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中國本土的教派都有什麼教
中國的本土教派只有道教。
道教是中國唯一本土宗教。東漢時形成,最早可以追溯到遠古時期,到南北朝時盛行起來。道教徒尊稱創立者之一張道陵為天師,因而又叫「天師道」。後又分化為許多派別。道教奉老子為教祖,尊稱他為「太上老君」。
因以「道」為最高信仰,認為「道」是化生宇宙萬物的本原,故名。東漢張道陵創立的「五斗米道」為道教的定型化之始。南北朝時宗教形式逐漸完備。奉老聃為教祖,尊稱「太上老君」。到金末元初又發展出主修內丹的全真派,與原來的主修符籙法術的正一派為道教兩大派系。
以《道德經》(即《老子》)、《正一經》和《太平洞經》為主要經典。奉三清為最高的神,以道為最高信仰。
道教的第一所國家級道觀位於洛陽上清宮。
(1)中國傳統宗教觀有哪些擴展閱讀:
道教的主要派別:
根據法術原理,道教可以分為丹鼎派和符籙派,即全真道和正一道,這也是各種道派經過上千年的分化合流的結果。
1、全真道亦稱為全真教、全真派,是由王重陽於北宋末年建立的鍾呂丹鼎道派。全真道建立了傳戒和叢林制度,要求道士出家住觀修行,不鼓勵娶妻,不茹葷飲酒;其教以三教圓通、識心見性、獨全其真為宗旨;其修煉要旨是清靜無為,去情去欲,修心煉性,養氣煉丹,以含恥忍辱為內修真功,以傳道濟世度人為外修真行,功行兩全,證聖成真。
經邱處機的推動而壯大了全真道,現為世界道教主流宗派,有龍門派、華山派、清靜派、三豐派、老華山派(陳氏堪輿派)、金丹南宗等支派。
2、一道正式形成於元朝大德八年(1304)元成宗冊封張與材為『正一教主』。此外還有許多民間道教派別,如福建三一教、香港先天道、韓國天道教、越南高台教、東南亞德教等。
㈡ 中國古代的宗教有哪些特點
1、多種宗教並存,融合大於紛爭
中華民族是多民族融合、共存的共同體,中國傳統文化也是在多樣性文化不斷碰撞和交融中發展起來,並形成多元匯聚的過程和多元一體結構的。
中國社會對各種不同的宗教信仰,包括外來宗教,都相當寬容。各種宗教及其分支教派都能夠在這片土地上正常存在和發展,相互和平共處,人們甚至可以兼信兩教或三教,這種事情在西方是不可想像的。
2、政治指導宗教,皇權支配教權
中國歷史上長期實行君主專制制度,國家為君主一家一姓所有。在權力的交接上實行嫡長子繼承製,又經常以兄終弟及、先皇遺詔和皇室與大臣議立等作為輔助辦法。
尊君的觀念至深至固。在這種政治文化傳統下,一切宗教組織都必須依附於皇權,為皇權服務,絕不允許出現教權高於皇權的局面。中國的王權(皇權)始終占據絕對的統治地位,君權神授的理論使神權和王權達到了完美的統。
歷代最高統治者以「天子」自居,通過祭天地、郊上帝、祀百神、封泰山、禪梁父等宗教儀式顯示自己至高無上的獨尊地位,要求臣民絕對服從自己、遵守封建倫理綱常,並認為這就是「天命」「天理」。
3、立足人間現實,關注世俗社會
歷代政治家和思想家之所以看重宗教,是由於宗教有推進道德教化和穩定社會秩序的功用,這就是所謂的「神道設教。不特別重視彼岸世界的情狀和個人心靈的解脫。於是傳統宗教漸漸融於社會禮俗,融於政治制度和教育系統。
在人文主義精神傳統的強大影響下,佛教和道教也顯示出世俗性的特點印度佛教本來帶有濃重的悲觀厭世色彩,否定現實人生的真實和價值,要人們拋棄塵世生活、出家修道,在涅槃境界中獲得解脫。道教重生惡死,其基本信仰是追求長生不死、得道成仙,與追求死後幸福的佛教、基督教存教在明顯區別。
