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從兩次辛丑會議看中國之崛起(論文 1000字)
摘要 近日,在美國阿拉斯加舉行的中美高層戰略對話,毫無疑問,這是一場全球關注的對話會議。不過令人遺憾的是,美國一開始就沒有展現待客之道,在會談時大放厥詞、咄咄逼人,大搞霸權主義,但我們中國人不吃這一套,毫不客氣直接反擊,楊潔箎一句「美國沒有資格居高臨下對中國說話,中國人不吃這一套」振聾發聵,喊出了中國人的精氣神,大震國威!
B. 如何判斷在當今環境下的中國崛起800字
如何看待中國的崛起?國際社會對此議論紛紛。在此,我就「中國和平崛起新道路」這個總命題,從以下三個方面闡述我的一些思考:—— ——怎樣看中國的發展,—— ——怎樣看中國的崛起道路,—— ——怎樣看中國崛起與中歐關系。 (一) 第一個方面,怎樣看中國的發展。 中國實行改革開放25年來,取得了一系列新的重大進步和發展。但是,中國遠未擺脫不發達狀態,仍是一個發展中國家,而且是一個面臨一系列大規模發展難題的發展中國家。 什麼叫「大規模發展難題」呢? 這可以用兩道最簡單的數學題來說明。一道乘法題,一道除法題。 乘法題是:無論看似多麼小的、甚至可以忽略的經濟和社會發展難點,只要乘以13億(我這里指的是中國的人口),那就成了一個大規模的、甚至可能是超大規模的問題。 而除法題是:無論絕對數量多麼可觀的財力、物力,只要除以13億,那就成為相當低的、甚至很低很低的人均水平了。 當然,事情還有另一方面。實踐證明,中國活躍起來,把一切可以調動的積極因素愈益充分地調動起來,那麼中國人的勞動力、創新力、購買力,中國的凝聚力和增長動力,以及由此而給世界帶來的增長動力,又是聯系於13億的另一道數學題。 總之,中國為解決發展問題的一切努力,歸根結底,都是為了使我們的全國人民過上好日子,到本世紀中葉達到中等發達國家的水平。 我認為這就是我們當代中國人,從領導層到全體人民,一個共同的雄心壯志。 單單這件事,就夠我們從現在算起的兩到三代中國人,很忙很忙的了! (二) 第二個方面,怎樣看中國的崛起道路。 這里根本之點是在於:中國實行改革開放25年來,已經開創出一條適合中國國情又適合時代特徵的戰略道路。這就是:在同經濟全球化相聯系而不是相脫離的進程中獨立自主地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樣一條和平崛起新道路。 關於這條道路,我首先要強調一點:同經濟全球化相聯系而不是相脫離,這本身就是中國人的一個重大的歷史性戰略抉擇。 這個抉擇,是在上世紀70年代末擺在中國人面前的。當時,世界范圍新科技革命和新一輪經濟全球化浪潮蓬勃興起,中國領導人把握住這個歷史機遇,把全部工作轉到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軌道上來,開創了中國改革開放的新時期。 到了上世紀90年代,中國面臨又一次歷史性戰略抉擇。這就是經濟全球化同反全球化兩股潮流的對抗,以及亞洲金融危機的發生。中國領導人果斷地確定了進一步積極參與經濟全球化而又「趨利避害」的戰略方針,又把中國
C. 政治學角度的中國崛起論文
新中國成立,社會主義制度的確立,中國有了一個相對穩定的社會環境。自1978年改革開放以後,中國的政治,經濟,等等方面都取得了顯著的成效,如:舉例子。這些方面都證明了中國的一步步崛起,同時已發了我們對崛起的政治學思考……
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
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政治協商會議的優點
實現由計劃經濟到市場經濟的轉變、
法律的完善化,
監督方式的多樣化
實現「走出去」戰略的高瞻遠矚
總結,中國的崛起是本國政治,經濟制度的相對完善,以及社會穩定等各個因素相互作用的結果,在當代的社會,中國某些領域雖有所欠缺,但只要集中精力干大事,調和各方面的矛盾,與時俱進,堅持科學發展觀的理論指導,中國的更大的崛起是不遠的目標。
D. 如何看待當今中國的強勢崛起
其實國際格局的重組變化、國際力量對比的此消彼長、各主要大國綜合國力的興衰交替,歸根結底在於哪個國家能擁有good governance capacity,即良善治理的能力,能實現good governance,即良善的治理。近四十年中國的迅速崛起,最主要的就是國家治理能力的提升。要了解這個命題,需要從歷史與現實,政治與經濟,國內與國際幾個大的范疇去論述。
