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中國訊息 > 中國水資源分布嚴重不匹配是哪些

中國水資源分布嚴重不匹配是哪些

發布時間:2022-07-23 06:08:54

『壹』 中國水資源分布不均的原因

據中國水利部消息,水利部部長汪恕誠在國際灌溉排水委員會第19屆國際灌排大會暨第56屆國際執行理事會上發表講話指出,隨著經濟社會發展和人口增加,以及自然條件的變化,中國在水資源領域面臨著五大嚴峻的挑戰:
一是水旱災害依然頻繁,並有加重的趨勢。中國水資源時空分布不均,與土地資源分布不相匹配,南方水多、土地少,北方水少、土地多。耕地面積的一半以上處於水資源緊缺的乾旱、半乾旱地區,約1/3的耕地面積位於洪水威脅的大江大河中下游地區,乾旱和洪澇引發的自然災害,是中國損失最為嚴重的自然災害。由於氣候變化等原因,中國的水旱災害呈現加重的趨勢。

20世紀70年代,中國農田受旱面積平均每年約1100萬公頃,80-90年代約2000多萬公頃,近5年來,平均每年受旱面積上升到3300多萬公頃,因旱災減產糧食約占同期全國平均糧食產量的5%左右。1950年~2000年的51年中,中國平均農田因洪澇災害受災面積937萬公頃,而1990- 2000年的十年間,年均受洪澇災害面積為1580萬公頃,因水災減產糧食約占同期全國平均糧食產量的3%左右。

二是農業用地減少,農業用水短缺程度加劇。隨著城市化和經濟社會發展,土地被大量佔用,非農業灌溉用水需求在急劇增加,農業與工業、農村與城市、生產與生活、生產與生態等諸多用水矛盾進一步加劇。盡管中國採取了最嚴格的耕地保護措施,但大量的農田和農業灌溉水源被城市和工業佔用,耕地資源減少的勢頭難以逆轉,水資源短缺的壓力進一步增大。

從1980年到2004年的二十多年間,中國經濟發展速度較快,全國總用水量增加了25%,而農業用水總量基本沒有增加。全國農業用水量在總用水量中所佔比例不斷下降,由1980年的88%下降到2004年的66%。

三是中國水土流失尚未得到有效控制,生態脆弱。中國眾多的山地、丘陵,因季風型暴雨,極易造成水土流失。同時,對水土資源不合理的開發利用,加劇了水土流失。目前,中國水土流失面積356萬平方公里,占國土面積37%,每年流失的土壤總量達50億噸。嚴重的水土流失,導致土地退化、生態惡化,造成河道、湖泊泥沙淤積,加劇了江河下游地區的洪澇災害。由於乾旱和超載過牧,導致草原出現退化、沙化現象。

四是污染負荷急劇增加,加重了水體污染。2003年全國廢污水排放總量達680億噸,比1980年增加了1倍多。大量的工業和生活污水未經處理直接排入水中,農業生產中化肥和農葯大量使用,使得部分水體污染嚴重。水污染不僅加劇了灌溉可用水資源的短缺,成為糧食生產用水的一個重要制約因素,而且直接影響到飲水安全、糧食生產和農作物安全,造成了巨大經濟損失。

五是農村水利基礎設施還不完善。中國約佔55%的耕地還沒有灌排設施,農村有3億多人飲水不安全。全國灌溉面積中有1/3以上是中低產田,已建的灌排工程大多修建於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受當時的經濟和技術條件的限制,一些灌排工程標准低、配套不全,經過幾十年的運行,很多工程存在工程老化嚴重、效益衰減等問題,灌溉用水效率低,節約用水和提高土地糧食生產率的潛力還很大。

我國水資源現狀

我國是一個乾旱缺水嚴重的國家。我國的淡水資源總量為28000億立方米,佔全球水資源的6%,僅次於巴西、俄羅斯和加拿大,名列世界第四位。但是,我國的人均水資源量只有2300立方米,僅為世界平均水平的1/4,是全球人均水資源最貧乏的國家之一。然而,中國又是世界上用水量最多的國家。僅2002年,全國淡水取用量達到5497億立方米,大約佔世界年取用量的13%,是美國1995年淡水供應量4700億立方米的約1.2倍。

中國從20世紀70年代以來就開始鬧水荒,這不是危言聳聽,而是客觀存在的事實。80年代以來,中國的水荒由局部逐漸蔓延至全國,情勢越來越嚴重,對農業和國民經濟已經帶來了嚴重影響。

缺水:全面告急

·北方資源性缺水!

