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中國訊息 > 如何解決中國洪災

如何解決中國洪災

發布時間:2022-07-22 12:37:09

1. 洪澇要怎麼防治

在我國流傳有大禹治水的傳說,因治水有功,故名傳千古。而當代的治水的重點也可歸納為:疏通河道,給洪水以出路。近幾十年來,由於各種原因,中國更多地在規劃洪水使其馴服上下功夫,江河防洪以加高加固堤防為主,今後在加固加高堤圍工程上還要繼續加強,但必須把江、河道清淤疏浚也同樣重視起來。近年來,大江大河堤圍不斷被加高,但這些幾乎都被泥沙淤積所抬高的河床抵消了,所以只是一味的加高堤圍並不能解決問題。

防治洪澇必須將工程防治與生物防治經合起來,兩條措施一起搞,只有這樣河道行洪能力才能增大。因此,在防洪澇害工作中應當採取蓄泄統籌,標本兼治相結合,治水與治山相結合,工程防治與生物防治相結合,綜合治理,將下降的水量進行合理再分配,減少洪澇災害損失。同時要把綠化造林,大搞農田水利建設,建設旱澇保收的高產穩產農田作為防禦洪澇災害的根本措施來抓。我們首先要重視生態環境,加強江河上游水土保持,減少泥沙入江河量。因此應在江河流域封山育林,以涵養水源,先堵住水土流失這個洪災之源。

而針對於山區,防治洪澇要先做好水土保持,因為這是根治河流水患的重要環節。主要的措施有植樹造林、種牧草、修梯田、挖蓄水坑和蓄水塘等。這樣,山區做好水土保持,上游建庫、中下游築堤,窪地開溝,就能調節蓄水,有蓄有排,既收到防洪,又能防旱的效果。第二,要扭轉以前的重庫輕堤的思想,重建輕堤的傾向。增加防洪投入,以提高防洪工程標准。修築江海堤圍,做好防治屏障,並建立排灌兩用抽水機站。第三,疏通河道,還地於水,提高防洪行洪能力。嚴禁和限制圍湖造田、圍海造田,堅持退耕還湖,加快江河的水電工程建設進度,盡快發揮工程防洪調蓄的作用。第四,必須增強水患意識,提高大江大河防洪除澇能力。在江河的上游和河流匯集的地方興修水庫,攔蓄洪水,調節河流夏澇冬枯的變化。第五,計劃生育不可鬆懈,要防止人口劇增。第六,提高氣象部門的監測、預報水平,以使人們做好災前的准備工作。

2. 湖南懷化洪水,我國在應對洪水時,都採取了哪些措施

懷化市境內多處中小河流出現洪水過程,市水文局精心組織,超前部署,啟動水文檢測4級響應,積極應對本輪洪水過程。

暴雨來臨時,我們應該如何處置?

任何事情的發生都有一定的徵兆,從懷化洪水中不難看出空前的區域性暴雨和空前的流域性暴雨,對懷化人民造成了極為不利的影響,事情發生之後,當地領導詳細了解懷化的雨情汛情以及災情,做出了精準研判,精準應對的可行之法,以科學的精神牢牢把握轉移救援群眾的主動權,對於普通群眾來說是一大福音。

3. 鄭州等地,發生特大水災,如何應對類似水災的發生,使水災變成水利

淚目,看到新聞上,鄭州每個地方都有意外,傷亡人數預計至少上百。這次河南鄭州出現了特大暴雨,與洪澇有關的最常見風險是飲用水被污染,造成疾病傳播,對人體有傷害。

結合我國的江河防洪能力,對洪水的等級一般劃分如下:

重現期在10年以下的洪水,為一般洪水。

重現期10年至20年的洪水,為較大洪水。

重現期20年至50年的洪水,為大洪水。

重現期超過50年的洪水,為特大洪水。

表示:

