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民間故事(不要太長)
共工怒觸不周山 水神共工,是炎帝玄孫祝融的兒子。他人臉、蛇身、紅發,駕黑龍,管理和控制著佔大地面積十分之七的海洋、江河、湖澤。 顓頊繼黃帝登上帝位後,施行絕天地通的治理方略,搞得眾神沒有一點自由,地上的人們也怨聲載道。共工起而造反,向顓頊宣戰。雙方大戰於不周山。這不周山乃是當年女媧補天斬龜腿所立的四根天柱之一。沒日沒夜地廝殺了十幾天後,共工之軍漸漸不支。共工此時已殺紅了眼睛,他怒吼一聲,一頭向不周山撞去。只聽得天崩地裂的一聲巨響,不周山折斷了! 頃刻之間,西北邊的天空因失去支撐而傾斜下來,日月星辰迅速地向著西方滑落,同時,東南的地表也因巨大的震動而塌陷下去,百川之水順勢向東南奔流,宇宙從此改觀,形成了日月星辰運行的軌道和百川歸海的地勢。 2百鳥朝鳳 很久以前,鳳凰只是外形很平常的小鳥。但它有的優點就是:很勤勞。把吃多下來的食物都藏進洞里。有一年,森林大旱。鳥兒都餓得頭昏眼花。這時,鳳凰急忙打開山洞,把自己藏的食物分給大家。旱災過後,為了感謝鳳凰的救命之恩,鳥兒們都從自己身上選了一根最漂亮的羽毛拔下來,製成了一件光彩耀眼的百鳥衣獻給鳳凰,並一致推舉它為鳥王。以後,每逢鳳凰生日之時,四面八方的鳥兒都會飛來向鳳凰表示祝賀,這就是百鳥朝鳳。 3、炎帝擊石生火 人類使用最早的火全都是天然火.有個人便想人類總不能一直依靠天然火吧,所以決定自己要創造一種取火的方法,在一次狩獵中,他一失手未將石制的標槍命中獵物,不過他發現標槍與地上的石頭相擊時產生了火花,於是他就撿了很多那裡的石頭來試驗,結果成功的取得了火.也因為他發現了取火的方法,所以各個部落都一致擁他為王,這個人就是以火德為王的炎帝.之後他又創造了耕種方法並且教會了人類耕種,所以他又被稱為神農. 4、後羿與嫦娥 後羿和嫦娥都是堯時候的人,那時天上有十個太陽同時出現在天空,百姓都民不聊生。於是天帝命令善於射箭的後羿下到人間,協助堯除人民的苦難。後羿帶著他的美麗的妻子嫦娥一起來到人間。後羿把多餘的九個太陽射下去後受到了其他天神的妒忌,他們使天帝終於疏遠了後羿,最後把他永遠貶斥到人間。受了委曲的後羿和妻子嫦娥只好隱居在人間,靠後羿打獵為生。 5、盤古開天闢地 以前,宇宙就像是一個大雞蛋一樣混沌一團。此時誕生了一位偉大的英雄,他的名字叫盤古。他拿起巨大的神斧,掄起來用力向周圍劈砍。就這樣有了天地。每當盤古的身體長高一尺,天空就隨之增高一尺,大地也增厚一尺;每當盤古的身體長高一丈,天空就隨之增高一丈,大地也增厚一丈。盤古生前完成開天闢地的偉大業績,死後永遠留給後人無窮無盡的寶藏,成為中華民族崇拜的英雄。 6、鯀禹治水 大水漫上天際,鯀盜沒有得到天帝的命令取了天帝的神土來堵塞洪水,天帝派火神祝融在羽山附近殺死了鯀。鯀腹中生出了禹,天帝就命令禹鋪填土壤賓士洪水,禹從南方走到北方,從太陽處的地方跑到太陽落的地方,,一直率領人們從事治水的艱苦勞動,經過了十三年,禹終於將水治理好,完成了鯀的遺願。終於安定了九州。 7、誇父追日 北方天氣寒冷,冬季漫長,誇父想,要是能把太陽追回來,讓它永久高懸在天上給大地光和熱,那該多好啊!於是他就去追了一天,終於看到了太陽想把太陽捉住帶回去。可是他已經奔跑了一天了,火辣辣的太陽曬得他口渴難忍,他便俯下身去喝那黃河、渭河裡的水。兩條河的水很快就喝完了,但他還是沒有解渴,就跑去了北方大澤里的水,但他還沒到達目的地,就在中途渴死了。 8、愚公移山 愚公家門前有兩大座山,這兩座大山就像一堵巨大的牆,擋住了他們通往外界的路,與世隔絕,非常落後。於是愚公決心把山平掉,每天就不停地把山上的土挖走。有個老人叫智叟,笑他太傻,對他說這是不可能的事。愚公說:我死了有兒子,兒子死了還有孫子,子子孫孫無窮無盡的,兩座山終究會鑿平。 9、嫦娥奔月 嫦娥是後羿的妻子,因後羿立下蓋世神功所以收了許多徒弟。其中心術不正的蓬蒙也混了進來。當有一次後羿帶眾徒外出狩獵時,蓬蒙裝病留了下來,並逼嫦娥交出她丈夫前不久給她的不死葯,嫦娥在被逼無奈之際吞下了不死葯,她立即飛上了天,因為不捨得後羿,所以在離地球最近的月亮上成了仙。 10、吳剛砍樹 傳說月亮里有一棵高五百丈的月桂樹。漢朝時有個叫吳剛的人,醉心於仙道而不專心學習,因此天帝震怒,把他拘留在月宮,令他在月宮伐桂樹,並說:「如果你砍倒桂樹,就可獲仙術。」吳剛便開始伐桂,但吳剛每砍一斧,斧起而樹創傷就馬上癒合,日復一日,吳剛伐桂的願望仍未達成,因此吳剛在月宮常年伐桂,始終砍不倒這棵樹。 11、女媧造人 盤古開辟了天地,但女媧總覺得很寂寞因為世界是缺少一種像她一樣的生物,於是她用泥土照著自己的影子捏了起來。捏完後,他居然活了起來。女媧一見,滿心歡喜,接著又捏了許多。她把這些小東西叫作「人」。這些「人」是仿照神的模樣造出來的,氣概舉動自然與別的生物不同,居然會嘰嘰喳喳講起和女媧一樣的話來。從這以後,大地就到處有了人。 12、皇帝戰蚩尤 一次,華夏大地陷入了分裂的局面,戰事連連,百姓不得生存。華夏被分為五個大部落,其中黃帝和蚩尤的部落勢力最大,黃帝因不願看到百姓因戰爭而受苦,便想停止這種戰爭局面,所以使用以暴制暴的方式來解決。最後,蚩尤兵敗逃跑.黃帝命應龍前往追殺.應龍不負期望將蚩尤殺死並割下蚩尤的頭顱獻給黃帝. 13、女媧補天 女媧是一位善良的神,她為人類做過許多好事。傳說當人類繁衍起來後,兩個神仙打架從天上打到了人間,天被打出了個洞,把人們安靜的生活環境都破壞了。女媧看到這種場景,非常不忍心,於是練了五色石來把天上的洞補好了。把臟亂的環境重新恢復平靜,再還給了人類,人類都非常感謝女媧。 14、神農試百草 生老病死是最自然不過的事了,不過因為」病」而早早離開這個世界的人又實在值得同情.神農覺得自己有保護好自己的子民的職責,所以他踏遍神州大地尋找治療病患的葯草,找到後他都先自己服用來確定有用與否或者有毒與否.最後終於找到了可以治療很多常見病患的葯草. 15、精衛填海 炎帝有一個女兒,叫女娃。一天,女娃去東海看太陽升起。不幸的是,海上突然起了狂風大浪,女娃不幸落入海中,終被無情的大海吞沒了,永遠回不來了。女娃死了,化作了一隻小鳥,「精衛、精衛」的悲鳴,所以,人們便叫此鳥為「精衛」。精衛非常痛恨東海,於是日復一日地不斷地往東海中扔石子,想把東海填平。 16、刑天戰黃帝 黃帝用強大的武力打敗了炎帝,把炎帝被迫退到南方。刑天發誓要與黃帝爭奪神位。他左手握一面盾,右手拿一把斧,與天帝開始了一場激戰。突然,黃帝看準機會一劍向刑天脖頸砍去,刑天那顆巨大的頭顱就被砍落下來。刑天見頭被砍落,愈加震怒。他毫不示弱,以兩只乳頭當作眼睛,肚臍當作嘴巴,揮舞武器,繼續吶喊戰斗。 17、姜子牙釣魚 商朝末年,紂王殘暴不仁,人民生活非常艱苦。渭河一帶是諸候姬昌的管轄范圍,姬昌胸懷大志,很愛惜人才。為了吸引姬昌的注意,姜子牙天天坐在河邊釣魚。他用奇特的方式釣魚,這件事傳到姬昌耳里,姬昌心想他可能是個有才能的奇人,請了他好幾次姜子牙都不理睬他們繼續釣魚。最後姬昌就准備了豐厚的禮品,親自拜訪姜子牙。姜子牙看出他的確是誠心誠意,就答應輔佐他。 18、沉香救母 漢代有個書生叫劉向與善良的仙女,華岳三娘相愛了。不久,三娘就懷孕了並為孩子取名為沉香。天上的神仙知道了此事後,便把他抓了回去。沉香懂事長大後決定去就自己被壓在華山下的母親。母親知道沉香不能就出自己,便叫沉香去找他舅舅,沉香在舅舅手裡拿到了寶蓮燈,立即飛回了華山,救出了母親。 19、八仙過海 八位神仙人物好打抱不平,懲惡揚善。有一天,他們一起到了東海,只見潮頭洶涌,巨浪驚人。呂洞賓建議各以一物投於水面,以顯"神通"而過。其他諸位仙人都響應呂洞賓的建議,將隨身法寶投於水面,然後立於法寶之上,乘風逐浪而渡。(鐵拐李有鐵杖及葫蘆,漢鍾離有芭蕉扇,張果老有紙疊驢,呂洞賓有長劍,何仙姑有蓮花、韓湘子有橫笛、曹國舅有玉版,藍采和有花籃。) 20、仙女造橋 很久以前,上天三元仙子每年中元節去承受人間的香火供奉,不巧這一年上元仙子因為有事不能離開,只好拜託其他兩位仙子飛下天界。她們見這裏海秀山奇、人民淳樸,便心生愛意。為回報百姓的祭奉盛情,兩位仙子見海島與大陸交通不便,決定修一座海橋連接起來,以造福人間。於是施用移山填海的法力,頃刻間,那海橋即將修造成功。 這些都是簡短的概述 你可以自己再加些內容進去 以上是我對您問題的回答,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麻煩採納,謝謝!
