久的歷史傳統、超深厚的文化積淀。
「四特」主要由「四超」衍生而來,即獨特的語言、獨特的政治、獨特的社會、獨特的經濟。這其中的每一點都包含了傳統「文明」和「(現代)國家」的融合。
5. 什麼是中國模式
中國模式即指中國經濟模式。是指在向市場經濟過渡過程中,市場經濟制度主要不是依靠從外部(西方)「引進的」政策和規則,而是根據自己國家的國情和改革進程中形成的政策、規則、路徑和方式,逐步實現國家的新制度安排。也可以指走中國特有的社會主義道路。如果從制度變遷的視角審讀「中國模式」的意義,它意味著中國開創了一條中國式的制度創新道路,這就是:「 中國模式」在改革開放進程中逐漸形成的制度內生性,即中國轉型的「內生性制度安排」。
6. 中國的管理模式是什麼
真正的、現代意義上的管理,都要通過管理模式來進行。管理模式是在管理理念的指導下,由管理方法、管理模式、管理體系、管理工具和管理程序組成的管理行為體系結構。科學管理模式是一種對稱的管理模式——主客體的相對對稱性,主體性與科學性的統一。
中國管理模式作為對稱管理模式,既是中國「天人合一」、「內聖外王」、「義利統一」、「無為無不為」傳統管理模式的現代發展,又是人類管理模式發展鏈條中科學主義與人本主義相互關系發展的必然結果。
那麼到底什麼是中國管理模式呢?有一種說法認為:中國管理模式強調中國文化在企業管理過程中的作用,同時也尊重現代管理思想在中國企業的運用;另一種說法是:「世界上沒有所謂的美國式管理、歐洲式管理、日本式管理,或者是中國式管理,而只有成功的管理或失敗的管理。「中國式管理」是指以中國管理哲學來妥善運用西方現代管理科學,並充分考慮中國人的文化傳統以及心理行為特性,以達成更為良好的管理效果。中國式管理實際上是理性的管理,強調管理是自我修養的過程。
《中國管理模式叢書》提出了以對稱管理為核心的完整的中國管理模式,是中國現行管理模式的科學化、系統化和模式化,也是對西方現代管理模式的揚棄、綜合和升華。通過大型系列的案例研究的中國管理模式,以闡明中國管理模式的可操作性基礎的內部結構和實踐。
7. 中國模式指的是什麼
法律分析:特指中國經濟模式。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總量在世界上的排位由第10位上升到2010年的第2位,農村貧困人口減少到不足3千萬,取得的成就引起全球的關注。「中國模式」、「北京共識」的說法在國際上流行。 中國模式是指在向市場經濟過渡過程中,市場經濟制度主要不是依靠從外部(西方)「引進的」政策和規則,而是根據自己國家的國情和改革進程中形成的政策、規則、路徑和方式,逐步實現國家的新制度安排。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 第一條 中華人民共和國是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社會主義制度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根本制度。中國共產黨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徵。禁止任何組織或者個人破壞社會主義制度。
8. 中國模式的四個階段是什麼
第一階段,蘇聯模式,計劃經濟,很多人都是過來人,不多說,不應過多的否定,特定歷史階段,國外沒有多少成熟經驗可以學習,能學的只有蘇聯。沒有這個階段,中國不可能建立工業基礎,科研體系。歷史貢獻非凡。
第二階段,學新加坡,學四小龍,中國缺資本缺技術,搞兩來一補,進出口加工貿易,賺外匯,引進先進的工廠和管理體系。創造了就業,積累了資本,積累了經驗,也讓世界了解了中國,為加入wto做了准備,也造福了第一代富豪,很多人脫貧。中國經濟開始騰飛,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
第三階段,新加坡+香港,開始搞房地產,土地經濟。百姓手中有一定的積蓄後,房子開始商品化,土地招拍掛,地方政府利用土地出讓金和稅收,還有房產交易的稅費投資基建,做城鎮化,拉大城市框架。同時也做教育醫療改革。
很多政府抓的事情,推向市場。造就了一批房產大佬,同時很多炒房團。大時代下,先知先覺的暴富,質疑聲也很多。盡管推出一些經濟適用房和廉租房。經濟已經有泡沫化的傾向。
第四階段,學美國,互聯網+資本運作,快速提高第三產業比重。一堆巨無霸互聯網寡頭逐漸形成,掌握流量入口後攫取高額利潤,利用資本進入各行各業,不斷收購兼並。問題是,部分寡頭的大股東還是外資。
三駕馬車中的消費持續低迷,多個行業還不斷內卷。在勞務成本和土地成本抬高下,外資部分迴流轉移到南亞和東南亞。經濟出現空心化的風險。政府開始行政干預,進行調整。
9. 什麼是中國模式啊
所謂的中國模式,應該是指中國經濟改革的發展模式。目前國際上經濟體制轉軌的主要模式有兩種:一種是中國模式,即漸進式改革的模式。初期的改革沒有明確的制度目標,一切以發展經濟為主,即所謂的摸著石頭過河,發展是硬道理。當時的提法是建立有計劃的商品經濟社會。到了上世紀90年代,或者說進入改革的第二階段,以市場化為目標的改革才相對比較明確起來。不過在完全放開市場化還是政府控制下的市場化的這個問題上目前存在爭論。即是建立社會主義的市場經濟,還是完全市場化的經濟體制的爭論。
另一種模式就是前蘇聯的改革模式,即所謂的激進模式或稱為「休克療法」。將原來的體制模式完全推翻,以西方市場經濟國家的模式為參照,建立起新的經濟和政治體制模式。
10. 中國模式是一個文明型大國的什麼模式
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把馬克思列寧主義理論同中國革命的實踐具體的結合,走出一條適合中國人民發展的道路。被稱為中國模式。中國模式是在中國革命和發展中不斷探索和摸索中取得的。
中國的改革開放是逐步的漸進的,先經濟後政治,力圖在實施改革的同時保持社會總體的穩定,雖然社會動盪的不可避免的,例如九十年代的下崗潮。
在改革開放中因為缺乏經驗,中國採取了設立經濟特區的做法,所謂「摸著石頭過河」,經現實檢驗後好的有效的做法再向全國推廣,不成熟的做法的負面效果可以被限制在局部范圍之內,而蘇聯和中東歐地區採用了激進的全面的「休克療法」,給社會和國家帶來巨大的沖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