水文上除採用洪水頻率衡量洪水的大小外,也常用重現期(以年為單位)來表示,重現期是指某量級的洪水在很長時期內平均多少年出現一次的概念。

如某一量級的洪水的重現期為百年(俗稱百年一遇洪水),是指這個量級的洪水在很長時期內平均每百年出現一次的可能性,但不能理解為每隔百年出現一次。實際情況是這種洪水可能100年內不止出現一次,也可能一次都不出現。

洪水頻率和重現期實際上是衡量洪水量級的一個標准,是確定水利工程、堤防建設規模和等級的重要依據。

4. 洪災怎樣治理

1998年長江的抗洪斗爭,在黨中央和國務院的堅強領導下,幾百萬軍民英勇奮斗,取得了全面勝利。當前,全國人民關注的是,如何進一步整治長江。這不僅關繫到長江流域人民的長治久安,也是國家經濟建設中的一個巨大項目。為此,兩院組織部分有關院士和院外專家,對有關資料和各方面的意見進行分析研究後,提出以下報告。

一、對1998年長江洪水和抗洪斗爭的認識

1998年洪水,是繼1931年和1954年兩次洪水後,本世紀發生的又一次全流域型的特大洪水。據初步資料,1998年和1954年相比,上游的洪峰流量和洪水量與1954年接近;由於中游洪峰流量不具備可比性,以最集中的30天洪水量相比,1998年漢口以上總來水量較1954年少300多億立方米;下游的洪峰流量較1954年少1萬多秒立方米,洪水量少500多億立方米。1931年由於資料不足,只能作粗略比較,上中游可能較1931年略大,下游較1931年小。

應當說明,在上個世紀和更早的時期,長江都發生過比本世紀更大的洪水。據考證,自1153年以來,宜昌站洪峰流量超過8萬秒立方米的有8次(1998年為6.36萬秒立方米,1954年為6.68萬秒立方米),其中1860和1870年的洪峰流量分別達到9.25萬和10.5萬秒立方米。

當前,大家更為關心的是,雖然洪水沒有1954年大,但為什麼1998年的長江幹流洪水位,除武漢、黃石段外,都高於1954年。洪水位抬高的因素當然可以列舉很多,但是最關鍵性的還是分蓄洪量比1954年大量減少。1954年,由於中下游堤防圍垸的抗洪能力較低,許多堤防圍垸自然潰口,為了降低洪水位,保住重點地區,除了運用荊江分洪工程外,又在很多地方扒口分洪,總計分洪和潰口的水量達1023億立方米,其中起到有效削減洪峰的容量約為700億立方米。根據1998年的洪水來量,如果要維持1954年的水位,需要有效分蓄洪量約為400多億立方米。但是1998年的分洪潰口總量僅約100億立方米,其中有效削減洪峰的容量估計約50多億立方米。這樣,減少分洪量約350億立方米,約相當於減少洪水淹沒面積700萬畝。換言之,1998年的抗洪斗爭,是通過加強防汛搶險,爭取抗禦較高洪水位,以加大泄洪量,減少洪水淹沒損失。例如:1954年,在運用荊江分洪工程的情況下,荊江大堤沙市的最高洪水位為44.67米。按長江防洪規劃,為減少荊江分洪工程的運用機遇,將荊江大堤的設計洪水位提高到45.0米。1998年,為了避免運用荊江分洪工程,將荊江大堤超設計標准運用,沙市洪水位達45.22米。又如:洞庭湖的出口蓮花塘站,洪水位比1954年超過達1.85米,這是因為,在1954年,蓮花塘以上洞庭湖區的絕大多數圍垸、蓮花塘以下長江幹流兩岸的絕大多數堤防包括洪湖大堤,都已潰口或扒口分洪,而1998年,蓮花塘上下潰口和分洪的堤垸遠比1954年少。

