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我要功夫熊貓的影評,關於中西文化的
在中國的文化中,武俠文化是其中最受人追捧的一種文化。從古典傳統的俠義文化演繹到如今的新武俠文化,武俠的精髓似乎並沒有發生太多的變化,它就是「以武行俠」。而從武俠衍生出了兩個概念,這兩個概念深刻影響著我們的武俠文化,一個是江湖,另一個便是功夫(或稱武術)。
「江湖」和「功夫」是兩個不可忽視的詞語,它們代表著武俠的兩個最本質的特點。江湖是武俠的舞台,而功夫是武俠的道具。對「江湖」的最恰當解釋是《笑傲江湖之東方不敗》中任我行的那句話:「有人就有恩怨,有恩怨就有江湖,人就是江湖!」這是一種提升了內涵的解釋,而這確實我們理想中的江湖。而關於「功夫」,似乎並不好闡述,它和「武術」似乎是可以互換的對象。我想「功夫」和「武術」應該是一致的,泛指我們的中國武術的大雜燴,而國外對於中國武術也是「武術」和「功夫」並稱。 「武術」這個詞似乎慢慢成了一種官方語言,逐漸向體育方向靠攏。於是,大家更偏向於「功夫」。
中國功夫源遠流長,其中深受中國文化的影響。而功夫中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個人的道德修為,這和西方社會的「騎士」精神並不完全一致。西方的「騎士」雖然也是一種個人行為,但是它們更側重於榮譽,中國更看重思想境界。在這一點上,中國功夫是一種磨練個人意志,提高個人修為的手段。
當電影誕生後,中國的電影自然可以很方便的從功夫中提取素材,最終形成了中國特有的功夫片。這一點上香港電影是居功至偉。也正是由於這樣的原因,好萊塢也看到了這塊大蛋糕。他們多次邀請香港的武術指導去為他們的電影提供功夫支持,這其中以袁八爺最為有名。也正是從這個時候起,中國的武俠電影開始影響歐美觀眾,《卧虎藏龍》的成功,是李安中西文化糅合的開始,他知道怎麼去迎合西方的口味,同時有能保持中國特色。而好萊塢也終於坐不住了,他們在今年推出了一部影片來回饋中國的市場,那便是《功夫熊貓》。
功夫,還有熊貓,完全的中國元素。看《功夫熊貓》的過程是愉快的,但是看後也產生了許多的聯想。他們用一個很簡單的故事來給我們演繹了一段熊貓成長史。不管《功夫熊貓》的故事在我們看來是那麼的簡單和直白,是那麼的沒有深度,但是它卻那麼的中國化。而我們中國特色的武俠文化,也終於被西方逐漸的了解並加以演繹。其實,這似乎並不是一種偶然,從《功夫之王》的片頭開始,那些插畫便是香港武俠電影一些巔峰之作的海報。對《功夫之王》的電影,我覺得應該完全有中國人來拍,可惜還是讓西方人提前了一步。而這似乎暗示西方人已經開始用一種純中國化的文化來佔領我們的文化市場。這讓我想起了那句「師夷長技以制夷」。
在這個全球一體化的社會里,曾經是相互陌生的兩種文化在不斷的沖突和借鑒。我們學習西方文化從「五四」運動後逐漸走向了一種高潮。我們試圖從西方文化中找到富國強兵的道理,也確實我們曾學到了一點皮毛,但是這是不夠的。等改革開放以後,我們又開始學習西方的企業文化,管理文化,而如今這些理論或多或少都在影響著我們的生活。同時,我們似乎把我們的傳統國學給遺忘的差不多了。我們在學習別人的文化,同樣西方人也在學習我們的文化。除了文學創作是文化的一種載體,而近幾年電影也逐漸成為一種文化符號。通過電影這個符號,多少就看到我們自身的文化是多麼的混亂。如何在不斷學習西方文化的過程中保持自我成了一個很棘手的問題!
西方電影自然為了全球的經濟利益而研究中國文化,而中國的電影製作者也為了能夠得到西方的認可而不斷的努力。而真正把中西文化糅合的很好的導演似乎並不多。吳宇森、李安、張藝謀等似乎走在了前面,但是後面又有多少人能跟上這種腳步?
西方人能夠把武俠這個很復雜的事情學的像模像樣,這本身就是一種進步,而我們如何來應對這種文化的沖突,這也是我們應該不斷反思的一個地方。網上有人抵制《功夫熊貓》,但是中國的文化如果不能強大,這種抵制的聲音是微弱的。看看全國的票房收入,就知道這片子是很吸引人的。而人都有好奇心,越抵制就越想看,這種抵制似乎起了相反的作用。
吳宇森曾拍過一部很美國化的戰爭電影《風語者》,但是票房不佳。而中國什麼時候也拍一部純美國式的電影送給他們。
功夫或者票房,他們的背後都是文化在支撐!
