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一年當中有幾個鬼節
中國有4大著名鬼節:清明節 ( 公歷四月五日),中元節 ( 農歷七月十五),上巳節 ( 農歷三月初三),寒衣節 ( 農歷十月初一)
二、中元節:
中元節,俗稱鬼節、施孤、七月半,佛教稱為盂蘭盆節。與除夕、清明節、重陽節三節是中國傳統的祭祖大節,也是流行於漢字文化圈諸國的傳統文化節日。中元節有放河燈、焚紙錠的習俗。
三、上巳節:
上巳(sì)節,俗稱三月三,漢民族傳統節日,該節日在漢代以前定為三月上旬的巳日,後來固定在夏歷三月初三。傳統的上巳節在農歷三月的第一個巳日,也是祓禊的日子,即春浴日。上巳節和花朝節一樣,正逐漸被人們所淡忘。
四、寒衣節:
寒衣節,每年農歷十月初一,又稱「十月朝」、「祭祖節」、「冥陰節」,民眾稱為鬼頭日,是漢族傳統的祭祀節日,相傳起源於周代。這一天,特別注重祭奠先亡之人,謂之送寒衣。
2. 中國的鬼節是哪些,為什麼稱為鬼節,有什麼傳說
中國三大鬼節指的是清明、中元、寒衣。
鬼節,顧名思義,與鬼有關的節日、祭祀鬼的節日。鬼是在人類蒙昧時期,對生命的一種延伸。
清明節傳說是為了紀念春秋時的介子推被火焚於綿山,晉文公下令禁火。介子推是山西人,所以冷食習俗在山西首先流行。舊時寒食斷火,次日宮中有鑽木取新火的儀式,民間也多以柳條互相乞取新火。
中元節傳說來源於目蓮救母的故事:「有目蓮僧者,法力宏大。其母墮落餓鬼道中,食物入口,即化為烈焰,飢苦太甚。目蓮無法解救母厄,於是求教於佛,為說盂蘭盆經,教於七月十五日作盂蘭盆以救其母。
寒衣節傳說有孟姜女「送寒衣」的傳說,相傳,秦時江南松江府孟、姜兩家,種葫蘆而得女,取名孟姜女,配夫范杞良。誰想到他們新婚燕爾,丈夫被抓去修築長城,孟姜女千里送寒衣去卻知道了丈夫死於長城之上,故事之悲慘,場面之壯觀。
3. 中國三大鬼節是哪幾個
中國三大鬼節,是節日的合稱,我國北方一些地方將傳統節日里祭祖的清明節、中元節、寒衣節三個節日,合稱為「三大鬼節」。
清明節,又稱踏青節、行清節、三月節、祭祖節,節期在仲春與暮春之交。清明主要習俗是祭祖,另外還有插柳枝、放風箏、盪鞦韆、踏青、蹴鞠、打馬球、射柳、蠶花會(蠶鄉一種特有的民俗文化,主要在南方)等習俗。
中元節,即七月半祭祖節,又稱施孤、鬼節、齋孤、地官節,節日習俗主要有祭祖、放河燈、祀亡魂、焚紙錠等。中元節由上古時代「七月半」農作豐收秋嘗祭祖演變而來。佛教這一天是盂蘭盆會的日子,內容也是為亡靈超度,盂蘭本意是解放倒懸,來自目連救母的故事。中元節乃是三官大帝中元地官的聖誕日,道教將於此日進行超度先人,拔度亡魂事,所謂:天官賜福,地官釋罪,水官解厄。
寒衣節,每年農歷十月初一,又稱「十月朝」、「祭祖節」、「冥陰節」,民眾稱為鬼頭日,是我國傳統的祭祀節日,相傳起源於周代。寒衣節流行於北方,不少北方人會在這一天祭掃,紀念仙逝親人,謂之送寒衣。同時,這一天也標志著嚴冬的到來,所以也是為父母愛人等所關心的人送禦寒衣物的日子。
4. 鬼節是什麼節 被稱為鬼節的節日有哪些
導讀:鬼節的到來,讓不少人停止了晚上出門的步伐,雖然現在是科學世界,但是鬼魂一說還是無法否定,所以為能避免鬼上身,就少出門一天罷。那麼,鬼節是什麼節?被稱為鬼節的節日有哪些呢?以下是我對鬼節的介紹和盤點,感興趣的朋友來看看吧。
鬼節是什麼節
鬼節,顧名思義,與鬼有關的節日、祭祀鬼的節日。鬼是在人類蒙昧時期,對生命的一種延伸。東西方文化對於生命延伸的概念略有不同,但人死為鬼一直是鬼文化的主流。
西方鬼節中有墨西哥鬼節等,但最著名的是萬聖節。此詞條將詳細介紹中外各個鬼節的起源文化等內容。我國一些地方將上巳節(三月三)、清明節、中元節、寒衣節四個節日,合稱為「四大鬼節」。
被稱為鬼節的節日有哪些
清明節、中元節、寒衣節被稱為中國三大鬼節。
清明節簡介