2. 尋一本小時候看的故事書
1共工怒觸不周山
水神共工,是炎帝玄孫祝融的兒子。他人臉、蛇身、紅發,駕黑龍,管理和控制著佔大地面積十分之七的海洋、江河、湖澤。
顓頊繼黃帝登上帝位後,施行絕天地通的治理方略,搞得眾神沒有一點自由,地上的人們也怨聲載道。共工起而造反,向顓頊宣戰。雙方大戰於不周山。這不周山乃是當年女媧補天斬龜腿所立的四根天柱之一。沒日沒夜地廝殺了十幾天後,共工之軍漸漸不支。共工此時已殺紅了眼睛,他怒吼一聲,一頭向不周山撞去。只聽得天崩地裂的一聲巨響,不周山折斷了! 頃刻之間,西北邊的天空因失去支撐而傾斜下來,日月星辰迅速地向著西方滑落,同時,東南的地表也因巨大的震動而塌陷下去,百川之水順勢向東南奔流,宇宙從此改觀,形成了日月星辰運行的軌道和百川歸海的地勢。
2百鳥朝鳳
很久以前,鳳凰只是外形很平常的小鳥。但它有的優點就是:很勤勞。把吃多下來的食物都藏進洞里。有一年,森林大旱。鳥兒都餓得頭昏眼花。這時,鳳凰急忙打開山洞,把自己藏的食物分給大家。旱災過後,為了感謝鳳凰的救命之恩,鳥兒們都從自己身上選了一根最漂亮的羽毛拔下來,製成了一件光彩耀眼的百鳥衣獻給鳳凰,並一致推舉它為鳥王。以後,每逢鳳凰生日之時,四面八方的鳥兒都會飛來向鳳凰表示祝賀,這就是百鳥朝鳳。
3、炎帝擊石生火
人類使用最早的火全都是天然火.有個人便想人類總不能一直依靠天然火吧,所以決定自己要創造一種取火的方法,在一次狩獵中,他一失手未將石制的標槍命中獵物,不過他發現標槍與地上的石頭相擊時產生了火花,於是他就撿了很多那裡的石頭來試驗,結果成功的取得了火.也因為他發現了取火的方法,所以各個部落都一致擁他為王,這個人就是以火德為王的炎帝.之後他又創造了耕種方法並且教會了人類耕種,所以他又被稱為神農.
4、後羿與嫦娥
後羿和嫦娥都是堯時候的人,那時天上有十個太陽同時出現在天空,百姓都民不聊生。於是天帝命令善於射箭的後羿下到人間,協助堯除人民的苦難。後羿帶著他的美麗的妻子嫦娥一起來到人間。後羿把多餘的九個太陽射下去後受到了其他天神的妒忌,他們使天帝終於疏遠了後羿,最後把他永遠貶斥到人間。受了委曲的後羿和妻子嫦娥只好隱居在人間,靠後羿打獵為生。
5、盤古開天闢地
以前,宇宙就像是一個大雞蛋一樣混沌一團。此時誕生了一位偉大的英雄,他的名字叫盤古。他拿起巨大的神斧,掄起來用力向周圍劈砍。就這樣有了天地。每當盤古的身體長高一尺,天空就隨之增高一尺,大地也增厚一尺;每當盤古的身體長高一丈,天空就隨之增高一丈,大地也增厚一丈。盤古生前完成開天闢地的偉大業績,死後永遠留給後人無窮無盡的寶藏,成為中華民族崇拜的英雄。
6、大禹治水
大水漫上天際,鯀盜沒有得到天帝的命令取了天帝的神土來堵塞洪水,天帝派火神祝融在羽山附近殺死了鯀。鯀腹中生出了禹,天帝就命令禹鋪填土壤賓士洪水,禹從南方走到北方,從太陽處的地方跑到太陽落的地方,,一直率領人們從事治水的艱苦勞動,經過了十三年,禹終於將水治理好,完成了鯀的遺願。終於安定了九州。
7、誇父追日
北方天氣寒冷,冬季漫長,誇父想,要是能把太陽追回來,讓它永久高懸在天上給大地光和熱,那該多好啊!於是他就去追了一天,終於看到了太陽想把太陽捉住帶回去。可是他已經奔跑了一天了,火辣辣的太陽曬得他口渴難忍,他便俯下身去喝那黃河、渭河裡的水。兩條河的水很快就喝完了,但他還是沒有解渴,就跑去了北方大澤里的水,但他還沒到達目的地,就在中途渴死了。
8、愚公移山
愚公家門前有兩大座山,這兩座大山就像一堵巨大的牆,擋住了他們通往外界的路,與世隔絕,非常落後。於是愚公決心把山平掉,每天就不停地把山上的土挖走。有個老人叫智叟,笑他太傻,對他說這是不可能的事。愚公說:我死了有兒子,兒子死了還有孫子,子子孫孫無窮無盡的,兩座山終究會鑿平。
9、嫦娥奔月
嫦娥是後羿的妻子,因後羿立下蓋世神功所以收了許多徒弟。其中心術不正的蓬蒙也混了進來。當有一次後羿帶眾徒外出狩獵時,蓬蒙裝病留了下來,並逼嫦娥交出她丈夫前不久給她的不死葯,嫦娥在被逼無奈之際吞下了不死葯,她立即飛上了天,因為不捨得後羿,所以在離地球最近的月亮上成了仙。
10、吳剛砍樹
傳說月亮里有一棵高五百丈的月桂樹。漢朝時有個叫吳剛的人,醉心於仙道而不專心學習,因此天帝震怒,把他拘留在月宮,令他在月宮伐桂樹,並說:「如果你砍倒桂樹,就可獲仙術。」吳剛便開始伐桂,但吳剛每砍一斧,斧起而樹創傷就馬上癒合,日復一日,吳剛伐桂的願望仍未達成,因此吳剛在月宮常年伐桂,始終砍不倒這棵樹。
11、女媧造人
盤古開辟了天地,但女媧總覺得很寂寞因為世界是缺少一種像她一樣的生物,於是她用泥土照著自己的影子捏了起來。捏完後,他居然活了起來。女媧一見,滿心歡喜,接著又捏了許多。她把這些小東西叫作「人」。這些「人」是仿照神的模樣造出來的,氣概舉動自然與別的生物不同,居然會嘰嘰喳喳講起和女媧一樣的話來。從這以後,大地就到處有了人。
12、皇帝戰蚩尤
一次,華夏大地陷入了分裂的局面,戰事連連,百姓不得生存。華夏被分為五個大部落,其中黃帝和蚩尤的部落勢力最大,黃帝因不願看到百姓因戰爭而受苦,便想停止這種戰爭局面,所以使用以暴制暴的方式來解決。最後,蚩尤兵敗逃跑.黃帝命應龍前往追殺.應龍不負期望將蚩尤殺死並割下蚩尤的頭顱獻給黃帝.
13、女媧補天
女媧是一位善良的神,她為人類做過許多好事。傳說當人類繁衍起來後,兩個神仙打架從天上打到了人間,天被打出了個洞,把人們安靜的生活環境都破壞了。女媧看到這種場景,非常不忍心,於是練了五色石來把天上的洞補好了。把臟亂的環境重新恢復平靜,再還給了人類,人類都非常感謝女媧。
14、神農試百草
生老病死是最自然不過的事了,不過因為」病」而早早離開這個世界的人又實在值得同情.神農覺得自己有保護好自己的子民的職責,所以他踏遍神州大地尋找治療病患的葯草,找到後他都先自己服用來確定有用與否或者有毒與否.最後終於找到了可以治療很多常見病患的葯草.