㈡ 功夫熊貓中有哪些中國元素
中國式的哲理。
片中的一些台詞深入淺出,折射出智慧的光芒和哲理色彩。尤其是睿智的烏龜大師,它說的很多話都耐人尋味。在桃花樹下,烏龜大師對浣熊師傅說:「我不能強迫這顆桃樹何時開花,何時結果,我只能等它成熟。」好象在告訴我們,萬事自有其自然成長周期,我們不能改變其本質,卻可經過精心、耐心的栽培和呵護,使其變得更加優質,切勿「揠苗助長」,頗有欲速則不達的哲理意味。而它的那句「你的思想就如同水,當水波搖曳時,很難看清,不過當它平靜下來,答案就清澈見底了」,展現了中國人追求「氣定神寧、海納百川」的精神境界。烏龜大師還說:「昨天是歷史,明天是還是個謎,只有今天才是天賜的禮物」,強調了當下現實的重要性,只有抓住今天,才能看清歷史,預見未來。
另外,浣熊師傅在影片結尾時說的那些話也頗具意蘊:「你就是神龍勇士,你給這個山谷帶來了平和」,「我還沒有死,我只是在享受平和」,這道出了中國功夫的真諦——它的最高境界不是武功的高深、克敵制勝,也不是稱霸和平谷,而是平和,即最為平靜和諧的狀態,而這也是中國人及中國社會追求的最佳狀態,被製片人准確地把握到了。
阻擋阿寶夢想的鵝爸爸也說出了平凡的「真理」:「我私家湯的絕密食材,就是什麼都沒有,想讓一件東西特別,你只要相信那是特別的就夠了」, 你要做的就是相信,完全相信。我覺得這也是對片中神龍秘卷緣何空白的解釋,世界上最強的武功秘笈是自信,只有相信自己,才能潛能無限。
這些台詞在撰寫上都運用了中國式的表達方式,含蓄、深沉、深刻。
三、 我們應該從《功夫熊貓》中學會什麼?
《功夫熊貓》滿載著中國元素和中國文化走遍了世界,也正是影片蘊含的濃濃的、意蘊深刻的中國味兒讓其能夠迅速走紅,而從另一角度說它也充當了傳播中國元素及文化的使者的角色。由上文分析可知,影片中展現的中國元素無一不是我們司空見慣的,表達的中國文化更是每個中國人耳熟能詳,但為什麼這些本屬於我們的東西被貼上了好萊塢的標簽,並由他們成功地傳向了世界,還因此贏得了滿堂喝彩?為何中國早就打出了要將我國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展現給世界的大旗,最終卻讓美國人捷足先登,將其利用,並賺得了大把鈔票?《功夫熊貓》成功了,而我們,應該從中學會什麼呢?
觀看《功夫熊貓》時,相信許多觀眾都有這種錯覺——影片好象是由中國人拍攝的。因為電影中的中國元素展現和中國文化闡釋讓人感覺是那樣的自然而然,難見模仿、借用的痕跡,不能不稱其為高水平。可見,看似與中國無絲毫瓜葛的美國製片組也應該是下了一番「真功夫」的。據了解,《功夫熊貓》導演本人是個中國迷,研究中國文化長達數十年,而這部影片的製作也花了長達5年之久,在這5年期間,他們曾親自來中國生活,親自到麗江、桂林等地區居住采景,並觀看了大量中國七八十年代的香港武俠片等等,足見他們台下的「十年功」。這些准備和努力反映的是什麼呢?——好萊塢電影人製作電影的嚴謹態度和科學方法(實地考察而非閉門造車式)。比起他們,中國的一些導演拍攝和製作電影似乎「速成」得多,據我了解,我國的大片製作一般至多兩年,也本著宣揚傳播中國傳統文化的思想,拿來現成的名著或曾經較為有影響力的劇本,諸如《雷雨》之類,將原來的主題思想照搬照用,無需進行思想的創新和文化方面的准備工作,只是讓事件換個朝代發生,再換批演員,一部國產「大片」由此誕生。與好萊塢製作大片所花費的功夫相比,這些「大片」似乎草率了些,有句話說得好「細節決定成敗,態度決定一切」,因此我認為好萊塢導演製作大片的嚴謹態度,是我們首先要學習的。
另外,好萊塢電影的素材是來源於各國文化的,如電影《木乃伊》是來自埃及文化,迪斯尼出品的《小美人魚》、《賣火柴的小女孩》是改編自丹麥作家安徒生的童話,《尋找理查》《羅密歐與朱麗葉》《哈姆雷特》則是改編英國戲劇家莎士比亞的作品……這些影片都大獲成功,究其原因,其高明之處就在於他們對這些國家以及中國文化內涵的處理上。以《功夫熊貓》為例,影片表層展現的是中國功夫和異域風情,其內核里包含著「勇氣與責任」的勵志主題,熊貓阿寶的成長,可以見於任何一個國家的青年身上,這種情感和追求具有普世價值,有了這個思想基礎,電影能夠引起不同國度、文化、年齡的人們心靈共鳴便不足為奇。可以說,影片中所表達的中國文化幾乎都被這樣處理得「與世界接軌」,而這樣具有普世價值的中國文化我們還沒有讓世界知道,而美國人卻將其一部分發掘出來了。