應當說,這是1998年抗洪斗爭中的一個重大決策,也是在1998年特定條件下作出的十分艱難的決策。1998年抗洪斗爭的工程基礎是:按長江中下游防洪規劃,完成了部分水利工程。除建成了漢江、清江、沅水、資水、修水等支流的控制性水庫外,還按提高了的設計洪水位(較1954年提高0.5米左右),完成了荊江大堤、武漢市圍堤、無為大堤等長江幹流重點堤防和洞庭湖區、鄱陽湖區重點圍垸的加高加固工程。這些都為1998年抗洪斗爭提供了一定的基礎。但還有相當一部分堤防沒有按規劃完成,特別是平原分蓄洪區工程的安全設施,在原規劃中考慮不夠,在實施中又沒有落實,給抗洪斗爭帶來了極大困難,使抗洪斗爭的決策處於兩難困境:如果按原定規劃分洪(按提高了的設計洪水位,仍需有效分洪量200億立方米),將遭受很大損失;如不按原定規劃分洪,將使堤防經受超過設計標準的洪水位,承擔極大風險。考慮到1998年洪水比1954年小,以及軍民團結抗洪的巨大潛力,中央毅然決心進一步抬高洪水位、嚴防死守、力爭減少潰口和分洪損失。這是一個極其艱難的決策,實踐證明是正確的。當然,也應當說明,這是在1998年超額洪水比1954年少300多億立方米的條件下,才有可能做到。如果1998年發生的洪水和1954年洪水相當甚至更大,不分洪還是不行的。

關於1998年長江流域的災情。根據衛星和航空遙感對長江中游地區所進行的多期和系統的監測與分析:湘、鄂、贛三省最大受淹面積約為1586萬畝,由於統計口徑不同等原因,比三省統計數小很多。據長江水利委員會的統計,中下游五省共潰口分洪1705個圍垸,淹沒耕地295萬畝,受災人口230萬。以上數字表明,潰口分洪的多是較小圍垸,平均每個圍垸不足2000畝,災情統計中絕大部分受災農田是由於內澇。1998年的死亡人口為1432人。這與1954年除保住荊江大堤和漢口圍堤外,其他地區大多受淹,死亡人口33169人的災情,是差別很大的。與1931年中下游一片汪洋、漢口街道行舟、南京市區被淹、死亡人口14.5萬人的慘況,更是完全不同。因此,1998年的抗洪斗爭,確實取得了巨大成績。

社會各界普遍關心的一個問題是,長江洪水位的抬高是否是由於長江河床的淤高。根據長期觀測資料,長江幹流河槽基本穩定,與黃河根本不同。由於某些因素,局部河段有沖淤變化,最明顯的是荊江以下的監利-洪湖河段,這一段受下荊江裁彎工程影響,裁彎河段以上有沖刷,以下有淤積。據長江水利委員會資料,其代表站螺山站,低水位時由於泥沙淤積,水位有所抬高,但高水位時,因淤積面積占行洪面積的比例不大,抬高趨勢並不明顯。螺山站1998年的洪水位比1954年超過1.78米,據查證主要是由於1954年在螺山以下蔣家碼頭扒口分洪和老灣等處潰口,使洪水位大幅度降低。

關於湖泊淤積情況。洞庭湖1949年以來因淤積減少的湖泊容量約40多億立方米,由於1949年以來圍墾了1600平方公里,大約減少容量近100億立方米。鄱陽湖的淤積量很小,但1949年以來圍墾了1400平方公里,損失湖泊容量約80億立方米。湖北省的兩岸湖泊由於全部封閉,減少面積5700平方公里。1949年以來,湘、鄂、贛連同蘇、皖五省,因圍墾共增加耕地估計約1400萬畝。

長江流域的水土流失和泥沙情況。在長江上游100萬平方公里的流域范圍內,根據調查統計,地面固體物質的年均侵蝕量為15.68億噸,長江幹流宜昌站的年均輸沙量為5.3億噸,輸移比為0.33。這與黃河有所不同。因為長江上游主要是岩石山區,其地面侵蝕物質主要是岩石風化物,顆粒較粗,一般以山前坡積、窪地淤積、溝口洪積扇以及塘庫和中小支流的淤積等形式,在短距離沉積,不能被河流遠距離輸送;而黃河的地面侵蝕物質是黃土,顆粒極細,幾乎可以全部輸送到黃河幹流。宜昌以下,漢口站的年均輸沙量為4.3億噸,下游大通站為4.68億噸。宜昌和漢口間的差值,在平水年主要淤在洞庭湖區,洪水年淤在洞庭湖區、河道的州灘及潰口的圍垸內。大通站的輸沙量,絕大部分送入東海。宜昌各年的輸沙量,因暴雨分布情況不同,而有很大差異。例如,1990~1997年8年的年均輸沙量僅3.8億噸,屬於少沙年;而1998年6~8月的輸沙量即達6.05億噸,超過1954年的同期輸沙量(5.27億噸),屬於多沙年。據初步分析,1998年泥沙的主要來源是金沙江和嘉陵江,這是很值得進一步研究的現象。

