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中國訊息 > 近代中國的文化覺醒是如何體現民族性的

近代中國的文化覺醒是如何體現民族性的

發布時間:2022-07-22 13:34:04

Ⅰ 簡述近代早期中國民族意識的覺醒

之前的民族意識是大夫和一般中國人的觀念:天朝上國。
現在開始變動,產生了民族意識的覺醒,其表現和過程是:
1、師夷長技以制夷的主張和早期維新思想的產生:
林則徐:近代中國睜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魏源:編輯《海國圖志》,提出「師夷長技以制夷」的思想,主張學習外國先進的科學技術,以期國家富強來抵禦外國侵略。開創了中國近代學習西方的先河。
2、洋務運動中有馬建忠、王韜、鄭觀應等的早期維新思想,主張變革封建專制制度。
救亡圖存與振興中華的口號喊出:
3、甲午戰爭後,中國人的民族意識開始普遍覺醒。
嚴復《救亡決論》喊出了「救亡」口號,康有為亦要求中國人發憤自救。
4、孫中山在興中會成立時喊出了「振興中華」的時代最強音。
近代以來,中國的志士仁人正是懷著強烈的危機感和民族意識,在救亡圖存,振興中華的大旗下,去探索挽救中華民族的道路。

Ⅱ 簡述中國近代民族意識的逐步覺醒

中國近代民族意識的逐步覺醒歷程:

1、鴉片戰爭時期,林則徐和魏源的思想

在中國近現代史上,林則徐是一位得到過最多贊譽的政治家,中國近代「睜眼看世界的第一人!」他認為西方有許多長處值得中國學習借鑒。林則徐夜夜仔細閱讀、研究譯文資料。最有價值的工作是他組織翻譯了1836年倫敦出版、英國人慕瑞所著2《世界地理大全》,命名為《四洲志》,成為近代中國第一部系統介紹世界自然地理、社會歷史狀況的譯著。

甲午戰爭以前,中國經歷過兩次鴉片戰爭和中法戰爭的失敗,雖說戰爭的結果動搖了原有的封建社會秩序和人們的思想觀念,也促成少數愛國、開明的有識之士有了朦朧的民族覺醒意識,開始「睜眼看世界」,承認西方在武器和工藝技術方面的長處,於是提出了「師夷長技以制夷」的主張。

在《海國圖志》中,魏源提出了「師夷長技以制夷」的思想,主張學習外國先進的軍事和科學技術,以期富國強兵,抵禦外國侵略,開創了中國近代向西方學習的新風。

2、義和團愛國運動

在甲午戰爭後,嚴復翻譯了《天演論》。他用「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社會進化論思想,為這種危機意識和民族意識提供了理論根據。他在該書按語中指出,世界上一切民族都在為生存而競爭,「進者存而傳焉,不進者病而亡焉」,「負者日退而勝者日昌」,中華民族也不能例外。中國如果不能自強,就會「弱者先絕」,亡國滅種,失去民族生存的權利。

義和團運動既然阻止了帝國主義列強瓜分中國,它就相應地保存了中國數千年來的悠久的文化,使我們中華民族這個文明古國得以在這個世界史上最大規模的掠奪領土的時代中存在下來,中國悠久的文化和文明之保存乃是中國在政治上沒有被帝國主義列強瓜分的直接後果,是一場反帝愛國運動。

3、資產階級維新變法運動

1895年的甲午戰爭失敗後,1898年由光緒帝帝主持的戊戌變法維新應運而生。康有為是戊戌變法的中心人物,也是領導資產階級維新運動的重要人物。他在思想上可以說是集資產階級維新派改良思想之大成。光緒帝和維新派開始變法,但使許多與現存社會有利害關系 的社會集團和政治勢力覺得受到了威脅。百日維新期間,上諭達一百一十多件,令人目不暇接。各地方官員都怨聲載道。

戊戌變法是中國近代史上具有重大意義的事件,是一次愛國救亡運動,思想解放運動。它要幫求發展資本主義經濟和擴大資產階級政治權力,符合近代中國發展的歷史趨勢,因此也是一次進步的政治改良運動。它傳播了資產階級新文化、新思想,批判封建主義舊文化、舊思想,又是一次思想啟蒙運動。

4、辛亥革命和民主思想的傳播

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國比較完全意義上的民族民主革命。它在政治上、思想上給中國人民帶來了不可低估的解放作用。辛亥革命開創了完全意義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推翻了統治中國幾千年的君主專制制度,建立起共和政體,結束君主專制制度。傳播了民主共和理念,極大推動了中華民族思想解放,以巨大的震撼力和影響力推動了中國社會變革。

