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該以怎樣的態度看待中國式的婚姻
應該用順其自然的態度看待中國式的婚姻。
中國式的婚姻很能忍
就比如說我父母做一輩人的愛情,他們的婚姻關系是最能忍的,似乎對婚姻很敬畏,所以不論怎麼樣的爭吵他們都不會想到有一天會離婚,一直到現在有一些傳統的價值觀在認為寧拆一座廟不拆一樁婚,主張只要在一起就比離開強,真的是這樣嗎?我並不這么認為。有太多這一輩子吵吵鬧鬧過到最後的夫妻,然後就這么把自己的一生葬送在了爭吵上,多麼不值得的一種人生。
② 佛教如何看待早婚現象
佛教認為,婚姻,是前世緣分。結婚的早晚,自然也是個人的因緣。
不過,佛教尊重國家婚姻法規定的結婚年齡。
對於早婚的定義,每個歷史時期並不一樣。在中國古代,16歲以上就可以結婚了。新中國成立後,婚姻法規定男方24歲那方22歲才可以結婚。,在古代印度的各個歷史時期,結婚的早晚也有不同規定。總之,只要不違犯國家法定結婚年齡,佛教不反對。如果早於國家婚姻法規定的年齡,佛教就反對,佛教尊重國家法律。
③ 佛教是如何看待婚姻本質的
其實佛法是這樣看夫妻、子女及男女關系、朋友關系的。佛教發現,今生作為家人、夫妻子女、親友、戀人的關系,前世都有莫大的因緣。能夠在一起,一般分屬下列三種關系:
1、來報恩的:彼此之間和和美美,相親相愛,這是彼此來報恩的;
2、來討債的:彼此之間彼此吵吵鬧鬧,矛盾不斷,卻又不離開,這是彼此來討債的;
3、來還債的:彼此之間彼此關系冷冷淡淡,湊合著過日子,這就是彼此來還債的。
④ 佛學如何看待愛情,婚姻
『十年修得同船渡,百年修得共枕眠』。會成為夫妻,除了愛情,也需要緣份。在世間尋尋覓覓,怎麼會遇到他?是否在冥冥之中,姻緣天已註定?不僅眾生迷惑,連學佛人也一樣迷惑。
以佛教的觀點,愛情本質上是『願力』和『業力』的結合。所謂『願力』,是主動積極的力量,源自內心的『意願』;所謂『業力』是被動不自主的力量,也是源自內心,但卻是『不願』。兩者力量會促使愛情的發生。(當然世間角度,會有各種理由,如溫柔體貼,美麗大方,善解人意,家境富裕等)。
就『願力』來說,如一對夫妻感情本來很恩愛,更希望來生續為夫妻,故在佛前發願,希望來生再為夫妻,甚至生生世世都為夫妻,永不分離,這種願力,將來時機成熟後就會發生(不管人變成什麼模樣)。或者今生相愛至深,因戰亂或家庭反對,以致今生無緣的男女情人,兩人相互約定,希望下輩子再來成為夫妻。因為彼此都惦記這個約定,故在輪回中兩人再次相遇,會有似曾相識的熟悉感,甚至很快便決定共渡一生。
另外一種情況,因受到對方的恩惠,無以回報,如生病被救活,或者幫忙償還債務,或者救回爹娘至親,故願意來生做牛做馬回報,所以因為感恩報恩的心願,來生可能成為妻子侍候,心甘情願,毫無怨言,這種『願力』經過多生多世之後,仍會發生。
就『業力』來說,如一個人欠下巨債,無以償還,雖然今生至死都沒有還清債務(有些人還故意拒還),然後就有一股力量,在未來世發生作用。如果是成為夫妻的情況,先生(太太)便有一種無奈,為何太太(先生)老是折磨他呢?他一點辦法也沒有,只有痛苦往肚吞,承受這樣壓力,兩個就成了怨偶。
又如果在過去生本來為夫妻,先生曾遺棄太太(如另結新歡,或惡意遺棄,或出家隱居)造成太太的怨懟,於是業力的牽引下,今生他便可能遭另一半的遺棄(或者被折磨,以了宿債),這種『業力』,不管天涯海角,時空轉變,不管變成什麼樣子,還是會發生。
