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根據人的本質屬性談談如何處理好利他與利己得關系
利己與利他是人生經常遇到的一對矛盾。它們既是對立的,表現為有的時候堅持「利己」就不能「利他」,或者相反;它們又是統一的,有些情況下,「利己」的同時,也可以「利他」。
人生活在社會中,經常會遇到一些利益關系問題,必須要對利己利他表明自己的態度並正確處理。
要堅持「我為人人,人人為我」的處事原則。「我為人人,人人為我」集中體現了人的社會本質,也反映了個人的存在和發展既需要個人的努力,又需要他人的幫助和支持。
② 利己和利他發生沖突,應該如何智慧地抉擇
如果是我來進行抉擇的話,我考慮的不是利己或者利他,我會更實際的角度,去考慮,這個沖突所帶來的後果是什麼樣的,對我個人有什麼影響,對社會有什麼影響。
可是,既然選擇偏向了其中一方,就需要我們更為勇敢地承擔選擇所帶來的後果。
智慧不僅僅體現在做選擇的時候,更體承擔選擇所帶來的影響上。
選擇以後,就不要再後悔,無需患得患失。更無需給自己太多的心理壓力,質疑自己的選擇。
為什麼要利己,是不是太自私了?為什麼要利他,自己出事了怎麼辦?
沉浸在這些困擾之中,我們就很難做出正確的判斷,很難真正去體驗、感受我們的美好生活。
像有些人傾家盪產地做公益,我們覺得他們很愚蠢,但是他們自己樂在其中,能夠在這種行為中得到滿足與內心安寧,又有什麼不可以呢?
像有些人自私自利,做什麼都只從自己角度考慮,可是他們沒有損害別人,又有什麼不可以呢?
利己,還是利他,從個體來說,愛怎麼樣就怎麼樣,別被社會綁架了。
③ 如何正確處理利己和利他的關系
兩者相互聯系
在利己的同時兼顧利他
在利他的同時不違反利己
④ 如何正確對待公與私,義與利,利己與利他的關系
所謂的公,就是社會或社會利益,就是單位;所謂的私,就是個人或個人利益。個人的私立在任何時候都要受到限制,不是誰想幹嘛就幹嘛。在當前形勢下,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和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的思想觀念也在悄然發生著變化。有個別黨員幹部由於缺乏必要的政治理論學習,政治素養不高,黨員宗旨意識淡漠,責任意識、大局意識、危機意識和服務意識大大降低,在面對利益誘惑之下,個人私慾在逐漸膨脹,政治紀律、組織紀律鬆懈,對待公與私的問題上,天平傾斜,心理扭曲,公的概念模糊甚至消失,導致逐漸走上貪污腐化的道路。
上述這些問題的存在,無不時刻在提醒著我們每一個黨員領導在對待公與私的關繫上一定要保持清醒的頭腦,不要因一時的私慾而斷送其一生的前程。當然,在可能的條件下,滿足個人正當合理的要求,可以調動每個人的積極性;另一方面,要樹立社會主義榮辱觀,倡導大公無私、先人後己、公而忘私的高尚情操。在公與私利益關系發生矛盾的時候,要自覺地以個人利益服從公共利益,以公為重、以公為先、舍私為公。提倡尊重人、理解人、關心人,職工、為社會、為單位多做好事。
如何正確對待義與利的關系。義與利具有統一性,義與利又有對立的一面。有的時候、有的情況下,義與利不能同時兼得。但是義與利並並不是針鋒相對、水火不相容的。在實際生活中,具體情況雖然比較復雜,但只要分清公利和私利,權衡大利和小利,就不難找到道德把握的界限。問題在於當遇到利益沖突時如何對待,以什麼原則來解決沖突。