拓展資料:

中國人近代民族意識是在與西方列強的直接對抗中逐步生發並覺醒的。在王朝更替之路上演進數千年的「天下」中國,近代以來,隨著亡國滅種危機的日益加劇,民族意識逐漸成為最為有效的社會動員資源和凝聚人心、整合社會力量的思想工具。

但是,這種民族意識的自覺生成就其產生的歷史動力而言,不同於西歐社會基於工業化所帶來的社會結構的變動,而是中華民族作為一個整體與西方列強處在對立競爭的殘酷現實背景下,自身生存危機的本能產物。正如費孝通先生所說「中華民族作為一個自覺的民族實體,是在近百年來中國和列強的對抗中出現的。」

正因其被動性,導致近代民族意識在產生之初,尚不能完全擺脫「華夏文明優越論」和「中體西用」的羈絆,其與傳統族類觀念之間必然頡頏消長、交織重疊。

Ⅲ 近代民族意識的覺醒,在初期時有哪些表現

近代民族意識覺醒的初期表現:

9世紀中葉,鴉片戰爭的慘敗,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幾千年的封建帝制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沖擊,相應的,在意識形態上必然要引起轟動。

中國的社會性質的改變把人們從天朝上國的美夢中驚醒,也喚醒了中國人保家衛國的強烈民族意識,傳統的民族意識也開始發生了變化,戰爭使人們賦予了它新的含義。

鴉片戰爭時期即為民族思想意識覺醒的開端,國內一些先進的學者開始認識到西方先進技術和思想對民族發展的重要性。

主要的代表人物為林則徐和魏源,林則徐在國家危難之時開始正視本國所存在的問題,提出了學習西方先進技術以求富強,來抵抗西方侵略以求獨立的愛國主義主張。後魏源編寫《海國圖志》,概括出「師夷長技以自強」的思想主張。

(3)近代中國的文化覺醒是如何體現民族性的擴展閱讀:

「義和團,起山東,不到三月遍地紅。」這首一百多年前流傳於民間的歌謠,見證了中國近代歷史上反帝愛國運動的重要一幕。由於外敵入侵,由民眾自發形成的義和團運動,展現了百年前中國民眾團結禦侮的決心。

義和團最初是發源於山東的民間秘密組織,活躍於山東、河南、直隸(今河北)一帶,它的活動方式是設立神壇拳廠,通過練習拳棒、傳授武藝、散發傳單等形式組織群眾,進行反清活動,並逐漸發展壯大。隨著晚清帝國主義侵略加深,義和團逐漸把矛頭指向外來侵略者。

1900年6月10日,英、德、俄、法、美、日、意、奧等國軍隊,以「救援北京使館」為借口,在天津組織了一支2000餘人、由英國海軍中將西摩爾擔任司令的聯軍,准備沿京津鐵路,經廊坊進攻北京。

西摩爾曾參加第二次鴉片戰爭,很看不起中國軍隊的戰鬥力,加之聯軍中不少人認為從天津到北京有鐵路之便,對一支擁有槍炮的軍隊來說,很難遇到抵抗。西摩爾甚至對部下說:「這是一趟十分順利的行軍,當天晚上就可以到達北京,與北京公使共進晚餐。」

Ⅳ 近代以來,中國人民的民族意識及怎樣逐步覺醒的

戊戌變法
新文化運動
辛亥革命
五四運動
共產主義傳播

Ⅳ 鴉片戰爭之後,中國的民族意識是如何覺醒的

一、意識覺醒方面:

鴉片輸入嚴重敗壞了社會風尚,摧殘了人民的身心健康。煙毒泛濫不僅給中國人在精神上、肉體上帶來損害,同時也破壞了社會生產力,造成東南沿海地區的工商業蕭條和衰落。

鴉片貿易給中國社會帶來的嚴重危害,引起了清政府和廣大人民的重視。清政府從自身利益出發,1821-1834年頒布禁令八次;統治階級中一部分人目睹社會危機,要求改革弊政,在中國嚴禁鴉片。1838年12月,道光皇帝命林則徐為欽差大臣,派往廣東禁煙。

二、反侵略意識的表現方面

鴉片戰爭後有一部分知識分子開始拋棄陳腐觀念,注目世界,探求新知,尋求強國禦侮之道,萌發了一股向西方學習的新思潮,對封建思想起到了一定的沖擊作用。

社會矛盾上,隨著社會性質的變化,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也由地主階級和農民階級的矛盾,變成外國資本主義與中華民族的矛盾、封建主義與人民大眾的矛盾。