以上情況說明,長江流域的水旱災害所以嚴重,除了氣象方面的客觀原因外,主要的還是由於流域內生態系統的失調,集中表現為:在人口急劇增長的情況下,土地資源過度利用和不合理的開發。在山區,毀壞森林、陡坡開荒;在平原,盲目圍湖造田,佔用行洪洲灘。這些都招致自然界的報復。在長江流域,山區水土流失對當地的危害,比黃河更大。這是因為,長江流域為岩石山區,表土層很薄,經過一定時期的沖刷,表土沖光,岩石裸露,形成「石化」,使當地人民完全失去生存條件。貴州省已有不少「石化」山區,令人觸目驚心。

平原的盲目圍湖造田和佔用行洪洲灘,是近幾年來長江洪水位抬高的主要原因。從長遠的自然規律看,江河的沖積平原就是由江河挾帶泥沙淤積而成。中華民族的經濟也是在開發七大江河沖積平原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但是,如果開發利用不當或開發過度,就會受到洪水的懲罰。現在,在開發利用長江中下游兩岸的土地上,就面臨著這個問題,不僅洪水位越來越高,防汛負擔越來越大,而且防汛的風險也越來越大。

我國生態系統失調的根本原因是人多地少。要進行生態系統的重建,必須與經濟結構的調整相結合,以綜合提高生產力為目標,並注意發展、改革和穩定三方面的協調。我們認為,中央提出的要堅持全面規劃、統籌兼顧、標本兼治、綜合治理的原則是完全正確的。
二、對今後工作的建議

根據以上認識,從生態系統、林業建設、工程措施、新技術運用、加強領導及統籌全國水利等六個方面提出以下建議。

(一)調整土地利用結構,進行長江流域生態系統的重建長江流域生態系統的失調,是由於人口增長和經濟的發展。因此,不能簡單地恢復原狀,而是要以可持續發展的觀點,通過調整經濟結構和人口分布結構,在綜合發展生產力的基礎上,解決人多地少的矛盾,實現土地利用結構的調整。一方面,要以1998年的抗洪斗爭為契機,大張旗鼓地宣傳調整土地利用結構的必要性;同時,又要制定調整土地利用結構的具體規劃、步驟、政策和措施,使退耕還林、退耕還湖和平垸行洪真正落到實處。

1.通過全面調查和必要的勘測,對全流域的土地進行總體規劃,合理調整農林牧業結構,把整治河山、重建家園納入流域生態系統重建的總體框架,因地制宜地建立可持續發展的模式。

2.在山區,退耕還林要和積極發展生產結合起來。
退耕還林的關鍵是真正解決當地職工和群眾的生產出路。要具體劃定必須退耕還林的地區,制定解決生產出路的具體規劃,定期限、定步驟,並確定責任單位,予以實施,並定期檢查和驗收。當前,要首先制止和防止新的毀林開荒和陡坡開荒。特別要注意防止在三峽移民中造成新的生態破壞,嚴格按照「三峽庫區的生態功能分區」,規劃安置移民。

對可以不退耕還林的山區農田,要大力推行高效生態農業。推廣坡地改梯田、坡地綠籬、橫坡種植等措施。有條件的地方,扶持進行農田水利建設。大力開展山區的小流域治理,以小流域為單元,全面布局,綜合開發,將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結合起來,生物措施與工程措施結合起來,這是改善和恢復山區環境,使人民脫貧致富的重要途徑。

