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中國的中產階級主要指哪一群人
根據人們收入水平可以把人們分為低產階級、中產階級、高產階級等。人們對於不同階級的生活多多少少都會有些好奇,在現如今的中國的中產階級是什麼樣呢?
所以說中產階級的標准還是很多的,想要成為中產階級看來我們還要努力啊
❷ 在中國中產階級的概念是什麼
面目模糊的中國中產階級
如今,關於中產階級的流行定義是這樣的:他們大多從事腦力勞動,主要靠工資及薪金謀生,一般受過良好教育,具有專業知識和較強的職業能力及相應的家庭消費能力;有一定的閑暇,追求生活質量,對其勞動、工作對象一般也擁有一定的管理權和支配權。同時,他們大多具有良好的公民、公德意識及相應修養。換言之,從經濟地位、政治地位和社會文化地位上看,他們均居於現階段社會的中間水平——這是一個貌似明晰,實則含混的定義。
就是這樣含混的定義,也仍舊有人表示不同意。這個定義強調的是職業(職務)和經濟收入,而作家王朔就說,「中產階級不見得要從經濟收入上劃分,安於現狀的,尊重既有社會等級和道德規范的都可在觀念上列入中產階級。」對王朔的定義,當然同意的人就更少。按王朔的說法,中國最大數量的中產階級應該出現在10來億安分守己的農民中間,眾所周知,中國農民中的大多數,現在首先要解決的問題不是「中產」,而是溫飽和小康。
自十六大報告提出未來若干年在我國要大力發展中等收入階層,一些政治嗅覺靈敏的經濟學人就將中等收入階層與時髦的中產階級劃上了等號。這樣的倡論,其作秀成分多過嚴肅的學術探討。
一篇文章提出中產階級的十大標志:1、年收入20萬元以上。2、持有已經上市的股票或者期權,至少有希望於近期內上市。3、有度假小屋或別墅以及一輛看上去不錯的車,跟人合買的也算。4、有豐富的夜生活,不一定是去夜總會或者打麻將,通常是商務談判或者聽音樂會。5、有外國身份或者至少在外國呆過三年以上。6、對一些時髦的文化,如MP3或者彩信均不感興趣,但對於古老文化非常感興趣,對各個國家的古文明有一定知識,特別是有古玩方面的知識。7、知道各種禮儀,風格是美式的,但心裡崇拜歐洲。8、知道最新上演的歌劇和芭蕾舞劇。9、談話中經常夾雜外語單詞,聽眾不懂再用中文解釋。10、著裝隨便,但不是普通的隨便,而是一種非常刻意的隨便。文章很有意思,提出的中產標准也很明確,但字里行間,暴露出作者臆淫成分居多。
這幾年中產階級吵得很熱鬧,但究竟什麼是中產階級?哪些人屬於中產階級?至今沒有幾個人能夠清楚定論。社科院專家陸學藝和他領導的研究小組在農歷馬年底發表《當代中國社會各階層研究報告》,「以職業分類為基礎,以組織資源、經濟資源和文化資源的佔有狀況為標准」,將當代中國劃分為10大社會階層。在這份聽名字極容易令人聯想起毛澤東寫於1926年的《中國社會各階級的分析》,陸學藝及其研究小組基本沒有提到「中產階級」這個詞,似乎有些諱言。
中產階級的劃分標准
中產階級的劃分標准通常有兩個,一是職業,二是人均或家庭收入。以職業區分中產階級,存在較多爭議,如同為國家機關工作人員,局長、處長與一般科員、辦事員顯然就難以相提並論,「重要」機關工作人員如工商局、稅務局工作人員,與「一般」機關工作人員如地震局、檔案局、老幹部局工作人員,在收入與社會地位上的差距,恐怕亦不可同日而語。同為IT技術人員,一些人可能住別墅開洋車,一些人則只能天天吃泡麵擠公共汽車。更多的人,包括經濟學家在內,傾向以收入作為中產階級劃分的惟一標准或主要標准。但即使大家都以經濟收入為標准區分誰是中產階級,誰不是中產階級,也仍舊存在著眾多的不確定性和定量上的混淆。比如在美國,有人認為凡年均收入在3萬美元至10萬美元的人群都屬於中產階級,以此標准衡量,美國95%以上的人都應該屬於中產階級。另一些人則認為,美國中產階級的人年均收入標准應該在2.5萬美元至10萬美元,凡人年均收入在此區間的,都可以算是中產階級。以此標准而論,美國中產階級大約占總人口的80%。
在號稱中產階級大本營的美國,區分中產階級的標准尚如此混淆,世界其他地區就更不用提了。拿印度來說,按印度「政策研究中心」的說法,印度現有中產階級約3億人。印度「國家應用經濟研究理事會」是印度中產階級標準的制訂和發布者,其發布的印度中產階級標準是:凡年均稅後收入在3.375萬盧比到15萬盧比(約合700-3000美元,目前美元對盧比的比價為1∶48.5左右)的家庭均可算是中產階級家庭。按此計算,2001年,印度有6000萬個家庭已經躍升為中產階級家庭。以一家5口計算,印度目前有中產階級3億人。
