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中國動漫的發展和現存問題有哪些
自20世紀以來,中國動漫呈現出井噴之勢,大量優秀的作品如《秦時明月》、《狐妖小紅娘》等廣受好評,再加上《西遊記之大聖歸來》、《哪吒之魔童降世》等大電影的高票房,讓大家認為中國動漫已經完全崛起,那麼中國動漫是如何一步步發展起來的呢?中國動漫目前面臨著哪些問題呢?
輝煌而曲折的發展歷程眾所周知的動畫形象米老鼠創作於1928年,然而大家不知道的是,我們國產的《大鬧畫室》在1926年就已經誕生了,這部動畫由中國美術片的開創者萬氏兄弟(萬古蟾、萬籟明、萬超塵、萬滌寰)製作,也標志了我國動畫產業的誕生。由於當時的技術限制,這部動畫僅有十分鍾,而且沒有聲音,但是仍然不影響當時人們對它的喜愛。這部電影大獲成功後,萬氏兄弟又創作了《一封書信寄回來》和《紙人搗亂記》,這三部動畫被稱為「中國歷史上最早的三部動畫」。
最後,版權問題也是國漫目前發展的一大制約。有維基網路為證,喜洋洋的盜版在授權市場上橫行,而喜洋洋盜版經營商的利潤是正版經營者的4倍。盜版商沒有一家是付授版權費的。由於投資的不到回報,原創動漫製作公司的產量不得不提高,於是又陷入到一個惡性循環——越來越長,越來越爛。
㈡ 中國動漫產業的發展歷史
1. 中國動畫建國前:早期探索期 1935年,中國第一部有聲動畫《駱駝獻舞》問世。1941年,受到美國動畫《白雪公主》影響,製作了中國第一部大型動畫《鐵扇公主》,在世界電影史上,這是繼美國《白雪公主》、《小人國》和 《木偶奇遇記》後的第四部大型動畫,標志中國當時的動畫水平接近世界的領先水平。
2. 中國建國初期:蓬勃發展期 建國後,中國的動畫事業可以說是得到了非常快速的發展,不但作品多,而且精品也非常多。這段時期,我國還開始嘗試使用不同的動畫製作方法,大膽使用中國的傳統藝術形式。
3. 中國文化大革命時期
4. 中國改革開放後:緩慢發展期有世界上的各種精品動畫引進,中國動畫界開始了反思,這直接導致了之後的探索與嘗試。
5. 中國動畫業目前:探索嘗試期
1999年中國製作的大型動畫《寶蓮燈》,就是嘗試之一,吸收國外的製作方法與經驗,結合中國的傳統神話傳說;1999年中國製作的大型長篇動畫《西遊記》也可以算是嘗試之一;1999年開始製作的52集長篇動畫《我為歌狂》、52集長篇動畫《白鴿島》與100集長篇動畫《封神榜傳奇》, 也是中國動畫業的嘗試。
㈢ 動漫在中國有怎樣的發展歷史呢
就中國近幾年的發展趨勢,中國動漫的發展前景一定很好的,未來的話,動漫和游戲結合會是一個趨勢,另外,中國特色動漫也會是一個趨勢,就像中國風電影一樣,成為中國電影走向國際市場的利器
從動漫的發展環境和政策來看,日本本身是動漫大國,歐美環境更是寬松,鼓勵創意,而中國,在政策、抄襲等各方面情況下,達到歐美、日本水平的可能性很小,即便達到,也要花很長的時間動漫一詞在中國是有怎樣的發展呢?首先應當明確動漫的含義,即動畫+漫畫
然後分析一下日本和歐美的動漫受歡迎的原因。
中國的動漫歷史的時間很長的,每個新事物的發展必離不開一些人的默默耕作,辛勤勞苦。日本的動漫其實很好,雖然在中國有所抵制、但可以學習他們先進技術,為我所用。中國現在抵制動漫但是只是一小部分地方抵制,我們要學其用,不管哪個行業用心就可以成功。
㈣ 動畫史的中國動漫發展史
中國動畫片的發展經歷了6個時期:
1922~1945年是萌芽和探索時期。1918年《從墨水瓶里跳出來》等美國動畫片陸續在上海登陸,使處於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中國人對神奇的動畫片著迷。抱著創造中國人自己的動畫片的信念,以萬籟鳴、萬古蟾、萬超塵為代表的第一代中國動畫人應運而生,成為中國動畫片的開山祖。經過他們艱苦的探索與研製,1922年攝制了中國第一部廣告動畫片《舒振東華文打字機》。之後,1924 年中華影片公司攝制了動畫片《狗請客》、上海煙草公司攝制了動畫片《過年》。這兩部影片是中國最早的動畫片。但它們都沒有產生影響,產生影響的是萬氏兄弟於1926年繪制的《大鬧畫室》。1935年,萬氏兄弟推出了中國第一部有聲動畫片《駱駝獻舞》,1941年又推出中國第一部長動畫片《鐵扇公主》。