15、精衛填海
炎帝有一個女兒,叫女娃。一天,女娃去東海看太陽升起。不幸的是,海上突然起了狂風大浪,女娃不幸落入海中,終被無情的大海吞沒了,永遠回不來了。女娃死了,化作了一隻小鳥,「精衛、精衛」的悲鳴,所以,人們便叫此鳥為「精衛」。精衛非常痛恨東海,於是日復一日地不斷地往東海中扔石子,想把東海填平。
16、刑天戰黃帝
黃帝用強大的武力打敗了炎帝,把炎帝被迫退到南方。刑天發誓要與黃帝爭奪神位。他左手握一面盾,右手拿一把斧,與天帝開始了一場激戰。突然,黃帝看準機會一劍向刑天脖頸砍去,刑天那顆巨大的頭顱就被砍落下來。刑天見頭被砍落,愈加震怒。他毫不示弱,以兩只乳頭當作眼睛,肚臍當作嘴巴,揮舞武器,繼續吶喊戰斗。
17、姜子牙釣魚
商朝末年,紂王殘暴不仁,人民生活非常艱苦。渭河一帶是諸候姬昌的管轄范圍,姬昌胸懷大志,很愛惜人才。為了吸引姬昌的注意,姜子牙天天坐在河邊釣魚。他用奇特的方式釣魚,這件事傳到姬昌耳里,姬昌心想他可能是個有才能的奇人,請了他好幾次姜子牙都不理睬他們繼續釣魚。最後姬昌就准備了豐厚的禮品,親自拜訪姜子牙。姜子牙看出他的確是誠心誠意,就答應輔佐他。
18、沉香救母
漢代有個書生叫劉向與善良的仙女,華岳三娘相愛了。不久,三娘就懷孕了並為孩子取名為沉香。天上的神仙知道了此事後,便把他抓了回去。沉香懂事長大後決定去就自己被壓在華山下的母親。母親知道沉香不能就出自己,便叫沉香去找他舅舅,沉香在舅舅手裡拿到了寶蓮燈,立即飛回了華山,救出了母親。
19、八仙過海
八位神仙人物好打抱不平,懲惡揚善。有一天,他們一起到了東海,只見潮頭洶涌,巨浪驚人。呂洞賓建議各以一物投於水面,以顯"神通"而過。其他諸位仙人都響應呂洞賓的建議,將隨身法寶投於水面,然後立於法寶之上,乘風逐浪而渡。(鐵拐李有鐵杖及葫蘆,漢鍾離有芭蕉扇,張果老有紙疊驢,呂洞賓有長劍,何仙姑有蓮花、韓湘子有橫笛、曹國舅有玉版,藍采和有花籃。)
20、仙女造橋
很久以前,上天三元仙子每年中元節去承受人間的香火供奉,不巧這一年上元仙子因為有事不能離開,只好拜託其他兩位仙子飛下天界。她們見這裏海秀山奇、人民淳樸,便心生愛意。為回報百姓的祭奉盛情,兩位仙子見海島與大陸交通不便,決定修一座海橋連接起來,以造福人間。於是施用移山填海的法力,頃刻間,那海橋即將修造成功。
3. 杭州跨海大橋的詳細資料.
杭州灣跨海大橋是我國國道主幹線——同三線(黑龍江同江至海南三亞)跨越杭州灣的便捷通道。大橋北起嘉興海鹽鄭家埭,跨越寬闊的杭州灣海域後止於寧波慈溪水路灣,全長36公里,其中橋長35.67公里。大橋建成後將縮短寧波至上海間的陸路距離120公里。
大橋按雙向六車道高速公路設計,設計時速100公里,設計使用壽命100年,總投資約118億元。大橋設北、南兩個航道,其中北航道橋為主跨448米的鑽石形雙塔雙索麵鋼箱梁斜拉橋,通航標准35000噸;南航道橋為主跨318米的A形獨塔雙索麵鋼箱梁斜拉橋,通航標准3000噸。其餘引橋採用30—80米不等的預應力砼連續箱梁結構。大橋確保2003年內開工建設,計劃2008年建成,2009年通車。
「一橋飛架南北,天塹變通途」。寧波杭州灣跨海大橋在世界跨海大橋中長度第一,同時在縱貫幾千公里的中國沿海大通道同三線中,是以高速公路取代滾裝輪渡,貫通海灣天塹的第一跨。建設寧波杭州灣跨海大橋,對於寧波乃至該地區經濟社會的快速、健康、協調發展都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戰略意義。大橋建設有利於接軌上海,提高寧波市對內對外開放水平,推動長江三角洲地區的經濟一體化進程,有利於完善長江三角洲地區公路網路布局及國道主幹線,緩解滬、杭、甬高速公路流量的壓力,有利於寧波建設長江三角洲南翼交通樞紐,進一步提升寧波的區位優勢,有利於促進江、浙、滬旅遊業的協調發展。
杭州灣跨海大橋揭秘
在杭州灣大橋奠基前夕,昨天(6月7日)下午,寧波杭州灣跨海大橋指揮部總指揮王勇在新聞發布會上就大橋建設中令人關注的問題回答了記者提問:
一、長橋卧波
記者:為什麼杭州灣跨海大橋採取「長橋卧波」的設計理念?
王勇:杭州灣大橋的設計,我們首先採用了浙江、上海、江蘇的吳越文化觀念。在橋型上,設計者採用了西湖蘇堤的形態,集交通、觀光於一體。為兼顧杭州灣水文環境特點,「長橋卧波」的設計將大橋平面勾勒成S形曲線,優美、活潑的橋型讓司機和乘客在行車、坐車時產生愉悅心理。
二、橋下航道
記者:杭州灣上有天下奇潮,更有海輪過往,大橋的建造是否意味著觀潮不再?航路不通?
王勇:杭州灣為世界三大強潮海灣之一,有台風、小氣候形成的龍卷風,有混亂的流速、流向。「長橋卧波」的設計也是出於大橋安全性的考慮,我們專門為錢塘奇潮及過往海輪留了通道。整座36公里的長橋有兩處寬448米及318米的橋下通道。橋下凈空高、流速急,北通道為35000噸海輪留下了航道,南通道為3000噸以下海輪留出了航道。這兩條航道上端將出現鑽石型雙塔及A型單塔兩座造型橋塔,成為「長橋卧波」橋型中兩處跌宕起伏的高潮路段,錢塘潮也就自然通過了。
三、海中平台
記者:據說杭州灣跨海大橋中段設有海中平台,這座平台有擋潮之危嗎?
王勇:我們在離南岸14公里處的一個本來就有沉積的淤灘上建一個像東海石油平台一樣的海中平台。施工時,作為南北接點,便於物流。施工結束時,平台將成為集救援、觀光、休閑於一體的橋中轉運站。這個平台有2個足球場這么大,平台上還擬建�望塔,風和日麗時,南可望慈溪庵東水路灣村的橋墩,北眺海鹽鄭家埭。所以這個平台於潮流無礙。
四、巨型工地
記者:提供這條世界第一長橋所用的土石方、鋼材的用量將是個巨大的天文數目,這么多的材料在杭州灣進出,會不會造成海上擁擠?