由於願力和業力的相互作用,加上兩個的習性、家庭、教育、觀念等不同,並且還和其他人的牽扯,交錯復雜。構成了時間的愛情。
⑤ 佛家是怎樣看待感情婚姻的故事
阿彌陀佛,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凈其意,是諸佛教。
不是出家是諸佛教,樓主可以對佛教有些誤解了。
佛教對婚姻的論述
(1)佛教對人間男女、夫妻間的愛情、婚姻,並非一味否定。《雜阿含經》卷三六中,佛謂「貞祥賢良妻,居家善知諺《別譯阿含經》卷十二中,佛稱「妻為最親友」,說夫妻應「異體同心」。佛陀並非勸所有的人出家斷愛,而教導善生、玉耶女等在家弟子恪盡人道。《給孤長者女得度因緣經》說長者女善無獨要求出家,佛陀不許,令她嫁給信奉外道的牛授童子,感化夫家多人令人正道。大乘《惟日雜難經》一方面說「有婦不得佛道」,教誡菩薩「見妻子當如見冤家,意莫隨貪愛」,一方面又說菩薩若具四種因緣,也可娶妻結婚:一者「宿命同
福」,享受前世共同創造的福報;二者「畢罪」,酬償宿債;三者「應當共生男女」,有共同生子女的業報;四者「黠人娶婦疾得道」,有智慧者的婚姻是快速得道的助緣。
(2)大乘、密乘還以愛情、婚姻為菩薩隨順眾生而度化的重要「方便」。《大乘方便經》中,佛陀自言他宿世曾為樹提梵志,常修梵行,清凈離欲,然被一女子鍾情,貪戀不舍,樹提乃以悲愍心遂其所願,與之成婚,經十二年,還復出家,命終上生於梵天。佛言:「我於爾時為彼女欲暫起悲心,即得超越十百千劫生死之苦。」
《華嚴經》卷七五釋迦瞿波女自述前生曾為居士女妙德,極其愛戀行菩薩道的威德主太子(釋迦佛前身),情願為愛情受一切苦、舍棄一切,不求豪富及五欲樂,只願與所愛者共同修行,釋迦瞿波女因此愛情,滿足所願,生多功德,偈雲:
雖以愛染心,供養彼佛子,
二百五十劫,不墮三惡趣。
這是對菩薩行者及其菩提心的愛情,即便摻雜染心,也是一種修行了,其功德比嚴持五戒還要大得多。
佛教對結婚條件的觀點
在婚姻的條件上,佛教強調尊重當事人的意志,明確反對將自己的信仰強加於婚姻,主張佛教徒可以與不信仰佛教的人士通婚。佛教主張眾生平等,反對種族和階級歧視。在佛教看來,婚姻的基礎應當是當事者的感情,而不
是宗教信仰。在早期佛典中,曾經多次記載佛教徒與非佛教徒結婚的故事。《根本目得伽》卷七、八記載,一位佛教徒的妹妹嫁給了一位激烈反佛的裸體外道,並最終感化了他。《增一阿含經》卷二十二《須陀品》之三記載,優婆姨須摩提嫁給了外道,後來這個外道皈依了佛教。
佛教認為,欲結為夫妻的男女,必須是在人格獨立的基礎上,通過相互了解,達到志趣相投,建立深厚的感情後,雙方一致同意結為夫妻的一種行為,反對包辦、買賣或有其他圖謀的婚姻關系。
佛教對婚姻道德的看法
佛教對婚姻倫理道德也有多方面的論述。其首要的道德規范是不邪淫,在這一基礎上強調夫妻之間互相忠誠和尊敬。
(1)不邪淫
不邪淫是佛教最基本的戒律「五戒」之一,是直接針對在家佛教徒制定的,是佛教徒的道德底線。對於出家人而言,第一大戒是不淫,即斷絕任何性關系,否則即被逐出僧團。對在家居士來說,在尊重個人意志,合乎國家法律或社會公共習俗的前提下結成夫婦關系,是人口生產、人類繁衍的健康基礎,也是有史以來人類最重要的生活形式,因此,正當的夫妻生活的反常性行為。《增一阿含經》卷五十佛陀教人應「貞廉自守,一夫一妻,慈心不怒」,主張一夫一妻制。佛教戒律以「不邪淫」為在家佛徒必守的五戒之三。不邪淫,用現代漢語來講即不發生不正當的性關系,具體指不侵犯屬於他、為他所護(未成年男女)的異性,不非時(經期、孕期等)、非處(男女性器之外的地方及寺廟、公眾場所等處)交合。