全國政協常委、中國京劇院院長吳江曾對此問題發表過看法,他說:「盡管我們擁有燦爛輝煌的傳統文化,卻難以有效地對傳統文化進行產業化,使之成為走向世界的文化商品。」「外國人對中國文化的期待和看法,我們了解多少?只要把我們與國外的契合點挖掘出來,我國的文化產業是大有可為的。」這正是問題所在,其實「民族的就是世界的」。中國的電影也不是沒有借用過傳統文化,且事實是大多都在翻拍、都在借鑒,甚至我們還曾借用過西方的劇本,拍出了一部「中國版的《哈姆雷特》」。然而,這些電影在我們看來似乎只是將原著原有的思想簡單地復制粘貼,重復勞動,讓觀眾感覺只是看了個熱鬧,而無從回味,因為對於影片的一些情節及其表現出來的思想,觀眾大多已爛熟於心,導演們並未從那些精髓思想中挖掘出新的,能夠與現實、與世界緊密聯系的主題。那樣歷史悠久、博大精深的文化留傳至今,其本身必然也在發展著,因此,正像《功夫熊貓》里所闡釋的那樣,我們需要做的是關注其對「今天的價值」。
《功夫熊貓》在國內上映後,引發了不少爭議。有人認為它代表著美國的文化侵略,威脅了我國的文化安全。但我認為,好萊塢成功地將代表中國形象的符號傳播給了世界,這個結果是無可非議的。因此,批判也好,抵制也罷,歸於平靜後,我們最應該做的還是反思反思再反思,學習學習再學習吧
㈢ 《功夫熊貓》的成功對中國文化產業的發展有何啟示
美國好萊塢動畫片《功夫熊貓》在國內公映後,成為近日各大影院的主要看點。一隻憨態可掬的熊貓,一身招式凌厲的中國功夫,外加美國式的搞笑幽默,無疑讓這部動畫影片《功夫熊貓》在中國電影市場越走越紅。
《功夫熊貓》觀後,突然間,讓筆者思考了這樣一個問題:想必很多中國電影人也在為此感到抱歉吧,而觀眾們最渴望了解的是,為什麼中國導演拍不出這樣的東西?原因何在?筆者想從以下三個方面作些分析。
首先,從票房收入來看:據了解,自6月20日該影片登陸國內各大影院以來,首周票房便取得3800萬元的成績,兩周之後突破6000萬元,打破了1995年《獅子王》保持的國內4100萬元的動畫片票房記錄。截至7月2日,《功夫熊貓》在全國票房已經高達1.1億余元,成為今年上半年國內票房最高的進口影片。
其次,從影片內容來看:《功夫熊貓》的故事情節非常簡單,其故事發生在寧靜祥和的和平谷里,那裡生活著一群悠閑可愛的動物。然而,一隻兇猛邪惡的雪豹泰龍的闖入,使得和平谷里的動物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威脅。為了盡早鏟除惡豹,和平谷的動物認定那頭大熊貓是上天安排的拯救和平谷之人。在一些「武藝高強」的動物訓練下,那頭大熊貓迅速成長起來,打敗了入侵的強敵。
再次,從動畫效果來看:《功夫熊貓》的情節雖簡單,但劇中出現的小橋流水場景,裊裊炊煙的村落,還有剪紙、潑墨、皮影、書法等大量中國文化元素的運用,無不體現出影片對中國文化的尊重。作為中國人觀後該影片,通常會感到非常親切,沒有隔閡感,筆者認為影片中對中國功夫的刻畫明顯借鑒了香港武俠電影。另外,這部影片,在從頭至尾運用了典型的中國元素中,還富有創意地將熊貓與功夫結合在一起,從而營造出引人入勝的觀賞效果。
通過以上分析,筆者認為,《功夫熊貓》的成功應對中國電影產業得出以下三點啟示。
啟示一:練好內功是取勝的前提條件。片中熊貓阿寶最終打敗了豹子大龍,並沒用什麼奇招,而是基於扎實的基本功。同樣的,中國電影和文化產業發展,在借鑒好萊塢、韓劇等成功經驗的同時,更應該注重走自己的路,練好內功。我們的導演是否具有足夠的知識儲備和文化素養,以及超凡的眼光?文化產品是否能夠真正滿足人們的文化需求?文化產業是否朝著規模化、差異化的方向前進?練好內功的實質是將自身能量充分地發揮,以不變應萬變。以韓劇為例,基本上是傳統的儒家理念加「八股文」式的劇情,配以人造的俊男靚女模式。這些要素中國絕對不缺,只是沒有把味做足。好比煨湯,火候不到的話,味兒也出不來。
啟示二:研發原創動漫產品迫在眉睫。《功夫熊貓》是美國原創的、動漫產業化的典型代表,影片將中國元素運用得淋漓盡致,看得出導演對中國文化和中國市場進行過深入研究。所以我們要引導國內的創意企業,要對原創的動漫產品進行研發。看來在我國研發原創的動漫產品已迫在眉睫。僅以上海的動漫企業為例:2007年2月,上海時尚生活中心引進的N家動漫企業,是上海張江動漫研發中心的子公司。據該企業負責人表示,目前原創動漫人才的匱乏和人才培養模式的落後,已成為制約動漫產業發展的關鍵,薄弱的原創力量導致國內動漫市場80%以上的利潤流向日本、美國。例如2007年,N家動漫企業主要是動漫產品的後期製作,完成後大多輸入日本、韓國等。為了改變這個現狀,2008年,N家動漫正在加緊研發原創動漫產品。由此可見,在國內加緊研發原創動漫產品的重要性,已被業內人士引起高度重視。