大力發展種草養畜。在雨量和濕度較高而坡度較陡的山地、海拔過高的高原區、不宜造林的坡地和乾熱河谷,應種植牧草,發展畜牧業。這也是改善生態環境、脫貧致富的有效途徑。

3. 在湖區,退田還湖要和保持湖區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結合。
長江中下游1949年以來開發湖區耕地1400萬畝,連同過去一千多年來已開發的共計數千萬畝土地,不僅是中下游五省的農業基地,而且發展了工業和交通,建設了繁榮的城鎮,為全國的經濟發展作出了貢獻。但是要看到,根據長江洪水的規律,對於這些已開發的數千萬畝土地,不可能在任何洪水情況下都不被淹沒。洪水不太大的年份,可以全部或大部保住;特大洪水年份,必須犧牲相當部分才能保住重點。只有這樣,才能保持湖區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4.實施退田還湖的難度很大,因為圍垸內的大量人口需要遷移安置。就蓄洪的有效性來說,控制蓄洪比自然蓄洪更能有效地削減洪峰流量,需要的蓄洪容量也少得多。因此,湖南省提出的,對蓄洪垸實行「空垸待蓄,低水時耕種,高水時蓄洪還湖」,在技術和經濟上都是合理的。但必須切實做好蓄洪圍垸內的安全建設,並制定相應的政策和保險制度,使人民的生產和生活得到可靠保障;同時,還要制定與「低水耕種,高水蓄洪」相適應的經濟發展方針和加強管理的具體措施,才能保證高水時及時開放蓄洪。對一些地勢低下、排水困難、1998年水毀嚴重的圍垸,應堅決退田還湖,或將封閉型的圍墾種植改為半封閉型的築圩養殖,實行「退田還漁」。

5.要堅決平垸行洪。這些圍垸建在長江和洞庭湖洪道的洲灘上,成為行洪障礙,保護面積不大,但對大局影響很大,應當堅決清除,退田還河。

建立生態經濟核算制度和生態效益補償制度。鑒於生態工程的長期性和全局性,要通過政策和立法,在財政、稅收、信貸等方面進行扶持。國務院正在建立林價制度和森林生態效益補償制度,這些都是必須的,應盡快加以實施。同時,對草地和湖泊、洲灘和濕地的管理也應作出切實可行的規定。

5. 長江發生洪災的原因和治理措施

一、原因
1、氣候因素:受亞熱帶季風和台風等因素的影響,降水多且集中,夏季多暴雨。

2、地形因素:暴雨匯流面積大,支流眾多,地勢平坦,河道彎曲,排水不暢,又夾於南北丘陵山地之間。

3、人為因素:

1)上游植被破壞嚴重,水土流失,下游泥沙堆積,河床抬高,影響泄洪。

2)圍湖造田,湖泊面積減少,湖泊的蓄洪能力減弱。

二、治理措施:

1、加強堤防建設、河道整治以及水庫工程建設是避免洪澇災害的直接措施。

2、長期持久地推行水土保持可以從根本上減少發生洪澇的機會。

3、切實做好洪水、天氣的科學預報與滯洪區的合理規劃,可以減輕洪澇災害的損失。

4、建立防汛搶險的應急體系,是減輕災害損失的最後措施。

6. 中國洪災事件有哪些黨是如何應對的的

我國近些年的洪災也有很多像1988年的大洪水,還有1998年的大洪水都是,在強大的領導下,人民軍隊和廣大人民用鮮血來,進行抗洪斗爭的

7. 洪澇災害形成的原因 洪澇災害的防治措施有哪些

洪澇災害形成的原因:

由於強降雨、冰雪融化、冰凌、堤壩潰決、風暴潮等原因引起江河湖泊及沿海水量增加、水位上漲而泛濫以及山洪暴發所造成的災害稱為洪水災害;因大雨、暴雨或長期降雨量過於集中而產生大量的積水和徑流,排水不及時,致使土地、房屋等漬水、受淹而造成的災害稱為雨澇災害。