·南方水質性缺水!

·中西部工程性缺水!

「中國是一個中度缺水的國家」,水利部水資源司司長吳季松說,這是從水資源對社會經濟發展的支撐能力上得出的判斷。據統計,我國目前缺水總量估計為400億立方米,每年受旱面積200萬~260萬平方千米,影響糧食產量150億~200億千克,影響工業產值2000多億元,全國還有7000萬人飲水困難。缺水對環境和人的身心健康都有著嚴重的影響。

從人口和水資源分布統計數據可以看出,中國水資源南北分配的差異非常明顯。長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區人口佔了中國的54%,但是水資源卻佔了81%。北方人口佔46%,水資源只有19%。專家指出,由於自然環境以及高強度的人類活動的影響,北方的水資源進一步減少,南方水資源進一步增加。這個趨勢在最近20年尤其明顯。這就更加重了我國北方水資源短缺和南北水資源的不平衡。

最近幾年,北方連年乾旱。如果說北方資源性缺水日益嚴重令人憂心,南方的狀況也並不樂觀。專家指出,南方地區由於不注意污水的處理,把未經處理的污水大量排到天然河道,污染了水體,影響了水資源的有效性,造成有水不能用,形成了水質性缺水的嚴重狀況。受大陸季風氣候的影響,中國水資源在季節上分布極不均勻,總是連枯連澇。時間上不均勻的水資源的變化需要由水庫來調節。建國以來,我國興建了大量水庫,但由於水源工程建設投資額大,投資回報率不高,難以吸引更多建設資金。這種由工程滯後原因造成的工程型缺水在中部和西部地區尤其明顯。

用水:逐年增長

1949~2002年,全國總用水量增加了4000多億立方米,大約每10年增加1000億立方米,年平均增加約100億立方米。1980年以後,全國總用水量的增長幅度略有下降,但年平均增長量仍有62億立方米左右。

在這期間,全國的用水結構也發生了變化,農業用水比例逐步下降,而工業、城鎮生活用水比例則有所增加。

與2001年比較,2002年生活用水量增加了19億立方米,工業用水增加1億立方米,農業用水減少90億立方米。

在省級行政區中,用水量大於400億立方米的是新疆、江蘇和廣東,約佔全國用水量的25.5%;工業用水占其總用水量30%以上的是上海、重慶、湖北和江蘇。

水質:不容樂觀

根據環境部門對全國河流、湖泊、水庫的水質狀況的監測,由於近年來工業廢水和城鎮生活污水的排放等原因,我國主要水系的水體都遭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 2003年,我國7大水系污染程度從重到輕依次為:海河、遼河、黃河、淮河、松花江、長江和珠江。其中407個重點監測斷面中,只有38.1%的斷面滿足國家《地表水環境質量標准》(GB3838-2002)規定的I~Ⅲ類水質要求。我們不禁要問,這樣下去,究竟還有多少水是我們能飲用的。

排污:沖破最後防線

據統計,我國每年的工業廢水和城鎮生活污水排放總量已達到631億噸,這相當於我們每人每年排放40多噸的廢污水,而其中大部分未經處理就直接排入了江河湖海。以長江流域為例,在廢污水排放中,工業廢水和生活污水分別佔75%和25%左右,在流域涉及的18個省、市和自治區中,四川、湖北、湖南、江蘇、上海和江西6省市的廢污水排放量占流域總量的84.6%,是廢污水的主要產生地。主要污染物為懸浮物、有機物、石油類、揮發酚、氰化物、硫化物、汞、鎘、鉻、鉛、砷等。在21個幹流城市中,上海市排放的廢污水量約佔21個城市排放總量的30.7%,武漢市佔18.1%,南京市佔15.8%,重慶市佔8.8%;四大城市合計佔73.4%,是長江最主要的污染源。由於污染嚴重,長江岸邊形成許多污染帶,在幹流21個城市中,重慶、岳陽、武漢、南京、鎮江、上海6市累計形成了近600千米的污染帶,長度占長江幹流污染帶總長的73%。

