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中國足球隊怎麼樣。。。。
「今年(2018)世界盃中國除了國足沒有去,其他人都去了。」這是今年白岩松說的最著名的段子,說的非常的實在,也非常的扎心。今年的國足貌似比往年腳更加的臭。
白岩松呢客觀的評價了一下國足:首先是水平不夠,這是一個原因,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中超太有錢了。白岩松呢還拿日本足球做了對比,日本足球運動員認為回日本踢球是恥辱,而中國則相反,認為中國拿錢多,而且還不用賣力。
那麼你知道中超到底多有錢么?目前中超聯賽中的標王是1.8億元,摺合為歐元的話是2350多萬歐元,這么多錢,這就只有中超敢用這樣的球員,性價比實在是低啊。我們國足球員的年薪最少是千萬以上,最高的稅後年薪達到2500萬,這還不夠,再加上獎金之類的錢,一個國足稍微有點水平的就能夠拿到億元以上。
進入一次國足就能夠拿億元工資,去別的地方還受排擠,讓誰也不會離開這塊肥肉,不要談理想,不要談這杯那杯世界盃的,我只要拿到錢就萬事大吉。白岩松對國足的評價還是很到位的。都是良心話。
② 中國的足球怎麼了
中國足球,需要一場復興
這些年來,國足一直處在一種非常慘淡的境地中。讓人對其既恨又愛。恨,恨鐵不成鋼。愛,愛其屢敗屢戰的精神。
在比賽中,各隊員總是配合不好,漏洞百出,顯得非常「年輕」,非常被動,感覺他們似乎對足球這一運動很「陌生」。這種現狀是十分可悲的。
在6月7日晚那場比賽中,中國隊以0—1負於卡達隊,再次功敗垂成。中國隊4戰過後依然僅積3分,卡達則積到7分。這一敗績,已基本標志著國足提前被世界盃淘汰出局。很多球迷對此極其失望,有些宣布再也不關注國足了,有的強烈要求把杜伊這個總教練換掉,斥其為賭徒,說他把國足當成賭注任意賭來賭去,各種責難聲不斷,國足所承受的壓力可想而知。
我覺得,中國足球應該穩居世界領先地位才符合常理,不應該總是受此「苦難待遇」。因為中國才是足球的故鄉。
據眾多史料記載,在黃帝時代足球就已經在中國出現了,其名字叫做蹴鞠。直到周代結束前,這一球類形式不僅在士兵中,就是在一般民眾中也廣泛地流行起來了。而到了漢代,蹴鞠活動已經規范化了。出現了一部專業著述《蹴鞠》,是世界上最早的體育著作。在《水滸傳》里,有個人踢球踢得尤為出色,堪稱一絕,那人就是高俅。當時不但高俅這樣的市井之徒愛踢球,就連貴族階層也對此運動特別青睞,宋徽宗便是一個典型代表。徽宗就是因為欣賞高俅的球技才封他做了太尉。例子用不著再多舉,就已足以證明足球是起源於中國的,並能證明這一運動在古代是非常大眾化的,優秀球員也是大有人在,其實是中國人教會了全世界的人踢足球。有人說足球是中國的第五大發明,這也無可厚非。足球對全世界的影響力絲毫不遜色其他四項發明。
如果國人的「足球之風」一直延續至今,國足就絕對可以引領世界足球風向,各國球隊肯定是唯中國隊馬首是瞻。中國也大可不必花大錢聘請那些洋教練。眾球迷也更不必每次都為國足的敗績而憂悶滿胸。可惜的是,這一傳統沒有被很好地繼承下來,以導致了足球的今日之局面。
那麼,導致這種局面的主要原因是什麼呢?原因大致可以分為兩種,一種是歷史原因,一種是當前的人為原因。
宋朝,皇帝們害怕有武將發動兵變,於是在各處都派文官去牽制武官的權利。這樣一來,就漸漸形成了「文強武弱」的局面。統治者奢華頹廢,致使世風日下,足球逐漸從軍中退出,使得其對抗性漸弱,表演性增強,常作為宮廷宴會的助興演出。到了元、明、清三代,統治者仍然實行「重文輕武」的政策,官府採取種種禁令,以限足球的流行,致使我國古代足球逐漸絕跡了。
真想不到,一個小小的足球竟然讓那些多疑的統治者患上了「恐球症」,居然怕足球威脅到他們的統治,真是荒唐。他們對足球運動的破壞製造了一個「足球斷層」,這嚴重影響了足球的進一步發展。
19世紀初葉,足球運動在歐洲以及拉美等一些國家(特別是在資本主義盛行的英國)已相當盛行。而那個時期的中國則正好處在動盪不安之中,各項事業均受到不良影響,這也就更加拉大了中國足球水平與世界足球水平之間的距離。
以上那些歷史原因固然重要,但是更值得關注與思考的原因是人為原因。國足的各方面都存在著不足,這是導致其陷入困境的最直接原因。
以最近這四場比賽為例,四場比賽竟然是四個「戰略攻勢」,變換地太頻繁了,隊員根本不能很好地適應,何談能踢出好的成績!總教練杜伊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說他是賭徒也許有些過分,由此卻可以很直觀地反映出國足的領導階層在工作中所存在的問題。
就比賽的性質而言,國足顯得有些「劍走偏鋒」。它的商業化性質太濃,幾乎成了為了賺錢而踢球,沒有把宏揚足球精神放在首位。而外國人則是為了把球踢好才踢球,出於一種對足球的真正熱愛。雙方在心態上存在著很大的差距。俗話說:差之毫釐,謬之千里。需要對此反省的不僅僅是球員自己,還有那些足球運作商。大家在心態上擺正了,相信會對比賽有很大益處。
球員的個人素質還有待於提高,團隊意識也需要加強,這樣才能加強整個團隊的戰鬥力,要向阿根廷那樣的球隊借鑒經驗,做到同心協力,各盡其責。
除了以上兩大方面的原因外,還有一個客觀原因不利與國足的發展。就整個社會環境來看,人們往往注重籃球運動,卻忽略了足球。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常常見到籃球架子,卻很少見到足球場地,這無形中就限制了足球在社會上的流行。應該多建些足球場地,多給足球愛好者提供空間。踢足球的人一旦增多,人們對足球的關注也就相應增多,出足球猛將的機率也會大大提高。這樣久而久之,就會出現足球復興的大好局面,能讓中國足球重現輝煌!