王勇:陸上造海橋將是我們這次造橋的特點。王勇介紹說:慈溪是個經800年圍墾的大市,從一塘到目前的10塘,塘塘土地平展。一平如鏡的灘地將為幾萬甚至十幾萬建設者鋪開場地,所以這次建杭州灣跨海大橋將預制化、工廠化、大型化。最後以搭積木的辦法實施海上搭建。
整個新聞發布會氣氛活躍,來自海內外200多名記者一致認為:這條8日即將奠基的,目前世界上最長的跨海大橋將成為人類與自然實現對話與挑戰的範例,就其工程量、景觀、科技含量、施工環境復雜的特點,將在國內外建橋史上留下光輝一頁。
這條「人便於行,貨暢其流」的大橋可使上海至寧波的距離縮短120公里,有利於長三角的聯動。
4. 蓬萊八仙的幕後製作
拍攝周期:4個月
明星陣容齊聚製作內幕引關注
由蓬萊市政府和北京天圓地方重金打造的大型古裝神話劇《蓬萊八仙》正在山東緊張趕拍中。該劇以民間傳說八仙故事為改編藍本,融入神、武打、愛情、懸疑等藝術元素,通過演繹八仙最後一位仙師曹國舅從凡人到神仙的傳奇勵志經歷,對八仙懲惡揚善、濟世度人的集體精神進行了高度概括與弘揚。該劇未播先熱,隨著拍攝工作的推進,製作內幕更是引起了廣泛的關注。
創作團隊
集結了國內最具超強能力的創作團隊,總導演黃健中作品《大風歌》、《大秦帝國》等,精緻、大氣給觀眾留下深刻印象,動作指導藍海瀚作品《龍門飛甲》、《狄仁傑》,諸多作品擁有著極高的票房,而美術、攝影、武打等團隊成員也均有著參與製作眾多家喻戶曉作品的經歷。而演員團隊則由兩岸三地的眾多實力偶像派明星組成,黃維德、李倩、趙毅、徐海喬、史可、駱文博、李志希、彭靜慈等的精彩表現,使作品在眾多同類作品中脫穎而出。黃健中表示,《蓬萊八仙》不會因為極具實力的演員陣容而壓縮製作費用,劇組會把資金投入幕後環節,力求打造成集藝術水準、收視率和口碑於一體的神話大劇。
聚焦神仙勵志蛻變
該劇總製片人表示,《蓬萊八仙》擁有著一支兩岸三地頂級創作團隊,主創人員同心同力,一定會打造出一部思想精深、藝術精湛、製作精良的精品神話劇。該劇是第四代中國著名導演黃健中繼《大秦帝國》、《大風歌》成功熱播後推出的又一部古裝題材電視劇,而這也是他所執導過的第一部神話題材作品。與此前推出的同類題材又雷又虐又穿越的誤區不同, 以執導厚重歷史題材作品見長的黃導將率領攝制組在尊重民間藝術精髓上進行創新,融入現代動漫、游戲元素,加強思想性和可看性,力求使神話拍出正劇范兒,為觀眾奉獻一部「接人氣、接地氣、有仙氣「的精品劇集、另外主創陣容中更有推出國內一流的動作執導藍海瀚,美術指導靳喜武、煙火師王勇秋等。而演員方面則集結了兩岸三地的實力派明星,除黃維德、李倩、李志希、趙毅的領銜主演外,更吸引了郭九龍、信鵬、趙曉蘇、徐海喬、駱文博、王浩丞、彭靜慈的鼎力加盟。
突破神話仙姑 塑「平民升仙記「
與以往同類題材影視作品中故弄玄虛、高深莫測的神仙不同,《蓬萊八仙》中的八位神仙均具有多元化且獨特的性格,接地氣的平民性格使人物極具親和力,互相調侃鬥嘴、既相異又相融的性格使觀眾在會心一笑的同時內心得以強烈的共鳴。而該劇主人公曹國舅一波三折的成仙之路也處處充滿磨難,多次輪回、飽經世態炎涼都成為上蒼對他成仙之路的重重考驗,一路艱辛磨難更成為他感動上蒼、得道成仙的有力佐證。而八仙在他人生道路的鼎力相助、步步解圍也成為了草根患難與共的生活之道。作為一部古裝神話題材影視作品,該劇在對社會熱點進行深層次的理解與剖析的同時,對「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應知以致擇吉,應之以亂則凶」等中國傳統道家哲學有所了解。
高科技做支撐 重金打造神話大片
作為一部神話劇,武打場面與天宮場面必定區別於普通素材拍攝,在法器、天宮、水族等方面的變幻均具有強烈的視覺沖擊力。為了保證《蓬萊八仙》的神幻效果,導演黃健中表示,將在後期電腦特效製作過程中,在尊重觀眾對視覺效果追求的同時,投入重金,引進國外最新頂級數碼設備和國外先進電腦3D動畫特技軟體,後期將CG結合真人,創造一個神幻空間,在視覺聽覺上給觀眾帶去震撼沖擊。而劇中的大量特效畫面也將集中用於,神仙鬥法的過程中,力求逼真還原,在一系列善惡交鋒中凸顯八仙濟世救人,敢打敢拼的英雄氣概。
打造古裝神話精品 樹立「八仙」文化品牌
神話傳說和民間傳說是一個民族和國家的寶貴精神財富,無論對文學,藝術還是社會的進步與發展都具有重大影響。電視劇《蓬萊八仙》是一部聚焦八仙文化,反映八仙人物成長蛻變的神話勵志劇。黃健中導演表示,《蓬萊八仙》既是一部神話劇,也是部人文精神劇,整部劇蘊含中豐富深刻的文化內涵。而該劇主創人員更是希望通過打造這部古裝神話精品劇 ,樹立「八仙」文化品牌效應,將「八仙故事」與蓬萊歷史更巧妙的結合在一起,更廣泛的在世界傳播。
該劇導演黃健中表示,與以往神話劇娛樂大於社會教育不同,《蓬萊八仙》將從生動曲折的八仙人物成長勵志故事,反映八仙文化的悠久歷史和豐富內涵,推動當下向前發展。《蓬萊八仙》這部規模宏大的電視劇,是一部充滿英雄主義和理想主義色彩的電視劇,該劇人物的命運傳奇具有強烈的現實性,對當下有著極強的現實指導意義。比如,善報因果、自強勵志、懲惡揚善、反腐倡廉以及開拓進取、迎難而上的奮斗精神都是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這些人文思想也正是日益焦慮、在繁忙中迷失的當下都市人所缺失的。而其強大的八仙信仰更對民族和國家濃濃的情懷起著重要的推動作用。
民族的也是世界的
與其他同類題材影視作品不同,電視劇《蓬萊八仙》的主創團隊在劇本創作伊始便立足於客觀的角度賦予給人物多元化且獨特的個性,劇中各位神仙均真實可信,一顰一笑頗為動心。而曾執導過《大秦帝國》、《大風歌》等厚重的歷史題材影視作品的著名導演黃健中老師更是依照歷史正劇的形式對該劇進行執導,以八仙故事發生實景進行拍攝,將民間傳說與現代元素進行完美的融合,以八仙故事弘揚社會正氣的同時與觀眾深入探討中國道家文化思想。據悉,該劇除在國內進行播出外還將走向世界,希望通過這部劇,讓更多的觀眾了解八仙,了解八仙文化。
嘗盡蓬萊「火熱」與「濕情」
「不到蓬萊,不知成仙路難。」劇組一位工作人員說。他這話絕對出自真心,《蓬萊八仙》剛開機,在一條深邃、幽暗的巷子里,扮演呂洞賓的台灣演員李志希在與武行對打時,手掌光榮骨折了。因為戲太緊,曾以「鬼丈夫」在「80後」心中留下翩翩公子形象的李志希,徹底成了「霸男」。
「我什麼時候能去拍個X光呀。」候場時,李志希將手高舉過頭,用十足的瓊瑤劇風格柔聲抗訴。可一聽到「呂洞賓准備」,李志希立馬沒事兒人似的,拎著長劍上場了。
現場一位女性工作人員心疼地表示:「李老師就去醫院包紮了一下,三天後帶著發髻頭套去換葯,被醫生們發現後,還笑容可掬地又是簽名、又是拍照。」
而青年組受傷代表徐海橋,就很有扮演的角色韓湘子的味道。「那場戲是在天崮山上拍的,海橋站在4-5米高的檯子上,身後就是懸崖,他當時也是跟武行對打,一下子失去了重心,在檯子上前後晃了好幾下,猛地就一個前撲,從台上摔下來。」工作人員說,徐海橋當時摔得挺狠,可他拍拍衣服上的土又上了台。直到拍完,徐海橋挑起褲腿,助理才看到他的兩條小腿摔得一片瘀青。
曝卡通海報人物Q版造型萌翻天
由著名導演黃健中執導,黃維德、李倩、趙毅、徐海喬、駱文博、李志希、彭靜慈等主演的大型古裝神話劇《蓬萊八仙》正在緊張趕拍中。,該劇製片方推出一系列卡通人物造型海報,一經微博推出便引來影迷瘋狂轉發。無論是一襲紅裙、長發披肩的龍女造型、倒騎驢近似幽默的張果老、仙風道骨、正氣凜然的呂洞賓還是玉樹臨風、瀟灑倜儻的笛仙韓湘子都讓人贊不絕口,萌人指數直線上升,令眾多網友大贊漂亮。
熱拍製作精良節奏緊湊受贊
由著名導演黃健中執導,黃維德、李倩、趙毅、徐海喬、史可、駱文博、李志希領銜主演的大型古裝神話劇《蓬萊八仙》正在山東緊張熱拍中,該劇是一部以民間傳說八仙故事為創作藍本,在尊重歷史、尊重傳統文化、尊重故事原著的基礎上巧妙結合目前最為流行的現代影視拍攝手法進行創作的神話題材作品,以八仙最後一位仙師曹國舅經數世輪回、克服重重艱難險阻、最終完成由人到神成長蛻變的勵志故事為主線,對八仙懲惡揚善、濟世度人的精神進行高度概括與弘揚。該劇主創人員站在普通人角度,每個製作環節都力求精益求精,無論從主創、製作、演員等方面都力求完美。不僅豪華的演員陣容備受矚目,精良的製作、緊湊的節奏更是引得廣泛熱議。
李倩演「女漢子」派頭十足
由著名導演黃健中執導,黃維德、李倩、趙毅、徐海喬、駱文博、李志希、彭靜慈等眾多明星大腕聯袂主演的大型古裝神話劇《蓬萊八仙》正在山東東平緊張趕拍中。該劇未播先熱,自籌備期便受到廣泛關注,而隨著拍攝期工作的推進更是引起強烈的反響,無論是劇情還是角色均稱為觀眾討論的熱點。曾在《天下糧倉》、《知青》等熱播影視作品中均有精彩表現的內地演技派花旦李倩在劇中飾演的龍女鶯鶯,更是堪稱神仙界的『女漢子』,受到受眾的好評,她以精湛的演技塑造了這個集開朗、豪爽與溫柔等多元化性格於一體的人物,派頭十足堪稱作品一大亮點。
蓬萊八仙看點介紹:
看點一:黃維德四世輪回 挑戰多重人物性格