中國水質性缺水樣本之上海篇

市內河道蜿蜒、黃浦江水身邊流、緊貼長江與東海的上海,享有「東方水都」的美名,然而,它卻是一個嚴重缺水的城市。

與中國北方一些城市水資源嚴重匱乏不同,上海有水,但缺的是好水。盡管上海的水資源總量較為充沛,但可利用的淡水資源十分有限,僅佔地表水資源的20%。從人均擁有水資源量來看,上海的人均淡水資源擁有量僅為145立方米,比北京還少,大大低於全國人均2200立方米(世界人均8840立方米)的水平,也遠低於國際公認的1750立方米的用水緊張線,全國排名僅為第23位。

上海地處長江、太湖兩大流域下游,水質既受到上游水污染的影響,又有本地污染源的危害,在水資源上的最大問題是水污染和水環境惡化,是一個典型的水質性缺水城市。據環境部門對上海主要河道的斷面監測,上海符合飲用水水源國家標準的地表水僅剩下1%,劣V類水質卻佔到68.6%。

黃浦江的污染危機

黃浦江被稱為上海的「母親河」,上海市民80%的飲用水來自黃浦江。盡管近年來上海市政府加大了對黃浦江環境整治力度,但「隱形」污染依然觸目驚心。目前,每天仍有數百萬噸廢污水排入黃浦江,一年則高達20億噸,比全年平均降水產生的徑流量還多,致使黃浦江及其支流的水質終年維持在Ⅲ類至V類之間(國家規定飲用水水源水質必須在Ⅱ類水以上),這已經給黃浦江上游水源保護區形成較大壓力。由於黃浦江取水量的不斷增加,而上游來水不足以稀釋排入的污水,影響到黃浦江的自凈能力,加重了水質污染程度。同時,又因黃浦江是潮汐型河流,咸潮入侵更使得黃浦江下游污水上溯,對城區的水廠取水口造成極大威脅。

很多來過上海的外地人,都對上海自來水濃重的漂白粉味記憶深刻。這座城市的水源——黃浦江的污染程度,已經讓在水資源方面頗富優越感的上海人感到震驚。

中國水質性缺水樣本之江浙篇

江南之美在於水。然而,水鄉江南,卻面臨著缺水的困境,「江南水鄉鬧水荒」的現象在江浙地區尤為突出。

在浙北杭嘉湖地區,河網縱橫,尤其有錢塘江、太湖和長江水可資利用,看似水源豐富,但近些年來,經濟迅猛發展,用水量已遠超出水資源的承受能力,加上水資源保護不當,大量水體遭污染,可利用的水資源急劇減少,「江南水鄉鬧水荒」的現象在這一地區尤為突出。

在浙江境內甬江、姚江、奉化江三江交匯的寧波市,最缺水時一些運水車在日夜不停地奔跑著,將鄉村河道里的水運進城裡的各個企業。象山縣著名的針織企業巨鷹集團,為了解決缺水困境,僱用了6輛載重24噸的大槽車,24小時不停地向廠里送水。

位於浙江省東部的舟山市是嚴重缺水的城市,為了解決生產和生活用水,當地政府不得不花費巨大的成本大規模向海取水。

在著名的國際商貿城市義烏,市區有時每周正常供水僅9小時,人均水資源擁有量僅為全國平均水平的1/4。據稱,在義烏有兩樣商品最好賣,即水桶和水泵。

無論是情願還是不情願,缺水,這一讓水鄉人感到無比陌生和尷尬的事實已經真實地擺在了人們的面前。杭嘉湖平原、寧紹平原、蘇錫常平原等歷史上的天府澤國,目前基本上都處於程度不同的缺水狀態,一些地區出現了水鄉無水喝的尷尬局面,水資源危機給江南水鄉社會經濟的發展帶來了嚴峻的挑戰。