佛教反對婚外情、同性戀、獸交等。在夫妻之間,則尊重夫婦間的性意願,提倡文明健康有節制的性生活,反對過分沉溺於性慾,無限制地放縱自然本能。
(2)夫妻間相互尊重
佛教提倡夫妻間的相互尊重,取長補短。《善生經》是指導在家居士生活的重要經典,在夫婦關繫上,它指出:妻子對丈夫要敬愛服侍,料理家務;丈夫對妻子要提供服飾飲食,忠誠愛護。
佛教特別重視家庭的價值,強調維護家庭的穩定。對於已婚者,如果有嫖妓和通姦行為,必須嚴厲譴責:「不滿意於自己的妻子,與娼妓廝混,與他人的妻子糾纏,這是人毀滅的原因。」佛教主張男女要相敬相愛,在佛教經典中,有指導男性如何為人丈夫的《善生經》,有指導女性如何為人妻子的《玉耶女經》。《長阿含經·善生》教導青年善生:盡到夫妻之間的倫理責任,為每天應禮拜的六方之一。丈夫應敬妻、憐念妻子,妻子應愛念夫主、重愛敬夫、恭敬於夫。為人之夫,當以五事「愛敬供給」妻子:1.憐愛,愛妻子;2.不輕慢,尊重對方;3.供給衣物化妝品;4.委付家事;5.念妻親親,善待妻子的親屬。為妻者則以五事「敬順」其夫:1.愛敬關懷;2.備設衣食,照顧好丈夫的生活;3.和言實語;善攝眷屬,善於教育子女,尊長敬老,和睦家庭。《玉耶女經》中,佛教導少婦玉耶:為人妻婦,應做愛夫如母愛子的「母婦」、如妹事兄的「妹婦」、如良朋益友的「知識婦」,或孝敬公婆、善於持家的「婦婦」,服侍夫婿如婢事主的「婢婦」,不做「怨家婦」、「奪命婦」。
所以,妻子要身兼母婦、臣婦、婢婦、夫婦、妹婦之職,把先生當成孩子一樣疼愛,當成君王一樣敬重,當成主人一樣順從,像夫婦一樣互相敬重,像兄妹一樣相互提攜。丈夫要當君子憐惜妻子,當英雄保護妻子,當勞工為妻子服務,當禪者給家庭歡笑幽默,當個養活家庭的責任者。
現代凈土宗祖師印光大師對夫妻間的關系也有精闢的論述:他在《復周法利書二》中說,夫妻之間,當常以悅親之心為念。夫妻互相恭敬,不可因小嫌隙,或致夫妻不睦,以傷父母之心。
當代弘揚人間佛教的大德們,都將教人們如何正確處理情愛、和諧家庭作為佛法的重要內容。如《星雲日記》說:人間佛教對夫妻感情的看法是:只有愛,才能贏得愛,恨永遠是得不到愛的。夫妻相處彼此要真誠,並要互相製造歡樂,人的好話不怕多講,會講好話,懂得贊美加上有幽默感的家庭,必定是和樂幸福的。
(3)夫妻相互包容付出
歷史上許多高僧大德都主張夫妻之間要相互包容謙讓,促使家庭和睦幸福。現代著名佛學耆宿王驤陸居士《婚姻之禮》說:「夫婦之愛,有小愛大愛之別,小愛是一時形色,有時而衰,靠不住的。大愛是精神,以情意相交,處處體恤憐愛。即有不合處,大皆能原諒退讓,遇著失誤的事,勿彼此埋怨;遇著惱怒的事,雙方先忍耐一下,過了一分鍾,就忘記了。所謂不念舊惡,怨是用稀。各人的脾氣,應先預告。切不可因愛而求其同我一樣。做男的,勿使女子有怨意;做女的,務使男子得安慰。飲食起居,以及家庭整潔,井井有條,使男子自然向內不向外,感情自然一日好似一日,意外的非禮也自然絕了。」
真正的夫妻之愛意味著友善和同情,包括責任意識及接受對方的本來面目———包括所有的優缺點。如果你只愛對方的優點,這不算愛。必須接受對方的缺點,並用你的耐心、智慧和精力去幫助其改正。