此次在《蓬萊八仙》中,黃維德飾演男一號曹國舅將經歷四次轉世,每一世都有截然不同的全新故事,彼此前後又暗藏關聯。從草民到達官,從書生到武將,從意氣少年到耄耋老翁,角色層次鮮明,古裝造型更是華麗多變,極具看點。對此,黃維德表示自己是拍古裝劇出道成名的,對於古裝劇一直有著特殊的情感,「很多朋友都是通過看我之前演的古裝劇認識喜歡我的,這次曹國舅將會有多種不同的形象造型和人物性格,我很喜歡這個角色,希望大家也能夠喜歡。」
看點二:十大奇景搬熒屏
作為八仙文化的發源地,蓬萊是此次《蓬萊八仙》的主要拍攝地。蓬萊市相關領導告訴記者,拍攝期間將大量蓬萊元素融入劇中,不僅在三仙山、八仙渡景區及黃金海岸、艾山森林公園等地取景,還通過特殊手法再現蓬萊仙境、海市蜃樓的神秘之美,還原觀眾對八仙過海的想像,而且仙閣凌空、漁梁歌釣、日出扶桑、晚潮新月等蓬萊十大奇景都將首次搬上熒屏。
看點三:打造本土神話經典
電視劇《蓬萊八仙》作為首部以歷史正劇拍攝手法創作的神話題材影視作品,以膾炙人口的八仙故事為創作藍本,在尊重傳統故事、尊重觀眾欣賞習慣、保持民間精髓的基礎上對八仙傳說故事進行系統總結,引入目前最為流行的影視製作手法,將該劇打造成為一部融神話、傳奇、懸疑、武打、愛情等元素為一體的優秀影視力作。通過八仙最後成仙的曹國舅經歷世態炎涼、最終位列仙班的故事全面反映八仙文化的優秀歷史和豐富內涵,通過以古喻今、以故事情節的形式弘揚社會正氣,使劇情處處體現「指針至善至美」的人間大愛,形成「八仙」文化的品牌效應,更廣泛的在世界傳播。為了能夠更好的引領觀眾走入八仙神話般的世界,該劇打破以往同類題材影視作品牽強附會的場景拍攝,完全採用實景拍攝,讓觀眾在觀賞作品的同時,置身於美輪美奐的場景之中,完美還原觀眾對八仙過海的想像,而該劇的特技團隊也將使用新穎的製作方法再現蓬萊仙境、海市蜃樓的神秘之美,使該劇更好的集「精美故事、完美畫面、宏大特技、唯美鏡頭」為一體。為了能夠將該劇打造成一部神話題材的經典之作,該劇力邀以執導厚重歷史題材作品見長的著名導演黃健中執導,並組成了一支國內一線之作團隊,同時黃維德、李倩、趙毅、李志希兩岸三地的實力派明星的鼎力加盟更使得該劇未播先熱,自籌備期便受到了多方的強烈關注,而隨著拍攝工作的推進,有關該劇的熱議話題更是層出不斷,相信該劇的熱播,一定會對樹立蓬萊精品效應,打造本土神話經典起到極其重要的作用。
據悉,《蓬萊八仙》是由著名導演黃健中執導,匯聚了黃維德、李倩、趙毅、徐海喬、史可等兩岸三地眾多偶像實力派明星,精心炮製的古裝神話題材電視劇。該劇以八仙最後一位仙師,由著名演員黃維德飾演的曹國舅經數世輪回、克服重重艱難險阻、最終完成由人到神成長蛻變的勵志故事為主線,對八仙懲惡揚善、濟世度人的集體精神進行了高度概括與弘揚。
由羅漩所飾演的「凌煙」本是龍宮蚌精,為愛而生的她一輩子都只為了追隨龍宮九太子,為救出九太子不惜被人利用,活捉黃維德飾演的曹國舅,陷害何仙姑,誘導鶯鶯痛恨曹國舅。雖然這個角色看上去是個反派角色,但是羅漩也強調「凌煙的內心還是善良的,她只是被人利用。」
從剛剛公布的造型來看,羅漩飾演的「凌煙」身段窈窕身手不反,只是眼神中難以掩飾的落寞和憤怒,卻讓觀眾不禁感慨到紅顏多薄命,為愛而生的凌煙最終能否幡然醒悟,羅漩也表示一切皆有可能。
5. 世界上最長的三個海橋
是青島膠州灣跨海大橋,全長41.58公里,橋梁長度36.48公里。
其他的幾座著名跨海大橋——
杭州灣跨海大橋,全長36公里,橋梁長度35.67公里;
東海大橋,全長32.5公里,橋梁長度25.3公里;
切薩皮克海灣大橋,全長37公里,橋梁長度24.14公里;
港珠澳跨海大橋,全長49.97公里,橋梁長度22.9公里;
金塘跨海大橋,全長26.54公里,橋梁長度18.27公里;
日本瀨戶大橋,全長37公里,橋梁長度13.1公里;
法赫德國王跨海大橋,全長25公里,橋梁長度5.19公里。
6. 閩南有什麼故事或神話
1共工怒觸不周山
水神共工,是炎帝玄孫祝融的兒子。他人臉、蛇身、紅發,駕黑龍,管理和控制著佔大地面積十分之七的海洋、江河、湖澤。
顓頊繼黃帝登上帝位後,施行絕天地通的治理方略,搞得眾神沒有一點自由,地上的人們也怨聲載道。共工起而造反,向顓頊宣戰。雙方大戰於不周山。這不周山乃是當年女媧補天斬龜腿所立的四根天柱之一。沒日沒夜地廝殺了十幾天後,共工之軍漸漸不支。共工此時已殺紅了眼睛,他怒吼一聲,一頭向不周山撞去。只聽得天崩地裂的一聲巨響,不周山折斷了! 頃刻之間,西北邊的天空因失去支撐而傾斜下來,日月星辰迅速地向著西方滑落,同時,東南的地表也因巨大的震動而塌陷下去,百川之水順勢向東南奔流,宇宙從此改觀,形成了日月星辰運行的軌道和百川歸海的地勢。
2百鳥朝鳳
很久以前,鳳凰只是外形很平常的小鳥。但它有的優點就是:很勤勞。把吃多下來的食物都藏進洞里。有一年,森林大旱。鳥兒都餓得頭昏眼花。這時,鳳凰急忙打開山洞,把自己藏的食物分給大家。旱災過後,為了感謝鳳凰的救命之恩,鳥兒們都從自己身上選了一根最漂亮的羽毛拔下來,製成了一件光彩耀眼的百鳥衣獻給鳳凰,並一致推舉它為鳥王。以後,每逢鳳凰生日之時,四面八方的鳥兒都會飛來向鳳凰表示祝賀,這就是百鳥朝鳳。
3、炎帝擊石生火
人類使用最早的火全都是天然火.有個人便想人類總不能一直依靠天然火吧,所以決定自己要創造一種取火的方法,在一次狩獵中,他一失手未將石制的標槍命中獵物,不過他發現標槍與地上的石頭相擊時產生了火花,於是他就撿了很多那裡的石頭來試驗,結果成功的取得了火.也因為他發現了取火的方法,所以各個部落都一致擁他為王,這個人就是以火德為王的炎帝.之後他又創造了耕種方法並且教會了人類耕種,所以他又被稱為神農.
4、後羿與嫦娥
後羿和嫦娥都是堯時候的人,那時天上有十個太陽同時出現在天空,百姓都民不聊生。於是天帝命令善於射箭的後羿下到人間,協助堯除人民的苦難。後羿帶著他的美麗的妻子嫦娥一起來到人間。後羿把多餘的九個太陽射下去後受到了其他天神的妒忌,他們使天帝終於疏遠了後羿,最後把他永遠貶斥到人間。受了委曲的後羿和妻子嫦娥只好隱居在人間,靠後羿打獵為生。
5、盤古開天闢地
以前,宇宙就像是一個大雞蛋一樣混沌一團。此時誕生了一位偉大的英雄,他的名字叫盤古。他拿起巨大的神斧,掄起來用力向周圍劈砍。就這樣有了天地。每當盤古的身體長高一尺,天空就隨之增高一尺,大地也增厚一尺;每當盤古的身體長高一丈,天空就隨之增高一丈,大地也增厚一丈。盤古生前完成開天闢地的偉大業績,死後永遠留給後人無窮無盡的寶藏,成為中華民族崇拜的英雄。
6、鯀禹治水
大水漫上天際,鯀盜沒有得到天帝的命令取了天帝的神土來堵塞洪水,天帝派火神祝融在羽山附近殺死了鯀。鯀腹中生出了禹,天帝就命令禹鋪填土壤賓士洪水,禹從南方走到北方,從太陽處的地方跑到太陽落的地方,,一直率領人們從事治水的艱苦勞動,經過了十三年,禹終於將水治理好,完成了鯀的遺願。終於安定了九州。
7、誇父追日
北方天氣寒冷,冬季漫長,誇父想,要是能把太陽追回來,讓它永久高懸在天上給大地光和熱,那該多好啊!於是他就去追了一天,終於看到了太陽想把太陽捉住帶回去。可是他已經奔跑了一天了,火辣辣的太陽曬得他口渴難忍,他便俯下身去喝那黃河、渭河裡的水。兩條河的水很快就喝完了,但他還是沒有解渴,就跑去了北方大澤里的水,但他還沒到達目的地,就在中途渴死了。
8、愚公移山
愚公家門前有兩大座山,這兩座大山就像一堵巨大的牆,擋住了他們通往外界的路,與世隔絕,非常落後。於是愚公決心把山平掉,每天就不停地把山上的土挖走。有個老人叫智叟,笑他太傻,對他說這是不可能的事。愚公說:我死了有兒子,兒子死了還有孫子,子子孫孫無窮無盡的,兩座山終究會鑿平。
9、嫦娥奔月
嫦娥是後羿的妻子,因後羿立下蓋世神功所以收了許多徒弟。其中心術不正的蓬蒙也混了進來。當有一次後羿帶眾徒外出狩獵時,蓬蒙裝病留了下來,並逼嫦娥交出她丈夫前不久給她的不死葯,嫦娥在被逼無奈之際吞下了不死葯,她立即飛上了天,因為不捨得後羿,所以在離地球最近的月亮上成了仙。
10、吳剛砍樹
傳說月亮里有一棵高五百丈的月桂樹。漢朝時有個叫吳剛的人,醉心於仙道而不專心學習,因此天帝震怒,把他拘留在月宮,令他在月宮伐桂樹,並說:「如果你砍倒桂樹,就可獲仙術。」吳剛便開始伐桂,但吳剛每砍一斧,斧起而樹創傷就馬上癒合,日復一日,吳剛伐桂的願望仍未達成,因此吳剛在月宮常年伐桂,始終砍不倒這棵樹。
11、女媧造人
盤古開辟了天地,但女媧總覺得很寂寞因為世界是缺少一種像她一樣的生物,於是她用泥土照著自己的影子捏了起來。捏完後,他居然活了起來。女媧一見,滿心歡喜,接著又捏了許多。她把這些小東西叫作「人」。這些「人」是仿照神的模樣造出來的,氣概舉動自然與別的生物不同,居然會嘰嘰喳喳講起和女媧一樣的話來。從這以後,大地就到處有了人。
12、皇帝戰蚩尤
一次,華夏大地陷入了分裂的局面,戰事連連,百姓不得生存。華夏被分為五個大部落,其中黃帝和蚩尤的部落勢力最大,黃帝因不願看到百姓因戰爭而受苦,便想停止這種戰爭局面,所以使用以暴制暴的方式來解決。最後,蚩尤兵敗逃跑.黃帝命應龍前往追殺.應龍不負期望將蚩尤殺死並割下蚩尤的頭顱獻給黃帝.
