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中國民樂、古典舞蹈在世界舞台有哪些演出
大型的舞蹈劇如《復興之路》《絲路花雨》《雲南映象》
⑵ 中國傳統藝術 音樂和舞蹈
中國傳統音樂是在以典河流域為中心的中原音樂和四域音樂以及外國音樂的交流融合之中形成發展起來的。因此可以說,中原音樂、四域音樂、外國音樂是中國傳統音樂的三大來源。
中原音樂指的是以黃河流域為中心發展起來的音樂。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形成了以漢族為主體的黃河流域音樂文化。其中,殷商和西周時期的音樂文化具有代表意義。除六代樂舞及其他多種樂舞的發展和整理,禮樂制度的階級化和等級化,大司樂機構的設置,三分損益律的運用等,對全代有重要影響之外,尤其在「八音」樂器分類中「琴」(七弦琴)及其音樂的出現,奠定了中國傳統樂器與器樂的基本模式。
四域音樂指的是除中原華夏族為主所創造的黃河流域音樂文化以久的中華大地各民族的音樂文化。其中,長江流域、珠江流域等地區,與黃河流域同為中華民族的文化發祥地。長江中游的楚文化中的音樂文化,色彩繽紛,獨樹一幟,同中原音樂並為上古中國傳統音樂的表率,相互輝映,相互兌爭、交融,進而衍生,發展。珠江流域的粵文化,西南各少數民族的音樂文化,西北作為古代絲綢之路經由路途對多處音樂文化傳播、交融的作用,以及東北各少數民族的音樂文化,都為中國傳統音樂的形成、發展作出了重要的貢獻。其中,在樂器方面,作為漢族音樂文化與少數民族音樂文化交融的代表實例,可以舉出由奚琴到胡琴類各種拉弦樂器的形式。
中國音樂與國音樂的交流,由來已久。據《穆天子傳》記載,相傳西周初,周穆王曾經帶著規模頗大的樂隊到西方各國支施行,並進行音樂交流。此後,在漢代,伴隨著佛教的傳入,印度教音樂和天竺樂也入傳中國;隋唐時期,大量外國音樂的輸入,不僅帶來外國樂曲,而且引進樂器、樂律、音階。作為外國樂器傳入中國,後又被改造為中國傳統樂器的琵琶是頗具代表意義。
中國民樂發展的三個時期
1. 中國傳統音樂的形成期(約公元前21世紀至公元3世紀)
這時期包括從夏、商、西周到春秋、戰國、奏漢。在音樂體裁方面,經歷了由原始樂舞到宮廷樂舞的進化。在旋律音調、音階形式方面,經歷了由原始間樂重視小三度音程的音調,到春秋戰國強調宮、商、徵、羽的上下方大3度的「(甫頁)、曾」體系,以「三分損益法」相生五音、七聲、十二律,初步確立了中國傳統音樂旋法的五聲性特點。在音樂美學思想方面,先秦諸子百家的論爭,奠定了此後各咱學說的理論端點。這一時期中,最具代表性意義的音樂藝術形式是鍾鼓樂隊。
2. 中國傳統音樂的新聲期(約公元4世紀至10世紀)
這一時期包括了從魏、晉、南北朝到隋、唐。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政治動盪和北方人民南遷、少數民族的內移,構成對中國傳統音樂的沖擊:一是玄學對儒學的沖擊,引起音樂思想的變化;二是少數民族音樂和外國音樂的傳入,引進樂器、樂律、樂曲和音樂理論方面的新因素。其沖擊的結果,是使中國的傳統音樂為這一變,開創了音樂國際化的一代新樂風。一方面是世界音樂的中國化,包括外來樂曲的中國化,外來樂器的運用,外來樂調的傳入,外來樂隊的民族化,以及外來樂人為發展中國音樂所作出的貢獻。另一方面是中國音樂的世界化,即:中國音樂以其輝煌的成就給世界許多國家(尤其是惡劣各國,如朝鮮、日本等國)以重要的影響。
