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中國訊息 > 中國古代信件叫什麼

中國古代信件叫什麼

發布時間:2022-07-26 16:44:41

A. 中國古代書信叫什麼

中國古代書信叫尺牘。

尺牘是一個詞語,讀音為chǐ dú,指古人用於書寫的長一尺的木簡;信札,書信;文辭或者墨跡,字跡。木牘的規格據記載有幾種,但多長一尺左右,故有「尺牘」之稱,多用於書法、繪畫。

在紙張發明之前,用竹木或帛,製成尺把長的版面,用以書寫記事,敘情表意,傳遞消息,因此有尺素、尺函、尺牘、尺鯉、尺箋、尺翰、尺書等多種稱謂,其中以尺牘用的最早也最多,故成為信件的代稱。

(1)中國古代信件叫什麼擴展閱讀:

中國古代書信基本格式

書信要注意事項:地位、抬頭、分行、稱謂、結尾。

地位:即收信人姓名稱謂寫於起首頂頭第一行。發信人的署名在全張信箋的二分之一以下。

抬頭:是指舊式書信,對年長的受信人空一格或另起一行,以示尊敬。

分行:是為避免雜亂無章而採用的分段陳述。每段開始前空二個字,述及不同內容時分幾段書寫。

稱謂:不同身份有不同用語。如對於父母用膝下、膝前;對於長輩用尊前、尊右、前鑒、鈞鑒、侍右;對於平輩用台啟、大鑒,惠鑒、台右;對於婦女用懿鑒、慈鑒;對於老師要用函丈、壇席……等。現時,一般已不用了,多以同志、先生等作為尊稱,如加上惠鑒,台鑒,賜鑒,等也未嘗不可。

信寫好以後,加上結尾語,俗稱「關門」。有如「敬頌鈞安」、「即問近好」、「敬祝健康」、「此致敬禮」,以及較古樸形式的春安、冬安、日棋,刻祉…… 在社交上用「專頌台安」。另有匆促草率語「匆匆不一」、「草草不盡」、「不盡欲言」、「恕不多寫」等。

B. 古代書信的九種別稱是什麼

一、手書


手書是親手寫的信。相對含有重視、真實非假冒等意味在內,所以常區別於一般書信別稱。


二、家信


家信指家裡來的信或外出後寄給家裡的信。家信也稱「家書」、「家稟」、「家問」、「家報」、「鄉書」、「鄉信」、「竹報平安」、「錦字」、「錦書」、「錦文」、「錦中書」、「錦字書」、「黃犬音」、「大書」等等。


三、便函


便函是機關團體發出的形式比較簡便、非正式公文的信件,從前也叫「札字」。


四、寸簡


寸簡就是簡短的信,也稱為「寸箋」、「寸紙」、「寸楮」、「寸札」、「寸函」、「片札」。有時還用這些代稱,謙指自己發出的書信。


五、書信函


書信:現代一般叫信或信件,但古時更多的稱之為「書」。古代的「信」指信使,即送信的人,書才是信件。因此用「書」字組成的書信的別稱要比信字多得多。



六、函


函:函本指封套,一封信叫一函,。—套書也叫一函。後來就用函指書信。


七、簡札族柬


簡:本指戰國至魏晉時的書寫材料,是削製成的狹長竹片或木板。竹片叫簡,木板叫札或牘,統稱為簡。這些都用作書信的稱呼,後來書寫材料雖有變化,而這些稱呼卻沿用下來,如柳宗元《答貢士元公瑾論仕進書》:「辱致來簡,受賜無量。」此外還有「信簡」、「書簡」、「簡書」、「簡牘」、「簡札」、「簡貼」、「手簡」、「手畢」、「書牘」、「竿牘」、「函牘」、「信札」、「函札」、「書札」、「柬帖」、「函柬」等,也都是書信的稱呼。


