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我國歷史上所著的茶書有哪些
茶書開始於我國。它是我國古代專門論述茶的圖書,是茶葉科學書。
我國茶書,開始見於唐,唐朝是我國茶業和茶葉生產技術空前發展的時期。在唐以前,我國飲茶、經營茶,主要限於南方;北方初不多飲,但到開元年間,由於北方大興禪教,坐禪夜不餐食,只許飲茶,所以飲茶在北方也很快興起。唐朝時,北方飲茶的興起,有力地促進了南方茶葉生產和南北茶葉貿易的迅速發展。據記載,中唐以後,每到採茶時節,茶商雲集茶區,舟車相繼,貨如山積。唐朝茶業的繁榮景象,也引起了整個社會對茶的普遍重視。公元8世紀,唐代學者陸羽應社會的需要,親身實踐,廣泛調查,博採群書,編寫了我國也是世界上第一部茶書——《茶經》。
《茶經》全書三卷,分十篇,論述了我國種茶的歷史,介紹了茶樹的產地、品種、適宜生長的環境、栽培方法、生產工具、茶葉採摘、製造技術、煮茶飲茶的器具、烹茶用水的品第、煮飲方法、茶葉的種類、各地飲茶的習慣、茶史資料的搜集和各地茶葉的品質等等。可以說,《茶經》實際就是祖國全部茶書的總目。此書不但對我國茶葉種植事業的發展起過重大作用,而且對世界各地也產生了巨大的影響。我國茶葉於公元850年首次傳到阿拉伯,後來傳入威尼斯、葡萄牙、英國、法國等地。
陸羽《茶經》是一部綜合性的茶書,我國茶書除《茶經》、《茶譜》和《茶論》等一類綜合性的著作以外,還有許多隻是就《茶經》中一項或幾項內容加以專門輯錄,有關茶的詩文和茶馬政要,專述其一,其他概不兼及。還有一類茶葉專著,也就是地方性的茶書,如專門記述福建建安茶葉的《東溪試茶錄》、《品茶要錄》、《宣和北苑貢茶錄》,以及專門介紹芥茶的《羅芥茶記》、《洞山芥茶系》和《芥茶匯鈔》等著作。這類地方性的茶書,是專著一地或某一名茶的歷史、生產情況和茶葉特色的。
我國不但是世界上最早撰寫茶書的國家,也是撰寫茶書最多的國家。據萬國鼎先生於1958年在《茶書總目提要》所列,從唐朝陸羽《茶經》算起,至清末程雨亭的《整飭茶皖文牘》為止,我國歷史上刊印的各類茶書共97種。最近又發現了唐朝裴汶《茶述》、宋朝桑尼茹芝的《續譜》和明末無名氏撰的《茗芨》等3種茶書。如將萬國鼎的總目加上3種茶書,正好是100種。但這並不是准確數字,可以肯定,我國歷史上所著的茶書不止這些。
② 我國古代,較為著名的幾部茶書有哪些
到目前為止,對茶葉的研究和記錄也一直在繼續,中華傳統文化上下5000年,對於查血的記錄也一直都沒有中斷,不論是唐朝,宋朝還是清朝,明朝都對茶學有一定的紀錄,說明茶學一直是歷史悠久、源遠流長的一門自然科學和人文科學。
③ 《茶經》《七碗茶詩》如何體現了中國古代茶文化
1、《茶經》體現中國古代茶文化具體分析:
《茶經》,是中國乃至世界現存最早、最完整、最全面介紹茶的第一部專著,被譽為「茶葉網路全書」,由中國茶道的奠基人陸羽所著。此書是一部關於茶葉生產的歷史、源流、現狀、生產技術以及飲茶技藝,茶道原理的綜合性論著,是一部劃時代的茶學專著。它不僅是一部精闢的農學著作又是一本闡述茶文化的書。它將普通茶事升格為一種美妙的文化藝能。它是中國古代專門論述茶葉的一類重要著作,推動了中國茶文化的發展。《茶經》全文分為十個部分,分別是一之源、二之具、三之造、四之器、五之煮、六之飲、七之事、八之出、九之略、十之圖。《茶經》是陸羽在各大茶區觀察了茶葉的生長規律、觀察了茶農對茶葉的加工,進一步分析了茶葉的品質的優劣,並學習了民間烹茶的良好方法的基礎上總結出的一套規律,此外陸羽還留心於民間茶具和茶器的製作,且製作出自己獨特的一套茶具。《茶經》系統地總結了以岩石充分風化的土壤為最好,今有碎石子的礫壤次之,黃色粘土最差。當時的茶葉採制和飲用經驗,全面論述了有關茶葉起源、生產、飲用等各方面的問題,傳播了茶業科學知識,促進了茶葉生產的發展,開中國茶道的先河。且《茶經》是中國古代最完備的茶書,除茶法外,凡與茶有關的各種內容,都有敘述。以後茶書皆本於此。
2、《七碗茶詩》體現中國古代茶文化具體分析:
第一部分:
日高丈五睡正濃,軍將射門驚周公。口雲諫議送書信,白絹斜封三道印。
開緘宛見諫議面,手閱月團三百片。聞道新年入山中,蟄蟲驚動春風起。
天子須嘗陽羨茶,百草不敢先開花。仁風暗結珠蓓蕾,先春抽出黃金芽。
摘鮮焙芳旋封裹,至精至好且不奢。至尊之餘合王公,何事便到山人家。
這一部分,寫的是軍將送來孟諫議的書信與新茶,信中提到:最新的陽羨茶(陽羨即江蘇宜興,古稱陽羨縣。陽羨茶即陽羨紫筍茶,此茶經陸羽的發現和推薦,自唐肅宗時便正式列為貢品),每年都要趕在清明節之前送到皇宮,以備宮中「清明宴」之用(「月團」喻指茶餅。用最好、最新、最嫩的茶葉制好封存之後,立即送往皇宮,剩餘的才是王公貴族享用,作者感慨道:好茶、新茶什麼時候才能到達這些種茶的山人家呢?