在春秋初期,重耳因晉國內亂而在列國流亡,一次重耳餓昏過去,而忠心耿耿的介子推,直接割下自己大腿上的肉,然後烤熟後給重耳吃。後來,重耳成功回國,並成為晉文公。
但是,在大賞群臣的時候,重耳卻忘記了介子推。等到想起他的時候,介子推卻堅決不願意和重耳見面,並和母親藏到了綿山上。這個時候,有人出餿主意,想通過防火燒山逼迫介子推出來。但是,大火三天三夜之後,介子推和母親卻在大火中遇難。痛苦悔恨的晉文公,為了紀念介子推,決定將放火燒山的這一天定為寒食節,要求晉國百姓在這一天禁忌煙火,只吃寒食。後來,晉文公在祭拜介子推的時候,將一棵復活的老柳樹賜名為「清明柳」,又把這天定為清明節。
中元節簡介
中元(七月十五)本是民間祭祖的日子,後定為地宮聖誕,而地宮掌管地獄之門,這一天地宮打開地府之門,也是地府開門之日,已故祖先可回家團圓,因此又是鬼節,是中國三大冥節中最重要的一個,設有道場,放饅頭給孤魂野鬼吃,這一天要祭祖、上墳、點荷燈為亡者照回家之路。道觀舉行盛大法會祈福吉祥道場,內容是為死者的靈魂超度。
佛教這一天是盂蘭盆會的日子,內容也是為亡靈超度,盂蘭本意是解放倒懸,來自目連救母的故事。
中元節乃是三官大帝中元地官的聖誕日,道教將於此日進行超度先人,拔度亡魂事,所謂:天官賜福,地官釋罪,水官解厄。
寒衣節簡介
每年農歷十月初一,謂之「十月朝」,又稱「祭祖節」。為送寒衣節。 亦稱冥陰節,這一天,特別注重祭奠先亡之人,謂之送寒衣。與春季的清明節,秋季的中元節,並稱為一年之中的三大「鬼節」。為免先人們在陰曹地府挨冷受凍,這一天,人們要焚燒五色紙,為其送去禦寒的衣物,並連帶著給孤魂野鬼送溫暖。十月初一,燒寒衣,寄託著今人對故人的懷念,承載著生者對逝者的悲憫。 同時,這一天也標志著嚴冬的到來,所以也是父母愛人等為所關心的人送禦寒衣物的日子。
在鬼節為什麼不能出門
每年從七月一日起閻王就下令大開地獄之門,讓那些終年受苦受難禁錮在地獄的冤魂厲鬼走出地獄,獲得短期的游盪,享受人間血食,一直到七月三十日才關上鬼門。
鬼節夜晚到來之時,是一年之中陽氣最弱,而陰氣最重的時候。在這天夜裡盡量避免外出,尤其是本身八字較輕,自身身體狀況不是很好,陰氣重的人不宜出行。
八字輕的人、及身體弱的人,天黑後別出門並枕頭下壓桃符保平安,使其靈魂躲著自己走,避免出現身體異樣及鬼壓床等事。如若必須出門,那麼衣兜內放好桃符,路上不要想一些奇奇怪怪的事情,也不要念經文說忌諱的話。如果一定要出去,最好結伴而行,不要在外面逗留。最保險的不要出門,少說話、不熬夜、早點入睡。
傳說人的身上有三盞油燈,一盞在頭上頂著,另兩盞在肩膀上。說是人身上的陽火,晚上走夜路的時候,如果有人叫你的名字,千萬不要向兩邊張望,若給吹滅了,便給鬼招了魂。所謂人身三盞燈,左右肩頭各一盞,頭頂一盞,人猛然回頭的話,不論從哪邊回頭,左右肩頭的燈都會相應滅一盞,便會導致人體陽氣減弱。
尤其是在子時之後,此時天地間陰氣正重,如果貿然回頭,便會吹滅左肩或右肩的燈,燈滅後即便是童子,也更容易著道,當燈亮著的時候,可以肆無忌憚的趕路,而燈熄滅之後,就不要再走了(也有「休想再走了」的含義)。七月半,鬼亂竄,後背發涼的時候千萬別回頭喔。
5. 中國四大鬼節是哪四個
1、寒衣節
農歷十月初一是中國傳統的寒衣節,又稱秋祭、鬼頭日、十月朝、祭祖節、燒衣節、授衣節等,因為在鬼節這天祭祀祖先的虔誠標志之一是哭,所以又叫「哭節」,與三月三、清明節、中元節並稱中國四大鬼節。這一天,人們會通過各種方式祭奠先人,表達哀思。
2、清明節
清明節又叫踏青節,在仲春與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後的第104天,是中國傳統節日之一,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之一,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
