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中國傳統文化的發展歷程
一、前文明期:猿人到大禹傳子
這是中國文化的史前期,它包括舊石器時代和新石器時代,相當於中國古史的傳說時代。
二、雛形期:夏、商、西周至春秋、戰國
盡管這一時期華夏組的宏大空間(「中國」)還很有限,尚沒有對南北四方產生足夠的作用力,但中國文明的基石已初步奠定,象形會意的漢字、儒墨道法等諸子思想、宗法倫理等等都對後世影響甚巨。
三、定型期:秦漢
如果向前追溯,一統帝國文化的端緒應該溯源至春秋戰國之際,因為其時所發生的第一次社會大變革和文化大轉型,已經寓合著政治的大一統和文化的大一統。
四、融合期:魏晉南北朝至唐中葉
這一時期,與庄園經濟和門閥貴族政治相表裡,精神領域里神學彌漫,儒、道、玄、佛各擅勝場,影響著思想意識各文化門類。
五、強化期:唐中葉至明中葉
唐代前後期的轉折,規范了中國文化史後半段的大致框架。唐宋以降的一年間,中國文化在自身的發展中,總體上已顯示出走出中古文化故轍的種種動向,韻語了部分近世文化因子,可以稱之為近古文化期。
六、轉型期:明末迄今
這一階段,已先期完成現代轉型的工業西方以炮艦加商品打開了中國封閉的國門。中國文化第一次遭遇到「高勢位」文化的入侵,中國文化與西方文化的沖突、調適、融合過程異常艱難也異常痛苦,中國文化在制度、物質、行為、精神諸層面進入現代轉型期。
傳統文化傳承的重要性
中國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是中華民族在中國古代社會形成和發展起來的比較穩定的文化形態,是中華民族智慧的結晶,是中華民族的歷史遺產在現實生活中的展現。
這個思想體系蘊涵著豐富的文化科學精神,至於文學、藝術皆根植於上述思想之中,逐漸形成了各自以地方為特色的區域文化,其中不乏下里巴人,喜聞樂見的文化形式,但有許多陽春白雪,曲高和寡的部分逐漸散失了,於是傳統文化傳承就突顯出了其不可或缺的重要性。
B. 中國傳統的價值觀是什麼
我國的傳統價值觀,主要有:
1、自強不息的奮斗精神。
2、知行合一觀。
3、重視人的精神生活。
4、愛國主義精神。
5、追求真理,勇於奉獻的精神。
6、團結互助,尊老愛幼的倫理規范等。
中國傳統價值觀的特徵簡單地說就是道德至上,以倫理為中心,重群體輕個體,天人合一,知行合一,重道輕術,以宗法為主導,重義輕利,家國一體。其中,道德至上是中國傳統價值觀最根本的特徵。
(2)中國傳統理念是如何形成的擴展閱讀:
在中國傳統價值理念中,善的崇尚、追求、實踐是一以貫之的主線。首先,善是人性之本。「人之初,性本善」成為中國人啟蒙教育及做人的信條。其次,善是立身之基。《中庸》言:「自天子以至於庶人,亦是皆以修身為本」。
修身的核心在養善。最後,善是宇宙之理。「黃天無親,唯德是輔」。人秉善而行,即秉天道的規律而行事。在這個意義上,中國人的天道觀即是良心觀,天人合一是在這一價值層面得到普遍的認同與實踐的。
中國傳統道德要求必須將善在個體及群體的現實生活中全面推進,以實現人道之本。在個體層面,善是愛人和利人的修為和行動。首先要學會自律,做到「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其次要利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
善與愛相連,「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要「泛愛眾」;再進一步便是「民胞物與」。善與愛的情懷在人類社會的實踐推進就是追求大同社會的實現,「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這是個體社會價值觀的最高追求,也是鼓勵無數志士仁人不斷為之奮斗的目標。
C. 如何理解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理念
中國傳統文化的最主要特徵是其支配地位長期被儒家倫理文化的價值取向占據著。上至華夏的原始民族,下至近代社會,上下五千年,儒家倫理文化一直是中華民族文化的核心,而且至今仍然影響著中華民族的思想方式和行為方式。除此以外,我們還能從以下幾方面特徵加以認識:
首先,中國傳統文化是封閉的生態環境條件下,農業為主的自然經濟的產物。是以漢族為主體,融合各族人民的智慧,共同創造的,這一特定區域特定人類圈的社會精神形態,具有強烈的民族性。
其次,中國傳統文化是歷時五千年形成的一個完整而龐大的體系,從哲學思想、思維方式到心理傾向,滲透進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十分豐富,具有內容的完整性。
第三,作為文化傳統,世世代代傳播延續下去,還將繼續傳承下去,無論是自然傳承,還是選擇傳承,隨著時間的推移,從不停止。教育的傳承屬於選擇傳承,即把優秀部分傳承下去。因此,它具有永久的傳承性。
第四,傳統文化屬於舊的時代,受著時代的局限,總是一分為二的,其中精華與糟粕並存,養料與毒素同在。對教育有正面的積極的影響,也有負面的消極的效應,具有影響的雙重性。
D. 中國傳統文化觀念盛行於什麼時期
中國傳統文化的形成及盛行便是在先秦諸子百家時期。而自漢代「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這一思想被統治者接受以來,儒家思想開始成為「統治」中國社會上千年的正統思想,其他學派如法家、墨家、陰陽家、道家等卻因為受到打壓以及無人繼承,最終淹沒在滾滾的歷史長河之中。