八、柬


柬:「柬」通「簡」,是信札、名帖的統稱。如書柬、請柬等。如元雜劇《百花集》:「昨日央王小二將著一柬寄與王郎。」


九、翰素箋緘


翰:本指山雞或鳥羽,因古人用羽毛為筆,所以代稱毛筆,進而引申為筆寫的書面文字,亦多指書信。

C. 我國古代書信的別稱

簡稱書信為「信」,那是近代才有的事。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由於書與材料演變等原因,書信又有許多別名、美稱,下面略舉數端。簡、柬、札、帖古時書簡並稱,書籍之類可以稱為簡,書信之類也可稱為簡。書、簡小有不同,書長短並宜,簡則零篇寸擂為多。魏晉以後,「簡」也寫作「柬」。今仍不乏使用。札,是古代書寫用的小木簡,後用作書信別稱。古代寫在帛上的信則稱帖,如著名書法家鍾繇、王羲之、王獻之的一些雜帖,就是文字簡短、情意雋永的書信作品。箋、素、翰 箋是小幅而華貴的紙張,素是白色生絹,古人多有在箋、素上寫書信的;翰是鳥羽,古以羽毛為筆。所以,箋、素、翰常被借指為書信。後來書寫材料有了發展變化,人們仍喜歡用雅箋、素書、華翰等詞,作為書信的美稱。函 封套叫做函,信一封叫一函,後也用函代指信件。尺牘 膝,書版。古時書函長約一尺,故名尺牘,亦稱「尺素」、「尺翰」、「尺簡」、「尺紙」、「尺書」,皆泛指書信。雁足、雁帛、雁書、鸞箋《漢書》記載蘇武故事,言蘇武被拘匈奴,牧羊於北海,後來漢朝廷要求匈奴放歸蘇武,匈奴謊稱武已死。漢使則謂單於,漢皇在上林苑中,得北宋雁,雁足上系著帛書,說蘇武等在某澤中,單於只得放蘇武歸漢。於是,書信又有了雁足、雁帛、雁書等代名詞。再如,宋時蜀地善制十色彩箋,箋上隱然有花木麟彎圖案,這樣,書信又多了一個別稱:鸞箋。八行書 舊時豎式信箋,多用紅線劃分八行,書信也別稱八行書。此外,如簡札、簡帖、簡牒、簡膝、書尺、書牘,以及音信、音訊、音問、音郵、音翰、音書等,也都用作書信的代稱。再如,稱親筆書信為手書、手札,稱簡短書信為短簡、短書、小書,稱答復的書簡為答記,稱佛家書信為法帖,稱與人斷絕交往的書信為絕交書,稱不署姓名的書信為匿名信,稱誹謗人的匿名書函為飛書、飛文、飛章,諸如此類,不一而足。

D. 古人對信的稱呼是什麼

古代對「信」的稱呼有:

函牘、信札、尺書、尺素、書翰、文牘、尺牘、尺簡、書函、書柬、書簡、書札、書牘、翰札、簡牘、信件、竹簡、手札、函件。

書信在人類的交流與溝通的歷史上佔有重要地位。我國歷史文化悠久,是有名的禮儀之邦。人們的社會交往和思想感情交流,大多通過一定的禮儀形式和一定的文化活動方式來進行。

(4)中國古代信件叫什麼擴展閱讀:

古代的書信格式:

我國的書信史源遠流長,戰國時期樂毅的《報燕惠王書》、魯仲連的《遺燕將書》、李斯的《諫逐客書》等,都已是傳誦千古的名篇。但先秦兩漢人寫信,形式比較隨便。至遲到魏晉時期,開始有人撰作"書儀",就是各類書信的格式,以供他人寫信時套用。

這類文字在魏晉到隋唐之際非常流行,據《隋書-經籍志》記載,謝元撰有《內外書儀》四卷,蔡超撰有《書儀》二卷。《崇文總目》稱王宏、王儉、唐瑾,以及唐裴茝、鄭余慶,宋杜有、劉岳尚等都有《書儀》傳世。此外還有專供夫人、僧侶使用的《婦人書儀》、《僧家書儀》等。

有學者敦煌文獻中發現了上百件"書儀"類文書,比較著名的有鄭余慶書儀、杜友晉書儀等。迄今所知最早的書信格式,是晉代書法家索靖書寫的《月儀》。

我國的書信文化經過歷代的傳承和發展,大體形成了為社會廣泛認同的書信格式,一封通常意義上的書信,至少要包含以下幾個部分:稱謂語、提稱語、思慕語、正文、祝願語、署名。

由於收信人年齡、身份的不同,寫信時所使用的稱謂語、提稱語、思慕語、祝願語等也都有相應的區別,弄錯了就會貽笑大方,就是失禮。

E. 古代對「信」有哪些稱呼

古代對「信」的稱呼有:

函牘、信札、尺書、尺素、書翰、文牘、尺牘、尺簡、書函、書柬、書簡、書札、書牘、翰札、簡牘、信件、竹簡、手札、函件。

書信是相隔較遠,暫時見不到面的人們相互交流情感與思想的工具。書信擁有悠久的歷史且世界各國的人們都有使用。

書信在人類的交流與溝通的歷史上佔有重要地位。我國歷史文化悠久,是有名的禮儀之邦。人們的社會交往和思想感情交流,大多通過一定的禮儀形式和一定的文化活動方式來進行。

(5)中國古代信件叫什麼擴展閱讀:

古代的通信有三種方式:「傳」指車遞,「郵」是步遞,「驛」是馬遞。車傳成本高效率低,逐漸廢除。短距離的靠步行遞送,長距離靠馬遞。驛站為中轉站,即為傳遞軍情官員途中食宿、換馬之所。

周朝開始在大道上每三十里設一驛站。唐朝有1600多個驛站,從業人員超20000,因為已有大運河,是水陸兼能傳遞,通訊業有極大發展。官方為傳公文書信設立「十里一亭,五里一郵,郵人居間,相去二里半」(《漢舊儀》),劉邦開始擔任的泗水亭亭長(沛縣郵局局長)。

嘉峪關的魏晉墓中有壁畫,畫有一個騎快馬的人,手舉簡牘文書,被認為是中國古代「郵遞員」。古代郵遞員叫「驛使」,為了醒目,紅色是郵驛、驛使的標志性顏色且一直沿用到民國。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後才使用綠色。

古代還專門訓練狗來當郵差的。唐代詩人李賀曾有「犬書曾去洛」之句。不過這個並不像驛站一樣普及。有些地區設置了許多「狗驛」,養著許多「郵犬」。前面說的都是傳遞書信,再來看看傳遞物品。

安祿山起兵的緊急軍情,六天後傳到三千里外正在驪山看霓裳羽衣舞的唐玄宗耳朵里的。換成現在三千里的兩地寄平信,真實收信時間也差不多。由此來看,古代的官方快遞還是蠻快的,只是這種緊缺資源成本較高,只能由少數人佔有。

普通人的傳信方式老百姓大多不識字,很少使用傳信,一般就是託人捎口信。同時交通業不發達,一般百姓活動范圍小,捎信的任務落到流動人群身上,比如出外經商的人和鏢局。但託人傳信屬於私人行為,並非商業行為。

明朝出現了「民信局」,民間也才有了專門傳遞信件的通信機構。民信局屬於私人經營的商業機構,可以寄遞信件、物品、經辦匯款兌款。至清代晚期,民信局遍布全國達數千家,就連海外地區的華僑聚居也能與大陸親友互通信物。

古代文人好寫書信,創造了「驛寄梅花,魚傳尺素」等關於通信的美好故事,還想像出了青鳥、鴻雁等「通信員」,讓情感能夠穿越千山萬水。辛棄疾與陳亮是喜歡互相寫信和詩詞以表誠心的。陳亮離開辛家後,辛覺得失落,快馬追朋友,結果兩人走得不是一條道。

辛棄疾提筆為陳亮寫了一首詞。陳亮路上也想念辛棄疾,到家正好收到了辛寄來的詞,可想而知心情有多麼激動。喜歡古人那種生活,那種意境和情懷。在平常日子裡,「車,馬,郵件都慢」。要是遇到戰事,那更是「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收件人的迫切心情可想而知!

F. 中國古代的書信又叫什麼

妻子給丈夫的書信,稱為錦書、錦字;家人來往的書信,稱為家書、家信;匿名的書信,稱為飛書;死人留下的書信,稱為遺書;酬答別人的回信,稱為報章、回帖;皇帝的書信,稱為仙翰;官場中下級給上級的書信,稱為書啟;非正式的書信,稱為便條。

