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七七」什麼意思啊
這個要看你問的是什麼方面。
有歷史上的 七七事變(盧溝橋事變),全民族抗日的開始。
有農歷七七,中國情人節。農歷七月初七。
有人死後,做七七,是人死後超度的事情。
❷ 頭七和七七是什麼意思 頭七和七七是一種中國喪殯習俗嗎
1、頭七,是一種中國喪殯習俗。習慣上認為「頭七」指的是人去世後的第七天。
2、七七是指人去世後的第49天。
3、「燒七」又稱「做七」、「守七」、「七祭」。就是從死者去世之日算起,每七天為一個祭日,稱為「頭七」、「二七」、「三七」、「四七」、「五七」、「六七」、「末七」,共計49天。
❸ 七七是什麼節日
農歷七月初七是我國傳統節日七夕。
七夕節,又名乞巧節、七巧節或七姐誕。
七夕是流行於中國與漢字文化圈諸國的傳統文化節日,相傳農歷七月七日夜或七月六日夜婦女在庭院向織女星乞求智巧,故稱為「乞巧」。
七夕乞巧,最早起源於中國漢代,其起源於對自然的崇拜及婦女穿針乞巧,後被賦予牛郎織女的傳說使其成為極具浪漫色彩的節日之一。婦女穿針乞巧,祈禱福祿壽活動,禮拜七姐,陳列花果、女紅等習俗。遠傳日本、朝鮮半島、越南等漢字文化圈國家。
2006年5月20日,七夕節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近年來因受外來文化影響,洋節逐漸流行中國,部分商家和媒體聯合炒作,宣傳為「中國情人節」。
節日起源:
婦女乞巧:
七夕乞巧,這個節日起源於漢代,東晉葛洪的《西京雜記》有「漢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於開襟樓,人俱習之」的記載,這便是我們於古代文獻中所見到的最早的關於乞巧的記載。
自然崇拜:
「七夕」最早來源於人們對自然的崇拜。從歷史文獻上看,至少在三四千年前,隨著人們對天文的認識和紡織技術的產生,有關牽牛星織女星的記載就有了。人們對星星的崇拜遠不止是牽牛星和織女星,他們認為東西南北各有七顆代表方位的星星,合稱二十八宿,其中以北斗七星最亮,可供夜間辨別方向。北斗七星的第一顆星叫魁星,又稱魁首。後來,有了科舉制度,中狀元叫「大魁天下士」,讀書人把七夕叫「魁星節」,又稱「曬書節」,保持了最早七夕來源於星宿崇拜的痕跡。
時間崇拜:
「七夕」也來源古代人們對時間的崇拜。「七」與「期」同音,月和日均是「七」,給人以時間感。古代中國人把日、月與水、火、木、金、土五大行星合在一起叫「七曜」。七數在民間表現在時間上階段性,在計算時間時往往以「七七」為終局。舊北京在給亡人做道場時往往以做滿「七七」為完滿。以「七曜」計算的「星期」,在日語中尚有保留。「七」又與「吉」諧音,「七七」又有雙吉之意,是個吉利的日子。在台灣,七月被稱為「喜中帶吉」月。因為喜字在草書中的形狀好似連寫的「七十七」,所以把七十七歲又稱「喜壽」。
數字崇拜:
「七夕」又是一種數字崇拜現象,古代民間把正月正、三月三、五月五、七月七、九月九再加上預示成雙的二月二和三的倍數六月六這「七重」均列為吉慶日。「七」又是算盤每列的珠數,浪漫而又嚴謹,給人以神秘的美感。「七」與「妻」同音,於是七夕在很大程度上成了與女人相關的節日。
生殖崇拜:
」七七"是生命周期。《黃帝內經·素問·上古天真論:"男不過盡八八,女不過盡七七,而天地之精氣皆竭矣。"
它說男子以8歲一個周期,女子以7歲一個周期。女子7歲腎氣盛,換牙齒頭發變長;二七天癸至,任脈通。天癸是腎精,任督二脈,以中醫說法,"為一身陰陽之海,五氣貞元",也就是說,二七就來月經,可以生子。三七腎氣平均,最後的牙齒長齊,發育完全成熟。四七筋骨堅,頭發長極,身體盛壯,到了頂點。五七陽明脈衰,面容開始焦黃,頭發開始掉。六七"三陽脈衰於上,面皆焦,發始白"。七七"任脈虛,太沖脈衰,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壞而無子也",是一個生命周期結束。"七"這個數字又指西方,所以七七相遇,應該是結束中的誕生。《周易·復卦》:"反復其道,七日來復,天行也。"孔穎達疏:"天之陽氣絕滅之後,不過七日陽氣復生,此乃天之自然之理,故曰天行。""來復"是去而復來,也就是重生,輪回循環,所以七七四十九天魂魄散盡,又七七四十九天魂魄豐滿。
❹ 祭祀死者的頭七,三七,五七,七七怎麼算
摘要 葬後七日為頭七,二十一日為三七,三十五日為五七,四十九日為七七
❺ 兩個七七有什麼區別七月七日情人節是按農歷還是陽歷拜託各位大神