1946-1956年是中國動畫片的穩定發展時期。在毛澤東的領導下,1949 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誕生。之前,由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東北電影製片廠生產力木偶片《皇帝夢》(1947)、動畫片《瓮中捉鱉》(1948),為建國後的生產奠定了基礎。1950至1956年這一時期,中國動畫片的創作和生產呈現以下特點:在題材上,用童話的故事服務於少年兒童,拍攝了《小貓釣魚》(1952)等;風格上,踏上民族化的道路,製作了木偶片《神筆》(1955)、動畫片《驕傲的將軍》(1956);技術上,由黑白片向彩色片轉化,攝制了中國第一部彩色木偶片《小小英雄》(1953)、第一部彩色傳統動畫片《烏鴉為什麼是黑的》(1955)。
1957-1965年是中國動畫片第一個繁榮時期。1957年,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建立,使中國有了第一家獨立攝制美術片的專業廠。在毛澤東關於「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文藝方針指引下,藝術家的積極性得到充分調動,使中國動畫片生產進入繁榮昌盛的發展時期。產量上升,在藝術上和技術質量上都達到了空前的平,不少影片在國際電影節獲獎,形成了被世界公認的中國動畫學派。這一時期,生產出享譽世界的經典大片《大鬧天宮》(上下集,1961、1964)。新片種不斷問世:1958年,第一部中國風格的剪紙片《豬八戒吃西瓜》試製成功; 1960年,創作出第一部折紙片《聰明的鴨子》;1961年,第一部水墨動畫片《小蝌蚪找媽媽》誕生,為世界動畫影壇增添了最能代表華夏風范的新片種; 1963年,又拍出水墨動畫片《牧笛》,用水墨表現人物、家畜和山水,擴大了水墨動畫片的表現領域。此外,題材多樣化,也是這一時期動畫片生產的一大特點。
1966~1976年,是文化大革命時期。1967年、1969年和1970、 1971年這4年時間全國的動畫片生產廠家都「停產鬧革命」。1972年,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率先恢復生產,到1976年文化大革命結束為止,共攝制動畫片17部。這一時期的動畫片,如《小號手》(1973)、《小八路》(1973)、《東海小哨兵》(1973)等,都以描寫建國前的革命戰爭,描寫社會主義社會的階級斗爭、路線斗爭和思想斗爭,歌頌工農兵為內容。在表現手法上,遵循寫實主義。1976年攝制的水墨剪紙片《長在屋裡的竹筍》,將中國的水墨畫與民間剪紙巧妙結合,為世界動畫片的百花園地又增添了一棵新苗。 1976~1989年是中國動畫片第二個繁榮時期。
從1978年底開始,中國進入改革開放年代。這一時期,是20世紀中國動畫片最繁榮的年代。這10年間,涌現出多家新的動畫片生產部門,改變了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一枝獨秀的局面;全國共生產電影動畫片219部,產生了批代表中國動畫片最高水平的優秀影片,如 《哪吒鬧海》 (1979)、 《天書奇譚》 (1983)、《鹿鈴》(1982)、《山水情》 ( 1988),以及《狐狸打獵人》(1978)、 《我的朋友小海豚》(1980)、《雪孩子》 (1980)、《猴子撈月》(1981)、《南郭先生》(1981)、《鷸蚌相爭》(1983)、<蝴蝶泉》(1983)、《火童》(1984)、《金猴降妖》(1984—1985)、《草人》(1985)、 《夾子救鹿》 (1985)、 《女媧補天》 (1985)、《魚盤》(1988)、《不射之射》 (1988)等;首次生產電視動畫片;首次生產動畫系列片,也產生了一批深受廣大群眾喜愛的優秀的作品,如《葫蘆兄弟》(1987)、《邋遢大王歷險記》 (1987)、 《黑貓警長》 (1984~1987)、《阿凡提的故事》(1981~ 1988)等;題材更為廣闊,出現多部內容深刻、諷喻尖銳、針砭時弊的藝術動畫片,如《三個和尚》(1980)、《超級肥皂》《新裝的門鈴》 (1986)、《牛冤》(1989)等,對糾正「動畫片即兒童片」的偏見,擴大動畫片的受眾群體,具有重要意義;同時,中國動畫片的社會影響和國際聲譽也大幅度躍升,贏得了廣泛的贊譽。1990~2002年是中國動畫業陸續擴大規模的時期。20世紀90年代的中國動畫片開始走上有別於傳統的道路。與國外動畫片生產廠家的經驗交流,數字生產手段的大量介入,各種體制的製作單位的多元發展,一專多能動畫人才的不斷成長,等等,這些都使中國動畫片的生產在數量和質量上出現了飛躍。尤其是從1995年起,中國電影放映公司對動畫片不再實行統購統銷的計劃經濟政策,將動畫業推向市場,改變了動畫片生產狀態和經營方式,逐步確立了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雙贏的觀念。90年代國產動畫片的一大特點是大型動畫連續片系列片盛行。中國從影院動畫藝術短片唱主角,轉入電視動畫片大型化、連續化、系列化的國際潮流。在製作方面,國內電腦動畫技術實力也明顯增強,電腦繪制背景技術已較為普及。三維和二維電腦動畫發展迅猛,形成了從策劃、創作、傳播到系列產品開發的「大動畫體系」新概念,從而推動了動畫業的騰飛。
20世紀90年代成為中國動畫片生產的轉折時期。這一時期生產的優秀動畫長片有:《寶蓮燈》 (1999)、 《熊貓小貝》(1999)、《馬可波羅回香都》(2000);優秀動畫短片有: 《鹿與牛》 (1990)、《雁陣》 (1991)、 《醫生與皇帝》 (1991)、《抬驢》 (1991)、《眉間尺》 (1991)、《十二隻蚊子和五個人》 (1992)、《麻雀選大王》(1992)、《鹿女》(1993)、《音樂船》(2000)等;優秀系列動畫片有:《大盜賊》 (1990)、《舒克和貝塔》 (1989~1992)、《葫蘆小金剛》(1993)、《藍皮鼠與大臉貓》(1993~1994)、《哭鼻子大王》(1994)、《大頭兒子和小頭爸爸》(1995)、 《自古英雄出少年》 (1995—1996)、《l的旅程》(1997)、《傻鴨子歐巴兒》 (1997)、《學問貓教漢字》(1998)、《海爾兄弟》(1998)、《怎麼來的》(1998)、《西遊記》(1999)、《霹靂貝貝》(1999)、《的篤小和尚》(1999)、《中華傳統美德故事》(2000)等。
進入2l世紀,中國的動畫公司、生產企業和動畫片產量持續增長。至2002年全國動畫製作公司(包括相關企業)已有120多家,比上世紀80 年代末的20多家,增加了5倍。2001年中國共生產動畫短片7部,系列動畫片42部,總產量約18000分鍾,比2000年增長5000分鍾;2002 年共生產53部動畫系列片及短片,總產量共約17300分鍾,接近2001年的水平。多年被忽視的藝術性動畫電影短片,2001—2002年有一批作品問世。如:《回想》《誰的丈夫離得最遠》《誠信漂流記》《大夢敦煌》《黑貓》《射線》《塘》等。電腦動畫和網路媒體動畫飛速發展。電視系列片《藍貓淘氣3000問》全部通過電腦完成製作,2001年推出的《小虎斑斑》是中國第一部全三維製作的動畫片。各種動漫網站十分活躍,尤其Flash動畫,已在青年學生和動畫愛好者中流行開來。動漫創作和展播活動十分踴躍。動畫教育發展迅猛,到2002年底,開辦動畫專業的高等院校已超過70所,在校學生共約5000餘人。動畫理論研究方興未艾,文章著作層見疊出。這一時期,動畫片生產仍以系列片為大宗。主要有:《小虎還鄉》《可可、可心一家人》《千千問》《我們的家園》《西西瓜瓜歷險記》《白鴿島》《小將狄青》《我為歌狂》《城市野戰排》《中華上下五千年》,等等。