中國人民的革命任務,從反封建變為既反封建又反侵略。由此,中國從封建社會步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是中國近代史的開端,也是中國舊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

(5)近代中國的文化覺醒是如何體現民族性的擴展閱讀

當下,中國領導人規劃的「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頂層設計,以及「兩個百年」「民族復興」和「中國夢」戰略目標的提出,正是續接中國社會一百多年激越變革、激盪發展的壯闊歷史,並朝更為宏偉瑰麗的目標——「第五個現代化」邁進。

五千年中華文明亦稱「華夏文明」,「華夏皆謂中國。而謂之華夏者,夏,大也;言有禮儀之大,兼有文章之華也。」《春秋》雲:「中國者,聰明睿知之所居也,萬物財用之所聚也,賢聖之所教也,仁義之所施也,詩書禮樂之所用也。」故而,每當中華民族遭遇到困難、挫折,中華文明的基因總會凝聚起全民族的智慧和力量,去戰勝千難萬險。

中華民族形成的多元性與混合性,奠定了中華文明的開放性與包容性;中華文明源遠流長也得益於其海納百川、兼收並蓄、求同存異;中華文明樂於與其他民族的文明和諧相處,借鑒其他民族文明中的積極成分,並在與其他民族文明交流中,既增強對外域文明的理解,又提升對自身文明的認同。

Ⅵ 近代以來什麼原因促成中國民族意識的覺醒近代民族意識覺醒的表現有哪些

以鴉片戰爭為首的各類侵華戰爭是促成中國民族意識覺醒的原因。

鴉片戰爭以後,西方列強以武力打開了中國的大門。對中華民族發動了野蠻的侵略,給中華各族人民帶來巨大的歷史災難。深重的民族危機深刻地教育了中國人民,促使他們反思祖國和民族的前途與命運。促進了中華民族的覺醒,民族意識的日益強烈,民族自覺的不斷升華,成為中華民族覺醒的重要標志。這種意識最終成為催生、助長近代中國民族解放運動的精神動力。

近代中國,隨著亡國滅種危機的不斷加深,在國內外的多重壓力之下,為謀自救而覺醒的民族意識迅速成為最有效的社會動員資源。近代民族意識的產生與發展不可能完全脫離傳統民族意識和觀念的影響,二者往往內在關聯、頡頏消長、交織重疊在一起,決定了近代中國民族意識的多樣性與復雜性。

(6)近代中國的文化覺醒是如何體現民族性的擴展閱讀:

中國近代史是從第一次鴉片戰爭1840年到1949年南京國民黨政權覆亡為止、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歷史。歷經清王朝晚期、中華民國臨時政府時期、北洋軍閥時期和國民政府時期,是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逐漸形成到瓦解的歷史。

中國近代史,是一部充滿災難、落後挨打的屈辱史,是一部中國人民探索救國之路,實現自由、民主的探索史,是一部中華民族抵抗侵略,打倒帝國主義以實現民族解放、打倒封建主義以實現人民富強的斗爭史。

中國近代史可以分為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從1840年鴉片戰爭到1919年五四運動前夕,是舊民主主義革命階段;第二個階段是從1919年五四運動到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夕,是新民主主義革命階段。

參考資料:網路——中國近代史

Ⅶ 近代以來中華民族的民族意識是怎樣一步步覺醒的

鴉片戰爭後,先進的中國人開始尋找救國救民的真理,民族意識開始覺醒。

1、「師夷長技以制夷」的主張和早期的維新思想。林則徐除主張嚴禁鴉片,組織漁民等以抵禦外國侵略以外,還注意了解西方,贊成正常的對外貿易,成為近代中國睜眼看世界的第一人。1843年,魏源編纂了《海國圖志》,提出了「師夷長技以制夷」的思想。

19世紀70年代以後,馬建忠、王韜、鄭觀應、薛福成等人不僅主張學習西方的科學技術,同時也要求吸納某些西方的政治、經濟學說。他們一般都反對列強的侵略,維護民族獨立和國家主權,主張發展民族工商業,主張變革封建專制制度,具有一定程度的反對封建專制的民主思想,對中國社會發生了廣泛的思想影響。