足球的復興不僅著代表一項體育運動的復興,更重要的是它承載了一種難能可貴的團隊精神,團隊精神是21世紀的主導精神,它與全人類的進步與否密切相關。
③ 中國足球該怎麼才能進步
中國足球是一個遺留老大難問題,目前為止也沒有什麼好的解決方案,作為中國人希望中國足球能夠給國人爭氣爭臉走向世界。
中國足球進步很難,需要長久規劃,需要各個方面一起努力,還是要培養新生力量,同時改變目前的訓練方法,實行獎懲制度,大刀闊斧進行改革,只有這樣才能夠有希望進步。
培養新生力量中國足球缺乏領軍人物,也缺乏好的運動員,所以就要建立豐厚的獎罰制度,重賞之下必有勇夫!
踢到好了,起到全隊的核心,我就給你獎勵,運動員看到豐厚的獎勵,豈能不加倍的去努力?
只有這種獎罰制度非常明確,踢得不好我也同樣要處理你,管理規定系統認真執行,就對中國的足球一定會有好處。
中國足球想要進步是一個多方共同努力的事情,需要大家都拿出全新的思想來共同對待,還是讓我們一起來祝福中國足球能夠有一個美好的未來。
④ 在足球方面,國內的足球應該怎麼發展呢
引言:在很多足球比賽當中,中國的族群對一直都不被國人所看好,因為一次次的失望已經讓大家都喪失了希望,但是國內仍然有很多人非常喜歡足球這一項運動,雖然對國人足球隊比較失望,但還是非常喜歡看足球比賽的,而國家也意識到足球上的短板,那麼國內的足球到底應該怎樣發展才能越來越好呢?
興趣愛好是從小培養的,而很多運動員也都是從小訓練,才能在長大之後有很好的成績,所以對於足球運動員的培養,更是要從小的時候抓起,國家也應該多一些機構去挑選一些有天賦的青少年,將他們集體培訓,讓大家一起學習踢足球,這樣才能在未來為祖國的足球事業爭光。
⑤ 中國足球怎樣才能崛起
中國足球怎樣崛起,以我之見應該像小平同志說的那樣,從娃娃抓起,從小學到中學到高中到大學,形成一系例的聯賽,抓住好苗子,不管他是窮和富,只要是有前途的隊員,就重點陪養,中國13億人口找出來11個人不難吧,另外要多建設一些足球場,讓那些窮孩子能踢上足球,現在有的足球場是需要付費的,那些學生那有錢呢?更別說踢足球了,有點錢都打游戲了,對眼晴不好,對身體健康更不好,所以要加強身體健康鍛練,學習好不好要求不是那麼嚴格,但是身體健康不好就非常重要了,再有就是體制改革問題,有點深奧,我們這些老百姓不怎麼明白,也不好說,但是像鄰國的日本,韓國,我們就不能學點什麼嗎?80年代日本還是我們的手下敗將,可短暫的20年日本足球已經把我們甩下了多遠,大家都看到了,希望足協要深思,對得起我們這些球迷!
⑥ 中國足球怎麼樣了
中國的足協不是單獨的機構
是屬於體委的政治機構
當體育和政治沾上邊
能好得了嗎?
首先他們是幫國家掙錢
而不是幫國家花錢
所以不可能聘請有能力的大牌國際教練
難道中國比日本
卡達
韓國窮嗎
這就是泱泱大國
其次
足協是一言堂
他們聘請教練的標准不是最有能力
而是最聽話的
但凡有能力的教練
都需要有自己發揮的空間
沒有空間誰來
沒有高薪誰來?
第三
中國不缺乏有天賦的球員
只不過在跟著一個個庸師
怎麼會有發展的空間
為什麼我們的球員
在青年隊顯現出來的才華
到國家隊里怎麼會消失了?
第四
缺乏合理的梯隊建設
看看人家日本
15
17
19
21
國奧
國家
有六支國字型大小球隊
除了海外球員
長期在一起訓練
中國做的到嗎
第五
沒有高質量的聯賽
俱樂部不肯大投入
球員裁判素質差
惟利是圖
已經是拿著相當高的薪水
還要打假球
收黑錢
為什麼澳門盤口
開的賠率都是一邊倒?
足協
俱樂部姑息養奸
對於中國的足球有的不可推卸的責任
無論日本
美國
西亞
聯賽的投入往往是中國的幾倍
難道他們就喜歡虧本?
光小貝一人5000萬美圓的收入
足足能抵上中超整個聯賽的開銷
你們說中國足球有那麼多問題
還有有前途嗎
如果連一個公平公證的聯賽都沒有
還談什麼走上世界
要知道在國家打假球
吹黑哨
不僅有違體育道德精神
更加會被禁賽
承擔法律責任
任何大牌的球員
敢不聽主教練的話嗎
足協的領導那麼喜歡指手畫腳
干嗎還請主教練
自己來做好了
連工資都省了
1.足協重組。新足協只負責管理和監督聯賽但是不能幹涉每隻球隊的內部事務。
2.按照歐洲聯賽的模式進行商業化運作,球員轉會自由。
3.狠抓青少年培訓。
4.重金聘請國外一流教頭,引進先進足球理念。
5.不能政績至上,不能國家隊成績一不好就讓教練下課。要有耐心和毅力,以中國足球的現狀要走出困境不是三年五年的事情。
教練無能,足協無能,
這才是中國足球目前的問題!
中國足球並非是孬種,雖然失敗,但決不低頭!振作起來,未來依然光明!
球迷們,為了一個共同目標,不要說放棄,永遠支持中國足球!
相信中國足球,2018年後會振作起來!