經濟增長付出的慘痛代價

也許是生在水鄉,感覺不到水的珍貴,很多企業的發展都是以對水源的高污染、高消耗為前提的,經濟發展的代價異常沉重。據2004年12月份浙江省統計部門所做的《浙江GDP增長過程中的代價分析》測算,2003年浙江省排放的工業廢水達到了令人吃驚的16.8億噸。按照目前的污染物排放水平計算,每創造1億元GDP就要排放28.8萬噸廢水,在GDP年均增長9%的情況下,到2010年浙江省廢水的排放量將是目前的2倍,屆時,生態環境將面臨異常沉重的壓力。對水資源的破壞不可避免地引來了自然界的報復,江南水鄉遇上了和塞北邊陲同樣的境遇,不僅工業用水,連生活用水都成了問題,不同的是,這里不是沒有水,而是有水卻不能喝。面對嚴重的「缺水」困境,有人稱,缺水已經擊中了江南水鄉可持續發展的軟肋。

『貳』 中國水資源空間分布不均的主要原因

造成我國水資源時空分布不均的主要原因是季風氣候,夏季風特點是高溫多雨,冬季風的特點是寒冷乾燥。

我國的人均水資源量只有2300立方米,僅為世界平均水平的1/4,是全球人均水資源最貧乏的國家之一。然而,中國又是世界上用水量最多的國家。僅2002年,全國淡水取用量達到5497億立方米,大約佔世界年取用量的13%。

(2)中國水資源分布嚴重不匹配是哪些擴展閱讀

中國位於太平洋西岸,地域遼闊,地形復雜,大陸性季風氣候非常顯著,因而造成水資源地區分布不均和時程變化的兩大特點。降水量從東南沿海向西北內陸遞減,依次可劃分為多雨、濕潤、半濕潤、半乾旱、乾旱等五種地帶。

由於降水量的地區分布很不均勻,造成了全國水土資源不平衡現象,長江流域和長江以南耕地只佔全國的36%,而水資源量卻佔全國的80%;黃、淮、海三大流域,水資源量只佔全國的8%,而耕地卻佔全國的40%,水土資源相差十分懸殊。

降水量和徑流量的年內、年際變化很大,並有少水年或多水年連續出現。全國大部分地區冬春少雨、夏秋多雨,東南沿海各省,雨季較長較早。降水量最集中的為黃淮海平原的山前地區,汛期多以暴雨形式出現,有的年份一天大暴雨超過了多年平均年降水量。

降水量的年際變化,北方大於南方,黃河和松花江在近70年中出現過連續11~13年的枯水期,也出現過連續7~9年的豐水期。有的年份發生北旱南澇,另外一些年份又出現北澇南旱。上述水資源特點是造成中國水旱災害頻繁,農業生產不穩定的主要原因。

『叄』 我國水資源的分布不均衡的原因是什麼

我國水資源在分布上具有時、空分布不均衡和水、土資源組合不平衡的顯著特徵。我國地域遼闊,跨躍高、中、低三個緯度帶,由於東西距海的遠近、南北緯度的高低相差大,全國降水量和徑流量的地區分布極不均勻,總的趨勢是由東南沿海向西北內陸遞減。我國地表徑流的分布趨勢,基本上與降水量相似,但地區分布的不均勻性比降水量更為嚴重。總的來說,南方水多、人多、地少;北方地多、人多、水少。南方四片水資源總量佔全國的81%,人均佔有水量約為全國均值的1.6倍,畝均占水量為全國均值的2.3倍。其中,西南諸河片人均佔有水資源量達全國均值的15倍,畝均佔有水量達全國均值12倍。北方片中黃河、淮河、海河三大流域的水資源總量僅佔全國的7.5%,而人口和耕地卻分別佔到全國的34%和39%。尤其是海灤河片,人均和畝均水量都是全國的最低值,人均佔有水量為全國均值的16%,畝均佔有水量為全國均值的14%,是我國缺水最嚴重的地區之一。南方和北方相比,前者人均水量為後者的4.5倍,畝均水量為9.1倍;西南諸河與海灤河相比,前者人均水量為後者的89倍,畝均水量為87倍。