據統計,從1922年萬氏兄弟生產第一部廣告動畫片起,至2002年,中國共生產動畫片1168部。
中國的動畫大師和有成就的動畫家主要有:
萬籟鳴,主要作品:《鐵扇公主》(1940,合作)、《大鬧天宮》 (1961—1964。合作);
萬古蟾,主要作品:《鐵扇公主》(合作)、《豬八戒吃西瓜》(1958)、《漁童》(1959)、《人參娃娃》(1961)、《金色的海螺》(1963,合作);
萬超塵,主要作品: 《鐵扇公主》(合作)、《機智的山羊》(1956);
特偉,主要作品:《驕傲的將軍》 (1956,合作)、 《小蝌蚪找媽媽》(1960,藝術指導)、《牧笛》(1963,合作)、《金色的大雁》(1976,合作)、《金猴降妖》 (1984,合作)、 《山水情》 (1988,合作);
阿達,主要作品: <哪吒鬧海》 (1979,合作)、 《三個和尚》 (1980)、《蝴蝶泉》(1983,合作)、《三十六個字》 (1984)、 《三毛流浪記》 (1984,合作)、《超級肥皂》(1986)、 《新裝的門鈴》(1986,合作);
唐澄,主要作品: 《小蝌蚪找媽媽》(1960,合作)、 《大鬧天官》 (1961,合作)、《草原英雄小姐妹》(1965,合作)、《鹿鈴》(1982,合作);
錢家駿,主要作品: 《烏鴉為什麼是黑的》 (1955,合作)、 《一幅僮錦》 (1959)、 《牧笛》 (1963,合作) (1963)、 《九色鹿》 (1981,合作);
靳夕,主要作品:《小小英雄》(1953)、《小梅的夢》(1954)、《孔雀公主》(1963)、 《畫像》(1965)、《西嶽奇童》(1984,合作)、《神筆》(1955)等;
王樹忱,主要作品: 《過猴山》 (1958)、 《哪吒鬧海》(1979,合作)、《天書奇譚》(1983,合作)、《選美記》 (1988)、《獨木橋》(1989);
錢運達,主要作品:《絲腰帶》(1962)、《紅軍橋》(1964)、《張飛審瓜》 (1980)、《天書奇譚》 (1983,合作)、《女媧補天》(1985)、《邋遢大王奇遇記》(1986~1987,合作);
虞哲光,主要作品: 《嶗山道士》(1981)、《聰明的鴨子》(1960)、《湖上歌舞》(1964)、《三隻狼》(1980)、《小鴨呷呷》(1980);
尤磊,主要作品:《半夜雞叫》(1964)、《小八路》(1972)、《大櫓的故事》(1975)、《愚人買鞋》(1978)、《喵嗚是誰叫的?》(1979)、《蛐蛐》(1981)、《老豬選貓》(1983,合作);
詹同,主要作品:《真假李逵》(1981)、《假如我是武松》(1982)、《擒魔傳》 (1987)、 《八仙與跳蚤》(1988)、《一半兒》(1990,合作);
胡進慶,主要作品:《長在屋裡的竹筍》(1976,合作)、《丁丁戰猴王》(1980)、《淘氣的金絲猴》(1982)、《鷸蚌相爭》(1983)、《草人》(1985)、《葫蘆兄弟》(1986~1987,合作)、 《葫蘆小金剛》 (1989—1990,合作)、《螳螂捕蟬》(1988)、《強者上鉤》(1988);
何玉門,主要作品:《善良的夏吾冬》 (1981)、 《長大尾巴的兔子》(1987)、《木頭姑娘》(1958)、《小鯉魚跳龍門》(1958)、《小溪流》(1962年)、《渡口》(1975)、《好貓咪咪》(1979)、《狐狸列那》(1989);
張松林, 主要作品:《蜜蜂與蚯蚓》 (1959)、 《小燕子>(1960)、《誰的本領大》(1961)、《沒頭腦和不高興》(1962);
林文肖,主要作品:《雪孩子》(1980)、《摔香爐》(1981)、《金猴降妖》(1985,合作)、《夾子救鹿>(1985,合作)、 《不怕冷的大衣>(1987)、《舒克和貝塔》(1990,合作);
戴鐵郎,主要作品:《母雞搬家》(1979)、《我的朋友小海豚》(1980)、《小紅臉和小藍臉》(1982)、《黑貓警長》(1984—1987,合作)、《森林小鳥和我》(1990);