中國傳統文化內涵豐富,博大精深。它既包括了廣大勞動人民的創造與歷代聖者學人的研究探索的成果,也吸收了其他民族的精華。它涵蓋了人類生活的方方面面。現在我們談的中國傳統文化,主要是指形成與上古的「易經文化」和後來的儒道文化、佛教文化與歷代大家的文化學術著作~
E. 簡答題,中國傳統文化的價值觀念是怎樣成為整個社會的價值觀念的
中國傳統。價值觀就是,平淡的活著怎麼成為整個社會的價值觀,社會價值觀是競爭。
F. 中國傳統文化特徵形成原因
文化本身是一個動態的概念,是一個歷史的發展過程,因此,文化既具有地域特徵和民族特徵,又具有時代特徵。在歷史性意義上,中國文化既包括源遠流長的傳統文化,也包括中國文化傳統發生劇烈演變的近代文化與現代文化。 在長達兩千多年的中國封建社會里,儒家思想一直在官方意識形態領域占據著正統地位,對中國文化發生著廣泛而深刻的影響。可以說,儒學乃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思想主流。 1、儒家創始人為孔子,名丘字仲尼,魯國人(今山東曲阜)。孔子思想里,最重要的內容之一就是「禮」。所謂的「禮」只是綱常名教化的政治、社會秩序。 2、什麼是道家?所謂道家,最初見於漢代司馬談《論六家要旨》。司馬說:「道家使人精神專一,動合無形,瞻足萬物,其為術也,因陰陽之大順,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與時遷移,應物變化,立俗施事,無所不宜,指約而易操,事少而功多」。「知變,因變,應變」可謂道家之特長。 3、佛教於兩漢之際傳入中國,在中國的歷史條件下,開始生根、發展,成為中國封建社會上層建築的一部分。佛教是一種倫理道德色彩相當濃厚的宗教。佛教以人生為苦,因而它就把追求人生的解脫作為自己的最高理想,為了實現理想便提出了一套去惡從善的理論學說和倫理道德准則,形成了有關宗教倫理道德的思想體系。 中國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在中國古代社會形成和發展起來的比較穩定的文化形態,是中華民族智慧的結晶,是中華民族的歷史遺產在現實生活中的展現。這個思想體系蘊涵著豐富的文化科學精神,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凝聚之學,中國傳統文化是內部凝聚力的文化,這種文化的基本精神是注重和諧,把個人與他人、個人與群體、人與自然有機地聯系起來,形成一種文化關系;二是兼容之學,中國傳統文化並不是一個封閉的系統,盡管在中國古代對外交往受到限制的條件下,還是以開放的姿態實現了對外來佛學的兼容,三是經世致用之學,文化的本質特徵是促進自然、社會的人文之化,中國傳統文化突出儒家經世致用的學風,它以究天人之際為出發點,落腳點是修身、治國、平天下,力求在現實社會中實現其價值,經世致用是文化科學的基本精神。 面對日益動盪不安的社會局勢,有識之士無不在努力尋求救世的良方。英國著名的哲學家湯恩比博士在上個世紀70年代就提出了令舉世深思的論點:「挽救二十一世紀的社會問題,唯有中國的孔孟學說和大乘佛法。」世界需要中國古老文化理念的推廣和實踐;已被費黜達近百年之久的中華傳統文化在中國大地上急需拯救。作為中國人,我們不要手捧著金飯碗,在外流浪找飯吃啊。 傳統文化的普及和復興必會帶來人際關系和諧、社會長治久安,可持續地發展也就得以平穩實現。這難道不是我們共同的期盼嗎? 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究竟是什麼?她能有如此強大的生命力和挽救社會的作用? 傳統文化是中國古聖先賢幾千年經驗、智慧的結晶,其核心就是道德教育。在當前文化缺失、物慾橫流的大環境下,有不少人誤認道德是限制人們行為的條條框框。其實,有道德的生活才是真正正常、幸福的生活。
G. 中國傳統文化的起源與發展
中國的傳統文化主要是,以儒家為代表的倫理道德,源自易經、道德經的自然人生感悟,以及數千年來中國廣大勞動人民改造自然的智慧結晶,當然還包括在惡劣的自然環境下人與人為了爭奪有限的資源而進行斗爭所產生的「謀略思想」。
H. 中國長期秉持傳統觀念在多少年以前
中國長期秉持傳統觀念在1911年前。
中國長期秉持傳統觀念在1911年前。中華傳統文化,是中華文明成果根本的創造力,是民族歷史上道德傳承、各種文化思想、精神觀念形態的總體。主要由儒、佛、道三家文化為主流組成。傳統文化不僅思想深邃圓融,內容廣博;儒家、佛家、道家三家文化,高揚道德,為國人提供立身處世的行為規范,以及最終的精神歸宿。
傳統觀念是在舊的經濟基礎上形成的,並為舊的社會形態服務。它是舊的生產方式的產物。隨著社會生產力的不斷發展,舊的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已不再適應生產力的發展需要,遲早要通過社會變革,被新的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所取代。但是傳統觀念具有一種相對的獨立性,它不會隨社會形態的變更而自動消失,它會存在於人們的頭腦之中,並通過這一代人的言傳身教傳遞給下一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