我國水資源在時間分布上變化很大,水旱災害頻繁。由水循環可知,自然界的水循環在時間上的變化很不穩定,因此水資源在時間分配上具有不均勻性。尤其是我國位於世界著名的東亞季風區,屬顯著的大陸性季風氣候,因此降水量和徑流量的年內年際變化都相當大,而且貧水地區的變化一般大於豐水地區。據統計,全國大部分地區連續最大四個月降水量佔全年的70%左右。南方大部分地區連續最大四個月徑流量佔全年徑流量的60%左右,華北、東北的一些地區可達全年徑流量的80%以上。

年降水量的最大與最小比值,在南方為2~4倍,在北方為3~6倍。年徑流量的最大與最小比值,在長江、珠江、松花江為2~3倍,黃河為4倍,淮河為15倍,海河則高達20倍。而且年際間還存在著連豐、連枯的現象,如黃河1922~1932年連續11年的平均年徑流量比正常年少30%,海河北系1980~1984年的平均年徑流量比正常年少1/2。松花江在近80年中出現過連續11年和連續13年的枯、豐年組,1916~1928年的平均年徑流量比正常年少41%,而1953~1966年又比正常年多41%。

降水量和徑流量年際間的懸殊差別和年內高度集中的特點,不僅給開發利用水資源帶來了困難,也是水旱災害頻繁、農業產量不穩定的重要原因之一。

『肆』 我國水資源存在的最主要問題有哪些問題的根源有哪幾方面

我國水資源面臨三大問題:

一是,洪澇災害頻繁,對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的威脅大。90年代以來,我國幾大江河發生了5次較大洪水。特別1998年長江、嫩江和松花江流域的特大洪水,充分說明洪澇災害仍是我們的心腹之患。

二是,乾旱缺水日趨嚴重。農業、工業以及城市都普遍存在缺水問題。北方河流乾枯斷流情況愈來愈嚴重。

三是,水生態環境惡化。近年,我國水體水質總體上呈惡化趨勢。全國約10萬公里河長中,受污染的河長佔46.5%。全國90%以上的城市水域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水質性缺水問題嚴重。

問題的根源:

我國水資源時空分布極不均衡。南多北少,東多西少,與人口、耕地、礦產等資源分布極不匹配。長江以北占國土面積的63.5%,而水資源量僅佔全國的19%;西北內陸地區面積佔全國國土面積35.3%,水資源量僅佔4.6%。受季風氣候影響降雨量年內分配極不均勻,大部分地區汛期連續4個月降水量佔全年總量的70%左右。

『伍』 我國水資源分布不均,主要表現在

中國水資源分布應為東多西少,南多北少,東南多西北少,東北多西南少
選C

『陸』 我國水資源分布不均的主要因素是什麼

我國水資源分布不均的主要因素如下:

1、從時間來講,水資源因降水集中在夏秋季節而夏秋多,冬春少(受夏季風影響);受季風氣候的影響,降水分布不均勻,導致我國水資源的季節分配和地區分布也不均勻。

2、從空間分布來講,水資源因東部靠近沿海且南方雨季長北方雨季短,西部深居內陸而形成東多西少、南多北少的格局(受海陸因素影響及夏季風影響)。

(6)中國水資源分布嚴重不匹配是哪些擴展閱讀:

水資源時空變化

中國位於太平洋西岸,地域遼闊,地形復雜,大陸性季風氣候非常顯著,因而造成水資源地區分布不均和時程變化的兩大特點。降水量從東南沿海向西北內陸遞減,依次可劃分為多雨、濕潤、半濕潤、半乾旱、乾旱等五種地帶。