13、女媧補天
女媧是一位善良的神,她為人類做過許多好事。傳說當人類繁衍起來後,兩個神仙打架從天上打到了人間,天被打出了個洞,把人們安靜的生活環境都破壞了。女媧看到這種場景,非常不忍心,於是練了五色石來把天上的洞補好了。把臟亂的環境重新恢復平靜,再還給了人類,人類都非常感謝女媧。
14、神農試百草
生老病死是最自然不過的事了,不過因為」病」而早早離開這個世界的人又實在值得同情.神農覺得自己有保護好自己的子民的職責,所以他踏遍神州大地尋找治療病患的葯草,找到後他都先自己服用來確定有用與否或者有毒與否.最後終於找到了可以治療很多常見病患的葯草.
15、精衛填海
炎帝有一個女兒,叫女娃。一天,女娃去東海看太陽升起。不幸的是,海上突然起了狂風大浪,女娃不幸落入海中,終被無情的大海吞沒了,永遠回不來了。女娃死了,化作了一隻小鳥,「精衛、精衛」的悲鳴,所以,人們便叫此鳥為「精衛」。精衛非常痛恨東海,於是日復一日地不斷地往東海中扔石子,想把東海填平。
16、刑天戰黃帝
黃帝用強大的武力打敗了炎帝,把炎帝被迫退到南方。刑天發誓要與黃帝爭奪神位。他左手握一面盾,右手拿一把斧,與天帝開始了一場激戰。突然,黃帝看準機會一劍向刑天脖頸砍去,刑天那顆巨大的頭顱就被砍落下來。刑天見頭被砍落,愈加震怒。他毫不示弱,以兩只乳頭當作眼睛,肚臍當作嘴巴,揮舞武器,繼續吶喊戰斗。
17、姜子牙釣魚
商朝末年,紂王殘暴不仁,人民生活非常艱苦。渭河一帶是諸候姬昌的管轄范圍,姬昌胸懷大志,很愛惜人才。為了吸引姬昌的注意,姜子牙天天坐在河邊釣魚。他用奇特的方式釣魚,這件事傳到姬昌耳里,姬昌心想他可能是個有才能的奇人,請了他好幾次姜子牙都不理睬他們繼續釣魚。最後姬昌就准備了豐厚的禮品,親自拜訪姜子牙。姜子牙看出他的確是誠心誠意,就答應輔佐他。
18、沉香救母
漢代有個書生叫劉向與善良的仙女,華岳三娘相愛了。不久,三娘就懷孕了並為孩子取名為沉香。天上的神仙知道了此事後,便把他抓了回去。沉香懂事長大後決定去就自己被壓在華山下的母親。母親知道沉香不能就出自己,便叫沉香去找他舅舅,沉香在舅舅手裡拿到了寶蓮燈,立即飛回了華山,救出了母親。
19、八仙過海
八位神仙人物好打抱不平,懲惡揚善。有一天,他們一起到了東海,只見潮頭洶涌,巨浪驚人。呂洞賓建議各以一物投於水面,以顯"神通"而過。其他諸位仙人都響應呂洞賓的建議,將隨身法寶投於水面,然後立於法寶之上,乘風逐浪而渡。(鐵拐李有鐵杖及葫蘆,漢鍾離有芭蕉扇,張果老有紙疊驢,呂洞賓有長劍,何仙姑有蓮花、韓湘子有橫笛、曹國舅有玉版,藍采和有花籃。)
20、仙女造橋
很久以前,上天三元仙子每年中元節去承受人間的香火供奉,不巧這一年上元仙子因為有事不能離開,只好拜託其他兩位仙子飛下天界。她們見這裏海秀山奇、人民淳樸,便心生愛意。為回報百姓的祭奉盛情,兩位仙子見海島與大陸交通不便,決定修一座海橋連接起來,以造福人間。於是施用移山填海的法力,頃刻間,那海橋即將修造成功。
閩南七夕民俗及傳說
在閩南地區,傳說中的「七仙女」並非一個仙女,而是七個神娘,俗稱「七娘媽」,並且傳說七月初七是「七仙女」的生日,因而民間把這一天稱做「七娘媽生」。這也許是七夕民間流傳在宗教氛圍濃厚的閩南地區的衍化。
自古以來,在閩南地區勞動婦女的心目中,「七娘媽」是美麗、善良、慈愛、吉祥的化身,她能庇佑孩子健康成長,因而,民間有七夕「拜天孫」的習俗。《泉州府志》記載:泉俗七夕「乞巧」、「陳瓜果」、「小兒拜天孫」。按照這一習俗,孩子出生後的第一年,頭一個「七夕」要做「新契」,意為新拜「七娘媽」為義母(閩南話稱「契母」)。到了十六歲,當年的「七夕」要「洗契」,意思是對其長大成人、與「七娘媽」脫離關系進行洗禮。這一民俗相沿成習,隨著時代的進步,不少城市家庭現已摒棄,但在農村中仍可見其遺存。
按照傳統習俗,閩南地區七夕敬奉「七娘媽」,具有濃厚的民間色彩,而且因為人們認為「七娘媽」是七個,因而都與「七」有關。主要有:七娘轎(七乘)、七娘亭(內有七個仙娘之像),其餘陳列的果蔬、糖果(煮熟的甜糯米丸)、酒樽、箸子等,一般也以七為數。另外,還有女性專用的生花、熟花、胭脂、花粉、剪刀、紅髻繩等。「七娘轎」和「七娘亭」保留了民間紙扎藝術的精巧,尤其是「七娘亭」更是別致,比較講究的亭中還扎有彩繪的「七娘」泥偶,煞是雅觀。據說,七娘亭的流傳源於宋代。《東京夢華錄》記載:「七夕以錦綠結成樓殿,陳設花果……設坐具以祀牛女二星。」七娘亭也許源自於此。
關於七夕的傳說,閩南還有其精彩的說法。傳說當年天帝盛怒於七仙女與董永成婚,以銀河為界,將這一對恩愛夫妻隔開,後允其每隔七天相會一次,命喜鵲把天帝這一命令傳給他倆,不料喜鵲竟把七天一相會誤報為每年七月七日一相會。至今,閩南地區還保留著「客鳥(喜鵲)報錯喜」的俗諺。雖然喜鵲報錯喜,消息誤傳,但傳出去的是天帝的命令,就必須將錯就錯,不能再改,於是罰喜鵲每年「七夕」為牛郎織女搭橋。據說,七月初七這一天見不到喜鵲的影子,是因為它們都搭橋去了;七夕過後,喜鵲頭部皆禿頂,那是因為牛郎牽牛過鵲橋時,牛蹄子蹂踏所致。民間還傳說,七月初七這一天必定下雨,即使是晴朗的天氣,也會偶爾飄下一陣毛毛雨,那是牛郎織女流下的情淚。閩南民間說是「七娘媽流眼淚」。
閩南民諺的哲理故事
閩南語作為中國古代中原母語的活化石,已經經過不少資深語言學家的論證。其生動的語匯無不蘊含豐富的哲理,因此,其流傳地區的廣泛更令人驚訝。現在,我就平日搜集過的一些閩南民間諺語故事一段段細細講來,相信大家聽了一定會喜歡的。首先咱要講到的一則諺語叫歹馬也有一步踢。這句諺語出自古代一次戰亂之後。據傳有一次兵荒馬亂過後,漳州府在清理戰場時,把一批受傷的戰馬拉到南門外圩市上拍賣。許多人看到傷馬價錢低賤,紛紛購買回去殺了吃馬肉。
有一天,一位城郊農夫到圩市賣菜,聽說傷馬很便宜,也去買了一匹,拉回家去。由於回家時天色已暗,他便把馬綁在豬圈裡,准備明天一早就把它殺掉。
這天半夜,有一個毛賊到村裡偷東西,聽見農夫家的豬圈裡有大豬嚎叫的聲音,走近一看,是一隻大肥豬。他高興地把豬圈門撬開。當他剛鑽進豬圈時,摸到那隻傷馬的尾巴。馬最怕有人揪尾巴,一覺得尾巴被抓住了,急急伸腿一踢,正好踢中毛賊的下身。小毛賊痛得哇哇叫。農夫一家人聽到了,馬上沖到豬圈,毛賊一看到有人來,便哀求:放我走吧,我以後不敢來偷東西了!」
第二天,這事傳開了,村裡的人說:「莫看這歹馬也有一步踢」。農夫也捨不得把馬殺掉、精心喂養,結果這只傷馬成了一匹壯馬。
這則故事說明,每個人的能力有大小,只要有一點優勢,就不要小看或郫視他。
這以上說到的是歹馬也有一步踢這則民間諺語故事。接下來要和大家共同分享的另外一則閩南俗語叫「罩雞不成孵」,也叫「押雞不成孵」。聽眾朋友,「罩雞不成孵」,說的是,母雞不在蹲窩的時候,硬把它罩起來強迫它孵蛋是不可能的,如同普通話中「捆綁不成夫妻」「按下牛頭喝水」的意思一樣。它告誡人們,凡事必須尊重客觀規律,不能勉強。