3. 中國傳統音樂整理期(約公元10世紀至19世紀)
包括遼、宋、金、明、清。其政治上的牲是:從紛亂和分裂到相對的統一,又從南北對立到多民族國家統一政權的建立,及其在相當長時期內的相對穩定。音樂文化方面則具有世俗性和社會性的特點。所謂世俗性,就是與普通的平民階層保持著密切的關聯。此時期的傳統音樂,無論在演出人員和觀眾、聽眾對象方面,都已具有更為廣泛的社會基礎。在音樂理論方面,表現出對前一時期的繼承和清理的傾向。音樂形態特點已逐漸趙於凝固定型化。其代表性音樂藝術形式是戲曲藝術及其音樂。這一藝術形式,上承前代,下接後世,並廣泛吸收當代音樂新成果,成為集古今音樂大成的音樂寶庫。 中國傳統舞蹈產生於特殊的時代和環境,因此儀式性特徵十分明顯,舞蹈藝術後來作為審美性極強的欣賞性藝術,具有娛樂、審美等多種藝術特性,但是這些特性都是從舞蹈最早存在的儀式性中漸漸衍生出來的。
一、中國傳統舞蹈多產生於先民巫術、宗教儀式的需要
從舞蹈的產生來看,是適應巫術和原始宗教儀式的需要產生的。這可以從舞蹈之「舞」的原始意義中得到理解。早期甲骨文中,「舞」與「巫」的形狀十分相似。在早期社會「舞」、「巫」所指是同一事項,即女巫師的巫術儀式以及巫師祈禱神靈時的姿態。後來,用「舞」指稱巫師的姿態,「巫」『指稱巫師這一類人員,其意義才漸漸分離。可見,這種姿態就是「舞蹈」的原始形態。盡管「舞」姿態從「巫」中分離,但早期舞蹈事實上還是直接服務於巫術活動的,這可以從「舞」與「雩」二字的關系中看出一些痕跡。甲骨文中有「辛巳卜賓乎舞有雨」的記載。這其實是一次祭祀求雨活動的記錄,其中有舞蹈的儀式行為。《說文解字》釋「雩」曰:「雩,夏祭樂於赤帝以祈甘雨也。從雨,於聲。雩,羽舞也。」所以,舞的第一個義項就是通「雩」,指求雨巫術儀式中的「羽舞」。《周禮·春官·樂師》曰:「凡舞有撥舞、有羽舞、有皇舞、有旄舞、有干舞、有人舞。」即所謂周代的六小舞。這些舞蹈都是周代祭祀活動中的儀式性舞蹈。《周官·舞師》載:「掌教兵舞,帥而舞山川之祭祀;教拔舞,帥而舞社櫻之祭祀;教羽舞,帥而舞四方之祭祀;教皇舞,帥而舞旱嗒之事。」羽舞、皇舞皆為祭祀求雨的儀式舞蹈。後來的《庸舞》、《奏舞》、《龍舞》等皆是旱祭求雨的巫術儀式舞蹈,其中《龍舞》至今不衰。
考古發現的中國早期樂舞圖中,許多具有濃郁的宗教色彩和巫術性質,是先民巫術性儀式活動的記錄。如青海大通縣上孫家寨出土的彩陶盆舞蹈紋,內蒙古狼山原始岩畫,甘肅嘉峪關黑山原始岩畫,廣西花山崖原始壁畫中的舞蹈場景,經專家研究皆具有很強的巫術性質和儀式特徵。
為什麼中國早期舞蹈會有如此明顯的儀式特徵?其實這跟舞蹈在當時的社會功能有關系。早期舞蹈產生於早期先民巫術圖騰活動,是巫術儀式活動的一部分,是巫術圖騰文化的產物,它必然具有巫術的文化屬性。從早期舞蹈言,其直接作用就是實現其溝通人神、祈福免災、五穀豐登等巫術性目的的。
在這種意義上可以說,功用性、儀式性是早期舞蹈的第一屬性,舞蹈的娛樂性是從巫術活動的娛神目的衍生的,從娛神到娛人再到自娛,是舞蹈發展的幾個重要階段。盡管後來的舞蹈也許並不用於祭祀,但是中國舞蹈自產生時就存在的儀式性傳統卻被積淀下來了,已經滲透到舞蹈的動作、結構和獨特的抒情方式等內容之中。
二、中國傳統舞蹈使用於各種儀式性場面