周克勤(1942.3.28~),主要作品:《猴子撈月》(1981)、《小熊貓學木匠》(1982)、《長了腿的芒果》 (1983)、 《水鹿》(1985)、《葫蘆兄弟》(1986—1987,合作);
嚴定憲(1936.9.12~),主要作品:《我們愛農村》 (1965)、 《放學以後》(1972)、《試航》(1976)、《兩只小孔雀》 (1978)、 《哪吒鬧海》 (1979,合作)、《人參果》(1981)、《金猴降妖》(1985,合作)、《舒克和貝塔》 (1989~1990,合作);
閻善春,主要作品: 《老狼請客》(1980)、《網》(1985)、《邋遢大王奇遇記》 (1987,合作)、 《山水情》(1988,合作);
胡雄華,主要作品:《蘿卜回來了》 (1959)、 《等明天》 (1962)、《差不多》 (1964)、 《東海小哨兵》(1973)、《狐狸打獵人》(1978)、《咕咚來了》 (1981,合作)、 《狐狸送葡萄》(1982);
常光希,主要作品:《蝴蝶泉》(1983,合作)、《夾子救鹿》(1985,合作)、《奇異的蒙古馬》(1989~1990);
馬克宣,主要作品:《大掃除》(1986)、《新裝的門鈴》<1987,合作》、《超級肥皂》(1987,合作)、 《山水情》 (1988,合作)、《十二隻蚊子和五個人》(1992);
方潤南,主要作品:《愚人買鞋》(1979)、《大盜賊》(1990)、《瓷娃娃》(1982)、《魚盤》(1988);
王柏榮,主要作品:《抬驢》(1982)、《老鼠嫁女》(1983)、《火童》(1984);
曲建芳,主要作品: 《阿凡提的故事》 (1981~1988);
鍾泉,主要作品《牛冤》(1989)、《雁陣》(1991)。
中國動畫片的主要生產部門有:上每美術電影製片廠、中央電視台青少年節目中心動畫片部、北京科學教育電影製片廠、北京電視台青少年中心的動畫片部,等等。
在世界動畫舞台上,中國動畫學派以獨特的風姿,引起廣泛的關注和贊譽。強調思想性,重視以健康的內容引導觀眾,是中國動畫片突出的優良傳統。中國動畫片是一片凈土這里沒有血腥,更沒有色情。這是任何一個資本主義國家動畫片做不到的。而堅持民族繪畫傳統,則是中國動畫片顯著的藝術特點。中國有著悠久歷史的繪畫、雕塑、建築、服飾,乃至戲曲、民樂、剪紙、皮影、年畫等民族民間藝術,都為各種類型的動畫片,提供了取之不盡的借鑒材料。例如,《鹿鈴》《山水情》等水墨動畫片,脫胎於中國畫中的寫意花鳥和寫意山水;《大鬧天宮》《哪吒鬧海》《天書奇譚》等傳統動畫片,借鑒的是中國古代寺觀壁畫;《漁童》《金色的海螺》《牛冤》等剪紙片,吸取的是中國皮影和民間剪紙的外觀形式,《南郭先生》《火童》融合了漢代畫像石和畫像磚的剛健風格;《三個和尚》中,人物的舉手投足,清新的背景音樂設計,均採用中國戲曲,《驕傲的將軍》《醫生與皇帝》,將京劇臉譜賦予角色;中國動畫片中描寫的神仙、鬼怪、法術也完全本土化,像峨冠博帶、行走駕雲的太白金星,時而鑽出地面、愛管閑事、矮得像地缸似的土地爺,穿著紅兜肚、腳蹬風火輪、可以變成三頭六臂的白胖童子哪吒,手持如意金箍棒、一個斤斗十萬八千里的孫悟空,能辨別忠奸、善惡的獬豸、諦聽,還有順風耳、千里眼、人參娃娃……這些植根於中國神話、童話、民間傳說和文學作品的動畫形象,全然土生土長,別無依傍,與古希臘、古羅馬以及歐美等國的神祗、魔鬼、魔法、巫術迥然不同;即使繪寫現代生活的動畫片,從服飾習俗、環境描繪到人物面貌、性格特徵,也都純然是一派中國氣概。正是對優秀傳統文化的借鑒和對本土現實生活的提純,使中國的動畫片呈現地道的中國風貌。此外,形式不拘一格,也是中國動畫片的特點。五千年悠久文明史形成的豐厚的文化底蘊,造就了不同風格的中國動畫家,帶來了中國動畫片百花齊放的格局。即便同是水墨動畫片, 《小蝌蚪找媽媽》用的是齊白石的畫意,《牧笛》取的是李可染的筆法,而《雁陣》掇的是賈又福的墨趣。捃摭各殊,造境相異。這使中國動畫片在形式上,無仿無循,千姿百態,從而得以獨樹於世界動畫之林。
㈤ 求中國動漫發展歷史