⑦ 在中國怎樣才能踢上職業足球
成為職業球員的途徑有以下幾種:
1、最常見的就是考進當地體校學足球專業,通過在體校的學習訓練,提供足球水平,如果機會來臨,被俱樂部看中簽約,就可以成為職業球員。
2、現在提倡足球從娃娃抓起,還可以去參加少兒足球訓練班,從小開始踢球,其中的好苗子就有機會被某個教練看中,從而逐級晉升,成為俱樂部的職業球員。
3、參加大學生足球聯賽,現在國家很重視足球,如果沒有通過前面兩種途徑成為職業球員,還可以在大學生足球聯賽中,展示自己的風采。如果實力足夠,仍然是有機會成為職業球員的。
⑧ 中國足球是怎麼來的
中國足球是古代蹴鞠。「蹴鞠」一詞,最早載於《史記·蘇秦列傳》,蘇秦游說齊宣王時形容臨苗:「臨苗甚富而實,其民無不吹竿、鼓瑟、蹋鞠者」。蹴鞠又名「蹋鞠」、「蹴球」、「蹴圓」、「築球」、「踢圓」等,「蹴」即用腳踢,「鞠」系皮製的球,「蹴鞠」就是用腳踢球,它是中國一項古老的體育運動,有直接對抗、間接對抗和白打三種形式。 蹴鞠流傳了兩千三百多年,它起源於春秋戰國時期的齊國故都臨淄,唐宋時期最為繁榮,經常出現「球終日不墜」,「球不離足,足不離球,華庭觀賞,萬人瞻仰」的情景。 以儒家思想為核心的中國傳統文化講求「和」與「中庸」,多數情況下的社會文化心理是重「文治」而輕「武功」。人們推崇謙謙君子的溫文爾雅,鄙薄孔武之士的爭強好勝。在這種社會文化背景下,蹴鞠由對抗性比賽逐步演變為表演性競技。
《史記》和《戰國策》最早記錄了足球運動的情況。《史記》和《戰國策》記載都表明,在當時的齊國故都臨淄,蹴鞠(為足球)已發展成一種成熟的游樂方式,而且在民間廣為盛行。齊宣王於公元前319年——公元前301年在位,由此可以斷定:在距今二千三百多年前或更早的一段歷史時期,在齊國故都臨淄城足球活動就已廣泛開展。蹴鞠已發展成一種民間盛行的體育和娛樂活動項目。 秦統一六國後,蹴鞠運動一度沉寂。西漢建立後,又復興盛。漢朝人把蹴鞠視為「治國習武」之道,不僅在軍隊中廣泛展開,而且在宮廷貴族中普遍流行。《西京雜記》上就記載:劉邦當了皇帝之後,把父親劉太公接到長安城的未央宮養老,吃穿用度極盡豪華,終日看歌舞伎樂。但他卻並不滿意,終日悶悶不樂。原來劉太公自幼生活在城市下層,接近凡夫走卒、屠狗殺牛之輩,工作之餘的娛樂活動離不開斗雞、蹴鞠。於是,劉邦就下了一道聖旨,在長安城東百里之處,仿照原來沛縣豐邑的規模,造起了一座新城,把原來豐邑的居民全部遷住到新城,劉太公和劉溫也遷住到那裡。又開始「斗雞、蹴鞠為歡」,這才心滿意足。 從這個故事中可以知道,在戰國時期,足球是城市下層人民喜愛的娛樂活動,到了西漢初年,足球也得到貴族階級的喜愛。桓寬的《鹽鐵論》中說,西漢社會承平日久,「貴人之家,蹴鞠斗雞」為樂,一般的人們也是在「康莊馳逐,窮巷蹴鞠」。 雄才大略的漢武帝就很喜歡觀看蹴鞠運動。《漢書》記載,漢武帝在宮中經常舉行以斗雞、蹴鞠比賽為內容的「雞鞠之會」,寵臣董賢的家中還專門養了會踢球的「鞠客」(類似於今天的球星)。可見,在西漢時期,足球活動的社會面更為擴大了。 由於蹴鞠運動的興盛,漢代還出現了研究這項運動的專著,漢代曾有人寫了一部《蹴鞠二十五篇》,這是我國最早的一部體育專業書籍,也是世界上的第一部體育專業書籍。班固在寫《漢書·藝文志》時,把《蹴鞠二十五篇》列為兵書,屬於軍事訓練的兵技巧類,可惜後來失傳了。西漢時期的項處是第一個因足球而名垂史冊的人,不過他的經歷卻很不幸。《史記·扁鵲倉公列傳》記載,名醫淳於意為項處看病,叮囑他不要過度勞累,但項處不聽,仍外出踢球,結果嘔血身亡,這也使得項處成為了世界上有史可查的第一個狂熱「球迷」。 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足球製作技術也有所改進。唐代在制球工藝上有兩大改進:一是把用兩片皮合成的球殼改為用八片尖皮縫成圓形的球殼。球的形狀更圓了。二是把球殼內塞毛發改為放一個動物尿泡,「噓氣閉而吹之」,成為充氣的球,這在世界上也是第一個發明。據世界體育史記載,英國發明吹氣的球是在十一世紀,比我國唐代晚了三、四百年時間。 唐代的球體輕了,可以踢高。球門就設在兩根三丈高的竹竿上,稱為「絡網為門以度球」。在踢球方法上,漢代是直接對抗分隊比賽,「僻脫承便,蓋象兵戍」。雙方隊員身體接觸就象打仗一樣。唐代分隊比賽,已不是直接對抗,而是中間隔著球門,雙方各在一側,以射門「數多者勝」。從足球技術來說,是一種發展:而間接對抗,從體力訓練來說,卻是足球運動的一個退步。 由於球體輕了,又無激烈的奔跑和爭奪,唐代開始有了女子足球。女子足球的踢法是不用球門的,以蹴鞠踢高、踢出花樣為能事,稱為「白打」。唐代詩人王建有一首《宮詞》說在寒食節這一天,宜春院的伎女以踢球為樂。