真正的夫妻之愛不僅要相互包容謙讓對方,而且還是一種向對方無私付出的過程。星雲大師曾說:「真正的愛是雙向的,真正的愛是要成全對方、祝福對方,愛不是佔有,而是奉獻。」
愛是付出,是讓對方幸福,將愛情婚姻給予對方,比向對方索討愛情使自己更感歡欣。突破自我中心立場、設身處地為對方著想,不分你我地考慮雙方的幸福,是婚姻成熟的表現,超越自我中心立場的付出、奉獻甚至為對方作出犧牲,是愛情發展的最高層次。
佛教對離婚的看法
對於離婚,佛教經典中雖然沒有明確的論述,但其基本態度是重視家庭穩定,也不絕對反對離婚。如果家庭出現裂痕,佛教提倡破鏡重圓。《四分律》卷三說:「若男女先已通,而後離別,還和合。」就是鼓勵夫妻和好的意思。不過,如果婚姻由於種種原因的確不能維系,佛教徒也是可以離婚的。但如果僅僅是為了滿足個人的情慾而離婚,在佛教看來是不道德的。
⑥ 佛家到底怎看待婚姻,為了什麼而結婚
請網路大德開示:《凈空法師講婚姻》《凈空法師談愛情婚姻》《凈空法師對結婚的開示》,講的比較詳細,這里摘錄一點點。
凈空老法師:
--所以,結婚,你看我們中國祖先造的這個字,所以我很反對簡體字,簡體字是把中國文字破壞掉了,中國文字是智能的文字,叫你看這個字你就開智慧了。你看結婚,吉是很吉祥,旁邊亂七八糟給你繞,繞了多少層。婚是什麼?見到女人頭就昏了。所以,頭腦清醒不會干這個事情,這是糊塗事情,不會乾的。你看中國祖先造字,就叫你看到這個字叫你覺悟,你不要昏,不要被這個纏繞了。
今天兒女結婚,最好提醒當事人,你們結婚的目的何在? 如果是為了兩個人相愛,這個婚姻是非常脆弱的。為什麼呢?到哪一天不愛就完了。他的婚姻壽命也就死亡了。這是最危險的。今天社會離婚率為什麼這么高,就是結婚的目的錯了。至少結婚的目的是有共同的願望、共同的志願、共同的生活目標,這樣它才能維持長久,這必須要考慮到的,所謂是志同道合。雙方的興趣相同、志願相同,在社會上願意從事某一種行業,有這樣相同的志趣,維持這個婚姻就會久一點。這是在現實狀況之下,講道義,說不上了,道義現在沒人懂啊。 所以希望這個小孩婚姻美滿,必須提醒他不能夠純粹為感情。要為前途,要為事業真正找到志同道合、互相幫助,這樣的結合,比較上好一點。
所以,要以一生這個生活目標,為思考的第一個重要的標准,不能夠迷在感情上,迷在感情上一定會痛苦。因為感情變化太大了,一個人早晚情緒都不一樣,哪保得了明天是什麼樣的心態!所以說變化太大,靠不住。
真正永遠不變的愛是誰?佛與大菩薩,他們不會變的,他不叫愛,換個名稱叫慈悲;換句話說,慈悲是理性的愛,是永遠不變的愛。世間人講愛就是迷惑顛倒的慈悲,慈悲跟愛是一個意思,同樣一個意思,一個是從感情裡面生的,一個是從理性裡面生的,諸位要曉得這個道理。
----●古禮婚配是為人倫:
「愛欲榮華」,「愛」是拿現在的話來講就是愛情,這個事情麻煩,慾望!我們中國古聖先賢對於這些事情非常透徹、非常清楚,一點不迷惑,不像西方人。西方人對於愛欲榮華真是迷惑顛倒,我們中國人不迷惑不顛倒,中國人對這個事情早就提出警告了。你們看看古禮,古時候婚配是不是為了愛情?不是的,是為人倫,這個題目就正大光明。為人倫,為傳宗接代、為家族幸福為這個。
婚這個字很有智慧,教你男女結合要記住不要昏,不要搞得昏頭昏腦,見了女人就昏了就完了,這個字的用意在此地。所以我從前在台北有一個老同修,他到台中認識一個女朋友,大概談到婚嫁的事情,他寫了封信來問我,他說結婚好不好?我就寫了一張明信片,寫了一個婚字,寫了大字回了他,他就不結婚了。