對於個人與組織的關系,個人一定要完全服從組織,組織讓干什麼就干什麼。但事情往往事與願為,有些黨員,模範帶頭作用、表率作用還沒有完全發揮出來,危機意識、責任意識、擔當意識欠缺,對領導安排的工作任務斤斤計較,拈輕怕重,或者挑挑揀揀,這些都是每個黨員今後所要加強的地方。
總之,作為一名共產黨員,要牢記自己舉起拳頭面對黨旗庄嚴宣誓的時刻,牢記黨的宗旨。心端正了,行為自然會向著好的方向發展。
⑤ 如何面對利己與利他
為自己,即利己;為他人,即利他。這是十分簡單明了的一對矛盾。我們無時不生活在這樣的矛盾之中。
不庸諱言,人都存在著一定的利己性。法國哲學家笛卡爾想通過懷疑建立起哲學系統,最後承認:「我思,故我在。」他從哲學方面證明自己最實在。飢寒冷暖、喜怒哀樂,只有自己最能感受,也最清楚。因此,講人生,講社會,都不得不由自己出發,甚至以自己為中心。
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指出:「對於各個人來說,出發點總是他們自己」,「個人總是並且也不可能不是從自己本身出發」。這段話的意思是:處在一定歷史條件和社會關系中的個人,總是從他特有的角度出發去認識和評價周圍的一切。他對社會的看法,盡管受到他人的多種因素的影響,但總是鮮明地打著個人的印記。不管你是意識到,還是沒有意識到這一點,每個人都是生活在他人(如民族、團體和家庭)之中的「我」。同時,每個人也實實在在生活在他人之中,自己的生存、發展、利益、幸福都與他人聯系在一起。因此,個人的利益與他人的利益既有一致的地方,也存在矛盾沖突。正因為如此,在利己與利他的關系問題上,一直有兩種相反的觀點、態度和行為。
一是絕對肯定利己,否定利他。認為自己的利益高於一切,個人自己的發展依靠自己個人的理性、天賦以及個人奮斗去實現;認為個人服從社會就是損害個人的利益,就是不人道。在這種利己主義原則主導下,「人不為己,天誅地滅」,「人人為自己,上帝為他人」,「點著別人的房子煮自己的一個雞蛋」便成了損人利己者的真實寫照。具體表現,如:為了發家致富,巧取豪奪,爾虞我詐,甚至偷摸扒竊,謀財害命;為了自己陞官,不惜打擊、誹謗、陷害他人;為了發泄自己內心的不滿,砸公家的東西,或拆他人的台:我不行,你也甭想行等等。這些把自己的幸福建立在他人的痛苦之上的行為,都是可惡的不道德的極端利己主義的表現。
二是絕對否定利己,肯定利他。在「左」傾思潮的影響下,我國曾出現了對社會利益的絕對肯定和對個人利益的絕對否定的思潮。利己與利他被置於水火不容的地位。推行「一大二公」,都吃公共食堂,不能有自己的「家」;不能有自己的「自留地」,更不要說私有財產;人們無休止地「鬥私批修」,「狠斗私字一閃念」,要求人們盲目地服從他人的利益,無條件地犧牲個人利益。這樣的結果自然會扼殺個人性,阻礙社會物質文明的健康發展。
利己與利他並不是絕對的,而是相對的,在一定的情況下,又是統一的。在現實生活中「主觀為自己,客觀為他人」的現象比較普遍,「各盡所能,按勞取酬」就蘊含著利己與利他的合理性。一個要補鍋,一個鍋要補。靠一技之長「利他」,進而「利己」,從中得到報酬,兩廂情願,各得其所,何樂不為?
我國古代著名文學家元好問在金元動亂年代,顛沛流離,十口之家,就靠他給人撰寫碑文墓誌賺錢養家糊口。
他在《初挈家還讀書山雜詩》中寫道:
並州一別三千里,
滄海橫流二十年。
休道不蒙稽古力,
幾家兒女得安全?