以此看來,一個國家的中產階級,是你說有多少就可以有多少的,因為缺乏統一標准,隨意性非常大。以印度中產階級的標准而論,倘若戶年均收入700美元就可算為中產階級家庭,700美元按現在我國的外匯比價,也就相當於6000元人民幣左右,分攤到一家5口,年人均大約只有1200元人民幣左右,平均每人每月100元人民幣。這樣的收入水平,在中國的許多地方恐怕連吃口飽飯都成問題,就別提什麼「中產」不「中產」了。美國商業部在宣布印度是目前世界上十大新崛起市場之一的時候說,印度目前的中產階級已經達到了1.75億人左右(比印度有關機構的估計幾乎少了一半),在未來,這些印度中產階級每人至少還要購買一台電視機、一台錄音機、一個壓力鍋、一個吊扇、一輛自行車、一塊手錶;他們中2/3的人還要購買一輛輕便摩托車、一台彩電、一個電熨斗、一個食品攪拌器和一台縫紉機;一半以下的人要買一台冰箱……「這將是多麼大的一個消費市場!」在旁人看來,這更像是美國式的黑色幽默。
另外,有數字說,新加坡300萬人口中約90%以上屬於中產階級,新加坡家庭年均收入普遍在2萬美元以上;韓國人均年收入約1萬美元,都可算是中產階級,但在韓國,很多人沒有房子,且韓國工人人均負債1萬美元以上;馬來西亞自己估計,馬來西亞的中產階級大約占總人口的60%,約1800萬人左右,這部分人人均年收入約在1萬美元左右。可見標准都不一樣。
可資比較的是,2001年美國研究顧問公司曾進行過一項中產階級生活費調查,以住房費、交通費及娛樂費等作為基準,依據一個年薪10萬美元的3人美國家庭在美國底特律的生活開支,比較了全球22個城市的生活指數。
一個3人的美國底特律家庭,年收入10萬美元,人均3.3萬多美元,這樣的收入水平,在美國只是一個中產階級的起步水平,也就是說頂多隻能算是一個美國的下中產,但要在北京達到美國底特律下中產家庭的生活水平,則一年需要78萬港幣,也就是約80萬人民幣。這是許多中國家庭一輩子也不敢夢想的一個數字。可見彼也中產,此也中產,彼中產與此中產不可相提並論。
所以,包括中共中央黨校教授青連斌在內,有很多學者認為中國現階段根本就不存在所謂的中產階級。中國目前的狀況是,有中產,而無「階級」。
另外一些學者則對中國中產階級的標准莫衷一是。有學者主張,在中國年均收入達到1萬至4萬人民幣的,就可歸入中產階級。年均收入1萬元人民幣,在北京、上海這樣的城市大概只夠勉強糊口,想買房買車絕無可能,而擁有私人的住房、汽車是中產階級的兩項硬指標。以北京現有的房價水平,年收入1萬元,在北京四環旁邊買套建築面積在100平米左右的房子,不吃不喝大概需要50年。
確認一個國家的中產階級標准不能脫離這個國家的實際發展水平,但也不能隨心所欲,為獲得一個較好的外部形象,或為了討領導歡心,隨意將標准拔高或降低。中國近20年來,在經濟上和社會文化上確實獲得了長足的發展,但在世界上總體還處於一個較為落後的水平。根據國外有關機構的研究,一直到2000年,中國人均國民生產總值尚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3/5,只有世界高收入水平國家的14%強。依中國實際的經濟和社會文化發展水平,一些專家認為,比較合理的有關國內中產階級的界定,應該是人均年收入在1萬至5萬美元左右,也就是8萬至40萬人民幣左右。只有具備這樣的收入水平,中國的中產階級或許才能夠具有「相應的家庭消費能力」,才能夠去追求一定的「生活質量」,才能夠符合有關中產階級的一條條硬性或軟性的定義,否則的話,中產階級就只能是「脫貧」或「溫飽」的另一個代名詞。
❸ 中產階級是啥意思
關於中產階級的流行定義是這樣的】
他們大多從事腦力勞動,主要靠工資及薪金謀生,一般受過良好教育,具有專業知識和較強的職業能力及相應的家庭消費能力;有一定的閑暇,追求生活質量,對其勞動、工作對象一般也擁有一定的管理權和支配權。同時,他們大多具有良好的公民、公德意識及相應修養。換言之,從經濟地位、政治地位和社會文化地位上看,他們均居於現階段社會的中間水平——這是一個貌似明晰,實則含混的定義。