主要分三個部分吧,第一部分,中國崛起的依據是什麼。第二部分,中國崛起的原因為何?第三部分,中國繼續崛起的挑戰是什麼。第一部分一帶而過,重點談第二、第三部分。
第一部分:中國迅速崛起的依據是什麼。直接上數據。
綠色曲線代表中國,曲線的斜率代表國力增長的速度。從2001年以後,中國的斜率是最大的,增長是最快的,2009年輕松超越日本,把印度越落越遠,但和美國仍有一定差距。(美帝確實厲害,在幾十年的時間里保持了一個非常穩定的增速。九十年代後,美帝在發展程度已經很高的情況下,經濟增速仍然能秒殺日本,且在次貸危機後迅速恢復,率先走出了經濟衰退。)
上圖是按照購買力計算的經濟體量,按照這個標准,中國在2015年已經超越了美帝成為世界第一大經濟體。(僅供參考)
上圖是不同時期世界上主要經濟體在世界經濟總量中所佔比重。如圖所示,紅色代表中國,可以看到在相當長的歷史時期中,中國佔世界經濟總量的比重都能達到25%以上,明朝與清朝後中國的經濟總量最高佔到世界的35%,此後在1940年代迅速下滑至5%不到,之後又從1970年代起逐步恢復到今天的15%。用短短40年的時間使得自己國家在世界經濟的比重從不到5%迅速上升到15%,實在是一個偉大的成就。
其他的指標,諸如貿易總量、人均期望壽命、科技創新能力、工業生產能力、對外投資總量等數據均有了質的飛躍。這些指標,加上中國在國際社會與日俱增的話語權和影響力,一並構成了中國崛起的最好注腳。因這一過程是在短短幾十年內發生的,所以我們說中國的崛起是快速的崛起。
第二部分:中國崛起的原因為何?主要談三個原因,內在因素(體制因素)、外在因素(國際環境),歷史因素(數千年綿延不斷的偉大文明和一以貫之的強大治理能力)
1.內在因素:中國在改革開放後選擇了合適的政治治理體制,形成了一個有力、開明、且學習能力強的領導核心。這一核心顯著的加快了崛起的速度,充分發揮了發展中國家在追趕先進國家過程中的後發優勢。
E. 如何看待中國崛起
我認為中國民眾和西方世界都應該用客觀的心態來看待中國的 崛起。原因在於: 一、中國發展對世界的積極作用不容抹殺 「中國如果不發展,對世界來說就是一種災難」。中國人民外交學會前會長、中國前駐德國大使梅兆榮如是說。他說,中國的發展對世界的作用,國際社會作出了不同解讀和猜測,有些人歡迎,有些人驚奇,有些人擔憂,有些人誤讀中國,有些人甚至宣揚中國威脅論。中國改革開放30年來取得的快速發展為世人矚目,中國的發展對世界有巨大的積極意義,中國解決了地球上約1/5人口的生存和發展問題,為世界提供了巨大的銷售市場和豐富的產品,中國的發展意味著世界和平力量的加強,有利於地區和全球穩定。中國致力於建設持久和平與共同繁榮的和諧世界,中國對任何國家都不構成威脅。 在談到如何客觀真實地了解中國、認識中國在世界的作用時,德國沃分布特赫爾佐格(Herzog August)圖書館館長赫爾維格·施密特(Helwig Schmidt-Glintzer)教授也對誤讀中國的現象表達了批評之意,他指出,每個國家有自己的傳統,有自己的文化根源,有自己的發展道路,德國100年與中國100年的進程就不一樣。世界需要了解中國,但必須帶著感情去認識中國,在認識中國的時候應該多考慮中國過去所走過的道路和人民的願望。西班牙中國政治研究所主任楊恩瑞在題為「多極世界的同路人」的演講中也說,中國與西方發展程度不同,但這不應成為雙方認識事物保持距離的理由。中國政府贊成聯合國憲章,簽署了兩個人權宣言,帶頭叫響「同一個世界,同一個夢想」,一再承諾尊重人權。中國政府大力推動市場經濟發展,注重社會公正,把民主這個好東西納入社會的發展方向。 「中國決定自己的路,發展本國的經濟,並且虛心向世界其他國家學習,我就不明白:虛心的學生怎麼會得到那麼多批評呢?」中國社會科學院歐洲研究所所長、院士周弘曾經提出了這樣的疑問。她強調,每一個民族、國家都存在各種各樣的不足,中國也不例外,但是應該看到中國政府正在努力改進工作、改善人民的生活,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中國從來不想把自己的經驗、自己的發展模式強加給別人,中國一直在堅持自己的價值觀和發展模式。 二、媒體不能戴著「有色眼鏡」看中國 近年來,有些西方媒體在報道中國時,雖然力度在不斷加大,但不可否認,的確存在片面、不客觀的現象。 