中國動畫曾無比地輝煌過,這也證明中國動畫片是有實力的,有適合它發展的藝術規律。對中國動畫片發展脈絡有一個了解,對今天的動畫片創作是大有裨益的。既可從中借鑒吸收優良傳統,又可發現總結中國動畫片的不足之處,找到一條在新的社會發展時期的發展道路。[3-4]
要說中國動畫,其實歷史實在不短了,大夥都知道的米老鼠,第一次和世人見面,是在1928年,那是世界上第一部有聲動畫《威利汽船》。而中國第一部動畫片《大鬧畫室》是誕生在1926年,比世界第一部動畫誕生的1906年只晚了20年,算到今天已經有85年的歷程了。[3-4]
26年——49年
要說中國動畫的起源,就必須提到萬氏四兄弟,(萬古蟾、萬籟鳴、萬超塵、萬滌寰)咱們開始提到的《大鬧畫室》,就是他們1926年製作的。在那之後,他們又製作了多部動畫,其中還有一部也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就是1935年我國第一部有聲動畫《駱駝獻舞》。不過,這些動畫都沒有引起大家注意,真正在亞洲甚至世界都產生了影響的,是1941年上映的中國第一部動畫長片《鐵扇公主》,咱們中國動畫的起步,其實一點也不晚,那時甚至在亞洲都是比較先進的。特別是第一部動畫長片《鐵扇公主》,在亞洲產生了極大的轟動,就連日本動畫巨人手冢治蟲,當年都是受到《鐵扇公主》的影響才開始決定投身動畫的![3-4]
50年——77年
上
《大鬧天宮》動畫劇照(10張)
世紀五、六十年代,中國的動畫片,也就是通常說的美術片,迎來了第一個高潮,可以說是黃金時期啊—除了萬氏兄弟投入了新中國的動畫製作,一大批技術和藝術方面的人才也在這個時候涌現出來。1953年,我們拍攝出了中國第一部彩色木偶片《小小英雄》,在1954年的木偶片《小梅的夢》里,真人和木偶第一次同時出現在了一部片子里。而1956年的木偶片《神筆》,在國際上獲得了兒童娛樂片一等獎,這是中國美術片第一次在國際上獲獎。1955年,第一部彩色動畫片《烏鴉為什麼是黑的》問世,1958年,出現了我國第一部剪紙片《豬八戒吃西瓜》,這為我國的美術片增加了一個新的品種。在1960年,令全世界驚嘆的「水墨動畫」橫空出世啦。代表作品就是《小蝌蚪找媽媽》還有《牧笛》,這個時期著名的動畫有《小蝌蚪找媽媽》《大鬧天宮》《牧笛》《小鯉魚跳龍門》,《驕傲的將軍》,《漁童》、《孔雀公主》等等等等……估計大夥都記得「漁童」里那個大鼻子洋人吧?但是,文革的十年動亂,使黃金時期的中國動畫落進了低谷,雖然後期也出了幾部作品,但題材比較受限制。而且,這段時期對中國動畫造成的最大沖擊,是對人才的摧殘,這場劫難使中國動畫在未來的發展,整整缺失了一代人……甚至可以推測,當下動畫的低潮狀態,除了受外來動畫的影響,也有那個時候造成的人才缺失的原因。[3-4]
77年——85年
文革之後,中國動畫又迎來了一個復興時期,被稱為中國動畫的白銀時代。在這個新的創作高潮時期,我們的動畫製作,不但數量上增加很快,而且形式和題材也不斷的創新,這其中最值得一提的,就是動畫片《哪吒鬧海》。《哪吒鬧海》是一部大型的寬銀幕動畫,故事情節呢,眾所周知,是根據古典神話小說《封神演義》改編的。在動畫里,哪吒不畏強權,勇斗龍王的氣魄讓人痛快,而結局處,哪吒看到生靈塗炭,引劍自刎的場面,讓很多人都流下了眼淚。除了它之外,像充滿智慧的《阿凡提》,簡潔幽默的《三個和尚》,還有水墨動畫《鹿鈴》,風格古雅的《南郭先生》,毛茸茸的剪紙片《猴子撈月》,水墨風格剪紙片《鷸蚌相爭》,幽默有哲理的《嶗山道士》,還有《孔雀的焰火》、《小熊貓學木匠》《假如我是武松》《天書奇譚》《除夕的故事》《水鹿》《女媧補天》,還有優美感人的《雪孩子》都是這個時期的作品。[3-4]
85年——95年