2、救亡圖存與振興中華。中日甲午戰爭以後,帝國主義列強圖謀瓜分中國,中華民族到了生死存亡的緊急關頭,中國人的民族意識開始普遍覺醒。

1895年,嚴復在《救亡決論》一文中響亮地喊出了「救亡」的口號。此後,嚴復翻譯了《天演論》,激發人們的危機意識和民族意識。1898年4月,康有為疾呼,要求中國人要發憤自救。

3、民族危機激發了中華民族的覺醒,增強了中華民族的凝聚力,救亡圖存成了時代的主旋律。1894年11月,孫中山創立革命團體——興中會,喊出了「振興中華」這個時代的最強音。

近代以來,中國的志士仁人正是懷著強烈的危機感和民族意識,在救亡圖存、振興中華這面愛國主義大旗之下,歷盡千辛萬苦,去探索挽救中華民族危亡的道路的。

(7)近代中國的文化覺醒是如何體現民族性的擴展閱讀:

民族意識的象徵性意義:

民族意識的產生,它在不同社會場景下的演變,「民族象徵」在加強,保持民族意識方面的作用,都是我們應當研究的專題,在50年代,中國少數民族獲得了平等的政治地位,得到各項優惠,這種政策使民族意識和民族主義情緒在一定程度上有所發展,表現之一就是在進行「民族識別」時申報了400多個族名。

這種情緒是封建制度和國民黨政府長期壓迫中積累下來,而在解放之後表露出來。建國50年來,如果做橫向比較,中國部分民族(如與漢族差別較小,長期與漢族混居的滿族等)和一些民族的部分成員(如在城市和政府就業,長期與漢族職工共處的人員)的民族意識在淡化,也有部分民族的民族意識有所加強;

如果做縱向比較,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民族意識的發展趨勢也不同,這些變化受到國內形勢和政策的影響,也同樣受到境外政治勢力和國際外交的影響。

Ⅷ 近代以來,中國人民的民族意識及怎樣逐步覺醒的

近代中華民族的覺醒,是伴隨著帝國主義的不斷侵略、中國人民的不斷抗爭,在昏昏沉沉、懵懵懂懂中睜開雙眼的。 一吧四0年,西方列強的堅船利炮轟開了古老中國的大門。鴉片戰爭雖然失敗了,但當時的中國人並沒有意識到真正的危機。因為大清輸給的是西方強國,即使割讓土地,也是邊緣不毛之地。個別有遠見的先進分子如鄭觀應向酣睡的國人發出「危言」警示,但不得不表白時處「盛世」,因而把自己的著作定為《盛世危言》,對「天朝上國」仍不乏自信。 自鴉片戰爭以來,帝國主義列強一再欺侮中國,民族災難深重,人民飢寒交迫。時代呼喚東方「睡獅」醒來。 「吾國四千年大夢之喚醒,實自甲午戰敗割台灣、償二百兆始也」。一吧9四年甲午戰爭的慘敗, 給中國人民帶來前所未有的恥辱,也促成了中華民族前所未有的覺醒。「泱泱大國」居然敗於一向被中國看不起的「蕞爾倭奴」,而且賠款數額巨大,割出的是整塊省區,並由此開啟了帝國主義瓜分中國的狂潮。亡國滅種的危險,像一個令人戰栗的陰影,籠罩在愛國者的心頭。 中國面臨的不是強與弱,而是更嚴峻的存與亡的問題了。 《馬關條約》簽訂不久的一吧95年5月,嚴復在天津《直報》上發表了轟動一時的《救亡決論》,第一次響亮地喊出了「救亡」的口號。這是中國近代發展史上一個有著標志性意義的變化。 如果說,鴉片戰爭是民族覺醒的啟蒙發軔,甲午戰爭是民族覺醒的重大轉折,抗日戰爭則是民族覺醒的總爆發。 一9三一年9月一吧日,日本侵略者悍然發動了「九一八事變」,迅即強佔了中國的東北全境。東北各族人民面臨的是被奴役的共同命運,而南京國民政府卻實行「不抵抗」政策,並荒唐地提出「彼有強權,我有公理」,「暫取逆來順受態度,以待國際社會干預」。 當時駐國際聯盟的中國代表顧維鈞曾有悲痛的回憶:當他向各國代表逐個求援時,得到的最令其無地自容的回答是:「你們自己都不抵抗,怎麼能期望別人代勞?」 在強權和實力主導國際舞台的狀態下,中國在反侵略時只有自己表現出意志和力量,才有可能爭得尊嚴,否則自己的命運只能掌握在他人手中。從李鴻章甲午之戰「以夷制夷」的失敗,到南京政府乞求國聯干預落空,都證明了這一點。 日本的侵華野心並不因南京政府的妥協退讓而有所收斂,反而益發膨脹起來。 一9三二年,日本為侵略上海發動「一二八事變」,燃起了廣大民眾與愛國人士的反抗烈焰。 一9三5年,日本製造所謂「華北五省自治運動」,激起了「一二九運動」的愛國救亡熱潮。 一9三漆年,日本又蓄意製造「七七事變」,挑起了全面侵華戰爭。盧溝橋畔的槍炮聲,徹底喚醒了沉睡已久的東方「睡獅」。 「每個人被迫著發出最後的吼聲」。在中國共產黨倡導建立的以國共合作為基礎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旗幟下,地不分南北,人不分老幼,全國人民義無反顧投身到抗擊日寇的洪流之中,中華大地到處燃起了抗日烽火。 殷憂啟聖,多難興邦。回顧百年來的歷史可以看出,中華民族的覺醒,是以近代百年的屈辱史換來的,是被列強一「棒」一「棒」打出來的。盡管民族意識的覺醒艱難曲折,但經過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而逐步深化。 歷史的曙光,常常在最黑暗時閃現。民族心理學認為,當一個民族遭受外敵入侵時,其民眾心理就會發生中國劇的變化。民族情感的喚起、民族態度的變革,就是這種民族心理變化的體現。日本軍國主義的野蠻入侵,帶給中國人的不只是深重的災難,更是一種精神上的強擊,成為中華民族覺醒的催化劑。只有到了抗日戰爭,中華民族覺醒最終得到集體呈現並引發質的飛躍,演繹出同仇敵愾、共御外侮的壯闊歷史場景。 正如朱自清在《這一天》一文中所寫的:「東亞病夫居然奮起了,睡獅果然醒了。從前只是一塊沃土,一大盤散沙的死中國,現在是有血有肉的活中國了!

