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古詩文押韻的問題,有沒有被修改過
據語言學專家介紹:「地方方言是因為地域不同形成的語言變體,是語言在不同地域上的分支,是語言發展不平衡性而在地域上的反映。」「方言產生的機理,主要是移民、發展變異和民族融合。」從歷史的縱向看,漢語發展史可分為:遠古;上古(戰國、秦漢) ;中古(隋、唐、宋) ;近古(元、明、清)和現代等五個階段。 但我個人認為,現代以普通話的確立為分水嶺,漢語言已經產生較大轉折,並已使方言也同樣產生變異。而從漢語現存的方言看,八大方言區有七個是在南方,並且南方方言更多地保留了古代發音。
這是由於我國北方地域寬廣、平坦;歷史上經常被外族統治,而且經常戰爭,如金國(曾統治中國北方100多年),蒙古,清朝等改朝換代戰爭都以北方為主要戰場。因此在北方地區,民族融合和人口的頻繁遷移造成古代語言及其發音因交流而出現較大變異。所以北方方言覆蓋范圍很大,而且是各地區方言和外族語言相互混合的產物。我國現行使用的普通話即是以北方方言為基礎的,其語音就和古代非常不同,聲調就只有上平聲、下平聲、上聲、去聲,棄卻了入聲和一些細分的聲調。
南方則因為多山多水、交通不便,戰火的蔓延不但可以得到有效的阻隔,同時也容易出現戰火較難波及的山區窮谷。北方因戰火而逃難的人們也容易找到適合他們生存的「桃花源」,因此,南方即便是戰爭也不會造成人口的大量流動。所以,通過歷史上的幾次人口由北往南的大遷移,如秦漢時期和唐宋時期,使這些地區保留了很多古音。就臨海周邊方言,基本上也保留了中古,甚至是上古時期的語言與發音。好些專家也認為浙東的方言是以唐音為基礎的。
比如,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稱「筷子」為「箸」、「鍋」為「鑊」、老年婦女為「老孺人」、老年男子或丈夫為「老倌」、玩耍為「嬉」、「好的」為「諾」等等,都是中古、上古時期聲音語言的保留。
2. 現在讀古詩很難回到中古音了, 這是否損失了古詩的內涵
語音發展的變化也有規律可循。有些音今天讀起來絲毫不影響對古典詩詞的理解。如讀〖靜夜思〗,用普通話讀大家完全能理解,對古詩韻律的美也基本上沒有影響。但另一些詩詞的朗讀就受到了古今語音變化的影響。『律詩、絕句、詞講究押韻和平仄格式,這兩點和語音演變有直接關系,唐宋時平是指平聲,仄是指上、去、入三聲,今天已經沒有入聲,所以遇到平仄格式時會有改變,對押韻的影響可能較大。』蘇培成說。
沈文凡認為,今人作詩可以押普通話的韻,但吟誦古詩時,押韻處要變讀。『關鍵是要符合詩歌規律。中國留存了許多有文字記載的韻書,這筆寶貴的文化財富一定要繼承。』
3. 現在小學學的古詩中的有些字音跟以前怎麼不一樣
從前,老師說這樣的讀音目的是為了合轍壓韻的。現在改回字本來的音,是因為漢語言學家改革的結果,為了更好的推廣普通話。古今讀音不同,字的意思一樣,古讀音特殊,只在古詩詞出現,為了方便學普通話,所以改為現在的讀法。
4. 規范讀音被改為「錯誤讀音」,如何看待這一修改
不願意見到這樣的修改,因為這樣有一種感覺就是正確讀音向錯誤讀音低頭了。尤其是很多古詩裡面的讀音修改以後,詩句中的韻律感就會少了很多。但是語言其實是一種約定俗成的東西,它是要被人們使用和說出來的,如果有80%甚至更多的人都讀那個讀音的話,這個讀音就是正確讀音了。這就是語言的特殊性吧。所以,盡管不願意,但不得不面對。
5. 賡續漢字音韻之美中作者對有些詩詞中保留的古音被修改是什麼態度結合全文說明理由
《賡續漢字音韻之美》一文中,作者對古詩詞中保留的古音被修改是持保留態度的。作者通篇雖未明確反對修改古音為今音,但已說明希望能在存續古詩詞中能保留古音以體味音韻之美。古音雖大異於今聲,以今人讀音標注古音雖仍不夠完美,但已在比較接近的音韻。五聲變為四聲,很多入聲字已失去在詩詞中表現的聲調與韻味和力度。「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王維這首《渭城曲》中,末句之「出」為入聲,仄聲,方才合律。入聲在古音中有抑揚變化,有其聲調之韻。以今聲讀為一聲,已於律不合,更失摩詰詩韻。您說起這個話題,我才隨便找了這首詩為例,很多這樣的例子,舉不勝舉。其實,由古音變今聲,我們已失去很多,很遺憾啊!
6. 以我國古典詩詞為例全部改成拼音文字以後還能設想原汁原味的詩詞存在么,這句話是什麼意思
以我國古典詩詞為例,全部改成拼音文字以後,還能有原汁原味的詩詞存在么?(意思就是不會有原汁原味的詩詞了)
7. 古詩詞的讀音不確定怎麼辦
古 詩 詞讀音
gu shi ci
第三聲第一聲第二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