唐太宗、玄宗都愛看踢足球,當時球門是「樹兩修竹,絡網於上,以門為度球。球又分左右朋,以角勝負」。唐代不僅有了女子足球,而且有的女子踢球技術還很高超。 不僅皇帝宮中有這樣的習俗活動,民間也有。詩人王維《寒食城東即事》詩中說,「蹴鞠屢過飛鳥上,鞦韆競出垂楊里」,可見踢球之高。杜甫《清明》詩中也說,「十年蹴鞠將雛遠,萬里鞦韆習俗同」,也說明了踢球習俗的普遍。這種習俗一直延續到南宋時期,詩人陸游在《春晚感亭》詩中描寫過這個情景:「寒食梁州十萬家,鞦韆蹴鞠尚豪華。」又《感舊末章蓋思有以自廣》詩中有「路入梁州似掌平,鞦韆蹴鞠趁清明」的詩句。 有比賽就有球星。當時以踢球出名的都是些什麼人呢?如果你讀的古書多,大概已經猜到了:惡少年。更出挑的是唐代的若干皇帝,例如唐文宗,常常爬上一個「勤政樓」去居高臨下看人家蹴鞠和摔跤,這場景可真夠諷刺的,比起列祖列宗,市井氣重了不少。當然,也不只是他一個人如此,等到幾代之後的唐僖宗,自己就變成了一個惡少年,親自蹴鞠斗雞,而唐代的末代皇帝昭宗被朱溫逼迫著從長安搬遷到洛陽的路上,六軍都跑光了,只剩下一批神策軍或者惡少年出身的「打球供奉」跟著他,可見感情深厚。中唐以後的軍隊當中,本來就有不少是惡少年,平日間就在街上蹴鞠斗雞賭博的。 蹴鞠在宋代獲得了極大的發展。施耐庵的《水滸全傳》中,寫了一個由踢球發跡當了太尉的高俅。小說雖然在人物事跡和性格上作了誇張,但基本上是宋代的事實。高俅球技高超,因陪侍宋徽宗踢球,被提拔當了殿前都指揮使,這要算是最早的著名球星之一了。 高俅因踢球而發跡,告訴了我們這樣兩件事:一是宋代的皇帝和官僚貴族是喜愛踢球的,有些人本身愛踢球,有些人愛看踢球。宋徽宗趙佶是個足球迷,他看了宮女踢足球後寫詩道:「韶光婉媚屬清明,敞宴斯辰到穆清。近密被宣爭蹴鞠,兩朋庭際再輸贏。」《文獻通考》介紹:「宋女弟子隊153人,衣四色,綉羅寬衫,系錦帶,踢綉球,球不離足,足不離球,華庭觀賞,萬人瞻仰。」上海博物館藏一幅《宋太祖蹴鞠圖》,描繪的就是當時情景。 宋代社會上還有了專門靠踢球技藝維持生活的足球藝人。據記載,北宋汴梁城和南宋臨安城,在皇宮蹴鞠宴會上表演踢球的名手,就有蘇述、孟宣、張俊、李正等;在市井瓦子里的踢球藝人,有黃如意、范老兒、小孫、張明、蔡潤等。 宋代的足球和唐代的踢法一樣,有用球門的間接比賽和不用球門的「白打」,但書上講的大多都是白打踢法。所謂「腳頭十萬踢,解數百千般」,就是指踢球花樣動作和由幾個花樣組成的成套動作,指用頭、肩、背、胸、膝、腿、腳等一套完整的踢技,使「球終日不墜」。由此看來,宋代的足球,由射門比准已向靈巧和控制球技術方面發展。 宋代制球工藝比唐代又有提高,球殼從八片尖皮發展為「十二片香皮砌成」。原料是「熟硝黃革,實料輕裁」。工藝是「密砌縫成,不露線角」。做成的球重量要「正重十二兩」。足球規格要「碎湊十分圓」。這樣做成的球當然質量是很高了。當時手工業作坊製作的球,已有四十個不同的品種,每個品種各有自己的優缺點。制球工藝的改進,促進了踢球技術的發展;而制球手工業的發展又反映了社會需要量的增加。 為了維護自身利益和發揚互助,至少在南宋時期,宋代的踢球藝人還組織了博納養生杯:蹴鞠杯自己的團體,叫做「齊雲社」,又稱「圓社」。這是專門的蹴鞠組織,專事負責蹴鞠活動的比賽組織和宣傳推廣,這是我國最早的單項運動協會,類似於今天的足球俱樂部;也可以說,它就是世界上最早的足球俱樂部。 到了元代,關漢卿等人的散曲中記述了男女對踢足球的情景。但這種男女對踢,已不是雙方尋求自身的娛樂,而是以婦女踢球作為一種伎藝供他人欣賞。薩都刺《妓女蹴鞠》散曲中說:「畢罷了歌舞花前宴,習學成齊雲天下圓」。可見踢球和歌舞一樣,都是宴會上的伎藝。「占場兒陪伴了英豪」的婦女,大都是「謝館秦樓」、「鳴珂巷裡」的「絕色嬋娟」,可見踢球成了妓女娛客的手段。踢球娛樂的社會性已大大縮小,它不再是節日的活動內容,也不再是宴會上的節目,而是和放盪行為相聯系的娛樂。 《明史》上記載,擁兵三吳、稱兵割據的吳王張士誠的弟弟張士信,「每出師,不問軍事,輒攜樗蒲(一種賭具)、蹴鞠,擁婦女酣宴。」可見踢球已和淫樂連在一起。所以,朱元璋稱帝之後,傳下聖旨,嚴厲禁止軍人踢球。朱元璋的聖旨只能禁止軍人踢球,但並不能改變足球的娛樂性質。被稱為明代社會網路大全的小說《金瓶梅》中,有一段描寫西門慶在麗春院看妓女李桂姐踢球的事:西門慶吃了一回酒,出來外面院子里先踢,又教桂姐與兩個圓社踢。「一個捎頭,一個對障,拗踢拐打之間,無不假喝彩奉承。」上述描寫,也很能表明明代踢球的娛樂性質。 滿族人曾將其與滑冰結合起來,出現了「冰上蹴鞠」的運動形式。清代中葉以後,隨著西方現代足球的傳入,中國傳統的蹴鞠活動被現代足球所取代。 到了清代,在史籍上有關足球活動的記載,就寥寥無幾了。我國古代的蹴鞠活動,自戰國起經歷了幾千年,在漢、唐、宋時代,曾經象彗星一樣,發出閃亮的光輝;後來,投入清代社會的水中,只留下一點泡沫,終於暗落了。