有專家就曾經一針見血地指出,西方有些媒體在涉及中國的報道中,根據意識形態的劃分,完全是冷戰思維,片面、不客觀,甚至是憑想像歪曲、編造事實詆毀中國形象,而對中國的發展事實、中國對世界的貢獻視而不見,甚至多次宣揚中國威脅論,不僅傷害了中國人民的感情,也不利於中西方之間的良好關系。 目前西方國家在看待中國的問題上,有一種錯誤認識,那就是以為可以去「印象」中國。歐美的一些媒體甚至認為通過報道去影響中國,進而影響中國的發展,這是完全錯誤的。中國過去的發展道路是由自己決定的,今後的發展道路也是由自己決定的。作為媒體的記者,首先要看清這一點。否則,就不能讓世界各國的讀者看到一個真實的中國和中國的真相。 西方媒體在報道中國時有一個不良現象,即忽略信息,看重結果。作為一名記者,首先應收集信息,對信息負責,必須保證向讀者提供准確的信息,不能簡單地看到一條信息,甚至不知道信息的來源,就根據自己的印象作出判斷。然而,這種現象在西方記者關於中國的許多報道中都經常出現。 西方媒體在過去幾年中關注中國的力度明顯增大,應該承認有一些報道或節目是客觀的,是有事實根據的,並且經過了詳細調查,但確實也有一些報道或節目是片面的,甚至搞一些聳人聽聞、虛構事實的報道。真實是報道的生命,為了討好讀者,滿足一部分人的慾望,編造那些不真實、不客觀的報道,是不應該的。 三、應該辯證看待中國社會轉型中的問題 中國社科院城市發展和環境研究中心主任潘家華首先分析了人類社會發展進程的三個階段,即傳統農業社會、工業社會和知識型社會。他認為,中國的工業化進程正進入加速階段,中國正在逐步邁向知識型社會,這對中國來說是一個挑戰,對世界來說也是一個挑戰。中國駐德國大使館公使銜教育參贊姜鋒博士認為,中國在邁向知識型社會的進程中有兩大挑戰:一是中國怎樣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相處,二是中國怎樣實現人與人之間的和諧。接下來,他從教育的角度,向與會者介紹了中國教育發展的現狀以及中國人在提高知識素養方面的努力。 德國不來梅大學尼古拉·斯帕科斯基(Nicola Spakowski)教授在演講中說,中國快速發展的過程,實際上是知識與技術相結合的發展,尤其是在科技領域,中國有許多精英。在中國的知識經濟發展過程中,那種崇尚知識、渴求知識的程度,在世界上都是獨一無二的,與中國相比,德國在這方面就有很大差距。 德國波鴻大學辜學武教授則認為,知識是一種能力,它具有隱秘性、轉換性、淘汰性和被動性四個特徵。而知識型社會這一概念應該包括:知識型經濟、學習型社會、開放共享的社會和具有高度組織能力的社會。他認為當前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都還沒有形成知識型社會,要邁向知識型社會,需要走很長的一段路。 清華大學人文社會科學院院長李強在談到中國工業化和社會轉型問題時,分析了中國近年來發生的巨大變化,介紹了工業化、農村改革、城市化和社會結構調整的情況。而德國作家兼記者蘇珊·梅斯表(Susanne Messmer)則結合自己的親身經歷談了自己對社會轉型期中國的印象和看法。她曾經多次來中國采風,今年她用同中國許多老年人的對話和采訪作為素材出版了一本書——《中國故事》。她認為中國的確變化很大,如果隔一段時間再來,就會找不到原來的地方。 潘家華一方面介紹了中國在減少廢氣排放、治理環境污染等方面作出的努力;另一方面也呼籲世界各國要辯證地看待中國在社會轉型期存在的各種問題,在看到問題的同時,更應看到中國政府為此採取的措施。 我們真誠希望世界與中國應該加強溝通與交流,增進共識和合作。認識中國非常的不容易。她是一個多棱鏡,你看到的是五顏六色。看中國必須用望遠鏡,同時也要用顯微鏡。另外,中國第一是大國。第二是個發展中國家,有各種各樣的問題。第三,中國還很特別。所以想加深相互了解溝通的最好辦法還是進行對話、合作。通過辯論來增加我們的了解,來增進我們的共識,加強合作。
F. 大學生如何看待中國崛起 論文
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當中國這只雄鷹翱翔於天空之時,她的五千年的文化的影子卻匍匐在地踟躇爬行;當中國這只雄師吼響全世界的時候,她的博大精深的文化的心源卻在震顫的呻吟聲中瑟瑟發抖;當中國這條巨龍騰飛在世界前列的時候,她的炎黃的血流卻沖破血管的阻力,滴穿風雨滄桑的經典。
哀哉我之中華,你們現代人的血管里是否還流動著中國人的血液;你們那被時代的勁風沖混了的頭腦中,是否還有傳統意識的所在?