啟示三:敞開胸懷,虛心學習,才是提升自己的正確途徑。我國動畫產業應該走國際合作道路,多與國際接軌,與國外動畫製作企業加強合作,認真學習國際商業規則,增強自身的市場運作能力。筆者認為,好萊塢能拍出如此優秀的動畫片,反映出創作者寬廣的國際視野和較強的文化融合能力。而我國動漫產業市場化程度不高,是制約當前我國動漫產業發展的重要因素。《功夫熊貓》贏得國內眾多觀眾好感的同時,也遭到一些人的抵制。對此,業內人士表示,在經濟全球化的時代,隨著各種文化不斷交流與融合,抵制不是中華民族應有的態度和氣魄。中國文化博大精深,有著豐富的創作資源,加之中國巨大的市場前景,這些都是國產動畫產業發展的優勢,只有敞開胸懷,虛心學習,才是提升自己的正確途徑。
㈣ 為什麼說功夫熊貓能弘揚中國文化
《功夫熊貓》是一部以中國功夫為主題的美國動作喜劇電影,影片以中國古代為背景,其景觀、布景、服裝以至食物均充滿中國元素。故事講述了一隻笨拙的熊貓立志成為武林高手的故事。
其中阿寶帶來笑料可不少。影片告訴觀眾要成功必須建立自己的自信。這部影片還有值得警戒的地方,比如,師父對大龍的溺愛導致了悲劇的發生。
㈤ 功夫熊描是如何j將中國文化與西方意識結合的
功夫熊貓》的中西合璧:
《功夫熊貓》吸引著大量的中國受眾,原因在於它使我們多數的中國觀眾覺得很親切,無論是從場景布置還是人物形象設計,無論是情節處理還是文化底蘊,都散發著十足的中國文化氣息。
場景:在影片的開頭,就將所有的觀眾置於一個仙境。一幅幅水墨丹青的中國畫面映入眼簾,錯落有致的群峰、星羅棋布的農田、古色古香的東方建築,雲霧繚繞之中,有青山綠水,有亭台樓榭,再加上由二胡、笛子等獨具中國特色的背景音樂,使各個畫面散發東方藝術的詩意與魅力。而後筆鋒一轉,呈現出喧鬧小市場的一片生活的氣息:包子、面條、饅頭、豆腐、筷子、爆竹逐一映入眼簾,一副中國古代的生活場景。人物:從人物選擇上來講,熊貓是一種標志性動物,是中國的國寶,在它身上無疑深深地烙上了中國的烙印。烏龜大師是領悟天人之道的長者,洞察世間的一切,又可以未卜先知,此外,猴、鶴、蛇、虎、螳螂等動畫形象與相應拳法的設計也體現著最具中國特色的武術文化。別具匠心的人物設計蘊含了豐富的文化內涵。
情節:在情節上,《功夫熊貓》似乎是對中國武俠片的效仿。一個武功蓋世的俠客在獨得師父真傳之後背叛師門成了惡人,而另一個徒弟則經過成長和歷練,擔負起了與惡人決斗拯救蒼生的責任。這樣的故事框架與中國武俠片的故事情節十分相似。影片中許多功夫的運用都可以在中國的武俠中找到原形。飛檐走壁的本領在許多武俠片中屢見不鮮,用筷子作為武器進行打鬥更是中國武俠片中特有的情節,用水缸來練功的辦法也頗具中國特色,就連阿寶誤打誤撞成為神龍武士的片段也體現了中國武俠的奇遇和宿命的安排。影片的人物形象和情節設計都彰顯著中國武俠影片的魅力與神秘。
文化:在阿寶滿心期待打開武功秘籍的時候,竟發現裡面是空白。這也正是武林高手們所追求的「無招勝有招」的真實寫照。這一情節也與阿寶的父親做面條的秘訣形成了呼應,「真正的秘方就是什麼也沒有」。簡單的一句話卻道出了玄機,頗有「大道無名」、「大象無形」的道家境界。像這樣的文化內涵的暗示比比皆是。烏龜大師曾說「心境就如同水,當水波盪漾的時候很難看清,當平靜下來的時候就清澈見底」,這一席話無異於范仲淹「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人生境界。
貫穿整個影片的思想無異於「仁義」精神,這也正是儒家思想的精髓。太郎武功高強,是師父的得意門生,但卻違背仁義道德,大逆不道,為了一己私利,濫殺無辜,這些行為註定他將無法成為神龍武士,因為中國功夫比試的結果往往是武功的修為要重於招式。而外表看似笨拙、駑鈍,內心正直、善良的阿寶除暴安良、懲惡揚善的行為正是仁義之舉,與儒家思想不謀而合。
《功夫熊貓》的美國文化內涵
美國文化強調一種英雄主義,一種奮斗的精神,他們相信,只要經過努力和奮斗,就能實現自己的理想,通過自己的勇氣和決心就可以走向巔峰。這實質上體現出一種勵志的思想,這個過程所表現的就是一個美國夢的實現。