(2)中國傳統宗教觀有哪些擴展閱讀:
中國傳統宗教自產生以來就對中國古代的政治、哲學、文學、藝術等各個領域都產生過深刻影響。作為宗教,它的消極方面自然不能低估,但作為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也有不可抹殺的積極方面。我們對待宗教,既不能全盤否定,亦不能全盤肯定。
應當在批判宗教的歷史局限性的同時,肯定它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地位,並吸取其思想精華,使之在現代社會發展中得到繼承創新,並在推動人類進步中發揮積極作用。
㈢ 中國的本土宗教
中國唯一的本土宗教是道教。
道教是中國固有的宗教。其思想淵源於黃老道家,西漢時形成黃老道,東漢順帝時(126—144年間),張道陵創建天師道,是道教正式教團的源頭。
道教尊老子為教祖,奉老子《道德經》為主要經典,神仙信仰是其核心信仰。千百年來,它以其鮮明的民族性、廣博的包容性和歷史的傳統性之特點,對中華民族的民族性格、民族心理乃至民族凝聚力的形成,均曾產生過重要影響。
道教以道立教,以教化人,追求天人合一,萬物和諧的目標,提倡個人長生久視、得道成仙。道教認為「道」為萬物之本源,自然之規律,造化之樞機,是道教神學思想的最高體現。
所以道教信奉的最高尊神「三清」(玉清、上清、太清)既是無上大道生化天地萬物的三個過程(洪元、混元、太初三個大世紀),即道教的宇宙觀,也是將「道」神格化了的三個最高天神。
道教不僅尊道而且貴德,認為道為體德為用,道為事物運轉的規律性,「德」則是遵行這個規律的標尺。故主張出世不忘眾生疾苦,入世不計個人得失,體道修德,功德成神。
(3)中國傳統宗教觀有哪些擴展閱讀
道教是中國本土宗教,以「道」為最高信仰。道教在中國古代鬼神崇拜觀念上,以黃、老道家思想為理論根據,承襲戰國以來的神仙方術衍化形成。東漢末年出現大量道教組織,著名的有太平道、五斗米道。祖天師張道陵正式創立教團組織,距今已有1800年歷史。
道教為多神崇拜,尊奉的神仙是將道教對「道」之信仰人格化體現。道士是道教的神職人員,全國現有住觀道士3萬餘人。宮觀是道教徒活動的場所,全國現登記開放的宮觀有2千餘座。
道教,是發源於古代本土中國春秋戰國的方仙道
㈣ 中國有什麼宗教,哪個是主流宗教
在中國宗教有很多,比如佛教,道教,基督教,媽祖,關公,等。只要是有一部分人信仰的都能稱之為宗教。如果說哪一個宗教是主流宗教,那麼還是那麼還是要屬佛教。
但是主流宗教一直都是佛教。佛教在中國的影響力是非常大的,在我們的家鄉,不論哪個地方。一定有一座比較出名的寺廟,但不一定有與之相對的道觀。佛教因為歷史遺留的原因和人民堅定的信仰,不管是在戰爭年代還是在和平年代,它都會發展的很好,很多的社會名流甚至明星也都信仰佛教,所以,佛教的信徒在非常的廣泛。並且因為其信徒眾多,所以實力非常強,至今沒有哪個宗教的實力能夠趕超佛教。
㈤ 中國有哪幾大宗教信仰
中國是三大宗教
佛教 道教 伊斯蘭教