從表演場合看,中國傳統舞蹈多使用於各種儀式性場合。大到國家的祭祀、朝會、出戰、慶功、王室更替,小到百姓婚喪嫁娶、往來聘問、播種收割等等均有若乾的儀式內容。歸納起來大概可以分為社會性儀式、宗教性儀式、生產性儀式、人生成長性儀式等類。中國古代根據舞蹈的使用場合和社會功能將宮廷舞蹈分為雅舞、雜舞兩類。雅舞在後來的歷代王朝宮廷中皆是最重要的舞蹈,雖然各代帝王皆製作自己的舞蹈,名稱也各不相同,以示不相襲用,但是僅改歌詞而舞曲依舊不變,其祭祀的儀式性功能也沒有改變。正所謂「自周以來唯改其辭,未有變其舞者也」。這部分舞蹈用於國家的祭祀場合,顯然具有強烈的儀式性特徵。
雜舞的儀式性特徵從《樂府詩集》中可以看到,書中很詳細地記載了自西周以來到隋唐時期民間方俗舞曲流入宮廷,以及在宮廷宴會等重要集會場合表演的歷史事實。由此可見,在中國古代傳統舞蹈中,盡管有些舞蹈從其產生說,並未直接服務於巫術和國家祭祀活動,但是往往被統治者用來在其他儀式活動中表演,作為儀式活動的重要部分,因此也使之具有了很強的儀式特徵。
沒有進入宮廷的傳統舞蹈則在民間流傳。從其表演看,也大多在重大的節日活動中進行。如春節、三月三、火把節、潑水節、播種節等等,構成了這些舞蹈強烈的儀式性特徵。如土家族每年農歷正月要祭祀始祖「八部大王」跳擺手舞、毛古斯舞,藏族每年藏歷2月29日的「跳神節」要跳《羌姆》,青海黃南同仁地區藏族每年的「六月會」祭祀山神、二郎神,跳((龍鼓舞》等等。這些舞蹈均具有極強的儀式性特徵。這種儀式性特徵一方面是這些舞蹈本身就具有的,其產生之時就是為儀式而服務的;另一方面,在這些儀式性場合表演的舞蹈,也許本身的儀式性內容並不強,有些就是娛樂性舞蹈,但是,一旦進入某種儀式性場合表演,它便具有了很強的儀式性。因此,可以說,中國傳統舞蹈表演的儀式場合也是其形成儀式性特徵的重要方面。
三、現存各民族民間舞蹈的儀式性內容
現在尚流傳在很多地方的攤戲攤舞,就具有很強的儀式性。灘是一種與人類巫文化緊密聯系的文化事物。現存於貴州、湖南等地的攤戲如撮泰吉、地戲、攤堂戲都有極強的巫術儀式性質。攤戲之所以為攤戲,在表現形式上都有「逐攤」的含義和意味,包含驅逐鬼神和瘟疫的內容。根據周顯貴老師的調查,在今天安徽貴池地區,每年農歷正月初七至十一還有攤戲表演。整個儀式分三部分:啟聖儀式、攤戲表演、送神儀式。在啟聖儀式中有迎神的內容,迎神鹵簿(儀仗隊)到河邊水口敬請二郎神牌位,供於宗祠內,燒香、鳴炮、行祭禮,一長者吟誦祭詞。然後,族長為二郎神做儀式性表演,舞滾燈,鑼鼓齊鳴。緊接著幾名男子與族長共同跳起攤舞《舞滾燈》。攤舞在啟聖儀式中的表演,是請神儀式的組成部分,具有很強的儀式特徵。
又如土家族祭祖跳的《毛古斯》舞。每年農歷正月初三至十七日的「調年」活動盡踞手舞時加毋毗舞。屆時設祭場,由代表土家先祖的「拔步卡」(意為老公公)帶領子孫毛古斯赤足而舞。舞者頭罩尖頂遮面齊頸茅草束,上扎五根沖天辮,全身用稻草、茅草或樹葉遮蓋,以象徵先人。舞蹈內容有做陽春(刀耕火種)、搶新娘、圍獵、捕魚、甩火把等,生動地再現了原始土家部落的生產、生活場景。生殖崇拜是貫穿舞蹈始終的主題,每個毛古斯扮演者的腰間都扎有一根象徵男性生殖器的火把,稱「粗魯棍」,火把頂端用紅色土塗抹,或包紅布。表演圍獵、甩火把等內容時,舞者要誇張地作出「示雄」、「撬天」、「搭肩」、「轉臀」、「挺腹送胯」等顯示陽具的動作。舞蹈到高潮時,毛古斯的火把可隨意觸及觀眾,尤其是女性觀眾,被觸及者則視之為祖神對生育能力的恩賜。這典型地反映了土家族先民原始狩獵生活和男根崇拜意識,具有很強的儀式性。
以上所舉民族民間舞蹈的儀式性特點僅是幾個案例,其實尚有很多民間舞蹈保留著大量的儀式性內容,說明民間舞蹈的儀式性特徵是十分明顯而突出的。
