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怎麼做才能讓中國文化傳播到全世界呢
首先就是國人一定要了解一下中國的文化,在國外通過留學生給周圍人傳授,需要在平台上面多發一些這樣的視頻,這樣才能夠讓所有人都了解到。
㈡ 中國文化如何全球傳播
國際上一般提倡外語翻母語。母語翻外語,盡管可以做到不出差錯,但對國外讀者而言,閱讀起來還是有隔膜。 ●我們需用更開闊的視野去理解中外文化傳播,要看到,翻譯之後,還有出版、傳播、接受,最後才談得上影響力。楊先生的貢獻只是第一步,接下來還有太多的事情有待我輩繼續努力。推薦閱讀2011年搞笑版新聞聯播:Q幣潘幣實現自由兌換(圖)A股轉機尚需一兩年[時政] 也談「新冷戰」[經濟] 中國股市十年與國足十年[社會] 90後人文素養最高?[熱帖] 明星獲獎感言背後的故事[文史] 楊鈺瑩復出 當年為何被封殺[文史] 1972年朝鮮黃金時代(圖) 水皮:郭樹清救市說法只能當故事 ●嘉賓:謝天振(上海外國語大學高級翻譯學院翻譯研究所所長,比較文學暨翻譯學教授) 龔丹韻:譯界泰斗楊憲益先生的去世,引起了大眾對翻譯和中外文化傳播的熱議。楊先生一生致力於把中國文學翻譯成英文,讓中國文化走出國門。您覺得這個領域今天我們做得怎樣? 謝天振:楊先生畢生的願望,就是把中國文化介紹給全世界。如果我們真的認同楊先生的理念,那就應該把他所追求的,踏踏實實地做下去。畢竟,中國文化的全球傳播,並不是譯文翻完就算成功了。它還涉及到一個更大的命題:中國文化如何才能走向世界?這個問題上長期以來一直有一個認識上的誤區,以為只要把中文翻成外文,就自然而然走向世界了。其實並非如此。 作家劉心武告訴我,他去巴黎時驚訝地發現,法國的文化學者們竟然都沒聽說過魯迅,而其實我們已經翻譯了大量的魯迅作品。此外,我的一位博士生,論文就是「《紅樓夢》英譯史研究」。她發現,盡管《紅樓夢》的全譯本中,楊憲益先生的譯本比起英國漢學家霍克斯的譯本更加准確高明,然而令人沮喪的是,她在國外知名的幾大圖書館發現,借閱率、引用率最高的是霍本,看過楊本的寥寥無幾。 其實換位思考一下,我們中國讀者如果想看西方名著,一般也會首選國內翻譯家的譯本,比如巴爾扎克的小說,就會選傅雷的譯本。傅譯文筆流暢漂亮,貼近中國人的審美趣味,懂法文的專家甚至覺得比巴爾扎克的原文更美。 龔丹韻:既然選擇本國人的譯本是不可避免的傾向,而西方漢學家畢竟有限,中國文化想要走向世界,突破口究竟在哪裡? 謝天振:現在大家都對中國文化走出去的意願很強,成百上千種中國文化典籍被翻成了英文,初衷很好,但最後往往是:國內出版,國內發行幾千冊,躺在國內圖書館里。最多讓國外留學生看,留學生回家鄉後,可能還是選擇他們國家的譯本。與此對比的是,中法文化年上,有位中國作家的小說譯本銷售高達9萬多冊,關鍵就在於它由法國出版社出版,很容易經由法國的文化渠道流傳開來。 國際上一般提倡外語翻母語。母語翻外語,盡管可以做到不出差錯,但對國外讀者而言,閱讀起來還是有隔膜。畢竟本國的譯者更了解本國讀者的閱讀習慣和文化趣味。不過對中國而言,國外精通中文的人才實在有限,任其自然是不行的。所以目前的策略上,我們不妨積極鼓勵國外學者、國外出版社多翻譯點中國名著,甚至可以給他們配備中方的顧問,或者中外合作翻譯等,在國外的流通渠道出版,如此才能事半功倍。 我們需用更開闊的視野去理解中外文化傳播,要看到,翻譯之後,還有出版、傳播、接受,最後才談得上影響力。楊先生的貢獻只是第一步,接下來還有太多的事情有待我輩繼續努力。 龔丹韻:讓外國人來翻譯,難免對中國文化有所誤讀。對我們而言也是如此,比如村上春樹的小說換了一位譯者,讓讀者們大為吃驚,與原來的風格感覺居然可以完全不同。翻譯究竟該怎麼處理文化之間的差異? 謝天振:中國的翻譯歷史經過兩個階段:清末民初時,我們對西方了解太少,為適應國內讀者的閱讀習慣,採取的方法是「歸化」。比如林紓翻譯《福爾摩斯》時,說他「拂袖而去」,現在我們都知道西裝袖口是做不出這個動作的。翻譯中的這類扭曲,當時也無可奈何,必須先讓中國人理解為先。魯迅首先注意到這個問題,極力強調保持語言的原汁原味,可惜他的實踐並不成功,但那種高瞻遠矚的眼光值得肯定。隨著我們對西方文化了解愈深,新時期的翻譯,追求的方法是「異化」,盡量把有差異的文化信息直接翻給中國讀者。其實翻譯永遠不可能百分百契合原著。有一句名言:翻譯總是一種創造性叛逆。 我曾對村上春樹小說的第一個譯者林少華說,「中國讀者首先是通過你的翻譯,接受了村上,喜歡上了村上,這就是你的貢獻。」而現在,因為對村上有了一定的理解和興趣基礎,讀者希望有更貼近原文的譯文,這也是很正常的。翻譯異域文化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有一個過程。