道教基本上是漢族信仰比較多。曾經是中國某時期的國教,在漢朝以前道教很盛行的,曾經道教的教主邱處機與蒙古成吉思汗討論道教。在民間道教一直香火不斷,各地有道教的廟宇。比如西遊記里出現的三清觀,現在基本上在北方還有很多道觀。在現在的農村,道教的廟宇是很常見的。而且每逢節氣節日香火鼎盛。尤其大年三十初一十五。有些農村在人去世後還要請道教的「法師」做法超度。中國有道教四大名山:四川的青城山、江西龍虎山、湖北武當山、安徽齊雲山。
佛教,自唐朝以來走向興盛,各地寺院猶如雨後春筍般興盛起來,一次出現了幾個有名的寺院,相應出現了幾個以佛教聞名的名山 ,佛教四大名山:山西五台山、浙江普陀山、四川峨眉山、安徽九華山;當然,也是逢節日香火鼎盛,
佛教的另一分支是藏傳佛教,和傳統意義上的佛教略有不通,包括教義,主旨等。當然,藏傳佛教也有分支。太多說不明。藏傳佛教的教徒只要是藏區的藏族,大部分包括青海,西藏以及四川的藏族,支系龐大。
伊斯蘭教,信仰的人群主要是回族,撒拉族,維吾爾族。在中國的西北,尤其青海,寧夏,甘肅主要分布,青海西寧的東關清真大寺是中國最大的清真大寺,當然,清真寺在某一地區並不是唯一存在的,一個城市可能有包括兩個以上的清真寺,包括從村也有清真寺的,可以這么說,有回族的地方,有信仰伊斯蘭教的地方,就有清真寺。伊斯蘭人在特定的時候還要去聖城(耶路撒冷)去朝拜。那是覺得信仰。就想藏傳佛教一生之中至少有一次要去布達拉宮或青海塔爾寺一樣。
㈥ 中國人的宗教信仰是什麼
中國是個多宗教的國家。中國宗教徒信奉的主要有佛教、道教、伊斯蘭教、天主教和基督教,中國公民可以自由地選擇、表達自己的信仰和表明宗教身份。在中國,尊重和保護宗教信仰自由。宗教信仰自由作為公民的一項權利,得到了法律的保障。
目前,中國信教公民近2億,宗教教職人員38萬餘人,宗教團體約5500個,其中全國性宗教團體7個,依法登記的宗教活動場所14.4萬處,宗教院校92所。在中國,各宗教地位平等,和諧共處,信仰宗教與不信仰宗教的公民彼此尊重、團結和睦。
㈦ 中國古代的宗教傳統主要表現在哪幾個方面
人類學、民族學的研究材料表明,在原始社會的氏族制時期,原始人類在從事採集和漁獵的實踐過程中,逐漸產生了對自然與自身的歪曲的、虛幻的概念,從而形成了原始宗教觀念。隨著社會進一步發展,從這種原始宗教觀念中衍生出宗教傳統,之後又從這種宗教傳統產生了具有系統的宗教世界觀、復雜的宗教儀軌和具有嚴密的宗教組織的成熟的宗教。
中國的宗教傳統確立於夏朝。夏朝的建立,加速了自然宗教向「人為宗教」的過渡,使宗教完全成為維護君權的有力工具,並為商周二代奠定了「以神道設教」的宗教傳統。夏商周三代的宗教傳統主要表現在如下幾個方面:
1.天帝崇拜。這是夏商周三代宗教傳統最核心的內容之一。夏朝的統治者認為,天帝為具有人格的至上神,可以發揮強大的主宰作用,而地上的君主,其所作所為完全是在遵從天命,履行天神的意志。夏禹還大興禮制,建立起一套祭天的儀制。這表明,既有明確觀念又有庄嚴儀制的具有濃厚人為宗教色彩的社會意識,隨著夏朝國家的形成正式確立了。
商人不僅完全繼承了夏人的天帝觀念,而且迷信程度更加嚴重。不管是自然界的風霜雨雪、旱澇晦冥,還是人世間的成敗盛衰、吉凶禍福,大事小事都要佔卜,一卜總要連問數次。天帝,幾乎成為商人惟一的精神依賴。這種迷信,當然具有統治者自愚的一面,但更深刻的一面則恰恰反映了世俗的君王要求鞏固自己的權力並使其神聖化的願望。