[編輯本段]【藝術特色】
蹴鞠是中國一項古老的體育運動,蹴鞠比賽有直接對抗、間接對抗和白打三種形式。蹴鞠 有球門的蹴鞠比賽又可分為雙球門的直接競賽和單球門的間接比賽。雙球門的直接競賽是漢代(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蹴鞠的主要方式,且被用於軍事練兵。進行直接對抗比賽時,設鞠城即球場,周圍有短牆。比賽雙方都有像座小房子似的球門;場上隊員各12名,雙方進行身體直接接觸的對抗,就像打仗一樣,踢鞠入對方球門多者勝。 在專門的競賽場地--鞠城,球門兩廂對應,兩邊隊員相對進攻,進球為勝由雙球門競賽演變而來的單球門間接比賽是唐(公元618年~907年)宋(公元960年~1279年)時期蹴鞠的主要方式,主要用於為朝廷宴樂和外交禮儀競賽表演。進行間接對抗比賽時中間隔著球門,球門中間有兩尺多的「風流眼」,雙方各在一側,在球不落地的情況下,能使之穿過風流眼多者勝。 無球門的散踢方式稱作白打,歷時最久,開展得最為廣泛,有一人到十人場戶等多種形式。白打則主要是比賽花樣和技巧,亦稱比賽「解數」,每一套解數都有多種踢球動作,如拐、躡、搭、蹬、捻等,古人還給一些動作取了名字,如轉乾坤、燕歸巢、斜插花、風擺荷、佛頂珠、旱地拾魚、金佛推磨、雙肩背月、拐子流星等。
[編輯本段]【傳承意義】
流行了數千年的蹴鞠的興衰,符合人類社會發展變化、新陳代謝的歷史規律。跨越時間上的歷史距離,消亡的古代蹴鞠又在興盛的現代足球中獲得新生。 2004年7月15日,國際足聯主席布拉特先生在第三屆中國國際足球博覽會上向世界正式宣布「足球起源於中國」,山東淄博被正式確認為世界足球起源地。在2006年德國世界盃期間,布拉特再次表示:「足球起源於中國,臨淄是足球的故鄉,不僅是你們的驕傲,是中國人的驕傲,也是全世界的驕傲,是所有喜歡足球、喜歡世界盃的人的自豪。」 2006年4月,作為德國世界盃的一部分,德國漢堡足球博物館正式開館,向觀眾展示豐富的足球歷史文化,包括作為足球起源地的燦爛的中國蹴鞠文化。
[編輯本段]【歷史軼事】
第一個因踢球名垂史冊的人 西漢時期的項處是第一個因足球而名垂史冊的人。《史記·扁鵲倉公列傳》記載,名醫淳於意為項處蹴鞠看病,叮囑他不要過度勞累,但項處不聽,仍外出踢球,結果嘔血身亡,這也使得項處成為了世界上有史可查的第一個狂熱「球迷」。 蹴鞠位置分工的形成 漢代蹴鞠是訓練士兵的手段,制定了較為完備的體制。如專門設置了球場,規定為東西方向的長方形,兩端各設六個對稱的「鞠域」也稱「鞠室」,各由一人把守。場地四周設有圍牆。比賽分為兩隊,互有攻守,以踢進對方鞠室的次數決定勝負。 經過漢代的初步流行,唐宋時期蹴鞠活動達到高潮,甚至出現了按照場上位置分工的踢法。唐代蹴鞠已有多種方式,有比賽巔球次數的「打鞠」,有場地中間掛網、類似網式足球的「白打」,有多人參與拼搶的「躍鞠」,還有了設立球門的比賽,這種方式每隊有一定人數和固定位置,規定隊員只能在自己的位置上踢,不能移動。 史上第一份首發名單 南宋《武林舊事》曾列出了「築球三十二人」競賽時兩隊的名單與位置:「左軍一十六人:球頭張俊、蹺球王憐、正挾朱選、頭挾施澤、左竿網丁詮、右竿網張林、散立胡椿等;右軍一十六人:球頭李正、蹺球朱珍、正挾朱選、副挾張寧、左竿網徐賓、右竿網王用、散立陳俊等」。這恐怕是歷史上的第一份足球「首發名單」了。 第一個因踢球而當官的人 施耐庵的《水滸全傳》中,寫了一個由踢球發跡當了太尉的高俅。小說雖然在人物事跡和性格上作了誇張,但基本上是宋代的事實。高俅球技高超,因陪侍宋徽宗踢球,被提拔當了殿前都指揮使,這要算是最早的著名球星之一了。 國家非常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2006年5月20日,該遺產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編輯本段]【「蹴」「鞠」二字的意思及讀音】
蹴 cù (1)踢:~鞠(踢球) (2)踏:~踏。一~而就。 鞠 jū (1)養育,撫養:~育。~養。 (2)彎曲:~躬。~躬盡瘁。 (3)大,窮極:~凶。 (4)幼小:~子(稚子)。 (5)窮困:「爾惟~自苦」。 (6)告誡:「陳師~旅」。 (7)古代的一種皮球:蹴~。 (8)一個姓。 具體見: http://ke..com/view/308913.html?wtp=tt http://ke..com/view/107691.htm
