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新中國成立以來有幾次舊幣換新幣的事件
嚴格意義上來說,只有一次舊幣換新幣。
時間是1955年3月1日,中國人民銀行開始發行第二套人民幣,新幣與舊幣的兌換比率為:1:10000,也就是一萬元第一套人民幣兌換新幣一元。
1955年幣制改革原因:
1、解放前連續多年的通貨膨脹遺留的影響沒有完全消除,第一套人民幣的面額較大,以萬元為單位,不利於商品流通和經濟發展,給人民生活帶來很大不方便。
2、解放戰爭時期帶給國民經濟的影響已基本消除,工農業生產迅速恢復和發展,商品經濟日益活躍,市場物價也已經穩定。
3、國家財政在收支平衡,商品庫存充足,黃金儲備連年增加
因此,迫切需要一個獨立、統一的貨幣制度。
兌換比率:新幣與舊幣兌換比率為1:10000。
(1)新中國成立舊幣如何處理擴展閱讀:
第二套人民幣和第一套人民幣摺合比率為:第二套人民幣1元等於第一套人民幣1萬元。
1955年3月1日公布發行的第二套人民幣共10種。1964年4月14日,中國人民銀行發布了《關於收回三種人民幣票券的通告》,決定從1964年4月15日開始限期收回蘇聯代印的1953年版的3元、5元和10元紙幣,1964年5月15日停止收兌和流通使用。
第二套人民幣在設計、印製發行工作中,得到了周恩來、陳雲等中央領導同志的極大關懷和高度重視。他們親自審查了整個設計方案。
在設計時,採納了周總理提出的許多具體的、寶貴的修改意見,使第二套人民幣設計主題思想明確,印製工藝技術先進,主輔幣結構合理,圖案顏色新穎。
第二套人民幣主景圖案內容體現了新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的風貌,表現了中國共產黨革命的戰斗歷程和各族人民大團結的主題思想。
鈔票式樣打破了原有的固定的四邊框形式,採用了左右 花紋對稱的新規格;票面尺幅按面額大小分檔次遞增;整個圖案、花邊、花紋線條鮮明,精密、美觀、活潑,具有民族風格。
第二套人民幣在印製工藝上除了分幣外,其他券別全部採用膠凹套印,其中角幣為正面單凹印刷;1元、2元、3元和5元紙幣採用正背面雙凹印刷;10元紙幣還採用了當時先進的接線印刷技術。
第二套人民幣的凹印版是以中國傳統的手工雕刻方法製作的,具有獨特的民族風格,其優點是版紋深、墨層厚,有較好的反假防偽功能。
因此,第二套人民幣發行後立即得到了人民群眾的歡迎,稱贊這套人民幣好看、好認、好算、好使。實踐證明,第二套人民幣成為中國第一套完整、精緻的貨幣,對健全中國貨幣制度,促進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發揮了重要作用。
② 在銀行里存,取都有新人民幣,那些失去價值的人民幣如何處理!
每個銀行分支機構會定期上繳舊幣、污損幣、假幣給其總行,由總行匯總後,統一上繳給當地的人行分支機構。
③ 民國到新中國貨幣怎麼處理的
回收然後發通用貨幣。
新中國的成立。開始廢除通寶制,以紙幣為主流貨幣,配合小面額的銅幣及其他材質的硬幣流通至今。為現代人的生活發展做著偉大的貢獻。
一提起民國時期使用的貨幣,大部分人第一時間腦子里就閃現出了袁大頭的模樣,自從1914年袁世凱以總統令的形式頒布《國幣條例》之後,袁大頭就漸漸成為了民國主流貨幣。 不過,由於大部分涉及民國的影視作品大都僅使用袁大頭作為劇中貨幣。因此也給觀眾們留下了「民國只有袁大頭」的刻板印象。 實際上,在袁世凱鑄幣時,我國還流通著上百種貨幣,不僅有我國鑄造發行的龍幣,還有大量的外幣。
拓展資料
1、袁大頭,民國時期主要流通貨幣之一 正是由於這種混亂的幣值,民國政府才不得不趕制袁大頭,整治貨幣市場。 即使袁大頭在貨幣市場中表現優良,再加上政府的背後努力,但以民國政府的控制力,讓袁大頭成為主流貨幣已經是超常發揮了。而徹底掃清其餘貨幣實在是力有不逮。 這也就意味著在民國歷史上除了袁大頭之外的貨幣始終處於一個被學界和大眾所忽視的狀態。 況且,民初的物價,一位長工一年到頭的工資,也不過一二銀元,並不是所有人都用得起銀元。
2、清末制銅 清末國際銅價一路走高,而甲午戰爭之後日軍又掠奪走了大量的金銀制錢,這就導致了我國在清朝末年爆發了一次嚴重的全國性的錢荒,老百姓手中都無錢可用了。 為了解決這一尷尬局面,清政府被迫允許各省政府鑄造銀幣,截止光緒二十五年,已經陸陸續續有二十五省開始了銀幣鑄造工作。但由於這批銀幣幣值過大且成色不足,在流通中頻頻出現滯銷貶值的情況。 因此,這批銀元不僅沒能補救錢荒,甚至還有所加重。而這批銀元在當時有一個專有的名詞「制錢」。是清政府的官方法定貨幣。 在這種情況下,廣東當局心生一計,率先試鑄銅元,結果得到了商民一致好評。慈禧眼見此景,便下令大力推廣銅元,以此來補救錢荒。「沿江沿海各督撫籌款仿辦,即就各該省搭鑄通行——《光緒朝上諭檔》」 因此,此後各個地方政府只要遇到金融問題,就要開鑄銅元,譬如天津金融恐慌時,時任直隸總督的袁世凱,就選擇了開鑄銅元,「謂此由錢荒所致,於是始鑄銅元以救之」。 除此之外,江蘇、湖北、浙江、江西等省也先後開鑄銅元。