由於降水量的地區分布很不均勻,造成了全國水土資源不平衡現象,長江流域和長江以南耕地只佔全國的36%,而水資源量卻佔全國的80%;黃、淮、海三大流域,水資源量只佔全國的8%,而耕地卻佔全國的40%,水土資源相差十分懸殊。降水量和徑流量的年內、年際變化很大,並有少水年或多水年連續出現。

全國大部分地區冬春少雨、夏秋多雨,東南沿海各省,雨季較長較早。降水量最集中的為黃淮海平原的山前地區,汛期多以暴雨形式出現,有的年份一天大暴雨超過了多年平均年降水量。降水量的年際變化,北方大於南方,黃河和松花江在近70年中出現過連續11~13年的枯水期,也出現過連續7~9年的豐水期。

有的年份發生北旱南澇,另外一些年份又出現北澇南旱。上述水資源特點是造成中國水旱災害頻繁,農業生產不穩定的主要原因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中國水資源

『柒』 我國水量分布很不平衡,地理差異很大,表現為

南多北少,東多西少.

中國水資源分布的主要特點是:

1、總量並不豐富,人均佔有量更低。中國水資源總量居世界第六位,人均佔有量為2240立方米,約為世界人均的1/4,在世界銀行連續統計的153個國家中居第88位。

2、地區分布不均,水土資源不相匹配。長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區國土面積只佔全國的36.5%,其水資源量佔全國的81%;淮河流域及其以北地區的國土面積佔全國的63.5%,其水資源量僅佔全國水資源總量的19%。

3、年內年際分配不勻,旱澇災害頻繁。大部分地區年內連續四個月降水量佔全年的70%以上,連續豐水或連續枯水較為常見。

(7)中國水資源分布嚴重不匹配是哪些擴展閱讀

我國是一個乾旱缺水嚴重的國家。我國的淡水資源總量為28000億立方米,佔全球水資源的6%,僅次於巴西、俄羅斯和加拿大,名列世界第四位。但是,我國的人均水資源量只有2300立方米,僅為世界平均水平的1/4,是全球人均水資源最貧乏的國家之一。然而,中國又是世界上用水量最多的國家。僅2002年,全國淡水取用量達到5497億立方米,大約佔世界年取用量的13%,是美國1995年淡水供應量4700億立方米的約1.2倍。

目前全世界的淡水資源僅占其總水量的2. 5%,其中70%以上被凍結在南極和北極的冰蓋中,加上難以利用的高山冰川和永凍積雪,有86%的淡水資源難以利用。人類真正能夠利用的淡水資源是江河湖泊和地下水中的一部分,僅佔地球總水量的0.26%.目前,全世界有1 /6的人口、約10億多人缺水。專家估計,到2025年世界缺水人口將超過25億。

閱讀全文

與中國水資源分布嚴重不匹配是哪些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伊朗是現在什麼民族 瀏覽:626
越南新冠死亡率最高是多少 瀏覽:737
越南菲律賓如何侵佔南沙 瀏覽:138
印尼血龍木手串什麼顏色是真的 瀏覽:510
義大利雅培和上海雅培是什麼關系 瀏覽:470
義大利面條醬怎麼配 瀏覽:87
中國良工閥門廠在哪裡 瀏覽:201
美國與英國區別是什麼 瀏覽:241
越南戰爭美軍有哪些部隊 瀏覽:21
榴槤泰國的和越南的哪個好吃 瀏覽:385
越南生意最好的理發店多少錢 瀏覽:433
怎麼在印尼開通移動國際漫遊 瀏覽:785
印度人怎麼換衣服 瀏覽:595
中國象棋怎麼看局 瀏覽:183
英國私人公司如何上市 瀏覽:819
在越南吃什麼面 瀏覽:95
伊朗北部靠近哪個國家 瀏覽:911
人民幣是印尼盾的多少倍 瀏覽:790
印尼的一畝地多少平方米 瀏覽:127
中國民航大學宿舍管理怎麼樣 瀏覽:4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