時光機進入了85年,在85年到95年這十年間,也是80後接觸國產動畫最多的時間,這十年,應該說是咱們中國動畫的一個轉折時期,可惜不是好的轉折。這段時間呢,咱們的國產動畫也出現了一些好作品,這裡面,給人留下最深刻印象的是一些動畫系列片,比如《葫蘆兄弟》,這部動畫不論情節、色彩,還有明顯的中國風格,都給80後這一代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啊。另外還有《邋遢大王奇遇記》、《舒克和貝塔》,經典延續至今。這段時間的單集動畫里值得一提的是《山水情》和《不射之射》,這些動畫就不像剛才那些系列片普及面那麼廣了……這些非著名的優秀動畫里,《山水情》在國內外獲得了多項大獎,但是,它也被稱為中國水墨動畫的絕唱,因為這個時候,這種精工細作的電影動畫已經開始走向衰落,慢慢地開始走向了後來的學院派,而產業化模式製作的外國動畫片已經開始沖擊國產動畫市場。從85年開始,有很多中外合資的動畫公司進入了中國,大批動畫人才都被這些公司挖角了。而相對的,還有很多外國動畫卻在這個時候低價賣入了中國市場。《變形金剛》、《花仙子》、《OZ國歷險記》《鐵臂阿童木》,這些動畫大多題材新穎,想像奇特,色彩鮮明,受到了中國觀眾的歡迎。[3-4]
95年至今
中國第一部武俠動畫電影《勇闖天下》
說起這95年以後的動畫,確實很難讓人驕傲啊,這段時間里,國產動畫開始有了粗製濫造,內容幼稚這些問題,而相比之下,進口動畫可以說是勢不可擋啊,什麼聖鬥士、忍者神龜、加上後來網路的發達,國外的動畫幾乎可以同步地進入國內——在這種四面楚歌的形勢下,我們的國產動畫也開始了反思。首先是1999年的《寶蓮燈》,2002年的《我為歌狂》,這部片子沒有真的大紅大紫的原因,就是大家看到的動畫成品,並沒有達到想像中的水平,很多地方都顯得很不精細,好多不該用Q版的地方莫名其妙地用了Q版人物,這讓動漫迷們都非常失望。先別失望得太早,因為我們並沒有停止嘗試,這些年,動漫愛好者的熱情、努力,加上國家的重視和支持,使得越來越多的動漫產業基地和動畫公司在國內建立起來,這些公司也製作出了大量精美的動畫片作品。而且這其中,仍然有很多人在堅持進行青少年動畫的嘗試,比如動畫《隋唐英雄傳》,電影動畫《梁祝》、我們之前介紹的《雨石》、《風雲決》也都是很優秀的作品。2006年,《精靈世紀》播出。推出後立即獲得了國內外動漫專家和企業界人士的高度評價,成為中國動漫產業發展進程中的新里程碑和標桿,被譽為「中國第一、世界一流」。2006年5月開始播出,後在內地300個電視台持續熱播,收視率居高不下,平均時間是18分鍾,創造了中國動畫片的播放頻道數量里程碑,是中國原創動畫難得的國際突破。《喜羊羊與灰太狼之牛氣沖天》自2009年1月16日上映後,在中央的支持下,票房一路猛進,最後遠遠超出08年由《風雲決》創造的3300萬元的國產動畫票房紀錄。大陸近些年出品的,《秦時明月》、《超獸武裝》、《宇宙星神》、《果寶特攻2》、《鋼鐵飛龍》、《龍之谷·破曉奇兵》等使人們從中看到中國動畫復甦的希望。[3-4]
但是,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對個別優秀動畫的不合理打壓,仍然說明中國動畫復甦仍需要很長的一段時間。如2006年上映的中國第一部武俠動畫電影《勇闖天下》,由於是廣州的一家公司自行製作,而非與後來的《牛氣沖天》等電影一樣得到中央直接或間接支持製作,因此受中央嫉妒和排擠,中央電視台各大頻道也盡可能地封鎖《勇闖天下》的上映消息。在2007年的第11屆中國電影華表獎優秀動畫片上,《勇闖天下》投票數最高,最終卻僅被廣電總局提名,未能像另外三部投票數低於自己的國產動畫一樣被廣電總局頒獎。
————引自網路http://ke..com/view/1340711.htm?fr=aladdin
㈥ 動漫產業在中國的如何發展
中國動漫產業起始於20世紀50年代,由於原創能力缺乏,國內市場長期被"舶來品"壟斷。為鼓勵國產動漫產業的發展,國家一直加大動漫產業支持力度,在財政、稅收、融資等多個方面給予支持。在國家的支持下,近年來動漫產業實現了快速發展。
據中國文化部統計顯示,2012年中國動漫產業的總產值接近760億元人民幣,相較2011年增長了22.2%,而較2009年的368.4億元人民幣翻了一番,連續三年平均增長27%。與此同時,中國傳媒文化產業2012年總產值7600億元,較2011年增長13.4%,連續三年平均增長率約為15%。中國動漫產業近年來的發展速度遠高於同期文化產業整體的增長,動漫產業整體呈現強勁的發展態勢,成為引領文化產業發展的重要力量。