周人在充分肯定天帝的至上神地位的同時,創造性地提出了「以德配天」的思想。「德」,主要包括敬天、孝祖、保民三方面的內容。它需要主觀努力(道德修養)和客觀制約(禮儀規范)共同作用才能實現。在加強主觀努力方面,特別強調「敬」的功夫,被視為實現「德」的憑借。「德」與「天命」發生了緊密的聯系,「敬德」成為「祈天永命」的根本條件,社稷能否求得「永命」,關鍵在於君王的「德」是不是可以「配天」。
「以德配天」的思想,豐富了傳統的天命觀的內容,克服了由「天命靡常」所引起的疑天情緒,有效維護了天帝的神聖地位。同時,通過對「敬德」的強調,充分肯定了人的主觀修養,以及由此種修養所指導的禮樂政刑的運用而引起的積極影響。這種既敬天帝,又重人事,把天帝打扮成一個倫理角色的宗教學說,為後來幾千年的傳統宗教理論奠定了基礎。
2.祖先崇拜。這是三代宗教傳統的另一項核心內容。它是父權制條件下,在靈魂不死觀念的作用下逐漸演成的風習。關於三代的祖先崇拜,以商周二代的形態最為典型。商人基本的祭祀方式是,同一氏族的人在宗廟祭祀,同一宗族的人在祖廟祭祀,同一家族的人在稱廟祭祀。不同的祭祀范圍,體現出血緣的親疏關系。商人虔誠地膜拜祖先,一方面是要取悅神靈,祈求其降臨福祉,保佑社稷,另一方面則要向臣民顯示君王力可通神的偉力,使老百姓能以同樣虔敬畏懼的態度接受君王的統治。
周代的祖先崇拜開始強化宗法關系。周武王克商以後,實行祀祖配天,建立起森嚴的宗廟制度。諸廟皆南向,按昭穆的順序排列,昭廟在左,穆廟在右。太祖之廟百世不遷,居中。祭祖的名目極其復雜,祭祀的儀式也非常隆重。
3.鬼神崇拜。對眾多鬼神的信仰和崇拜,是中國傳統宗教的重要組成部分。鬼神崇拜的理論基礎是靈魂觀念。活人的靈魂在人死後變成了鬼魂,而日月星辰、山林川澤,能夠晝夜變化、翻雲覆雨,也皆有神靈存在。三代對鬼神的祭祀,種類甚多。鬼神不同的職能和管轄范圍,形成不同的祭祀場所和祭祀方式。不過多數祭祀都與禳除災害、祈盼豐收有關。對日月、土地、山川的祭祀,典型地反映了這種觀念。
4.聖賢崇拜。在和大自然進行斗爭的過程中,勇敢、力量和智慧成為美德,逐漸受到人們的崇拜,於是產生了聖賢崇拜。受到崇拜的聖賢,或者是具有神性或半神性的英雄人物,或者是具有非凡創造力的發明家,或者是具有崇高道德的人物。對於他們的崇拜,主要不是出於血緣的感情,而是敬慕他們造福人類的功業。得到崇拜的種種聖賢,由於後人不斷附會其功德,所以他們的神性也就越來越大。甚至像商湯、周文王、周武王這些真實的人物,在傳統的宗教情緒的作用下,也大受神化。聖賢崇拜是中國古代宗教傳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後來逐步與尊聖、尚賢等觀念結合,以各種不同的形式得到延續和發展。
夏商周三代是中國的自然宗教向早期「人為宗教」過渡並最後定型的關鍵時期。在這個過程中,專職的賦有祭司職能的巫、史、祝、卜的出現,發揮了重要的作用。他們是人神兩個世界的使者。人間祈禱平安的願望靠他們傳遞,諸神賞善罰惡的意志靠他們表達。為了加強宗教神秘肅穆的氣氛,主要由他們之手,創造了一系列復雜的宗教儀式。他們是人為宗教誕生的助產婆。
在三代的宗教傳統中,宗教觀念、宗教儀式雖一脈相承,但由於各朝的社會條件、文明水準備有差異,因而因革損益之跡也非常明顯。由於周人從精神上傾向於「尊禮尚施」,這就極大地排除了宗教對社會的影響作用,使中國人養成了「天道遠,人道邇」的價值取向。
二、道教是如何產生的?