四、結論
巫術內容和圖騰信仰的印記不可避免地烙在了民族舞蹈之中。早期舞蹈的基本內核諸如舞蹈動作、舞蹈結構、舞蹈表情方式等的儀式性因素通過各種途徑被積淀下來,成為後來舞蹈製作的基本基因和材料被消化和滲透。如舞蹈藝術中帶有普遍意義的動作的虛擬性、情節結構的程式化、抒情方式的象徵性等特徵都或多或少地受到中國早期舞蹈儀式性內容的影響,可以視為早期舞蹈儀式因素在舞蹈方面的積淀。從這一意義說,儀式性不僅僅是中國早期舞蹈的根本屬性,也是整個舞蹈藝術的根
⑶ 中國民族特色舞蹈有哪些
孔雀舞、踢踏舞、麥西萊甫、扇子舞和獅子舞等等。
1、傣族孔雀舞
傣族民間舞蹈形式之一,已有悠久的歷史。表演者化裝為孔雀,舞蹈動作多為孔雀動作的摹擬和美化,動作矯健,形象優美,感情細膩, 舞姿姻雅。通過膝部柔美的起伏,身體和手臂豐富多彩的三道彎造 型,柔中帶剛的動作韻律,小腿的敏捷運用,加上提氣、收腹、挺 胸和頭部、眼神的巧妙配合,使舞姿更為優美。
(3)中國民樂舞蹈在世界有哪些擴展閱讀:
載歌載舞,自由活潑。中國民間舞蹈很主要的一個特點,就是舞蹈與歌唱的緊密結合。這種載歌載舞的形式,自由、生動、活潑,可以比純舞蹈易於表現更多的生活內容,而且通俗易懂,所以非常為中國廣大人民群眾所喜愛。巧用道具,技藝結合。
中國的很多民間舞蹈都巧妙地使用道具,如扇子、手帕、長綢、手鼓、單鼓、花棍、花燈、花傘等等,這就大大地加強了舞蹈的藝術表現能力,使得舞蹈動作更加豐富優美、絢麗多姿。
情之所至,即興發揮。中國各個地區的民間舞蹈在流傳中,雖然都有一定的格式和規范,但也都有即興發揮的傳統,特別是在一些民間舞蹈家的身上這一點尤為突出。在他們情感最激動的時刻,常常是能出現閃爍著獨特光彩的舞蹈的時候。
⑷ 在20世紀50-60年代中國有哪些舞蹈作品在世界獲了獎
《中華女兒》獲第五屆卡羅維發利國際電影節「自由斗爭獎」 《趙一曼》獲「優秀演技獎」。
舞蹈作品是為在舞台上跳舞的一組動作的構圖,或主要是配合音樂而創作的其他模式的連續姿勢。一般認為舞蹈作品是可以獲得版權保護的作品,但是有些版權法對舞蹈不予保護,除非舞蹈以一種適宜的形式固定下來(例如拉彭氏舞蹈記譜法)。
舞蹈是一種表演藝術,使用身體來完成各種優雅或高難度的動作,一般有音樂伴奏,以有節奏的動作為主要表現手段的藝術形式。它一般藉助音樂,也藉助其他的道具。舞蹈本身有多元的社會意義及作用,包括運動、社交/求偶、祭祀、禮儀等。
在人類文明起源前,舞蹈在儀式,禮儀,慶典和娛樂方面都十分重要。中國在五千年以前就已經出現了舞蹈,它產生於奴隸社會,發展到秦漢之際已形成一定特色。
⑸ 世界各地有哪些不同風格的舞蹈
世界各地不同風格的舞蹈有中國民族舞、捷克波爾卡、奧地利華爾茲、夏威夷草裙舞、西班牙弗拉門戈、阿拉伯風情肚皮舞、巴西桑巴、阿根廷探戈、義大利芭蕾舞、美國街舞。
民族舞泛指產生並流傳於民間、受民俗文化制約、即興表演但風格相對穩定、以自娛為主要功能的舞蹈形式。它有個很主要的特點,就是舞蹈與歌唱的緊密結合。這種載歌載舞的形式,自由、生動、活潑,可以比純舞蹈易於表現更多的生活內容。
波爾卡是一種捷克民間舞蹈。英文名為polka,舞曲大致分為急速、徐緩和瑪祖卡節奏等三種類型,一般為二拍子,三部曲式,節奏活潑跳躍,在第二拍的後半拍上常作稍微停頓的裝飾性處理。
華爾茲(Waltz),又稱圓舞曲,一種自娛舞蹈形式,是舞廳舞中最早的、也是生命力非常強的自娛舞形式。這倒是一語道破地抓住了華爾茲舞動作的基本成分。