Ⅸ 標題 鴉片戰爭後中國人的民族覺醒的歷史體現是怎樣的對近代各地階層探索中

兩次鴉片戰爭後,中國社會政治結構、經濟結構、思想文化等方面發生全方位的劇變。

(1)政治上,鴉片戰爭前,中國是一個獨立自主的封建國家。戰後,中國的領土、領海、司法、關稅、貿易等大量主權喪失,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革命任務、革命性質都發生了變化,中國歷史從此進入舊民主主義革命時期。

在社會矛盾方面,由於巨額的賠款,勞動人民負擔加重,階級矛盾和民族矛盾的聚合而導致了太平天國運動的爆發,並由此把舊式的農民戰爭發展到最高峰,同時賦予新的時代內容。

(2)經濟上,中國自給自足的封建經濟逐步解體,西方列強利用侵略特權,瘋狂向中國輸出商品和掠奪原料,進行早期資本輸出,沿海和長江流域直接受到列強經濟入侵,中國被動地捲入世界資本主義市場,開始納入資本主義世界經濟體系。

(3)在思想觀念方面,封建傳統觀念受到沖擊,對「夷夏」關系有了新的認識。鴉片戰爭首先使一些愛國的地主階級知識分子從「天朝上國」的夢幻中驚醒,開始關注世界,學習西方,萌發了向西方學習的新思潮。顯示了「向西方學習」思想觀念的變化和「西學東漸」的趨勢,開啟了學習西方的腳步。

閱讀全文

與近代中國的文化覺醒是如何體現民族性的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伊朗南部有什麼港口 瀏覽:592
英國留學生如何做筆記 瀏覽:289
印度最大的塔塔在哪個國家 瀏覽:398
印度窮人下雨怎麼辦 瀏覽:321
尖頭義大利面怎麼做簡單 瀏覽:679
中國大學生如何改寫向心力定律 瀏覽:243
印尼黑色閉殼龜是什麼品種 瀏覽:12
越南投資大概需要多少錢 瀏覽:924
印尼居民是什麼民族 瀏覽:64
金絲絨和義大利絨哪個好 瀏覽:416
伊朗官方貨幣怎麼改 瀏覽:158
這邊是哪裡用越南語怎麼說 瀏覽:747
為什麼越南產的汽車沒有瀝青 瀏覽:858
中國建安七子有多少 瀏覽:205
印尼年有多少個小時 瀏覽:651
伊朗為什麼斷網 瀏覽:722
伊朗伊斯蘭教是什麼教 瀏覽:41
伊朗是現在什麼民族 瀏覽:626
越南新冠死亡率最高是多少 瀏覽:737
越南菲律賓如何侵佔南沙 瀏覽: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