道教是中國土生土長的宗教,來源於歷史久遠的民間巫術和神仙方術。戰國時期,鄒衍創立陰陽五行學說,為巫師、方士所吸取,形成所謂神仙家。秦漢諸帝,企求長生不老,神仙家便與儒術合為一流。東漢崇尚讖緯之學,經學逐漸讖緯化,神仙家與儒生二位一體,界限泯滅。日益墮落的今文經學和虛誕的讖緯迷信,激起古文學家強烈的批判。神仙家感到依附地位難以保持,所以積極謀求獨立發展的道路。此時,佛教已開始在中國內地流行。佛教的教主、教義和宗教組織,對神仙家的創教活動產生了很大的影響。模彷彿教創立一種獨立發展的宗教,成為神仙家努力的目標。於是老子就被推為教主。漢順帝時,琅牙人於吉自稱得神書170卷,號稱《太平清領書》。於吉的門徒宮崇將其獻給漢順帝,由官府收藏。桓帝時,襄楷又向桓帝獻出一部。這是神仙家思想的經典,它標志著道教理論已經形成。漢桓帝時,皇帝親自派宦官到苦縣祭老子,又在宮中立黃老浮屠祠,表示朝廷對道教的承認。至此,以老子為教主,以《太平清領書》(又稱《太平經》)為經典的道教終於成為公開的宗教。
《太平清領書》產生以後,有力地促進了各地的道教活動。大約在東漢順帝、桓帝時期,形成了早期道教的兩大派別:五斗米道和太平道。
五斗米道,即天師道,由張陵(又叫張道陵)創建。張陵,沛國豐人,生於漢光武帝建武十年(34),據傳於桓帝永壽二年(156)升仙。漢順帝時他在雞鳴山中學道,編寫經書與符錄。他自神其說,稱這些經文符錄得自太上老君。他創建了五斗米道的儀式和組織:凡要求人教者,都須出五斗米;組織系統稱為「治」,在整個巴蜀漢中地區設治助24所,是處理道教事務和舉行祭儀的專門場所,官職有祭酒與鬼吏等。五斗米道依傍《道德經》闡發其宗教主張,把道視為具有人格特徵的至上神,極力推崇「生」的意義,認為它是「四大」(道、天、地、生)之一,突出體現了道教追求長生不死的主旨。
太平道,又稱黃老道,由張角創建。張角鉅鹿人,大約於漢靈帝熹平年間創立此教派。它奉《太平請領書》為主要經典,利用到各地為病人治病的機會進行傳教活動。太平道的宗教組織是「方」,當時將所控制的范圍分成三十六方,大方萬餘人,小方六七千人。方的負責人稱為「渠帥」,張角自稱大仙良師。太平道的目的是要推翻東漢政權,建立新的統治。他們提出「蒼天已死,黃天當立,歲在甲子,天下大吉」的口號,在漢靈帝中平元年(184)3月5日正式發動了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利用宗教形式組織的農民大起義。起義遭到東漢政權的殘酷鎮壓。之後,太平道遭禁。
道教的產生方式是特殊的,不同於佛教與伊斯蘭教。由於道教在醞釀過程中,始終於處於依附地位,這為它廣泛攝取陰陽、讖緯、儒、道、佛等各種理論學說提供了便利,同時也造成道教理論成分龐雜、思想不夠純一的形態。道教是適應中國現實社會需要產生的宗教,所以充分體現了中國古代思想文化的一些特點。它一方面告訴人們通過道德的修養和身心的修煉,可以成神成仙,從而永遠脫離現實社會的苦難,另一方面它又有強烈干預現實政治的願望,期望實現「太平世道」的理想,最終將虛幻的神仙世界與現實的太平世界合二為一。
㈧ 中國人的傳統宗教觀
我記得,辦喪事也可以請道士,也有僧道都請的,要看本鄉的風俗興什麼了。