西方國家的美國夢基本指的就是那些草根人物通過自己不懈的努力和奮斗實現自己理想的故事。《功夫熊貓》的主人公不是轟轟烈烈的大人物,它只是一種慵懶任性的普通熊貓,或許在它的身上我們可以看到自己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小毛病。這明顯地體現了主人公身上的草根性。但是就是這樣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小人物經過自己的努力後成為了拯救蒼生的大英雄。機緣巧合,阿寶成了龍鬥士的繼承人。此後盡管他並不被師傅和其他徒弟們的認同,甚至遭到了他們的冷嘲熱諷,在他聽取了「把握當下」的勸說後,毅然堅持下去,勇敢地戰勝了自己,承擔起了責任,最終實現了理想。這就是《功夫熊貓》所講述的一個關於成長和成功的故事,是一個從平民到英雄的勵志故事。這樣的一個主題是好萊塢影片的經典主題,成功運用了中國元素將它表現出來,如同一隻在美國長大的大熊貓演繹著美式的精神和幽默。
《功夫熊貓》帶來的啟示
《功夫熊貓》是中西文化融合的典型代表,它通過對中國文化的解讀和領悟,充分利用中國元素,以中國的國寶熊貓為核心,利用水墨畫的風格展示出了帶有美國精神的傳奇故事,也表現出了中西文化的融合。影片從人物塑造到場景選擇,從故事構架到細節設置,無不折射著中國文化的氣息,表現出中國特有的風采。因此我們可以說,《功夫熊貓》是一件被中國文化包裝著的西方藝術品。
這件藝術品的產生是與美國的文化密切相關的。美國的文化是多元的,有很強的包容性,它對世界各民族文化兼收並蓄,這也啟迪著我們的思考:一種異國文化元素同樣可以成為我們本民族藝術創作的素材和源泉。在這一點上,《功夫熊貓》做出了很好的嘗試和探索。因此,我們也有必要去進行異質文化的研究和學習。我們應該學會摸索並利用他國有價值的文化元素去策劃,來包裝具有本國文化思想內涵的藝術作品,用一種其他民族喜聞樂見的形式去展現它、去宣傳它,讓節目在傳播的過程中被廣大受眾所接受的同時,又傳播著我們的文化精髓。這無論從藝術創作角度來講還是從文化發展的角度來講都是積極而有意義的。《功夫熊貓》的產生是中西文化碰撞、交流與融合的成果,是一種進步的表現,同時對於中國文化的理解和認同也證明了具有悠久歷史、深厚底蘊的中國文化在面對西方文化入侵和挑戰時所彰顯的文化影響力和民族魅力。《功夫熊貓》中許多富有哲理和寓意的語言都與中國的儒釋道文化密切相關。一部如此成功的美國動畫片卻能充分的利用中國文化內涵,不失為一種創新之舉。而擁有豐富文化底蘊和深厚文化積淀的我們更應該運用本民族的精神內涵去展現我們與眾不同的一面。民族的就是世界的,我們的民族有自己的特色,只有擁有自己的特色,才不會被取代,不會被淹沒。一部電影,無論它是通過怎樣的元素和途徑去表現,它所表現的精神都將是其他民族所無法取代的。美國的歷史只有200多年,但是這並沒有妨礙他們的藝術創作,因為他們的創作並沒有僅僅局限在這200多年歷史給他們帶來的文化積累。它善於從多種文化中提煉素材,運用多種元素進行表現,不分地域和國籍,兼收並蓄,從而創造出自己國家的影視作品。
《功夫熊貓》中,功夫、針灸、書法、筷子、爆竹、房屋建築、亭台樓榭等等都是中國特有的元素,但是卻被好萊塢的三維動畫技術豐富了美國夢的實現,既有文化融合的跡象,又有文化內核的表現。我們國家歷史悠久,文化內涵豐富,因此我們中國的影視藝術創作也應該不斷利用多種文化,豐富表現手法,挖掘民族特色,傳播本民族的文化精髓。如果我們能充分挖掘本民族文化資源,滲透我們民族的精神內涵,並且融入西方人喜聞樂見的元素,形成文化的融會貫通,那麼我們也將會創造出全球人民都喜愛的影視作品。
㈥ 《功夫熊貓2》:一次美妙的「文化侵略」 你怎樣理解的
不可否認的是《功夫熊貓》是一部難得的好片兒,帶給中國人以美與激情的享受。然而,它以中國的功夫為形式,又重新打回中國市場,在這種包裝下,是美國的文化滲透,貫徹的是美國的價值觀。陰險一點說,蘊含著和平演變的陰謀。Nach meiner Meinung,我們不能因為怕被滲透了就不引進不接觸好的片子,像義和團運動時的一味排洋是錯誤的,有能耐就用中國的文化軟實力扛下來這種沖擊,有種就打回去。
㈦ 誰能幫我找篇《功夫熊貓》的影評啊
影評1
6月20日,一隻來自美國的「熊貓」登陸中國電影大銀幕,這個名叫「阿寶」的憨態可掬的懶傢伙,在短短三天內就捲走3800萬票房,讓130萬不同年齡層的觀眾為之瘋狂,用它那肥胖的彪悍身軀把「動畫電影吸引不了中國觀眾」的魔咒擠得粉碎,這就是「來勢熊熊」的《功夫熊貓》。那麼,「阿寶」究竟有什麼絕招?「熊貓」成功的秘籍是什麼?