動漫產業的向好態勢催生了產業基地的崛起和聚集。據前瞻產業研究院發布的《2014-2018年中國文化產業基地(園區)建設運營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 前瞻》分析顯示,目前全國有二十多個省市將動漫作為新興產業大力扶持,北京、上海、蘇州、廣州、深圳、大連等地相繼出台優惠政策,建立動漫產業基地。
㈦ 中國動畫的發展歷史是怎樣的
誕生——意氣風發
世界上第一部動畫誕生於1906年的美國,20年後在中國有四個姓萬的兄弟,他們製作了中國第一部動畫《大鬧畫室》,可見中國的動畫起步是非常早的,要知道聞名世界的米老師也只是誕生在1928年。
在當時,中國動畫只有政府投資,然後由電視台采購,這直接導致沒有更多資金注入動畫行業,很長時間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幾乎代表了整個中國動畫,遲滯的製作周期、技術上的掉隊、人才的流失、產量的低迷,這一系列的問題紛至沓來,直接導致中國動畫難以和產業化製作的國外動畫相抗衡。更惡劣的是在國人最為引以為豪的,在中國動畫中有著核心地位的文化傳承被逐漸拋棄,動畫片相當長時間里在國人意識里扮演著低齡、幼稚、無趣的形象,在這一貫認識之下,中國動畫進一步走向沒落。
值得一提的是,中國動畫萎靡不振,隔海而望的日本卻涌現很多具有中國元素的動畫,比如鳥山明原著的《龍珠》,其主角就是善良而武藝高強的孫悟空;車田正美的《聖鬥士》主角之一的紫龍就是在中國修行;高橋留美子的《亂馬》中亂馬父子以及所有擁有變身功能的角色,都是在中國的溫泉鄉掉進溫泉才「妖化」的;小川悅司的《中華小當家》索性就是講中國人在中國的故事。這一弔詭的局面無不從側面說明了中國文化散發的強大魅力。
回歸——不忘初心
顯而易見的是,中國動畫要想走下去有兩個問題必須破局,第一是需要找回國產動畫的基因,即屬於自己的語言,這樣才能擺脫低幼的刻板印象,提高影響力。第二就是動畫必須盈利,才能吸引更多的動畫人才。
結語:
前人以其充沛的想像力和浪漫主義情懷,創造出了無數文化瑰寶,她的前年傳承本身就意味著一種強大的創造力和生命力,這對於我們的國產動畫來說必然是個取之不盡的寶藏。事實證明中國學派才是中國動畫本該具備的魂,在新的時代背景下,以開放和包容的胸襟,實現創造性轉化,在實現中國學派的特色基礎上,博眾所長,推陳出新,才能真正實現中國動畫的復興。
㈧ 目前我國的國漫發展如何應該怎樣努力
《大聖歸來》在沒有過多宣傳的情況下,以黑馬姿態出現在中國電影市場中,最終憑借9億票房成為國產動畫電影票房冠軍,在此之後,國產動畫電影開始出現創作的小高峰,不少質量上乘的國漫電影開始出現在電影院;同樣是沒有過多的宣傳的情況,《哪吒之魔童降世》橫空出世,開始蟬聯多日票房冠軍,不僅成功打破《大聖歸來》創下的票房記錄,甚至登頂中國票房亞軍
與此同時,《斗羅大陸》《狐妖小紅娘》《武庚紀》等國漫作品也開始不斷發展,開始與日漫共同爭奪中國市場並且取得了不錯的成績
這些作品的成功也為其他動畫創作者提供了思路,與其盲目追求市場熱度進行創作,不如在創作中鑽研屬於自己的劇本,盡可能創造擁有自己的風格的獨一無二的作品,只有才能在競爭日益激烈的動漫領域佔得一席之地
對國漫市場的展望通過以上數據,可以發現我國的二次元規模不斷擴大,雖然增長率有所起伏,但總數卻始終增長,龐大且不斷擴展的二次元市場給國漫創作者提供了很大的創作空間,為此創作者們更應把握這一難得的機會,以故事為核心創作優質的國漫作品,不應貪圖一時利益,刻意迎合市場創作快餐式的國漫
與此同時,國漫創作公司在有意識創作優質國漫作品的同時,也應該最大程度發揮優質國漫IP的市場價值,發揮優質國漫的品牌效應,形成良性循環,鼓勵更多優質國漫的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