尺牘——古時書函長約一尺,故名尺牘,亦稱「尺素」「尺翰」「尺簡」「尺紙」「尺書」,皆泛指書信。
雁足、雁帛、雁書、鸞箋——《漢書》記載蘇武故事,言蘇武被拘匈奴,牧羊於北海,後來漢朝廷要求匈奴放歸蘇武,匈奴謊稱武已死。漢使則謂單於,漢皇在上林苑中,得北宋雁,雁足上系著帛書,說蘇武等在某澤中,單於只得放蘇武歸漢。於是,書信又有了雁足、雁帛、雁書等代名詞。再如,宋時蜀地善制十色彩箋,箋上隱然有花木麟彎圖案,這樣,書信又多了一個別稱:鸞箋。
八行書——舊時豎式信箋,多用紅線劃分八行,書信也別稱八行書。
簡:在沒有發明造紙術之前,我國曾用削成狹長的竹片作為書寫材料,人們把這種竹片稱為簡。用於寫信的竹片便稱為竹簡。
牘:古代書寫用的薄而小的木片稱為牘,漢代對簡和牘串起來寫字時,詔書律令寬不超過三尺,一般書信寬不過一尺,所以將書信稱為尺牘。
柬:在古代,柬與簡通用,是信件、名片、帖子之類的統稱,如請柬、賀柬、書柬等。
素:古代稱白絹為素。用白絹( 或綢 )寫成的書信稱為尺素,後來「素」成為書信的代稱。
箋:箋原是精美的小竹片,供人們題詩或作畫用。一般信紙也叫箋,後引申為書信的代稱。
函:函原指信的封套。古代寄信用木匣子郵遞,這種匣子叫函。後來就稱信件為函,如函件、來函、公函等。
札:札在古代指書信,公私文書。札原意為古代書寫用的小木簡。現仍通用「信札」一詞。
其他別稱如下:
鴻雁:古代傳說鴻雁能傳書,這個典故出自《漢書·蘇武傳》:「言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有系帛書,言武等在某澤中。」所以,後來用鴻雁代稱書信。
鯉魚:這個典故出自漢樂府詩《飲馬長城窟行》:「客從遠方來,遺我雙鯉魚,呼兒烹鯉魚,中有尺素書。」以鯉魚代稱書信有幾種說法,有「雙魚」「雙鯉」「魚書」等。而且古代人還常常把書信結成鯉魚形狀。
書簡:書簡原指盛書信的郵筒,古代書信寫好後常找一個竹筒或木筒裝好再捎寄。後來書筒也成了書信的代稱。
希望對您有幫助,望採納,您的採納將是我們回答的動力

G. 古代的信件有哪些別稱

古代對信件的別稱有簡、牘、柬、尺素、箋、函、札、手書、手翰、書郵、書呈、寸紙、函片、簡牘、簡帖、函柬、翰扎等;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由於書寫材料的演變,以及各種表達的需要,書信也因此有了很多的別稱。

1、簡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此句中的汗青即為竹簡。青竹在微火上烤時會滲出水珠,類似「出汗」,故稱為汗青。在人類紙張出現之前,用削成的狹長的竹片作為的書寫材料。這種竹片稱為「簡」。用於寫信的稱為「書簡」,指信件。在造紙術發明之前,我們的老祖宗拿竹子當紙往上面寫字,稱之為「竹簡」。

2、牘

古時書寫用的薄而小的木片叫作「牘」。漢代對「簡」和「牘」串起來寫文章,有明確規定:政府寫詔書律令不得寬於三尺,民間寫書信不得寬過一尺。故書信又名「尺牘」。

3、柬

與「簡」通用。是書信、名片、帖子之類的通稱。如「請柬」「賀柬」「書柬」等。

4、素

古人有「魚傳尺素」之說,古代稱白絹為「素」。用一尺見方的白絹(或白綢)寫成的書信,稱為「尺素」,後為書信代稱。

5、箋

「欲寄彩箋兼尺素,山長水闊知何處」,箋原指供題詩作畫用的精美小竹片。一般信紙也稱為「箋」。後引申為書信的代稱。(也指寫信或題詞用的紙,如「便箋」「信箋」等)