絕招1】文化
2008是中國年,全世界的焦點仍然是北京奧運。功夫屬於中國,熊貓屬於中國,功夫加上熊貓便強調了這是一部中國題材的電影。在中國年放映中國題材的電影,《功夫熊貓》抓住了北京奧運的商機。
看中文版配音的《功夫熊貓》,也許很多人都會有種錯覺,認為這是中國人製作的原汁原味的中國電影。《功夫熊貓》的製作者們,沒有用自以為是的固有思維去定義中國的功夫與熊貓,而是經過對中國文化的刻苦鑽研才向全世界展現了基本地道的功夫與熊貓,讓歐美觀眾驚奇,讓中國觀眾驚嘆。據了解,導演是個十足的中國迷,不僅喜歡中國傳統文化,還看過《大鬧天宮》、《哪吒鬧海》等中國動畫電影。
中國味彌漫了電影的每一個角落,濃厚的中國文化氣息從一開篇就做到了極致。除了功夫與熊貓這兩大中國元素之外,阿寶家的傳統手推車與面館,和平村的四人轎、鞭炮、針灸與傳統廟會,各個人物角色的服飾,無處不在的漢字,還有村民們的生活習慣也很符合中國古代特點,寫毛筆字,手拿筷子吃包子和面條,就連螳螂都喜歡喝面條湯等等,都給觀眾帶來了強烈的視覺沖擊和致命的吸引力。在建築風格方面,飛檐斗拱、紅牆綠瓦,而寺廟中更是裝點了許多山水畫、瓷器,室內的牆壁、柱子、桌椅繪制都很用心。中國四川一帶的自然美景在影片中也得到了淋漓盡致的展示,雲霧繚繞、山水秀麗,頗有意境。
不僅如此,人物的名字也保留了中國發音,主角熊貓「Po」的發音類似「國寶」的「寶」,功夫大師「ShiFu」是「師父」,烏龜大師「oogway」是「烏龜」,而那隻被功夫大師寵壞了之後變成反面人物的雪豹「TaiLung」,有的音譯成「唐郎」,有的音譯成「大龍」,而「太郎」這個日本味十足的名字顯然比較合適一些。在配樂方面,唱主角的幾乎是清一色的中國民樂陣容,嗩吶、簫、二胡、古箏、木笛、鑼鼓、木琴等,中國民族味濃郁。
無論是《功夫熊貓》還是《埃及王子》、《花木蘭》,影片中都透著濃濃的民族氣息,三部影片的全球票房也成為動畫電影中的佼佼者,「民族的就是世界的」——這一真理在商業電影的題材選擇上得到了體現。
絕招2】功夫
為什麼《功夫熊貓》的票房能夠高於同樣以中國文化為背景的《花木蘭》?功夫恐怕是最大的因素。中國武俠功夫片,不僅中國人愛看,全世界人民都愛看,歐美人在談論「KungFu」時,總喜歡在前面加上「Chinese」。這個由李小龍帶向全世界的中國文化形式,是外國人通過電影認識中國文化的第一個標志,也是中國商業電影走向世界的敲門磚。
《功夫熊貓》一片的整體氣息與中國武俠小說描繪得如出一轍,飛檐走壁、點穴神功,及各種武俠小說中常見的招式、學派、武俠精神和江湖義氣,有金庸和古龍小說的架構,甚至佛學思想均在影片有所體現。與其說是「功夫熊貓」,不如說「武俠熊貓」更為貼切些,只是西方人對「功夫」這個詞太著迷。涉及的中國功夫讓人眼花繚亂,十八般武藝通通派上用場:「五大武林高手」中,母老虎使用虎拳,臂力和爪子是主要武器,善用奔跑,兇猛凌厲;青蛇使用蛇拳,善於出其不意的攻擊,滑動速度快而靜,高傲幽雅;金絲猴使用猴拳,上躥下跳,靈活自如,還會耍棒子,嬉皮笑臉;丹頂鶴是唯一能飛的動物,使用鶴拳,躲閃自如,嘴部攻擊較多,並可作為後勤援助,平和友善;螳螂體積小便於隱藏,使用螳螂拳,轉移和出手速度快,兩只「大刀」能准確切中要害。至於功夫大師小熊貓,影片並沒有交代他的招式特色,但是單憑他能教出「五大武林高手」和雪豹這樣的高徒,就能推測出他是一個精通各類武藝的名師。
《功夫熊貓》借鑒了李小龍、成龍、李連傑等人的影子:阿寶與雪豹太郎對決,阿寶的招式與叫聲都模仿了李小龍;在打鬥過程中的幽默則是借鑒了成龍的電影,功夫大師在訓練阿寶時的「搶包子」片段成了影片中最精彩的打鬥片段,對於身邊道具如筷子、碗等的運用,還有見招拆招邊打邊吃的演繹形式,都是成龍電影里的慣用套路;而李連傑的經典電影《少林寺》中的少林棍法則被搬到了「五大武林高手」之一金絲猴身上。最令人驚喜的情節則是點穴神功的出現,當「五大武林高手」與雪豹在吊橋上一決高下而慘敗時,雪豹並沒有趕盡殺絕,而是點了他們的穴位,讓他們動彈不得。
絕招3】幽默