就是這樣含混的定義,也仍舊有人表示不同意。這個定義強調的是職業(職務)和經濟收入,而作家王朔就說,「中產階級不見得要從經濟收入上劃分,安於現狀的,尊重既有社會等級和道德規范的都可在觀念上列入中產階級。」對王朔的定義,當然同意的人就更少。按王朔的說法,中國最大數量的中產階級應該出現在10來億安分守己的農民中間,眾所周知,中國農民中的大多數,現在首先要解決的問題不是「中產」,而是溫飽和小康。
自十六大報告提出未來若干年在我國要大力發展中等收入階層,一些政治嗅覺靈敏的經濟學人就將中等收入階層與時髦的中產階級劃上了等號。這樣的倡論,其作秀成分多過嚴肅的學術探討。
【一篇文章提出中產階級的十大標志】
·1、年收入20萬元以上。
·2、持有已經上市的股票或者期權,至少有希望於近期內上市。
·3、有度假小屋或別墅以及一輛看上去不錯的車,跟人合買的也算。
·4、有豐富的夜生活,不一定是去夜總會或者打麻將,通常是商務談判或者聽音樂會。
·5、有外國身份或者至少在外國呆過三年以上。
·6、對一些時髦的文化,如MP3或者彩信均不感興趣,但對於古老文化非常感興趣,對各個國家的古文明有一定知識,特別是有古玩方面的知識。
·7、知道各種禮儀,風格是美式的,但心裡崇拜歐洲。
·8、知道最新上演的歌劇和芭蕾舞劇。
·9、談話中經常夾雜外語單詞,聽眾不懂再用中文解釋。
·10、著裝隨便,但不是普通的隨便,而是一種非常刻意的隨便。
❹ 中產階級的定義是什麼收入多少才算中產階級
中產階級的定義是從事腦力勞動,受過良好教育,靠工資及薪金謀生。年收入在6.7萬及以上才算中產階級。
❺ 在中國,什麼叫中產階級
據某調查公司編制的《中產群體的生活方式及消費形態調查報告》顯示,中國中產群體判別有十大標准,只要符合以下任何一條,即可認定為中產群體。
1.個人或家庭金融資產總水平在人民幣50萬以上;
2.個人總體年收入水平20萬以上;
3.擁有私人轎車,價值在20萬以上;
4.擁有高爾夫球俱樂部會員卡;
5.擁有企業規模(企業營業執照注冊資本100萬以上)或員工15人以上;
6.在上市公司、中國知名品牌企業、地方知名品牌企業、中國企業規模排行榜前500上榜企業或跨國公司代表處、三資企業、外商投資企業單位中擔任董事、董事長、監事長、總監、副總經理、總經理或總裁的人士;
7.擔任地級市以上工商聯、青年企業家協會或其他類似組織領導的委員;
8.是EMBA(高級經理工商管理碩士)班就讀學員;
9.擁有私人服務人員(私人醫生、律師和保健護士);
10.名牌大學或著名研究機構中的博導、學科帶頭人。知名的、有成功歷史的自由職業者或專業人士。
❻ 在中國,中產階級的標準是什麼
中產階級的劃分標准通常有兩個,一是職業,二是人均或家庭收入。以 中產階級職業區分中產階級,存在較多爭議,如同為國家機關工作人員,局長、處長與一般科員、辦事員顯然就難以相提並論,「重要」機關工作人員如工商局、稅務局工作人員,與「一般」機關工作人員如地震局、檔案局、老幹部局工作人員,在收入與社會地位上的差距,恐怕亦不可同日而語。同為IT技術人員,一些人可能住別墅開洋車,一些人則只能天天吃泡麵擠公共汽車。更多的人,包括經濟學家在內,傾向以收入作為中產階級劃分的惟一標准或主要標准。但即使大家都以經濟收入為標准區分誰是中產階級,誰不是中產階級,也仍舊存在著眾多的不確定性和定量上的混淆。比如在美國,有人認為凡年均收入在3萬美元至10萬美元的人群都屬於中產階級,以此標准衡量,美國95%以上的人都應該屬於中產階級。另一些人則認為,美國中產階級的人年均收入標准應該在4萬美元至25萬美元,凡人年均收入在此區間的,都可以算是中產階級。以此標准而論,美國中產階級大約占總人口的80%。 在號稱中產階級大本營的美國,區分中產階級的標准尚如此混淆,世界其他地區就更不用提了。拿印度來說,按印度「政策研究中心」的說法,印度現有中產階級約3億人。印度「國家應用經濟研究理事會」是印度中產階級標準的制訂和發布者,其發布的印度中產階級標準是:凡年均稅後收入在3.375萬盧比到15萬盧比(約合700-3000美元,目前美元對盧比的比價為1∶48.5左右)的家庭均可算是中產階級家庭。按此計算,2001年,印度有6000萬個家庭已經躍升為中產階級家庭。