草裙舞,又名「呼拉舞」,是一種注重手腳和腰部動作的舞曲。草裙舞是夏威夷最有代表性的活動了,它的表演形式多種多樣,一個舞者可以表演,一隊舞者也能表演。
⑹ 世界十大民間舞蹈有哪些啊
法國康康舞 :康康舞原是一種輕快粗獷的舞蹈,是洗衣婦、裁縫等勞動婦女載歌載舞的一種形式。最初流行於工人階層當中,後來慢慢發展融入到其他舞台表演節目。最後成了歐洲上流社會休閑娛樂的首選。
夏威夷草裙舞,又名「呼拉舞」,是一種注重手腳和腰部動作的舞曲。草裙舞是夏威夷最有代表性的活動了,它的表演形式多種多樣,一個舞者可以表演,一隊舞者也能表演。
阿拉伯肚皮舞是一種帶有阿拉伯風情的舞蹈形式,起源於中東地區,並在中東和巴基斯坦、印度、伊朗等其他受阿拉伯文化影響的地區取得長足發展,19世紀末傳入歐美地區,至今已遍布世界各地。
印度舞歷史悠久,對印度人來說,舞蹈不僅是藝術,更有宗教的含意。印度舞源自對神無比虔誠潔凈無私的愛,舞者藉由本身的手指、手臂、眼睛、五官、身體表達和詮釋宇宙間的萬事萬物。所以印度舞只在廟里表演給神看,印度舞也因此多了一層神秘色彩。
泰國舞源於印度南部「卡達卡利」宗教舞蹈,同時又受中國皮影戲的影響。在古典舞中尤以啞劇舞馳名。古典舞又有 「宮內」與「宮外」之別。宮內舞比較嚴肅古板,沒有滑稽場面。與之相對應的宮外舞則比較活潑自由、詼諧有趣。跳舞少女們所穿的服裝,以著名的泰國絲製成,再配上閃閃生光的金片。她們所戴的帽子,是寺廟風格的寶塔型金冠,充滿宗教氣息。
英國鄉村舞(country dance) 是指傳統的英國民間舞蹈。16世紀以後,鄉村舞一詞往往指上層社會的一種宮廷舞蹈(見舞會舞蹈),而仍在民間流行的則稱為傳統鄉村舞。
方騰弗羅姆舞:方騰弗羅姆舞是迦納人在最隆重場合跳的一種舞蹈,這種舞蹈因伴奏需要使用方騰弗羅姆鼓而得名。方騰弗羅姆鼓音調深沉,其聲冬冬,如泣如訴,顯得庄嚴而神聖,聽後令人肅然起敬。舞蹈者以優美的姿勢和剛勁的動作,表達自己內心深處的感情。
阿薩福舞:這種舞蹈是從傳統舞蹈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具有傳統舞蹈的那種強烈的節奏感,除了管弦樂器伴奏外,還有非洲鼓。隨著歌聲、樂聲和鼓聲,舞蹈者自由奔放地跳動,無拘無束,動作開放,體現出濃厚的非洲風格。海萊夫舞是一種融東方和西方舞蹈優點為一體的舞蹈,廣泛受到人們的歡迎。
鋼管舞,英文叫法pole dance,可稱作桿舞蹈或者極舞等,是指利用鋼管為道具,進行攀爬、旋轉、倒立等動作來完成有序舞蹈動作的道具性舞蹈,為世界十大民間舞蹈之一。其著裝、動作決定了鋼管舞具備性感表演性以及娛樂健身價值。有愛好者建議將其列為奧運會運動項目。
孔雀舞,傣族民間舞蹈形式之一,已有悠久的歷史。流行於雲南省傣 族地區。傣族人民把孔雀當做吉祥的象徵,以跳孔雀舞來表達自 己美好的願望。民間孔雀舞的表演形式比較簡單,一般只由一人 或二人來跳,用象腳鼓、鋅鑼等伴奏。表演者化裝為孔雀,舞蹈動 作多為孔雀動作的摹擬和美化,動作矯健,形象優美,感情細膩, 舞姿姻雅。解放後經過加工提高,服裝也有改進,又增加許多新 的動作,通過膝部柔美的起伏,身體和手臂豐富多彩的三道彎造 型,柔中帶剛的動作韻律,小腿的敏捷運用,加上提氣、收腹、挺 胸和頭部、眼神的巧妙配合,使舞姿更為優美。
⑺ 世界上有哪些民族舞蹈
世界各個民族、地區都有屬於自己的舞蹈,如歐洲的愛爾蘭踢踏舞、西班牙的踢踏舞,美洲的黑人踢踏舞,非洲的鼓舞,亞洲中國的藏族踢踏舞、印度的腳鈴舞等——不勝枚舉。