影片的故事內容雖然很簡單,但搞笑的橋段卻一點也不簡單,時刻能讓觀眾捧腹大笑。影片一開始,阿寶為看比武大會費盡九牛二虎之力。當他帶著一身的脂肪終於征服1888級台階時,比武大會剛好過了入場時間,「嘣」的一聲把阿寶關在大門外,阿寶想盡一切辦法進入比武現場,從門縫窺探,爬牆,用樹枝做彈簧等等,無所不用其極,可惜都失敗了。最後,阿寶通過自製的「煙火板凳」正好「飛」到賽場中間,當被煙火炸暈的阿寶醒來時卻看到烏龜大師指著他,宣布他就是「神龍大俠」。笨拙的阿寶在影片開頭就讓人忍俊不禁。
最有趣的情節還有「阿寶偷吃餅干」和「阿寶挨針灸」。熊貓阿寶見到食物時如獲至寶的豐富表情和大吃特吃的滑稽動作,被導演用作最大的笑料,貫穿整部影片,每當他因滿嘴食物而做出各種古怪的表情,都會令觀眾笑噴。阿寶在接受丹頂鶴為其針灸時,母老虎正嚴肅地與他談話,阿寶此時卻做了個極度搞怪的鬼臉後迅速暈倒,原來是丹頂鶴針錯穴位導致阿寶面癱。周星馳無厘頭的搞笑方式在《功夫熊貓》中得到了盡情再現。
一隻渾身肥肉、好吃懶做的熊貓本身就很滑稽了,偏偏他還有一個體積比他小N倍、走路搖搖擺擺的鴨子爸爸,和一個瘦小的小師父。鴨子爸爸一心想讓熊貓兒子繼承自己的面館,他自以為是地認為兒子做夢夢見的是面條,將成為一個廚藝高超的面條師傅。每當鴨子爸爸戴著這樣的表情自信滿滿地望著兒子,熊貓兒子卻表現出心虛的表情時,巨大的反差帶出不小的幽默效果。他的小師父是個不苟言笑的人,但影片的最後也安排他幽了一默。當阿寶抱著被太郎打得奄奄一息的功夫大師,哭著說「師父不要死」的時候,功夫大師忽然睜開眼睛大吼一句:「我沒死!」
絕招4】禪意
影片用故事告訴觀眾:心懷夢想、相信自己並去努力就能實現夢想。熊貓阿寶一直有個夢想,對武術更是痴迷不已,當他被無厘頭地選為「神龍大俠」時,他沒有退縮,勇敢地接受了任務,最後,沒有任何功夫基礎的阿寶在堅持不懈的努力下,終於成為了蓋世英雄。當然,阿寶也有膽怯的時候,當功夫大師終於悟透烏龜大師所說的「從來沒有意外」而承認阿寶的「神龍大俠」的身份時,阿寶害怕了,「最傷我心的是,我每天努力練習,卻還是這個我。」在功夫大師苦於如何勸說阿寶時突然發現,吃東西才是阿寶的最大動力。發現這點後,功夫大師因材施教,利用與之爭奪食物來訓練阿寶,並向他灌輸「只要相信自己是神龍大俠,你就是神龍大俠」的思想。
影片中經常呈現積極和健康的經典台詞,諸如「沒有什麼是不可能的」、「昨天是歷史,明天是謎團,只有今天才是天賜的禮物」、「認為自己行,自己就真的行」等等。還有大量中國傳統學說思想存在,如阿寶在拿到「神龍秘籍」時卻發現「秘籍」是空白的,鴨子爸爸在向阿寶傳授做面條的「秘籍」時說:「我私家湯的絕密食材,就是……什麼都沒有。」烏龜大師也說:「無論你做了什麼,那個種子還是會長成桃樹,你可能想要蘋果或桔子,可你只能得到桃子,那個種子還是會長成桃樹。」這幾點類似老子的「道法自然」;烏龜大師預料到太郎要逃獄,派飛鳥信使去通知監獄長加強防備,但從信使身上掉下的毛卻成為太郎打開枷鎖的工具,這一點則符合中國的哲學思維,是「無事即有事」的儒學思想與周易的「天機」和「命運」的結合;烏龜大師的另一句名言「你的思想就如同水,我的朋友,當水波搖曳時,很難看清,不過當它平靜下來,答案就清澈見底了」,以及功夫大師一直追求的「心靜」都有著很濃的禪意。
絕招5】色彩
曾製作出《埃及王子》、《怪物史萊克》、《馬達加斯加》等動畫電影的夢工廠,幕後製作班底強大,《功夫熊貓》運用先進的3D動畫技術,通過電影寬銀幕呈現了獨一無二的視覺效果。影片中最讓人稱奇的是山河秀麗的美景和刻畫得細致入微的古代建築,兩者像是寫實的中國風景畫和建築美工畫,精妙的畫工讓觀眾嘆為觀止。
「玉皇宮」是影片的重要場所之一,大量的玉竹裝飾其中,使其詩意典雅又不失威嚴。影片的另一重要場所和平村則是以麗江的山谷和桂林為原型,誇張壯觀的桂林石柱有著讓人震撼的美感,而一切都以圓形為設計根據的和平村則有著歡樂和悅目的效果。
《埃及王子》的整體色彩則以鮮亮的金黃色為主,跟埃及所處的地理位置以及埃及文化息息相關,沙漠、法老宮殿、金字塔等都是金黃色的,而一條蔚藍色的尼羅河讓觀眾做了視覺Spa,緩和了亮色對視覺刺激。而《花木蘭》則以柔和的色調為主,襯托中國人內斂的氣質。由此可見,商業動畫中的美工也不是光有技巧就行的,更要能反襯影片的文化氣息。