他盡其所能,撰文取錢,當然覺得理直氣壯。在利己的基礎上利他,在利他的前提下利己,用中國古代墨子的觀點來看,應該是合乎道德的。《墨子·兼愛》雲:「兼相愛,交相利。」「為彼,猶為己。」意思是說,人在交往中應該互愛、互助、互惠、互利;為他人,也為自己。
用現代市場經濟的觀點看,這也是合情合理合法的。
比爾·蓋茨開發微機軟體之初,僅僅是為了開創自己事業,實現其發財致富之夢,沒料到他所開發的微軟利國、利民、利天下,以致推動了世界「電腦革命」。他在大賺其錢的基礎上,也為世界現代科技事業的發展做出了很大的貢獻。可謂既利己又利他。香港著名企業家邵逸夫熱衷於慈善事業。他所捐建的以「逸夫」命名的學校、圖書館等公共事業已遍布全國不少的省、市、縣。他在關心、資助他人的同時,自己也獲得了良好的社會形象和聲譽,實現了自己的人生價值。可謂既利他又利己。
在現實生活中,利己又利他,利他又利己的人可以說「芸芸眾生」,而要做到「毫不利己,專門利人」,確屬難能可貴,但也不乏其人。如共產主義戰士白求恩,離開優越、安全的生活環境,從加拿大不遠萬里來到硝煙彌漫的中國,為實行人道主義救助犧牲了自己的生命。如印度修女德雷莎,平時布衣疏食,幫助窮人,把獲得的諾貝爾和平獎金又都用於慈善事業,被譽為「窮人的聖者」。他們的「利他」行為並不完全是為了「利己」,沒有任何功利色彩,這正是他們道德境界的高尚之處,也是世人學習的楷模。
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環境下,片面地強調利已是行不通的;片面地強調利他,也是不合時宜的。利人亦可利己,利己而不損人,這是現代人在激烈的社會競爭中應該遵守的「游戲規則」。
⑥ 簡述在日常的學習和工作中我們如何處理好利己利他的關系
(1)摒棄「利己主義」,積極為人。
(2)拒絕偽善,善於利己。
(3)化解「利己」與「利他」的沖突,大家好才是真的好
⑦ 如何處理利他和利己的關系
從新生兒來到世界的第一瞬間開始,他的所有感受都是自己的,別人的感受與他無關;只要自己有需求就哭(嬰兒遺傳的解決問題的方法之一),不知道也不可能管別人的需求。大腦這樣的「知識結構基礎」是為個體生存服務的,雖然沒有善惡之分,卻是一個極其容易接受私利,極難建立真正為他人、為社會著想的知識接受機制。因為一切能夠滿足個體需求和願望的刺激信息都是極其容易引起個體的注意,引起個體愉快的情緒。而注意時和產生愉快情緒時,都能夠聚集大量興奮能量,產生深刻的痕跡和牢固的聯系。相反,別人的感受和需求,嬰兒是無法感受到的。幼兒及成年人,即使知道別人的感受和需求,也絕對沒有自己親身感受那麼強烈——俗語說:針不刺到肉不知痛(准確說是知道會痛,卻沒有感受到痛),指的就是這種區別。沒有強烈刺激,也就不容易產生深刻的痕跡和牢固的聯系。綜上所述,可以看出,人腦的「知識結構」確實是一個極容易接受「利私」,不容易接受「利他」的結構。所以,世界上多數人都是自私的,但是,自私有程度之分,極端自私和極端無私都是極其罕見的。看看:只有溺愛、沒有愛心教育的留學生竟然可以砍傷母親,原因竟然是她寄錢遲了;昏迷倒地的老人,蘇醒後竟然誣告救命恩人撞倒他!同樣,雷鋒式的人物也不多,翻開歷史,除了傳說中的堯、舜、禹外,就只有屈原、魏徵、包拯、岳飛、陳之茂、文天祥、海瑞這幾個舍己為公的榜樣了!當然,再找找也許還有幾個,但對比幾千年時間的人口,再多百倍也無法改變「極其罕見」這個結論。
後天教育是決定個體內在自私程度的重要因素,社會環境和法治機制是促進或制約個體自私慾望的重要因素。這里不做論述。
利他,從字面看,與利己不同,但是,細心分析,竟然發現實質上利己的佔多數!請看下面的粗略分析:
1、真正的母愛是世間最偉大的愛,為兒女利益,母親可以奉獻一切,包括生命。
2、也稱母愛,但實質上是利己,望子成龍是為了母憑子貴;望女成鳳是為了女兒嫁得好,自己也風光。現實生活中,這種思想佔多數,真正無私者不多。
3、愛情是歷史永恆的話題,男性可以「不愛江山愛美人」,可以為愛的人去犧牲。女性可以「非君不嫁」,可以一同赴湯蹈火。這種真愛不多,否則不會成為少男少女夢想中的樣板,不會成為激動人心的劇目。