以一家5口計算,印度目前有中產階級3億人。 以此看來,一個國家的中產階級,是你說有多少就可以有多少的,因為缺乏統一標准,隨意性非常大。以印度中產階級的標准而論,倘若戶年均收入700美元就可算為中產階級家庭,700美元按現在我國的外匯比價,也就相當於6000元人民幣左右,分攤到一家5口,年人均大約只有1200元人民幣左右,平均每人每月100元人民幣。這樣的收入水平,在中國的許多地方恐怕連吃口飽飯都成問題,就別提什麼「中產」不「中產」了。美國商業部在宣布印度是目前世界上十大新崛起市場之一的時候說,印度目前的中產階級已經達到了1.75億人左右(比印度有關機構的估計幾乎少了一半),在未來,這些印度中產階級每人至少還要購買一台電視機、一台錄音機、一個壓力鍋、一個吊扇、一輛自行車、一塊手錶;他們中2/3的人還要購買一輛輕便摩托車、一台彩電、一個電熨斗、一個食品攪拌器和一台縫紉機;一半以下的人要買一台冰箱……「這將是多麼大的一個消費市場!」在旁人看來,這更像是美國式的黑色幽默。 另外,有數字說,新加坡300萬人口中約90%以上屬於中產階級,新加坡家庭年均收入普遍在2萬美元以上;韓國人均年收入約1萬美元,都可算是中產階級,但在韓國,很多人沒有房子,且韓國工人人均負債1萬美元以上;馬來西亞自己估計,馬來西亞的中產階級大約占總人口的60%,約1800萬人左右,這部分人人均年收入約在1萬美元左右。可見標准都不一樣。 可資比較的是,2001年美國研究顧問公司曾進行過一項中產階級生活費調查,以住房費、交通費及娛樂費等作為基準,依據一個年薪10萬美元的3人美國家庭在美國底特律的生活開支,比較了全球22個城市的生活指數。 一個3人的美國底特律家庭,年收入10萬美元,人均3.3萬多美元,這樣的收入水平,在美國只是一個中產階級的起步水平,也就是說頂多隻能算是一個美國的下中產,但要在北京達到美國底特律下中產家庭的生活水平,則一年需要78萬港幣,也就是約80萬人民幣。這是許多中國家庭一輩子也不敢夢想的一個數字。可見彼也中產,此也中產,彼中產與此中產不可相提並論。 中產階級所以,包括中共中央黨校教授青連斌在內,有很多學者認為中國現階段根本就不存在所謂的中產階級。中國目前的狀況是,有中產,而無「階級」。 另外一些學者則對中國中產階級的標准莫衷一是。有學者主張,在中國年均收入達到1萬至4萬人民幣的,就可歸入中產階級。年均收入1萬元人民幣,在北京、上海這樣的城市大概只夠勉強糊口,想買房買車絕無可能,而擁有私人的住房、汽車是中產階級的兩項硬指標。以北京現有的房價水平,年收入1萬元,在北京四環旁邊買套建築面積在100平米左右的房子,不吃不喝大概需要50年。 中國近30年來,在經濟上和GDP上確實獲得了長足的發展,但在世界上總體還處於一個較為落後的水平。根據國外有關機構的研究,一直到2000年,中國人均國民生產總值尚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3/5,只有世界高收入水平國家的14%強。依中國實際的經濟和社會文化發展水平,一些專家認為,比較合理的有關國內中產階級的界定,應該是人均年收入在1萬至5萬美元左右,也就是8萬至40萬人民幣左右。只有具備這樣的收入水平,中國的中產階級或許才能夠具有「相應的家庭消費能力」,才能夠去追求一定的「生活質量」,才能夠符合有關中產階級的一條條硬性或軟性的定義,否則的話,中產階級就只能是「脫貧」或「溫飽」的另一個代名詞。
❼ 在中國,人們對於中產階級最普遍的定義是什麼
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中產階級這個字越來越多的出現在人們的視野里。中產階級並不是一個中國獨有的詞彙,在很多年前資本主義剛剛在西方萌芽的時候,這個詞就開始出現了。很明顯,隨著社會的進步,中國已經不能再用簡單的工人階級和農民階級去概括社會勞動力結構了,那麼,該如何定義中產階級呢?你是否覺得你就是中產階級?總之,中產階級就是那些生活水平還算比較高的那一部分人群。相比普通的勞動群眾,他們不需要靠出賣自己的體力來謀生,但是相比有錢人,他們又缺乏足夠多的資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