我也沒有叫他結婚,也沒有勸他不結婚,就教他把這個字好好的看一看,其實他也搞錯了,這都是偏在兩邊不知道中道。中道是結合之後不昏,這就對了。婚了是錯了,不結婚也錯了,昏了就是凡夫,不昏是小乘不是菩薩,菩薩是結而不昏這就對了。所以他沒有完全懂得我的意思,現在差不多也是五十多歲還沒有結婚。
所以中國的文字不得了,真正智能,是真實的智慧。這是會意,要體會字的意思。所以這是要記住的,「愛欲榮華不可常保,皆當別離,無可樂者」,這個樂是從外面來的刺激,不是真樂,真正的樂是從內心裏面生出來的。(大乘無量壽經大意02-22-08
)
●找對象,一定要找見和同解的:
前兩周我在亨斯維爾,有一位同修來問我,他說他想結婚,問我應該找什麼樣的對象。我就告訴他,我說:你要找對象,一定要找見和同解,六和敬裡面的,必須跟自己在一生當中,奮斗努力的方向相同、目標相同、興趣相同,這樣的結合,彼此互相是一個幫手,互相是一個助手,你的家庭一定會美滿。
我說:不可以談愛情,這個愛情,今天你愛她,他愛你,你們兩個一結合,住上三天,毛病都露出來了,他也不愛她,她也不愛他了,家庭悲劇就產生了。我說那個是虛情假意,是決定不可靠的。他聽了之後,覺得很有道理。所以家庭也建在六和敬的基礎上,才是真正有幸福。不懂得這個道理,要想一生個人幸福快樂、家庭美滿,是非常非常不容易。(認識佛教17-01-04)
●婚姻是道義的結合:
……第四、用現在的話來說,家庭和睦,家和萬事興。古時候男女結婚跟今天意思完全不一樣,古時候我們聽說結婚,沒有聽說離婚的,現在離婚率為什麼這么高,為什麼古時候沒有?這就是結婚的意義不相同。古時候人結婚是為什麼?兩個人有生活共同的目標,互相協助,達到共同的理想目標。
說實在的話,那個目標不是愛情。現在人結婚是為愛情,愛情會變,所以婚變的事情層出不窮。古人是為道義,他明理,他懂道理,他知道應該盡的義務,所以他是義理的結合。今天的結婚是感情的結合,感情非常脆弱,很容易破裂。這是現代婚姻跟古時候的婚姻完全不相同,在義理上講完全不一樣。(大方廣佛華嚴經12-17-0265)
⑦ 佛教中怎麼看待婚姻
佛教只看有沒有緣,不講究八字跟生辰.
===============
正信的佛教
事實上,佛教的本質,並沒有正信和迷信的分別,佛教就是佛教,佛教的基本內容,到處都是一樣。佛教是從大覺的佛陀——釋迦世尊的大悲智海之中流露出來,那是充滿了智能、充滿了仁慈、充滿了光明、清涼、安慰的一種言教,根據這種言教的信仰而建立的教團形態,便是佛教。
所謂正信,就是正確的信仰、正當的信誓、正軌的信解、正直的信行、真正的信賴。正信的內容,應具備三個主要的條件:第一,必須有永久性的;第二,必須要普遍性的;第三,必須是必然性的。換一個方式來說,便是過去一向如此,現在到處如此,未來必將如此。
凡是對於一種道理或一樁事物的信仰或信賴,如果經不起這三個條件的考驗,那就不是正信而是迷信。一個宗教的教理,禁不起時代的考驗,通不過環境的疏導,開不出新興的境界,它便是迷信而不是正信。
但也無可諱言的,正信的佛教在大乘教的流行地區,尤其是在中國,一向是被山林的高僧以及少數的士君子所專有,至於民間的正信,始終未能普及,一般的民眾,始終都在儒釋道三教混雜信仰的觀念中生活,比如對於鬼神的崇拜以及人死即鬼的信念,都不是佛教的產物。
佛教如何適應民間信仰的要求?