[編輯本段]【關於古代蹴鞠的影視作品】
作品名稱:《一腳定江山》 劇情介紹: 一八七八年英國曼聯球會成立前,在球會興建的工地發現一雙真金打做的靴——故事回到金靴製造的地方——中國;當時為北宋仁宗年間,地點為民豐物阜的臨安城。 臨安城裡,蹴鞠名家柳三復之子柳復生,對足球有著無比的狂熱,而且悟性特強,雖然年紀輕輕,已是太和樓球社的次球頭,加上文武全才,令太和樓女儀仗隊隊員深深著迷。但因為少年得意,養成好強、冷傲和孤僻的性格,對球技不如他的人,都嗤之以鼻。 球社儀仗隊領隊月娥,美麗大方,生性爽直,對復生一往情深。但復生背附父親厚望,視足球為第一生命,希望—朝成為頂級球星,對月娥情義毫不領會只視之為妹妹。 月娥在一次偶然的機會中,認識了出身寒微的賣燒餅的青年張俊,俊對月娥一見鍾情,公然違抗母親雲姐——絕對不能踢球之命令,為追求月娥,千方百計加入太和樓,俊雖然喜愛蹴鞠,但面對嚴格訓練感到苦不堪言,雲姐知道俊加進球社,便大鬧太和樓,意外地與當年暗戀雲姐的范老兒重遇。 范老兒因為太和樓球員年紀不輕,擢升復生為球頭並挑選俊當次球頭,但復生認為俊生性好玩,難成大事,而俊亦只為追求月娥,根本無心於球賽,兩人互不配合,結果比賽大敗,太和樓因此被更大的球社豐樂樓收購,復生心裡極之後悔,在范老兒開導下,終於明白足球運動是講究團結合作,並非個人表演。 豐樂樓要求太和樓球員及儀仗隊都要通過考試篩選,連范老兒也不例外,復生順利過關,俊得復生幫助,僥幸入選,月娥亦憑實力進入豐樂樓,三個年青人齊心合力,終於在豐樂樓站穩腳。 在這個二男一女三角關系顯得微妙時,第四角人物,性格任性,好強的黃寶珠突然殺到,寶珠與復生原有婚約,這次到來,實為催婚,見到月娥,大吃其醋,主動挑戰。幾番比拼下,月娥琴、書、畫都不如寶珠,幸好張俊在旁鼓勵使月娥重新振作。 復生對寶珠的任性妄為,非常不滿,坦言自己只想踢好足球,不會想其它。此時,寶珠說出父親黃金福有意悔婚,逼她嫁給端王趙佶為妃妾,攀龍附鳳。 復生為了婚約之義,決定向趙佶討回公道,趙佶欣賞復生的勇氣,提出相互比試,決定寶珠誰屬;復生在書法上不敵趙佶,寶珠聞訊,一走了之,其實趙佶根本無意納寶珠為妃將她還給復生。 寶珠出走,反令復生可以再專心球事,終於與俊並肩考入全國著名的超級球社——齊雲社,同時入選者尚有日後宋朝太尉——高俅。 高俅球技精湛,但心術不正,為了正選位置,不惜用計謀殘害隊友,復生一一看在眼裡,和俊設法令俅自食其果,最後高俅被逐出齊雲社,從此對二人懷恨在心。 寶珠出走後不慎被強盜擄帶,賣入青樓,情急智生,扮成醜女,被李師師所收留為婢女;寶珠憑才藝令李師師聲名大噪,成為一時無兩的名妓。 齊雲社、圓社,兩大球社即將正面交鋒,備受社會民眾注目,不義之徒欲操縱賽果,涉及巨額金錢上落,城中富貴公子,土豪劣紳或明或暗都在參與。 名成利就的復生與俊,終於嘗到球壇的假球黑哨危機,復生正義凜然,因為不踢黑球,被黃金福使人打斷腿,張俊則在榮華富貴與體育精神中表現得左右逢源;在一個偶然機會下,俊遇上李師師及寶珠。 復生在范老兒和月娥千呵百護下,醫好了腿傷並被月娥真情感動,與月蛾心心相印,俊與寶珠各為所愛,聯手對復生和娥的感情搞破壞,最終二人得逞令月蛾誤會復生,盛怒之下,入宮作蹴鞠女仕,高俅見色心起,對月娥多番追逐,幸好月娥利用趙佶維護,才不致被高俅欺負,俊和寶珠不為意地,在吵吵鬧鬧中滋長愛情。 宋、金蹴鞠大賽在即,已為皇帝的趙佶組成國家隊,生、俊二人入選,高俅對兩人百般為難,趁機公報私仇。黃金福和高俅合計,要宋國必輸,以贏取大量財富,便派人追殺復生,范、娥、雲知道復生被害的消息後,決心助俊戰勝金國,俊在危急中仍是舉棋不定。 雲及范合力研究「蹴鞠心經」戰術,希望從中找出得勝之道;其間,二老朝夕相對,舊情復熾,但礙於面子,仍以吵鬧掩飾。 大戰開鑼,高俅與黃以為俊已被收買,大造其賭球生意,想不到,球場中的俊卻表現神勇,運用范老兒所教及心經中的戰術,加上鬼主意的變陣一路與金隊咬緊,但是金隊實在氣力充盛,而且踢法強橫粗野,俊難以力挽狂瀾,緊急時劉,復生出現宋隊,徽宗、娥、范,雲以至所有觀眾都精神大振,復生與俊的巧妙配合,反敗為勝,宋國大勝,舉國歡騰,徽宗特賜金靴子復生。 就在所有人都沉醉在勝利中,復生和俊帶著范娥、雲和寶珠為逃避高俅追殺,悄然離國,遠走西域將中華蹴鞠之戲,播於世界。 具體見:http://www.imoovee.com/tv/mlzlj/brief.html
[編輯本段]【蹴鞠在陶瓷界】