柴門反關無俗客,紗帽籠頭自煎吃。碧雲引風吹不斷,白花浮光凝碗面。
第二部分:
一碗喉吻潤,二碗破孤悶。
三碗搜枯腸,惟有文字五千卷。
四碗發輕汗,平生不平事,盡向毛孔散。
五碗肌骨輕,六碗通仙靈。
七碗吃不得也,惟覺兩腋習習清風生,蓬萊山,在何處?
玉川子乘此清風欲歸去。
這是第二部分,是這首詩最精彩的部分,它寫出了品飲新茶給人的美妙意境:第一碗喉吻潤;第二碗破孤悶;第三碗便能讓詩人文字五千卷,揚揚灑灑,神思敏捷;第四碗,平生不平之事都能拋到九宵雲外,表達了茶人超凡脫俗的寬大胸懷……喝到第七碗時,已兩腋生風,欲乘清風歸去,到人間仙境蓬萊山上。一杯清茶,讓詩人潤喉、除煩、潑墨揮毫,並生出羽化成仙的美境。寫出了茶之美妙。其中從「一碗喉吻潤」到「七碗吃不得,惟覺兩腋習習清風生」這一部分,又常被提取吟詠,並被單獨命名為《七碗茶歌》。
④ 有關茶文化的好書有哪些
1.《茶經》
《茶經》是一部世界現存最早、最完整、最全面介紹茶的專著,被譽為「茶葉網路全書」。此書是一部關於茶葉生產歷史、源流、現狀、生產技術以及飲茶技藝的劃時代茶學專著。
2.《煎茶水記》
這是一本現存最早的專門論水評泉的著作。全文僅約900字,共列出全國宜茶用水20處。
3.《品茶要錄》
本書共10篇,一至九篇論制茶過程中應當避免采造過時、混入雜物、蒸不熟、蒸過熟、烤焦等情況。對今天辨別茶葉質量仍然有參考價值。第十篇討論各產茶之地的特點。
4.《大觀茶論》
《大觀茶論》為宋代皇帝趙佶所作,是中國歷史上唯一一部皇帝的茶專論。全書共二十篇,對北宋時期蒸青團茶的產地、採制、烹試、品質、鬥茶風尚等均有詳細記述。
5.《茶具圖贊》
《茶具圖贊》是中國第一部茶具專著。該書繪制了宋代著名茶具12件,一具一圖一贊語,又以擬人手法給每一種茶假以宋代官名和職責,妙趣橫生。
6.《續茶經》
《續茶經》是從唐代至清代之間對《茶經》作出最完整補充的茶書,內容是《茶經》的10倍。
⑤ 現存明代茶書有多少種
現存明代茶書有35種之多,佔了現存中國古典茶書一半以上。其中有朱權《茶譜》、顧元慶《茶譜》、吳旦《茶經水辨》、吳旦《茶經外集》、田藝蘅《煮泉小品》、徐忠獻《水品》、陸樹聲《茶寮記》、徐渭《煎茶七類》、孫大綬《茶譜外集》、陳師《茶考》、張源《茶錄》、屠隆《茶說》、陳繼儒《茶話》、張謙德《茶經》、許次紓《茶疏》、程用賓《茶錄》、徐勃《茗譚)、周高起《陽羨茗壺系》等。其中,嘉靖以前的茶書只有朱權《茶譜》1種,嘉靖時期的茶書5種,隆慶時期1種,萬曆22種,天啟、崇禎6種,僅萬曆年間茶書就超過明代茶書的一半以上。
明太祖朱元璋廢團茶興葉茶,促進了散茶的普及。但明朝初期,延續著宋元以來的點茶道。直到明朝中葉,飲茶改為散茶直接用沸水沖泡。明人文震亨《長物志》雲:「吾朝所尚又不同,其烹試之法,亦與前人異。然簡便異常,天趣悉備,可謂盡茶之真味矣。」明人沈德符的《野獲編補遺》載:「今人惟取初萌之精者,汲泉置鼎,一渝便啜,遂開千古茗飲之宗。」泡茶道在明朝中期形成並流行,一直流傳至今。
⑥ 學習中國茶文化的書籍有哪些,你知道嗎
學茶當然要喝茶,而且也只有從喝茶中才能獲得茶的益處,才能體會到以茶為載體的思想、美學境界。非專業習茶的人要在短時間內掌握充分且正確的茶道入門知識是不容易的,筆者以從事二十五年茶道教學的經驗,多次整理這類課程,皆希望使初學者能以最短的時間與精力理解並應用這些知識。
⑦ 除了陸羽的《茶經》外,史上還有哪些關於茶文化的文獻古籍呢
除了陸羽的《茶經》外,史上還有《茶錄》等關於茶文化的文獻古籍。
《茶錄》是北宋蔡襄在祐年間(1049-1053)撰寫的一部茶學專著。這本書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是關於茶,第二部分是關於器具。說到蔡襄,作為宋四家的一員,他不僅是一位文學家、書法家,更是一位不折不扣的茶葉專家。自福建道上任以來,他為福建當地的茶葉生產做出了巨大的貢獻。現在福建省的茶葉生產情況也是受當時蔡襄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