洪澇災害的防治措施:

1、水利工程措施

以工程續建配套為主,按設計標准擴建新建澇區內的排水溝道系統,修復和新建橋、涵、閘、站等建築物,完善田間配套工程,及時排除內澇,同時整治容泄條件,保證澇區內外排水順暢。

2、水土保持措施

種植水土保持林,控制水土流失,發展當地農業生產。水土保持林的主要作用是涵養水源,保持水土,防風固沙,保護農田,調節氣候,減少或防止空氣或水質污染,美化、保護和改善流域的生態環境,從而改變農業生產的基本條件,保證和促進農業高產穩產。

(7)如何解決中國洪災擴展閱讀:

洪澇災害防治之水利工程特點:

1、有很強的系統性和綜合性。單項水利工程是同一流域,同一地區內各項水利工程的有機組成部分,這些工程既相輔相成,又相互制約;單項水利工程自身往往是綜合性的,各服務目標之間既緊密聯系,又相互矛盾。

水利工程和國民經濟的其他部門也是緊密相關的。規劃設計水利工程必須從全局出發,系統地、綜合地進行分析研究,才能得到最為經濟合理的優化方案。

2、對環境有很大影響。水利工程不僅通過其建設任務對所在地區的經濟和社會發生影響,而且對江河、湖泊以及附近地區的自然面貌、生態環境、自然景觀,甚至對區域氣候,都將產生不同程度的影響。

這種影響有利有弊,規劃設計時必須對這種影響進行充分估計,努力發揮水利工程的積極作用,消除其消極影響。

3、工作條件復雜。水利工程中各種水工建築物都是在難以確切把握的氣象、水文、地質等自然條件下進行施工和運行的,它們又多承受水的推力、浮力、滲透力、沖刷力等的作用,工作條件較其他建築物更為復雜。

4、水利工程的效益具有隨機性,根據每年水文狀況不同而效益不同,農田水利工程還與氣象條件的變化有密切聯系。影響面廣。

5、水利工程一般規模大,技術復雜,工期較長,投資多,興建時必須按照基本建設程序和有關標准進行。

8. 簡述中國淮河流域洪澇災害發生的主要原因及治理措施。

主要原因:淮河流域洪澇多發主要有歷史、地形和氣候等多方面的原因造成的。由於歷史上黃河長期奪淮,致使淮河入海無路、入江不暢,加上特定的氣候和下墊面條件,淮河流域歷史上「大雨大災、小雨小災、無雨旱災」舉世聞名。新中國成立後,經過近60年的治理,災情有了明顯緩解,但災害的根源仍未根除。特別是淮河中、下游地區經常出現因洪致澇、洪澇並發現象,危害最大的是大洪水和洪澇組合所造成的災害。
治理措施:a.在上、中游修建蓄洪水庫
b.在下游疏浚並增加泄洪通道

與如何解決中國洪災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印尼黑色閉殼龜是什麼品種 瀏覽:12
越南投資大概需要多少錢 瀏覽:924
印尼居民是什麼民族 瀏覽:64
金絲絨和義大利絨哪個好 瀏覽:416
伊朗官方貨幣怎麼改 瀏覽:158
這邊是哪裡用越南語怎麼說 瀏覽:747
為什麼越南產的汽車沒有瀝青 瀏覽:858
中國建安七子有多少 瀏覽:205
印尼年有多少個小時 瀏覽:651
伊朗為什麼斷網 瀏覽:722
伊朗伊斯蘭教是什麼教 瀏覽:41
伊朗是現在什麼民族 瀏覽:626
越南新冠死亡率最高是多少 瀏覽:737
越南菲律賓如何侵佔南沙 瀏覽:138
印尼血龍木手串什麼顏色是真的 瀏覽:512
義大利雅培和上海雅培是什麼關系 瀏覽:470
義大利面條醬怎麼配 瀏覽:87
中國良工閥門廠在哪裡 瀏覽:201
美國與英國區別是什麼 瀏覽:242
越南戰爭美軍有哪些部隊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