4、夫妻本是同林鳥,大難臨頭各自飛,這是五千年生活經驗的總結。
5、民族主義者,愛國主義者,宗教信仰,哲學信仰都可以培育出內心真正忘我的忠誠戰士,從忠誠度來看,他們是為了理想,是利他。但是實質上,這種文明沖突本身就是零和博弈,其得就是另外人群的失。因此並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利他。只有佛教避免了這種沖突,可惜它只有軟力量。
6、趨利避害是人的本能,大至國家興亡,小至兄弟分家,都無法避開這種本能。因利而合、因利而分直到因利而斗,同樣,因利而利他,因利而付出,因利而貢獻,都是不難理解的。
綜上所述,利他往往是利己的不同表現形式,人類社會就是私慾利益博弈的場所,設計一個理想社會模式,讓全人類不再爭斗,實現人類大和諧,共同進步,人人幸福是心理學的責任。
⑧ 如何正確處理利己利他的關系
法清法師:利他和利己,這兩個在佛教裡面就是大乘和小乘的關系。所以,佛教我們要修大乘,不要修小乘。具體來說,當自己只想到利己的時候,這叫小乘;當自己想到利他的時候,就是大乘。比如我們在生活中,做什麼事情,首先想到的是利他,這是大乘菩薩。所以,我們把這個大乘要學好。
考慮別人的利益,就是給自己最大的利益,但很多時候,人往往都很自私,只考慮自己的利益。但如果只考慮自己的利益,那他所得的利益就會越來越小。眼前看,他獲得的好象很多,但慢慢慢慢,他能獲得的就會越來越小。
經書里邊也告訴我們,我們要自利,然後才能利人。從大乘來說,自利可不是光考慮自己的利益的意思。它是說,你要先做好自己,然後才能幫助別人。
我們學佛,要身體力行。從這個角度來說,我們在任何時候,都要考慮幫助別人。但幫助別人需要一個前提,就是你得有幫助的能力。所以,在身體力行幫助之前,你要完善自己,做好自己。比如學踩自行車,如果只是為了自己方便而學,就叫小乘。
但如果是為了幫助別人,方便帶同學、帶家人去學,就叫大乘,叫利他。但這里的前提是什麼?就是自己先得學會呀,自己先得掌握好騎自行車的技術。而不能說,光想著去載別人,自己卻不好好練,那樣一來,你就無法幫助別人。
因此,為了利他,你先要自利,即練好自己的本事,等到技術熟練了,才可以更好地去幫助別人。自利然後才能利人這句話,是從這個角度說的。
每一件事情上,你如果都能考慮別人的利益,考慮幫助別人和幫助自己的關系,那最終,你在給別人利益的同時,也會成為最大的獲益者。
(8)利己與利他的矛盾在中國如何解決擴展閱讀
與合理利己主義相反,個人主義是一種撲朔迷離、離奇怪誕、反乎常識的倫理觀。或許因此,個人主義論者遠遠少於合理利己主義論者。這種倫理觀的公認的代表,當推中國古代哲學家楊朱和莊子以及現代西方哲學家尼采、海德格爾、薩特。
首先,從人性論來看,個人主義也認為每個人的行為目的只能是為了自我。楊朱說:「身者,所為也,天下者,所以為也。」薩特說:「給予就是奴役,給予就是以毀滅劃歸己有,同時利用這毀滅來奴役別人。」但是,與合理利己主義不同,個人主義認為社會和他人對自己利輕害重。
這些存在主義者的論據並非生動直觀,而是著名的異化理論:
一個人只要生活於社會和他人之中,便不能不失去自由、聽任他人擺布,從而所造就的便是他人為自己選擇的自我,便是沒有獨特個性的、非本己的、非本真的自我;而不是自己為自己選擇的自我,不是具有獨特個性的、本己的、本真的自我:他人和社會是自我發生異化的根源。
其次,從道德本性來看,個人主義認為道德目的、道德終極標准完全是他律的,全在於增進自我利益。最後,從善惡原則來看,個人主義認為凡是以依靠社會和他人為手段—不論是損人還是利人—的行為,真正講來,都有害自我、不符合道德目的,因而都是惡。
只有以依靠自我為手段,亦即既不給予也不索取、既不利人又不損人地單純利己,才真正有利自我,才符合道德目的,因而才是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