⑻ 中國民間舞蹈有多少種分別是什麼
中國民族民間舞蹈最屬突出的特徵,就是它的民俗性。從舞蹈功能的角度,將各民族的民間舞蹈分屬五大類,即:節令習俗舞蹈;生活習俗舞蹈(如自娛自樂、社交擇偶、健身競技、表演賣藝等);禮儀習俗舞蹈(如在生育禮、成人禮、婚禮、壽禮、喪禮、祭禮、兵禮等禮儀活動中進行的舞蹈;信仰習俗舞蹈(如在道教、佛教、伊斯蘭教、
原始宗教、民間俗信活動中跳的舞蹈);勞動習俗舞蹈。
中國民族民間舞蹈在漫長的流傳演變過程中,形成非常復雜的交叉混沌的多功能現象,其屬性往往呈現出多元化的狀況。因此,以下的分類介紹,都以舞蹈的主要屬性為依據歸類,以求更恰當的凸現其文化內涵。
節令習俗舞蹈
鼓子秧歌--《山東卷》
廣泛流傳在山東省商河、惠民、樊陵、陵膘、錫信、酒錫、邑等縣市。在每年的新春佳節和重大節慶活動中表演。
鼓子秧歌的角色民間稱"傘"、"鼓"、"棒"、"花"四種。前三種都是以手持的道具命名,"花"即女角。傘的勤作圓潤舒展,挺拔有力;鼓的動作大起大落,粗獷凝重;
棒的動作快捷活潑,干凈利落;花的動作既風火有力,又輕盈飄逸。
鼓子秧歌歷史久遠,據史料記載,至少在明朝嘉靖時已有流傳。
朝鮮族"農樂舞"--《吉林卷》
"農樂舞"流傳在東北地區朝鮮族聚居地,是深受朝鮮族喜愛的代表性舞蹈。主要在新年伊始和歡慶豐收時表演。其它歡慶場合也用。舞蹈以"舞手鼓"和"甩象帽"為其主要特色。舞手鼓者動作豐富,舞姿似騎馬射箭,生氣勃勃;甩象帽者以頸部為軸,轉動頭戴的象帽頂上的飄帶軸,以最長可達12米的飄帶在舞者周身如車輪般飛舞,令人眼花繚亂。農樂舞隊一般約60人,活動時高舉寫著"農者天下之大本"字樣的農旗,表明了農業舞以農為本、以農為樂的宗旨
哈尼族"帽子舞"--《雲南卷》
"帽子舞"流傳在雲南西雙版納景洪縣,是哈尼族支系v尼人在"鞦韆節"、"竹筍市"、"稻種節"時跳的節令習俗舞蹈。跳時男女圍圈,人數不限。男子邊擊樂伴奏,邊配合女子變換隊形。舞蹈以女子為主,她們手持造型別致的帽子,忽而前伸旁劃,忽而在頭上方盤旋,雙膝微顫著,靈活地跳動。整個舞蹈揮灑自如、活潑大方。
醒獅舞--《廣東卷》
醒獅舞是獅舞的品種之一,主要流傳在中國南方廣東等地,以及海外華人的聚居區。每逢節日或慶典中舞動,以喻國泰民安。太平吉祥。
醒獅舞動作風格獨特,表演細膩傳神,其表演時最精彩的部分莫過於"采青"--
人們將青菜和紅包(酬金)綁在一起。放在地面(地青)或掛在高處(天青),讓舞獅者採摘。並設置各種障礙,藉以檢驗表演者的智慧和功夫技巧。雖然有的青采起來困難重重,但是藝高人靈的舞獅者最終能把"青"採到手,引發出觀眾震天的喝彩和熱烈的掌聲。
高蹺秧歌--《遼寧卷》
高蹺秧歌廣泛分布在中國北方,而流傳於遼寧省南部的高蹺秧歌是其優秀品種之一,是廟會和迎春活動中最受歡迎的節目之一。當地百姓有"喇叭(嗩吶)一響,渾身發癢;鑼鼓一敲。樂得蹦高。"的民謠,鍾愛之情可且一斑。
遼南高蹺秧歌角色眾多。主要有"頭蹺"、"二蹺"、"漁翁"、"老嫗"和生、旦、丑。表演形式有"街趟"、"架象"、"大場"和"小場"。"街趟"是走街時表演的群舞;"架象"寓意"太平有象",是表演疊羅漢的群體造型形式;"大場"是在場地上表演的群舞,氣氛火爆熱烈;"小場"富有情節性,多以男女愛情為表現內容,表演充滿趣味,生活氣息濃郁,最受百姓喜愛。
新疆舞--《維吾爾族卷》
蹈活潑優美,步伐輕快靈巧,身體各部分的運用較為細致,尤其是手腕和舞姿的變化極為豐富。