3、按規定成分稱重配料,熔解澆鑄成版狀銅料。將軋好的銅條經沖餅機加工製成坯餅 開鑄銅元,不僅僅是為了補救錢荒,更重要的是此事本就有利可圖,以往政府鑄錢多是虧錢,其利潤里僅有10%左右,但鑄造銅元的利潤率則高達30-50%。 在這種情況下,銅元很快就遍地開花,有人笑稱這一時期是「銅元局全盛日」。 但這其實並不是一件好事,梁啟超就寫了《各省濫鑄銅元小史》一文來反對各省大規模鑄造銅元的行為。但正如梁啟超所擔憂的那樣,大量發行銅元的城市出現了「銅元危機」,銅元貶值、流通壅滯,隨後各省開始抵制外省銅元、州縣官府也折收或者乾脆拒收銅元,嚴重的阻礙了銅元作為貨幣的正常流通。 為了應對這種情況,清政府相繼出台了《整頓圜法酌定章程十條》、《統一銅元辦法八條》的條例,試圖解決銅元危機。這兩個條例的主要內容是對銅幣的鑄造量作出限制,並且規定官府不得拒收銅幣。 如此行為,其實對銅幣危機的解決並無決定性的效果。
④ 新中國成立時是怎麼把新貨幣~人民幣發行下去的
靠行政力強制發行,這就是公有制的好處,資源集中方便掌控。
具體怎麼發呢?我們不妨來對比一下金圓券和第一套人民幣分別是怎麼發行的吧,大家可以體會一下其中的區別。
一提到金圓券大家首先會想到通貨膨脹。但實際上金圓券替代舊法幣是一個自然替代的過程,就好比我們現在的第三代人民幣替換第二代,第四代替換第三代一樣。央行發行新幣的同時逐漸收攏舊幣,慢慢的市面上就看不到法幣只剩金圓券了。當然,後來國民政府財政實質性破產導致濫伐鈔票,這是後話。
那麼新中國成立的時候人民幣能不能走這條路子呢?共產黨想走,但很難。你看第一套人民幣面值極大,喝一碗豆漿都要幾萬十幾萬人民幣,實際上就是想和通脹後的舊幣形成一比一無縫接軌,通過逐漸收攏舊幣發行新幣實現平穩過度。
但問題是:
首先當時共產黨是新興政權,別說大資本家,連普通老百姓都不完全信任;
其次,金圓券當時信用已經破產,搞一種新幣想無縫對接難度太大,就好像現在的辛巴威一樣,發行幾套新幣都是一樣,沒人用。
那麼怎麼辦?
好在當時共產黨走的是農村包圍城市的政策,又是從東北華北西北一路打向東南,這有個極大的好處,就是礦產和糧倉大都在後方,多少受到共產黨的控制。
於是這下就好辦了。
一來通過大力宣傳,用人民幣就是愛國,就是支持共產黨。加深普通人對人民幣的認同感,促使他們主動使用人民幣。
第二,米,礦,煤,面等主產區都在新中國政府的控制之下,南方雖然產米糧,但是其他產品少,這時候通過政府出面規定,米面糧礦煤等只能用人民幣交易,而且國營公司帶頭只收人民幣。由於都是生活必需品,因此逐漸讓市民建立起了「生活只能用人民幣」的觀念(用其他貨幣買不到這些生活必需品)
第三,找市面上一些比較大的資本家協商,交易只用人民幣,不收法幣、銀元和金條,用行政手段強制大眾習慣人民幣。
第四:完善人民幣的金融渠道,讓人民幣與舊幣的兌換,使用更順暢
第五:打擊投機倒把,整頓金融市場秩序,讓地下銀元、金條和美元黑市逐步退出民眾生活,保障人民幣的唯一合法性和權威性。
經過一段時間,市面上只能用人民幣交易的貨物越來越多,大家就對人民幣產生了信心了。
看,強制力是不是比市場經濟好用多了
⑤ 家中破損的人民幣應該如何處理能否直接丟棄
我們都知道人民幣是用紙做的,只不過這個紙比較特殊。所以人民幣使用久了之後就會破損,小編家中就有一些破損的人民幣。有一名網友,家中也有破損的人民幣,那這些人民幣應該如何處理呢?能否直接丟棄?
總結
按照中國法律規定,銀行是有義務兌換破損人民幣的,並且將這些破損的人民幣進行集中處理。所以如果網友的家中有一些破損的人民幣,就可以拿到銀行去兌換,這樣也能夠減少財產損失是很實惠的。 但是如果你認為這些人民幣破損的太過嚴重,比如說一張人民幣被撕成了十幾張,那你也可以直接丟棄,這也是不違法的。
⑥ 新中國發行新幣舊幣
新幣發行到取代舊貨幣需要過度的階段,錢回到銀行就不會在流通出來。
⑦ 舊幣換新幣,銀行是如何處理回收的舊幣的
我們拿著現金買東西,總會收到一些殘缺污損錢幣,當然還有一些舊版貨幣。殘缺污損舊錢幣我們收來容易,但是再想付給商家,很多時候他們都覺著殘破幣不好花,也不好給顧客找零。我們該怎麼辦呢?其實每家銀行除了提供正常存取款服務外,也都會為大家提供殘破幣兌換窗口的,用於兌換殘幣或者舊幣。我們將可以將殘缺污損的錢幣拿到當地任意一家銀行進行等額兌換,拿到新錢,當然,個人建議舊版鈔票,如果比較新,完整度較好,還是自己留下收藏比較好。
紙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