絕招6】明星
超強的配音陣容是影片的另一大亮點,新生代搞笑巨匠傑克·布萊克擔任了為阿寶配音的偉大重任,為功夫大師配音的數屆奧斯卡獎得主達斯汀·霍夫曼則是配音陣容中的另一個頂樑柱,此外,安吉麗娜·朱莉、成龍、劉玉玲等大牌明星的加盟讓影片星光熠熠。老演員霍夫曼說:「傑克是阿寶的不二人選,我們是第一次合作配音,他的態度非常認真,最好的喜劇演員都把他的角色看得很認真,所以他才會演得這么好。」而布萊克則說:「小熊貓在片中是功夫大師,達斯汀則是演技大師,他很用心去詮釋功夫大師,而且會用很真實的方式念台詞,他簡直就是師父的化身。」
中文版的配音陣容雖然沒有英文版強大,但配音演員劉風、王肖兵、狄菲菲等人的高超技巧也大獲好評,尤其有些對話還巧妙地運用了時下年輕人的流行語,討巧的配音方式為影片增加了與英文版不同的幽默方式。
大牌明星的加盟無疑會讓一部商業動畫片錦上添花,成功的商業片都很會利用「明星效應」。例如《花木蘭》的配音陣容也非常強大,英文版由艾迪·墨菲、溫明娜、米高·菲爾等明星配音,中文版由成龍、陳佩斯、許晴、陳慧琳、李玟、吳宗憲等大腕助陣;《埃及王子》除了在配音方面由瓦爾·基爾默、拉爾夫·費因斯、米歇爾·法伊弗等明星助陣,由惠特尼·休斯敦和瑪麗亞·凱利演唱的主題曲《When You Believe》更是成為經典金曲。
㈧ 通過功夫熊貓看待中西方文化差異
《功夫熊貓》是一部以中國功夫為主題的美國動作喜劇電影,本片以中國古代為背景,其景觀、布景、服裝以至食物均充滿中國元素,而主角阿寶的原型是中國國寶大熊貓。所以,他也或多或少代表著中國這個形象,而片中許多人對阿寶的不相信也可以看作是現在許多國家對中國的覷視。
《 功夫熊貓1,2》中阿寶自己悟出了師傅的「無錫指法」和「太極神功」,這兩個功夫可以說都是以退為進,以守為攻的典型,這代表了中國的主張和平正義的防禦式態度。中華文化講求謙以待人,不過分展露自己。
而第一部中的殘豹,第二部中的孔雀沈王爺都是急功近利想以提高自己的能力來威攝他人,這都是典型的西方文化所帶來思想差異。
很高興為您解答,望採納。
㈨ 《功夫熊貓》中有什麽中國文化
《功夫熊貓》中使用了很多中國傳統習俗和歷史故事的元素。武術就不用說了,整個片子的賣點就是「功夫」嘛,其他如面條了、比武大會了、大俠情結了都是一眼就能看出來的。
倒是動畫片里另有一個牽涉中國歷史的元素,而該史實在一般只注重「帝王將相」的中國人腦子里反而往往忽視。還記得熊貓阿寶為了去看比武大會爬到山頂時大門關了後,心急之下坐在一個綁滿爆竹和煙花的糊著風箏翅膀的木椅子上炸飛到會場中的情節吧,這個情節取材自中國明代的真人真事。據不太完整的史料,明代萬曆年間即公元14世紀時,中國有一個士大夫官吏叫萬戶,他就是試圖用綁滿爆竹和糊著風箏翅膀的木椅子利用火箭推力實現人類飛天夢想的第一人,當然也是第一個試圖實踐火箭推力設想而犧牲的人類第一人。很奇怪的是,這個「萬戶飛天」的故事在中國人中幾乎不為人知,倒是很多太空技術發達的國家很醉心於這個故事,比如國際天文聯合會就把一座月球上的環形山命名為「萬戶」,以紀念「第一個試圖利用火箭作飛行的人」。當然了,《功夫熊貓》也只是借用了這個典故而已。
綜合來看,《功夫熊貓》一片可以說在彰顯中國文化元素方面是下足了功夫的,盡管其核心內涵仍是歐美的價值觀,即」英雄本色盡詼諧「,這一點和我們中國傳統觀念里厚重的英雄觀是截然不同的。當然了,要說文化,我認為好萊塢盡管站在自己的傳統上說話,但許多東西對於今天變革中的中國來說仍具有極大的借鑒意義,比如雖與現實差距極大但仍頑強堅持自己的理想的「白日夢」行為,再比如在成功的道路上父權為英雄讓出道路從而實現獨立打拚的「自強模式」等等。
當然,中國人最該學的我覺得還是《功夫熊貓》似的細致,想想看好萊塢把人家的東西琢磨的那麼透徹,倒是好多東西中國人自己要麼在有意遺忘(如萬戶為科學創新而英勇獻身的壯舉),要麼在日甚一日的衰落(比如越發流於影視作品之花拳綉腿的中國武術)。所以,這部動畫片還是很值得中國人思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