新疆的舞蹈風格有著濃郁的西域風格。從今天的新疆舞蹈中可以見到揚眉動目、晃頭移頸、拍掌彈指的動作。另外,昂首、挺胸、立腰也是新疆舞蹈的基本造形,能夠顯示女性婀娜的體態線條。男女成對的表演比較常見,女性的舞姿優美舒展,男子的舞姿矯健有力。
⑼ 中國的民族舞有哪些
蒙古族舞蹈大多氣勢磅礴,雄健有力,朴實奔放;同時也有優美的抒情舞如《盅碗舞》。藏族的《鍋庄》,舞輕盈灑脫。苗族的《蘆笙舞》,嫻雅、端莊。彝族的《阿細跳月》,節奏奇特、熱情奔放。維吾爾族的《賽乃姆》,靈巧熱情。壯族的《扁擔舞》,節奏強烈、清脆高亢。傣族的《孔雀舞》,快速輕巧、動作細膩。
……我國少數民族向來是以能歌善舞著稱,它們的舞蹈藝術,在我國的舞蹈史上佔有很重要的地位。
兄弟民族舞黑熊搏鬥舞
鄂倫春族最具代表性的舞蹈。舞者雙腿半蹲,雙腳跺地,前後扭動雙肩,以模擬黑熊搏鬥、贊頌鄂倫春人民勇敢、好勝的民族性格。
參加人數不限,三人為一組,站成「品」字形,其中的兩人面對面站立,上身略向前傾斜,相對虎視眈眈;兩膝略向前屈,兩手放在膝蓋上,兩腳跳躍不停,同時兩肩隨著節奏左右扭動,頭部左右搖擺,嘴裡邊連呼喊「哈莫,哈莫」(熊的呼叫聲)的粗壯聲音,此起彼伏。兩人半得難角難分,都想壓倒對方取勝。第三人在旁也以同樣的動作參加進去,在二人中間蹲跳以表示勸解,直至一方認輸,一方宣告勝利。
舞蹈充分顯示出獵人們在獵獲野獸時,定要取勝的頑強拚搏精神;同時贊頌熊力大無窮、異常勇猛的特性。《黑熊搏鬥舞》有的地區用「哼呣,哼呣」喉音作伴舞,情緒非常高昂,動作勇健有力。
兄弟民族舞蹈盅碗舞
蒙古族民間舞蹈形式之一。為歡宴節慶、親月團聚時所跳的一種女子獨舞,後又形成群舞,搬上舞台,於第8屆世界青年友誼聯歡節上榮獲金質獎章。
此舞的舞姿特點,溫雅婉約,以琵琶、胡琴、箏伴奏彈唱和之。因受蒙古包場地及手執燈碗的限制,基本上以跪、坐、立等動作在原地起舞。舞者主要憑藉手、腕、臂、肩的彈、挑、拉、揉、和以腰為軸的前俯、後仰進行表演。技藝精湛者,可頭上頂一疊碗,雙手各執一道具或各托一燃燈,一邊快步奔走,一邊作流星似的盤旋繞動,這時燈焰搖曳飄忽,舞姿輕曼優雅,器樂婉約流暢,富有獨特的藝術魅力,給觀眾帶來極大的歡愉。
兄弟民族舞蹈鍋庄
藏族民間舞蹈形式之一。「鍋庄」是藏語「果卓」的諧音,即圓圈歌舞的意思。流行於西藏、四川、雲南和青海的藏族地區。
《鍋庄》分農區鍋庄和牧區鍋庄兩種。農區鍋庄流行於藏東昌都地區,牧區鍋庄(即牧民舞)流傳在當雄、黑河和索縣等廣大牧區。
農區鍋庄的結構分兩大段,即從慢板歌舞到快板歌舞,速度又有慢、中、快之分。開始時男女分別拉手成圈,輪班唱和,甩腳踏步,唱完後齊聲喊「啞」,頓時舞步加快,越跳越快,在熱烈的快板中結束。《鍋庄》的動作大體可分兩類,一類節奏緩慢,舞姿舒展、優美;另一類節奏急促,舞姿熱烈、奔放。動作多模擬動物形態,如「猛虎下山」、「雄鷹盤旋」、「孔雀開屏」、「野獸戲耍」,注重姿態的情緒變化和表現,這正是藏族人民悍氣質在舞蹈中的體現。
牧區鍋庄的層次及表演形式和農區鍋庄大體相同,但動作差異很大,多在胸前晃手跳躍,前頓步接左、右翻身,順手順腳(同邊手足)的舞是牧區鍋庄的一大特點。
兄弟民族舞蹈蘆笙舞
又稱「踩蘆笙」,苗語叫「究給」。是一種以男子邊吹「蘆笙」同時以下肢(包括胯、膝、踝)的靈活舞動為主要特徵的傳統民間舞蹈。流傳於貴州、雲南、廣西、湖南苗族地區。按其活動內容和性質,一般可分為自娛性、習俗性、表演性、祭祀性和禮儀性五種。