3、上巳節
俗稱三月三,古稱上巳節,是一個紀念黃帝的節日。相傳三月三是黃帝的誕辰,中原地區自古有"二月二,龍抬頭;三月三,生軒轅"的說法。魏晉以後,上巳節改為三月三,後代沿襲,遂成水邊飲宴、郊外游春的節日。
四、中元節
中元節,俗稱鬼節,佛教稱為盂蘭盆節。中元節在農歷七月十五日,部分在七月十四日。原是小秋,有若干農作物成熟,民間按例要祀祖,用新米等祭供,向祖先報告秋成。因此每到中元節,家家祭祀祖先,供奉時行禮如儀。七月十五上墳掃墓,祭拜祖先。
6. 中國的鬼節有哪些
中國三大鬼節(zhōng guó sān dà guǐ jié),是節日的合稱,我國北方一些地方將傳統節日里祭祖的清明節、中元節、寒衣節三個節日,合稱為「三大鬼節」。[
7. 中國四大鬼節
中國有四大鬼節,分別是:
清明節 ( 公歷四月五日)
中元節 ( 夏歷七月十五)
上巳節 ( 夏歷三月初三)
寒衣節 ( 夏歷十月初一)
清明節:
清明節又叫踏青節,在仲春與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後的第108天。是中國傳統節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之一,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 。中國漢族傳統的清明節大約始於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受漢族文化的影響,中國的滿族、赫哲族、壯族、鄂倫春族、侗族、土家族、苗族、瑤族、黎族、水族、京族、羌族等24個少數民族,也都有過清明節的習俗。掃墓祭祖、踏青郊遊是基本主題。
中元節:
中元節,俗稱鬼節、施孤、七月半,佛教稱為盂蘭盆節。與除夕、清明節、重陽節三節是中國傳統的祭祖大節,也是流行於漢字文化圈諸國的傳統文化節日。中元節有放河燈、焚紙錠的習俗。
上巳節:
上巳(sì)節,俗稱三月三,漢民族傳統節日,該節日在漢代以前定為三月上旬的巳日,後來固定在夏歷三月初三。傳統的上巳節在農歷三月的第一個巳日,也是祓禊的日子,即春浴日。上巳節和花朝節一樣,正逐漸被人們所淡忘。
寒衣節:
寒衣節,每年農歷十月初一,又稱「十月朝」、「祭祖節」、「冥陰節」,民眾稱為鬼頭日,是漢族傳統的祭祀節日,相傳起源於周代。這一天,特別注重祭奠先亡之人,謂之送寒衣。寒衣節與春季的清明節、上巳節,秋季的中元節,並稱為一年之中的四大「鬼節」。同時,這一天也標志著嚴冬的到來,所以也是父母愛人等為所關心的人送禦寒衣物的日子。
8. 中國的傳統鬼節有幾個
中國的傳統鬼節有三個,指的是清明節、盂蘭盆節(中元節)、寒衣節。
9. 中國的三大「鬼節」是哪三天各有什麼來歷傳說嗎
中國三大鬼節指的是清明、中元、寒衣。
一、清明
清明節,大都在冬至後的第108天(即三月初一前後)。清明節在歷史發展中吸收了寒食節的禁火、冷食習俗,傳說寒食節是在春秋時代為紀念晉國的忠義之臣介子推而設立的節日。融匯了寒食與上巳兩個節日習俗的清明節,在宋元時期形成一個以祭祖掃墓為中心,將寒食的禁火冷食風俗與上巳郊遊等習俗活動相融合定型的傳統節日。
二、中元
中元節,即七月半祭祖節,又稱施孤、鬼節、齋孤、地官節,該節日源於東漢後道教的說法。道教認為七月半是地官誕辰,祈求地官赦罪之日,陰曹地府將放出全部鬼魂,已故祖先可回家團圓,因此將七月半秋嘗祭祖節稱為「中元節」。
三、寒衣
寒衣節是十月初一。人們要這一天上墳祭祖,最主要是制冥衣,買紙紮成,包起來晚上在門前燒。有關寒衣節的來歷,版本有多種,最早的是來源於周人的臘祭日,這天要進行隆重的祭祀活動,而時間恰好在農歷十月一日,而在之後的《詩經》、《唐大詔令集》、宋代的《歲時雜記》、明代的《帝京景物略·春場》中都有記載十月一日祭祀祖先的內容。