我們了解西方文化用了100多年的時間,而西方對我們的了解才剛剛開始起步,不可能指望西方短時間內就能奉獻出非常忠於原文的中國典籍譯本。 龔丹韻:隨著年輕人的外文水平普遍提高,網友們組成了各種翻譯小組,第一手的外國文化作品,從小說、電影到電視劇等,大多經由這些「字幕組」先在網上流傳,您對此怎麼看? 謝天振:我對年輕人參與翻譯持肯定態度,社會對翻譯的熱情,有助於整體翻譯水平的提高,人們會更了解翻譯是怎麼回事。上外高翻學院的學生中,最優秀的學員往往是非外語專業出身,反而外語專業的學生,局限於單純的語言訓練,缺少文化訓練,知識面狹窄,視野不夠開闊,在翻譯上顯示不出自己的優勢。 現在翻譯已經進入到一個職業化時代,充分利用網際網路、電腦翻譯軟體,正是這個時代的一大特徵。網上的字幕組也許還無意成為職業翻譯,但是若干年後其中說不定也會冒出幾個優秀的網路翻譯家。 翻譯本來就交匯著各種學科、各種專業,職業化時代的翻譯更是一個開放的大平台,這樣,翻譯事業才會更加興旺發達。
㈢ 外國人為何放棄一切來到中國,成為中國文化的傳播者
中國作為具有上下五千年歷史的泱泱大國,所積累的文化財富是無比珍貴的,這些文化瑰寶對於我們每一個人來說都是意義重大的,無論是書法、繪畫還是戲劇都向我們訴說著中國這五千年來的發展歷程,因此對於很多人來說都是非常具有吸引力願意為之著迷的,在《越戰越勇》這一檔節目上,一位外國人放棄了一切來到中國學習京劇,成為了中國文化的傳播者,這也可以看出中華文化的魅力。
這也是為何如今越來越多外國人前來中國學習的一個原因之一,除了我國變得原來越強大之外,更重要的一點就是我國的文化底蘊非常深厚,當我們去探索其中的奧秘之後,對於整個人的人生境界都會得到一定的升華。
㈣ 怎樣讓外國人更好地體驗中國文化
文化是個很大的概念,讓一個外文化的人短時間內對一個異族文化有所了解,個人認為應從小處入手,由淺入深。在我看來,應從中國人的日常生活習慣,民俗,風俗開始,漸漸加強他們對中國的認識,然後可以慢慢介紹中國文化的根源「儒學」,讓他們來了解中國人的思維方式,文化理念。希望能幫到你!
㈤ 如何對外傳播中國文化
傳統中國文化是儒釋道,即儒家思想、佛教思想和道家思想的組合,但主流是儒家思想。其他學派的思想對中國傳統文化影響不大,如法家思想、墨家思想等。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是純國貨,佛教思想是由以前的西方傳播給中國的,不算純國貨。所以,要對外真正傳播中國文化,只要教外國人讀兩本書,一本《論語》,一本《道德經》就差不多了,用外國譯本教更快捷方便省事。這樣,遠遠好過教外國人用筷子吃飯、一筆一畫寫漢字,捨本逐末,沒有多大實際效果。
傳統中國文化適用於封建社會的昨天,它使中國成為沉睡的獅子。今天的中國應該在保留傳統文化中有益的部分的基礎上,積極向西方資本主義學習,向西方人做學生。
㈥ 如何更好地對外傳播中華文化
傳統中國文化是儒釋道,即儒家思想、佛教思想和道家思想的組合,但主流是儒家思想。其他學派的思想對中國傳統文化影響不大,如法家思想、墨家思想等。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是純國貨,佛教思想是由以前的西方傳播給中國的,不算純國貨。所以,要對外真正傳播中國文化,只要教外國人讀兩本書,一本《論語》,一本《道德經》就差不多了,用外國譯本教更快捷方便省事。這樣,遠遠好過教外國人用筷子吃飯、一筆一畫寫漢字,捨本逐末,沒有多大實際效果。
傳統中國文化適用於封建社會的昨天,它使中國成為沉睡的獅子。今天的中國應該在保留傳統文化中有益的部分的基礎上,積極向西方資本主義學習,向西方人做學生。
㈦ 現在的人怎樣做,才能把中國文化傳播到其他國家
我們都知道現在文化傳播是比較重要的,越來越多的人把自己國家的文化傳播到外國,作為中國人,我們也希望自己的國家的文化也可以傳播到國外,我覺得傳播自己國家的文化可以通過以下幾個非常重要的途徑。我們都知道現在有很多孩子也就是留學生,他們會到外國去留學,那麼他們既然是中國人,身上肯定也帶著中國的文化,這樣我們就可以把中國的文化帶到國外和外國的人一起分享,作為一個留學生,雖然是中國的小小一份子,但是到了國外代表的是中國的形象,中國的氣質和文化,那麼就一定要用合理的方法把自己國家的文化傳播到國外,讓國外的人了解中國的文化,喜歡中國的文化。
也就是說我們想傳播自己的文化,首先要做到文化自信,喜歡上自己國家的文化,在喜歡自己國家文化的同時,在和外國人接觸時,努力把自己國家的文化傳播給外國人,讓他們感覺到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源遠流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