6、函

原指封套。古代寄信用魚形木匣遞送,這種木匣稱為「函」。後稱信件為「函」,如「函件」「信函」「來函」「公函」等。

7、札

原指古代書寫用的小而薄的木片,後指書信,如「信札」「書札」「手札」等。

H. 我國古代對信件的叫法

中國古代書信有別,書指函札,信指使人。泛稱書札為書信是後來的事。換句話說,現代所說的書信古代通稱為「書」。《左傳》記載:「叔向使詒子產書。」著名的書信如司馬遷的《報任安書》。在現代漢語中「書」仍保留了「書信」的意思,如「家書」等。現將古代書信的別稱介紹如下:
簡在沒有發明造紙術之前,我國曾用削成狹長的竹片作為書寫材料,人們把這種竹片稱為簡。用於寫信的竹片便稱為竹簡。
牘古代書寫用的薄而小的木片稱為牘,漢代對簡和牘串起來寫字時,詔書律令寬不超過3尺,一般書信寬不過1尺,故將書信稱為尺牘。
柬在古代,柬與簡通用,是信件、名片、貼子之類的統稱,如請柬、賀柬、書柬等。
素古代稱白絹為素。用白絹(或綢)寫成的書信稱為尺素,後來「素」成為書信的代稱。
箋箋原是精美的小竹片,供人們題詩或作畫用。一般信紙也叫箋,後引申為書信的代稱。
函函原指信的封套。古代寄信用木匣子郵遞,這種匣子叫函。後來就稱信件為函,如函件、來函、公函等。
札札在古代指書信,公私文書。據《文選》「古詩十九首之十七」有這樣的詩句:「客從遠方來,遺我一書札。」札原意為古代書寫用的小木簡。現仍通用「信札」一詞。
書信的上述別稱都和我國古代寫信用的材料有關。除了上述別稱外,古代書信還有一些別稱。古代傳說鴻雁能傳書,這個典故出自《漢書·蘇武傳》:「言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有系帛書,言武等在某澤中。」所以,後來用鴻雁代稱書信。

I. 書信在古代叫什麼名字怎麼由來的

一、別稱

1、手書

如《漢書·薛宣傳》:「馮翊敬重令,又念十金法重,不忍相暴章。故密以手書相曉,欲君自圖進退。」「手書還稱「親筆信」、「手札」、「手翰」、「手啟」、「手柬」、「手筆」、「手記」、「手帖」、「尺墨」等等。

2、家信

家信也稱「家書」、「家稟」、「家問」、「家報」、「鄉書」、「鄉信」、「竹報平安」、「錦字」、「錦書」、「錦文」、「錦中書」、「錦字書」、「黃犬音」、「大書」等等。

3、寸簡

寸簡就是簡短的信,也稱為「寸箋」、「寸紙」、「寸楮」、「寸札」、「寸函」、「片札」。有時還用這些代稱,謙指自己發出的書信。

二、由來

人們的社會交往和思想感情交流,大多通過一定的禮儀形式和一定的文化活動方式來進行。不僅僅傳達著國與國的文化交流,同時也傳遞著人們思想的情懷。

(9)中國古代信件叫什麼擴展閱讀

書信文化不只是情懷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是傳統書信往來最為頻繁的時代。在八分錢或者兩毛錢一張郵票的時代,每年郵政局收發的郵件數量驚人。在不斷被公布出來的當年文化名人的通信中,可以看到他們書信字里行間所蘊藏的情感。

比如黃永玉致曹禺的信中就有這樣的段落:「你知道,我愛祖國,所以愛你。你是我那一時代現實極了的高山,我不對你說老實話,就不配你給予我的友誼。」這樣的句子,簡直比情書還熱烈。這些話,當面沒法表達,在書信中卻可以真情流露。

讀到這樣的信,沒法不被寫信者打動。有些人的書信寫得很短,比如冰心的一些信,常常只是寥寥數句。但即便如此,行文格式上也是固守傳統的,不會因內容短而失去莊重。

如果懷念過去的書信形式,最好的做法是重新拾起情懷——在寫電子郵件或者使用其他即時通訊工具的時候,能夠多一點鄭重感,拒絕被新媒體時代輕快、浮躁的交流形式所侵襲。

閱讀全文

與中國古代信件叫什麼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印度為什麼要實行聯邦制 瀏覽:586
越南盾怎麼玩的 瀏覽:885
中國留學家長怎麼教育 瀏覽:367
印尼有多少個鎳礦冶煉廠 瀏覽:24
印度什麼季風降水 瀏覽:944
義大利維骨力哪裡有賣 瀏覽:197
印度衛生巾怎麼改造 瀏覽:814
中國哪些學院收幼師考生 瀏覽:354
越南福字怎麼寫好看 瀏覽:2
義大利延期居留條過期怎麼辦 瀏覽:846
蘇門答臘虎魚跟印尼虎魚怎麼區分 瀏覽:491
以色列最怕伊朗什麼武器 瀏覽:281
伊朗和美國怎麼發生了沖突 瀏覽:654
三星越南工廠生產的是什麼版本 瀏覽:351
有哪些中國風音樂 瀏覽:863
英國小學怎麼選校 瀏覽:676
辦英國留學簽證加急費多少錢 瀏覽:707
中國航空和信威有什麼關系 瀏覽:683
伊朗石油運往中國怎麼運 瀏覽:431
印度想要中國什麼地方 瀏覽:8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