所謂民間信仰,是跟民俗相關的宗教行為,也是原始型態的宗教現象,自從人類文化開始以來,即已普遍地發生在各個民族之間。那是為了紓解心中的困擾、家庭和社會的糾紛、自然環境的折磨,在一時間無法以人的體能、智能所能解決的情況下,唯有訴求於神明的指引、援助、救濟、保佑,利用求簽、問卜、降靈、牽亡、扶鸞、牲供、許願等方法,以達到與鬼神溝通的目的。佛教不主張類似的行為。
民間信仰是諸神雜糅的,宋以後即有儒、釋、道三教並收,神、仙、佛、菩薩不分之勢。清末民初以來,更有增加耶、回二教所謂五教同源的民間宗教,通過靈媒、術士、鸞壇、乩童,以及靈簽、筊杯等的人員和道具,請到自稱為是某神、某仙、某聖、某賢、某菩薩、某古佛的無名鬼神,來為祈願的民眾決疑指點,以滿足他們的需要。所不同的,佛教是以理性疏導,修善積福、懺悔誦經,來達到祈求的目的。此在一神教的信仰者卻是以唯一的神,作為祈求的對象。民間信仰也將各宗教的教主等,當作諸神崇拜。所不同的是各大宗教,均有其教主、教史、教理、教儀、教團的傳承;民間信仰則是多神崇拜。所以,正統的佛教寺院不應設置簽筒、鸞壇、筊杯,也不供奉各種地方色彩的諸神偶像,以免染上了民間信仰的色彩,而被誤為多神的崇拜就是佛教,佛教就是民間信仰的流類。
佛教如何因應社會大眾,對民間信仰需求的滿足?此應著重對於信仰諸佛菩薩功能的提倡,或者對於某些常用經咒效驗的闡揚,比如觀世音菩薩、地藏王菩薩的靈驗,是無微不至、無遠弗屆、無時不應的。觀世音菩薩稱為廣大靈感、救苦救難、大慈大悲;阿彌陀佛稱為無上醫王,又名無量壽及無量光。這些佛菩薩,能夠使人有求必應,求長壽得長壽,求智能得智能。釋迦牟尼佛是盧舍那佛 的千百億化身之一,他是娑婆世界的教主、人天的導師、長夜的明燈、苦海的慈航;一切諸佛,均能於一切時一切處,接受到任一眾生的呼救,具備救濟眾生的一切功能。所有的諸大菩薩也都具足六種神通,隨時、隨處、隨類攝化,普應一切眾生的合理祈求。那麼人人只要選定一佛,或一菩薩,或一特定的法門和經咒,就可輕而易舉地達到民間信仰所有要求的目的,何況尚能更進一步,由民間信仰的宗教層次,進入自利利他、解脫自在的境界。
佛教內的密教有種種不同目的及不同層次的修煉法,中國的天台宗乃至華嚴宗,也編有各種禮懺儀軌及修證儀軌,依之修持各經所宣示的法門,此已不同於民間信仰的多神崇拜;唯追溯佛法的源頭,並無多樣化的儀軌可求。佛說無量法門,而其任何一法,只要專心修持,就能成為一切法的總持,所以《楞嚴經》有二十五種圓通法門,任一法門就等於一切法門,具足一切法門的功用。《維摩經》更加開示出不二法門,否則,容易和民間信仰混淆,與多神信仰合流,而予人以神佛不分的印象。
再深一層說,作為一個佛教徒,如果為了滿足不同的願望,而經常變換修行的方法和崇拜的對象,便會失去中心的目標。正信的佛教徒,信仰三寶是為學佛、修法,是學佛的慈悲與智能,以佛法的正確指導,修行專一的法門,以達成持戒、修定、發慧等一貫的目標。只要不離三寶的原則,日復一日地,以看佛書、做佛事、持戒、布施、禮誦、懺悔等為日課,縱然不求現實利益,現實的利益也會在你的日常生活中自然成就。
摘自-聖嚴法師
⑧ 佛教如何看待婚姻愛情
結婚是緣分,離婚同樣也是。你看,婚字是女和昏的結合體,提醒男同志不要被美女昏了頭,女士不要做昏女,那麼,結字呢?前邊一個絞絲,代表麻煩,後面一個吉字。整個意思就是不要怕麻煩,不要做昏女,不要被美女昏,就可以結婚。總之,隨緣就對了。
⑨ 怎麼看待中國式的婚姻
我覺得中國式婚姻就是婚姻是一種義務,而不是選擇。在中國,結婚的原因有很多。可能是年齡大了,家人開始催;可能是想要孩子了;可能是朋友同事都結婚了;也可能是對方家境不錯。總之,中國式的婚姻不僅僅是兩個人走到一起,而是兩個家庭,彼此社會地位、經濟基礎都相互紮根到對方的世界。
對方說:「那就自己出去找一個情人。婚是不能離的。」你看,很多男人的觀念是:可以出軌找情人,但婚姻不能解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