聽眾朋友,母雞蹲窩孵蛋是它的本能。當母雞產完一窩蛋以後,它就開始孵蛋。這時,窩里即使沒蛋,它也要蹲在窩里,這就是「蹲窩」,有的又叫「賴窩」。蹲窩的母雞既清醒又迷糊。說它清醒,是因為它感到窩里有它的兒女們,不能離窩,否則會遭夭折。這期間,它少吃少喝,但不忘把糞便排泄在窩外,還不時翻窩,用身體最大限度地蓋住所有的蛋。說它迷糊,是因為窩里有沒有蛋它並不理會,即使窩里放鴨蛋鵝蛋或者其他鳥蛋甚至石頭,它照樣精心孵化。遇到這種情況,有些農家,為了使蹲窩的母雞早清醒早生蛋,往往使用各種殘忍手段折磨它,或泡入水中,或縛住雙翅或雙腳等,但一切都無濟於事,最後依然不能使它恢復常態。
「罩雞不成孵」原意為不能做違反自然規律的事,如今又被人們引申為將兩種完全不同的人或事勉強湊合在一起,結果彼此不但不能和諧相處,甚至往往把事情弄得亂糟糟。例如,兄弟、妯娌間由於性格不同或利益沖突,提出要分家過,而父母為了維護家庭的「統一」,卻不答應,結果事與願違,落得「罩雞不成孵」,糾紛不斷,家庭失和,造成了嚴重的後果。
好,講完了「罩雞不成孵」這則閩南俗語後,下面咱繼續來講到一個泉州的俗語叫「一個書籠,一個頭桶」。
聽眾朋友,「一個書籠,一個頭桶」是一句比較特殊的泉州俗語。書籠,即是裝書的竹籠;頭桶,便是裝人頭的木桶。這句俗語來自古代晉江一位書生的故事。
相傳,明朝洪武十八年(一三八五),磁灶村一農家誕生一男孩名叫吳復。吳復從小天資聰穎,活潑執靈。六歲時就能背誦《三字經》,七歲時通論語孝經,被稱為「小神童」。十八歲成為縣學中有定額的廩生,享受公費待遇。
宣宗宣德戊申年(一四二八),泉州知府發現府學里有的廩生是冒名代考而錄取的,便不分青紅皂白地宣布所有的廩生全部除名,永遠不能參加科舉考試。那時,被除名的廩生,絕大部分覺得冤枉,但心裡生氣嘴中不敢說,自在家裡生悶氣。唯獨吳復不怕死地說:「現在,我蒙受極大的冤枉。盡管民要告官,難如上青天,但人生自古誰無死,我怎能歸世人屈辱於權勢而在世間生存呢?我要上訴,來昭雪我的恥辱。」這樣吳復就寫好理由充足的狀詞,立即向泉州知府申訴,但被拒之門外,不予受理,他又往省城福州進行申訴,仍然無什麼用。吳復回家後橫下一條心,決定排除一切困難,到京城告御狀,直到洗雪冤情方才罷休。
吳復拜別父母步行上京時,肩上挑著一個書籠和一個頭桶,走了一村又一村,穿過一縣又一縣,曉行夜宿,歷盡千辛萬苦,終於順利抵達京城,找個小客店住下,准備告御狀。
當朝的宣德皇帝是一位聖明的君主,曾多次接見和受理來京告狀的受害者。吳復終於尋得機會,親自向皇上申述冤情,並懇求皇上讓受除名者重新參加甄別考試,他還表示:「若是小民考後屬於不合格者寧受死罪,斬首後裝在從家中帶來的頭桶而毫不悔恨。」皇上聽後,既同情又感動,遂即頒下聖旨,命翰林院出題,從速通知泉州府所有被除名的廩生前來京都,在天門下參加甄別考試。
消息傳開,泉州被除名的廩生都感到非常意外又歡喜,積極准備應試。眾廩生經過幾場甄別考試,到公開發榜時,吳復名列第一,其他具有真才實學者皆榜上有名。那些花大錢請人替考的冒牌貨色,一一落馬,丑態百出。事後,每當人們談起這件事時,無不敬佩吳復的才學和膽識。
不久,吳復被朝廷選派到江蘇省應天府溧水縣擔任縣學訓導,後因政績突出,又被提升為溧水知縣。吳復在回憶往事時,深有感慨地說:「當年若不是冒死拼搏,我哪會有今日呢?」從此,「一個書籠,一個頭桶」這句俗語,連同這個真實的故事便在泉州民間流傳開了。
碎缸的故事--閩南故事
民國某一年,剛好是麥子收成了後的季節,晉江龍湖有一個姓施的作田兄,聽說海口嘉排村船埠頭到了一批十一斗的大水缸,正好厝內欠用裝五穀,就趕緊前去購買。
說起這個姓施的作田兄,人人都知道他的性情溫和,無多無事,臉上常常笑咪眯。這日,他買了兩個大水缸用扁擔挑著,一搖一晃轉回家。來到田間小路上,看見一條被過路人踏出的小路,正從一丘閑田中穿過,可省繞一大段路,他想,路是人走出來的,即然別人從這里過路,我也抄近路,也挑著水缸從那條小路穿田中過去。沒想到這個時候有一個人正躲在這里等攔。這是一個姓洪的作田兄,他性情爆烈,人人都怕他、讓他。這日他在田頭已經等了很久了,一看見姓施的作田兄挑著大水缸走到田中央,就風風火火趕上去,沒分沒話,舉起鋤頭,「呯嘭」一大聲,將姓施的一個大缸砸得碎碎碎。
姓洪的作田兄為什麼來打碎大水缸呢?原來這丘田正是他耕種的。這日,他帶著牛犁耙來田裡翻地,看見田中被踏出路,已經一肚子火了,沒想只犁二趟,田地被踏得實實,將一個新犁頭卡斷了。受不了氣,他才會提著鋤頭,在田頭,打碎大水缸。
再說姓施的作田兄聽見「呯嘭」一聲,前面的大缸就一墜在地上,嚇了一大跳,趕緊轉過頭,一見那姓洪的作田兄正睜大眼睛,拿著鋤頭氣呼呼,就知道是什麼原因了。所以他就笑著問: 「老兄,怎樣不作聲打碎我的大缸?」姓洪的作田兄「哼」了一聲,粗聲大氣叫起來: 「我問你,這里是田還是路?」姓施的作田兄聽了笑笑說: 「從你的田裡踏過去是我不對。老兄,請你把手中的鋤頭借我一下。」姓洪的作田兄正在火頭里,心裡想,就使讓你拿鋤頭相打,我也不怕你,便將鋤頭扔過去,說:「借就借吧,看你敢把我怎樣。」姓施的作田兄拿起鋤頭,不是要打姓洪的,而是「呯嘭」一聲,也將另一個大缸打得碎碎碎。姓洪的作田兄感到奇怪,說:「你這是做什麼?」姓施的作田兄轉過身來,笑笑說:「老兄,看你性地這么急,撩田是我不對,但是田中的路並不是我一人踏出來的,現在你不作聲將我的大缸打碎了,剩一個叫我怎樣扛回家?不如一起打碎,還麻煩你將那些碎缸片揀掉。」說了,將鋤頭拿給姓洪的作田兄,拾起扁擔繩子轉回家去了。
這件事雖然使姓洪的作田兄過後有點見笑,但是隨著時間一久,也就漸漸忘記了。
無巧不成書,有一天,正是龍湖鄉村裡幾年一度的「佛生日」,姓洪的作田兄也受朋友的邀請,前去吃酒。真真是「冤家路窄」,他剛剛踏入村頭,對面正碰上姓施的作田兄也到村頭接人客。原來這是姓施的所在鄉里。姓施的作田兄看見姓洪的作田兄,就大笑著跑過來拉住,喊著說:「哎呀,老兄弟,沒想到你也來了,真巧被我接到了,今日無論如何也要上我家吃杯酒。"俗語說:強龍不壓地頭蛇。這個時候,姓洪的作田兄只得跟著走。一進家,姓施的作田兄就對滿廳的親友嚷著:「我的好友來」。一邊就將姓洪的作田兄直直「請」進房中去,叫家裡人敬上煙、茶、酒、擺了滿滿一桌,然後笑著說: 「老兄,要什麼,自己用了,我還有些事趕快要辦, 只好失陪」說了,跨出房門,拉上門鎖,「咔嚓」一聲,門就鎖起來了。