可憐呀,我的國民! 可憐呀,我的文化!
什麽是名著?即沒有人去閱讀的著作。什麽是經典?即是精華到小心翼翼地收藏再也不去翻閱的經典。
歲月的流煙埋葬了百年的屈辱,也埋葬了我們古典之精華。
當我們完全丟棄傳統、丟棄古典的時候,我們不是在拖掉一件罩衣,而是把自己的心臟掏出來送人。丟棄了傳統我們就成了無源之水、無跟之木,還談何宏攬世界,我們都不知道;餓自己是誰,有如何邁向未來?
我們應當清醒將來我們的漢語走出國門,那不是我們的精華之所在,只是一種符號的代稱。
我的中華呀,這五千年的文明,這四大文明古國之一的中國,古國之一的中國把跟留住吧!我求求你們,我求求你們啦!
在過去獨領風騷的是我們,在現今獨領風騷的又是誰?
難道我們把四書五經都忘了嗎?
難道我們把東方神秘的哲學都忘了嗎?
難道我們真得要讓歷史的長河在這里斷流嗎?
我的國民啊,我的國民。屈原的頭,這顆屬於世界的頭已摁進了深水裡。阮籍的頭,這顆智慧的頭已放在了祭壇;曹雪芹的臉,這已不是一張人臉,而是一具人世滄桑的浮雕。
天才呀,天才!「天才和我們相距僅僅一步,同時代往往不理解這一步就是千里,後代又盲目相信這千里就是一步,同時代為此而扼殺了天才,後代又為此而在天才面前焚香。
我的祖國,難道要讓他們在黃泉之下去領受諾貝爾獎嗎?難道要讓他們死後才可以永垂不朽嗎?我們扼殺了多少的天才,我們逼著他們走上絕路,又怎麼能在世界的文壇上和人家一爭高下呢?
這文化的名人啊,名人的死即是生。商品的紙在燥熱的空氣中狂吠飛,沉悶的書在陰暗的角落裡吶喊。為什麼我們要一再重復一條老路呢?
中國文化這一條軟肋已不堪重負,我們是不是應該去反思一下我們的社會?
文化不是經濟的附屬品,不是傳單,你想發幾張就發幾張;它是一個民族的象徵,一個民族獨特個性的所在,丟失了它我們再靠什麽去超越別人,丟失了它我們再去那裡尋找精神的寄託。
難道真的要讓我們把空間的立體的文化炸成廢墟的碎片,再從浮海煙塵中臨摹世內桃園的江南水鄉; 難道真的要讓我們把獨然超群的神妙智慧打入地獄才可復見天堂?
在中國經濟騰飛的當今,我希望也看到文化的曙光射到天地的每一個角落。如果說中華民族的復興必將是人類的東方智慧含茹千秋日月、萬古星辰,吞吐五洲四海、歐風美雨的一種偉大造化。那好的,我等待著那一天。
G. 如何理解和看待當前時代背景下的中國崛起
經濟和軍事等領域的快速發展,都源於中國改革開放的偉大思路和效果,國力的積累也是一個重要的支撐,世界格局在悄悄改變,中國從默默無聞到現在人人皆知的中國聲音,都是崛起的最好例證,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路,越來越寬了,相信中國一定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實現「中國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