中國古代流傳了2000多年的蹴鞠,是現代足球的原型。蹴鞠起源於齊國故都臨淄,唐宋時曾出現「球不離足,足不離球,華庭觀賞,萬人瞻仰」的情景。蹴鞠在現代足球中獲得新生,是中國人的驕傲,也是世界的驕傲,蹴鞠已成為現代淄博重要的城市文化代表元素。淄博博納科技作為文化發源地的一家陶瓷公司,特地製作蹴鞠杯來紀念。 博納能量養生杯:蹴鞠杯 博納科技研發的 蹴鞠杯優雅的畫面和器形形象地表現了蹴鞠活動「萬人同向青霄望,鼓笛聲中度綵球」的精彩場面。 該蹴鞠杯比普通陶瓷杯多了健康功能,具有抗菌,易潔,活化水等作用,更有益於人體健康。並成為最受歡迎的商務禮品,政府采購禮品,外事活動禮品等,深受到大眾的喜愛。
[編輯本段]【蹴鞠小史】
很多人都知道古代有種叫蹴鞠的體育游戲,有好事者稱此藝乃現代足球的鼻祖。其實,只能說蹴鞠與足球很相似,從球本身的構成及運動游戲規則來看,二者並非一回事。晉人郭璞在《三蒼解詁》中稱,蹴鞠是一種毛丸,可蹋戲。漢朝劉向認為,蹴鞠為黃帝所創,是當時的一種軍中游戲。劉向的話當然是信不得的,蹴鞠大概起源於戰國時代,《史記》曾記載戰國時山東臨淄一帶就流行蹴鞠。 漢高祖劉邦的父親早年曾是一踢球高手,劉邦當了皇帝後,其父一天到晚踢不著球十分郁悶。《西京雜記》記載:「高祖竊因左右問,(劉邦父)正以生平所好,皆屠販少年,斗雞蹴鞠以為欣,今皆無此,故不樂也。」劉邦也不是當年的街頭蠱惑仔了,端著高皇帝的架子放不下來, 宮中好手又太少,自然不好組織一支皇室球隊來娛樂自己的父親。相比之下漢武帝就比較放得開。漢武帝在東部巡狩,封禪泰山之後,意興所致,也喜歡踢上幾腳蹴鞠,還讓文官們寫賦來贊頌自己。據說漢武帝平定西域(大概是匈奴藩屬下的西域邦國)後,得了一胡人俘虜,身長善躍,蹴鞠技藝十分了得,「蓋炫其便捷跳躍,帝好而為之。群臣不能諫。」看來這位胡人很有范巴斯滕的手段,他也許是歷史上最早引進的外籍球員了。 曹操也是踢球高手,至少是位超級球迷。《魏略》稱有個叫孔桂的,蹴鞠玩的實在太好,「故太祖愛之,每在左右。」 三國時蹴鞠也很盛行,《會稽典錄》曾說:「三國鼎峙,互興金革。士以弓馬為務,家以蹴鞠為學。」所以,如果有人大話歷史,稱鄉村地主出身的張飛是超一流的鋒線殺手,倒也並非是空穴來風。 唐人踢球場面甚為火爆。唐朝仲無顏寫了篇《氣毬賦》,文中說,「廣場春霽,寒食景研,交爭競逐,馳突喧闐」,從這段文字中可以看出,冬春之交,萬象更新,正是唐人踢球的好時光,場面上對抗激烈,節奏快捷。賦中還說「或略地以走丸,乍凌空以月圓」,看來唐人對低平球和高空球的控制技巧掌握的很熟絡。 《水滸傳》中第一回中提到街頭幫閑混混高逑,因球踢的好得到了端王即後來的宋徽宗賞識。當年端王在玩蹴鞠時,球落到了高逑面前,只見高逑,抖擻精神,使了一個漂亮的「鴛鴦拐」,把球踢還給端王。高手一出手,便知有沒有。高逑憑這個鴛鴦拐,一下子把全場的人都給鎮住了。高逑如果活在今天,李毅怎麼也出不了名。高逑會被球迷尊稱為「高逑大帝」,並有體育記者為其撰寫「高逑本紀」。羅納爾多也會在記者招待會上一臉真誠的說:「我的護球,很像中國的高逑。」大宋流行的是踢球,球技不高的人難免會受到排擠。就拿那個八十萬禁軍教頭林沖來說吧,雖使得一身好槍棒,卻踢得一腳臭球。難怪幫閑混混高逑還能執掌白虎堂,林沖卻最後家破人亡,被逼上樑山。估計武松、魯智深輩也不是踢球的料,三五腳都停不了球,一場比賽下來還會把蹴鞠踹壞幾只。球場不得意,前途沒有希望,所以這些人最後只好上了梁山。這真是:月兒彎彎照九州,幾人踢球幾人愁。只要球藝超一流,皇上面前充大牛。 《水滸傳》畢竟是文學作品,人物、情節都是虛構的。不過歷史上真有象高逑這樣的,以高超的蹴鞠技藝,受到皇帝的欣賞進而陞官發財的。《宋史王榮傳》曾提到,宋太宗一次談話中說:「張明起賤微中,以蹴鞠事朕,潔己小心,見於輩流。」 可見蹴鞠並非不入流的雜藝,只要機遇好,蹴鞠技藝高超,就如身負登龍術一般,前途不可限量。 中國歷史上,自戰國以來,漢、唐、宋、元、明等朝代都有不少人參與蹴鞠活動,高手也很多,後來到了清朝不知怎麼回事就完全失傳了。到了清末民初,全中國都找不到一個會踢蹴鞠的。難怪西方人死活不承認蹴鞠是現代足球的祖宗。所以到了現代,中國足球很魚腩,長年與雄起無緣。道理很簡單,為「往聖」繼不了「絕學」嘛,一切都從零開始,起點太低,後天努力又不夠,自然技不如人。(秦大路) 《舊唐書》中記載高麗人擅長踢球,「人能蹴鞠」。就是說,在古代高麗,基本上人人都會踢球。蹴鞠在中國古代雖然很流行,也沒有做到這么普及。韓國有這么好的歷史傳統,難怪直到現在,中國足球還「逢韓必敗」。(秦大路)
[編輯本段]蹴鞠消逝
蹴鞠運動的興衰,與統治者的政策、提倡也是分不開的。 唐宋皇帝大多都重視蹴鞠運動,並把它當作一種軍事訓練手段,遇到比賽時都親臨觀看。上有所好,下必甚焉,相沿成風,廣泛開展,這是唐宋時期蹴鞠運動興盛的重要因素。 元朝是由生活在馬背上的蒙古族建立的,出於生存習慣和民族隔閡等多方面的原因,他們對漢民族的游戲類型和體育項目不適應,更不提倡。蹴鞠運動不得不從官辦轉移到民間,逐漸成為民間的純娛樂性文化活動。 朱元璋稱帝以後,嚴禁軍人蹴鞠,並下旨「蹴鞠者卸腳」,但由於蹴鞠運動本身的魅力所在,蹴鞠在民間依然盛行。 清朝入關後,喜歡射獵的滿族統治者,對漢民族的蹴鞠也實行了禁止政策。順治皇帝曾口諭禁止踢球,對蹴鞠要「即行嚴禁」。後來,乾隆皇帝乾脆明令禁止蹴鞠活動,民間的蹴鞠運動因此受到了極大的限制。