自娛性蘆笙舞最為普及,舞者不受年齡、性別和人數限制,常見的有兩種:一種是男的吹小蘆笙、女的持花手帕,男一圈、女一圈的把一群吹大蘆笙的舞者圍在中間,踩著有節奏的樂曲,輕輕擺動身體繞圈舞蹈。另一種是由一對以上的蘆笙手作領舞,大家跟在後面圍圈舞蹈,動作跟隨領舞者吹奏的樂曲而變化。舞姿特點,有「踩」、「跳」兩種。「踩」,以兩膝的輕微屈伸,踏著節奏向前移動為特色,顯得端莊、嫻雅。「跳」,是由跳動的腳落地後,下肢的顫動、抬腳踹動,上身隨後自然地擺動為特色,顯得柔和、瀟灑。
表演性蘆笙舞一般以競技的方式進行集體比賽,以吹奏樂曲多,舞蹈時間長,聲音諧和、優美、動作和步法豐富取勝。個人競技,或以動作的節奏多變,疾急激烈見長,或以能否完成高難度動作取勝。表演性蘆笙舞內容非常豐富,有的以炫耀高難度技巧以博取觀眾的贊嘆。如「滾山珠」、「蚯蚓滾沙」、「猴子上樹」、「滾地龍」等。有的以模仿禽獸的習性、神態以表現生活的諧趣,給人歡愉。如「牛打架」、「半雞」等。
兄弟民族舞蹈塞乃姆
維吾爾族民間歌舞形式之一。主要發源於民族聚居、從事農業生產、文化發達的南疆各綠洲,也是維吾爾族古代舞曲名。
《賽乃姆》是多在節日或勞動後表演的集體歌舞。形式自由活潑,沒有固定的程式,舞者可即興表演,合上章樂節奏就行,也可一人獨舞、兩人對舞和三五人群舞。節節奏一般由中速逐漸轉快,當歌舞進入高潮時,大家常用熱情高亢的聲音呼喊「凱--那!」(「加油啊」之意)這時人聲、鼓樂聲歡騰異常,把氣氛推向高潮,所有的舞者都無比興奮、激動。
此舞舞姿抒情優美、婀娜多姿,動作特點表現在頭、肩、手、腕、腰、小腿的運用配合巧妙。如關部有移頸、搖頭;手腕有繞腕、翻腕、揉腕,腰有胸腰、側腰、後腰;小腿動作更加豐富,有點、踢、跺、輾、轉等。舞姿大多是從生活中提煉出來的,如托帽式、拘袖式、拉裙式、撫胸式等。當表演出現高潮時,舞者一腿蹲跪,手在腹前擊掌聳肩,然後雙手向下打開,右手抬至頭上方繞腕,左手指扶於膝上,輕輕移頸,這里有擊掌、聳肩、繞腕,最後的移頸則起到突出主旨的作用,有力地表現了舞者心情舒暢的樂觀情緒。
此舞有不同的地方風格:南疆明快活潑,優美情深,步伐輕巧,手腕和舞姿變化豐富;北疆動作瀟灑豪放,利落輕快;東疆動作端莊穩重,單步較多。此舞音樂曲調優美、深情,節奏鮮明,伴奏樂器中的手鼓響亮流暢,有渲染氣氛和鼓舞人心的作用。
兄弟民族舞蹈扁擔舞
又稱「打虜列」、「谷榔」、「打榔」(均為壯語譯音),是壯族民間舞蹈形式之一。流行於文本馬山、都安等縣的山鄉村寨。
舞者至少四人一組,多則十人、八人均可,圍在長板凳或舂米木槽,每人手拿一根扁擔互相敲擊,或敲擊長凳,或敲擊木槽,打出各種各樣和諧的聲響,節奏變化無窮,律動強烈有力,聲響清脆高亢,勢鬧非凡。每逢節日,曬谷場上,街頭巷尾,都可以聽到扁擔的敲擊聲,尤其在晚上,到處有燈火,整個村寨都沸騰,扁擔敲擊聲合著輕快悅耳的竹筒伴奏聲,人們的歡笑聲、吶喊聲,匯成了一片歡樂的聲浪,那場面震撼山谷,激盪人心。
舞蹈動作多表現播種、插秧、收害蟲、打穀、舂米等勞動過程和歡樂情緒。邊歌邊舞,舞時僅以竹筒的敲擊聲作伴奏,其形式如同高山族的杵舞。
《扁擔舞》沒有更多的舞姿和隊形變化,唯有以獨特的打扁擔節奏,上、下、左、右交織不同的打法和強烈的音響效果,博得觀眾的熱烈喝采。
⑽ 世界上有哪幾種最著名的舞蹈
芭蕾舞 民族舞 古典舞
芭蕾舞還分現代芭蕾舞 和古典芭蕾舞呢
街舞是外國的
中國的呦中國古典舞 中國漢唐舞等等 時代不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