以我粗淺的體會,看待它們還是別局限於一個字的名稱,每個教發展大了、分支多了,教內的分支之間的差異會大得出奇,反而與其它教的某個分支有相近之處。例如佛教有的分支允許結婚、吃葷,而道教有的分支不允許結婚、吃葷。
光說你提的結婚這事,也反映出這幾個教各有側重,沒有哪一門能把社會上的事全管了。儒學不探討鬼神,注重凡俗之事,辦婚事的家長自然會遵循它。反之,如果家長安著心要送哪個孩子出家修行,不承擔家業,那就不是在婚事中採用其它的禮儀,而是根本不會有婚事可辦。
㈨ 中國三大宗教是什麼
中國三大宗教分別是道教、佛教、儒教。
1、佛教
是由古印度迦毗羅衛國(今尼泊爾境內)王子喬達摩·悉達多所創,已有2500年的歷史,也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
佛教否定宿命論,認為人有命運,但是不鼓勵人聽天由命,而是希望人開創命運。佛教主張諸法因緣而生,因此命運也是因緣生法。壞的命運可以借著種植善因善緣而加以改變。命運既然可以因為行慈悲、培福德、修纖悔而加以改變,因此命運並不是必然如此不可更改的。
2、道教
道教是中國本土宗教,以「道」為最高信仰。道教在中國古代鬼神崇拜觀念上,以黃、老道家思想為理論根據,承襲戰國以來的神仙方術衍化形成。道教以「道」為最高信仰,認為「道」是化生萬物的本原。
在中華傳統文化中,道教是與儒學和佛教一起的一種占據著主導地位的理論學說和尋求有關實踐練成神仙的方法。現在學術界所說的道教,是指在中國古代宗教信仰的基礎上,承襲了方仙道、黃老道和民間天神信仰等大部分宗教觀念和修持方法,逐步形成的以「道」作為最高信仰。
3、儒教
儒教,跟佛教、道教並稱為三教,以「儒家思想」為最高信仰。尊孔子為先師,後人為了與崇尚黃老列庄等道家思想的道教區分,從南北朝開始叫做「儒教」又被稱作「聖教」,故孔子亦被尊為儒教聖教主。
儒教自漢代以來被奉為官學。在中國古代,儒教(孔教)始終居於社會或國家思想的統治地位。個別皇帝或國家官吏崇拜佛教、道教,僅僅是個人的行為,而不代表國家。中國古代國家,從漢代開始,一直是把儒教(孔)教作為國家宗教。
基督教、伊斯蘭教、佛教並稱為世界三大宗教。除了同屬於中國三大宗教的佛教,還有基督教和伊斯蘭教。
1、基督教
基督宗教是一個一神論的宗教,指所有相信主耶穌基督為救世主的教會。雖然耶穌基督所建立的是一個合一的基督教會,但基督教在歷史進程中卻分化為許多派別,2013年全世界范圍當中有超過一萬個基督教派,主流的派別主要有天主教、基督新教、東正教三大傳統教派。
基督教基本經典是《聖經》,以《舊約全書》(與猶太教經典相同)和《新約全書》兩大部分構成的。
2、伊斯蘭教
伊斯蘭在阿拉伯語有順從、和平和安寧之意,這是一個順從安拉、崇尚和平、祈求安寧的宗教。伊斯蘭教特有的綠色就代表著和平之意,產生於公元622年,伊斯蘭教世界的國家遍布亞、非兩個大洲。
伊斯蘭教主張和平,主張對人應有慈愛之心。安拉說:「你當以善待人,象安拉以善待你一樣;你不要在地方上搬弄是非,安拉確是不愛搬弄是非者。」按教法規定,每一位有能力的穆斯林都應該向窮苦人伸出援助之手。
㈩ 中國傳統宗教有哪些
佛教、道教、伊斯蘭教、天主教和基督教
佛教、道教、伊斯蘭教、天主教和基督教。中國公民可以自由地選擇、表達自己的信仰和表明宗教身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