當然是農歷,七夕是按照古代計算的,古時沒有陽歷。中國的七月七是牛郎織女相會的日子,是在陰歷,所以中國的七夕情人節當然應該按照陰歷算的。
七夕節又名乞巧節、七巧節或七姐誕,發源於中國,是華人地區以及部分受漢族文化影響的東亞國家傳統節日,農歷七月七日夜或七月六日夜婦女在庭院向織女星乞求智巧,故稱為「乞巧」。
七夕情人節的來歷起源於對自然的崇拜及婦女穿針乞巧,後被賦予了牛郎織女的傳說使其成為象徵愛情的節日。
在晴朗的夏秋之夜,天上繁星閃耀,一道白茫茫的銀河象一座天橋橫貫南北,在河的東西兩岸,各有一顆閃亮的星星,隔河相望,遙遙相對,那就是牽牛星和織女星。
❻ 祭祀死者的頭七,三七,五七,七七怎麼算
從死者去世之日算起,每七天為一個祭日,稱為「頭七」、「二七」、「三七」、「四七」、「五七」、「六七」、「末七」,共計49天。喪家每隔七天就要舉行一次燒紙祭奠,共有7次,俗謂「燒七」。一般是「三七」、「五七」比較重要。第七個「七」也叫「斷七」,預示著喪禮結束。
(6)中國的七七是怎麼劃分的擴展閱讀:
相傳對逝者數「七」祭奠,是因為唐太宗李世民的故事。相傳李世民臨死前囑咐太子「死後每隔七天要由親人為其擺一次薦宴,燒一回紙錢,前後共七次,至七七四十九天止,使其靈魂得以順利超度。」太宗死後,群臣百姓紛紛效仿,於是便形成了現在的燒七習俗。
數「七」祭奠,減輕痛失親人的悲傷和死者家屬的壓力,現在的做七次數,多數由原來的七次改為四次。即:一七(被三天原墳所代替)、三七、五七、七七、(現在只燒單數,也就是所謂的燒大七)。
按照傳統的喪葬習俗,給死者燒一七、七七時,應以死者的兒子為主,也就是燒七所用的必需品,全部由兒子采買。因為兒子是家族的傳承人,做七要有頭有尾,所以多數地方的一七、七七都是由死者的兒子主辦的。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頭七(漢語)
❼ 七七是什麼節
七七是什麼節?是中國的一個神話。就是牛郎織女每年在七月七見面的日子
❽ 七七喪俗是我國的喪俗文化,你知道它有什麼說法或講究嗎
七七喪俗最早在南北朝出現,在唐朝叫做“七七齋”,而明清時期,七七祭祀就已經流行。在那時,七七祭祀因家戶而異,富貴人家一般會請和尚或者道士來做道場,而普通人家是在四十九天內逢七燒紙哭奠。
“頭七”,祭奠方式是在家設靈位、供木主、焚香明燭、上香叩拜、燒紙箱、焚楮鏹,請僧道誦經、拜懺。“二七”,祭禮從簡,這天,家人備酒饌,供羹飯祭奠,燒紙楮,請道士誦經等。“三七”,亦稱“散七”,這夜,孝子擎香火,到三岔路口呼喊亡人姓名或稱謂,或上墳焚香接亡靈回家,家中設奠。“四七”,祭禮從簡,這天,家人備酒饌、供羹飯、焚紙楮進行祭奠。“五七”,在七七中,五七祭儀尤重,這天,喪家舉行祭奠,焚楮燒紙,請僧人、道士放焰口。親友也攜紙錢、錫箔元寶(也有送現金)助祭,喪家要辦酒席招待。有的扎紙扎,焚祭亡靈,紙扎有樓閣房宅,內置錫箔元寶;有金山、銀山,山上飾草木鳥獸,祭禮時,將這些紙扎拿到墓前焚化。“上望”是指在死者去世的第6天午夜,即第7天的凌晨,家裡人舉行哭祭的儀式。
喪俗流傳至今,各地的喪俗盡管流程大致相同,但具體到每一流程的操作還是不太一樣,所以在參加當地的喪事之時還是要熟悉當地的習俗,以免鬧出笑話。
❾ 中國七大區怎麼劃分的
華北地區: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內蒙古
華東地區:上海,江蘇,浙江,山東,安徽
東北地區:遼寧,吉林,黑龍江
華中地區:湖北,湖南,河南,江西
華南地區:廣東,廣西,海南,福建
西南地區:四川,重慶,貴州,雲南,西藏
西北地區:陝西,甘肅,新疆,青海,寧夏
七大自然地理分區的基本依據
七大自然地理分區的依據是在科學的基礎上,綜合歷史、民族等多種維度,遵循相關的區劃原則進而開展區劃工作。
地理區劃的一般原則有:地帶性與非地帶性相結合原則、主要因素和綜合分析原則、相對一致性原則、發生學原則以及地域共軛原則。各項原則之間並非獨立,而是相互貫通、相互融合、互為補充的關系。
❿ 祭祀死者的頭七、三七、五七、七七怎麼算
老人死後,兒孫為表示哀悼』,直系子孫、媳婦,要每人做一孝衫、孝鞋、孝帽、直穿至謝孝日。葬後三日為「祭墳」,七日為「小期」,二十一天為「三期」(也稱「三七」),三十五天為「五期」,四十九天為「斷七」。
早在南北朝時已見有關記載,《北史·胡國珍傳》:「國珍年雖篤老,而雅佛法」,及薨,「詔自始薨至七七,皆為設千僧齋」;《北齊書·孫靈暉傳》:「從(南陽王)綽死後,每至七日及百日終,靈暉恆為綽請僧設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