⑨ 中國足球要怎麼做才能讓國人感到滿意的呢
中國的足球一直都是中國體育運動當中相對弱勢的運動,同時足球的影響力非常大,導致中國球迷對國足的表現非常不滿意。中國足球運動員雖然身價都是非常高,但是實力卻不符合他們的身價。中國的足球運動員要想得到國人的滿意,需要在比賽和訓練當中展示出自己的堅韌的精神,同時在比賽當中能夠贏球,戰績能夠配得上中國泱泱大國的身份。
國足雖然是中國的弱勢運動,但是中國的球員需要拿出背負著國家榮譽的態度,嚴格要求自己的生活,而且在比賽當中,表現出積極拼搏的態度,這樣中國的戰績自然會提高。只有戰績優異,並且幫助中國打進世界盃,國人就會以這支中國國足為榮。
⑩ 中國足球是怎麼回事
1.足球的特點
足球是世界上唯一一個將力量、技術、體力、技巧、配合結合得完美無缺的運動。如果只擁有其中一方面的實力,是肯定不行的,因此,足球並不好搞上去。所以說,讓足球變強是十分有難度的。而且,我們是亞洲人,根本不適合練足球。
舉幾個中國的傳統強項你就明白了。
乒乓球、跳水:
完全的技術活。只要把那個項目的基礎技術搞好了就行。根本不需要力量發面有很大的優勢。
舉重:
完全的力量活。與乒乓球相反。只要把力量方面搞好就行。說白了,這種項目,你找個搬運工訓練10年,就是世界第一了。
籃球:
身高優勢。其實,中國的籃球水平也不見得有多高,像姚明,10歲之前練球都沒碰過。但他有身高優勢,球隊只管身高,不管技術。有了身高,技術再糙都可以連上去,籃球技術的話,只要有專人教練教,提高的很快的。
你看看這組數據就能明白:姚明:2.26米,NBA第一身高。
易建聯:2.13米,跟魔獸霍華德差不多了。
孫悅:2.06米,和好多大前鋒一樣。
從這組數據不難發現:其實,籃球完全是靠身高。
110米欄:機遇。
不得不說,在黃種人中,劉翔絕對是百年難遇的曠世奇才。中國的確撿了個大便宜。
順便要說一下:足球是11個人的運動,不能像乒乓球一樣,是單打運動。必須要有團隊配合,不能像乒乓球似的,一個球員好就行了。
2.百年陰影
也許大家你會問了:既然舉重這些項目這么好練,為什麼外國不發展呢?
因為外國根本不重視。
那中國為什麼要重視呢?
說白了,就是永遠抹不掉的百年陰影。
一百年前,我們被稱為「東亞病夫」,經濟實力底下,成為別人的殖民地,體育更是差、差、差。這段歲月,著實讓中國人感到很沒尊嚴。
但是,乒乓球這些項目容易發展,於是,在中國很快發展起來。
這些項目,又為中國在奧運會上奪金奪牌,這是中國人的自信就找回來了。
於是,中國政府開始大力發展這些冷門項目,因為這些項目可以為中國奪金。中國人認為成為一個真正的體育強國,只有在奧運會上奪金牌。而跳水這些項目,極容易,項目有很多,可以奪更多金牌。所以更加發展這些冷門項目,就逐漸把足球這個世界地運動忽視了。正是中國對體育帶有這種功利色彩的情感,才導致無法奪得金牌的足球項目被忽視,跳水等可以得牌的項目越來越受歡迎,成為中國人民的驕傲。說白了,政府只是把體育當成向外國炫耀,提高自己國際地位的工具罷了,根本沒做到「群眾體育」。
3.教育制度,教育思想。
足球其實要從娃娃抓起,在外國,從小就接觸體育的孩子很多,然而在中國,家長們卻只重視孩子的學習成績。在他們看來,只有讀書才是孩子未來的出路,沒人敢冒險去練體育。其實在國外,孩子們都是一邊學習一邊讀書的。但是中國父母認為,只有讀好了才有好出路。於是,孩子們由此變為讀書機器,根本難以得到素質教育,鍛煉機會少之又少,足球人才大幅度扼殺。
在外國,一般來說4點鍾就放學,然後就可以去踢足球了。然而在中國,高中的學生哪個不是上課上到9、10點鍾?青少年資源如此枯涸,足球水平又怎麼能夠提高?
4.文化差異
在巴西,德國等地,足球文化是發展了很久了的,不像在中國,只發展了十幾年。至於像冰壺等只發展了幾年就成世界強隊的問題,我在第一條中就已經說明了。
還有一點,就是中國人口的素質問題。其實,中國人口的素質根本提高得不多。比如中國國家隊的球員,成天作風懶散,紀律不嚴。在他們心中,「為國效力」的思想根本沒有,踢球為了什麼?說白了,MONEY。
5.客觀因素
因為足球場的確很大,很難有場地給孩子踢球。而乒乓球、籃球場地小,很方便。久而久之,對足球就有一種疏遠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