這里姓洪的作田兄聽見外面人聲馬叫,心裡暗暗叫苦,但他性情直,心想:上次放門口刁,今日是自投羅網了,管他死還是活,先吃再說,就一個人在房中喝酒。臨近中午,姓施的作田兄才從外面進來,笑笑說:老兄,將你鎖在房中真是對不起。」姓洪的作田兄這時笑也不是,哭也不是,只好不說一句話。姓施的作田兄又說:「老兄,我是真心要請你,怕你跑掉,所以將你鎖在房中。」接著就將姓洪的作田兄拉到廳中酒桌上。親友們看見姓施的作田兄這樣親熱地拉著一位客人來,都離坐站起來迎接。但是,那些知道這位客人被鎖在房中的親友未免心裡疑惑,有人問:「這位老友是……」這一問使姓洪的作田兄答不出來。姓施的作田兄連忙笑著說;「我來介紹,這位是我在路途結交的朋友,為人忠直,就是性子急一點……」接著就將前面的事大略講了出來。聽見的人都笑了起來。但是,這時姓施的作田兄卻是沒有笑,說: 「諸位,這件事倒是這位老兄教我做人的道理,大家試想,我們都是作田人,只圖路近,踏毀人家的田地,這就逆天理,大家說是不是?所以,我認了這位老兄為好友!」眾人聽了,心裡都很佩服。
姓洪的作田兄這時也很見笑,當天離開後,隔天就趕緊去船埠頭買了兩個十一斗大水缸,挑往姓施的作田兄家中來。從此,兩人真的成了好朋友。
水井公生的傳說
洪瀨鎮東街有處地名叫中土爐的角落,有一口井叫「解元」井。這口井的泉水清洌甘純,哪怕是久旱未雨,也依然瀝瀝噴涌,取之不竭。在這個古鎮當年還沒有自來水的時候,周圍數百人口,均靠此井供水吃用。每當人們從單位下班或打工歸來,尤其是那盛夏酷暑的季節,只要從這口井中打起水來,無論是飲用或是沖涼,都會感到甘甜無比、疲勞頓消。這口井至今尚在,雖年代久遠,但該井的水依然清純而不渾濁,且抽之不盡,用之不竭。
然而說起這口水井的歷史,還有著這樣一個動人的故事.
相傳清朝道光年間,中土爐有戶吳姓人家,兄弟二人,親如手足,冷暖相知。大哥為人忠厚勤謹,早已婚娶。小弟吳宏模,卻是一介懦生。由於有這位大哥當家,所以小弟就「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聖賢書」,專心致志、寒窗苦讀。其餘世事一概不管,有時連大嫂催其幫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事,他都不理,因此大嫂久而生怨,挾恨在心。從此對他的日食三餐也就不大理會。因此,吳宏模只好每天過著半飢不飽的苦澀日子,繼續用功。
再說光陰荏苒、日月如梭。幾年的苦讀,終於盼來了省城會試的日期。這一天,吳宏模整束行裝,准備次日凌晨赴省城趕考。大嫂得知其情後,為了報平日這怨,就於當天晚上把家中糧食收存於自己房中,並把水缸里的水掏盡,甚至連打水用的小水桶也一並藏匿起來。
第二天,吳宏模起床後,正准備煮點稀飯作為早餐,卻找不到糧食。無奈之下,只想隨便燒點開水充飢,但卻見水缸滴水無存,欲到屋外打水,又不見平日打水用的水桶,他知道這是大嫂在挾怨報復,無奈之下,長嘆一聲,走出屋外,只見遍地積水,才想起昨夜有陣大雨。心想既然下大雨,井水必會上漲,就到屋裡拿個水瓢,准備到井中舀水,當他起近井邊,探頭一看,卻見水深如故。此時,傷心不已的吳宏模突然雙膝脆地,對著水井禱告說:「水井公啊,水井公!你若可憐我這位手無縛雞之力的貧寒書生,就將井水上漲,好讓我飲些井水充飢趕路。此後若能金榜題名,衣錦還張鄉之日,定當答謝你的恩情」!說來奇怪,吳宏模剛禱告完畢,就見井水慢慢上漲,直至平面。吳宏模高興萬分。急忙用水瓢打出一瓢冷水飲下,然後背起行裝,匆匆上路。
俗語說:功夫不負苦心人。這一日,流星快馬飛報洪瀨,吳宏模獲省試第一,高中解元。不日將回鄉探親。眾宗親及務鄉鄰聞訊後,皆大歡喜,就日夜盼望著他的歸來。直到返鄉的這一天,只見吳宏模端坐在大轎,鳴鑼開道,風光無限地返回故里。大嫂聞知後,悔恨交加,羞愧難當,只好躲到娘家迴避去了。然此時的吳氏宗親早已聚集在祠堂門口等候,當他們看到吳宏模步下官轎時,即由他那老實巴交的大哥帶領眾宗親迎上。這時忽聽見有族裡宗親提議說,此次吳宏模高中解元,光宗耀祖,是祖先在天之靈,應該先祠堂大門,祭拜祖宗,人答謝先人之恩。吳宏模聞聽後立即制止。解元公說:「我想,應該先答謝水井公當日漲水之恩,然後再祭拜祖宗。」說著就把趕考那天早上的情景,向眾位宗親作了一番講述,眾人聽後,驚奇無比!便聽從吳解元的建議,把每年農歷十月初三(即漲水的那天)訂為水井公的生日。每逢這天,吳氏宗親就要大擺筵席、演對酬神、熱鬧非常。為了紀念這個頗有意義的傳奇,就把這口水井稱為「解元井」。
後來,查閱中國的民俗歷史,普天之下,能為水井公做生日的,唯此而已耳!
媽祖傳說
7. 中國歷史上鮮為人知的神話傳說有哪些
1、百鳥朝鳳
很久以前,鳳凰只是外形很平常的小鳥,但是它很勤勞,會把吃不完的食物都藏進洞里。有一年,森林大旱,鳥兒都餓得頭昏眼花。這時,鳳凰急忙打開山洞,把自己藏的食物分給大家。
旱災過後,為了感謝鳳凰的救命之恩,鳥兒們都從自己身上選了一根最漂亮的羽毛拔下來,製成了一件光彩耀眼的百鳥衣獻給鳳凰,並一致推舉它為鳥王。以後,每逢鳳凰生日之時,四面八方的鳥兒都會飛來向鳳凰表示祝賀,這就是百鳥朝鳳。
2、仙女造橋
很久以前,上天三元仙子每年中元節去承受人間的香火供奉,不巧這一年上元仙子因為有事不能離開,只好拜託其他兩位仙子飛下天界。她們見這裏海秀山奇、人民淳樸,便心生愛意。為回報百姓的祭奉盛情,兩位仙子見海島與大陸交通不便,便修一座海橋連接起來,以造福人間。
3、華胥生伏羲
伏羲的母親名為華胥,是華胥國的女首領。華胥某次外出旅遊,走到雷澤的湖邊,恰巧看到地上有一個特別大的腳印,於是她忍不住好奇,輕輕用腳踩了一下,緊接著就感應受孕,並且在懷胎十二年後,最終生下伏羲。
4、神農嘗百草
神農氏本是五氏之一,出生在烈山的一個石洞里,傳說身體透明,頭上長有兩角,即牛頭人身。他的特殊外形和勤勞勇敢,長大後被人們推為部落首領,因為他的部落居住在炎熱的南方,稱炎族,大家就稱他為炎帝。
有一次他見鳥兒銜種,由此發明了五穀農業,因為這些卓越的貢獻,大家又稱他為神農。他看到人們得病,又到都廣之野登建木上天帝花園取瑤草而遇天帝贈神鞭,神農拿著這根神鞭從都廣之野走一路鞭一路回到了烈山。
神農嘗百草多次中毒,都多虧了茶解毒。因誓言要嘗遍所有的草,最後因嘗斷腸草而逝世。人們為了紀念他的恩德和功績,奉他為葯王神,並建葯王廟四時祭祀。在我國的川、鄂、陝交界傳說是神農嘗百草的地方,稱為神農架山區。
5、吳剛伐桂
相傳在月亮上有一棵高五百丈的月桂樹。漢朝時有個叫吳剛的人,醉心於仙道而不專心學習,因此天帝震怒,把他拘留在月宮,令他在月宮伐桂樹,並說:「如果你砍倒桂樹,就可獲仙術。」
吳剛便開始伐桂,但吳剛每砍一斧,斧起而樹創傷就馬上癒合,日復一日,吳剛伐桂的願望仍未達成,因此吳剛在月亮上常年伐桂,始終砍不倒這棵樹,因而後世的人得以見到吳剛在月中無休止砍伐月桂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